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2024-09-04

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精选6篇)

篇1: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姓名:王全亮班级:工业091学号:2009021173

一、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 ⋯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片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掼与宗旨。

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

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缺点,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而在我国,一贯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吸收,而是应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相反,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向欧美建筑师传授的经验。

3)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却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一般而言,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设计也比较复杂,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尚不理想的现状。

4)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够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应该尽量使用普通技术,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选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不少问题是无法用普通技术解决的,至少在目前还不得不通过高新技术才能达到减少对自然破坏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高新的生态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有关生态建筑技术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广大建筑师对生态技术亦缺少较深的了解。

二、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对策

建筑生态化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1.加强全民的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

生态建筑的发展首先涉及教育问题,离开了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生态建筑只能是一种理想。有关生态建筑的教育所涉及的对象远非仅

是建筑师,它涉及到业主、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等一系列成员,这些人的生态意识水平往往对生态建筑的实现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全民的生态教育。

2.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在运用生态哲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自发的、朴素的。当代生态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国外目前在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进展,我国目前对这类技术虽有部分介绍,但尚无全面系统的介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情况,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我国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

3.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除了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与宣传教育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特别是在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建筑的法规的前提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动生态建筑发展的办法。

三、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我国传统建筑在节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本地材料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反映出融合自然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哲理为我国古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然而,尽管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注重材料的无害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全

社会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随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日趋了解。我国的建筑师一定能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剖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篇2: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河南省永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因当地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作者对永城市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就如何恢复生态环境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矿区资源保护政策;建立生态环境发展专项基金等5项整治对策建议.

作 者:徐红梅  作者单位:永城市环保局,河南,永成,476600 刊 名: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英文刊名:LVSE DASHIJIU 年,卷(期): “”(4) 分类号:X45 关键词:塌陷   土地盐渍化   生态补偿   复垦资金  

篇3: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1 生态城市规划方向探讨

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国际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 纵观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方向, 主要体现八个方面。一是生态城市要注重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能够从城市扩展与土地开发上, 强调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凑型发展; 二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 在交通出行方式上倡导混合交通, 鼓励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所占比例, 改善步行交通条件; 三是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绿色空间、绿色通道、开放空间上,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四是注重城市能源低碳化, 在城市建筑材料、新能源使用上倡导低碳方向; 五是城市水资源利用, 要注重水文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强化对雨洪水、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 六是优化城市废弃物利用, 注重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分类处理, 提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 七是在社会均衡性发展上, 注重人居环境、生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特别是城市服务功能的优化, 要满足城市生态化要求; 八是注重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科学性,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性、宜居性。

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主要问题表现

生态城市建设重在规划和布局,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城市水资源、大气环境、城市森林植被等环境面临突出的问题, 城市人居生活环境与生态协调不和谐。其问题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不科学、绿地建设不足。无论是在城市功能布局还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上,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结构不合理, 城市绿地面积不足, 片状森林植被缺失, 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二是生态城市绿植种类单一, 缺乏生物多样性。面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与当前生态植被单一化形成突出问题, 植物孤立种植, 缺乏空间上的群落分布, 如乔木、灌木、草丛相搭配的植被结构较少, 弱化了城市园林生态效益。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科学性、可持续性。很多生态城市在建设中过于引进外来树种, 忽视对本地域植物的应用, 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化的成本, 另一方面外来树种的不适应,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难以发挥优势; 同时, 对本地生态文化重视不足, 缺乏应有的生态文化底蕴, 各地生态城市建设千篇一律, 难以突显地域特色。四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公共绿地建设不足, 且地域分布不均衡。如在道路绿化上, 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 不利于生态群落的均衡化, 也增加了治理费用; 城市区域空间绿化风格同质化; 城市居住区绿化率不足等。

3 优化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 从顶层设计上融入全局观, 科学统筹、合理规划, 以集中有效资源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 1) 设计合理的城市生态特征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从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中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指标体系, 必须要立足城市发展实际, 在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指导下来突出生态城市建设特色。生态城市不是简单的植物种植密度的增加, 也不是单一的扩大绿植覆盖面积, 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不仅有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城市生产结构目标, 还包括城市生态理论中的人与经济、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文等关系问题。因此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时, 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细化各项生态城市指标, 并从生态城市建设阶段化发展, 融入初级阶段、过度阶段、高级阶段的不同指标体系。

( 2) 构建生态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生态城市规划与发展是渐进的, 长期的。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来说, 要涵盖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多项制度的建立, 因此要从城市治理上, 从相关制度保障措施的制定上来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内容,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方向, 科学编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内容, 遵循生态规划规律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是多重的, 而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也是多重的, 因此要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上, 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出发点, 从生态城市的科学规划上, 融入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环境发展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规划等内容, 要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 兼顾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间的协调, 只有从三者的协同发展中, 才能推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如针对城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问题, 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促进环保类企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及行为, 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营造生态文明环境。

( 3) 注重城市建筑与规划生态量度发展。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推进了城市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 对于城市建筑工程设计上, 要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中, 融入更多的绿色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 将植物绿化与建筑工程融合在一起, 强调建筑工程自身使用功能的同时, 拓宽了城市建筑物的绿化景观, 既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又能够实现生态降温。如在建筑绿色设计中, 将建筑与绿化来改善城市空间质量, 降低环境污染。从推进建筑规划与设计生态量度建设上, 结合地域城市绿色容积率要求, 设计师可以遵照城市整体规划、绿化效果要求, 来完成城市建筑科学绿化设计, 融入地块预设绿化功能区域, 拓宽建筑结构绿化范围, 增强建筑绿化与城市绿化的衔接与融合。

( 4) 切实推进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 关键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变革。一要注重城市规划的价值导向, 突出生态城市规划在整个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要融入科学发展观, 要注重生态平衡、效益平衡; 二要注重规划主体问题, 要从城市各部门协同上进行归一化, 特别是各行政机构、职能之间的协同, 要将生态规划纳入到整个生态城市编制、实施主体中; 三要完善城市规划范围, 要注重对生态城市与城市各功能区域的划分, 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四是要规范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及程序, 要从公共政策导向上, 注重公众参与,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五要注重生态城市规划保障工作, 要从社会机制、经济机制、政治机制协同上提供项目监督、管理和执行。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要从城市空间轮廓线上进行规划, 优化各街道景观的协同问题; 对于城市园林规划, 要注重城市广场、城市花园, 以及沿河、沿江绿化带建设, 融入现代生活理念、保护人文环境。

4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趋向, 在实现城市生态保护过程中, 要解决好现有城区与生态城区建设的衔接与过度问题, 要强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同, 要注重生态优先, 对区域规划融入多层次、多尺度的处理, 要强化顶层设计、生态城市指标建设与完善, 为实现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人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关系的理想城市模型。党的十八大以来, 对于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 以及新常态下城市发展规划要坚持健康、协调、可持续目标。为此, 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及生态城市规划方向入手, 来渗透多种生态理论来完善生态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建设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问题,发展方向,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浩.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国范式”[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12) .

[2]贾培义, 秦芳.面向现实的生态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 2015 (06) .

[3]岳超.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究[J].安徽建筑, 2015 (05) .

篇4:城市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 生态城市 发展对策

一、导言

人类经历了野蛮蒙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文明的更替都是一次宏大的社会革命,是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至今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工业文明正逐渐走向衰落,生态化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崛起。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抛弃工业化发展模式中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福利的弊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城市面临两种发展模式的抉择,工业化发展模式必然能在短期内为城市带来巨额经济效益,但可能会伴随环境污染、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生态化发展模式短期经济效益相对较小,但从长远利益来看,会给人们带来较佳的生存环境和福利,两种发展模式相比较,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

二、城市生态化概论

城市生态化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而实现城市稳定和谐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化是一个包含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内容的综合概念,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城市、自然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互惠共生,城市在社会、文化、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等各个层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十分广义的生态观。

三、我国城市生态化之路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各种问题的加深,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弊端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唯经济开发模式是否适合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爆发,生态化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进程较快,很多城市致力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如威海、青岛、长春等城市坚持走生态化发展之路,市民的生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内最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几个典型城市。但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涉及到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策法规等等很多方面的变革,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之市民生态意识淡薄、相关领域法制规章缺失、人口素质低等原因,使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遭遇瓶颈,生态城市的建设任重道远。

四、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

1.宣传生态价值观,普及生态意识

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生态价值观宣传力度,普及市民生态意识,倡导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稳定发展,转变市民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生态化发展模式的优势。价值观念的改变必将指引人们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根本转变,是实现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2.加强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制建设,制定鼓励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

城市生态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应该加强生态化发展法制建设,为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提供法律保证和支持,对违反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规范化。同时,应将生态化发展的观念和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政策和发展计划中,根据城市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内容、目标、步骤、战略等,制定生态化发展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建设生态城市。

3.建立职能机构,全面落实生态化发展战略

城市生态化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城市各机构、部门间的长期共同努力,但不同機构、部门各自为政必将降低行政效率,影响生态化发展进程,因此在城市建立一个专业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机构,不仅可以集中力量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还能提升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同时,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作为一个专门机构,必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交流、咨询、推广。

4.开发生态技术,加强城市间、区域间合作

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引进生态技术,保证生产过程低污染、低浪费、低耗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摒弃导致环境能够污染、资源浪费的技术,坚持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发展道路。同时,加强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建立互惠共生的发展关系。

五、小结

生态化模式是工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反思以往生产实践过程的结果。我国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些年,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强生态化发展观的宣传普及力度,强化法制建设,建立适应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和部门,开发低污染、低浪费、低耗能的生态技术,加强城市间友好合作关系等等,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大力建设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周岚.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李文霆,王合成.循环经济:再造“生态城市”新模式[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韩晓兵)

篇5: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毒品祸害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禁毒斗争的成败,不仅关系我乡社会治安和两个文明建设,而且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关系我们民族盛衰和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根据上级部门指导,乡党委、政府研究我乡推广老同志对吸毒青少年进行“双挂钩、五帮扶”的经验。发动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吸毒青少年开展帮扶工作。最近,我们又对当前禁毒形势、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开展调研。

一、对当前禁毒形势的基本看法

近半年多来,我乡政法委专职副书记李镇志同志、司法所所长黄家银、综治办工作人员等到我乡管辖的8个村进行多次调研。大家普遍认为,在乡委、乡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我乡打击涉毒犯罪和禁吸、戒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乡禁毒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由于毒品广泛地向城乡腹地和山区农村蔓延,禁毒工作难度将更大,尤其值得重视。

二、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我乡经过十多年的禁毒斗争,取得很大成绩,但当前的禁毒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我们这次调研侧重从主观方面,从工作方面进行探索。大家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是禁毒斗争成败的关键

我们调查发现,有些领导不敢正视毒品迅速蔓延的现实,怕露丑,怕影响政绩和声誉,怕一票否决;有些领导把禁毒斗争看成是公安部门的事,对于依靠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教育帮扶吸毒者的工作相当薄弱,对传播毒品的娱乐场所和偏僻角落,缺乏及时整顿和依法管理;开展禁毒常感财力、人力和物力短缺,没能得到上级及时帮助,他们欠缺必要的强制戒毒场所或床位,只能让大部分吸毒者在家戒毒,效果很差,戒而不断,多次复吸;而基层治安管理职能和接近群众的优势没有发挥作用,而致本地吸毒人数摸不清,部分吸毒者下落不明,处于失控状态,禁毒措施不落实,不得力,不少失控的吸毒者靠毒品掺假转手获利以解决个人毒资,于是诱朋友为毒友,以致吸毒人数猛增,毒品迅速蔓延。

近年来,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建立禁毒工作责任制,签订责任合同书,一票否决,本意是推动禁毒工作,但是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把力气用在解决领导的认识和决心,以及认真抓禁毒综合治理的落实;也没有帮助下级解决本身难以解决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实际困难;再加上有些责任人考虑个人得失,虚报情况,造成“平安无事”的错觉,等到问题严重时,上级才知道,错过了整治的时机。建议通过总结十年禁毒正反经验,联系于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提高认识,下足决心,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争取达到预期的目的。

(2)禁毒斗争要立足长远,坚持三个结合

毒祸是国际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涉毒案件的高额利润,毒祸蔓延仍将长期存在。从我乡当前青少年的素质看,不少人对毒品的诱惑还缺乏抵御能力。我乡禁毒斗争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反复的,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禁毒要坚持三个结合在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侦察破案、重点整治、依法惩处与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相结合,强制戒毒、建立对戒毒人员的三年相关管束制度与组织群众性结对教育帮扶相结合(3)宣传发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是夺取禁毒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每年6.26国际禁毒日,我乡都大造宣传声势,组织青少年举行游行、签名活动,表示要远离毒品。但宣传工作未能经常化,未能深入学校、家庭和村,对青少年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禁毒宣传还须加强力度,要深入村,深入家庭,深入学校。发挥家长、教师和社区基层群众团体的力量,结合学校有关课程,运用新闻媒体,抓住典型事例,具体地、形象地宣传毒品危害,使人们从小就增强拒毒防毒意识,才能赢得禁毒斗争的主动权。

在禁毒斗争中,发动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禁毒斗争,涉毒人员就会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组织他们对吸毒者挂钩结对教育帮扶,戒毒成功率和巩固率就能大大提高,复吸率也会大大下降。而基层党政要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支持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难于解决的实际困难,通过他们推动各界人士在禁毒中发挥作用。这对于落实各项禁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4)还有一大问题须早日决策

篇6: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余姚中学课题组

【提要】

余姚——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数不胜数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遗迹、传统民居遍及全市。这是余姚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在这日趋现代化的都市里,那些粉墙黛瓦的木结构老屋和青石铺就的街道的境遇似乎显得有些尴尬。如何正确对待现存的古建筑——如何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认知程度及保护意识,如何合理地对待古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对于这些须引起社会普遍重视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根据事实材料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和方案。

【关键词】

余姚古建筑保护 调查

一、调查组织

(一)指导老师:吴建宙(余姚中学美术教师)

(二)调查者:陈蕾安、毛曙玭、余梦佳、蔡雨辰、赵嘉辉、干铭明、陈浓波

(三)调查时间:2006年10月~2007年5月

(四)具体安排:

1、2006年9月25日,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古建筑去与留的问题及部分古建筑未受到足够重视的状况,共同商讨提出研究课题:

《余姚市古建筑现状及保护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方向:市规划部门的政策措施,市民的态度和看法,部分重点文物的实地情况。旨在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方向,市民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以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开发措施,为政府部门提供开发建议,增强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2、2006年10月10日~2007年10月13日,根据调查内容,进行课题调查分工,设计调查表格,确定调查时间。

3、资料查询:根据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进行分析、思考,撰写调查报告,并讨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调查实施

(一)市民对古建筑现状与保护的态度的调查

——调查者:陈蕾安、毛曙玭、余梦佳、蔡雨辰、赵嘉辉、干铭明、陈浓波(调查结果见附件一)

(二)重点古建筑保护单位的管理现状的调查

——调查者:陈蕾安(调查结果见附件二)

(三)对部分古建筑现状的实地考察

——调查者:陈蕾安、毛曙玭、余梦佳、蔡雨辰、赵嘉辉、干铭明

课题组成员:毛曙玭 陈蕾安 余梦佳 蔡雨辰 赵嘉辉 干铭明陈浓波

三、调查分析

(一)古建筑现状与保护情况(参见附件三)

余姚市经过艰苦努力,先后进行了河姆渡遗址保护开发前期工程、河姆渡博物馆建设工程:黄宗羲墓、朱舜水祠堂、五桂楼、仙圣庙戏台、严子陵牌坊、区党委旧址、浙东新四军司令部旧址、舜江楼、中天阁、李家塔廊桥以及王阳明故居、龙虎草堂等的维修和重建工程,使一批文物古迹相继得到保护和修复,并作为展览馆陆续对社会开放。2001年8月余姚市政府颁布了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确定的武胜门街区和舜江楼与北滨江路段两处历史保护地段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经济建设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正在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硬件建设上已投入资金2500万元左右。

但是,部分文物现状显示余姚古建筑保护工作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文物古迹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市古建筑不断消亡,使文化遗产的总体含量较之1982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明显下降。1982年文物普查时有记录在案的659处文物史迹,现仅存260余处;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2处被拆除;36处文物点已有10处被彻底毁坏。老城区古建筑由1982年的70余处,已锐减至不到20处。其中被保护的古建筑大多已为危房,保护形势比较严峻。古遗址、古窑址等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也随着农村基本建设或挖泥烧砖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经实地考察发现有些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即规划部门划定的限制建设工程的区域)内的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破坏了文保单位的历史环境。

⑴古建筑的维修经费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尽管近年来市财政每年投入数万元经费用于文保单位的日常维修和保养,但对于占各级文保单位绝大多数的古建筑来说,由于大多年久失修,经费显得更为捉襟见肘。尤其是2001年公布的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符氏宗祠、岳殿等几乎已成危房,急需大修。王阳明故居维修方案早已制定,但由于资金关系至今年初才实施。

近期实施项目及投资一览表

⑵部分古建筑被不当使用。

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权不属于文物管理部门,往往导致对文保单位的不当使用。如我们走访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被当作工人的宿舍兼库房,里面堆满杂物,内部环境相当杂乱;状元楼的院落成为附近居民放养鸡鸭的场所。

⑶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破坏历史风貌的现象时有发生。

《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古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历史环境风貌的现象。尤其在乡镇,管理更为松懈,民房紧邻古建筑遗迹。

⑷对古建筑擅自进行改建和装修的事情时有发生。

市级文保单位黄家墙门、清晖佳气楼、前河头徐家等都属于居民住房,近年来,部分居民出于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在未报经文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对居住房擅自进行改建和装修,有的甚至造成了破坏性后果。

2、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受到破坏。

在旧城改造中,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被拆

除,许多新的建筑物突破规划对建筑高度和

体量的限制,缺少整体意识,破坏了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旧城区超强度开发建设,环境恶化。

3、历史街区市政设施亟待改善。

历史街区内部分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密度过

高,市政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

降。由于居住人口的增加,住户在天井内搭

建临时用房,使建筑的通风采光受到影响,破坏了古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周围新建

多层住宅、办公楼、公厕等在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上与街区传统风貌极不协调,如县东街西侧和合宝弄东侧的新建筑破坏了历史环境氛围。

(二)市民的态度与看法(参见附件一)

我们对随机产生的195位市民展开了调查,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明确表示古建筑需要保护的市民占了总数的88.2%,这说明市民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还是比较统一的;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在我们所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及古建筑群中,为市民所熟知的不过寥寥十余处,这表明虽然市民们有保护意识,但是对它们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在于市民在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不够,而这又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工作力度有很大关系。

四、思考与探索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件大事。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体,我们认为合理的古建筑保护规划目标是既要使城市经济社会得以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又要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政府在工作中应当将发展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得益彰。

针对调查分析中发现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关于古建筑和古建筑群保护的建议:

(一)可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政府规划部门可以以文物部门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依据划定重点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应竭力保证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能破坏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应严禁建设污染古建筑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能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二)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迹单位的搬迁。

经我们实地考察发现,古建筑周围居民对文物的不合理利用是文物破坏的重要原因。如市级文保单位文昌阁被当作工人的宿舍兼库房,近期应搬迁腾出文昌阁,维修开放。

(三)文物保护单位合理利用和展示。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如果必须作其他用途的,应充分考虑市民意见和长远利益。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和产业资源,再结合自然景观,加大宣传力度,开发现代化的旅游项目,使古建筑与当地的特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借此实现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使古建筑的保护及开发有机结合,并为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既与经济建设的脚步相协调,又可以让它们在新时期的现代社会中找回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

国有重点古建筑保护单位应当由政府监督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重点古建筑保护单位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应遵守不改变古建筑原状的原则,将古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充分发挥而不夹杂过多的现代元素。

(五)古建筑群形成的历史街区的保护。

保护古建筑群,不仅要保护古建筑群本身,还必须保护古建筑群周围的历史环境。

(1)应尽量保存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历史遗留的原物是包涵着大量历史信息的,它的特别珍贵之处在于它可以不断地被研究、被解译,不断有所发现。

(2)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重点在保护外观,保护构成街区外观的各个因素。例如考虑到古城区内古建筑双面坡屋顶所形成的整体风貌,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特色,周围新建或改建的建筑屋顶形式应采用双面坡屋顶形式,并在体量、色彩上与邻近的历史建筑相协调。

(3)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在保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应坚持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绿化率,控制建筑密度,优化社区环境,从而增加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保持活力,促进繁荣。

(4)重视居民参与。保护古建筑群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方式可以考虑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强调结合社区建设,推动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区合作,寻找历史保护和居民现实生活需求的结合点。

(5)有重点、有目标,分期分批,坚持不懈。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部门应当与市民一起共同开创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后记:

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前期投入较大,但其后期的经济、文化效益更为巨大。它们若能得到合理利用,那么这不仅是我们用来建设经济,传播文化的工具,更实际一点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增强居民的保护意识。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开发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

上一篇:妇产科2013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数学期中考试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