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小结

2024-05-09

高一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小结(共9篇)

篇1:高一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小结

高一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小结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二、参照物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灵活地选取参照物会给问题的分析带来简便;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管物体的有质量的做质点.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四、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

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五、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六、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S/t,单位:m/ s,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公式V=(V0+Vt)/2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适用。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如果细细分析,可以发现速度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它是一个“大家族”,里面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这些成员,还有“速率”这个“近亲”。其中瞬时速度是难点,又是重点。有时往往把瞬时速度简称为速度,这一点同学们须特别注意。

a.速度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定义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即vx。速度是矢量。t

b.上面式子所给出的其实是“平均速度”。对于运动快慢一直在变化的“非匀速运动”(又叫变速运动),如果要精确描述物体每时每刻运动的快慢程度,就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个概念。当Δt非常小(用数学术语来说,Δt→0)时的x就可以认为是瞬时速度。也就t

是说,要真正理解瞬时速度概念,需要数学里“极限”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结合数学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c.速度是矢量,与“速度”对应的还有一个“速率”的概念。按书上的说法,速率(瞬时速率)就是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它是一个标量,没有方向。不过,日常生活中人们说

4.在“速度-时间”图像中,加速度是图线的斜率。速度图线越陡,加速度越大;速度图线为水平线,加速度为0的速度其实往往就是速率(日常语言词汇中几乎没有速率这个词)。

*其实速率的原始定义是“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而不是“位移与所用时间之比”,在物体作曲线运动时,“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大小”通常并不相等(因为在作曲线运动时,路程是曲线轨迹的长度,比位移直线长,“平均速率”总是比“平均速度的大小”要大些)。

但是,在发生一段极小的位移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等,所以瞬时速度的大小就等于瞬时速率。因此书上的说法只能理解成“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八、加速度

1.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反映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即a = vv2v1=。tt

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2.加速度与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所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速度大加速度也大、速度为0时加速度也为0”等关系,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也没有必然相同的关系,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速度、速度变化、加速度的关系:

①方向关系: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定相同。在直线运动中,若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质点做加速运动;若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质点做减速运动。

②大小关系:V、△V、a无必然的大小决定关系。

3.还有一个量也要注意与速度和加速度加以区分,那就是“速度变化量”Δv,Δv = v2 — v1。Δv越大,加速度并不一定越大,还要看所用的时间的多少。

九、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1)vt=v0十at(2)s=v0t +at2(3)vt2-v02=2as(4)s=1

2v0vtt. 2

说明:(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有解.

(3)式中v0、vt、a、s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

(4)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

它们各自的v0、a不完全相同,例如a=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 a>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a=g、v0=0时,自由落体应动;a=g、v0≠0时,竖直抛体运动.(5)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 v0/a,对应有最大位移s= v02/2a,若t>v0/a,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4、推论:

(l)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 S

2Ⅱ- SⅠ=aT=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t=V=

2v0vt.以上两推论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等学生实验中经2

常用到,要熟练掌握.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移处的瞬时速度为vs

22v0vt2 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① I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l∶V2∶V3„„∶Vn=1∶2∶3∶„„∶n; ② 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Sl∶S2∶S3∶„„Sn=12∶22∶32∶„„∶n2;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SI∶SⅡ∶SⅢ∶„„∶SN=l∶3∶

5∶„„∶(2n-1);

④ 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t1∶t2∶t3∶„„tn=

1:21:2::nn1

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1.对于运动图象要从以下几点来认识它的物理意义:

a.从图象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

b.能认识图像的截距的意义。

c.能认识图像的斜率的意义。

d.能认识图线覆盖面积的意义。

e.能说出图线上一点的状况。

2.利用v一t图象,不仅可极为方便地证明和记住运动学中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公式,还可以极为简捷地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

1)s——t图象和v——t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单向或双向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方向变化的曲线运动。

2)当为曲线运动时,应先将其分解为直线运动,然后才能用S—t或v一t图象进行描述。a、位移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了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匀速运动的S—t图象是直线,直线的斜率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的速度;变速运动的S-t图象是曲线,图线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速度的大小.

b、速度时间图象

(1)它反映了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匀速运动的V一t图线平行于时间轴.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是倾斜的直线,其斜率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4)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一t图线是曲线,每点的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大

小.

十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做的初速度为零的运动.

特点:(l)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

v1规律:(1)vt=gt;(2)s=gt2;(3)vt2=2gs;(4)s=tt;(5)221vgt; 2

十二、竖直上抛运动

1、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抛出,物体的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其规律为:(1)vt=v0-gt,(2)s=v0t -gt2(3)vt-v0=-2gh2

21几个特征量:最大高度h= v02/2g,运动时间t=2v0/g.

2.两种处理办法:

(1)分段法:上升阶段看做末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2)整体法:从整体看来,运动的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恒定且方向与初速度v0方向始终相反,因此可以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减速直线运动。这时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则a=一g。

3.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的特点

(l)物体从某点出发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与从最高点回落到出发点的时们相等。即t上=v0/g=t下所以,从某点抛出后又回到同一点所用的时间为t=2v0/g

(2)上把时的初速度v0与落回出发点的速度V等值反向,大小均为

gH2gH;即V=V0=

注意:①以上特点适用于竖直上抛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所时应的上升下降两阶段,因为从任意一点向上看,物体的运动都是竖直上抛运动,且下降阶段为上升阶段的逆过程.

②以上特点,对于一般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都能适用。若能灵活掌握以上特点,可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尤其要注意竖直上抛物体运动的时称性和速度、位移的正负。

十三、运动学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和基本规律是我们解题的依据,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题途径的武器。只有深刻理解概念、规律才能灵活地求解各种问题,但解题又是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必需环节。

根据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可知求解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为

(1)审题。弄清题意,画草图,明确已知量,未知量,待求量。

(2)明确研究对象。选择参考系、坐标系。

(3)分析有关的时间、位移、初末速度,加速度等。

(4)应用运动规律、几何关系等建立解题方程。

(5)解方程。

篇2:高一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小结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面对这些特点,初上高中的同学要想学好它,我总结出了4字箴言,从“勤、恒、钻、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钻”,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对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不留有尾巴。

篇3:物理知识在球类运动中的运用研究

一、物理知识在乒乓球中的运用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 是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 我国在乒乓球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乒乓球运动中用到物理知识比比皆是, 譬如, 将一踩瘪的乒乓球, 放在热水里, 里面的气体由于温度升高, 体积膨胀, 会使乒乓球复原。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特点, 使得同学对热学知识充分理解, 更为运动员在训练中充分使用乒乓球提供了理念依据。在乒乓球比赛中发球的好坏, 是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运动员发球过程中乒乓球的运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乒乓球竖直上抛后, 到达一定高度, 运动过程中乒乓球的动能在减小, 重力势能在增加, 最高点处动能为零, 重力势能最大,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二阶段:乒乓球由最高点处静止下落直到接触球拍的瞬间, 球的高度越来越小, 速度越来越大, 这个过程中乒乓球重力势能逐渐变小, 动能逐渐变大,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第三阶段:乒乓球由接触到球拍发生弹性形变的最大时刻这个过程中乒乓球的速度越来越小, 而它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大, 动能逐渐变小, 弹性势能逐渐变大, 因此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第四阶段:由弹性形变最大至恢复原状。这个过程中乒乓球的弹性形变越来越小, 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动能逐渐变大弹性势能逐渐变小, 因此, 它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同时, 球拍给乒乓球施加了外力的作用使球飞速的运动出去。探讨了能量的相互转化, 通过发球的高度, 球的弹性变形的状况改变球的速度变换发球技术, 学会了物理知识, 提高了发球不平。

二、物理知识在篮球中的运用

篮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最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尤其在学校也是学生最热门的一项运动。用物理知识来分析篮球运动的特征, 会发现这种运动项目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譬如, 篮球在原地的投篮时, 通过脚蹬地, 支持力对脚产生冲量, 脚因此有了动量, 支持力对脚产生冲量, 脚因此有了动量。在接下来腿伸直的过程中, 动量从脚传腿, 又从腿传至腰腹, 再从腰腹传到手臂, 最后通过手把动量传给篮球, 可以说这是最后通过手把动量传给篮球, 这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即学会了物理知识, 也掌握了投篮本领。通过篮球运动的具体事例,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1.在观看篮球赛时, 经常有这样的场面:在终场前0.1 s, 运动员把球投出且准确命中, 获得比赛的胜利.如果运动员投篮过程中对篮球做功为W, 出手高度 (相对地面) 为h1, 篮筐距地面高度为h2, 球的质量为m, 空气阻力不计, 则篮球进筐时的动能表达式是 () 。

解析:由能量守恒定律得知, 人做的功 (W) 增加了球进筐时的动能和势能.设进筐时球的动能为Ek.

则有:W=Ek+mgh2-mgh1

故Ek=W+mgh1-mgh2.

A项正确。通过一道简单的例题把做功、能量问题学的清清楚楚, 并指导篮球运动员投篮出手时要用多大的能量, 过大, 过小都不能准确入篮。

例2.在某次篮球运动中, 球打到篮板上后垂直反弹, 运动员甲跳起来去抢篮板, 刚好没有碰到球, 球从站在他身后的乙的头顶擦过, 落到了地面上 (如图1所示) 。已知甲跳起的摸高是h1, 起跳时距篮板的水平距离为s1, 乙的身高是h2, 站立处距离甲的水平距离为s2, 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篮球垂直反弹的速度v0。

解:设篮球从篮板处飞到甲处所用时间为t1, 从甲处飞到乙处所用时间为t2, 则:

篮球从甲处飞到乙处过程中, 有:联立 (1) (2) 解得:

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篮球运动, 会让学生们对物理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锻炼自己的身体同时, 增加对篮球运动会的热爱。

三、物理知识在足球中的运用

足球比赛是当前人们喜欢的体育运动, 物理知识在足球运动用广泛运用。足球守门员在守门接球时, 据有关数据证明, 通常的足球队员用大脚进行射门时, 球速最高时可以达到100千米/小时。这时如果足球守门员用胸部来拦球球, 其胸部所受到的冲力将高达1500牛, 但如果用手接球, 足球的冲力要通常在1000牛左右, 用手臂接球, 通过手臂的运动可使球的制动距离延长3倍。增加了距离, 减缓了冲力。因而运动员用胸部挡球时要做好防护, 减少受伤。

观赏足球比赛球迷们震天大喊, 欢呼雀跃。经常听到解说员经常说:球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 直挂球门死角, 球进了。那么, 球为什么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呢?那是因为运动员在踢球时, 用脚的内侧或外侧摩擦球使球在空中水平方向运动, 这样就造成了球的水平两侧的气流速度大小不一样, 根据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空气对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力的大小也就不一样, 所以球在前进的同时, 还在与球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发生弯曲, 从而造成了“美丽的弧线”。准确判断进球的路线, 正确使用脚的不同部位, 果断踢出, 冲进球门, 取得比赛的胜利。

四、物理知识在排球中的运用

排球场地设备简单, 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 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 运动量可大可小, 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但排球具有技术的全面性、高度的技巧性、激烈的对抗性、技术的两重性等特性均含有众多物理知识。譬如, 在开球时手臂要用力甩, 但是如果用手指触球, 手指可能因为瞬间压力过大而扭伤, 这用到用到动量和冲量;运动员用胶布绑住四肢的某些部位目的是用有弹力的物体固定某些部分, 以防止这些部分在剧烈运动中, 因为形变过大而发生扭伤。地板上有汗水就要拖干防止两物体之间有杂物构成的薄膜, 摩擦系数的改变。以防运动员被滑倒。

排球运动中运动员击球的速度, 击球点的高度都将取决于球是否能落在界内, 过快, 过高都将飞出界外, 过慢, 过低都不会过网。通过物理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解略) 。

五、物理知识在网球中的运用

网球 (tennis) 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 但是运动员高超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网球运动中运用物理知解释了很现象。譬如, 网球运动员在挥拍用力击打网球, 球的方向和速度不断发生变化, 就是因为人对球施加了力的作用, 从而使球改变了运动状态, 变换施加力的大小, 改变了球的路线, 改变了不同的进攻方位, 攻击对手, 取得胜利。

在网球运动中也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精确的测量, 计算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大的意思。

一网球运动员在离开网的水平距离为12m处沿水平方向发球, 发球高度为2.25m, 网的高度为0.9m. (取g=10m/s2, 不计空气阻力) 。

(1) 若网球在网上0.1m高处越过, 求网球的初速度;

(2) 若按上述初速度发球, 求该网球落地点到网的距离。

解: (1) 球做平抛运动, 以v表示初速度, H表示网球开始运动时离地面的高度 (即发球高度) , s表示开始时网球与网的水平距离, t1表示网球过网的时间, h表示网球过网时离地高度.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代入已知数据得:v=24m/s.

(2) 以t2表示网球落地时间, s1表示网球落点到发球处的水平距离,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代入已知数据得:s1=16m.

所以, 网球落地点到网的距离s2=s1-s=4m.

网球场长是23.77米, 一半是11.885米, 发球运动以这样的速度发出的就会落到对方的场地内, 保证了发球的质量。

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球类运动不仅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群众体育, 还是竞技体育, 代表着国家。因此, 球类运动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 进而将其运用到球类活动中,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在运动中体验知识, 在比赛中发挥知识, 不但会让物理贴近学生, 让学生更加喜欢球类运动, 而且对球类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台球等各种球类运动普及率高, 是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运动, 物理知识在这些球类运动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因此, 对物理知识在球类运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不但有利于体育和物理两门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物理实际教学出发, 例举物理知识在部分球类的应用, 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物理知识,球类运动,体育训练

参考文献

[1]陈晓丽, 刘卫东.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方法[J].才智, 2011, (22) .

[2]韩志要.浅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原因及预防措施[J].科技信息, 2011, (16) .

[3]郭书芹.足球比赛中的物理知识[J].初中生学习 (中文阅读新概念) , 2002, (11) .

篇4:物理知识真奇妙体育运动常用到

一、蹦极运动

例1蹦极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蹦极运动员将弹性长绳系在双脚上,弹性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高处的跳台上,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后,会在空中上下往复多次,最后停在空中.如果将运动员视为质点,忽略运动员起跳时的初速度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把运动员、弹性绳、地球作为一个系统,运动员从跳台上跳下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反弹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一定低于跳台的高度;②第一次下落到最低位置处系统的动能为零,弹性势能最大;③跳下后系统动能最大时刻的弹性势能为零;④最后运动员停在空中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小.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由于运动员在往复上下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使得系统的机械能不断减少,故①④正确.在第一次下落到最低处时,运动员的速度为零,因此其动能为零,此时弹性绳的伸长量最大,其弹性势能也就最大,则②也正确.故应选D.

点评对于蹦极运动一定要注意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并能根据运动员的状态判断运动员的动能、势能的大小,以防发生错解.

二、跳起摸高

例2跳起摸高是学生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某同学身高1.8 m,质量65 kg,站立时举手达到2.2 m高.他用力蹬地,经0.45 s竖直离地起跳,设他蹬地的力大小恒为1060 N,则他跳起可摸到的高度为多少米?

解析在人进行摸高时,可只考虑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该同学起跳时受到重力mg和地面对其的弹力F作用,起跳时的加速度为:a=

F-mgm=1060 N-65 kg×9.8 N/kg65 kg=6.5 m/s2,起跳的速度为:v=at=6.5 m/s2 × 0.45 s=2.9 m/s.

由于该同学离地后只受重力作用,所以他相当于做竖直上抛运动,他向上跳起的高度为:h=v22g=(2.9 m/s)22×9.8 m/s2=0.4 m,故他可以摸到的高度为:H=2.2 m + 0.4 m=2.6 m.

点评对于摸高运动一定要弄清楚摸高者的受力情况,明确其起跳过程相当于做竖直上抛运动,这样看似复杂的问题也就容易求解了.

三、原地起跳

例3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加速过程(可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 m,“竖直高度”h1=1.0 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 m,“竖直高度”h2=0.10 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 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解析设跳蚤起跳的加速度为a,离地时的速度为v,则对加速度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v2=2ad2,v2=2gh2.

若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在这种假想条件下人离地时的速度为V,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为H,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V2=2ad1,V2=2gH.

由以上各式可得:H=d1d2h2=0.50m0.0080 m×0.10 m= 62.5 m.

点评本题取材于跳蚤的原地起跳,为了降低解题难度,题中对题目作了简化处理.起跳过程可看作是向上的匀加速运动,起跳后则可看作竖直上抛运动,连接这两种运动的节点是速度,这是顺利求解的本题的关键.

四、跳水运动

例4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心,跃起后重心升高了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

解析跳水的物理模型为竖直上抛,求解时要注意重心的变化高度,上升高度h=0.45 m,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10.45 m.

从起跳到最高点所需的时间为:t1=

2hg=

2×0.45 m9.8 m/s2=0.3 s;从最高点到手触水面所需的时间为t2=2Hg=2×10.45 m9.8 m/s2=1.4 s.故该跳水运动员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为:t=t1+t2=0.3 s+1.4 s=1.7 s.

点评求解本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题给信息,进而将题中描述的过程抽象为一个质点的竖直上抛运动过程,最后再对简化后的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蹦床

例5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面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 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 m高处自由落下,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 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 s,若把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10 m/s2)

解析由于运动员在蹦床的过程中,先做自由落体运动,与床接触时因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作用,因此离网时则做竖直上抛运动.

方法1运动员从高为h1处下落,他刚接触网时的速度大小为:v1=

2gh1=2×10 m/s2×3.2 m=8 m/s,方向向下;运动员弹跳后达到的高度为h2,则他刚离网时的速度为:v2=2gh2=2×10 m/s2×5 m=10 m/s,方向向上.

因此其速度改变量为:Δv=v1+v2=8 m/s+10 m/s=18 m/s,方向向上.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a=mΔvt,则有F=mg+mΔvt=60 kg×10 N/kg

+60 kg×18 m/s1.2 s=1.5×103 N.

方法2由方法1可得人刚触网和离开网时的瞬时速度,又已知人与网接触的时间,故也可以用动量定理快速求解.

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有(F-mg)t=mΔv,即F-mg=ma=mΔvt,即F=mg+mΔvt

=60 kg×10 N/kg+60 kg×18 m/s1.2 s=1.5×103 N.

点评要想顺利地解答本题,一定要能够正确地对简化后的物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能够把运动员与蹦床的接触、分离过程抽象为一个碰撞过程,通过进行理想化处理,便很容易获解.此外在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其表达式的矢量性,否则很容易出错.

六、跳绳

例6某同学质量为50 kg,在跳绳比赛中,他1 min跳120次,每次起跳中有45时间腾空,则在跳绳过程中他的平均功率是多少?若他在跳绳的1 min内心脏跳动了60次,每一次心跳输送1×10-4 m3的血液,其血压(可看作心脏血液压强的平均值)为2×104 Pa,则心脏的平均功率是多大?(g=10 m/s2)

解析该同学跳绳时离开地面的运动可以看作竖直上抛运动,他跳一次的时间t=0.5 s(包括腾空时间和与地接触时间),要求解平均功率,则要求出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由于他上升的时间t1是腾空时间的一半:t1=(45t)×12=0.2 s,他起跳的高度为:h=12gt21=12×10 m/s2×(0.2 s)2=0.2 m,则该同学跳绳的平均功率为:

P=mght=50 kg×10 m/s2×0.2 m0.5 s=200 W.

将每一次输送的血液简化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输送位移为该正方体的边长L,则有:

P=Wt=FLt=PΔVt2

=(2×104Pa)(1×10-4m3)1 s=2 W.

点评在求解平均功率时,务必要弄清楚所用的时间问题,否则极易发生错解.

七、跳伞

图1

例7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距地面224 m时,运动员离开飞机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12.5 m/s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的最大速度不得超过5 m/s.求:

(1) 运动员展伞时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

(2) 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多少?(g=10 m/s2)

解析如图1所示,运动员跳伞表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降落伞打开前和打开后.临界速度上升着地时的竖直向下的速度vm=5 m/s.

(1) 第一阶段:v2=2gh1;第二阶段:v2-v2m=2ah2,因为h1+h2=H,可解得h2=99 m.

设以5 m/s速度着地相当于从高处自由下落,则h3=v2m2g=1.25 m.

(2) 第一阶段:h1=12gt21;第二阶段:h2=vt2-12at22,因为t=t1+t2,可解得t=8.6 s.

八、单杠

例8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首次在单杠项目上实现了“单臂大回环”:用一只手抓住单杠伸展身体,以单杠为轴做圆周运动.假设童非的质量为65 kg,那么他在完成“单臂大回环”的过程中,其单臂至少要承受多大的力?

解析对于“单臂大回环”可看作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解题时务必要注意过圆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因单杠是支撑物,故人过圆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零.

由圆周运动的知识可知,单臂在最低点时承受的力最大:F-mg=mv2L,人在“单臂大回环”时机械能守恒,则有:mg×2L=12mv2.由以上二式可解得:F=5 mg=3250 N.

点评深入地理解“人过圆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为零”是正确求解本题的关键,明确了这一点然后利用机械能守恒求解就很容易了.

九、杂技表演

图2

例9如图2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可视为质点)乘处于水平位置的秋千,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求男演员落地点C与O点的水平距离s.已知男演员质量为m1、女演员质量为m2,并且m1∶m2=2∶1,秋千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O点低5R.

解析设分离前男、女演员在秋千最低点B的速度为v0,则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1+m2)gR=12(m1+m2)v20.

设刚分离时,男演员的速度大小为v1,方向与v0方向相同;女演员速度大小为v2,方向与v0方向相反,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1+m2)v0=m1v1-m2v2.

当男、女演员分离后,男演员做平抛运动.设男演员从被推出到落在C点所需的时间为t,则根据题给条件由运动学定律有:4R=12gt2,s=v1t.

根据题给条件,女演员刚回到A点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2gR=12m2v22.

又因m1∶m2=2∶1,联立以上各式可解得:s=8R.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平抛运动规律等,因此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还考查了同学们抽象思维能力与建模能力.

十、排球运动

图3

例10某排球运动员在距网3 m线上,正对着网前跳起将球水平击出(不计空气阻力),击球点的高度为2.5 m,如图3所示.已知排球场总长为18 m,网高度为2 m.试问击球的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球既不触网也不出界?

解析球被击后的运动可以看作平抛运动.当球刚好触网而过时,x1=3 m,飞行时间t1=2(h2-h1)g=2×(2.5-2)10s=110s,下限速度v1=x1t1=310 m/s;

篇5:高一物理知识点:运动的描述

一、本章概述

本章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即物体的位移、速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本章的重要概念.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是本章的重要公式,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典型实例.

质点是科学的抽象,是为了描述运动而建立的物理模型.教材不仅讲质点概念,更重视抽象的思想、建模的思想的养成,特别培养从科技、生产、生活等背景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学习时一定注意建模的思想的养成.

参考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坐标系是定量化的参考系,是用数学的方法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运动.引入坐标系,用数学的方法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运动.学习时要注意养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习惯.

了解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经历过程,共同探究,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学习要重视动手做好实验和学习方法的总结.

运动图象是学习其他图象的基础,用图象表示速度、位移,用极限思想处理瞬时速度.对极限思想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叫机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考系,同一个物体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的结果常常是不同的,所以研究运动时,必须指明参考系,通常取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3、时刻与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4、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1)质点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简化.

(2)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运动学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5、位移与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1)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位移与路径无关.

(3)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而时间与位移(或路程)对应.

6、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单位:m/s.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也是矢量,方向即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方向.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实际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3)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速率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标量,二者大小之间亦无确定的关系.

7、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即为,单位:m/s2.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a的大小只是反映v变化的快慢,a与v、△v没有直接关系,v大时,a可大可小可为零;△v小时,a也可大可小可为零.

(2)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改变量△v的方向一致.

(3)加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的关系:当a与v方向相同时,v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当a与v方向相反时,v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当a=0时,v不发生变化,物体做匀速运动.

8、重力加速度g:物体只受重力而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不同位置g的数值一般不同.

9、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里位移都相等.它的特点是速度时刻保持不变.

10、平动和转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物体内各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分别相同,运动轨迹都一样,这种运动称为平动.物体绕某一轴的转动称转动,转动物体上各点的速度、加速度都不相同.物体可以同时做平动和转动.

三、运动图像

1、s—t图象:(1)反映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2)图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速度方向与位移正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2、v—t图象:(1)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2)图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值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正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3)图线与时间轴间的面积表示位移,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总位移.

例1、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v-t图象分别如图中的a和b所示.在t1时刻( )

A. 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 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 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解析:在v-t图象中,图象在t轴的上方v为正值,表示物体朝正向运动;在t轴的下方v为负值,表示物体朝负向运动.甲、乙两物体v都为正值,说明它们都朝正向运动, A正确.由图象可知,在tl时刻v乙>v甲,D正确.

答案:D

例2、若以抛出点为起点,取初速度方向为水平位移的正方向,则图中,能正确描述做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x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做平动的物体一定可以视为质点

B. 有转动的物体一定不可以视为质点

C. 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也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

D. 不可以把地球视为质点

解析: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视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和平动还是转动无关.

答案 C

例4、世博会参观者预计有7 000万人次,交通网络的建设成为关键.目前上海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是连接浦东国际机场和龙阳路地铁站的磁悬浮列车,它的时速可达432 km/h,能在7min内行驶31 km的路程.该车的平均速率为多少千米/时?

解析:根据平均速率的定义式,即等于行驶31 km的路程跟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7min的比值.

.

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而平均速率是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无往复的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有往复的直线运动和一切曲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都不等于平均速率.

四、运动规律

1、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任意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2、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线.

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两种情况: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2)速度公式:,若=0,则,在该公式中,一般取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取正,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取负.

(3)速度公式表示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与t成一次函数关系,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一定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若=O,则

4、两个重要推论

(1)速度和位移关系式.

(2)平均速度公式 .

5、两个中点速度

(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末速度和的一半.

(2)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相等,即△s=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四个比例关系:(T为时间单位)

(1)1T s末、2T s末、3T s末……的速度之比:.

(2)前1T s内、前2T s内、前3T s内……的位移之比:s1:s2:s3:…:sn=1:4:9: …:n2

(3)第一个T s内、第二个Ts内、第三个T s内……的位移之比: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1:(

6、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0.(2)只受重力作用.

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这就是说,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是g,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通常取g=9.8 m/s2,为了计算方便,还可粗略地取g=10m/s2.

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

7、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①运动特点:a=恒量②.公式

(1)

(2)

(3)

(4)

说明:(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求解.

(3)式中v0、vt、a、s均为矢量,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0的方向规定为正,以v0的位置作为初始位置.

说明: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等效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有时会极大地减少运算量,达到迅速解题的目的.

8、公式、、、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但是,若巧妙地运用公式△s=、、等推论,可使得求解过程简捷方便,不过使用时须注意,上述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9、巧选参考系,解决物体的运动将变得简单.

例5、一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到斜面底端,最初3 的位移为s1,最后3s内位移为s2,有s2一s1=1,2m,s1:s2=3:7,求斜面的长度.

由可得:注意题中给的条件是最初3s和最后3s,并不意味着整个运动时间就等于6s或大于6s,也可能小于6s。由可得:

设斜面长为s,总时间为t,

解得:

答:斜面长为2.5m。

五、追及和相遇问题

(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

(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

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

(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

例6、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线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车后,后车以前车刹车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 )

A. s

B. 2s

C. 3s

D. 4s

前车刹车的位移,后车在前车刹车过程中匀速行驶的位移,且后车刹车的位移,后车的总位移,所以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选B

六、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习惯从科技、生产、生活等背景下抽象出物理模型.

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又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节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例7、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 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 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前方180 m处有一货车 B以6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问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解析:如图先求出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

A车:当时,

B车:

所以两车相撞。

[本题也可用图象求解。如图所示。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

。故两车相撞。]

篇6: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知识点】

1、理清文章思路脉络: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第1段写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二部分(第3~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展示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演讲过程。第4段写梁任公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第5~9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之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叠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偷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2、注意思考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注意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3、抓住文中梁任公的特点:

文章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4、注意学习本文的简练文风:

篇7: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内容小结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2、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顾长远利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定的时间差。

4、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

7、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足。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8、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篇8:高一物理运动学知识点小结

一、在足球比赛中“香蕉球””或“落叶球”的原理

我们在足球比寒中经常见到罚角球或者任意球直接进门的精彩镜头。一般是几名防守队员在罚球点儿和球门前组合成“人墙”, 用以阻断球的前进线路。而罚球队员, 挥脚一记大力攻门, 足球绕过“人墙”, 向球门方向飞行, 临到门前却又沿弧线拐过弯进入球门死角, 让守门员猝不及防。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香蕉球”或“落叶球”。那么足球在空中飞行时为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有一定孤度呢?原来, 在罚球的时候, 队员并非用脚直接踢足球的重心, 而是发力点在重心稍偏处, 并在击球时用足背给球一定的磨擦力, 让球在飞行的同时保持高速旋转。这时, 足球在向前飞行的同时与其周围的空气之间摩擦, 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共同旋转。于是, 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一快一慢。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气体的流速越大, 压强越小。因为球两侧空气的流速不同, 它们对球所产生的压力也不相同, 所以, 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 足球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偏转, 最后运行轨迹就成为了孤线。

二、投铅球为什么要提前进行滑步

在田径项目的比赛上, 标枪运动员都采用助跑的方法, 在快速奔跑中把标枪投掷出去。这是为了使标枪在出手以前就有较高的速度, 再加上运动员有力的投掷动作, 标枪就能飞得更远。铅球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 是要在投掷圈内进行, 而投掷圈的半径是固定的, 不能依靠助跑来增加铅球运行的初速度。铅球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运用背向滑步的办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连贯动作, 使铅球在未出手时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初始速度。一名高水平的铅球队员来, 依靠背向滑步推铅球要比原地发力投铅球大约可增加约两米甚至以上的距离。那么投铅球时的角度应该是多少?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向斜上方抛出物体时, 仰角为为45°抛出的距离最远。但是, 推铅球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铅球的抛掷点不是在地面上, 而是离地面具有一段高度。那么在相同的出手速率情况下, 作45°及40°仰角抛掷, 当落回抛掷点相同的高度时, 水平距离以45°角的距离较远。然而, 在出手高度再至地面过程中, 水平距离应该是40°的更大一些。通过计算, 我们可以知道:在铅球比赛中要得到好成绩, 那么出手的仰角一定要小于45°。角度随铅球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对出手高度为l.8米———2米, 而出手速度为8米/秒以上的人来说, 出手仰角应为39°———43°左右。

三、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大小吗

在拔河比赛中是不是哪一队的力气就一定能胜利呢?这并不是个简单的力量相加的问题。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 参加拔河的两个队伍中A对B施加了多大拉力, B对A也同样也产生一样大小的反作用力。可见, 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通过受力分析, 当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所以如何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是胜负的关键。大家知道, 静磨擦力与两个值是成正比, 一是磨擦系数, 二是对接触面的压力。于是要设法增大上述两项值, 首先, 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 静摩擦力也会随之增大。其次, 要穿上鞋底花纹较深较大的鞋子, 也可以增大摩擦系, 使摩擦力增大。

四、跳高时为什么要的助跑发力

在体育比赛中, 跳远的运动员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 而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则要短得多。如果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 是否就跳不高呢?跳高运动员能纵身飞起越过横杆, 靠的是助跑的惯性力和起跳蹬地的反作用力二者的合力。惯性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 地面反作用力是竖直 (或近似竖直) 向上的, 所以起跳后的身体重心会沿着一个类似抛物线轨迹运动。抛物线轨迹孤顶的高度 (所能跳过的高度) 取决于起跳一瞬间腾起的初速度与腾起角的大小,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是增加跳高高度的两个关键, 一般来讲, 要尽可能增大这两项的值。如果选择长的助跑则会造成水平速度过大而腾起角度过小。因为跳高并非单纯的垂直向上, 越过横杆还必须有一个向前的力量;再则, 还须充分利用水平速度来增大腾起初速度, 因此腾起初速度越大则跳得越高。当腾起角固定时, 腾起初速度就是起决定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延柱《自由下落猫的转体运动》《物理通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2

【2】乔际平, 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篇9:浅析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先介绍行走与跑步的原理。假定一个人正在用一只脚站立着,而且假定他用的是右脚。现在,假定他提起了脚跟,同时把身体向前倾,这时候,从他的重心所在的竖直线自然要越出脚的底面的范围,人也自然要向前跌倒;但是这个跌倒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原来停在空中的左脚便很快移到了前面,并且落到了从重心所在的竖直线前面的地面上,使从重心所在的竖直线落到两脚之间的面积中间。这样一来,原来已经失去的平衡恢复了,这个人也就前进了一步。这个人自然就是这样停留在这个相当吃力的状态,但是假如他想继续行进,他就得把身体更向前倾斜,把从重心所在的竖直线移到支点面积以外,并且在有跌倒倾向的同时,重新把一只脚向前伸出,只是这一次要伸的不是左脚,而是右脚——于是又走了一步,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因此,步行实际上是一连串的向前倾跌,只不过能够及时把原来留在后面的脚放到前面去支持罢了。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深入一些,假定第一步已经走出了,这时候右脚还跟地面接触着,而左脚却已经踏到了地面。但是只要所走的一步并不太短,右脚脚踵应该已经抬起,因为正是由于这个脚踵的提起,才使人体向前倾跌而破坏了平衡。左脚首先是用脚履踏到地面的。当左脚的整个脚底已经踏到地面的时候,右脚也完全提到空中了,在这同时,左脚的膝部原来略微弯曲的,由于大腿骨三头肌的收缩就伸直了,并且在这一瞬间成竖直状态。这使得半弯曲的右脚可以离开地面向前移动,并且跟着身体的移动把右脚踵恰好在走第二步的时候放下。接着,那左脚先是只有脚趾踏着地面,立刻就全部抬起到空中,照样地复演方才那一连串的动作。

奔跑和步行的不同,在于原是站立在地上的脚,由于肌肉的突然收缩,就强力地弹了起来,把身体抛向前方,使身体在这一瞬间完全离开地面。接着身体又落到地上,但是已经由另外一只脚来支持了,这只脚当身体还在空中的时候已经很快地移到了前方。因此,奔跑是一连串的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的飞跃。

平时看田径比赛的时候,我们都会羡慕那些随风疾驰的体育健儿,感慨自己身体素质太差。其实体育健将们除了优秀的自身素质外,也离不开专业的训练。而我们如果能掌握准确的动作,速度也能提高不少。因为跑步中有很多学问。

跑是不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波动的速率与频率及波长的关系如下式:速率=频率×波长。同理,跑的速率与步频(每秒钟所跑的步数)和步长(每跑一步的距离)的关系如下式:速率=步频×步长。要增大跑的速率,就要设法增大步频和步长。例如一短跑者平均步频为每秒4.6步,平均步长为1.8米,早其平均速率为8.28米/秒。如果以此速率跑100米,就要12.077秒。

设有体力相同的A、B两人,分别采用两种跑步方式:(a)的起步角较(b)为大,则(a)每跑一步由于把身体升得较高,要费较长时间才能着地跑一下步。这样,步频自然较小。另一方面,由于(a)的起步角较大,升高身体的分速度较大而水平向前的分速度较小,故步长就较短。故(a)跑得比(b)为慢。每跑一步的速度,是由前一步保留下的速度(惯性)以及下一步有力后所补充的速度的向量和。每跑一步所补充的速度,同由脚向蹬地面而获得。脚后蹬的力为F,则地面也给人体一个大小等于F的反作用力,人体由于这个力在后蹬时间内获得补充的速度。F与地面的夹角a叫做后蹬角。F可分解为F,和F2两分力。F1使人获得水平前进的加速度,而F2则获得垂直上升的加速度。后蹬角a决定F1和F 2的分配。后蹬角不应过大,否则力量F用在升高身体太大而用在前进太小,这就减小了步频和步长。短跑的后蹬角应在52°—60°之间,视体力与技术而定。完成后蹬动作之后,人体就向前抛腾一步。接着,另一腿由摆动腿转为支撑腿而着地,这动作叫做前蹬。前蹬地面的力R和地面的夹角B叫做前蹬角。人脚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和R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前蹬时,应脚掌着地,以减小作用力R。R是斜向后的,会减小前进速度。因此,前蹬角β宜大,也就是脚掌不要太早着地,要摆至接近身体下方才着地,这就要以减小R向后的分力。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社区2011上半年残协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