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庭审程序

2024-05-10

法院庭审程序(共10篇)

篇1:法院庭审程序

法院刑事案件的庭审程序如下:

一、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1、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2、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3、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

4、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5、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6、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二、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1、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

2、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被告人发问。

3、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

4、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5、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

6、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7、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8、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9、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当告知他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审判长认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当制止。

10、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11、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三、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1、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

2、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3、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4、法庭对于上述申请,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5、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

6、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都应当进行调查、辩论。

7、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辩论。

8、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四、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十五日以下的拘留。罚款、拘留必须经院长批准。被处罚人对罚款、拘留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1、对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3、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4、判决书应当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且写明上诉的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5、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审判进行的,可以延期审理: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

(二)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

(三)由于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

6、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并因此延期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

7、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

(一)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

(二)被告人脱逃的;

(三)自诉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

(四)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

8、中止审理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9、法庭审判的全部活动,应当由书记员写成笔录,经审判长审阅后,由审判长和书记员签名。

10、法庭笔录中的证人证言部分,应当当庭宣读或者交给证人阅读。证人在承认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

11、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当事人阅读或者向他宣读。当事人认为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可以请求补充或者改正。当事人承认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

五、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刑诉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1、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2、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3、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篇2:法院庭审程序

2017年10月21日 09:20我从中国庭审公开网收看了陇西县人民法院对“卢立峰危险驾驶“案件的审判

案情简介

2017年8月18日23时40分许,被告人酒后驾驶北京现代小轿车在陇西县永昌境内沿飞环路行驶至大树市场是被陇西县公安局民警当场查获。

审判程序

审判长车志雄宣读法庭纪律,法警将被告卢立峰带上被告席。审判长介绍法官助理,书记员史陇霞,公诉人。

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收到起诉书,对起诉书的起诉是否有异议,被告人表示没有异议。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选择回避,被告人选择不回避。

公诉人出示证据,户籍证明显示被告人的出生年月住址等前期情况。还出示了陇西县交警公安大队提供的查获经过,涉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还出示了吹气式酒精检测仪照片和单据,显示被告人当时酒精含量是110mg/100ml。还有陇西县人民医院提供的血液酒精含量检测书。驾驶证复印件,这是被告人第二次取得驾照,现场检测报告中药检结果显示阴性。随后出示了被告人供述的辩解与起诉书提供的犯罪事实对照。甘肃陇通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研究报告书证实被告人事发是体内含有乙醇,浓度为105.87mg/ml。

随后审判长询问被告人对公诉人出示的证据是否有异见,被告人有没有新的证据向法庭提供。被告回答没有。

审判长宣布法庭提供的证据合法客观真实,且证据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公诉人宣读的证据法庭予以确认。

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 被告人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驾车,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构成危险驾驶罪,公诉人出示调查机关依法调查取得的证据,证据形成证据链条,足以证明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应该作为定案的依据予以体现。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指控被告人犯有危险驾驶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该依法追究其责任。被告人到案后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建议对被告人进行两个月到四个月之间进行量刑,可以适用缓刑并处罚金。

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有其他意见。被告人对法庭做最后陈述。审判长对本案进行当庭宣判。

审判长对公诉机关建议的量刑建议适当,予以采纳。被告人判处拘役2个月缓刑4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审判长询问被告人对审判结果是否有意见,是否上诉,公诉人对对审判结果是否有意见。庭审结束,工作人员及旁听人员按秩序退场。

篇3:法院庭审程序

1.1 制度层面

1.1.1 小额诉讼定位模糊, 操作规则参差不齐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对小额诉讼程序是这样描述的:“对于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民事案件, 实行一审终审”。那么, 小额诉讼程序到底是从简易程序中割离, 自成一户, 成为独立的新程序, 还是寄生于简易程序, 成为其附属程序;若是独立的新程序, 那又为何置其于简易程序的一章中, 使符合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从简易程序中剥离;如果是附属程序, 那为何又不同于简易程序的二审终审, 而单独说明一审终审, 这明显与简易程序有本质上的区别。故单从第162条来看, 是无法清楚辨别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程序体系中的位置。虽然各省高级人民法院都有印发相关的小额诉讼程序操作规则, 但规定又有所区别, 在实际审判的工作中, 法官除了小额诉讼制度的金额判断标准外, 并不能很确切地判断到底适用在哪些金钱纠纷的案件、运用什么样的审理方式才可以发挥小额诉讼的最佳效果, 如何才能公平合理地保护当事人正当的权益, 使当事人能够相信和服从法院的判决, 达到一审终审的目的。毕竟, 小额速裁只是在某些地区试用过而已。由于我国新民事诉讼法没有给予法官在小额诉讼程序操作上一个可靠的依据, 为了稳妥起见, 法官在选择程序便会倾向于简易程序, 从而减少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

不过, 在2015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的第十二章明确写明小额诉讼程序属于简易程序中的一部分。这貌似给小额诉讼程序一个确切的名分, 但是该程序的定位真的是尘埃落定了吗?本文认为并未明确。小额诉讼程序的定位仍处于混沌地带, 难以精确运用。除了裁定不可上诉、一审终审的特质外, 2015年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几乎与简易程序的规定相差无几, 至于在举证期限、答辩期间和审理期限方面, 简易程序照样能够做到小额诉讼程序所达到的效果, 如此看来, 小额诉讼简易、方便、迅速的色彩就显得没有那么鲜明。加之“一审终审”在审判中又较少使用, 法官在利益权衡之后, 选择简易程序的可能性就会大些。这样, 小额诉讼程序便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减轻法院办案的压力, 合理分配法院审判资源的立法目的便无从谈起。

1.1.2 不允许当事人合意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当事人自主选择诉讼程序是意思自治原则的表现, 我国的新民事诉讼法赋予了当事人协商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权利, 但却将合意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排除在外, 对于符合小额诉讼条件的案件由法院决定强制适用, 这实际上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权利的伤害。尽管根据小额速裁试点的审判经验, 强制适用确实比当事人合意适用更能快速实现当事人的权益, 节省法院审理的时间, 但是, 在如今的实际审判工作中, 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量还是没能增长, 如果一味地要求小额诉讼制度达到快速结案的效果, 那便是对小额诉讼程序的价值寄予了过高的厚望, 是不切实际的, 是扭曲的想法。纠纷刺激程序的产生, 程序的规定应与纠纷的性质相适应, 小额案件多半来源于日常的生活纠纷, 所涉及的数额不大, 为了不阻碍生活的正常运行, 双方都希望能够通过快捷的途径解决纠纷, 既然双方在“快”这一点能够达到共识, 小额诉讼制度在此便可发挥其功效, 所以, 赋予小额案件的当事人自主协商适用小额诉讼的权利更有利于拓宽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提高小额诉讼案件在民事一审案件中的比例, 为民众开放一扇方便的诉讼之门。

1.1.3 当事人救济途径有缺陷。

经对普通民众的调查发现, 104位受访民众中有接近50%的人表示不能接受小额诉讼“一审终审”的规定[1]。按照我国新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对小额诉讼案件的裁判结果不服, 只有再审这一救济途径, 而再审的启动条件又相当严格, 这就像是将当事人的救济权利局限于某一狭窄封闭的空间, 是会对权利人的正当权益造成伤害的。如果当事人不能通过再审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救济, 势必引起当事人对小额诉讼制度的不满, 减少民众对司法的信任, 并且很容易致使他们走向非法律途径来伸张权益, 如信访、到法院闹事等。虽然设计小额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对法院进行减负解压、适当提高法院办案效率、对法院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实现低成本诉讼, 但是, 小额诉讼制度同时也是个亲近民众的制度, 若该制度的救济途径太狭隘或不贴近生活, 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 我国应寻找一种与实践相符的适当的救济途径来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1.2 法官审判实践层面

1.2.1 法官对小额诉讼存在心理上的顾虑

由上文的数据可知, 在审判实践中, 小额诉讼程序未能帮助法院进行合理的减负解压、未能节约使用审判资源, 再加上小额诉讼的“一审终审”没有给予当事人上诉的权利, 而这会引起部分当事人采取信访或请求再审方法主张自己的权利, 此时法院将承担较大的判后信访和审查案件的压力, 所以基层法院的法官在选择程序时不免会进行一番利益权衡, 对案件要不要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就会变得相当的小心、慎重。而且对案件是否符合“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裁量权由法官掌握, 能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由法官决定。其次, 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认为一审终审只能减轻二审法院的负担, 对基层法院没有意义, 反而加大了调解的压力和司法风险[2]。照这样看来, 比起“新来的”小额诉讼程序, 基层法院的法官更钟情于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这两位“故人”。

1.2.2 我国法院工作人员重视和喜欢以调解结案

我国的小额诉讼制度最大的特别之处莫过于“一审终审”的特点, 正是这个特点让不少人认为此制度合理地分配审判资源, 减轻法院的工作负担。实际上, 受“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工作原则影响, 法官审理的绝大部分小额诉讼案件用不上判决, 都经调解结案, 加上调解能使法官避免承受“一审终审”带来的审理压力, 所以小额诉讼程序的调解率才一直居高不下。而实际上, 调解比判决更耗费法院的资源。小额诉讼案件一般来自于日常生活纠纷, 当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协商, 才向法院请求处理两者的纠纷。在这情况下的调解, 定会耗费法院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来说服双方达到两者都能接受的条件, 虽然当事人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但是, 以调解结案的小额诉讼程序并未能帮助法院节省时、省力、省资源。而且, 经调解的案件很大程度上已排除上诉, 小额诉讼的“一审终审”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 其作用无法发挥。

2 完善小额诉讼的路径选择

2.1 建立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

在国外, 小额诉讼程序是在正式司法诉讼之外的一种补充, 往往由非职业法官担任法官, 采用非诉讼的原理进行审理[3]。而我国的小额诉讼制度是诉讼原理与非诉原理的融合, 由法官来决定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和由法官来审理小额诉讼案件, 所以, 我国的小额诉讼制度并非像外国小额诉讼制度那样, 它不是一种补充, 它设计初衷是为了减轻法院工作的负荷, 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将简单的小额案件从众多民事案件中过滤出来, 起到繁简分流的作用, 同时它也承载着及时保障普通民众权益的伟大目标。但理论设想是总是美好的, 在审判实践中, 小额诉讼程序的定位不准, 程序操作规定太粗糙、与简易程序界限不清, 造成了小额诉讼程序低效运行的结果。

法学家小岛武司认为, “审判程序难以满足普通人们的需要, 在通往法的正义道路上, 很多市民被程序的障碍所排斥, 正义的偏差给人们带来了憎恶和绝望, 从而导致人们对民主主义的不信赖[4]。如果继续将小额诉讼程序置于简易程序之中, 只会掩盖该程序的优势。小额诉讼程序若无法及时解决社会矛盾, 就达不到普通民众对小额诉讼程序的期望, 降低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既然小额诉讼程序在运行中有不同于简易程序特质, 例如低廉、简易、方便、快速等, 加上其独特的一审终审, 使其在性质上与简易程序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建立起一种有其独特的庭审方式和救济途径的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显得非常必要。

2.2 小额诉讼再简化

维护权利的成本是影响小额诉讼程序能否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这些成本不仅仅是指当事人为诉讼所花费的费用、时间, 还包括法院审理案件时所付出的资源、时间等, 因此, 应将小额诉讼的诉讼成本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降低诉讼成本对当事人和法院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于起诉状方面, 小额诉讼程序可采用以表格化诉状为主, 以口头起诉为辅的起诉方式来减少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对此, 可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小额诉讼表格化诉状, 该诉状由当事人、诉之请求、原因事实、证据、填表说明五部分组成, 表格看起来简单易懂, 当事人只需按要求填写即可。表格化诉状既可摆放在法院的立案大厅供有需要的人取用, 亦可公布在网上供他人下载使用, 但不管在立案大厅还是网上, 法院应当提供范本, 供当事人参考。同时, 法院应该为当事人提供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说明书, 标明注意事项, 以便减少工作人员对当事人答疑的工作, 节省资源。

2.3 小额诉讼特殊的救济途径

小额诉讼案件基本上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纠纷, 虽琐碎却重要, 所涉法律问题并不复杂, 以法官的审判经验, 案件审判的结果应该让人较为容易接受。如果对小额诉讼程序适用二审终审的, 例如甲因3千块起诉, 不服判决结果, 那么上诉所产生的诉讼支出便大于诉讼产出, 实际上并不划算, 非但不能合理地配置法院的审判资源, 还有可能加重法院审理的负担, 因此, 过度的救济会阻碍小额诉讼程序的高效运转, 其所花费的资源超出了救济所保护的价值, 故上诉作为小额诉讼程序的救济途径并不合适。

至于另一救济途径“再审”, 再审的启动条件又相当严格。救济途径的目的在于能够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益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程序公正价值[5], 小额诉讼制度是一个便民的制度, 再审程序又过于的“高冷”, 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虽对已生效的判决用再审来纠正, 但鉴于小额诉讼程序的特殊性, 可以在再审与上诉中找一个平衡点对小额诉讼程序采取另一种救济途径, 对此,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异议申请制度。

在日本, 当当事人不服小额诉讼的判决结果时, 当事人在收到判决书或与判决书同效的笔录后, 允许其在两周内向审理法院以书面的方式提出异议申请以要求法院对原小额诉讼案件进行普通程序的第一审审判。若法院认为异议合乎法律, 会将诉讼回到法庭辩论阶段, 以普通程序进行审理、裁判;若法院认为异议不合法且当事人不能补正, 法院直接作出驳回异议的判决。

参考文献

[1]问卷星.普通民众对小额诉讼程序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Z].http://www.sojump.com/wjx/manage/myquestionnaires.aspx, 2016-2-23.

[2]蒲一苇, 朱秋燕.小额诉讼程序运行的困境与完善路径——基于宁波市六区法院的实证研究[J].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民事诉讼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M].法律出版社, 2012年, 463页.

[4]许尚豪.小额案件之非规范化审理程序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5.

篇4:法院庭审直播的实证研究

法院的庭审直播是指法院在法庭审判的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等途径对庭审过程进行的图文、音频、视频播放。庭审直播是司法公开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庭审直播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方式:电台庭审直播、电视庭审直播与网络庭审直播。庭审直播有利有弊。毫无疑问,庭审直播会对审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摄影摄像装备以及操作人员会对庭审活动造成一定的干扰。并且庭审直播往往伴有大量的媒体报道和民众关注,容易形成带有倾向性的社会舆论,从而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压力。但是就当下中国而言,庭审直播还是利大于弊的,其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庭审直播有助于增强司法的透明度。第二,庭审直播有助于提升司法的公信力。第三,庭审直播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第四,庭审直播有助于遏止司法腐败。第五,庭审直播有助于改变庭审虚化的现状。第六。庭审直播有助于促进司法判例制度的完善。

目前,中国法院使用最多的是网络庭审直播,包括网络视频直播、网络图文直播和网络微博直播,而且在有些地区已然成为常态。但是庭审直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地区发展不太平衡。第二,直播体系不很规范。第三,直播技术不够专业。第四,直播内容不甚完整。针对现存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第一,要建成统一规范的庭审直播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应该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并在必要时提供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加速落后地区的发展。第二,完善庭审直播的规则。应对庭审直播的案件进行挑选,以免浪费资源。规范审批程序,直播的决定权应该属于法院,未经法院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电视台或互联网站等媒体都不得自行对法庭审判进行直播,并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权利保护。第三,提升庭审直播的水准,建立专业化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第四,加强庭审直播的实效。

(摘自《法律科学》,2015年第3期,第53-63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100872]

篇5:法院庭审心得

2010年10月15日 ,我们来到了南岸区人民法院,参加了由学院组织的认识实习。通过这一次对庭审亲身体验,我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法学的学习。

一、案情简介

此次我们参与旁听的是一房二卖的民事案件,主要案情为:

原告方是一对普通的居民夫妇,被告方是一房地产开发商。双方于2006年6月签订了一份房屋预售协议,售价12万元。原告方签合同时预先交付了20%部分价款,房屋动工后又预交了20%的房款,前后两次共4万余元。2008年2月,原告方通过函件、特快专递等形式请求被告履行合同义务,结果得知房屋已经售予他人。被告方称,房屋建成后,由于原告方没有及时来签订正式的房屋买卖合同,经多方通知无果后,于2007年7月将房屋售予他人,售价为18万元。原告方认为此举违反了合同义务,遂要求原告方交付房屋。经多次协调无果后,原告方将该房地产商诉至南岸区人民法院,要求原告方继续履行合同,交付房屋。一审法院认为,由于房屋已经经过合法的手续售予第三人,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故驳回了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原告方不服,遂上诉至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被告方履行合同,法院以同样的理由驳回了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同时判决诉讼费用由被告方承担。二审判决后,原告方已无继续上诉的机会,故改变了诉讼请求,于2010年起诉至南岸区人民法院,要求被告方赔偿原告方17万余元的损失或提供给原告方相同面积,相似价款,同一地段的房屋。经过双方的法庭辩论后,合议庭将本案的焦点认定为:1.原告是否可以请求被告补偿其承担的二审诉讼费用;2.2006年6月原、被告双方签订房屋预售协议后,未及时签订正式协议书的规则问题,即房屋建好之后,被告方是否履行了通知原告方的义务。经被告方的陈述,由于双方签署合同时,原告方没有留下详细的通讯地址,唯一的联系方式只有电话号码。但被告方称,多次拨打电话,原告方均无人应答,之后才选择在重庆晚报上登报进行公告,但是经过广告期间后,仍然不见原告方前来签订正式售房合同后,才按照预售合同中的相关约定将房屋售于他人。而原告方辩称,他们没有接到被告方任何形式的通知,也没有接到原告方的电话,被告方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已经打过电话。至于登报公告,原告方没有必要也无义务时刻关注报纸上面的公告信息;3.原告要求被告赔偿17万余元的要求是否合理,原告方经过自行调查得知,目前以重庆市的房价,相同的房屋价格已经上涨到至少30万元,但原告方只是普通退休工人,无法支付如此高的房价,鉴于被告方一开始但现在一直拒绝原告方的诉讼请求,故本次原告方请求被告方赔偿被告方经济损失17.465万元和诉讼费用及误工费等各项费用5000元。;4.原被告的关系是否属于内部职工或亲属。

二、庭审流程 在旁听庭审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对民事诉讼的整个流程进行了学习。整个案件的具体审理流程如下:上午九点正式开庭,首先由书记员宣布了法庭纪律,并核对了双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的相关信息。然后是法官入庭,全体起立。在法官的组织下,由原告代理人宣读诉讼请求,由被告进行陈述。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后,法官对双方所陈述的事实进行了认定。之后是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法官对双方提交的证据就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了认定和审查。在此阶段,原告方提交的证据有:1.商品房预售合同书;2.交款收据;3.一审、二审法院的判决书;4.要求被告履行的函件的送达回执单。双方提交完各自证据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双方辩论的焦点是:被告方是否履行了应有的通知义务以及目前房屋价款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和误工费用等其他费用的计算。在庭辩论结束后,由双反进行最后的陈述。原告方再次陈述了自己的要求,而被告方则以请求法院依法判决简单结束了他们的陈述。由于原告方不愿调解,故本案将休庭择日再审。

三、体会

关于案情本人认为,原被告双方在此案中均存在责任,特别是在双方没有签订正式售房合同这个问题上。原告方首先在预售合同上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能够确保联系到自己的联系方式,仅仅留下了电话号码,这是对自己的交易行为不负责任的体现,应对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在此之后,被告方发现电话无法联系到原告,仅仅采用了普通广告的形式予以通知,并没有穷尽其他通知手段,显然不符合商业行为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对此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除此而外,关于17万余元的经济赔偿的问题。我认为,原告方的计算方法缺乏法律依据。他在诉状中提到的经济赔偿的组成部分并没有有效的法律依据,仅仅为自己估算,法院因不予以全部支持。

从这次庭审看来,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是任何诉讼的核心任务,民事诉讼的证明是提出事实主张的当事人用证据向法官说明和表明案件事实存在与否的活动,其目的是满足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需要。受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有限性及证据灭失后的无法恢复性等因素的影响,当事人对法官认定案件事实需要的满足是相对的和有限的。在当事人提供有限的或不完整的证据的前提下,由一个中立的裁判者做出裁决时,证明责任及证明标准对诉讼结果将产生关键性影响。当事人承担争议事实的证明责任 ,就意味着在诉讼中与对方当事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该证明责任以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加以满足即证明标准,如何确定不仅影响着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性,也关系着当事人诉讼平等的贯彻落实。

篇6:法院庭审观后感

随人学习法学已经近三年的时间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机会旁听一次庭审,这一次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几个去了法院听审,可以说给我们这些在象牙塔的法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接触真正的司法实践,虽说一次听审的过程不能彻底的让我们学到什么东西,但是至少对于熟悉一般的司法诉讼程序能够有所清晰的了解并且可以一睹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的风采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首先介绍一下案情,我所听审的案情时属于合同法范畴的。原告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而被告是一家能源公司。原在修建施工的过程中发现被告原先和原告在合同中所承诺的输气管道并没有如合同预期般安装在应有位置,后原告在询问被告为何不履行合同时,被告坚持否认没有不履行合同。在双方争论无果后房地产公司就把能源公司告上了法庭。

庭审的程序:首先由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接着检察院,辩护律师出庭,审判长,审判员出庭,然后由审判长问诉讼参与人人的基本情况,并且告知当事人其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辩护权,举证责任,遵守法院纪律的义务,其次是法院开庭的阶段,原告宣读了起诉书内容,先由被告发表辩护意见。然后进图法庭事实调查阶段,由被告出示证据材料,原被告双方就证据和事实说明证明的内容,整个法院调查阶段就结束。再次进入时大家都很激烈的法庭辩论阶段,双方就事实材料和理由,法律依据等唇枪舌战,最后双方就做最后陈述,最后审判长宣判审判结果。经过这次的听审我学了庭审中不管是法官还是当事人各自应当注意的问题,其中我认为最终的是参与人的语言表达问题,对法官而言,表达应该清晰、条理、明确、庄重。一边让原被告双方理解无歧义,再次体现法官的尊严和权威。作为代理人,也就是法律职业人也应如此,更重要的陈述的意见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严谨的逻辑,抓住争议的要害和关键点,结合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作出具有很有说服力的辩护意见。原告一般都不是法律职业人,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但也要讲证据,合理请求。有时候我觉得原告容易借题发挥。理解片面化。但有一点我是认同的,不管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把自己的理由事实充分表达出来是很有必要的,计时法官不予以采纳也不影响整个案件的认定

篇7:参加法院旁听庭审心得体会

在宣读法庭纪律后审判正式开始了,当天审理的是“瞄准‘熟人’之母骗老太金饰”一案,被告人以谎称认识被害人之子,向被害人借用金饰为女儿治病,骗取他人财物价值共计人民币7480.1元,被告人认罪态度良好,整个审判过程都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当天的审判最终还是以休庭结束。

经过这次的法院旁听我重新定义了我生命中的一些东西,原来法律真的离我不远,只是以前我没有好好的关注而已,原来生活中大家总说的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并不是只是说说而已。以前我总以为只有非常重大的事情才会有人上诉,希望找回公道,在以前的我看来,要是今天被骗的人是我,我肯定只是对自己说一声,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别再被骗就好了。原来从小就把法律挂在嘴边的人连老太太都不如,至少她还会真正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我也并不是不知道可以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只是不知道怎么用而已。我想现实生活中的和我一样不知道怎么使用法律武器的大有人在,而且根本没想过会用法律的人也多不甚数。所以说,虽然现在我们国家是法治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和平社会,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无处不在,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大家没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在这次法院旁听中,我学到了许多,作为一个大学生只是总把用法律解决问题挂在嘴边而没有什么实质行动是不行的。如果连我们这些算得上是知识分子的人都不会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又有什么资格总说别人怎么怎么样呢。我们不仅要自己努力了解法律知识,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还应该积极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们多提供一条了解法律的途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我们这样好的资源,有什么不懂可以咨询老师和法律专业的同学,可以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还能去法院旁听关注实践。一些农村或是没念过什么书的人根本没有我们这些资源,他们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要是我们自己都一知半解,或是什么都不知道,又要如何自处。

篇8:法院庭审程序

一、寻找“好”案例

一个“好”的案例,是电视法制节目成功的基础。所谓“好”的案例,应是新闻价值大的案例。

福建各级法院每年审理的案件总计有几十万起,如何在这么多的案件中,筛选出三百多起案件呢?什么样的案件可作为节目的题材呢?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寻找“接地气儿”的案例

所谓“接地气儿”的案例,就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纠纷,这种案例容易受到观众的关注,通过节目,观众可从中获取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这也是制作电视法制节目的初心。

比如,前几个月房价持续上涨,在二手房买卖过程中,卖方恶意违约的情况屡屡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庭审直击”连续播出了几期有关卖方违约的案例,在节目中,律师在点评部分除了提醒卖方可能要承担的法律风险外,还给观众支招,在价格波动时,如何通过合同,从法律的角度来规避其中一方的违约行为。这几期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二)寻找受关注度高的事件

这类案例在进入庭审前,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刑事案件,对这些案件的审理,能更好地体现我国司法的公开、公正。

比如,“庭审直击”曾播过一期《鑫联众公司主要涉案人员获刑》,这起案子说的是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福建鑫联众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先后对外推出所谓的加油卡优惠充值活动,向车主承诺一次性交纳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后,可按交纳金额的120%,分12个月充值返还。两年多来,鑫联众共计向5千多人吸收资金近5千万元,然而,鑫联众的承诺并没有兑现。经过审理,法庭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宣判几名涉案人员三到九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节目播出后,许多受害者打进栏目热线表示,尽管钱没了,但涉案人员受到法律惩罚,也是一种安慰。

二、给控辩双方同等话语权

给控辩双方同等话语权,这点在庭审节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给控辩双方同等的话语权,极易造成观众对这个案件的认知有偏颇,对法院的判决有看法,进而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一)民事案件原被告双方同等话语权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原告是“吃亏者”、“受害者”,会不自觉得给原告更多的同情,但在法律层面上,原被告双方是平等的,这就要求节目给予原被告双方同等的话语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节目中原被告双方时间相等的同期声,而是将原被告双方的观点充分地展示出来。

(二)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话语权

刑事案件中,尽管被告人触犯了刑法,但在法庭上,法官没做出最后判决前,他们依然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在节目中,也应该让他们有展示观点的机会。

三、提高庭审节目的法制含量

所谓电视法制节目的法制含量,是指电视创作人员通过节目传播给受众法律知识或者说法律信息的有效成分的多少,而这种多或少是受法制精神的信息量所决定的。不是简单的法律知识的堆集,也不是单纯的法制故事的讲述,而是法制精神的延伸。

一个法制类节目,如果法制含量不高,普法的意义就不大。但庭审节目又与一般的法制类节目不一样,比如中央台的《今日说法》、福州台的《法眼》等,这些节目所选取的案例大都是法院判决生效的案件,节目可根据法院的判决结果,由法律界人士来解读其中的法律知识,有理有据,法律含量高,起到了普法的作用。但庭审纪实类节目,是真实纪录法院的庭审过程,而我国绝大多数案件都不是当庭宣判,这就给庭审节目的法律点评提出了新要求,这类节目要不要进行法律点评,如果要,点评什么、怎么点评,才不至于让人觉得媒体“绑架”了法院、“干涉”了司法。

“庭审直击”从2016年1月11日开始,每天一期,一共播出了200多期,这期间,节目的法律点评部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早期“庭审直击”曾播出过这样一个节目《女孩儿坠楼身亡谁之过》,说的是厦门集美的吴某花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租住在一个小区的5楼,去年,台风“苏迪罗”袭击厦门,当天,吴某花和她三个孩子也呆在家里,下午两点多,不幸发生了,吴某花的二女儿,当时只有8岁的吴某,从五楼阳台坠落,经抢救无效死亡。随后,吴某花夫妇将房东和小区物业所属的公司一并告上了法庭,并提出90多万元的赔偿。原告觉得,房东改装后的阳台防盗网不安全,对女儿坠楼身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小区物业没有及时阻止房东的这种阳台改装,也应对女儿的死负责。被告之一的物业指出,在房东私自改装阳台防盗网时,已经发出过整改通知,且物业对这种违章装修没有强制拆除的权利。另一被告房东认为,8岁的吴某是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如今孩子坠楼身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原告没有尽到监护的义务。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舌枪唇剑,似乎都有道理,在制作这期节目时,为究竟要不要加入律师点评纠结了。这个案件具有普遍意义,因为现在许多家庭也对阳台防盗网进行过改装,这些家庭对这个案件的关注度比较高。由于法院在开完庭后,并没有当庭宣判,如果不点评,看完这期节目,物业和房东是否要担责没有结论,观众依旧一头雾水,并没有起到普法的作用。考虑到这一点,当时想应该加入律师点评,于是采访了律师,律师认为,房东应承担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责任,而物业已尽到义务,无需担责。可转念一想,照此播出,观众或当事方会先入为主,如果法院的最后判决与这名律师的说法不一致,是否会认为法院判决不公,或者上升到质疑司法公正?经过权衡,最后放弃了律师点评。节目顺利播出了,总觉得很遗憾,因为观众没能及时从这期节目中获知应有的法律知识。两个月后,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尽管我们也对此作了追踪报道,但效果大打折扣。

没有点评的“庭审直击”,降低了法制含量,缺少了一种普法的功能。于是,在后来的“庭审直击”节目中,尝试着加入一些点评。“庭审直击”曾经播过这样一期节目《房价暴涨卖家反悔买家起诉索赔》,节目说的是,厦门的陈女士想买房子,在比较了几处二手房之后,经房产中介推荐,相中了海沧的一套房子。双方签署了房屋买卖合同,协商好总价380万元。签合同的当天,陈女士支付了50多万元的定金。可准备过户的时候,卖方突然通知陈女士,这房子不卖了。后来,陈女士将房东告上了法庭,不仅要求卖方返还双倍定金,还提出了另一个诉讼要求,那就是要求卖方赔偿“预期利益损失”100万。法庭上,陈女士说,因为房价大幅上涨,短短半年时间,讼争的房子已涨价100多万,而她也已经错失了“购房机遇”,因此,她提出“预期利益损失”的赔偿要求,合理有效。法庭上,卖方只答应双倍返还定金,对于“预期利益损失”这部分赔偿不予认同。对于这个案件的点评,节目避开了法庭应判多少给原告的预测,而是由律师从法律的角度点评,原告提出房子“预期利益损失”的赔偿,是否合理。这样的点评,既避开了法院的判决,又起到了普法的作用。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所以,庭审纪实类节目的点评有自己的特点,应着重点评这个案件的法律关系,不应对法院的判决作预测。

四、丰富庭审纪实类节目的画面

画面语言是电视节目的基础,丰富的画面不仅能清晰展示节目背景,也能使受众更容易接受节目内容,而缺少了画面感,电视节目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庭审纪实类节目由于拍摄空间局限于法庭,画面除了法官、原告、被告,剩下的就是几张被当成证据的照片,画面单调成了这类节目的短板。如何让庭审节目的画面更加丰富,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走出法庭。

“庭审直击”曾播过这样一期节目《驾车翻入水渠死亡家属起诉公路局水电站》,节目说的是,闽清一男子酒后驾车回家,途径某路段时,车辆翻入路边一米五深的水渠内,溺水身亡,死者父母认为,闽清某水电站和公路局,没有设置危险警示牌、防护栏,致使死者驾车翻入水渠内,溺水死亡,存在明显过错,死者父母要求这两个单位应承担责任。法庭上,原告只提供一张车辆翻入水渠的照片,出事路段的路面与水渠的状况如何、是否有警示牌,在这张照片中都无法体现,如果全凭原被告的陈述,不但画面单调,观众也无法直观感受出事路段的情况,无法理解节目背景内容。这期节目,编导和摄像走出法庭,到事发现场进行拍摄,丰富了画面,观众也更易于了解整个案情。

但在走出法庭拍摄过程中,编导和摄像要避免先入为主,也就是,不能自己在心里对这一案件先作判断,再进行拍摄,如果是这样,拍摄时的取舍就有目的性,节目也就失去了公正。

五、结语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旁听和报道庭审的规则,消除公众和媒体知情监督的障碍。最高院的这项规定,为庭审纪实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选题保障,笔者相信通过广大电视人的努力,庭审纪实类节目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篇9:检察长与法院院长“同堂”庭审

庭审中,阜宁县检察院检察长钱亚祥代表公诉机关指控,2009年至2012年期间,被告人孙某利用担任阜宁县阜城镇某村党委书记的职务之便,挪用公款707万元给阜宁县某资金合作社进行营业活动,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孙某担任阜宁县阜城镇某村经管员、党总支书记和村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47.95万元,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检方认为,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对孙某应数罪并罚。

法庭上,控辩双方对涉案证据进行了充分的举证和质证。审判长和其他合议庭成员在认真听取了各方当事人陈述诉辩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争议焦点,经过法庭调查、辩论、总结陈述、合议庭合议等环节,合议庭依法当庭作出判决:被告人孙某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

此案由阜宁县法院院长黄旭东担任审判长,县检察院检察长钱亚祥担任公诉人。这是阜宁有史以来,法院、检察院“一把手”同时出现在庭审现场,主持庭审和出庭公诉,既发挥了领导表率作用,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文/王红兵 单天霞)

篇10:法院书记员庭审不可或缺的部分

法院书记员庭审不可或缺的部分

法院设立书记员职务是当前国际的通行做法。在国外,书记员的设立主要是通过提供辅助性服务工作,保证法官专心于审判业务,同时保障法院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在我国台湾地区,各级法院都设置了书记处(厅),设置书记官长和书记官。香港特别行政区各法院的书记员(也称为书记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与英美法系国家书记员大同小异,主要职责也是从事协助法官审理案件的事务性工作,并扮演与法官、当事人联系、沟通的重要角色,在庭审中负责传递证据、诉讼文书等工作。

新中国人民法院的书记员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书记员制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处理反革命案件和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程序》规定,在地方设省、县、区各级裁判部,作为法院设立前的临时司法机构。其中,各级裁判部均设书记(即书记员),并规定:“审判时必须有书记一人或二人担任记录。”1939年4月4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第十八至二十条规定,高等法院书记室设书记长及书记员,服从法院院长领导,执行其职务;书记员于法庭审判开庭时,服从审判员指挥。1943年2月21日公布的《晋察冀边区法院组织条例》规定:“地方法院设推事若干人,书记长一人及书记官若干人。” “县司法处设审判官一人或二人及书记官若干人。”1949年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试行组织条例》第七条规定:“各庭设主任书记员一人,书记员若干人。”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了各级人民法院书记员的设置及职责。1954年9月21日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书记员,担任审判庭的记录工作并管理其他有关事务。”随后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又对书记员的工作职责做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确立了书记员在审判过程中的地位和职责。2003年10月27日中组部、人事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了《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确立了我国现行的书记员管理制度。

上一篇:六年毕业留言下一篇: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