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

2024-08-20

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精选8篇)

篇1: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

文章标题: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阳春三月,走进宏硕生态园,只见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梨园爆开满坡的洁白,枇杷园里挂满晶莹的果实,杏李、樱桃、柑桔,以及大量不知道名字的时新果林,吐出清新和碧绿。果林间还有猪舍、沼气池、渔池。这是一个集猪—沼—果—鱼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园。

生态园位于**市,他的主人就是远

近闻名的新型农民**市。

XX岁的**市,是**市李家铺乡庙基村农民。与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市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凭着一股闯劲与豪情,走南闯北,开始了他的漂泊。他开始辗转于城市各个工地,做了一名普通的泥水工。几年过去了,**市空手而归,他没有捞到第一桶金,他只收获了无限的忧虑。世界之大,却没有属于自已的创业平台,他做梦都想拥有自已的一片天地啊!

XX年春,打工回家的**市,在家乡荒芜的山岗上踱步,他在思索,他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走着走着,他不经意地看到了一片桔园。在他的印象中,这是1XX年由村里开出的桔园,几年过去了,却是杂草丛生,毫无生气,**市感到有些疼惜。多好的桔园,怎么就荒成这样了呢?这都是没有技术,缺乏管理造成的。联想到自已四处打工,寻求致富之路,可眼皮底下的桔园却荒着,这不是一种讽刺么?这一夜,**市失眠了。

第二天,**市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他要承包这片桔园!

从此,**市白天培管桔树,晚上钻研果树栽培,一心扑在了桔园上。一晃三年过去,**市的桔园却没有给他带来收获,反把自己几年里卖苦力挣回的一点辛苦钱也搭进去了。家里人埋怨他把钱打了水漂漂了,村里不少人也背后嘲笑他把钱扔在一文不值的荒山上。

**市有些不服气,他在挫折中摸索,他终于掌握了桔柑栽培技术。1998年,他的果园了迎来第一个丰收年。曲折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一个梦想在他心中点燃了!他要上大学深造,全面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做一个新型的农民。2000年6月,他自费来到湖南农大园艺系学习,李家铺乡政府资助了他,他的求学的梦想实现了!两年间,他潜心钻研,广泛涉猎农村实用技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学成归来,他充满了自信。2002年,**市筹资买下了村里200亩荒山,在原有桔园的基础上,将其扩展成为了一个生态园。这时,一个更大的梦想在他心中滋生,他想做一名现代庄主!

2003年,全国农村远教试点在常德展开,一时间,摸惯了锄头把的农民有了摸电脑触网络的机会,时代的发展一下子将农民与现代网络对接上了,这让**市喜出望外!

宽带网拉到了这山旮旯,远教站点建在他的桔园里,**市成了山村第一个“触网”的人!远教给**市插上了知识与信息的翅膀!只要流览一下网页,就能知晓各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信息,他利用远教网络迅速与全国各地的林果开发商建立了联系,他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3年底,**市的“宏硕生态园”正式启动建立。

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和向专家咨询,**市以全新的视角开始了生态园建设。为解决有机粪源问题,他建起了1000头规模的良种猪场;为保持良性的生态,他建起了100多个立方米的沼气池,用猪粪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同时,经过消毒、杀菌过程,生产出了优质腐熟的有机。用这样优质的有机粪栽种果树,提高了果实的品质。他还广泛利用生物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果品的质量。

2004年,他再次买下了200多亩荒山,建起了时新果品试验园,并与全国各果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取得了联系,共引进43个优良水果品种。

宏硕生态园,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了直接的效益。他的庄园常年有10多名管理人员。农闲时,周围农民都来到他的生态园劳动,每年为他们提供了上万个劳动日。乡亲们既种好了自己的田地,农闲时又有了好的去住,既学到了实用技术,又增加了收入,一个个都喜形于色。平常,周围村民按需要在他的园里培训和劳动,年尾,利用一天时间集中结账。这一天,**市的生态园里喜气洋洋,大家喜滋滋地领取一年的工资,也在这里分享**市创业的快乐与激情。

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市内心坚守的信念。几年来,靠了远教这个好帮手,他精心组织对村民的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带出了20多个林果大户。樟树村的徐兆国,以前种植柑桔不理手,**市不厌其烦给他传授技术,教他剪枝、嫁接,还从网上帮他搜集资料。后来,徐兆国也摸出了一些道道来,规模由几亩发展到十几亩,产量也大幅度提升。如今,**市的生态园辐射到了渡口、灵泉、新洲等乡镇。2005年,他的生态园进一步辐射到了澧县,在澧县甘溪镇,他还建立了一个近300亩的基地。

为应对市场,**市组建了林果协会、养殖协会,为果农、养殖户提供各种技术和

产品流通信息。2005年,本地柑桔丰收了,可价格只有两毛五,**市天天守在电脑前,查找各地销售价格。一天,他搜索到了河南、山东的价格,那里每斤能卖到七毛五,**市喜出望外,立即组织了近百吨柑桔运往河南等地,一次就为乡新们增加了10多万元收入。在**市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都成了网迷,有事就上网查查,极大地方便了生产和销售。

前,**市“宏硕生态园”面积已达到了1000亩。年出栏生猪800多头,优质水果收入达到了20万元,水产收入近10万元,每年综合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创利税20多万元。

远教帮助**市实现了庄园梦,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型农民。他多次被授予省、地、市实用技术人才称号,还被吸纳为**市市政协委员。荣誉给了他信心与力量,他表示以宏硕生态园为中心,生产绿色食品,取得绿色食品证书,把生态园做得更大。

《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篇2: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事迹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

他不甘心做一辈子农民,于是和很多的年轻人一样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程,想通过打工跳出农门,彻底改变他“农民”这一身份,过上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实现他的最初的人生目标。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已从当年的打工仔步于中年,日渐成熟,他的人生理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不想再过年复一年的外出打工的生活,想在家乡自主创业,几经思考,最终决定,还是在农业上做文章,没想到,他当上了职业农民,还真干出一番事业来。

他就是****,******镇***村***组人。

万事开头难,做什么呢?想过养猪、种菜、发展食用

菌,他找到了***县农业局,农业局领导把他带到***的各个园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最终选择了和***公司合作,发展食用菌产业。决定一经做出,他立即行动,于20***年他从****公司购进***万袋香菇的菌包进行试生产,由***区提供菌包,统一技术指导,产品交售给**区,一个生产周期结束,他除去成本,净赚了4.6万元,这更坚定了他做食用菌的信心和决心。

致富的“金钥匙”找到了,他信心百倍。决定与**园

区正式合作,扩大规模,依托**园区成熟的品种、技术和市场优势,他进行规模生产。于是他拿出了多年在外打工的全部积蓄100余万元又通过亲朋好友借贷共筹资300万元,在***镇的**村和**村流转土地85亩,建成食用菌生产车间600平方米,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大棚70亩,目前已种植50万袋香菇即将出菇。

通过一年多的发展,他认识到一个产业的成长不是一

个人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一个大的龙头企业为引领,在品种、技术、市场上才能有保障,要有广大的农户参与才能形成规模,否则很难持续发展。他一方面完善自身的生产功能,在**园区的引领支持下,配套菌包装袋、灭菌、点种、养菌等整个生产流程的设施,扩大规模,实现年生产100万袋食用菌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周边农户的引导,通过他的示范带动,为农民提供菌包和技术指导,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食用菌产业建设中来,计划在三年内带动农户100户发展食用菌200万袋,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也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壮大。

现在他又回归到了最初的农民,只是现在的这个农民

篇3: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

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推进“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即“三化”建设是有效途径, 基础是对职业农民的培养。我院根据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发挥农业职业教育优势, 选择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九合镇作为“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示范镇, 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 使农业向产业化转变、产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 皋兰县九合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

2.1 深入调研, 确定培训基地, 组建培训团队

九合镇位于皋兰县西南端, 东接忠和镇, 南邻兰州市安宁区, 西北连永登县, 东西宽14km, 南北长23km, 总面积214km2。镇政府驻中心村小涝池, 距县城46km。九合镇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 40个自然村, 50个村民小组。全镇3542户15660人。有耕地47053亩, 其中水地16562亩, 旱砂地23915亩, 人均耕地3.0亩。该镇交通便利, 距兰州市区约30km。作为城郊的九合镇是一个农业乡镇, 可以说是农富则镇富。从2008年始, 我院将九合镇作为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后, 我院成立了以院领导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服务“三农三化”团队。开展了以“深入蹲点调研, 推动创业创新”为主题的专业骨干教师蹲点调研活动, 在对九合镇农民职业化情况走访, 对全镇职业农民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还重点调研了兰沟、钱家窑、中心、九合、高山五个农民职业化培训基地。针对全镇农民创业信心不足、意识不强、主体不多、氛围不浓及技术缺乏、信息滞后, 缺乏带头人等问题, 我院按照当地推动“三农三化”建设的总要求, 提出分阶段、分批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构想并付之实施, 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2 多措并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08年, 学院派出生产一线专业教师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6期, 培训700人 (次) , 有针对性的按农时、农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对78个示范户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当年78个示范人户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培训初见成效, 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好评, 增强了我院培养“新型农民”的信心。

2009年对示范户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进行跟踪服务。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技术问题现场解决;按农时、按季节进行巡回服务;专业教师利用电话、网络答疑等。2009年共举办各种学习班7期, 培训740人 (次) , 高山村创业示范户邹积荣、彦彩霞与中心村王文福通过参加创业培训, 产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我院派出专职教师帮助他们办起了规模化养猪场, 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200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764元, 比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2800元增加964元, 创业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

2010年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5期, 培训600多人次。在“三农三化”示范户的带动下, 畜禽养殖专业户达到50户, 户均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当年全镇发展蔬菜12000亩, 年销售蔬菜收入6000多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4220元;“三农三化”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学院的帮助下成立了农产品经纪专业组织11个, 为当地菜农销售蔬菜5000万元、销售生猪2000多头、肉鸡2万多只, 既方便了当地群众, 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2011年学院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7期, 培训700多人 (次)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新建塑料大棚280亩。新建日光温室200座, 发展蔬菜15000亩、50个养殖专业户养殖生猪4000多头, 鸡20000多只, 年销售蔬菜8000多万元。村民王希贵在学院的帮助下创办500头猪的天瑞养殖合作社, 当年收入1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其中养猪专业户彦彩霞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同年学院筹集10万元对在“农民职业化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创业78个种、养、加创业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 给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配发了电脑。受到当地政府与农民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2012至2013年学院在九合镇举办各种学习班6期, 培训500多人次。2012年全镇农民纯收入5012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5890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674元, 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经过几年的培训与示范钱家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 (辣椒) 产业村, 钱家窑村有366户, 共1366人, 2013年人均纯收入5762元, 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3户。天瑞养殖合作社在学院的支持与指导下今年猪存栏量达到2000头、羊存栏达到500只, 年纯收入达60万元以上。一个推动“三农三化”示范的高潮在九合镇已经形成。

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思考

3.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通过中高职贯通定向培养、农业技术培训、人格素质培养、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的提高以及政策扶持等措施, 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2 完善培训机制, 创建“地方农产品产学研联盟”

由学院、地方职教中心、地方研究所及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组建“地方农产品产学研联盟”组织, 通过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各方面的人力和技术资源, 形成针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培训队伍, 按照国务院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 对现有产业经营者进行素质、职业化及产业化培训。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理论授课与农产品生长季节现场操作示范、不定期现场巡回指导相结合。农闲时以集中培训为主, 农忙时以现场授技、指导为主。

3.3 中高职贯通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地方职教中心组织生源, 与我院合作, 采取中高职贯通模式 (“2+3”即二年中职教育三年高职教育) , 专门培养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同时这项举措需要政府出台相关发展扶持政策。

3.4“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培养模式

按照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弹性学制中专培养方案, 对现有经营大户进行学历和职业资格培训, 根据农户经营项目的规模、效益及农民参加公益事业成效及文化课综合考评, 颁发毕业证书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4 结束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三化”的基础工作, 我院从2008年始至今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践, 已初见成效, 但这项工作的推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及时调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推动甘肃省“三农三化”建设。

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改革, 基础是推动“三农三化”建设,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三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践行甘肃省“双联”工作有效途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 从2008年始在甘肃省部分乡镇村中实践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初见成效, 大大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双联,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 2015.01

[2]李克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12.

[3]汪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12.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011.08

篇4:邹晓辉:新型“职业农民”

邹晓辉最近很忙,除了参加各种产销对接会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等会议,他的微信朋友圈最近更新频繁:“水稻种子出箱了,明天播种,播种希望!”“真高兴,水稻出芽了!”“邹理事长,开春了,订购200箱你们河套散养的鸭蛋”……

这个季节,是邹晓辉一年中最兴奋的季节,虽然忙碌,但到处充满希望。

回乡创业,从记者回归到农民

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高洪亮等农民边数着手里的钞票边高兴地说:“还是加入合作社好啊,今年比往年多收入5000多元,邹晓辉理事长把我们农民带上了一条新的致富通途!”

年初,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的这段画面真实地体现了当地群众对邹晓辉带领他们致富的认可和感激。这位刚过40的中年汉子,就是聚宝村农民所说的邹晓辉理事长,他虽然言语不多,但神气和目光中却带着精明和厚重,他向《小康》记者讲述着他从一个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到农民的创业历程。

邹晓辉出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长江乡聚宝村。高中毕业后从事过种地、建筑工人等行业,业余时间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后来他又自学了黑龙江大学新闻函授课程,并被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伙伴》杂志聘为正式记者。

做记者时,邹晓辉接触了很多乡镇优秀企业家和大型的合作社,看着这些人的成功之路和带富一方百姓的业绩,看到国家发展大农业的坚定政策,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的心中升起:“我的家乡有大量未开垦的盐碱地,土质肥沃适合种水稻,又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泥河水库储量充足,但老百姓种植水稻还是存在品种退化、技术落后、松散经营等问题,没有好的品种和规模化的竞争力,为什么不把大家联合起来走合作社道路呢?”

放弃记者工作回归农民生活是需要一定勇气和决心的。

邹晓辉的想法得到了时任长江乡党委书记那骋驰的支持,他鼓励邹晓辉回乡创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提出了很多的规划和建议。那骋驰的支持增添了邹晓辉办水稻合作社的信心,他毅然辭去了记者的工作,回到家乡这片曾是贫瘠的土地。

要想干事业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邹晓辉首先说服妻子拿出了家里30多万元的积蓄,又卖掉了他辛勤培育了20多年的两片杨树林,筹集到了9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计划资金缺口还是很大。“求亲靠友吧”,从来没和别人借过钱的邹晓辉为了新事业不得不放下了自尊,开着车奔波于亲属和同学之间。

“我想办个农民合作社,能不能帮我筹集点资金?”每当邹晓辉红着脸向亲友提出这个请求时心里都在打鼓,“人家能信着我吗?能借给我钱吗?”邹晓辉一遍遍地向亲属同学说着自己的计划、说着改变农民耕种模式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有少数亲友对他的项目持怀疑态度和泼冷水外,很多同学亲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邹晓辉终于筹措到了资金200多万元。

“我一定会将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望着屯边那200多亩“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邹晓辉信心十足。他要把这些盐碱地作为自己回乡创业的第一挑战,并作为以后创建种植合作社的基础。

邹晓辉深深知道,要想做事业,专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听说原兰西县农工部部长王录老人、原兰西县二轻局局长顾梦老师和原兰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国元老师都是兰西县出色的农业经济专家和科技专家,便决心将这三位老人请到合作社作为“镇社之宝”,帮助自己设计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和蓝图。

这些老专家认真地审视着眼前这个弃文从农的“小伙子”,“发展农业是一个风险极高又要求长远的事业,我们能帮助你,但你能坚持住嘛?”“能,只要三位老师能坚持住,我一定能做出成果来。”邹晓辉恭恭敬敬地将这三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人请到自己的合作社,为他们搭建了专业的农家火炕、配备了单独的办公室,并根据老人们的饮食习惯单独为他们做饭。在几位高参的帮助下,邹晓辉头脑里形成了一整套的经营思路和长远规划。为了增加科技力量,邹晓辉又专程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省农科院作物栽培所水稻研究室形成科技依托关系,并将研究室主任李明贤老师请到合作社,进行盐碱地低产田改造项目、盐碱地耐旱项目、盐碱地高产创建等三大项1000多个水稻品种的科学实验。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邹晓辉都和这些专家们穿行于田地间,观察水稻的长势、研究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科学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邹晓辉在这些盐碱地、“二洼地”上两年投入160多万元,终于取得了水稻亩产500多公斤的可喜成绩。

200多亩盐碱地的改良成功给邹晓辉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他把目光瞄向了更高更远。他决定改变以前的种植模式和单一品种问题。从2009年开始,邹晓辉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创建200亩水稻科技园区进行水稻高产攻关。农科院的科技人员和邹晓辉通过对1600多个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抗倒伏、耐旱三项有机质创制等项目实验,筛选了适合邹晓辉家乡土壤气候条件的当家水稻品种,并传授了温室车间催芽技术、水稻高产新技术。

有了科技助力,邹晓辉的水稻园区高产攻关田2009年亩产达620公斤;2010年亩产提升到680公斤;2011年亩产突破了720公斤。

改变模式,一个合作社的诞生

把盐碱地改成良田,把旱田改成水田。

邹晓辉的初步愿望实现了,但是他心中的梦想是要成立合作社,让乡里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

但附近的乡亲对这一新鲜事物还是持着怀疑态度。

邹晓辉只好先从自家人下手,他首先说服自己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夫和一个同学加入了自己的合作社,到工商局办理了农民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只有5个人参加的光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这样迈开了第一步。

2009年秋对于邹晓辉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季节,喜的是合作社指导统一种植“稻花香”2号优良品种获得了丰收,产出水稻4000多吨。忧的是合作社成立时和自己签收购订单的企业毁约,不但得打官司,让这些优质水稻卖上好价钱、让农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成为最大难题。“认可自己赔钱、认可自己多受罪也要兑现对入社会员的承诺,让他们经济上不能受到损失。”邹晓辉让生产经理负责家里的收购工作,自己亲自驾车开始了漫漫的销售路。

邹晓辉首先想到的是黑龙江省五常市的高端市场,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驾车出行,到每一个米业公司递上米样时都要细致地讲解合作社种植的“稻花香”2号和五常稻花香品质的媲美性、基地施用有机肥增加米质的适口性。邹晓辉的真诚和合作社优良的米质赢得了很多商家的认可,达成销售协议和委托加工协议水稻3000多吨。有了这3000多吨的销量,邹晓辉的心里松了口气。他又坐火车开拓南方市场,先后与北京紫炎天成农产品销售公司、广州金宣米业公司、锦州合顺东北特产销售公司等商家达成销售协议,将剩余的1000多吨水稻也都销售出去。

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年关将近,还有一个企业的70多万元粮款没有打过来,邹晓辉亲自到该企业跑了几趟,企业老板承诺“过年放鞭炮前款一定给你打过去”。可是离过年只剩两天仍然没有消息,邹晓辉再到该场催款时,企业大门紧闭,人家放假了。再打那个老板电话,提示已经关机。还有10多户合作社成员的粮款没付呢,“自己家不过年也得让合作社成员过个好年”。邹晓辉和妻子商量后,拿出了自己家的全部现金,又筹借了一些,最后甚至将过年买东西的钱、留给孩子的压岁钱都拿了出去。望着最后一个合作社成员领走粮款,望着和自己风风雨雨的妻子孩子,邹晓辉心里酸酸的。那年,邹晓辉为合作社每户成员增收3000-5000元,为全体成员增收200多万元。而邹晓辉和自己的妻子孩子,过了有生以来最清苦的一个春节。

刚开始的几年里,邹晓辉种的水稻也施化肥喷农药,后来,他发现农民们从不吃自家大田里打下的大米,而是在承包田里预留一小块地,所种的水稻不上化肥也不喷农药,秋后留作口粮,邹晓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种植有机水稻,但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大多数社员的反对,大家认为种植有机稻挣不到大钱,不符合办社的初衷,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邹晓辉投资100多万元辟建了百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园,还大胆创新加入了稻田养鱼养鸭项目,秋后一算账,有机水稻相比一般水稻增收了2倍多,社员们看到了效益,最终认可了邹晓辉的想法。

“我种完自己的稻田后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打工,一年多收入2万多元,合作社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挣钱的门路。”薛家店屯農民李春发告诉记者。

由于光辉合作社采走种高端米、集中打特色品牌的道路,合作社的各种精包装有机大米也为邹晓辉和加入合作社的成员们带来了滚滚的财源。聚宝村、长江村、万宝村三个村的村民纷纷加入进来,2011年邹晓辉的水稻合作社成员增加至将近800户,范围也扩大到了全乡所有水田区域,达到3万多亩(其中有机水稻500多亩),年产水稻1.5万吨。

品牌、电商、旅游——“职业农民”新思维

“我们家河套边散养的笨鸭蛋,贴上邹晓辉办理的‘泥河鱻’统一商标和绿色食品标志,一枚多卖5毛多钱,有他我们啥好事都能借上光啊。”聚宝村妇女姜小云喜滋滋地说。

有机稻的畅销,让邹晓辉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他决定把品牌延伸到各个产品的制造上。邹晓辉和他的合作社根据家乡处在黑龙江泥河水库灌区内,并且种植土地全是寒地黑土这一资源优势,自己研制绿色有机肥,同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河顺”牌有机大米和杂粮,并委托生产设备先进的米业有限公司生产。

在合作社长足发展、社员们普遍增收的时候,邹晓辉却发现,种粮的没有加工的挣钱,加工的没有买卖的挣钱。于是,打造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成了邹晓辉努力的方向。

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邹晓辉将传统加工模式与现代销售模式有机结合。他先后带人到广州、大连等地参加电商培训和现代企业销售模式训练,自己带头和员工“充电”。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农业发展论坛、农业产品展会。现在,邹晓辉企业的产品不但拥有自己在“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的销售店铺,还与上海雨木电商公司等多家电商合作、让其分销,产品分布在20多家电商平台。

邹晓辉又把眼光投入到了农业的纵深发展上。在田间水线上建起了文化长廊、水上餐厅、游乐园、采摘园等设施。游客在这里既可“听蛙声、观稻浪、尽品农家佳趣”,又可“认领稻田播种、插秧、除草、收货,独享田园生活”。休闲农庄吸引附近市县的游客纷纷到这里游览认领稻田耕种,既增加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带动了附近村民休闲农业的发展。

晓辉合作社建设了立体生态养殖园,分为养鱼池和森林养殖两部分,每年效益可达30多万元。同时带动附近村屯120多户家庭妇女加入到养殖队伍、共同销售产品,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100多万元。2014年,邹晓辉又在基地投资300多万元组建了“兰西县米稻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加工有机大米、杂粮、有机亚麻籽油、鲜玉米等绿色有机产品。同时又和合伙人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开办了“黑龙江安兰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农业发展公司都上马了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和杂粮包装设备,公司四大类30多款绿色有机产品很快铺向全国。

打造出品牌后,邹晓辉开始打造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销售。2013年,他在广州、北海、珠海、南京建起了自己的有机大米直销店,聘用员工60多人,其中20多名管理人员是合作社社员。设立直销店专营公司产品和黑龙江特产,家乡黑土地上的农产品不但走出了黑龙江,还飞到了全国各地的高端市场。

光辉合作社五年间就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邹晓辉被县里人称为“水稻大王”。绥化市总结探索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时,提出要加速培育像邹晓辉一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连续三届当选绥化市人大代表的邹晓辉却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他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蓝图——“公司将投入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广辟门路立体开发,形成米业、农副产品、低碳产品等高端产品高效农业,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和入股公司,让我家乡的农民家家奔小康,都能过上更加富裕的新生活。”

链接:休学创业

篇5:农民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目前,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投资额已达600余万,占地6700平方米,先后招纳30余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对象是返乡农民工。养殖场主要引进沃尔多原种猪,年出栏种猪3000头。在经营过程中,付小军面临许多问题,他讲道在场地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除了常规圈舍,在绿化方面,由于树种、草源的缺乏导致绿化覆盖面还不够;在管理上还缺乏经验,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办企业,身份的转换可能在一时间还适应不了,在经营理念上还有待学习;由于养殖厂规模大,引进的原种猪价格贵,到目前,付小军已经投入600余万元资金,资金周转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付小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帮助下,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

付小军曾经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么,所以养殖场在劳动用工方面特别注重。养猪场从四方面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资双方的权利;二是劳动强度与工资成正比,保障员工应有的工资待遇;三是经常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快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四是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篇6: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

张定卫,家住**县**镇**村,由于小时候患骨髓炎,当时还不到8岁的他就不得不接受双腿、双手高位截肢的现实。肢体的截除让张定从小便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由于行动不便,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龄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虽然不能与同龄小朋友一起上学,但学习文化的信念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动摇过。脚没了,他也要行走,他要走出自己的光彩人生。皮破血流,他不叫痛,鼻青眼肿,他不叫苦,不知摔了多少次,不知磨破了多少层皮,他终于靠那条残腿站了起来。但他不满足,他要做一个有用人,他要读书,但家里太穷。可心性执著的他硬是用残疾的身躯,步履艰难地来到孩子们读书的教室外面,偷偷学习,享受读书带给他的快乐。因为张定卫对知识的渴求,同龄的小朋友也尽量帮助他,晚上放学回来把书给他看,告诉他念,就是这样慢慢的,在伙伴们的帮助下,张定卫很快认识了很多汉字。可是因为没有双手,所以他认识的字根本就不会书写。看看着伙伴们在作业本上抄抄写写,张定卫心里就发痒,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张定卫开始学习写字。要一个没有了双手的人学写字,其难度可想而知,握笔对于常人来说最简单不过的事,对张定卫来说却是最难的事,写字的时候他只能把笔夹在脸颊和肩之间。刚开始练的时候,他不知道字是从哪一笔开始,也是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张定卫学会了写字。从此,张定卫像着了魔一样,一写便放不下了纸笔。为了给张定卫治病,家中已经是一贫如洗,根本没有钱再来给他买练字的笔墨,坚定信念的张定卫为此想尽了办法。没有笔,没有墨,就用石灰、用木棍写。

凭着自学的汉字和书法功底,张定卫的第一个篆刻作品很快出来了,不仅如此,他还琢磨了出很多经验。当看到自己刻出来的章子有些像摸像样的时候,张定卫就开始尝试着给乡亲们帮忙刻章,他刻出来的章子总是要到自己满意为止,所以每刻一个章子,他所花的时间也比别人要多得多。

自此以后,四肢残疾的张定卫开始想到要给乡亲们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了。为此他开始学习另一个本领——修锁。

修锁就得了解锁的结构,为此,张定卫一遇到烂了的锁,就要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弹子,弹子里面是怎么固定的,一个弹子和一把钥匙都要平衡,平衡了才能开,高几毫米不行,低几毫米也不行。当他看到自己帮助的乡亲们一个个着急再来,满意而归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有说不出来的开心。

篇7: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

高桥村地处新老盱马路沿线,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65亩,人口2852人,外出务工人数是432。我村地理环境优越,盱眙县城和盱眙县次经济中心马坝镇之间的两条路穿村而过,针对我村居民大部分聚居在马路沿线,耕地面积和其他临近村比并不大,但是大部分分布在两条徐马路沿线或者附近,交通方便等特点,我村近年来着力转变农民增收方式,通过全力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能吃苦、会经营的“五型”农民,并使之逐步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一是培养“道德标杆型”农民。中华民族有着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占中国人民最多数的农民是这份遗产的最广大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我们党员干部带头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是培养“知识技能型”农民。依托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站点,让农民学习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了解农产品行情及致富信息,同时,对农村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及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如何发展花椒、核桃、油橄榄、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培训,不仅拓宽了广大群众的视野,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鼓励原本就具有相当能力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是培养“艰苦创业型”农民。采取引导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经营、农机具维修等行业,加快农民下海,培养更多“有土地的城里人”。

四是培养“市场开拓型”农民。引导支持油橄榄种植大户、花椒种植大户、马铃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致富能人组建各类协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使农民走上专业化生产道路。五是培养“农业科技型”农民。通过组织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等形式,培训农民掌握1-2门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共培训农民56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3.6万人(次),农民里的土专家、土秀才越来越多。

篇8:浅谈新型职业农民

早在2005年底, 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该文件指出,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2007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等概念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内涵既有区别, 也有联系。新型农民是从宏观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强调的是一种身份, 而不是一种职业, 泛指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而职业农民范围较小, 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群体, 是对一种职业的称谓, 总的来说, 职业农民是新型农民的一个当然范畴。

自2012年以来, 随着中央文件相继出台, 又出现一个新的称呼:新型职业农民。首先,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文件指出,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一定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然后,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强调,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4年1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简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 再次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另外, 《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对职业农民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长期以来, 西方学术界一直都是用peasantry (传统农民) 来称呼中国农民, 而不是farmer (职业农民, 也翻译成农场主)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 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到了市场当中, 将农业作为产业,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 它强调的是一种身份, 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意义上的理性人, 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我国晋代范宁也曾说过:农民, 播殖耕稼者。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 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需要附合四个条件: (1) 占有 (或长期使用) 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 (2) 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 (3) 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 (4) 长期居住在农村。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 但是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之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就是种地吃饭, 解决温饱, 但是新型职业农民不是这样的, 他们完全地进入市场当中,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一般都有较高的收入。 (2)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民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3)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 在现阶段, 当前形势下, 笔者认为可以给新型职业农民下个定义: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且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 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生产型职业农民

这类的职业农民大部分都掌握着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并且具有比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等附加值高的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及在农场、基地、农业企业被雇佣的“农业工人”, 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制种工、果树育苗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蔬菜加工工等。

2. 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都掌握着一定的农业服务技能, 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 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3. 经营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大部分是经济实力雄厚, 或者掌握着先进的技术, 还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植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四、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1.发展现代农业, 根本出路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自古以来, 农民种地靠的就是经验, 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在已经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在生产当中要采用先进的农机器具, 先进的生产技术, 先进的经营方式, 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所有的这些先进都要求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相适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2.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过去的30多年, 中国有数亿农民进城打工, 据统计, 截止到2011年年末, 农民工数量已经接近2.6亿人, 每年还在以9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加。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 城镇人口超过了农业人口, 达到了51.27%,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 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在急剧减少。现在农村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 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38、61、99, 年轻人离开农村后大多也不愿意再回来种地。政协委员张庆成在由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上曾焦急发问:今后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答案只有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的种田方式正在对几千年传统农耕进行着颠覆性的改变。农业走向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走向专业化已成必然。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不是数量更多的农民, 而是让种田农民“现代化”。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让更多高素质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既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 更是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全面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和目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核心, 就是提高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农村实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 但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必不可少。因此,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必须围绕核心和服务核心,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小了就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就无法解决农业科技从研发到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就会对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不仅要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 还要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成为后继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 要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货款支持, 使他们发展壮大, 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六、尾声

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曾经说过:农民的终结, 不是农业的终结, 是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的变迁, 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农业大国—中国正经历着这场巨变。传统农民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崛起, 并且即将站在历史的新舞台,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 已经剥离了农民的身份属性, 回归了农民的职业属性。

上一篇:我做老师的日子写事的作文下一篇:一个“五角红星”的联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