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

2024-06-07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共8篇)

篇1: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刘 璞

摘 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把握时代性,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突出创造性,拓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篇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着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1.2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2.1 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媒介传播作用

(1)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2)汉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1.2.2 应用语言学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1.3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2 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意义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3 讨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4 结语

篇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窈窕淑女》

肖伯纳的五幕剧《卖花女》 (Pygmalion) 堪称经典, 多次被翻拍成歌舞剧或电影, 其中包括1964年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亦有很多学者从文学或翻译学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但很少有人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诠释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本文借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理论, 对电影《窈窕淑女》中人物对白进行分析, 以展示该剧在语言学方面的价值。

二、社会方言和性别语言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在不同的语言场合, 情景, 地域的情况下, 语言的结构和形式上的差异。社会方言主要是指语言的使用者由于自身所处的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阶层,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在使用的时候出现的一种语言变体。一般说来上层阶级以及文化素养高的阶层所使用的语言更接近于标准语。 (祝1992) 性别也对语言变异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的性别语言, 是指男性和女性所实用的能显示出两性差异的语言 (白2000) 。而且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一般情况下要比男性更喜欢使用威望高的标准体 (Yule2000) 。在词汇、音位、语法多方面, 女性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三、对《窈窕淑女》片段的分析

《窈窕淑女》主要讲述了语言学家希金斯 (Higgins) 对伦敦街头的卖花女伊莉莎 (Eliza) 的改造过程。出生卑微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伦敦土话的卖花女, 最后凭借自己标准的语言, 被上流社会认为是来自匈牙利的公主。训练前后Eliza其他方面均无较大差异, 只有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却能使上层人士对她的看法大有改观, 这证明了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的论断。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训练前、训练中以及训练后。

(1) 训练前

训练之前, 主要节选第一幕Eliza和Higgins第一次见面时:

Eliza:I ain’t done nothing wrong by speaking to the gentleman...

Eliza:On my Bible oath, I never said a word—

Higgins:Oh, shut up, shut up.Do I look like a policeman?...

Eliza:Oh, it’s’cause I called him“captain.”…

此时Eliza的发音、用词以及表达方式, 都完全是非标准英语。首先在发音方面Eliza将现在分词-ing/i?/都发成了/in/。当要求别人为撞翻的花做出赔偿, 她问“Will yeoo py me f’them?”, you/ju:变成了/j?u/, pay/pei/变成了py/pai/。用词发面, Eliza运用了大量俚语词汇, 如bloke, tec。至于表达方式, Eliza在表示自己的清白的时候说“I ain’t done nothing wrong”她用了ain’t而不是haven’t, 而且Eliza还用到双重否定的句法结构, 这都是典型的下层人士的语言。

在Eliza为自己辩白的时候, Higgins毫不留情面的打断了她的话“Oh, shut up, shut up”。与Eliza唯唯诺诺的语气相比, 这反映出作为男性的Higgins在会话中绝对的主导地位。Higgins自身的优越感与Eliza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他对Eliza的称谓是“you silly girl”“a prisoner of gutters”, 而Eliza称对方为“sir”“gentle man”, 这也说明社会地位及性别对语言的影响。Higgins指责Eliza是“the cold-blooded murder of the English tongue”将上流社会的自私傲慢, 以及对下层人士的鄙夷刻画的惟妙惟肖。

(2) 训练中

训练中期Eliza已经掌握了较为标准的发音, 但她的话题仅限于天气和健康。

Mrs.Higgins:Will it rain, do you think?

Eliza: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But in Hertford, Hereford and Hampshire, hurricanes hardly ever happen.…My aunt died of influenza, so they said, but it's my belief they done the old woman in.

此时Eliza的发音已达标准但她的语言还不够娴熟, 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漏洞, 可见克服下流社会的粗俗语言并不容易。例如她提及自己的姑姑是被人害死时用了短语“do somebody in”, 这是下流社会的表达, 这也导致Mrs.Hill要疑惑地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随后的赛马比赛中, 其他上流社会的淑女们都气定神闲地在观看赛马, Eliza似乎忘记了自己此刻上流社会的身份, 开始大呼“Come on, Dover!Move your bloomin'arse!”这句话彻底暴露了Eliza卑微的社会地位。以致在旁的女士惊呼“Oh my dear!”并且昏倒, 这一略显夸张的手法更从侧面显示出Eliza与这个上流社会格格不入, 以及上流社会对女性语言严格的规范和较高的期许。

(3) 训练后

经过六个月的训练Eliza终于完成了任务。舞会后Higgins沉浸在自己的成功里, 而Eliza因为Higgins无视自己而难过。离家出走的Eliza在Mrs.Higgins家中巧遇Higgins教授, 这段对白更显示了Eliza精湛的语言技巧:

Eliza:I want a little kindness….What I done——What I did was not for the taxis and the dresses, but because we were pleasant together, and I'd come to——came...to care for you, not to want you to make love to me...

此刻的Eliza的发音标准, 表达方式也规范很多。而且在意识到自己犯了语言错误时, 她也能及时地自我改正。例如受到之前语言习惯的影响她先说“what I done”, 然后立即改正为“what I did”。还有:

Eliza:There'll be spring every year without you.England still will be here without you.There'll be fruit on the tree and a shore by the sea.There'll be crumpets and tea without you.Art and music will thrive without you.Somehow Keats will survive without you…

Eliza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她用了排比句式并且分别用spring, England, music等物体做类比。更甚之, 她还用Keats (济慈) 举例, 这一切都俨然一个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并且素养极高的淑女。

另一方面, Higgins依旧保持着自己上流社会的高傲姿态, 不停地称Eliza为“You impudent hussy.”“You brazen hussy.”这表明即使语言已经具备了上流社会的特质, 但在Higgins男性威严的彰显下她的本质还是不名一文的卖花女。Higgins经常用一些不正式的用语, 例如最后他想着Eliza要离开自己, 他不停的呐喊“Damn damn, damn, damn”。虽然damn这个词对当时的女性来说几乎是禁忌语, 但Higgins作为男性, 可以随意的使用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证明男女性别语言的差异。

四.结论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电影《窈窕淑女》中的片段。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理解剧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随着女主角Eliza的语言一系列的变化发展, 更能加深我们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及剧情发展的了解, 从而也能使我们领略到肖伯纳的原作的精彩之处, 更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层面上欣赏这部经久不衰的巨作。

参考文献

[1]Yule, 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探析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翻译;语言的社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10-02

语言总是含有一定的交际目的的,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可以能动地使用语言,使用语言进行理解或表达意图,个体的语言会使用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语言使用个体总是社会的一员,他的语言的使用势必会因身份、地位、性别使用场合而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或文字)变成另一种语言(或文字),然而重要的是,译文如何保持原文中思想内容、风格、感情等关键信息,并把它忠实的再现出来,保证语言在具体的使用中与其使用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保证信息传译中语域的适切。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语言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导致语言差异的各种社会因素,因此将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把翻译定性为单纯的语言行为的藩篱,揭示以往被忽视了的翻译活动的社会层面,对现有的翻译理论进行补充”,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Juri Lotman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语言的社会性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原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词汇Good Friday(受难节)指的是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即耶稣受难的那一天,直译成“美好星期五”就会让原语作者和读者啼笑皆非了。

例如:过了数日。允在朝堂,见了董卓,趁吕布不在侧,伏地拜请曰:“允欲屈太师车骑。到草舍赴宴,未审钧意若何?”(《三国演义》第九回)

Several days later at court,choosing a time when LǘBu was out of sight,Wang Yun knelt before Dong Zhuo,hands touching the floor,and said ,“Would the imperial preceptor deign to dine at my humble home?”

“草舍”是三国时对别人说到自己家时的谦称,司徒王允官位比董卓低,他想要用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尽管他对董卓恨之入骨,但为了达到目的,他不得不非常谦卑的对待掌握兵权的董卓,以求拉近彼此关系,让董卓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因此用了“伏地拜请”、“屈”、“草舍”这样的字眼来表达恭顺之意,译文用“knelt”、“humble home”也相应地译出了此意。

二、不同的语体对翻译的影响

所谓语体(a register of language),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语体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有效地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因此,语体是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的。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法律语体、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新闻语体、网络语体七种,不同的语体会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翻译。

例如:“oh,that’s all! ”said Tess.

“You couldn’t expect her to throw her arms round’ee, an’ to kiss and coll’ee all at once.” (T.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6)

“哦,就是这么几句吗?”

“怎么,她哪能一下就把你抱上锅,撮上炕的哪?”(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

这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中的两句对话,前一句是女主角苔丝说的,后一句是苔丝的母亲说的。苔丝的母亲用的是英格兰威塞克斯方言,是口头语。为保留原文风格,译者采用了山东方言“抱上锅,撮上炕”来传译,突显热情接待对方,不惜将客人抱上自家锅台,然后再托着屁股撮上炕的这种意境, 显然张译很具形象性,如果用正式书面语翻译就没有原语中的意境了。

三、不同表达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选择语言时,会因交际对象身份、地位而采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中国古代,下级官员会讳上级官员的名、号,臣子必须讳帝王名、号。此外人们也会由于忌讳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在语言交际中采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以免对听者造成伤害或冒犯,以致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比如:禁忌的表达方式对翻译的影响。在中国,我们对“死”有禁忌。因此,在老人面前谈其身后之事决不能提及死字,不会说“您死后怎么怎么样”,而通常会说“您百年之后如何如何”。古人认为“长命百岁”,人的生命极限是一百年, 所以用“百年之后”代替死字,再比如中国人也会将人死了说成“驾鹤西去”、“翘辫子了”、“作古”等等;对帝王则会用“驾崩”,诸侯用“薨了”等表达方式。很显然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也会对跨文化交际的翻译造成影响,如果在英汉翻译中只采用“die”显然无法表达汉语中的意境,因此英文中也有对应的特殊表达方式“breathe one’s last”, “go to a better world”, “pass away” , “go to glory”, “be with god”等等。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求最大限度体现原语的特征。

再比如双关语的表达方式,所谓双关就是提供给听话人两种或更多的解释。并且双关就是利用其有两种或更多的解释来达到实现特殊交际意图的目的。就像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的诗句,“晴”一方面对应上句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表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对应“闻郎江上唱歌声”,说感情的情。英文中也有这样的表达,说有一位工人来到教堂,当他看到教堂里满是虔诚的阔老爷、太太时,富商时情不自禁地说了这一句话。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 pray(祈祷)与prey(掠夺)是同音异形词,构成双关,用语不多,但回味无穷。因此双关表达的翻译也无法简单地说用归化或异化的方式翻译好,首先要判断出原语真实意图。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语言的文化交流,故而翻译活动要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它不仅仅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更要传递原语的文化内涵,因为词语只有在其特定的语境和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此外,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信息发送主体(指信息发送人)、信息发送客体(指信息本身)、信息接收对象(信息接受者)和传递媒介(语言)四个参量。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参量应认真分析, 以便增强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方法上不拘泥于语言结构,追求的是信息的全面对等,灵活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随着社会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不断发展,翻译标准也应保持变化的状态,因为它不仅是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社会范畴,随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而变化。在我国早期的翻译标准直译,现在则侧重的是意译,无不体现了翻译的社会性。翻译标准的社会性还体现在翻译对象上,应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当然,翻译的标准还应根据翻译的目的而定,很显然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翻译的研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Juri Lotman & B.A.Uspensky. 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M].New York History,1978.

[3]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中的隐语现象,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反映之一。隐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特有的一种专门用语,是为隐瞒和识别该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圈外人),实现特殊社会交际功能而创造的。它是语言依据不同的社会功能而采用的一种功能变体,生动地反映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隐语的特征

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隐秘性。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语言变体的变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语音手段――诸如反切,切语,谐音等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变形。

反切是最常见的运用语音构成隐语的方式之一,它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隐语语词或语句。

第二,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段――诸如比喻。比拟,借代,摹绘,讳饰等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语义系统进行特殊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相印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的解释,这种意义的特殊解释自然扭曲了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

然而,隐语反映的语义内容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隐语反映的物质文化

隐语使用者中的民间手工业、消费服务业与社会物质生产、消费活动关系密切,因而这些集团使用的隐语最为普遍的折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达程度。

如明清时手工业中的榨油业中又分类精细的隐语。例如他们称榨油将为车把老,油渣为干浆,豆油为浑老,黄豆为笼口、麻油为滑老等等。这些隐语不仅反映了油品的种类,更反映了当时当地榨油业的生产情况,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

2、隐语反映的精神文化

隐语在民间和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折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有其积极、美好的一面,如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丑陋、卑俗的一面,主要在巫卜星象、色情、乞丐等。从所联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消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三、隐语与社会心理

隐语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社会变体,也就是说隐语系统只服务于某些从事秘密活动的相对狭小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为了达到保密和维护圈内人的需要而得到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遵守他们圈子内的群体规范,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某些成分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特点的小群体,一种是集团性强,秘密程度高,比如刑事犯罪团伙,特务组织,商行群体等等,另一种是集团性差,秘密程度低。比如临时形成的松散团伙的群体,从已经所知的情况来看,目前这种结构松散的.群体数量较多。

在实际的社会语言交流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自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隐语,因为他们的日常活动和话题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独特的交流隐喻语。

由于隐语交际者类型的多样性,音域的社会心理动因也是多层面的。功利、亲和、委婉、游戏是决定隐语使用的重要心理因素。

1、功利心理

功利,指为满足某种需求投入努力而获取的利益。

如今日上海从事ktv娱乐服务的侍应生、侍应小姐们,当有外人在场时,他们谈论工作报酬(尤其是小费),常使用一套隐语,如“100元”为“一元”,“500元”为“五元”等,其目的是低调行事,在人际关系、经济利益方面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2、亲和心理

亲和,体现为群体成体成员间的吸引性、凝聚力。成员问沟通机会的多少,渠道是否畅通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的因素之一。群体成员使用隐语,首先可用于帮助识别成员,达成言行上的默契,产生心理上的安全和满足感。其次,隐语对于维持群体间界限,协调群体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如清末,社会不安宁,路口码头常有强人出没,遂使镖局大兴。保镖的遇上了贼人先对隐语,对上了互相照顾,对不上才打开。此外,隐语能密切群体内部关系,有效维持群体内部权势关系。

3、委婉心理

委婉只是一种报答上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完成秘密交际行为。隐语所表达之内容涉及言语禁忌,隐语使用者处于大众群体的避凶趋吉、鄙俗趋雅心理,而采用其他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婉指所指的对象,间接体现了一种委婉心理。

4、游戏心理

隐语最初的一些语言体式多为谜语、歇后语等语言游戏。故江湖多称其“俗语”或“俏皮话”,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语言逗乐得游戏心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隐语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语料,归纳出隐语的特征、语言构造方式、承载的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隐语与交际主体、言语环境、社会背景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一系列相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隐语产生存在的基础。隐语是为实现隐瞒或识别的特殊交际功能而采用的语言手段,在特定环境服务于特殊人群。因而,隐语的特殊性通过交际目的、特殊人群、特定环境、特定语言材料等表现出来的,达到隐语的社会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篇6: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出发,着重分析了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现象以及广告模因如何顺应认知,情感和文化来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实现广告的.商业和社会效应.因此语言顺应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一些广告语言创作的基本原则,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广告创作进行研究,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作 者:王劫丹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28)分类号:关键词:广告语言模因 模因论 顺应

篇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

教师认知视角下的语言教学-评《教师认知与语言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的知识、看法与观念,语言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类,也不例外.最近,Simon Borg出版了专著<教师认知与语言教育--研究与实践>(2006/2008),该书全面总结了语言教师认知研究的现状和方法,体现了语言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教育学视角,对语言教师教育具有很大启示.

作 者:高强 GAO Qiang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32(5) 分类号:G42 关键词:教师认知   语言教育   外语教师发展  

篇8: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

1 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文旭, 江晓红, 2001: 15) 。Ungerer&Schmid (1996:2) 认为范畴化是人类对事体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 是建构范畴的基础 (王寅, 2013:95-96) 。范畴与范畴化都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范畴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经典范畴理论。直到2000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 维特根斯坦根据对game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 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在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性”之后相继有很多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使其最终发展为现代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Eleanor Rosh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对现代范畴理论的系统研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她论述了“原型”这一概念是进行范畴化的重要方式, 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最佳样本或范畴的原型成员, 也可视为范畴中的无标记性成员, 可作为范畴中其他成员在认知上的参照点 (王寅, 2013:109-110) 。Lakoff提出可以用ICM (理想化认知模型) 来解释原型范畴, 进一步发展了原型范畴理论。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范畴 (认知范畴) 是围绕一个原型 (prototype) 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的共有特性,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 (蓝纯, 2005: 26) 。

认知范畴和经典范畴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经典范畴将客观的共同特征作为范畴化的依据, 而认知范畴是将属性的集合作为范畴化的依据, 认为范畴的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表征, 而不是事物固有的内在基本特征。原型范畴理论是根据“家族相似性”划分范畴的, 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建立在属性之上的, 属性是事体特征在人们心理中的体现。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范畴的具有开放性, 这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其次, 原型范畴否定了经典范畴的特征二分法, 同一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属性存在差异, 不是完全相同的, 仅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中的原型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参照点, 因此范畴内成员有核心与边缘之分, 它们的地位是不相等的, 范畴呈现出从中心到边缘的辐射性范畴结构。最后, 范畴是主客互动的结果,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密不可分,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范畴的典型成员的认识是不同的, 因此范畴化的过程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本文将该理论应用于英语网络新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的探讨。

2 原型范畴理论与新词

2.1 新词

英语“neologism”这个词表示新词, 源自于法语。从广义上来讲, 新词指的是某一时段创造的, 用来表达新事物的词语, 包括新构词和旧词新义。本文所选的语料是Word Spy (www.wordspy.com) 网站上2014年的新词。该网站创建于1996年, 收录了1996 年至今的英语新词, 所收录的新词涉及各个领域。它相当于一个实时更新的在线新词词典, 每一个新词都有明确的出处并附有媒体的使用例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新生事物和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流需要, 人们通过语言对新事物、新思想进行范畴化, 于是涌现了大量新词新义。根据原型范畴理论, 人们范畴化时以原型为参照点来认识理解新事物, 并以家族相似为基础不断对范畴进行扩展, 从而扩大认知范畴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人们对新词的范畴化是基于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新词新义人们新经验的浓缩, 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词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包含了人们对新事物的看理解, 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反映了人们新追求和新思想。

2.2 语料描述

本文把191个新词按照其来源进行分类, 如图2, 发现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科学技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交与心理类新词排名第三, 生活方式与休闲类排名第四, 自然环境类排名第五, 远远高于其他分类。这表明科技已经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从语料可以看出, 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下, 科技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甚至影响了人们的心理。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 各种文化的频繁交流, 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 人与人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 社会生活更加丰富, 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品质和追求, 出现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很多当前的生活方式, 社会现象和心理行为都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如silent traveler指旅行时靠移动设备查找信息, 提前安排, 预订酒店的游客, 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求助移动设备网络;conscious uncoupling意思是用一种仪式标志夫妻或者男女朋友关系的结束;ugly selfie意思是故意的自拍丑照, 在一个随时都要做好拍照准备的时代, 为了缓解这种拍照压力, 人们开始故意拍丑照。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所以自然环境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如drought shaming意思是对在干旱期过度用水的家庭或者机构的公众指责, 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2.3 语料分析

针对这191个新词的研究, 我们发现这些新词具有家族相似性。首先以与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新词为例。科学技术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 给我们的生活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科技产品的依赖也越来越多。如, smartglasses指的是拥有很多电脑所具有的功能的一副眼镜, 包括联网、应用程序、播放器、相机、导航以及无线功能, 它是由谷歌开发的一款类似眼睛的可戴在眼睛上的移动设备。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加便捷的移动设备, 由smartglasses的流行可以看出可穿戴的移动设备将会是未来电子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体现了人们对便捷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 类似的产品还有smartwatch。因为smartglasses的产生, 出现了glasshole, glassed out这两个词, 这两个词是基于smartglasses这个词衍生出来的。Glasshole意思是以一种令人讨厌的、炫耀的方式使用smartglasses的人。这些人沉迷于使用smartglasses而忽视生活中与人的交流。Glassed out意思是因为操作谷歌眼镜而对自身周围环境没有印象或者健忘的这种现象。这两个词都反映了smartglasses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有媒体评论说谷歌眼镜已经成了一种心理毒品, 它通过智能信息传送服务让人们上瘾。随着smartglasses的流行, 新词smartglasses就成了基本层次范畴词汇, 与该范畴成员共享最多的属性, 是次范畴成员的认知基础。因此smartglasses是glasshole和glassed out的认知基础, glasshole和glassed out扩展了smartglasses这个基本层次范畴词汇, 成为其次范畴词汇, 同属于同一范畴的词汇因其共享的属性而具有家族相似。语言的模糊性又使得范畴的边界变得模糊, 各个范畴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开放的, 不确定的。Glasshole和glassed out是由于人们对smartglasses沉迷和依赖而产生的, 与smartglasses的使用方式有关, 是人们对社会新现象的认知, 认知范围的扩展导致范畴成员的扩展。因此新词是以基本范畴层次词汇为认知基础进行扩展的, 体现了范畴的层级性和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和开放性。

大部分的移动电子产品都离不开屏幕, 因此在电子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 屏幕作为人们与电子产品交流的主要界面, 有关屏幕的新词汇也表现出了家族相似性。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出现, screen也已逐渐成了基本层次词汇, 围绕着它又衍生了五个新词, nth screen, screenshotting, stacking, screen shift以及glowface。nth screen指的是一种能让视频在许多不同的屏幕同时播放的技术, 许多公司运用这种技术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全新的体验。Screenshotting通过截屏分享文本文档以确保文档不会被其他设备处理。Screen shift有两个意思, 给另一台设备发送视频信号或者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把视频转移到另一个设备播放, 比如, 现在大部分电脑都可以连接电视, 我们可以通过电视观看电脑上的视频。Stacking指的是同时使用多个带有屏幕的电子产品进行多项任务的现象。比如, 在看电视的同时还在玩手机。现在很多人同时都拥有好几个电子产品, 所以这种现象越来越多。Glowface指被电子产品屏幕或者电脑显示屏照亮的脸或者脸被屏幕照亮的人。范畴是以典型成员为中心, 其他成员根据其与中心成员的共有属性而向外辐射。这五个新词都是产生人与电子产品的互动中, 从这五个属于screen范畴下的新词我们看出, nth screen和screen shift的与原型的隶属度最高, 接着依次是stacking、screenshotting、glowface, 它们三个是范畴中隶属度较低的成员, glowface的隶属度最低。这一组新词体现了范畴内成员的地位差异性。

最新网络科技产品和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尤其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社交方式。任何社会变化都能在词语中找到痕迹, 因此社交方式的改变伴随着许多社交新词的产生, 如Blog、Twitter、Facebook等。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 通过这些社交平台, 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们都可以互相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分享周围的所发生的事情, 因此网络社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Twitter因其广泛的使用群体和巨大的影响力, 可以说是社交网络的核心词汇。通过Twitter人们不仅可以和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了解自己各种感兴趣的信息并且还能与许多名人或者陌生人进行互动。在这191 个新词中, 伴随着Twitter产生的新词有两个, subtweet和tweetstrom。Subtweet意思是指在发微博时通过“@+用户名”间接地提到另一位微博使用者, 他就会自动看到你发的信息。Tweetstrom指和一个人或者一个特定话题相关的许多微博。这两个新词表明微博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平台以及微博。这种开放的、分享式的新型社交网络平台不仅反映了人们想要展示并且分享自己生活和想法的心理, 而且反应了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两个新词与Twitter的原型隶属度都很高, 并且成员属性具有交叉重叠性, 都是与发微博相关的活动。Twitter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 但是由于人们想要和某一些人分享消息而产生的subtweet和人们对某一话题关注而产生tweetstrom是在tweet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由人们当下的社交方式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范畴不是以共享性为基础, 而是基于属性建立在相互联系的相似性网络上的。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属性是一种心理表征, 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具有相同的属性。Twitter、subtweet和tweetstrom体现了范畴成员属性之间的互动性、多值性以及可分解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交网络成了人们交流的主要形式, 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 很多人因为长年累月的使用社交网络, 面对面的交流反而不知所措。当关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离开了社交网络, 人们还是会感到孤独寂寞, 这时人们就把感情寄托到宠物上, 所以, 宠物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在这191 个新词中, 出现了三个以宠物dog为原型的新词, 分别是Frito feet、dogochondriac和pup nup。Frito feet指狗的爪子闻着像玉米薯片, 泛指很多狗的爪子都闻着像零食这种有趣的现象。Dogochondriac只过度关心他们宠物狗健康的人或者容易想象他们的狗并没有得的病。Pup nup意思是婚前协议夫妻双方谁拥有狗的抚养权。基于dog出现了Frito feet、dogochondriac和pup nup这三个词汇。这三个词汇虽然都与dog有关, 但是侧重点不同, Frito feet侧重描述狗爪子的味道, dogochondriac侧重狗的健康, pup nup侧重的是狗的抚养权。这三个词汇同样体现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 一个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属性是由差别的, 而不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只具有家族相似性。

3 结束语

上一篇:扣扣哲理签名女生失恋下一篇:交通局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