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过程

2024-09-08

音乐欣赏过程(精选11篇)

篇1:音乐欣赏过程

没有方向,做什么都是迷茫。――题记

前两天,外婆做了豆腐丸子,里嫩外酥,既不油腻也不干瘪,好吃极了!很想从外婆手里学两招做菜的技巧。记得前两年外婆让我学炒菜的时候,我满脸写着不乐意和害怕,外婆不能奈我何,于是炒菜就作罢。

机会总是来的那样突然。

昨日,外婆去干活了,一直忙到五点多才回家,回到家又要开始忙活。我趁着暮色溜进厨房,乒乒乓乓,一阵鼓捣,一会儿切蒜薹一会儿切辣椒和葱花,一会儿切肉,真是好不闲逸!看来还是经验不足,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我本想把食材弄好让外婆炒呢,但看见外婆佝偻着身子在院子里收拾纸箱的背影,心酸极了。决心自己起锅烧油炒菜。

刚打开煤气罐,心里的胆小鬼作祟又连忙关上了,可过了一小会儿闻见有股煤气味,担心煤气漏气然后挨吵又壮着胆子打开煤气罐,小心翼翼地拧开炉子,“砰”火来了,记得外婆说过先热锅再烧油,先倒它两勺油,然后有点慌就没忍住大声喊着外婆来支援,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将食材一点点按部就班的放进锅中炒了起来发现也没有特别可怕。

我好激动啊,外婆说我长大了,虽然菜有点咸但我却觉得菜刚刚好,不淡不咸,很有味道,努力的味道,突破自己的味道,很香的味道。

篇2:音乐欣赏过程

在前进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唯有挫折不断。唯有不停地坚定自己的意志,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人生只有不断的经历各种不同的失败,才会从中汲取新的`阅历,失败乃成功之母。

很多人常常抱怨上帝不公平,凭什么别人就能那么优秀,天生就比自己过的好。可你不知道的是,别人的失意痛苦哪能随意的展现出来,他可能遭受了或正在遭受你完全料想不到的失意痛苦。要知道,那些风光的背后是更多的不风光,成功的背后是更多的不成功!其实,总抱怨上帝不公平的人,很多时候往往是最不努力的人,总想着守株待兔,不劳而获,却到最后却一无所获时,就去抱怨上帝对他们不公平,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恩惠,其实这就是他们不努力的借口。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决定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整天抱怨世界有多么的不公,而是回头欣赏欣赏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披荆斩棘才走到这里,那我们凭什么要放弃呢?可以往回看,但别往回走。

篇3:浅析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如果把音乐作品看作是一种表象符号, 把欣赏的过程看作是破译这道密码的过程, 那么, 由于各人审美经验不同, 同一部作品就有着不同的破译结果,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纵然他们在欣赏音乐时情绪纷繁多样, 但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 这一情感体验过程亦有规律可循, 我将之概括为四个阶段:

一、对音乐作品的感觉阶段

音乐的特长是抒发感情, 创作、演奏与欣赏是音乐艺术的三大环节。一例曲谱不能称之为音乐, 只有通过演奏家使千万个音符流动起来才实际存在, 而检验一部作品的价值是千千万万的听众, 是聆听与欣赏。

欣赏活动的初始阶段便是对音乐作品的感觉阶段,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 音乐与一切声响一样以波的形式从外耳道传入, 鼓膜把它受到的振动经中耳传入内耳的耳蜗。在蜗管内部的基底膜上有一螺旋状的器官, 其上有许多长出听毛的感音细胞。当音波的振动传导至基底膜和旋螺器时, 听毛随之变形, 感音细胞把机械转化为电影, 产生神经冲动, 这种冲动沿着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驱, 于是, 我们便有了音响的感觉。不同频率的声波使不同宽窗的蜗管基底膜产生不同的振动, 这就使大脑对音响的高低作出分率上的分配模式不同而引起的, 纯粹是大脑参照经验之后而作出的判断, 对音色的辨认存在于感觉中“部分的知觉”。

在这一阶段, 我们感受到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及音色, 当我们把所获的这些信息。根据传入耳部的声能强弱、神经纤维的反应率亦相应增减, 导致听觉神经冲动的变化, 因此又能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在这一阶段, 我们还可以分辨出各种乐音的音色, 音色的不同是由于声能在不同频息加以简化, 使其构成简约合意的形式, 便进入了审美活动的第二阶段, 即:

二、对音乐的知觉阶段

作为对音乐的知觉, 不仅是能够分辨音量和音高, 还得分辨一连串音高之间的关系。我们拿美术作品《掷铁饼者》来类比, 我们看到的决不是头脑、四肢与身体的简单组合, 而是一个“人”形, 给我们展示“人”的姿势, 人的力量, 甚至还可以看出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角度的美, 音乐亦如此, 一支旋律不止是一些音的延续, 这是知觉用它以往的经验对感觉器官送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结果。

因为人类有着一种名为“完型简化”的能力, 所谓“完型”, 指由知觉活动组织成形的整体感。在欣赏过程中, 按照一般的动机、乐句、段落等形式构造方面的规律, 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完形的建构工作。小至二三音符的动机, 一二句的旋律乐段, 大至四个乐章的交响乐和多幕的歌剧, 是规模不等的各种完形。

打个比方, 在我们大脑中放了几个抽屉, 一个是三段体, 一个是旋曲, 一个是奏鸣曲, 等等。听到音乐后会不自觉把将之对号入座, 在这归类过程中, 我们可以把繁文缛节和细小的出入都忽略不计, 就像孩子看电影, 总是忙着把人物塞到他们仅有的两个模式——好人、坏人——里去。一个主题换一种乐器演奏, 或扩宽它的节拍, 或移动它的音区, 我们仍然把它作为原样的完形接受。很多人常说“我没有音乐细胞”, 即使如此, 也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着手, 就一定会使自己的完形简化能力渐渐增强和敏锐起来。

三、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想想阶段

音乐, 它没有视觉可见形象, 没有描绘客观对象的形状和色彩, 也不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具体性和详尽性的特征。但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神奇, 像鲜花和阳光, 却也像咒语与黑夜。任何一种音响并没有确切地告诉你什么故事, 但却唤起你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安、兴奋、惆怅、欢乐……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以音乐特有的方式, 传达视觉的、语言的内容。生活得经验帮助我们建立起联觉:听贝多芬《田园》第二乐章, 时疏时密的和声, 缓慢流动的背景音型, 结束时杜鹃的啼转, 很快使我们明白了这是在描绘自然景色。再如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 在影子中刻画了四川西北部雪山上的千里积雪, 荒无人烟的景色, 勾画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风雪图景。在呈示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到步履艰难、精神饱满、信心百倍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生活与学习的经验丰富了我们的“联觉”, 低沉的音符, 起伏跌宕的情绪, 我们可以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连绵清脆的音符;也可以让我们想到溪水潺潺。同样, 想到澎湃的大海, 也可能想到深沉不安的心理;想到小溪也可能想到愉快的心情。

第二类, 音乐没有表现外在形象和具体语言概念, 而是反映人的丰富多彩的情绪。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 它表达痛苦、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和悲惨的人生遭遇。再如, 现代的流行音乐歌曲, 听郑秀文的《眉飞色舞》总有蠢蠢欲动的感觉;而听蔡琴《恰似你的温柔》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百味的生活给我们多样的情感体验, 在欣赏音乐时, 联觉架起了一座桥梁, 引起我们的各种情绪, 与作品达到共鸣。

第三类, 是无标题的音乐或纯音乐。一般的说, 它提供听众的是美的音响组合, 欣赏这种音乐主要是领略音乐的形式美和气质美。如巴赫《小步舞曲》是一种典雅优美的宫廷气质, 从作品宏大气魄中体现战士气质, 细腻委婉中领略诗人气质等。

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 它不受造型艺术直观形象的限制, 也没有文学作品语言哥概念上的规定。因而它为人们提供的想象空间最为广阔。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朱践耳曾讲过:“……标题音乐虽然较容易理解, 但有时好像一池清水, 容易一眼见底, 而无标题音乐, 每次听都会有新的收获, 即使听一百次还会有新的发现, 还会有新的体验。”他又说:“欣赏响乐, 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想象力, 我们越是善于想象、思考, 也就越容易理解和品;我们的生活阅历越深, 对作品也就理解得越深刻。我们要无拘无束地幻想, 因为音乐是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一种艺术。”

四、心境

达到“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 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这一审美境界, 必须对作品洞察幽微, 深入理解。事实上, 理解渗透于整个音乐欣赏过程, 使得欣赏者不仅认识作品的外延, 更能把握作品内涵及意蕴。但这又是任何人无法强加的, 只有鉴赏者g而据自身的生活阅历、音乐素养自己去体味。

例如, 一切热爱自己祖国的人们, 从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的音符组合中, 听出了千军万马铁骑突破在沙场的意思, 就会立刻和心里的民族情结发声共鸣。热血的青年生命的活动驱使他们奋起抗争。

再如, 帕累斯特利那的《圣母晚祷歌》, 假如我们能想到, 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中, 圣母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那我们也可以超脱宗教的外表, 看到作曲家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如果我们能这样理解, 一定能理解更多的宗教作品, 能感受到它们不仅属于上帝, 而且更属于一切愿意光辉生命和完善自我的人们。

这样我们就把欣赏者的审美体验过程作了概括、一般的表述。但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 欣赏者的文化深度不一, 音乐素养的深浅, 审美经验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趣味个性。做个假象, 红军老干部们一定不会喜欢时代歌曲《你今夜会不会来》;而孔老夫子与麦可·杰克逊一定势不两立。所谓见仁见知、各不相同。

因此, 欣赏者想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仅仅靠审美过程这一点点感知、想象是不够的, 我们对作品背后的作曲家、时代背景了解更多, 我们自身的音乐素养、文化素养越深, 越能将之揉进欣赏体验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融会贯通, 感受她给您带来的神奇魅力。

摘要:我们若把音乐作品看作密码, 欣赏的过程则是破译的过程, 由于各个学生审美经验的差异, 从而产生多样的审美体验和破译结果, 但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对音乐作品的感觉阶段, 我们获得声音, 并分辨出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二、对作品的知觉阶段, 将听到的音乐与我们自身的审美经验相结合, 将千万个音符进行“完行简化”, 就似我们将一篇文章千万个文字进行段落划分。三、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想象阶段, 生活的经验帮助我们建立联觉:A、由音乐作品想象到各种视觉画面;B、由音乐作品联想到人们丰富的情绪;C、由无标题音乐或纯音乐, 领域音乐的形式美和气质美。四、心境, 透视作品的表象, 更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另外, 若欣赏者将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素养揉入审美体验过程的各个阶段, 则能更准确地欣赏感受音乐。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知觉,想象,心境

参考文献

[1]李南《影视声音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01年12月

[2]顾永芝《艺术学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01年9月

[3]冯效刚《音乐批评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02年7月

篇4:浅谈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过程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情感 体验 要求

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听到一个《万马奔腾》的音乐主题:自然会从这个由马头琴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当在钢琴上奏出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时,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5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3)充满深沉的情绪;(4)悲哀、哀怨;(5)远方的倾诉。5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5个学生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1)叙述某种痛苦;(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5)酒狂。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有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但是,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篇5:习惯过程-诗歌欣赏

你走过来了,轻轻的

我听到了,细碎的,花开声

心随瓣一次次绽开

风里,摇摇曳曳,处处暗香浮动

我必须保持矜持

保持娴静的样子,让你近近地看

我必须和你一起,听

听我俩不吵嚷的世界

你走过去了,轻轻的

我听到了,冷寂的,花落声

心把瓣一片片撕去

寒里,任其往昔桩桩件件沉浮

我必须保持庄重

保持心如止水,不让你担心

我必须承受,习惯一个人的路

习惯这个又开始热闹的世界

相识的人如情诗一首

紧靠你的世界,我那么安静

捧着的薄薄诗集,被我们熟记多首

有一种东西,轻轻飘起来

罩住了你我,和四周的时间

我们拥有了海角与天涯

走遍的千山万水,有生命的盛绿

相陪的`浅吟低唱,也次第响起

我的手放在你掌心,有暖暖的掌纹

尘世里,我们铺青草扫落叶

豢养一个个要飞的梦

站起,迈进你的春午

弯身,蜷进你的暖冬

我俩的相识也是诗集一本

最称心的那首情诗

藏满了粉色光阴

好帮手

我们的性格如此格格不入

境遇也差别巨大

你我却组合在一起,很多年了

我们的平常日子如此对榫

如结实的家具,摆满小屋

生活真得并不复杂,就是帮衬

我帮衬你的粗陋,你帮衬我的坚硬

能被岁月紧握着,不落下情节

篇6:欣赏进步的过程作文600字

有一颗进取心是多么重要!做一件事情就要一直努力,争取越来越好。把自己当作对手,并挑战自己。你真正的凯旋门,在于你不断毁坏自己的凯旋门。“把下一次看作越来越好,把自己以往的成绩丢弃,争取比以往更加好。

人生一大乐趣就在于执着追寻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在于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过程中,在于奋不顾身为之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在追寻中获得快乐,获得自我满足。就如“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所说,人在追寻自我的节奏中能够更好使自身感受到幸福,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我人生匆匆忙忙,期间太多杂碎小事让我欢喜或者落泪,能称之为“大事”的,都与欣赏有关。欣赏优秀的人,欣赏进步的自己,欣赏粉色和白色交融的樱花,欣赏冬天的雪地从无到有……

欣赏进步的自己,这不是一种自负和骄傲!这是自信!

可是一味的追求真的有那么重要嘛?

乌龟能比兔子说出更多有关道路的情况,追求速度冲向终点没有什么意义,懂得领略沿途风光得到的远比一味追求速度重要。英国因过于追求工业化速度使伦敦有了“雾都”之称,。上世纪的中国不重视发展的质量,一心“赶超英美”给那段时期的中国烙上“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会忘了保护环境,这才是保证发展质量的做法。所以那些看似简单的小美好才是治愈我们心灵的重要因素!

“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尽管渺小也要自尊自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自爱。

篇7:音乐欣赏过程

终止线:一根细。一根粗,放在曲子最后处;

小朋友,要记住,看见它俩就结束。

连线: 身子弯弯像座桥,有长有短有大小;

桥下音,若不同,千万记住唱连贯;

桥下两音,若相同,合成一音飞过桥。

反复记号:四条竖线分两边,每边各有两个点;

唱到此处不算完,回头再来唱一遍。

延长记号:乍看像眉毛,眼珠圆又亮;

你若碰到它,歌声要唱长。

顿音记号: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

换气记号: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换口气。

教小朋友认识五线谱的方法第一种:教条式

楼房识谱法

将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分管的不同音区形象地比喻为高音楼和低音楼,将其中的五根线与线之间的四个间比喻成不同的楼层,然后让小小音符们来爬楼房。爬到一个楼层或者是房间小小音符们来爬楼房,爬到一个楼层的时候就唱歌:“do,do,do”、“re,re,re,”。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歌,就将一个音阶内的音都学会了。

身体音高对应法

高音谱号与低音谱号所对应的音阶,有上行和下行。孩子在音与音高的关系及音高的概念上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利用身体位置的高低,让幼儿掌握音阶上行和下行的方法。即在学习上行音阶时,将“do”的位置放在脚上,并随着一个八度音阶的上行逐渐上移,让孩子利用对身体高度的认知,感知音在五线谱上的高度。下行时则从头顶开始,逐渐下移,来感知音高逐渐降低。这样做可以让幼儿将音符与钢琴上的键盘位置对应,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音阶推移法

在掌握了音阶的高低位置后,我将认识音符和整个八度音阶联系起来。让幼儿学习唱的时候,进行自我推算和学习,对于一些空间知觉特别差、认谱能力弱的幼儿,这是一个补救的好办法。

行动学习法

学习的最大兴趣与成功的关键莫过于自身的参与。因此,我将五线谱制成一个大的地图,贴在运动场地上,利用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去跳、走。通过边唱边跳,让幼儿参与到认识音符的活动中来,起到良好的作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认识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

反复运用巩固法

在新认识一个音符之后,需要一个反复巩固、加深印像的过程。我们需要选择几首含有该音符的乐曲,让幼儿来弹奏,在弹奏曲子的同时认知该音符在五线谱中的位置。一般在几首曲子弹熟练以后,该音符就能被幼儿牢牢地掌握了。第二种:儿歌

孩子的小手就是认识五线谱的最好工具——轻便并且随身携带:开始学时可以边念儿歌边在自己手指上比划,要不了多久就熟了!下加一线敲敲门 do do do(哆哆哆)下加一间打招呼 re re re(来来来)第一线上小猫叫 mi mi mi(咪咪咪)第一间里放沙发 fa fa fa(发发发)第二线上把话说 sol sol sol(说说说)第二间里把手拉 la la la(拉拉拉)第三线呀笑嘻嘻 si si sI(嘻嘻嘻)第三间里歌儿多 do do do(哆哆哆)

让孩子 伸出左手张开〔将手心对着自己横摆〕,把五根手指当成五条线,手指间的缝当成间,用右手不断变换地指着“线”、“间”,口唱相应的唱名。这样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五线谱,慢慢地就记住音符的位置了

篇8:音乐欣赏过程

关键词:音乐听觉能力,音乐创作,创造性思维,灵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它是靠音响手段来提供信息的。因而, 要领悟音乐, 欣赏音乐作品, 首先凭听觉。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一系列有组织的乐音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以动态的连续方式精心铺陈的, 它具有稍纵即逝的特征。因而, 没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和把握这些连续铺陈的乐音能力, 就无法在整体上把握音乐, 更无从领会其间所揭示的情况。[1]音乐也是创作者通过音符, 表达内心情感或观点立场的一种艺术形式, 高度提炼了创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或态度,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普遍思想水平及进步程度, 既具有时代的一般性又体现创作者自身的独特性, 是一门无模本创作的艺术, 创作者只能通过自身的想象与感受将抽象的音符进行排列组合, 创造出乐句、乐段、乐章, 以丰富和完善整部作品, 从而传达给听众其想要表达的内涵。[2]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首先是由高度发达的音乐听觉创作而出的, 音乐创作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一项随意性哼哼曲调、节奏的创作活动, 而是一项具有一系列严密的科学规律的艺术性创作。由于音乐创作是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音乐语言为物质材料, 因此, 音乐创作思维是和这些音乐要素联系在一起的。[3]掌握这些要素就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 即具备高度发达的音乐听觉表象, 节奏感等。这样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利用内心听觉能力校正音乐创作思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正如良好的文字功底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一样。音乐听觉和音乐创作, 两者往往是相互促进、互为辅助的。

一、音乐听觉能力是即兴创作的基础

即兴活动是需要即时做出音乐判断 (听觉分析、想象) 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在即兴创作或表演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乐感, 还必须有流畅的音乐思维, 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 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4]即兴创作是音乐创作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被誉为主动性、创造性音乐教育的奥尔夫教学法, 其学习过程常分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四个阶段, 而即兴即排在创造之前。即兴是创造的预备阶段, 同时也是音乐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兴创作包含即兴演奏、即兴演唱等形式, 如即兴演奏就是通过各种乐器, 在没有准备乐谱的情况下, 进行即兴的音乐表现活动。通过即兴演奏, 学生们自由地用音响进行即兴表现的同时,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 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唤醒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5]由于即兴创造能力是以身体节奏感和音响听觉感为基础的, 因此, 即兴创作对创作者的音乐听觉能力尤为注重, 若没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 在即兴创作时就无从下手, 无从组织一首具有完整、悦耳、富有逻辑性的音乐作品, 从而失去即兴创作的信心, 在今后的音乐创作过程中缺乏对即兴创作的积极性, 扼杀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而对进一步的创作活动产生消极影响。而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使其在即兴创作方面游刃有余。创作者的脑海里若存在大量之前听过的音乐材料, 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随时提取, 并加以变化发展, 从而创作出一首具有审美品位、富有逻辑性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听觉能力有利于音乐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合理运用

发散思维亦称为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 而是从已有的信息出发, 由一点联想到多点, 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散, 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或范畴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与发散思维相反, 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 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规范的结论。[6]收敛思维虽然不会产生创新观念, 却是直接提高创造性成果的重要形式, 因为创造性思维也是建立在有序、逻辑化的知识构架中的。没有有序、逻辑化的条理框架作基础, 就会陷入一种乱弹琴、胡闹的恶性循环中。例如, 现代音乐中的十二音序列音乐就是建构在有序、合乎逻辑的规则中, 而它随后即发展为全面序列化音乐, 而不仅限于音乐序列。在此基础上又进化为自由十二音音乐, 它的一步步进化, 即以前面的有序十二音音乐为基础, 有序十二音音乐是后面自由十二音音乐产生的前提。音乐听觉有助于平衡音乐创作中有序与无序的运用程度, 正所谓多一分嫌肥, 少一分则瘦, 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 听觉的作用更加明显, 它是平衡有序音乐与无序音乐的杠杆, 是平衡音乐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桥梁, 使音乐创造性思维得以更好的发挥。

三、音乐听觉能力是创作者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和技法的催化剂

创作者在创作中, 若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首先必需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的音乐素材。如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可以用作创作素材的音乐矿藏、各种民族的民间音乐中蕴涵的富于表现力的音调、节奏和结构形式、古听大自然的声音时, 可以自然而然的与自己的内心听觉表象相联系, 从而在音乐创作中加以利用。在汲取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精华时, 可以利用音乐听觉深入各民族、各地区、各山村进行采风, 从而丰富创作者的民间音乐素材库。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吸收这一文化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不仅作为音乐素材被引用, 还作为音乐创作经验给创作者在创作道路上提供启示。熟练的音乐创作技巧往往存在于这些作品中, 它对于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是无须赘言的。张前指出:“作曲家创作技巧的掌握是与对传统音乐创作技巧的继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上, 任何一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他们总是在继承并发展前人已有创作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作曲家的创造力则表现在, 他在继承前人已有的创作技巧和音乐形式的同时, 总是会根据新的表现内容的需要, 形成自己具有创意性的新的音乐构思, 运用和发展新的创作技巧, 创造新的音乐形式。”[7]因此音乐听觉能力的高低对于掌握前人作曲经验和作曲技法起间接决定作用。良好的音乐听觉可以高效率、大面积地掌握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 并且对作品进行中的转调等音乐处理手段具有敏感性, 是创作者学习音乐创作征程上的金钥匙。

四、音乐听觉能力激发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

张前指出:“灵感不仅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 同时也是在人类一切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新思想、新概念或新形象的孕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质变阶段的表现, 是创作构思达到一定火候时产生的飞跃。”[8]但是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潮的, 它是建立在创作者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而产生的。例如, 刻苦努力地坚持作曲理论四大件的学习、坚持吸收丰富的音乐素材 (如古今中外蕴藏着大量优秀音乐宝藏) 、坚持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锻炼听觉想象能力等。这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是客人, 她不会来拜访懒汉的, 她要去看那些想会见控制自己, 当没有特殊的工作热情时, 我就强制自己去克服无兴致的心情, 全神贯注。”[9]这正说明了灵感的产生需要创作者平时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创造, 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听觉的参与了, 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心听觉表象就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创作活动。从创作者进行音乐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使用内心听觉表象来进行音乐形象思维的想象的,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依靠内心听觉来聆听想象中的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内心听觉表象不发达的创作者, 在检验琴键上已经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时发现, 演奏出来的实际音响效果与自己原来的创作构想有很大的差距, 进而影响这部音乐作品的品质, 而音乐创作的不断实践也促进了音乐听觉表象的形成。没有强大的内心听觉能力, 就无法正确且高效率地创作音乐、想象音乐, 无法有效地在脑中进行音乐思维活动, 无法在音乐的想象中进行表象转换, 也就无从在脑内有灵感蹦现的一天了。伟大作曲家如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灵感往往是在林中漫步或在寂静的夜中, 又或是在明朗的早晨中不经意间产生的, 而这种不经意间产生的音符组合早已在他的脑中转化为声音, 发出响声, 并且最终由作曲者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所以音乐听觉能力是激发音乐创作灵感的必要条件。

五、结语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进行音乐创作的必要条件, 是学习优秀音乐作品的重要能力。在音乐教育界, 常常听到“声乐的听觉”“作曲的听觉”“器乐的听觉”等术语, 这些术语都由于其运用于某一专业而有不同的意义。而开设这些专门分类的听觉课的原因也在于, 听觉训练对于各音乐专业人士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就无法胜任这些音乐活动。而幼儿在学习音乐时比成人更能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 这也造成了绝大多数优秀作曲家是来源于幼年时期的音乐学习经历, 幼年时期学习一门固定音高的乐器更容易培养固定音高感, 而成人时期再学习这门乐器就难以培养起这种能力了。

经历了不断认知、否定、再认知的过程,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对于音乐听觉不发达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展起正确的音乐听觉表象, 例如在钢琴上弹出各音符以校对音乐听觉表象的正确性, 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促进正确音乐听觉表象的形成, 从而在以后的创作活动中能够利用内心听觉来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思维的想象。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三者是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1 0]而在音乐创作过程中, 音乐听觉与音乐创作二者也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音乐听觉活动的参与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音乐创作是音乐听觉活动的结果。总之, 音乐听觉能力与音乐创作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参考文献

[1]刘小明杨晓赵亮:《旋律听觉训练教程上》, 《花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第1页。

[2]赵竹影:《论音乐创新过程的特殊性》, 《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2期, 第254页。

[3]刘华:《浅论音乐创作心理》, 《电影评介》2010年第9期, 第90页。

[4]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第32—第33页。

[5][日]高萩保治著, 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 第136页。

[6]城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7页。

[7]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第125页。

[8]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第143页。

[9]《我的音乐生活—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集》, 中译本第147页。

篇9: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音乐;欣赏;中学生;情感

音乐艺术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美感的基础,音乐鉴赏是中学生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的现状

(一)生源来源不同,音乐水平参差不齐

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以及家庭,受不同小学音乐教学环境、教育水平以及家庭重视程度的影响,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同学间的感受大径相同,例如在欣赏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时,有的学生则在情感的熏陶下,逐渐把自己带进作者的乡村音乐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而有的学生则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另一番景象,也有少部分学生体会不到当中的韵味。

(二)教学方式枯燥,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老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中,喜欢讲解固有的、专业的音乐知识,把充满美感的音乐改变成了教条化的理论知识,用一大半时间进行理论讲解,而只留几分钟给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这只能说是聆听音乐的时间,而不能说是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时间。如此,教师把音乐欣赏当成了理论讲解,导致学生对音乐逐渐充满抗拒,不能将情感融入到教师所播放的音乐中,也就没有任何情感体验了。

二、优化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措施

(一)注重情境教学模式的引进,加强情感引导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欣赏课的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让学生率先进入所欣赏音乐的环境中去,在欣赏音乐的开端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搭建一个与音乐交流的平台。例如,在《多彩的民歌》教学中,课前播放歌曲《巴郎仔》,营造教学氛围,通过请学生跟唱第一段、第二段,并为第三段配上手舞蹈动作,以此导入欣赏的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视频欣赏音乐,教师通过问答让学生自由作答,以达到学生情感完全融入音乐中的目的。

(二)增加聆听次数,让学生达到情感共鸣

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就像我国绘画艺术,作者往往将内心的想法付诸于画中,而音乐,是作者将情感付诸于乐曲中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需要用情感去体会才能明白当中的意境,深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韵味。在音乐欣赏时,可以反复聆听所欣赏的音乐,就像学习语文课文一样,多读几遍,就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反复聆听可以让学生不但只在音乐外以欣赏的身份去聆听,还可以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走进音乐中去,进而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完整聆听《c小调(革命)联系曲》,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其次,老师可以布置聆听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欣赏;然后,老师可以分段让学生进行反复聆听,欣赏音乐的精髓所在,并展开讨论。

(三)调整音乐欣赏的内容

据资料显示,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出版于2004年,内容涉及面广,当中的一些音乐背景是现代中学生难以理解的,也有一些是与中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的,所以欣赏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在音乐教育的要求下,从课本外找寻一些著名的、与中学生生活相近的音乐作品来欣赏,这样有助于中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环境中去,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随后,可将同一类型的课本内容给学生欣赏,促进学生对课本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对音乐情感的感知。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将情感融入音乐欣赏中,原因之一便是对音乐的认识不够,就像小孩碰到了陌生人,会主动避开一样。所以,提高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融入,必需让学生与音乐有“熟悉感”,在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之前,教师可以将音乐的背景、发展历史以及音乐文化以故事性的课堂教育模式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有一定了解,从而拉进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为日后的音乐欣赏做铺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情感的融入是付诸于音乐生命力的重要元素,也是体会创作者内心最想表达内容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同在的今天,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不但要注重考试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自身情感在音乐中的融入,从而激发自身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想.音乐欣赏教学中联觉心理机制的实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10:音乐欣赏过程

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数字、字母和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识谱教学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形象识谱教学调动学生的识谱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比如,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五线谱时,我让学生伸出小手念儿歌来学习音符的唱名及位置:下加一线敲敲门do、do、do来来来re、re、re,第一线上有猫咪mi、mi、mi,第一房间坐沙发fa、fa、fa,第二线上说说说sol、sol、sol,第二房间手儿拉la、la、la,第三线上笑嘻嘻xi、xi、xi,第三房间歌儿多dol、dol、dol,再配合柯达伊手势进行范唱。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识谱知识,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识谱教学

1、先节奏后音准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音准与节奏。其中,音准是儿童最难入门的一个要素,而节奏入门相对容易一些。另外,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于可从节奏教学先入手,可先学习五声音阶,即学习“do、re、mi、sol、la”的唱名及音准,然后再扩展到七声音阶的学习。

2、先唱词后唱谱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唱词,后唱谱,这样学生既容易感受歌曲形象美,又保持了对学习歌曲的积极性。这正如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了说话,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是一样的,如学唱《过新年》这首歌时,经过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等教学活动后,学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他们被优美的曲调所陶醉,就会产生强烈的学唱歌词的愿望,情不自禁的跟着录音唱了起来。通过这样试唱,学会歌词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学唱曲谱充满了信心。

三、通过游戏进行识谱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陌生的音乐符号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采取游戏教学方法,把音乐与游戏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如,在学读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我让学生按节奏表演“走和跑”的动作,当他们感受到“走”用的时间长,“跑”用的时间短后,意识到“跑”的时间是“走”的一半,我在出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于是,学生就会在这个游戏中了解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时值,掌握了两种音符的读法。就这样,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11:音乐欣赏过程

摘要: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所以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字母、音符”,这句话也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式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在这个知识发展的时代,幼儿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音乐教育,不只是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升华了孩子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了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能的发展,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兴趣培养

幼儿素质培养

幼儿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意义:音乐在幼儿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因为音乐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幼儿歌曲和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幼儿感官和动作的敏锐反应度,让幼儿的身体、身心、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让幼儿在不同音乐中获得经验和技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培养幼儿创新意识,促进其整体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幼儿音乐的研究,已经证实:幼儿音乐教育能影

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个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在这个重视素质教育的社会,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音乐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音乐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强调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魅力: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它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性,它可以使一些深刻的、孩子难以明白的道理用一种简单、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大班幼儿歌曲《牙刷的表演节目》里,形象生动地用肢体动作快乐地进行表演,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而审美能力及情趣的培养,则是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的,让孩子感受音乐,感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只有掌握了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幼儿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并运用学过的音乐技能表现自己的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兴趣的目的: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首先必须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又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最初动力,幼儿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幼儿插上音乐灵性的翅膀。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导向,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幼儿的音乐兴趣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使幼儿体验快乐:《纲要》艺术领域目标也提出: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强调幼儿的感受和兴趣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享受音乐,充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

1.首先教学内容与选材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并且要丰富多彩,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情感,让幼儿愉快地受到教育。

2.在音乐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增强学习趣味性:让幼儿对一首新歌产生兴趣,并把新歌学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只要掌握一些正确、适当的方法、策略,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抓住幼儿“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特点,进行趣味性教学。如: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幼儿听音乐的愿望,引起幼儿听音乐的兴趣。

3.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更多自己的体验、自由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机会: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老师要给幼儿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来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4.开展音乐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占主体地位,因为幼儿比较喜欢游戏,所以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能有效的激发幼儿音乐欲望。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

5.让孩子们边玩边探索,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所以,要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要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幼儿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轻松学到知识,技能,并喜爱音乐。

6.结合生活中流行的元素,激发孩子兴趣: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找素材,音乐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生活,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一定充满乐趣。

三、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在音乐中体验情感的变化与表达: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幼儿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在艺术世界里,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流露感情。正是音乐,陶冶儿童的情感,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不仅如此,音乐还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幼儿歌曲和动作,而是重视调动幼儿的情感与丰富生活的积累,引导幼儿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与快乐,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往往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触。反之,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不快乐,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通过广泛接触不同的音乐,体验不同情感,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而且,音乐是一种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着极大的感染力,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还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对与幼儿能力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深入研究,打破了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幼儿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过于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该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的美育内容: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通过这些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能真正获得美的体验。如《柳树姑娘》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中,激发他们的想象,感受柳树姑娘的美丽,和表现美。

(三)音乐教育是提升幼儿素质的一种手段: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儿童思维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是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

幼儿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从而提高幼儿的素质。如《咱们从小讲礼貌》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受到教育,养成讲礼貌、不乱丢垃圾、等。

(四)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它还可以满足幼儿成就感,促进有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要有创新和个性化的表现。老师要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创意,哪怕它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然而这个尝试的过程足够使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这就是目的: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促幼儿全面、和谐发展。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地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让音乐成为开启幼儿智慧的金钥匙,丰富情感,完善个性,使他们能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尤为重要,不仅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共鸣,心灵受触动,在音乐中获得真实感受,和情感的表达。让幼儿在“乐”教“乐”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通过形象音乐的艺术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努力发挥音乐教育最大的感染力,使幼儿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情感,想象力、创造力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献:

[1]王懿颖《学前包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刘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3]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03月

上一篇:计财科创建和谐机关活动整改方案下一篇:在全县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