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2024-09-03

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精选8篇)

篇1: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391)盗传必究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2.论辩类,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叫论;

批驳别人论点的叫辨。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论、说、议、辨、驳、难、解、释、考、原。

3.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序,放在书后的叫跋,又叫后序。赠序是由古代赠言演变来的,到唐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

4.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杂记一类;

《欧阳生哀辞》属于哀祭类。

二、说明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义(每词1分,共10分)5.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益:更加、越发。

6.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残:危害、祸害。

7.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示:给看。

8.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

问:音讯。

9.行立有节概,重然诺。

节概:节操、气概。

10.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田:“畋”的古字,打猎。

舍:住一宿。

饿:严重的饥饿。

病:重病。

11.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患:忧虑。

三、说明下列加点字词或语法结构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每词2分,共20分)12.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己:自己;

前置宾语。

之:代词;

复指前置宾语。

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

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

认为……轻。

见;

助动词,表被动。大方之家:名词词组;

有见识的人。

14.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夫:指示代词,那;

定语。

尝:副词,曾经;

状语。

1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人称代词;

你。

1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副词;

将近。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每个词类活用2分,共10分)1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富: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

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安定。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使动用法,使……免于灾祸。

19.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守君道。

20.秦数败赵军。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问答(每题10分,共20分)2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答:古书注解源远流长,注家不一,创造了多种注释体例,总括起来主要有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1分)(1)传注体。这是由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其特点是侧重于释词通句。(2分)传,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如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5(1分)注,是注释的统称,取义于灌注,该名称始于东汉郑玄,如他的《周礼注》等;

(1分)笺,是表识的意思,如郑玄为《毛诗故训传》作笺,对毛传加以补充说明和订正。(1分)(2)义疏体。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也称“正义”,如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其特点是侧重于繁征博引,注重义理发挥。(2分)(3)集解体。这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重在使读者能了解众说,思路开阔,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在相互比较中明白是非曲直,如何晏的《论语集解》。(2分)22.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答: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2分)各种不同的词调本来具有各不相同的声情,但由于乐谱失传,词和音乐脱离,词的内容就不一定与词调的声情一致了。(1分)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2分)来源各不相同,有的截取本词中的词句,有的采用古人的诗句,有的采用地名、风俗习惯、富调名等等,(1分)但由于后来词牌与词的内容相脱离,词牌所表示就仅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了。(1分)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2分)如清代万树编的《词律》和王奕清奉旨编写的《钦定词谱》。(1分)六、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23.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日公靴新买其值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归田录》欧阳修)注:冯相道、和相凝:即宰相冯道、和凝。

答: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日:“公靴新买,其值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译文:(1)老一辈中能说五代时事情的人说过: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2)--天,和凝问冯道说:“您的靴子是新买的,它的价格是多少?”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说:“九百。”(3)和凝性格急躁,马上回头问小吏说:(4)“我的靴子怎么要用一千八百?”(5)于是责骂了很久。(6)冯道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7)“这只也是九百。”(8)于是在场的人无不大笑。(9)当时(人们)说连宰相都这样,用什么来威镇、平服百官呢?

篇2: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75分)

1、名词解释:

(1)雅言、通语、官话

(2)声母、韵母、声调

(3)四呼

(4)义项、义素

2、简答:

(1)语言的物理属性;造成音质不同的条件

(2)部件、偏旁的区别

3、(1)分析短语5个

(2)修改病句并说明理由5个

二、古代汉语(75分)

1、名词解释:

甲骨文、《切韵》、训诂、古今字

2、简答:

(1)什么是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有哪些翻译方法?

(2)举例说明“连绵字”的特点

3、(1)翻译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8)。’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达,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10)。’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11):“古之遗爱也(12)。”

《左传.昭公二十年》

(2)标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段(就是下面这一段 来自百度)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篇3: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民族学知识的意义

(一 )在 古 代 汉 语 教学 中 运 用 民 族 学 知识 , 是 适应 我 国 教育和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由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或相邻而居,或交错杂居。无论是主流民族还是少数民族, 都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无数人的实践和摸索,积累起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割裂的。古代汉语也应该放在整个古代民族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

(二 )在 古 代 汉 语 教学 中 运 用 民 族 学 知识 , 有 助 于 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古代汉语课研究的文献,多数记载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活动也是这些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给学生讲清楚很多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就必须结合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另外,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的分布局面和历史渊源,决定了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关系,对各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我国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都必须将其置于周边语言相互接触的语言关系中考察,孤立地研究一种语言或方言是难以认识其庐山真面目的[2]。

二、民族学知识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汉语课教学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是先秦、两汉的文言文。从几种使用范围广、使用时间长的古代汉语教材在文选的选择上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著作、《史记》、《汉书》是选用频率最高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而且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在给学生讲授文选时,很多都要结合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知识。如《左传》中经常提到姜姓诸侯国和姬姓诸侯国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戎、氐、羌、狄、胡”等。在讲解这类文献时,我们不妨添加一些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知识或上古神话。像《左传·哀公九年》里就有记载:“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国语·晋语》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是少典氏(父)与有蟜氏(母)所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在甲骨文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顾颉刚在《九州之戎与戎禹》中指明:“姜之与羌,其字出于同源,盖彼族以羊为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少数民族氐羌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炎、黄二帝部落集团,起源于陇山东西,渭水上游,其往东发展的为华夏的主要来源之一,往西发展的即氐羌族系[3]。把这样的民族史知识加入到文献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关系的了解。

三、民族学知识在古代汉语通论教学中的运用

民族学知识在古代汉语通论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对比分析上。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繁多,有80多种,这8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五大语系。它们与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成分。通过与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语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有助于汉语史的学习。

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经历过长期的语言接触、语言影响的历史过程,其接触留下的烙印,能为古汉语研究提供线索和证据。在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少数民族语言中保留着的古代汉语语词证明这些词的存在。如“筚篥”(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一词 ,在汉语里是个古词 ,现代汉语已不使用,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有这个古汉语借词,能够用来证明古代汉语确实有过这个词。

另外,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语言中保留了许多汉藏语古代的特点,有些也是古汉语的特点,因此古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证据。在古代汉语的语法中,有一节专门研究“宾语前置”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少数民族语言讲解。OV型和VO型是人类语言的两大语序类型,这两种语序在一些语言的历史演变中有过互变的关系。关于汉语的情况,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古汉语是OV型,后来变为VO型;另有相反的意见,认为古汉语是VO型,后来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语言中,有VO型的,如壮侗语、苗瑶语;也有OV型的,如藏缅语,有的语言,两种语序都有,如白语。汉藏语的历史比较成果初步认为,古代汉语(上古或上古以前)的形态变化比现代汉语丰富,根据蕴含规则,古代汉语是OV型的可能性较大。但只有这一条,证据还不足。如果我们通过汉藏语的深入比较,进而发现古汉语曾经存在更多的形态变化,如使动范畴的形态变化等,就有可能为证明古代汉语曾是OV型语序增添证据。结合少数民族语言,从类型学上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得出正确答案。

最后,在古汉语音韵部分的教学中运用民族学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如音韵学部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声调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平分阴阳,阳上作去,入派三声”。这个变化在元代完成,为什么这个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历史交替发生在元代呢? 结合历史,我们知道,因为蒙古人统一了全国。当然,此变化早在辽、西夏、金统治北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生了。

“研究语言 , 如果只局限在所研究的单一语言上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语言对比,从别的语言的反观中加深对所研究语言的认识”。汉语研究结合民族学有广阔前景,会取得丰硕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汉语研究结合民族学毕竟是个新事物,其理论方法还不成熟,需要今后多做个案研究,更多地重视理论、方法的建设。

摘要: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民族学知识,是适应我国教育和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且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从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运用民族学知识的意义,如何将民族学知识运用到古代汉语文选和通论部分的教学中等方面做探讨。

篇4: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关键词]英语专业 古代汉语 动机缺失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41—02

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和母语教育失衡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生把学习英语当做唯一的语言学习目标,而渐渐忽视对自己的母语——汉语的学习,更丧失了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学期间,专项的古代汉语教育甚至专项的母语教育基本终止,许多学校不再开设语文课;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把重心放在提高英语水平上,而忽视汉语的重要性,渐渐导致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动机缺失”。 很多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这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他们没什么关系,而且学了没什么用途;急功近利, 学无根底, 是当代很多大学生的通病。

在“2005文化高峰论坛”上,王蒙先生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全球华人要起来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王先生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罗杰瑞教授在1988年出版的《汉语概说》一书的《导论》里有一段论述:“汉语书面语一直是中国文化统一体的最有力的标志;汉字不仅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读音,更便于汉语作为政治、文化的标志。”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外国语言的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母语却渐渐被忽视。母语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它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母语是我们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基础。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不能熟练使用,肯定没有办法学习使用任何其他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母语一定是任何国家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的核心。我国在国外大力开设“孔子学院”,极力推广汉语,推广汉语言文化,不断提高汉语言在国际方面的知名度,然而国内的汉语言学习力度却没有提上来,从而导致了汉语“外热内冷”的现状。

国内汉语学习的追捧度不高不仅表现在人们对语言运用方面的“理屈词穷”,还表现在对语言及语言所蕴涵文化的理解的模棱两可。我们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做了个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39份。在关于是否喜欢汉语的问卷中,非常喜欢汉语学习的同学约占15%,完全不喜欢汉语学习的同学不到7%;大学参加过汉语学习课程的人不到12%;有70%的人只是偶尔看看有助于提高自己汉语能力及文化内涵方面的书,还有超过10%的同学很少或者从来不看这方面的书;一周花5个小时以上时间来接触汉语方面的书籍或报刊等的同学约占22%,一周花少于两个小时时间的同学约占5%;然而67%的同学认为汉语水平的高低会对自己的英语专业学习有影响,而影响最突出的方面则表现在汉英互译过程中;75%的同学认为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有必要的;在大学开设语文课,最希望教师教授文化背景知识的同学约占76%。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学习现状及态度。

很多时候态度能折射出问题所在,而英语专业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忽视也是对汉语学习“动机缺失”的一种体现。Dornyei对“动机缺失”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他把“动机缺失”定义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动机缺失”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英语专业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动机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接触甚少,没有特定的学习情境及氛围;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学习者对古代汉语兴趣的渐渐消失,而导致其对相关方面的忽视。由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大多数的学生意识到古代汉语学习对于英语专业生来说非常重要,也希望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但通过学生花在提高汉语水平相关方面的时间可以发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正说明了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动力不足,动机缺失。

社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抉择,而大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动机缺失”这一现象也正是中国内地的汉语教育遭遇“冷”待的一种反应。科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学生取得高的学业成绩,也能反过来增强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学习的成败除了受学习环境、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影响之外,还涉及学生本身的情感因素。在学生的情感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克拉申(Krashen)在他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中提出了“输入假设”。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违背这一原则将导致语言学习的低效或者无效。在这“可理解输入”中,学习动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言能够表达思维,蕴涵文化,体现人们的价值观。语言是载体、工具、媒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这些语言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或关联。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与母语的学习中找到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水平。有人认为把古代汉语同现代英语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证明汉语和英语的共性, 以探索汉语和英语发展变化的共同特征和共同趋势。现在已发表的许多论文和专著都证明现代汉语同现代英语之间存在很多共性,那么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存在共性就是非常自然的了。邓文英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没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输入会直接影响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21 世纪,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张岱年、牟钟鉴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前言》中指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必须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素养,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肩负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就更应该学好传统文化,学好古汉语。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动机缺失”这一现状的解决措施

教育部一官员指出当前汉语教育存在较严重的“外热内冷”现象。他说:“中国内地在汉语教学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汉语学习的价值有待提高,要意识到汉语的重大作用,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华语学习价值,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改变‘外热内冷’的局面。二是技术层面,汉语教学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要结合经贸往来因素,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升运用汉语的沟通技巧。”针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现状的措施有:首先,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相关材料。其次,组织一些相关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另外,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对汉语的重视度,在将汉语推向世界的同时,提高国人的汉语学习力度和深度。

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等考试的存在, 教学目标一般都限定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 也就是侧重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高度重视而忽视古代汉语的重要性;也使得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或重要性,以及母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等问题上。同时,在对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兴趣的研究时忽略了其对古代汉语兴趣的缺失的研究,更忽视了缺失背后的影响。作为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笔者深切感受到古代汉语学习的必要性,学习古代汉语不仅仅能使我们在翻译时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刻透彻,还能保证我们在对外传播古代汉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起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学好传统文化,学好古代汉语。

[参考文献]

[1] 周国辉.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几点共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2] 周海英.母语在大学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J].成人教育,2011,(7).

[3] 高大鹏.英语和古汉语之比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2).

[4] 唐仁芳.外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5] 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5).

[6] 肖庚生,徐锦芬,张再红.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班级归属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J].外语界,2011,(4).

[7] 孙力华,宋芳.教学干预下的英语学习自主性培养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2,(5):59.

篇5: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盗传必究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答:①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②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④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⑤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⑥不宣扬自己的功劳。”⑦子路说:“希望能听到您的愿望。”⑧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⑨使朋友能够信任我,⑩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答:①齐景公向孔子问政。②孔子回答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③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④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3.①子贡问政。②子日:“足食,足:兵,③民信之矣。”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⑤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⑥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答: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追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4.①孟子谓戴不胜日:“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②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看也,③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日:“使齐人傅之。”④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⑤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⑥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手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谁与为不善?⑨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⑩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答:①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您:②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想要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③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他I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来教。”④(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纵使每天鞭挞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⑤假若带领他到齐国城市、农村走走,把他放在那样语言环境之中,再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挞他,逼他{兑楚国,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天天听到的是齐国话。)⑥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⑦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⑧那王会同谁干出坏事来呢?⑨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那王又同谁干出好事来呢?⑩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5.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答:①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②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③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④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⑤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⑥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⑦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⑧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⑨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⑩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6.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一心之奠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答:①学生有四种过失,老师必定要知道。②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求少,③有的过失在于看得太容易,有的过失在于半途而废。④这四种过失,思想情况是不同的;⑤要了解不同的思想情况,这以后才能去补救他们的过失。⑥所谓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好的地方,补救他们的过失。⑦善于歌唱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动听的歌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远大的志向。

7.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天,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天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日:“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答:①人有福,富贵就来到;富贵来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骄心就产生;骄心产生,就会行为邪僻而举动悖理。②行为邪僻,自身就会早死;③举动悖理,就不会成就事业。④内有早死的灾难而外无成功的名声,也就成了大祸。而祸根源于有福。⑤所以说:“福啊,是祸所潜伏的地方。”

8.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日:“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

答:①杨朱路过宋国东边的旅店。②店主有两个妾,其中丑的地位高,③漂亮的地位低。④杨朱问店主缘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说:“⑤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⑥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杨朱对他的弟子说:⑦“做了好事,要去掉自以为好事的想法,⑧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9.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辛日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日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日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

注:1.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人物的名称。辛日服:内衣。

答: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都同夏姬淫乱,②他们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戏。③泄冶劝谏灵公说:“国君和大臣宣扬淫乱,④百姓没有好的榜样了。⑤而且自己的声誉也不好,⑥您还是把夏姬的内衣收起来吧。”⑦灵公说:“我能改的。”⑧灵公把泄冶劝谏的话告诉了孔宁、仪行父,孔宁、仪行父请求杀了泄冶。⑨灵公也不禁止,于是他们就杀了泄冶。

10.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值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注:冯相道和相凝:即宰相冯道、和凝。

篇6:简述大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态度

2010级汉语言4班陈曦

内容摘要: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开展的一门以中国古代书面语中的文言文为教学对象的基础课。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好古代汉语十分重要。但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

关键字:古代汉语,汉语言文学,态度,语文教学工作

引言:

在我们读小学时,就已经开始对文言文进行学习,初中、高中对文言文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在大学后又开设了古代汉语这一学科。作为专业课学好古代汉语十分重要,不仅限于大学生活,乃至以后得工作中,学好古代汉语都会使我们受益匪浅!尽管古代汉语十分重要,但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是如何对待的呢?请随本论文一起看看学生心目中的古代汉语。

正文:

从一般层面来说,我们称古汉语为文言文,或者说,文言文是它的主干。何谓文言,王力先生认为,文言就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学作品以及历代的模仿之作。古代汉语是一种定型化的语言,沿用了两千多年,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历史著作,唐宋古文……这些都在它的范畴之内。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开展的一门以中国古代书面语中的文言文为教学对象的基础课。由于这门课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古籍整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工具,所以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由此可见,不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专业学生学好古代汉语也十分重要,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好古代汉语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的学习中,汉语言专业学生对待古代汉语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针对关于古代汉语的调查问卷,我们邀请了10级汉语言全体同学和部分09级汉语言专业同学进行填写,可以说具有权威性、准确性以及实时性。首先,在第一题:你是否喜欢古代汉语这门课程?这一问题上,有36.72%的同学选择喜欢,另仅有0.85%的同学选择了不喜欢,大多数的同学(所占百分比为53.39%)对于古代汉语的态度都是不喜欢不讨厌。由此可见,很多同学对于古代汉语都是一个随便的态度,上古代汉语课只是因为学校安排且为专业课,学生自己并没有对古代汉语产生兴趣。但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稍后的问题中,对于询问:你认为古代汉语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是否重要?84.98%的同学都选择

了重要。我猜想,如果不是古代汉语在以后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话,同学们对待古代汉语的态度应该会更加漠然!

其次,学生认为在古代汉语中学习最困难的部分为:语法、虚词、词义。不只是古代汉语,即使是在现当代汉语的学习中,语法与句法成分划分也是重点难点。以古代汉语语法中词性转换为例:《上邪》中“夏雨雪”一雨字。夏天本来是没有雪的,只有雨。因此夏天的雪不说“下雪”,而是“雨雪”。把雨作为动词来解,堪称美妙。但对比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单词是最难的,而语法则相对简单,只要记住固定搭配就可以。我觉得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不能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就忽略对汉语的学习。也许正因为是母语的原因,我们才忽视了对语法的学习,导致语法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当代汉语,都要从小培养兴趣。

既然说到了语法,就不得不提到古文背诵了。古文背诵,可以说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最好方法。首先,明确每个字的读音,然后大声朗读,反复读多遍后,你就会发现古文中的乐音性,慢慢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这跟古文背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看调查问卷第六题,我们比较就会发现,学生上大学后读过最多的书为《论语》、《诗经》、《史记》,除了这三本书内容浅显、通俗易懂外,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上大学读过得古代文学作品多为课堂老师讲授,课下自己拓展的少之又少!与此同时,很多同学(占35.91%)认为自己古代文学差的原因是阅读量少!因此,要想学好古代汉语,我们必须要加大阅读量。

第三,我要说的是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大多数同学的工具书仅为《古汉语字典》和《古汉语词典》。而这两本工具书,是我们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必备的。由此可见,大学的古汉语学习,很多同学都是抱着糊弄的心态,没有认真对待过。连工具书都是只有最基本的,更何况是课外拓展呢,想必是少之又少啊!

最后,我想说一下汉语言专业学生对待国学的态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但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国学这一问题,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我们学校什么时候开展过国学讲堂,更不知道国学包括什么,很多同学印象中国学只有《三字经》。其实中国国学博大精深,甚至包括了星象与占卜。学习古代汉语,扩大阅读量,不一定一定要读正史。比如鲁迅先生,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国学功底深厚,但是鲁迅先生所读的很多文献资料都是“旁门左道”和“野史”。鲁迅先生认为只有王国维先生一个人是真正研究国学的,而其他人、其他学派都受到过鲁迅先生的批评,尤其是“鸳鸯蝴蝶派”。也许你对维护皇权、维护封建制度的古代历史典籍不感兴趣,那不妨尝试一下当时边缘作家的作品,或许你慢慢会读出兴趣!

总之,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对待古代汉语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其他专业的学生想必更是连古代汉语是什么都不了解吧!学生对古代汉语不热衷,学生本身固然有原因,但我想社会风气必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判断。

中华历史五千年,是代代传承的。我认为不理解中国的昨天,断然不会读懂今天的中国。而学好古代汉语,便能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以及风俗一览无余!首先,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伟人毛泽东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页)理所当然地,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就必须学好古代汉语,因为作

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古代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学好古代汉语,才能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认识我们民族的过去,并进一部展望美好的将来。其次,离开古代汉语,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句话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感觉深刻的。比较文言和白话,我们都知道,文言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白话总共还不到100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因此,我们可以说,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话的奠基石。试举一例:上个世纪前期,我国文坛“星光”璀璨,大师辈出,如鲁迅、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闻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称楷模,这些人在我们算来,如数家珍,意趣不减。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风流儒雅,气质非凡,与其说他们是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大师,不如称其为熟谙文言的先贤圣人。可时光骤转,到了该世纪后期中国文坛却“风流尽去”,“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大师群体涌现,即便是仅有的几为大师,却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给我们的,也只有无尽的哀思。积攒了千年的瑰宝,顷刻间就被全盘否定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日益开放的今天,汉语正在英语的逼视下消沉,古代汉语更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学习繁体汉字,朗诵诗词曲赋,与古人语,与古人思,虽不能成圣贤,此生也坦然。

参考文献: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页

陕西师范大学网站:古代汉语精品课程

北大中文论坛

篇7: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答: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日:“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答:

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答:

4.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答:

二、填空题 1.六书是分析汉字形义关系的基本理论,其具体的名称是指事、会意、形声、象形、转注、假借。

2.通假字和假借字有所区别,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借用,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借用。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属于通假字,“女”“汝”在表示指称代词时属于假借字。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

4.古今汉语在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方面。

5.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的类型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6.词类活用是指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性,偶然用为别的词。

7.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是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该书开创了部首编字法,此外,该书收录的字头属于小篆字形。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繁体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要具备识繁写简的能力,繁体字“檀”、“舆”、“後”相对应的简化字分别为礼、与、后。

9.古代汉语中,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叙述句,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描写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是判断句。

10.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稍有不同,不但可以通过_于、为等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也可以在谓语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

11.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书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讲的是造字法;

转注、假借讲的是用字法。

12.古代汉语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个方面。

篇8:2024中央民族大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课程建构“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 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专业基础课, 其教材容量大, 知识面分布广, 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大部分, 而通论部分又包含工具书使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诗词格律等不同的内容。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提出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2]。而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要兼顾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训练, 从而提高其阅读古书的能力, 这无疑对古代汉语教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 在古代汉语的课堂上都是教师在教, 学生在听, 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记忆, 而教师也多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灌输式教学, 侧重知识的讲授, 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对他们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 缺少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空间;在教学的内容上, 又机械地因袭传统划定的文选篇目,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真理性, 缺少质疑与深入探讨;在学生评价上, 只重视考试成绩, 缺少平时作业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科学衡量标准, 侧重对理论知识考核, 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缺少开放性和研究性的作业。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所以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仍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 被动学习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 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对古代汉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不愿去主动质疑并深入研究, 学习存在惰性,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学习方法缺少了解,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不强, 不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辅助学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过程中, 学习效率不高, 知识接受缓慢的现实情况。

二、“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建构

我们倡导“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 是因为该模式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什么”,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样发现问题”, 促使他们“学会如何去学习”。这并非要完全丢弃讲授式教学, 如果教师的讲授是“有意义的”, 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那么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两种教学方式常常是相辅相成, 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 开展“发现性学习”教学,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转变教学观念, 调整教师角色

无论哪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们在建构与实施的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只有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 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敢于实践, 认真总结, 这样我们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 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反思我们之前的古代汉语教学, 之所以效率不高, 首先就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教师是主角, 整堂课就是教师的“一言堂”, 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与学习效果。“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要求教师不再一味盲从传统的教学思想, 只关注知识的讲授和授课内容是否完成, 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与能力的培养, 将课堂的教学主体由教师逐步转向学生, 实现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移, 整堂课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共同的“群言堂”。因此, 在“发现性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 调整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组织协调者以及答疑解惑帮助者等多重角色。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 去探索。对“发现性学习”教学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它是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因, 只有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 探求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 在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统计一下“於”字的使用频率, 由于《左传》中出现了“于”和“於”两个字混用的情况, 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这两个字在文中的使用是否有不同?”带着这样的问题, 学生会对全文进行进一步分析, 得出“两个字用法不同”的结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大家发现的两个字的用法差异是什么?”经过不同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做出总结:在《左传》中后面接地名、国名, 一般用“于”, 如“郑武公取于申”, 而接人名时多用“於”如“亟请於武公”。然后借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将“于”字的语法功能系统讲解一遍, 这样既讲授了知识, 同时又通过设置问题, 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中, 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

(三)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中国古语有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讲授某个词或某句话的意思, 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法去探求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例如讲到“卫鞅见孝公, 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 弗听”时, 这句话中的“睡”和现代汉语中的“睡”有何区别?通过语境的分析, 我们得出君臣之间不可能躺在床上讨论政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六书”理论, 分析“睡”字的结构是“从目, 从垂”也, 就是说睡的本义是“坐着打瞌睡”, 然后要求学生查找工具书来证明这个结论, 《说文》中解释“睡”为“坐寐也”, 证实了这个分析的正确性。这样既解释了字义, 又使学生掌握了探求字义的方法, 同时使学生养成了运用工具书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简单枯燥地告诉学生“睡”字的字义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用多媒体课件或是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提供更为专业的解答。总之, 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灵活布置作业, 巩固教学成果

“发现性学习”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还体现在对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课后作业不仅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 巩固课堂的教学成果, 更是对学生能力进行训练的一个好机会。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多数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 并没有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 形式比较单一。在“发现性学习”教学中, 教师应多设立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让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在课后得以延续。例如, 在讲解前文提到的《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於”字时, 可以布置学生去查找这两个字在《诗经》、《论语》等其他先秦典籍中的使用情况, 并总结规律。另外, 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两到三篇与自己在学习过程发现的问题有关的小型论文, 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或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阅读一定量的古书, 并写出读书报告, 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形式而被采用。

目前, “发现性学习”教学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 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它的全面推行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同时如何处理“发现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协调二者在古代汉语课堂中的使用, 也是今后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总之, 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必须经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教”和“学”中不断反思,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古代汉语教学。

摘要:“发现性学习” (discovery learning) , 也称“发现教学”, 该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 并利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 建构并使用该教学模式, 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发现性学习,古代汉语,建构

参考文献

[1]王美岚, 王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21) .

上一篇:爱情表白短信大全下一篇:视听说 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