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2024-08-24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共8篇)

篇1: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介绍:

《出师表》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篇2: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篇3: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 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前出师表》的两篇英译文本, 以探讨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1、关联的定义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 即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 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2、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Sperber和Wilson将“信息意图”定义为交际者意欲“使听话人对一组假设集合I明白或更明白”。“交际意图”是指交际者意欲使交际双方对交际者的某一信息意图达成互明。二者有根本区别, 因为交际意图能帮助落实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的实现可以改变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 信息意图只能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交际意图服务于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的实施在于交际社会性, 以及进一步交际的需要。

3、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 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2) 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根据, 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联是个相对概念,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话语的关联性受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信息处理所需的心理努力的共同制约。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处理话语的心理努力越小, 关联性越强, 语境效果越大。

(3) 关联理论认为, 语境是“听话人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它不仅包括交际双方即时的周围情景因素、前面紧邻的语段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 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 科学假说, 宗教信仰, 对趣闻逸事的记忆, 对文化的各种假定, 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人们在理解话语时, 总是从可及的设想中选择语境, 根据省力原则去寻求最佳关联, 也就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4) 最佳关联的建立,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 值得受众去处理该明示刺激;b.该明示刺激是与交际者的努力与偏好相一致的, 最具关联性的明示刺激。事实上, 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 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话语是否具有足够的关联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话语的表达方式, 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智力程度和敏感程度等。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1)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是个推理过程, 不仅涉及语码, 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2)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 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3) Gutt认为, 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原语和译语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2、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与翻译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翻译交际包括两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忠实原交际就是不但要做到忠实明示的方式, 还要做到忠实原交际的推理方式。忠实性翻译必须遵循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即能够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作出的设想, 让译语读者能够与原语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3、翻译中的关联性缺失与关联重构

(1) 翻译中的关联性缺失的成因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分离:源语中足够明示的信息意图可能在译语文化中变得模糊不清或不完整, 译语读者无法据此推导出其交际意图, 最终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 从而失去关联;原语中明示的信息在译语中虽具有明示信息的功能, 但译语读者根据此明示信息推导出的交际意图与原语的交际意图背道而驰, 致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语境假设的损耗与取消。语境含意的流失。

(2) 翻译中的关联重构策略

当译文出现关联性缺失时, 为了重建译文的关联, 译者必须采取一定的关联重构策略: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重新匹配;语境假设的充实;语境含意的呈现。

关联重构的文化翻译手段有:重现, 即直译法, 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替代, 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 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转换, 用于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

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 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 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四、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前出师表》英译文本对比分析

《前出师表》写作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议论、叙述和抒情三结合的写法。全篇文字从作者周密的思虑中酿成, 从忠贞的肺腑中流出, 析理透辟, 叙述生动, 真情充溢, 显示的是贤臣遇明君的际遇和士为知已者死的决心, 读者因其理而晓, 因其情而动。二是质朴无华、言词恳切的语言风格。因此历来为后世所传颂。译文1为谢百魁译, 译文2为罗经国译。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 (1) 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3) ,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 (4) 。由是感激 (5) , 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1: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tilling my land in Nanyang, trying merely to survive (1) in the troublous times, not seeking to be known to the nobility (2) .The late Emperor, disregarding my humble birth and low position (3) , …consulting me on contemporary issues (4) .I was therefore very grateful (5) to him and promised him my whole-hearted service.

译文2:…I merely managed to survive (1) in times of turbulence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seeking fame and position from princes (2) With an utter disregard of my low social status and meager fund o knowledge (3) , the late king condescended to visit me at my thatched cottage three times to consult me about the current events of the country (4) .I felt so grateful (5) that I promised to serve him.

(1) 苟全性命:勉强保住性命。译文1:trying to survive, 试图保全性命。译文2:managed to survive, 勉强保住性命。依据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 另外根据关联理论, 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所以译文2更接近原语的信息意图。译文1的明示信息与原语的信息意图不相一致。

(2) 闻:有名望;达:显达, 做官。不想在诸侯中间追求名誉和地位。译文1:not seeking to be known to the nobility, 与原文信息意图不符。译文2适当增加语境假设, 使用直译法, 达到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3) 古代的“卑鄙”是联合词组, “卑”指地位低下, “鄙”指见识短浅。译文1漏译了“鄙”, 缩小了译文读者的推理空间, 译文2使用直译法, 达到与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4) 当世之事, 依据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 是指当时国家局势, 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而译文2将其补充, 使译文读者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实现译文最佳关联;另外, 译文2忠实于原文, 更接近原语的信息意图, 遵循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5) 感激:现代汉语中“感激”和“感谢”是同义词, 但本文“感激”是感动、激动的意思, 无“谢”的意思。译文1和2都译为grateful (感谢, 感激) , 根据原文语言提供的词汇信息, 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 grateful与原文信息意图不符, 译语读者会受到误导, 导致译文失去关联。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6)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 (7) 寄臣以大事 (8) 也。

译文1:…I was appointed as envoy to Wu at the time of the debacle, and was installed in office at a moment of great peril and tribulation (6) .…the late Emperor entrusted me with that task of great consequence (8) upon his demise (7) .

译文2:…Twenty one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I received my assignment at the time of the setback and was dispatched as an envoy at the moment of crisis (6) .The late king knew of my prudence, and entrusted me on his death bed (7) with the duty of assisting Your Majesty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8) .

(6) “受任”一句, 指刘备当阳兵败后, 退至夏口, 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缔结孙刘联盟以抗曹。但是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译文1:“appointed as envoy to Wu”和译文2:“dispatched as an envoy”将这一史实补充, 符合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盼, 即究竟是奉命什么任务。而且, 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7) 临崩, 译文1:upon his demise, 译文2:on his death bed, 译文1更委婉, 使译文读者获得更近似原文读者的语境效果。

(8) 大事, 依据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 指刘备托付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而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两个译文都充实了语境假设, 提供给译文读者足够的明示信息。译文2补充史实, 使译文读者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就能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重建译文最佳关联。

五、结语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 本文对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 散文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首先要根据散文原文的明示, 推断出散文暗含的交际意图, 再根据语境假设, 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 让译文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理解散文。总之, 散文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核心, 同时遵循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由于不同认知环境的文化差异, 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认知环境, 以及如何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摘要: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观点以及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旨在揭示翻译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交际过程, 译者必须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 获得最佳关联, 并在译文中明示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同时, 必须遵守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了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 以验证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语境效果,明示推理过程,最佳关联原则,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0.

[2] Sperber, D. & Deirdre Wilson. 关联性 : 交际与认知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1.

[3] 王建国 .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9.

[4] Gutt, E.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 冉永平 , 张新红 . 语用学纵横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

[6] 戴抗选 , 谢百魁 . 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汉英对照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995.

[7] 罗经国 . 古文观止精选 ( 汉英对照 )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5.

[8] 唐 文 . 中学古文赏析 ( 上册 )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

篇4: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关键词:《出师表》;思想格局;蜀汉政治背景

自古以来学者们对《出师表》一文的评论大多是对诸葛亮衷心为国、有先见之明之类的赞扬。但当我们将文章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时期结合来看,《出师表》所描写的不单单是诸葛亮衷心的陈情书,也是其为后方安定达成北伐成功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出师表》简介

汉末战乱年代,刘备三顾茅庐接受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策划,于221年成功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建国后刘备率军与孙吴夷陵之战大败遁走,223年病故。后主太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其与孙吴结盟,安抚南中,逐渐进入稳固的发展时期。227年初,诸葛亮率军征讨魏国前,上《出师表》。次年十一月,又上表,也就是历史上的《后出师表》。诸葛亮在两表中陈述了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刘禅权的利划分及势力划分、国家的发展以及政权掌握者的品质操守等等。后来蜀汉政治权利走向大多符合《出师表》所叙述的轨迹。

二、《出师表》的思想格局

(一)从历史角度出发。223年刘备兵败猇亭,刘备在临死前,召集身边的谋士,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辅佐,此事后被人们称为白帝城托孤。很多人议论刘备的这种做法,甚至有人为这种行为“启篡逆之途”“生嫌隙不逞之衅”。然诸葛亮自223年起,“开府治事”,身兼二职,在政令之间协调,提升行政效率。诸葛亮此时可以说是大权在握的最高统治者。在对《出师表》进行思想解读时,首先要从这些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二)从政治格局角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来,《出师表》所写的是诸葛亮在率军指挥作战前对朝廷事宜的安排,在征战讨伐的同时,保证了朝廷政务的工作,这也是诸葛亮呈上《出师表》的主要用意。他将镇守城池军权交予向宠,上表同时提升其官职,掌控京城的戍卫以保卫城池的安全。从诸葛亮的这一举措来看,体现了他对宫、府、营三大关键支柱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我们对《出师表》一文思想主旨理解的关键因素。

(三)具体内容方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内外军事政治进行了讨论,并告诫刘禅“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衷谏之路也。”并在文末提出“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达出望刘禅听得进劝谏,回忆先帝所托,这既是诸葛亮对刘禅的一种警告,也是诸葛亮将自己的底线摊牌。另外从文中对宫、府、营中之事的叙述可以看出,其思想在于统一团结、赏罚分明。其中一个层面是对刘禅行为轨迹的引导,另一个层面是诸葛亮对个人衷心的表达,提到了对先帝的报答,确定了北伐战争的积极意义,消除刘后主与其他官臣的戒备。此外,文中亦包含了其北伐的思想计划,是经过深谋远虑的智慧结晶。

三、蜀汉政治背景

蜀汉最初建立时,伊籍、法正、刘巴、李严协同诸葛亮制定了《蜀科》以正蜀汉法律政策,明确了蜀汉法律并全面推广实行。自刘备与诸葛亮通过《隆中对》相结合,蜀汉集团的重要决定往往由诸葛亮构思,二人再共同将其实施,使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控制住当时的社会局面。

在蜀汉政权统治下,提倡的政治道德观是自主忠君,建立起君臣信任的和谐氛围,这也是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蜀汉政权治理背景下,统治者对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护具有自主能动性,且符合德主才辅的用人政策,提升了统治阶级高层人物对政治道德方面的关注。正处于三国鼎立时代背景下的蜀汉政治对其统治阶级人物的道德层面要求较高,属于较为特别的君主复合制政体,多是对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道德管理及要求,君臣形象对百官大臣及平民百姓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在维护政治道德以外,对个人生活并没有强制要求,除非涉及对统治阶级其他对象的尊严受损,才会因此被警告,如刘琰出言不逊时被责,后醒悟谢罪。

蜀汉时期的政权对策对统治集团及国家的稳固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蜀汉作为三国之中较为弱小的国家,又想要达到自身的稳定与扩充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方面大军多征战在外,此时需要辅佐的官臣能够在不侵犯君权的情况下进行政权决策;另一方面需要将统治政策全面深入推广,维持社会秩序,将政治道德发挥出其自身更好的作用与价值。也是这些政治决策使蜀汉的政权在强大的魏国、吴国双面夹击下走了较为长远的四十四年。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出师表》一文思想格局的分析,透过诗词对蜀汉政治背景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1]李宗玲.试析《出师表》的思想内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赵昆生.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

篇5:出师表原文及词语翻译

②孰与:何如。

③思惟:考虑。南:益州南部诸郡。

④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之饭。

⑤非计:不是上策。

⑥适:才。疲于西:后主五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应汉,关中震动,魏明帝不得不亲自西镇长安。务于东:同年秋天,吴将陆逊大破曹魏将领曹休于石亭。乘劳:趁敌人疲劳的时候。进趋:进攻。

⑦渊深:谓深谋远见。被创:身受创伤。刘邦与项羽作战时,曾为流矢所伤。

⑧坐:谓坚守,常驻不动。

⑨动:动不动就,动辄。坐大: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

篇6: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

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赏析: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军师:似应为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

1、金山:即阿尔泰山。

2、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3、连钱:马身上的斑纹。

【简析】: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韵译】:

你难道不曾看见,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

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

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评析】: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翻译、评析:刘建勋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篇7:出师表原文翻译

《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出师表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篇8: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1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古诗简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翻译/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

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鉴赏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赏析2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朝代:唐朝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⑵角:军中的号角。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⑻平明:一作“小胡”。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⑽三军:泛指全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⑾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⑿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⒀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⒁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⒂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赏析:

上一篇:2021餐饮员工辞职报告下一篇:预算会计期末试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