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024-04-22

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精选14篇)

篇1: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和生命是两个概念,相互关联,但有本质的不同。

人生是生命在人间旅行的一个片断,人生是短暂的,而生命是久长的。人生是生命长河里展现的一个生命段落,而生命是从宇宙源头延伸到无限时空的连续剧。人生随时会结束,但生命不会随着人生的结束而结束,生命的人生结束了,而生命本身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

所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区别的,如果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混为一谈了,人生就容易迷茫。

人生的价值是:为生命服务,还债,完善生命结构,让生命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使其向高层空间延伸。

人生的意义是:创造财富和欢乐,为自己、他人、社会服务。

生命的价值是:为上帝服务,为大自然服务,为维护宇宙生命的动态平衡服务。生命的意义是:宇宙为生命而存,生命为宇宙而生,没有宇宙,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宇宙。

人生若不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逐渐使自己的生命结构完美,那么,人生就毫无价值。

人生若不能为自己、他人、社会创造财富和欢乐,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

生命的意义

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下午,我在公园散步.一群鸟儿中的一只小鸟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奋力扑闪着翅膀,一跌一撞的跟在鸟群后面.它显然是刚出生的小鸟.不知什么原因,鸟群要迁移.使这个弱小的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飞翔.它越飞越慢,一头栽倒在地.过了一会儿,鸟群离它越来越远,此时,小鸟的翅膀好像受伤了,它不能飞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终于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它腾空跃起,再次飞向蓝天.....

岩石的缝隙里,迹般长出一朵小花。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它经历了烈日般的熏烤,经历了刺骨般的寒冷,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但坚强的它仍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还有一次,我看见邻居家的一只猫在捉一只母老鼠..母老鼠好不容易爬到洞口,把食物送给小老鼠吃.自己却被猫给抓住了.它拼命挣扎,活下去的欲望使它挣开了“死神”的毒爪.它奋力逃跑,猫拼命追赶,母老鼠跑向墙角,突然,它急速转弯,从墙边蹿了出去.猫一头撞在了墙上.母老鼠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趁机钻回了洞.虽然生命短暂,但只要我们努力拼搏,跨越生命玈途中的艰难路程.我们就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现在,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是在于贡献,在于给予,在于珍惜.决不可以在一时的无奈而放弃生命.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白白浪费它,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篇2: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杨友军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但生命不是以其长短来衡量价值的,那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飞速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谈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但我想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理解,那应该是一个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才可论之,才可体现的问题。其实不然,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面前,我们所需做的就是尊重她,理解她,赋予她我们所能实现的价值,所能追求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自己活着而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何谈人生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以自己为中心,只知道有自己,不明白天下社会中还有别的人,不明白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不明白个体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那他就既不会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别人对他的尊重。因此,我想,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要尊重生命,就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把握时间,张好青春的帆,在人生这片大海上热情远航,既真诚展望自己,又热络携引他人。在别人成功时你给予真诚的欣赏,在别人失败时你给予温暖的鼓励和帮助,只有这样才是对生命的理解,才有资格去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上天赋予的。它就像一朵花,总有凋零的一天,我们应该在自然规律中一起看风起云涌,观阴晴圆缺;我们应该在它凋零之前好好地享受世间的美,体味走出阴霾之后对于生命的不同的敬畏与尊重,感受生命中那些经历曲折磨难坎坷艰辛之后的胸怀与领悟。人生似白驹过隙,短短几十载光阴,然其中的每一次取舍得失,就是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俗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是说先辈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意义的;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他们的奉献与付出,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意义的。但岁月成千古,往来即古今,人生百年易过,流光飞逝,恍眼已老,有谁想过,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后代有何意义呢?

篇3:教师的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关系

博弈论是一门决策科学, 它主要是研究决策者在多个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逻辑。[2]博弈论现正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研究领域, 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因此“博弈论”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 更是一种方法。将博弈论引入教育领域, 能够使教育问题得到全新的方法论参考。

一、教师的价值

1. 教师应有的价值

教师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教师作为主体属性,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发挥内在的主体积极性, 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价值的过程中, 完成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客体属性, 则需要不断满足人类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不断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对教师的需要, 教师本身的职业特殊性, 使得教师的社会价值具有教师的贡献与享用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等特征。教师价值也是一种关系范畴, 从价值的结构看, 教师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的自我价值就是教师个人的存在和活动对自身继续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的满足, 它不仅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生命存在的肯定, 而且表现为教师个人对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教师的社会价值则指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2. 教师价值的隐忧

现实生活中, 教师的劳动似乎只剩下辛苦、奉献、考试、业绩, 人们对教师的关注更多地是在其社会价值上, 不说教师追求其事业的幸福感和个人的生命质量, 就连正当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 “教师累死讲台”的事时有发生。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今时代, 难道真的非得用一个病弱教师的生命去换取学生学习的正常秩序?对于教师的奉献, 我们除了盛赞、敬仰、予以美誉, 还应做点什么?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生命教育, 可是研究的对象却是学生, 教师的生命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谁该对教师的生命负责呢?一个人来到人世, 其生命存在的价值, 并不是作为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榜样, 尽管我们倡导把奉献作为人生的价值, 但奉献却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作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在对社会负责的同时, 也同样必须对自己承担责任, 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生存的正当权利, 关照自己。生命价值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 关注教师生命的价值和质量、教师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使命。

二、教师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

1. 教师的工具价值

人具有工具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而且人是工具中最好的“工具”, 因为一般的工具只有客观物性, 没有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 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在中国历史上, 曾形成过一套保障教师职业工具价值实现的官学、官教相通的制度与机构。实质上, 教育者是统治者们统治社会的社会工具, 教育即是实现统治者统治目的的过程。“师道尊严”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大特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 人们对教师、师道的认识达到了“神圣化”的地步。而所谓的尊师, 主要是看重这份职业承担的社会功能。

先秦时期, 虽然各家学派的思想不一样, 但不可否认的是, 各家学派关于教师在治国、重道、教化中的工具价值的看法是一致的。近代社会, 受西方教育的冲击, 虽然中国的教育在内容、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职业意识, 教师比以往更专业。教师的任务由以往的传“道”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内容、方式不一样了, 但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工具价值本质没有变化。与以往相比, 新中国建立以来, 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工具价值在内容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社会看重的依然是教师劳动的外在价值, 依然把教师这种工作的劳动性质看做是传递性的而非创造性的。尽管社会赞美教师, 但人们歌颂的只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心、默默无闻的奉献, 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 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 “慈母”、“红烛”、“园丁”、“人梯”、“春蚕”成了教师的象征。人们赞扬的是其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甘于奉献、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崇高精神, 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 从世俗提升到神圣。

毫无疑问, 这些歌颂是必要的, 也是教师受之无愧的, 它们是教师的基本写照。但是,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对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看重和职业性质传递性的判断, 作为历史的传统, 深深地烙在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形象中。作为历史的传统, 它依然存活在今日的中国, 以当代的形式和内容存活着。”[3]历史留下的痕迹太深刻了, 强调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 忽视教师劳动的生命意义, 这几乎成为我国教育历史的特征之一, 几千年竟无本质区别!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难道教师职业的本质价值就是奉献?教师职业价值即等于其社会工具价值?那教师的生命呢?其个体存在难道没有什么生命的要求?

2. 教师的生命价值

教师生命是指教师生命资源 (包括先天与后天形成的) 与职业生命 (教育教学活动) 的结合。那些自然生命基础以及蕴藏在教师个体或群体身上,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对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起特殊作用的就是教师生命资源, 是客观存在的内在价值;教师在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中创造的财富对主体的满足, 是教师生命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是外在价值。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就是指教师生命中潜在资源变成现实的资源, 内在价值变成外在价值, 创造性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包括教师劳动的“过程”和“终结”产品得到社会认可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我们坚信,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4]。教师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劳动价值, 直接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意识、主动性是教师生命价值实现需要的内部保证机制。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文化内存, 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意识、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主动性。实践也证明, 一个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情感高雅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所以, 真正意义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而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和思想碰撞的关键时刻, 同时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最佳时刻。而且, 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几乎还影响一切与教师有关的事物, 课堂、学校、社会……没有教师的转变就没有学校的转变,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没有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就没有学校甚至教育的理想、价值的实现, 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学校变革的内生机制, 是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点。

但是, 教师的生命价值一直以来却是被人忽视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历史上的尊师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主要是维护封建道统, 推行德治教化, 维护道统地位的真正代表者——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实现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这种带有浓厚政治功利色彩的尊师观显然将教师作为传道卫道的工具、象征和载体。社会对传道者的要求一直也是很高的。孔子曾说:“君子忧贫不忧道”, 《吕氏春秋》中记载:“师之教也,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而争于道”, 于是, 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使传统教师形成了敬业乐群、安贫乐道、清廉守节、无私奉献的君子人格。教师们也将社会对其的期待作为自己的价值规范、价值目标, 非常注重对“道”的内化和“礼”的践行;将“身”纳入教育过程, 突出以身立教、正人正己的垂范、表率作用。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5]荀子也提出为人师者要“以善先人”, “以身为正仪”。[6]这种注重言行一致、力倡身教的教育传统使传统教师发挥着充分的榜样作用, 焕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 但是过多的自省、自责、自讼、自律也使得教师产生一种不公正感和压抑感, 行为刻板、自我封闭、情趣单一, 掩饰了自身的个性活力, 缺乏教育感染力和职业吸引力。于是, 在“道”的传递过程中, 身为“工具”的教师, 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道, 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生命价值而言, 很多教师个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于是, 人们无限赞扬教师伦理至上的社会价值, 而过多地束缚教师主体地位亦即个体幸福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亦如此,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似乎都忽视了教师的生命意义, 教师职业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几乎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 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身发展的实现却成问题。很多时候, 我们倡导的那些所谓“教育即生活”等思想, 往往只关注教育中的一方——学生, 教育过程的重要一方——教师, 却往往不被关注。例如:杜威反对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主张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出发进行教育, 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生命的意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 同样也未涉及教师;赞科夫曾发表《教学论与生活》, 但他主要是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论述, 也未提及教师。

而那些对教师的歌颂, 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没有意识到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意义, 并未涉及到教师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是否感受到工作的创造性, 没有引导教师在思考教育的时候, 挑战自己的智慧与潜能, 思索自己生命价值的发展和生命活力的展现, 结果也没有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所蕴含的内在尊严与欢乐。为此, 我们应当在继承弘扬传统教师追求道德理想、以身立教、垂范群伦, 重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的优秀美德的同时, 勇于冲破传统教师职业价值体系中对道德境界的无限追求, 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贬低, 对社会责任的无限追求, 对个体利益的过多束缚进而限制甚至抹杀教师主体价值的德福相悖的藩篱, 使教师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中正确定位。

三、教师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博弈

博弈有很多种类型, 其中一种即是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观”一般这样认为:为了尽最大可能缩小双方利益的差异或冲突程度, 必须尽最大努力寻求冲突双方的共同利益, 避免两败俱伤。

正如科学同时具有理性价值和实用价值一样, 生命价值和工具价值都是教师本身同时具有的价值属性, 它们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其工具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教师都不能脱离培养人的活动去实现其工具价值, 而个体又是社会的基础, 所以任何一位教师的工具价值的实现都要以其本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如果教师的生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其工具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其实是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工具价值, 更充分地实现教师的价值。

应该说教师只有摆脱一直以来的“工具”角色, 摆脱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看分数、看成绩的短期教育行为, 献身于“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 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本真, 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自己生命的内外价值。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显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思维方法, 直到今天还没有突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因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 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7], 更何况教师的个性、潜能的发展?在西方国家, 当教师职业被确定为专业性职业, 并得到共识后, 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教师的技能如何遵循教师发展的阶段。显然,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国家, 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观念、意识层面, 教师角色的“工具性”仍然是制约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师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的瓶颈。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对人的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生命世界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体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重视, 考虑到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就得不到教师的支持, 教师就不会主动发展。所以, 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建构中, 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将教师的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相结合, 构建人性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师主动参与教师职业发展, 才能让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也才能让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工具价值”。

摘要:关于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点——教师的价值, 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薄弱点。人们一般以教师工具价值的实现作为教师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 但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却没有得到关注。教师的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究竟怎样结合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关系, 希望能对教师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注释

1[1]本文中出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工具价值、生命价值四个价值概念, 对“人”作分析的时候一般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对“教师”作分析的时候一般用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因为, 文中对“教师”的分析, 主要是从其职业的角度出发的。其中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自我价值和生命价值分别相对应。

2[2]朱志方.社会决策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3[3][4]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 3.

4[5]论语·子路.

5[6]荀子·修身.

篇4:生命的意义和金钱

“生活之所以如此不堪,不是因为金钱对我们太过重要,而是因为它还不够重要。”《生命的意义和金钱》一书的作者杰克伯·尼多曼说。

1967年10月,杰克伯·尼多曼,一个性情温和的哲学与比较宗教学教授,走进了三藩市的一家精品店。一件漂亮的犹太祈祷披肩吸引了他的眼光,他决定买下来,可是老板不收他的支票,他大发脾气,与他的性情全然不符。尼多曼教授最终也没有买到披肩,这件事让他开始思考金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想想我们去过的地方,旅行的方式,和哪些人有联系;或者只要想想昨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一小时内会做什么。有多少事情是与钱相关。想想你现在、未来所想要的,都要花钱,花一定数额的钱。

如果当时尼多曼教授带了现金的话,只要花35块钱就能买下那件披肩。但他没带,那代表欲望的物件在25年之后,仍是个活生生的记忆。“它很美。花边织得极为细致。白色的丝绸,厚重而密实。”尼多曼回忆道,但终究不属于他。

我们可能没有察觉到自己对金钱的态度是如何的伪善。爱钱却不愿意表现出来,恐惧和企求的心情混杂。尼多曼教授相信,金钱是20世纪末必须面对的强大力量,如同前几代必須面对性的问题一样。金钱是构建生命的原始建材,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我们常常混淆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需要。比如,你渴望明澈的生活,当你能够轻松付账的时候(这是你心目中对明澈生活的真实定义),数额更大的账单通常会随之而来,你必须牺牲更多的家庭时间、个人休闲与精神成长来工作赚钱。工作越多,支付额度越多,压力越大,渴望的明澈生活越来越远,不管你赚了多少钱。

为了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之间取得平衡,尼多曼教授提供了一条古老的谏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对耶稣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说是整个当代文化的核心所在,”尼多曼说,“这并不简单,实际上困难极了。它要求我们理清哪部分属于精神的层面,哪部分属于物质的层面,然后给予它们应得的份额,不多也不少。这就是人性,生命意义的唯一源头。”

我们平日里急急忙忙,四处奔波,坚信有钱才有安全感,有钱才有踏实的感觉。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钱财方面的明晰和条理。钱财的安全感意味着不再为钱烦恼,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如今动荡的经济大环境下,拥有所需要的一切。但经济环境如此恶劣,唯一可以预期的事情是不可预期,那么等到哪一天才有安全感?

不过,有了钱财方面的明晰和条理,也就不用为钱烦恼了,因为你发现了真正的财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不用等待,今天就可以享受这份感觉,不管你的经济情况如何。

金钱是一种心态,富足是一种信仰。要信以为真,明晰和条理便会如春天的小树,穿枝拂叶生长开来,真正的财富也随之滚滚而来。钱是财富的一部分,但爱、宁静、和谐、美、喜悦、健康、福惠和渴望等等,也是。

篇5:高考作文预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一位老者走过来问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年轻人满脸忧伤地回答:“我不如别人活得有价值,我感列很自卑。”老者微笑着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该自卑?”年轻人刚要回答,老者接着说:“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养生命,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年轻人恍然大悟,道谢离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6: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读《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感受

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的相关论述能让我们从感性的角度收获更多对生命的领悟.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是一个极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场所,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倍感生命的不易,体会到每一个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更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作 者:马景民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昌隆镇中学,辽宁建平,122409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20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生命的意义 价值

篇7:抉择和坚守,生命的意义

莎士比亚说: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尼采说,酒神精神。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仍要有声有色地演出它,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福贵将他拥有的,全全挥洒给了别人——金钱,权利还是幸福。

篇8:说课的意义和价值

一、什么是说课及说课提出的背景

所谓说课, 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课题,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 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说得简单点, 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 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但是形成规范并在全

国流行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来, 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深入发展, 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正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二、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 主要包含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

1. 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可以简单地说, 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内容。

2. 说教法。就是说说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你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总体上的教学思路是什么。

3. 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阐述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通常, 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思路说明白;要把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说清楚, 具体内容只需概括介绍, 只要听课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另外, 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清教学内容的安排, 还要讲清“这样教”的理论依据 (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以及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5) 说明板书设计。

三、说课的意义

1.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 (同行评教) 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 再请几个老师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 听课的老师也不能完全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 双方完全是在走形式, 根本起不到相互提高的目的。而说课作为同行评教的一种形式, 有说就有评, 说评结合, 旨在说、评双方的共同提高。它是说课者与听课者的双边活动, 说课者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 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教学意图、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而听课者一方目睹了说课者的现身说法, 从中受到启发, 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说课使同行评教的主题更加明确, 重点更加突出, 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 实现了说、评两方的双赢。同时, 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 统一“同头课”教师的思想认识, 探讨共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2.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 只是简单地写写授课内容, 很少写怎样去教, 怎样安排教学活动, 导致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 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通过说课还可以丰富备课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经过同行评论和补充, 可以使备课内容更丰富、更完善, 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 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 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清教学思路, 从而克服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为了说好课,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研究, 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 主动翻资料、查依据、寻教法、制教具, 与同行商讨, 向老教师学习。这样, 教师由“被动地教”到“主动地教”, 提高了教学的积极性, 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 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四、说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一方面,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 而说课的听众是教师同行或领导。因此, 说课应侧重于理论的阐述, 着重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要解决的是说课者自己怎样上好这堂课的问题。另一方面, 说课的意义在于, 说课者与听说课者双方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说课又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 说课不是简单地介绍上课的内容, 也不是上课给他人听。只有注意了这一点, 才能把握说课的大方向。

2. 说课要关注教学改革热点。

说课要瞄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 要说出新意, 说出时代特色, 要使听课的人有所感悟, 进而走出自我封闭之门, 走向教学创新之路。

3. 说课时要注意自我心理调控。

篇9:儒学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思想一向乐于从其他思想体系中,比如佛教和道教中汲取营养。有时,人们在谈到道教、佛教的一些思想融入儒家思想这件事的时候,似乎感觉很不光彩,好像儒学有剽窃的嫌疑。但事实却是,道家学说与儒家正统学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它能够进入儒家思想并被后者吸收,本身就表明儒家思想具有高度同化和吸收其他思想的特质。就如同基督教有资格、有能力把新柏拉图哲学纳入自己的体系一样,儒学也具有吸收其他思想体系中的优秀成分的资格和能力。可以确信的是,儒家思想如果想要在当今中国生存壮大,这种特权就必须保持和延续下去。

如果那些忠诚的儒学家们希望孔子继续保有他坐了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宝座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按照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导师——卡尔·马克思——教导其追随者的话去做:“他们必须对儒学加以梳理,分清哪些内容已经僵死,不再适应今日的形势;哪些内容仍然具有活力,仍然具有成长和适应现实的能力——而这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才具有的特性。”

我坚持认为儒家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对于儒学中是否真的存在已僵死的内容,我深表怀疑。但如果其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内容,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

儒家思想完全有资格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这个词是W.R.英奇博士在谈到欧洲的基督教—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传统时所用的。

儒学是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度之一的最主要因素,想否认这一点无疑是徒劳的。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也曾沉沦落后,但是,仅仅把视野局限在中国那些灾难时期,而无视汉、唐、宋时期的中国是何等辉煌,难道这样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单单拿今天(编者按:指国民党统治时期,下同)混乱、屈辱的中国作为标准来评判儒家思想,而不是以在17世纪得到文明但欠发达的欧洲国家热情赞扬的安宁繁荣的中国为评价标准呢?谁敢迷信中国除非抛弃儒家思想,否则将永远不会再恢复其往日卓立于世界的辉煌?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邪恶的,不利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健康成长,那么为什么在很久以前,欧洲的现代国家尚未形成的时候,中国没有被其毁灭掉呢?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一剂致命的毒药,那我们又如何解释当这剂毒药用在中国身上时,其效果却简直像是一味益寿延年的灵丹妙

药呢?

在那些战栗着思考当今欧洲国家的悲惨境地,并对今天西方文明面临的巨大威胁有所察觉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宣称“基督教已经失败了”。对于这样的言论,人们自始至终回之以义愤的反驳:“基督教没有失败:它从来没有接受过验证。”但是,同样是这些为基督教作辩护的人们,却过于急切地断言说“儒学已经失败了”,还说今天中国的境况就是证明。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准备说,儒学在中国受“验证”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基督教在欧洲受“验证”的程度呢?毫无疑问,如果每一个基督教徒都严格遵循基督教的教义,那么在信奉基督教的个人之间、国家之间都将充满完美的和谐与善意,今天的西方世界也会处处充满博爱。但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每一位所谓的儒家信徒都遵循儒家学说行事,中国在好多个世纪之前早已经会建立起“仁政”的伟大目标,并且实现“王道”的崇高理想了。基督教没有失败是因为它尚未经过检验,如果说这种说法是合理的,那么,这一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儒学,以及其他几种引领误入歧途的人性,并使精神得以升华的伟大宗教伦理体系。我记得尼采曾说过,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耶稣,就是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那世界上是不是有不止一个儒学家呢?我们也许有理由怀疑世上是否有过一个儒学家。其实,理论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不论是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还是在信奉儒家思想的东方,都是如此。

前不久,在历史不长的一个大国里,一位当代的智者称,尽管中国的官场臭名昭著,但是比起其他任何国家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也许更为牢固,这一事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他接着说到,中华文明的确带有许多严重的缺陷,但“很有可能在这种文明中蕴涵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只要中国人牢牢抓住他们的‘领航员’——儒学传统中的精华,就不必惧怕来自西方的压力”。这段话充满了智慧,值得那些轻易就想抛弃自己精神源泉的中国人深思。

几年前,一位名人也曾经在这个讲座中讲过同样充满智慧的话。亨利·纽伯特爵士在他的演讲的开头这样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有自己的领土,这块土地边界清晰但却广阔,经过长久的占有和耕耘,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增产的潜力。这样的国家可以安享自己的精神财富:作为其大众生活之结晶的文化传统,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成就的总和。……如果丧失掉自己的传统,毁灭掉自己的文化,那就意味着其力量的衰退,最终可能会招致国家的崩溃。”他又补充说:“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是因为其传统的消亡而衰亡的。”

亨利·纽伯特爵士演讲的整个第一段,都值得我郑重地推荐给那些倾向于低估儒学价值和意义的西方人还有中国人。虽然他的演讲没有涉及中国和儒学——他的演讲主题是英国诗歌—— 但是,这丝毫无损其对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针对性。

中国出现了一些蔑视嘲笑古老传统的人(这并不仅仅是最近才出现的事情),这些人想要摧毁传统的道德根基以及生活是一门艺术的古老观念。《礼记》中有一篇有趣且恰当的篇章,题目叫“经解”,其中有一段如下: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这段话虽写于两千多年以前,但是却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得以应验。

我们幸运地看到,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前景远非毫无希望。不仅在散布各地的华人移民中间,而且在国家各地,有一些学者以及大量不以学者自诩的人们,他们都在守卫着那历史悠久的火焰。W.R.英奇博士在谈到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哲学的影响时,引用了一位新柏拉图派弟子的一句话:普罗提诺的圣坛依旧温暖。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孔子的圣坛依旧温暖。我认为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有朝一日孔子的圣坛变得不再温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来说,那都是一个倒霉的日子。

篇10: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意义

任何不能将我毁灭的东西都会使我变得更强。―――――尼采

每个人都有超越自我局限,超越苦难和挫折的能力。不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克服障碍,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感情、精神和创造性活动中追求我们的最高目标。

在绝望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看到自己享有的恩赐和幸运?为什么痛苦和不幸能使有些人变得更加成熟?对有些人来说,苦难就像炼铁炉里的火焰,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苦难使他们变得更坚强,更有智慧,更富同情心;苦难使他们觉醒,将他们引向人生的真谛。

痛苦是宝贵的,因为它孕育着仁慈。

只有经过磨练和苦难,灵魂才会变得坚强,眼睛才能看清奋斗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勇往直前。

见多识广,历尽磨难,刻苦钻研是获取智慧的三大前提。

马丁路德金说:衡量一个人的最终依据不是他一帆风顺时的立场,而是看他在面对挑战和争议的时候站在何处。

因人生普遍存在的不完美和局限性而感到深切的悲痛,这种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而真正的痛苦是人对他所受到的伤害所作出的现实的、发自内心的反应。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痛苦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将我们推向意识和自我觉悟的最高境界。痛苦和磨难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促使我们跨越那些长期将人们隔离开来的鸿沟,领悟到那深藏在人类意识中的精神纽带。

神经质的痛苦是一种逃避精神创伤的反应,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治愈创伤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是徒劳的。焦虑、担忧、自卑、抑郁、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潜意识情节的折射、沉溺于某个方面不能自拔、自暴自弃――这些症状都是神经质痛苦的不同表现。它拒绝探索痛苦和磨难的普遍意义,拒绝面对现实。

真正的痛苦是一团纯净的火焰,神经质的痛苦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黑烟。真正的痛苦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而得以化解,神经质的痛苦却是一种自我强加的难以摆脱的痛苦。

人是有自决能力的。而意义就产生于人的自决力。人难免遭遇不幸,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但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对待不幸事件的态度。我们并不是单纯的活着。我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有权决定如何度过人生的每一刻。

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如患上某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改变自己。

如果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他就能经受几乎所有的艰难险阻。――――尼采

摆脱神经质痛苦的方法:在哀悼的时候怀着希望,在悲痛的时候不丧失勇气,在艰难的日子里努力活得更好、更快乐,甚至更加勇往直前。

三维图的人生意义:某些东西就放在我们眼前,而我们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后来,不知为什么,我们突然看到了它;顷刻之间,我们恍然大悟:当初怎么就没能一眼看出来!真是不可思议!人的意识就是如此。

人要学会辨别什么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痛苦,什么是不必要的、不健康的、神经质的痛苦。

人生就像秋天的树叶一样短暂。

从出生到死亡,一切都像舞蹈剧里的动作那样转眼即逝。

人的一生好比一道划过天空的闪电。

它匆匆而过,就像一条从悬崖泻入深谷的急流。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存在没有因果报应。

人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回归。

一般的人在醒着的时候实际上是处在迷乱茫然、梦幻般的朦胧状态,而佛教则是起源于一个摆脱了这种状态的真正觉醒过来的人――乔答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觉醒”意味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自己,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痛苦和磨难对我们形成强烈的冲击,使我们能从梦幻般的朦胧中清醒过来。

佛教的第一谛:“人生就是受苦。”告诉我们要承认人生道路的曲折和坎坷。是一种包括失落感、不满意、迷茫和困惑等情绪的心理状态。

古老智慧告诉我们的道理:1,变化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2,有变化就有损失。3,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生活中发生的不幸事件,但我们能选择如何应对。4,经受了痛苦和磨难的人有可能因祸得福。

除了变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变的东西。

佛教徒把轮回解释为生与死的不可抗拒的循环。道家把流动不息的螺旋形变化视为万物的本质。

生活是不断的创造和破坏,是永不停息的循环。

命运转盘: 幸福(幸运)――恐惧(困惑)――痛苦(绝望)――希望(升华)――幸福(幸运)

人必须尽量靠近轮子的中心,紧紧抓住那些更高的、超越个人得失的价值和对自身的认识,那些不会随着轮子的旋转而改变的东西。

学习航海并不能给你带来改变海水的流向或呼风唤雨的本事,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扬帆、如何调整帆的角度,以便更好地利用周围那些强大的力量。只有了解这些力量,才能和他们协调一致。你的行动不应和这种力量相对立,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如果没有风,就用力划桨。

当挫折和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生物就会放弃原先的努力。这种现象叫做“经验造成的无所作为”。是绝望的一种特殊形式。希望就意味着激情,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意愿,将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心态。

我们有时在受到一些挫折之后就拒绝相信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时会被一时的假象迷住眼睛,看不到正确的道路在哪里。看不到自己的成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宁愿抗拒事实也不愿放弃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有害的思维方式会有害一个人的成长。我们的内心对话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和对自己的期待。

安宁让我平静地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智慧让我看到它们的不同之处。我希望痛苦的经历能够帮助我获得平静、勇气和智慧。

只要我们能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勇于审视自身,向自己提出问题,我们就能渐渐从迷茫中醒悟过来,越来越多地领悟到自然和人生的真谛。

心灵之路:使自己时时处在清醒状态,充分体验和自觉应对所有的经历。不论是在最辉煌最快乐的时候还是在最恐惧最痛苦的时候。仔细观察每一条路,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心在这条路上吗?如果在的话,就是一条好路。如果不在的话,就是一条不值得去走的路。相信内心发出的声音,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和良知,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3、羡慕嫉妒谁都会有过,只是羡慕完了,嫉妒过了,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沉静是一种力量,指引你方向。

4、你的确要学得有心计,但是记住,永远记住,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那就是实力,永远不用怀疑。

5、想要有意义的人生,本身就是很累。成天无所事事,那和死了有什么区别?死亡才是永久的休息,那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我们得像那热水里的青蛙,在水中折腾翻滚,保持对生命的热忱。这本是生命本该有的状态。

6、人生贵在一个“耐”字,承受得住,经受得起:耐冷,事态炎凉,要随遇而安,坦然处之;耐苦,面对苦难,百折不挠,终有云开日出时;耐躁,心静如水,不为钱权利所累,笑看云卷云舒;耐烦,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人气我我不气;耐忙,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耐辱,受点诽谤也是福,免得骄傲。

7、被右手敲伤的左手,会不会怀恨在心,想立刻拿起铁锤,狠狠地敲右手一下呢?没有!非但没有,右手反而停止工作,连同眼耳口鼻,一同来慰问这突发事件的受害者——我的左手。人生天地间,就应互助互爱。

8、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9、没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的人,也就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的人,常常就显得果断和有力,因此,恶在很多时候比善显得更有力量。

10、睁开眼就看别人,不看自己,忽略了自己,一生都在看别人,为别人而活,就失去自己。却不知,眼见耳闻心想,无论巨细美丑皆是一心无别。是一心在作怪,是一心在变现差别相而已。明白一心无别,就找回自己。

11、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

12、很多相熟的朋友,以为全面了解,其实经不起细想,越想越不把稳,我们彼此真的很熟么?经常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习惯了当作熟人相处、相敬、相亲,甚至相爱。而实情是,人人孤苦熬世,所见所处,也无不零碎片面,哪有什么全盘知晓。

13、你当时有多么轻易地相信一个人,如今也可以一样轻易地不再相信他。信任这事儿,没法无痛修复。

14、人心如同秋日的广场,总是会落些叶子和浮尘。人要时刻备着一把扫帚,为自己扫出一片澄明的境地。智慧的人无论经历了多少岁月与变故,依然会保持一颗童心,依然会相信种种美好,依然会爱做黄粱大梦。

15、一个人幸福快乐的根源在于他愿意成为他自己。不要去做若当初做了另一种选择这种无意义的假设。你手里握着的,你所厌倦或者习以为常的或许正是他人渴求的。所以要快乐,要感恩,要安静的享受现在拥有的一切。

16、我们常常会因为拥有而快乐,为失去而悲伤,有时候,不知足的人拥有一切却享受不到。知福的人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舍与得全在一念之间转换。其实,人生的实相,往往隐藏在追求和拥有底下,是某个让人有所寄托,让人身心安顿的东西。

17、那么生命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是除去光环后的普通人。你把名气、财富等等身外之物统统拿掉的时候,“拿不走”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

18、爱一个人就是这样,什么都包涵,什么都原谅,老觉得对方可爱、长不大、稚气,什么都是可怜的,总是舍不得。

19、一个人若是真心喜欢另一个人,因爱生怖,什么都会变得患得患失。

篇11:论价值、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论价值、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生命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人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关键还在于自己.

作 者:蒋桂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018关键词:价值 人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

篇12:生活和生命的人生感悟的文章

感悟:关于爱与生活

关于爱:爱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量,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就好比一口泉,如果流得太快,就会干涸,如果细水长流,就源源不断。

关于生活,很喜欢圣经里的一段话:生活就像山坡上的小草,又像野地里的小花,当微风吹近又吹远,一切都已改变。

在乎的人不在乎你,这是正常现象,就像江采苹之于唐玄宗,在乎的人也在乎你,这是基于自身努力之外的一种巧合,就像张后之于明孝宗。对于有的人而言,爱情就像而阳光、微风、星光闪闪一样寻常,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爱情或许只是一种无望的渴望,就像鲛人在海对月流珠,又如江南秀士填的那首《琵琶语》:琵琶声,到如今还在这响起。穿越千年的寻觅,旧梦依稀……弹不尽千年的孤寂,独自叹息。

生命以及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命是什么呢?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是很多人,也是很多先哲都曾思索过的问题。

悲观如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乐观如海德格尔说,人向死而生! 兰德说:“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我想说,生命就像是一团火焰,燃烧然后熄灭,然而这火焰里有我们所向往的幸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娶一良妻/纳一贤夫,生一健康子女,仅此而已。

看过一部电影叫《人生摇控器》,时间在影碟中可以无限放慢直至静止,也可以调得飞快一瞬结束。如果人生如此,七十载缩成12个小时,那么人就如朝菌一样,不知晦朔,朝生而暮死,也像夜里做了一场梦,醒来便化作虚无;如果把一天调成一百年,那么人的寿命又会漫长许多,尽管如此,对于无限绵久的永恒来讲,一百万年也只是弹指一瞬。如果永恒是一条N的银河,那么每个人便是这条银河里的一颗星星。只是有的明亮,有的微弱。

生命,灿若流星,渺似微尘。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恒,只在于你存在的那个瞬间。那一世,你来过这个世界,闪耀过你的一丝光芒,照亮了那一隅的黯淡!

生活是平淡的,日复一日,又是艰难的,年复一年。 今夜无眠,很多时候迷茫却又找不到出路。欲望有时又来蛊惑人心,还好自记事以来,并未做过出格的事。

篇13: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面向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11级同学共发放问卷200份, 有效问卷170份。其中男大学生134人, 女大学生36人;数字媒体专业21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87人, 软件工程专业62人。

2. 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

采用《生命意义量表》和《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生命意义量表由Crumbaugh和Maholic (1964) 编制, 经国内学者宋文里、程又强、伊美琪修订而得。该量表内容分为对生命的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未来期待五个因素。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是何英奇编制而成, 共得到求意义的意志、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死亡接纳等六个因素。问卷结果通过spss18.0进行t检验、方差检验等分析处理。

二、结果分析

1.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基本情况。

男女生在生命目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在总分上及其他分量表上未显示显著性差异。在专业维度上,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各个分量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分量表维度上, 分数较高的几个维度是:求意义的意志 (企图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与目的之动机程度) , 苦难接纳 (了解苦难的意义, 及接纳苦难的程度) , 死亡接纳 (接纳死亡不恐惧的程度) 。分数较低的几个维度是:存在盈实 (因缺乏生命的意义、人生目的, 和感受游离性空虚、焦虑, 所引发「存在的挫折」之程度) , 生命目的 (测量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热望的、有意义的人生目的, 并对其生命目的感到满意的程度) , 生命控制 (测量个人能自由作生命抉择与为生命负责的程度) 。

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基本情况。

从生命态度量表的总分来看, 95%的大学生总分超过112分, 表示自己有较明确的意义及目的。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大学生在生命意义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分量表维度上, 分数较高的几个维度是未来期待 (个人对于长远未来的感受) 、逃避 (个人的积极程度) , 分数较低的几个维度是自主感 (个人的自主性) 、对生命的热忱 (个人对目前生活的感受) 、生活目标 (个人对目标的掌握与实践程度) 。

三、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分析中, 总体上, 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较高, 对未来充满期待和美好的愿望, 但是个人的自主感和生命控制偏低。男生较女生具有更加明确、热望、有意义的人生目的, 并对其生命目的感到满意的程度也较高。这可能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弱有关。自我意识强的学生会更加重视和肯定自己在做的事情, 更加相信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信自己有能力寻求生命意义, 也能更加客观地分析影响自己实现目标的因素, 在行为上更加主动。针对这个问题, 从提升学生自我意识的角度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议如下:

1. 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性辅导理念。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多是从危机事件出发。在群体数量上来讲, 高危机事件群体在高校是绝少数, 而大多数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都是比较单纯朴素的, 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在高校营造充满尊重、关怀的生命教育氛围, 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 培养尊重生命、关怀他人的生命态度;鼓励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我概念, 发展生命潜能, 从而实现自我,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 有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2. 从人格教育切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包括感恩教育, 人格教育, 生涯教育, 挫折教育, 死亡教育五大主题。从发展性辅导的角度开展此类主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可以从人格教育切入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 来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个案研究。

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可替代, 就会萌发出对自己的存在的责任感, 并持续充分地表现出这种责任。他的生命意义观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生命意义的个体独特性, 因人而异。二是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不是抽象的。三是生命意义具有阶段性, 因时而异。因此, 在高校开展一些个案研究, 有助于帮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摘要:本文取样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生命态度的现状调研, 发现男女大学生在生命目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在生命控制和自主感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因而从提升自我意识的角度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生命态度,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曦, 徐任中, 吴芹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陈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J].教育评论, 2011 (02) .

篇14:底层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底层;精神分析;苦难;价值;意义

文学的目的不是为生活提供答案,而是借以唤醒麻木的灵魂。正如陈年在一篇博文中所说,“我把灵魂的核,放在生活中,用文字来进行一种内心的坚持,用文字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足够。”[1]以底层写作为主的陈年,无疑是擅长书写苦难的。下面,本文将结合精神分析视角,更好地与读者分享陈年苦难书写的独特样态。

一、苦难书写之选择——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必然如此

程琪在其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2]中提到,“迄今为止,陈年的小说全部取材于煤矿普通人特别是煤矿临时户们的生活……写的全是芸芸众生小人物,全是日常生活小事情。写煤矿,写底层……”程琪老师这段文字中未提及到的《胭脂杏》[3]、《小烟妆》[4]、《九层塔》[5]亦不外如是。

陈年小说正是以煤矿生活为底色,渲染着底层的忧伤与疼痛。那么这种底层写作下的苦难书写的主题选择,是偶然为之还是必然如此?笔者认为,并非偶然为之。在陈年博客的162篇博文中,她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幼年煤乡记忆、少年煤乡生活及走出煤乡后对煤乡割舍不掉的情感。纵使煤乡记忆疼痛多过美好,煤乡生活拮据多过优渥,但煤乡之于她的烙印,却夹杂着苦难与温暖的复杂感情,未曾离散,以至于她曾在阔别多年再次回到煤乡见到玩伴时写下这样的话,“想着当年黑手黑脸的孩子现在都已经当爹当娘,心里说不出的亲切。我知道这些年我放不下他们,所以我用他们亲昵的乳名一次次呼唤着自己的记忆。第一次主动举起杯来敬这些煤乡的亲人,喊他们一声哥,泪已经不知不觉流下来。”[6]她曾在煤乡度过艰涩而深刻的童年,饱尝矿区临时户作为底层之底层的尴尬、憋屈与卑仄。而这些情感,掩藏在“冰山”之下,在潜意识中热忱涌动甚至奔流不息,疼痛而深刻。

二、苦难书写之特色——疼痛与温暖的博弈、交织

陈年底层写作下苦难书写的特色,是将自身个性中的疼痛与柔软的博弈,揉进小说,经过艺术的“乔装打扮”,使得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也呈现疼痛和温情交织的样态。小说《胭脂杏》中,发廊妹胭脂与看澡堂的陈小手同属底层人,都有着令人不齿的前科或是恶习,却又小心翼翼着各自和彼此的伤痛,彼此试探、彼此取暖;《小烟妆》以复调式的错综叙事手法,描绘了卖春的小烟(陈果)与买春的矿工刘军、三鬼各自心中都淌着洇心的泪,却又都在艰涩中透着淡淡的暖意、维护着各自和彼此作为弱者的尊严;《九层塔》中的陈平既是和男人打情骂俏的戏女、又是幸福婚姻的渴望者和成全者……这些作品,令人纠结、酸楚,也令人心疼、温暖。它使人在淡淡的忧伤甚至隐隐的疼痛中能感到纯净的快乐和温暖的抚慰,令人感到每一个伤痕累累的粗粝外相下,都深藏着一颗善良真爱的心。

陈年说,“在文字中我渐渐安静下来,享受孤独,也述说孤独。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写出好的作品,但在写字中我的灵魂不在流浪。”[7]正因为此,陈年底层写作中的苦难书写,并不耽于无关痛痒地谈论民间疾苦,给予小说人物以俯视式的同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欲望与愿景揉进文学作品,呈现出水乳交融式的、于“我手写我心”间自我呈现的苦难书写样态。

三、苦难书写之超越——意在写精神存在、而非物质生存

“荣格认为,艺术家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他是具有个人生活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忠实地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达工具,必须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意愿来说话。”[8]正如程琪在《陈年小说印象》[9]中所说,“我不能断言现在的陈年已经有了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起码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端倪,……她更注重从精神层面摹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挖掘其中的真、美与善。”笔者深以为然。

小说《胭脂杏》似乎并没有在胭脂与陈小手的物质生活方面着墨過多,而是将笔端投注于二人若即若离、试探靠近的情感关系,使得小小屋子洒满温情的平淡与撩拨的浪漫;《小烟妆》中的小烟(即陈果)虽以卖春为生却在精神上与三鬼、刘军同样善良、真诚而自尊,而小烟丈夫角身遭矿难的不幸遭遇也更加让人叹息“生命”的脆弱、窃幸“活着”的珍贵;《九层塔》中提出了很多造成婚姻不幸的因素,却并未对物质因素加以过多强调,而是偏锋书写对幸福的渴望,书写婚姻爱情中的理解、坚持、忍让,甚至是成全……文学面对的是精神,举凡伟大的作品,都不会仅仅着眼于肉身,而是通过肉身进入人的精神领域。陈年不仅书写脚下的“苦难”,更着意于实现对“苦难”的超越——重在借物质生存的窘境摹写其中人物的精神存在状态。程琪在其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10]中提到的那样:“陈年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是比较上道的。”[11]她企图站在现实的苦难里触摸精神世界的天堂,而谁又能说她触摸不到呢?

注释:

[1]引自陈年博客文章《面朝大海,春暧花开》,2007-10-09 21:18:56。

[2]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3]《胭脂杏》(《阳光》2009年第6期),被《小说选刊》选载,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短篇小说年选。

[4]《小烟妆》(《阳光》2012年第8期),被《小说选刊》2012年第9期选载。

[5]《九层塔》,被《小说选刊》2013年第4期选载,入选2013中国短片小说精选。

[6]引自陈年博客无题文章,2010-01-24 17:07:58。

[7]引自陈年博客文章:《左左说,陈年说,一个朋友说》,2009-02-05 10:23:44。

[8]引自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第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10]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11]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上一篇:东丽小学师德师风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张燕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