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2024-05-27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共10篇)

篇1: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细目五 乳癖

考点一 乳癖的概念与特点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根据研究资料发现,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尤其对伴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考点二 乳癖的病因病机

1.由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2.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考点三 乳癖的临床表现

好发病年龄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授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

考点四 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形,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4.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考点五 乳癖的辨证论治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1.内治

(1)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2.外治 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外,多为辅助疗法,如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若对外用药过敏者,应忌用之。

细目六 乳核

考点一 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

1.特点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

2.临床表现 多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肿块常单个发生,也可见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在0.5~5cm之间,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有硬橡皮球之弹性,活动度大,触诊常有滑脱感。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考点二 乳核的辨证论治

单发纤维腺瘤以手术切除为宜,多发或复发性纤维腺瘤可试用中药治疗。1.内治

(1)肝气郁结证

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加减。(2)血瘀痰凝证

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2.外治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7天换药1次。

细目七 乳岩

考点一 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 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愈晚的妇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

考点二 乳岩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一般类型乳腺癌及特殊类型乳腺癌。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一)一般类型乳腺癌

常为乳房内无痛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黏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溢液。

后期随着癌肿逐渐增大,产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肤可呈橘皮样水肿、变色;病变周围可出现散在的小肿块,状如堆栗;乳头内缩或抬高,偶可见到皮肤溃疡。晚期,乳房肿块溃烂,疮口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似岩穴,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渗紫红血水,恶臭难闻。癌肿转移

至腋下及锁骨上时,可触及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的肿物,以后渐大,互相黏连,融合成团,继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憔悴等恶病质貌。

(二)特殊类型乳腺癌

1.炎性癌 临床少见,多发于青年妇女,半数发生在妊娠或哺乳期。起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皮肤水肿、充血,发红或紫红色、发热;但没有明显的肿块可扪查到。转移甚广,对侧乳房往往不久即被侵及。并很早出现腋窝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本病恶性程度极高,病程短促,常于一年内死亡。

2.湿疹样癌 发病率约占女性乳腺癌的0.7%~3%。临床表现像慢性湿疮,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轻度糜烂,有浆液渗出因而潮湿,有时覆盖着黄褐色的鳞屑状痂皮。病变的皮肤甚硬,与周围分界清楚。多数患者感到奇痒,或有轻微灼痛。中期,数年后病变蔓延到乳晕以外皮肤,色紫而硬,乳头凹陷。后期,溃后易于出血,乳头蚀落,疮口凹陷,边缘坚硬,乳房内也可出现坚硬的肿块。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篇2: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证候:起发缓慢,脓成难溃,溃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小腿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考点四 颈痈的特点与治疗(前已详述)

细目四 发

考点一 发的含义与特点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有: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考点二 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一)锁喉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1.锁喉痈的临床特点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其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证,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2.锁喉痈的治疗(1)内治 ①痰热蕴结证

证候:红肿绕喉,坚硬疼痛,肿势散漫,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②热胜肉腐证

证候:肿势局限,按之中软应指,脓出黄稠,热退肿减。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③热伤胃阴证

证候: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溃出,收口缓慢,胃纳不香,口干少津。舌光红,脉细。

治法:清养胃阴。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2)外治

初起用玉露散或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

(二)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1.臀痈的临床特点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2.臀痈的治疗(1)内治 ①湿火蕴结证

证候: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②湿痰凝滞证

证候:漫肿不红,结块坚硬,病情进展缓慢,多无全身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③气血两虚证

证候:溃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2)外治

①未溃时红热明显的用玉露膏;红热不显的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

②成脓后宜切开排脓。待腐黑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可以切开,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除腐肉。

③溃后用八二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

细目五 有头疽

考点一 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1.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2.病因病机: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素体虚弱时更易发生,如消渴患者常易并发本病。阴虚之体,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考点二 有头疽的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表特点: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左右。

1.初期: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2.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3.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此为四候,常需1~3周。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考点三 有头疽的内治和外治方法 1.内治方法

(1)火毒凝结证

证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加减:恶寒发热,加荆芥、防风;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溲赤者,加萆薢、车前子。

篇3: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细目十七 梅毒

考点一 梅毒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为淫秽疫毒与湿热、风邪杂合所致。传播方式主要是精化传染(直接传染),间有气化传染(间接传染)和胎中染毒。邪之初染,疫毒结于阴器及肛门等处,发为疳疮;流于经脉,则生横痃;后期疫毒内侵,伤及骨髓、关窍、脏腑,变化多端,证候复杂。考点二 梅毒的诊断

1.临床表现

一般有不洁性交史,或性伴侣有梅毒病史。(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一般无全身症状。硬下疳90%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少数发生在唇、舌、口腔、咽及肛门、直肠等处。其典型表现初为丘疹或浸润性红斑,继之轻度糜烂或成浅表性溃疡,其上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边缘隆起,边缘及基底部呈软骨样硬度,无痛无痒,直径1~2 cm,圆形,常为单个,偶为多个。局部淋巴结肿大。疳疮不经治疗,可在3~8周后自然消失,而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疮。

(3)三期梅毒 亦称晚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结毒。此期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除皮肤黏膜损害外,常侵犯多个脏器。

①三期皮肤梅毒:损害多为局限性、孤立性、浸润性斑块或结节,发展缓慢,破坏性大,愈后留有疤痕。常见者有:

结节性梅毒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为豌豆大小铜红色的结节,成群而不融合,呈环形、蛇形或星形,质硬,可溃破,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

树胶样肿:先为无痛性皮下结节,继之中心软化溃破,溃疡基底不平,为紫红色肉芽,分泌如树胶样黏稠脓汁,持续数月至2年,愈后留下疤痕。

近关节结节:为发生于肘、膝、髋等大关节附近的皮下结节,对称发生,其表现无炎症,坚硬,压迫时稍有痛感,无其他自觉症状,发展缓慢,不溃破,治疗后可逐渐消失。

②三期黏膜梅毒:主要见于口、鼻腔,为深红色的浸润型,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侵犯骨质,产生骨坏死,死骨排出,形成上腭、鼻中隔穿孔及马鞍鼻,引起吞咽困难及发音障碍,少数可发生咽喉树胶肿而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③三期骨梅毒:以骨膜炎为多见,常侵犯长骨,损害较少,疼痛较轻,病程缓慢。其次为骨树胶肿,常见于扁骨,如颅骨,可形成死骨及皮肤溃疡。

④三期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及角膜炎等。

⑤三期心血管梅毒:主要有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和梅毒性冠状动脉狭窄等。

⑥三期神经梅毒、脑膜梅毒、脑血管梅毒及脊髓脑膜血管梅毒和脑实质梅毒可见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视神经萎缩等。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梅毒未经治疗或用药剂量不足,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反应阳性的疾病存在,脑脊液正常,这类患者称为潜伏梅毒。若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随时可发生二期复发损害,有传染性;病期在2年以上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少有复发,少有传染性,但女患者仍可经过胎盘而传给胎儿,发生胎传梅毒。

(5)胎传梅毒(先天梅毒)胎传梅毒是母体内的梅毒螺旋体由血液通过胎盘传入到胎儿血液中,导致胎儿感染的梅毒。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发病小于2岁者称早期胎传梅毒,大于2岁者称晚期胎传梅毒。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常有严重的内脏损害,对患儿的 健康影响很大,病死率高。

2.辅助检查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或蛋白印迹试验阳性,均有利于诊断。聚合酶链反应检查梅毒螺旋体核糖核酸阳性,或取硬下疳、病损皮肤、黏膜损害的表面分泌物、肿大的淋巴结穿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查到梅毒螺旋体,均可确诊。

考点三 梅毒的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为及早、足量、规范。1.肝经湿热证 证候:多见于一期梅毒。外生殖器疳疮质硬而润,或伴有横痃,杨梅疮多在下肢、腹部、阴部;兼见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虎杖。2.血热蕴毒证

证候:多见于二期梅毒。周身起杨梅疮,色如玫瑰,不痛不痒,或见丘疹、脓疱、鳞屑;兼见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滑或细数。

治法:凉血解毒,泻热散瘀。

方药: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毒结筋骨证

证候:见于杨梅结毒。患病日久,在四肢、头面、鼻咽部出现树胶肿,伴关节、骨骼作痛,行走不便,肌肉消瘦,疼痛夜甚;舌质暗,苔薄白或灰或黄,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解毒,通络止痛。方药:五虎汤加减。4.肝肾亏损证

证候:见于三期梅毒脊髓痨者。患病可达数十年之久,逐渐两足瘫痪或痿弱不行,肌肤麻木或虫行作痒,筋骨窜痛;腰膝酸软,小便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熄风。方药:地黄饮子加减。5.心肾亏虚证

证候:见于心血管梅毒患者。症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下肢浮肿,唇甲青紫,腰膝酸软,动则气喘;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弱或结代。

治法:养心补肾,祛瘀通阳。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考点四 梅毒的其他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为梅毒,应及早实施西医驱梅疗法,并足量、规范用药。

1.早期梅毒 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d,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10日;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共2周;四环素或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连续15日,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2.晚期梅毒

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d,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15日为1个疗程,也可考虑给第二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共3次;四环素或红霉素,2 g/d,分4次口服,连续服30日为1个疗程。

3.胎传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U/kg,肌肉注射,连续10日;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肉注射,1次即可(对较大儿童的青霉素用量不应超过成人同期患者的治疗量)。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7.5~25 mg/kg,口服,每日4次。

篇4: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参苓白术散

【组成药物】莲子肉一斤 薏苡仁一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白扁豆一斤半 茯苓二斤 人参二斤 炒甘草二斤 白术二斤 山药二斤 大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生脉散

【组药物】人参五分 麦门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配伍意义】方中人参为君药。麦门冬为臣。人参、麦冬合用,以增强益气养阴之功。五味子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生,故名“生脉”。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一两 炙黄芪二两 白术二两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萎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细目三 补血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证。

考点 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四物汤

【组成药物】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干 地黄各等分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目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

方中熟地为君药。当归为臣药。白芍,助熟地、当归滋补阴血;川芎辛温活血行气,助当归调经止痛,共为佐药。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散中有收,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 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以血滞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3)使用注意 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则非所宜。归脾汤

【组成药物】白术 当归 茯苓 炒黄芪 远志 龙眼肉 炒酸枣仁各一钱 人参一钱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分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益气健脾,使气旺而血生;气足则能摄血,血自归经。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这些药物配伍使血足则神有所舍,血旺则气有所依。配伍大量益气补血药易致滋腻碍胃滞气,故用辛香而散之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又复中焦运化之功。煎煮时加入少量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之良方。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但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为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行结合,大量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当归补血汤

【组成药物】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方中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重用其义在于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补气以专固肌表。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以敛浮越之阳气。二药相配,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本方为补气生血的基础方,也是体现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的代表方。

细目四 气血双补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弱无力等。

考点 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炙甘草汤

【组成药物】炙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清酒。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质干

而瘦小。②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治当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故方中重用炙甘草,补气健脾,复脉益心;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充脉养心。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续接,并防诸厚味滋补之品滋腻太过,为佐药。用法中加清酒煎服,因清酒辛热,温通血脉,以行药力,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脉复悸止。八珍汤

篇5: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细目一 概述

考点一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考点二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温里剂主要适用于寒邪在里,阴寒之邪深入于脏腑经络间的里寒证,包括中焦虚寒,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阴疽等。

考点三 温里剂应用注意事项: 1.辨清寒热真假。

2.掌握剂量,中病即止,勿用过剂,以免使寒去热生,或致劫阴动血之弊。

3.若阴寒太盛,药入即吐者,宜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拒药。细目二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考点 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理中丸

【组成药物】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

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方中干姜为君,人参为臣。君臣相配温中健脾。中虚寒湿,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燥湿健脾。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

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 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细目三 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考点 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全方配伍特特点:①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②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③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细目四 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本类病证多由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邪入侵经脉,血行不畅所致。临床多表现为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

考点 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炙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以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行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方中重用大枣,合当归、白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炙甘草兼调药性,又为使药。全方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可使营血充,寒客除,阳气振,经脉通,则手足自温,其脉可复,腰、股、腿、足、肩臂疼痛亦除。阳和汤

【组成】熟地黄一两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二钱 肉桂一钱 生甘草一钱 炮姜炭五分。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典型例题】

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大建中汤 D.吴茱萸汤 E.桂枝人参汤 【答案】A 具有回阳救逆功用的方剂是

A.四逆汤 B.通脉四逆汤 C.白通汤 D.参附汤 E.回阳救急汤 【答案】A 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共有的一组药物是 A.当归、黄芪 B.芍药、甘草 C.桂枝、饴糖 D.桂枝、芍药、大枣 E.细辛、通草、甘草 【答案】D 下列除哪项之外均为理中丸主治病证常见脉症 A.吐 B.利 C.冷 D.痛 E.脉细数 【答案】E

篇6: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细目六 肛裂

考点一 肛裂的定义与病因病机

1.肛裂的定义 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肛裂。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肛裂的部位一般在肛门前后正中位,尤以后位多见,位于前正中线的肛裂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中医将本病称为“钩肠痔”、“裂痔”等。

2.肛裂的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说:“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故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排便努责,而使肛门皮肤裂伤,然后染毒而逐渐形成慢性溃疡。

现代医学认为,肛裂的形成与解剖因素、局部损伤、慢性感染、内括约肌痉挛等因素有关。

考点二 肛裂的主要症状与分类 1.主要症状

(1)疼痛 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常因排便时,肛管扩张刺激溃疡面,引发撕裂样疼痛,或灼痛,或刀割样疼痛。

(2)出血 大便时出血,量不多,鲜红色,有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有时滴血。

(3)便秘 病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又因恐惧大便时疼痛,不愿定时排便,故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2.肛裂的分类

(1)早期肛裂 发病时间较短,仅在肛管皮肤见一个小的溃疡,创面浅而色鲜红,边缘整齐而有弹性。

(2)陈旧性肛裂 裂口边缘变硬变厚,裂口周围组织发炎、充血、水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赘皮性外痔。在裂口上端齿线附近并发肛窦炎、肛乳头炎,形成单口内瘘及肛乳头肥大。溃疡基底因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栉膜增厚变硬形成栉膜带,妨碍括约肌松弛,致使裂口边缘不整齐,缺乏弹性,形成较深大溃疡而不易愈合。裂口、栉膜带、赘皮性外痔、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和肛乳头肥大的六种病理改变,成为陈旧性肛裂的特征。考点三 肛裂的辨证论治 内治

(1)血热肠燥证

证候:大便两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门疼痛、滴血或手纸染血,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舌偏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2)阴虚津亏证

证候: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肠。方药:润肠汤。(3)气滞血瘀证

证候:肛门刺痛明显,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紫黯,脉弦或涩。治法:理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等。

考点四 肛裂手术治疗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证

1.扩肛法 适应证:适用于早期肛裂,无结缔组织外痔、肛乳头肥大等合并症者。2.切开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乳头肥大等。3.肛裂侧切术 适应证:适用于不伴有结缔组织外痔、皮下瘘等的陈旧性肛裂。4.纵切横缝法 适应证: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细目七 脱肛

考点一 脱肛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1.脱肛的定义 脱肛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以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2.脱肛的病因病机 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均易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考点二 脱肛的症状与分类

1.症状

脱肛又称为直肠脱垂。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

2.分类 直肠脱垂可分为三度:

(1)一度脱垂 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 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2)二度脱垂 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O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 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三度脱垂 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考点三 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 应与Ⅰ度直肠脱垂鉴别。内痔脱出时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黏膜皱襞,黯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

考点四 脱肛的内治法

1.脾虚气陷证

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升提,收敛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脱垂较重,不能自行还纳者,宜重用升麻、柴胡、党参、黄芪;腰酸耳鸣者,加山萸肉、覆盆子、诃子。

2.湿热下注证

肛内肿物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甚则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出血多者,加地榆、槐花、侧柏炭。考点五 脱肛的其他疗法

1.熏洗 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每天2次。2.外敷 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

3.注射法 将药液注入直肠黏膜下层或直肠周围,使分离的直肠黏膜与肌层黏连固定,或使直肠与周围组织黏连固定。

(1)黏膜下注射法 此法分为黏膜下层点状注射法和柱状注射法两种。

适应证:

一、二度直肠脱垂,以一度直肠脱垂效果最好。禁忌证:直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疾病。药物:6%~8%明矾溶液。

操作方法:点状注射,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黏膜暴露肛外,或在肛门镜下,齿线上1cm,环形选择2~3个平面,或纵行选择4~6行。每个平面或每行选择4~6点,各点距离相互交错,每点注药O.2~0.3ml,不要过深刺人肌层,或过浅注入黏膜内,以免无效或坏死。总量一般为6~1Oml,注射完毕,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柱状注射,在暴露肛外直肠黏膜3、6、9、12点齿线上1cm,黏膜下层作柱状注射。长短视脱出长度而定,每柱药量2~3ml,注射完毕,送回肛内。注射当天适当休息,不宜剧烈活动。流质饮食,控制大便1~3天。一般1次注射后可收到满意效果,若疗效不佳,7~10天后再注射1次。

(2)直肠周围注射法

适应证:

二、三度直肠脱垂。

禁忌证:肠炎、腹泻、肛门周围急性炎症。药物:6%~8%明矾溶液。

术前准备:术前晚上和术前各灌肠1次。

操作方法:麻醉后,取截石位。局部和肛内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选定在距离肛缘1.5 cm,3、6、9三个进针点,然后用细长腰穿针头和20ml注射器,吸入注射药液,选3点处刺入皮肤、皮下,进入坐骨直肠窝,大约进入4~5cm,针尖遇到阻力,即达肛提肌,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另一手食指伸入直肠内,仔细寻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cm,为了保证针尖不刺入直肠壁内,以针尖在直肠壁外可以自由滑动为准,然后缓慢注入药物6~8 ml,使药液呈扇形均匀散开。用同法注射对侧,最后在6点处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入4~5cm,到直肠后间隙,注药4~5 ml,三点共注射药量1 6~20ml。注射完毕,局部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卧床休息,控制大便3天。注射后1~3小时内肛门周围胀痛,一般可自行缓解。术后2~3天,有时有低热,如不超过38℃,局部无感染者为吸收热,可不予特殊处理。如超过38℃,局部有红、肿等感染性炎症改变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4.针灸

(1)体针及电针 取穴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髎、提肛穴。(2)梅花针 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点刺。

此外,还有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肛门紧缩术和直肠悬吊术等手术方法。

篇7: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细目五 肠痈

考点一 肠痈的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考点二 肠痈的诊断(一)临床表现

1.初期

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一般可伴有轻度发热,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2.酿脓期 若病情发展,渐至化脓,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壮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溃脓期

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等。

(二)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9白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L以上。

2.尿常规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3.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考点三 肠痈的辨证论治(一)内治 1.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代表方: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2.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代表方:复方大柴胡汤加减。3.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代表方: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二)外治

1.中药外敷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2.中药灌肠

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 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考点四 肠痈的其他疗法(一)一般疗法

1.液体疗法 对禁食或脱水或有水、电解质紊乱者,静脉补液予以纠正。2.胃肠减压 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伴有肠麻痹者,应行胃肠减压,目的在于抽吸上消化道所分泌的液体,以减轻腹胀,并为灌入中药准备条件。

3.抗生素应用

腹膜炎体征明显,或中毒症状较重,可选用广谱抗生素。(二)手术疗法

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还可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

(三)针刺疗法

可作为辅助治疗,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第十二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细目一 股肿

考点一 股肿的含义与特点(一)股肿的含义

股肿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

(二)股肿的发病特点

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胭静脉,可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而危及生命。

考点二 股肿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创伤或产后长期卧床,以致肢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而发本病。

西医学认为血流滞缓、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和血液成分变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而外伤、手术、分娩、肿瘤等可直接诱发本病。

考点三 股肿的诊断(一)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肢体水肿、疼痛、浅静脉曲张三大主证,疾病后期还可伴有小腿色素沉着、皮炎、臁疮等。由于阻塞的静脉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疼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肿胀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为主,行走时加重,休息或平卧后减轻。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突然性、广泛性、单侧下肢粗肿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一般患肢的周径可较健侧增粗5~8cm。疼痛性质为胀痛,部位可为全下肢,以患肢的髂窝、股三角区疼痛明显,甚至可连及同侧腰背部或会阴部。疾病初期主要是表浅静脉的网状扩张,后期可在患肢侧的下腹部、髋部、会阴部都见到曲张的静脉。

3.混合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内的腓肠静脉丛,顺行性生长、蔓延扩展至整个下肢静脉主干,或由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逆行扩展到整个下肢静脉者。临床上此被称为混合型。其临床表现兼具小腿深静脉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4.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由于血液回流障碍或血栓机化再通后,静脉瓣膜被破坏,血液倒流,回流不畅,引起的肢体远端静脉高压、瘀血而产生的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核素静脉造影、多普勒血流和体积描记仪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患肢血液回流和供血状况。静脉造影能使静脉直接显影,可判断有无血栓及其范围、形态及侧支循环状况,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亦有助于直接观察治疗效果。

篇8: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

细目一 外生殖器

考点一 阴户的位置

解剖位置:又称四边。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是指女性外阴,包括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前庭部位。

考点二 阴户的功能

功能:1.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2.是排月经、泌带下、排恶露之出口;3.是合阴阳之入口;4.又是娩出胎儿、胎盘之产门。

细目二 内生殖器

考点一 阴道的位置及功能

阴道,是阴户连接子宫的通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

阴道的功能:1.娩出胎儿;2.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3.是合阴阳;4.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考点二 子门的位置及功能

子门,又名子户。是指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功能:1.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2.子门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考点三 子宫的位置形态及特性

1.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胞宫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器官,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

2.子宫的位置形态 子宫位于带脉之下,小腹正中,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下口连接阴道,形如合钵,如倒置的梨形。

子宫的功能产生、排出月经,孕育、分娩胎儿。另外,还有排出余血浊液,分泌生理性带下的功能。子宫的生理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节律性。

3.子宫的特性 定期藏泻,“亦脏亦腑,非脏非腑”,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内经》称之“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细目一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考点一 胎儿期

父母精卵结合成受精卵是胚胎的开始,从受精后到受精卵在子宫内种植、生长、发育、成熟的时期为胎儿期。

考点二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的界定:从出生至生后28天。

特点:乳房隆起或泌乳(性腺和胎盘分泌的性激素的影响)阴道出血(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所致)

考点三 儿童期

界定:新生儿期之后至12岁,称儿童期,又分儿童前期和儿童后期。前期的特点:身体持续增长和发育,但是生殖器官幼稚。后期的特点:第二性征开始发育。

考点四 青春期

界定: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WHO规定青春期是10~19岁。特点:

1.渐发育成女性特有的体形;

2.内外生殖器官发育渐趋成熟,第二性征发育,呈现女性特有体态; 3.月经来潮时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4.具有生育能力,但生殖系统功能不完善。

考点五 性成熟期

界定: 也称生育期,一般从18岁左右开始,历时30年。特点:

1.生殖功能成熟——旺盛——开始衰退;

2.女性乳房发育成熟。中医关于脏腑经络与乳房的关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足少阴肾经行乳内;

3.孕期乳房充分发育,以适应产后哺乳。考点六 围绝经期

指经断前后或绝经前后。一般称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阶段。绝经期:年龄一般在44~54岁之间(80%)。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后,停经达到1年以上者,最后1次月经称绝经。

绝经后期:是指绝经后至,行将步入老年期。

肾气渐虚,冲任二脉虚衰,天癸将竭,生殖器官和乳房逐渐萎缩生殖功能完全消失。

考点七 老年期

界定:一般指60岁以后的妇女。

特点:1.肾气虚,天癸竭,生殖器官萎缩,骨质疏松易发骨折;

2.心脑功能减退,全身功能处于衰退期。【典型例题】

下列哪项不是女性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A.第二性征出现 B.月经来潮

C.生殖器官为幼稚型

D.体形渐渐发育成为女性特有体形 E.具有生育能力 【答案】C

细目二 月经的生理

考点一 月经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年龄一般为13~15岁,平均14岁,即二七。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

3.经期:月经持续时间,正常经期为3~7天,多数3~5天。

4.月经的量、色、质:经量50~8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

5.月经期表现:经行前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于波动,一般经来自消。

6.绝经:妇女一生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1年以上,称为绝经。7.月经特殊的月经现象

(1)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2个月来潮一次。

(2)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3个月来潮一次。(3)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4)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

(5)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典型例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C.经期为3~7天 D.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D

月经周期28~30天 初潮约14岁

篇9: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1)外形与关节动度检查:检查面部左右是否对称,关节区、下颌角、下颌支和下颌体的大小和长度是否正常,两侧是否一致和协调,注意面部有无压痛和髁状突活动度的异常。有两种方法可检查髁状突动度的情况。

1)以双手示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髁状突外侧),患者作张闭口运动时,感触髁状突之动度。

2)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向前方触诊,以了解髁状突之活动及冲击感,协助关节疾病的诊断。此外,还应检查颏部中点是否居中,颜面下1/3部分有无明显增长或缩短。

(2)咀嚼肌检查:检查颞肌、咬肌等咀嚼肌群的收缩力,触压其有否疼痛,观察其两侧是否对称、协调。在口内可按咀嚼肌的解剖部位,扪触颞肌前部(下颌升支前缘向上)、翼外肌下头(上颌结节后上方)和翼内肌下部(下颌磨牙舌侧的后下方及下颌支的内侧面),进行左右比较,检查有否压痛等异常。

(3)下颌运动检查:通过病员下颌的开闭颌运动、前伸运动和侧方运动,检查其关节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疼痛、弹响或杂音;观察弹响发生的时间、性质、次数和响度;两侧关节动度是否一致,有无偏斜;开口度和开口型是否正常,以及在开闭口运动时是否出现关带绞锁等异常现象。

(4)关系检查:咬合异常是颞下颌关节病的病因之一,检查是首先查病员咬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紊乱;覆覆盖程度及曲线是否正常;磨耗情况是否均匀一致,程度如何。此外,还应检查牙齿情况,龋病、牙周病、牙缺失和牙倾斜、移位等,以助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唾液腺检查

(1)一般检查:涎腺检查的重点是三对大涎腺,但对某些疾病来说,不能忽视对小涎腺的检查。临床上常依据涎腺和病变所处的解剖位置及相互关系,考虑病变来自某涎腺的可能性。涎腺检查应采用两侧对比的方法,对两侧均有病变者,应与正常解剖形态、大小相比较。

除形态以外,还应注意导管口分泌物的情况;必要时可按摩、推压腺体,以增加分泌。对分泌液的色、量、质进行观察和分析,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查。腮腺和下颌下腺的触诊应包括腺体和导管。腮腺触诊一般以示、中、无名三指平触为宜,忌用手指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触诊则常用双手合诊法检查。

涎腺导管的触诊除注意有无结石存在外,还应注意导管的粗细和质地。对有狭窄的涎腺导管的检查可采用探诊的方法,要选择钝、细的探针,且应在排除结石存在的可能时方能进行,以避免将结石推向深部。在行涎腺造影、冲洗和注药等检查、治疗时,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刺伤导管、乳头或将药物注入导管外的软组织中。

(2)分泌功能检查

①定性检查:给患者以酸性物质(临床上常以2%枸橼酸、维生素C和1%柠檬酸等置于舌背或舌缘),使腺体分泌反射性增加;根据腺体本身变化和分泌情况,判断腺体的分泌功能和导管的通畅程度。

②定量检查:正常人每日涎液总量为1000~1500ml,其中90%为腮腺和下颌下腺所分泌,而舌下腺仅占3%~5%,小涎腺则分泌更少,故涎腺分泌功能的定量检查,是根据在相同程度刺激的条件下(临床上常用2%枸橼酸或1%柠檬酸),腮腺和下颌下腺的涎液分泌多少来协助某些涎腺疾病的诊断。如急性口炎和重金属中毒等症的涎液分泌增加,而慢性涎腺炎、涎石症和淋巴上皮病等则涎腺分泌明显减少。核素扫描检查可测定涎腺分泌状况。

涎腺中含有的电解质、蛋白质、尿酸、尿毒、酶和免疫球蛋白等在正常人有一定的正常值,在病理条件下,各种成分则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

(二)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化验检查包括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和细菌及血清学检验等。对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全身情况的监测有重要意义,应按常规进行。

2.穿刺检查:多用于囊性肿块,对于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液体的肿块可用穿刺检查。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例如:血管瘤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肿有蛋清样粘液抽出;脓肿可以抽出脓液。必要时抽出物还应送病理或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穿刺应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进行,选用适宜的针头则更奏效(临床上脓肿穿刺常选用8号或9号针头,血管瘤用7号,而唾液腺肿瘤和深部肿瘤多用6号的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又叫细针吸取活检)。穿刺时要注意进针深度和方向,以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如临床上怀疑是颈动脉体瘤或动脉瘤,则禁忌穿刺;怀疑是结核性病变或恶性肿瘤时,进针时要注意避免因穿刺造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肿瘤细胞种植。

3.活体组织检查:取局部组织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病变的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常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深浅及性质可分别采用穿刺抽吸、钳取和切取活检。

一般来说,这种检查可以确定病变性质、组织类型以及分化程度,但是,由于活检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反映出病变的全貌,所以还必须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从原则上讲,应争取诊断和治疗一期完成:必须先行活检者活检时间和治疗时间应尽可能接近。常用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如下。

1)切取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有溃疡的肿瘤。可以不用麻醉或局部阻滞麻醉下进行,浸润麻醉不宜采用。用11号手术刀,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切取0.5~1cm一块楔形组织,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以备病理检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勿使用染料类消毒剂消毒,以免影响组织染色;勿用电刀取材(蛋白质变性);勿钳夹挤压组织块,以免组织、细胞变形;勿在坏死组织表浅处切取。

特别注意:血管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不作活体组织检查,以免造成大出血或肿瘤快速转移。

2)吸取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深部肿瘤或表面完整较大的肿瘤及颈部大的淋巴结可行吸取组织检查。

优点:痛苦小,可协助诊断。

缺点:吸取组织过少,又可引起出血或肿瘤扩散。

操作方法:皮肤消毒,局麻后用尖刀将粘膜或皮肤刺开0.2cm的破口,用带芯的穿刺针接上50ml针筒,自破口处刺入肿瘤,注意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进入肿瘤后,强抽针筒栓子保持针内负压,然后将针向各个方向穿刺两到三次,切断吸入针管内的组织,缓慢拔除针头后方可去除负压。穿刺后如需手术应将穿刺点皮肤一并切除。

3)切除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黏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的小型肿瘤或淋巴结。切除边界应包括一部分正常组织。

4)冷冻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已决定手术治疗的病变,应争取冷冻检查和手术一期完成。冷冻活体组织检查是一种能迅速确诊的病理检查方法。但由于切片较厚,对肿瘤的性质及类型不易完全确定。目前确诊率在95%以上,应注意的是:冷冻标本需要新鲜标本,送检前不要进行固定。

4.涂片检查:取脓液或溃疡、创面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可观察、确定分泌物的性质及感染菌种,必要时还可作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5.超声波检查: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的时候,由于身体各种组织密度和特性不同,正常和病理组织的声阻抗就有一定差异,从而可产生不同的回波波形、曲线和图像,据此,可以确定病变的大小、深浅和性质。超声波检查的特点是:无副作用,对软组织分辨力强,成像

速度快,并可观察脏器运动,且操作简便。B型超声波准确性更高,它还能确定深部肿物和邻近重要血管的关系。

6.X线检查: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密度、厚度不同,经X线照射时,其吸收及透过X线量不一致,在照片上就形成黑白的密度对比。有病理变化时,其密度则发生改变,从而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它可以作出牙体、牙周组织、牙髓、尖周组织及颌骨组织疾病的诊断,如骨折、炎症、肿瘤等。临床上还常与造影检查并用,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7.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的检查和诊断,亦可用于涎腺、骨组

131125织疾病的诊断以及作为某些临床和科研示踪的手段。例如:通过Ⅰ、Ⅰ扫描可以区分甲

125状腺癌是不是异位甲状腺,Ⅰ分辨率较好。近年来,常用99mTc诊断颌骨恶性肿瘤。

8.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检查亦称电子计算机控制的X线断层检查,即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以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并转变成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形成CT图像。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以更好地使软组织显影,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病变影像。对颌面部肿瘤,特别是面深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其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能提供较准确的信息,对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9.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属于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而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它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其特点是显示的解剖结构逼真,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明确,能使血管显影,且具有三维图像,因而有利于病变定位。凡能被CT检出的肿瘤,亦都能被MRI检出,其软组缘的对比度还优于CT。在颌面外科可用于炎症、囊肿及良、恶性肿瘤,特别是颅内和舌根部肿瘤的诊断和定位。

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影像信息,能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的一种新一代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较常规血管造影具有诊断敏感性高,所用造影剂浓度低、剂量小,以及可观察血流动态图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对了解颌面部肿瘤的供养和回流血管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其缺点是不能显示肿瘤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故尚需与其他检查配合使用。

1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检查SPECT为当前性能最先进、最全面的核医学显像检查。其原理是由γ闪烁探测器围绕人的躯体作180°或360°的自动旋转,对摄入体内的γ光子进行多角度探测,经电子计算机采集,信息再用特殊软件和快速阵列处理机重建成各种断层影像。由于SPECT具有定性和定量的特殊性能,故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对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测定有一定的优越性。

口腔颌面外科可用于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以及判断恶性肿瘤有无全身转移病灶。此外还可用于检查移植组织(骨及软组织瓣)的血运情况和协助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等。

12.手术探查:经过上述各项检查还不能确定疾病的性质,做不出确切的诊断时,可做手术探查。手术探查的目的是采用手术的方法,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亦可在手术台上切取小块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以求确诊,并根据诊断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必考点总结】

本单元内容是外科学的基础,所以相对比较重要。知识点亦比较多,考试经常出现。重点该掌握张口度判断、唾液腺检查手法;下半节的消毒和灭菌在本部分亦是重点,可以结合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相应部分一起复习;手术操作对于止血、缝合和引流考的较多,要认真掌握,其他内容适当了解。

篇10: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

由于暴力的种类及方向不同,上颌骨骨折的骨折线不一定都是如上所述的两侧对称性同时骨折。可发生单侧上颌骨骨折或两侧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此外,还可发生上颌骨纵行骨折,如腭中缝矢状骨折。

2)骨折块移位:上颌骨上无强大的咀嚼肌附着,故骨折块多随外力的方向而发生移位,或因重力而下垂,一般常出现向后下方向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上颌骨折块移位必然引起咬合关系错乱。如一侧上颌骨向下移位较多,该侧就出现咬合早接触。如上颌骨与翼突同时骨折,因翼内肌向下牵拉,常使后牙早接触,而前牙开。

4)眶及眶周变化:上颌骨骨折时眶内及眶周常伴有组织内出血水肿,形成特有的“眼镜症状”,表现为眶周瘀斑,睑、球结膜下出血,或有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等。

5)颅脑损伤:上颌骨骨折时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等。3.颌骨骨折的诊断首先应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及伤后临床表现,重点了解创伤力的方向和作用的部位;然后再作全身及局部检查。

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到面部有无畸形、眼球有无移位;有无创口、肿胀或瘀斑如“眼镜症状”等;行开闭口运动时可看出张口受限、牙列与咬合错乱及颌骨异常活动等;其中咬合错乱是专科检查最重要的骨折体征。通过触诊可明确骨折部位,如可疑上颌骨或面中部骨折,应重点触摸眶下缘、颧牙槽嵴有无台阶感,颧额缝有无凹陷分离,颧弓有无塌陷;以手指或器械捏住。

上颌前牙,摇动上颌骨有无浮动感等。检查下颌骨,可用手指放在可疑骨折线两侧的牙列上和下颌缘处,两手作相反方向的移动,以了解下颌骨有无异常动度和摩擦音。触摸耳屏前有无压痛,双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嘱患者作开闭口运动,感觉双侧髁突的动度是否一致;如动度不一致,则提示可能有髁突的间接损伤或骨折。此外,颏部闭合性骨折时,常在打击力相反方向伴有髁突颈部和下颌角的间接性骨折。

X线片检查可了解骨折线的部位、数目、方向、类型、骨折段移位情况以及牙与骨折线的关系等。下颌骨骨折时,可拍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X线片、下颌骨侧位及后前位片;髁突骨折可用关节断层及薛氏位等;面中部(如上颌骨)骨折时,可拍摄铁氏位、华氏位、颧弓切线位、上颌咬合片等,必要时可加拍颅底位检查颅底。

CT尤其是三维CT重建,对骨折线及骨块移位的显示更为清晰,是全面了解颌面部骨折特别是复杂的全面部骨折信息的常用辅助手段,对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作用。

4.颌骨骨折的治疗

(1)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治疗时机:颌骨骨折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但如合并颅脑、重要脏器或肢体严重损伤,全身情况不佳时,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待全身情况稳定或好转后,再行颌骨骨折的处理。但应注意,在救治其他部位伤的同时,不能忽视与颌面外科的衔接,以免延误治疗,防止错位愈合,增加后期处理的复杂性。

2)骨折治疗原则:正确的骨折复位和稳定可靠的固定,下颌骨骨折固定4周,上颌骨固定3周。

3)骨折线上牙的处理:在颌骨骨折治疗中常利用牙行骨折段的固定,应尽量保存,即使在骨折线上的牙也可考虑保留,但如骨折线上的牙已松动,折断、龋坏、牙根裸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则应予拔除,以防骨创感染或并发颌骨骨髓炎。儿童期颌骨骨折后。如恒牙胚已暴露并有感染可能者,也应去除。

(2)颌骨骨折的复位方法:颌骨骨折的复位标准是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关系。根据不同的骨折情况,可选用不同的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主要用于新鲜的并且移位不大的线形骨折,如牙槽突骨折、颏部线形骨折的复位。复位后应作颌间固定,属于非手术治疗。

2)牵引复位:主要用于手法复位不满意或伤后2~3周已经纤维性愈合的患者。分为颌间牵引及口外牵引两种。

①颌间牵引:是在上、下颌牙列上分别安置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根据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关系。它既有牵引作用,牵引到位后,也有固定作用。主要用于下颌骨骨折的牵引固定。应注意当上、下颌骨同时骨折时,用颌间固定恢复咬合关系后,需将上颌骨作坚固内固定或加用颅颌固定,否则,当下颌骨作开口运动时,有可能将上颌骨骨折块牵拉移位。

②颅颌牵引:主要用于上颌骨骨折。如上颌骨向后移位较大的骨折,传统的石膏头帽颅颌牵引技术已经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外牵引支架。

3)手术切开复位:主要用于有软组织伤口的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颌骨复杂性骨折或已有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方法是手术显露骨折部位,新鲜骨折采用器械使之复位,陈旧性骨折则不按原来的骨折线打开骨折,而是采用骨锯截骨,然后根据恢复拾关系与面形的要求移动截开的骨块,达到复位的目的。

随着固定材料的发展和切121技术的完善,手术复位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兼顾手术和美观要求的常用手术进路有:冠状切口人路、睑缘下切口、耳屏前切口、下颌下切口、局部小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

(3)颌骨骨折的固定方法;为保证骨折块复位后在正常位置上愈合,防止发生再移位,必须采用稳定可靠的固定方法。

1)单颌固定:是指在发生骨折的颌骨上进行固定,而不将上、下颌骨同时固定在一起的方法。常用的有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即将成品或弯制的牙弓夹板横跨骨折线安置到两侧健康牙上,用金属丝将夹板与牙体逐个结扎起来,利用健康牙固定骨折的方法。临床上常用于牙槽突骨折和移位不大的颏部线形骨折。

2)颌间固定:指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同定在一起的方法,是颌面外科最常使用的固定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移位的骨折段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上愈合。常用的方法有: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小环颌间结扎固定和正畸托槽颌间固定。

单纯采用该方法治疗骨折,下颌骨一般固定4~6周,上颌骨3~4周。缺点是由于上、下颌被固定在一起,常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语言功能,难以保持口腔卫生,继发龋病等。

目前,随着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引入,颌间牵引与固定的作用和角色发生变化,单纯使用颌间牵引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模式已被逐渐放弃,它主要被用作坚固内固定的辅助手段,在作内固定之前咬合关系的维持与确认,内同定后作短暂抵抗肌源性不良应力。同时固定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3)坚固内固定(RIF):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颌骨骨折内固定新技术。坚固内固定没有颌间牵引固定带来的诸多弊病,诸如口腔卫生不良,继发龋病、进食及语言障碍、影响社交活动等。实践证明,坚固内固定技术比以往许多固定方法效果好,使用方便,术后大大减少了颌间固定的时间,甚至可不用颌间固定。因而,目前在多数情况下已成为颌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开放复位坚固内固定的适应证为:多发性或粉碎性上、下颌骨骨折;全面部骨折;有骨缺损的骨折;大的开放性骨折;明显移位的上、下颌骨骨折;无牙颌及牙槽突萎缩的下颌骨骨折;感染的下颌骨骨折。

坚固内固定应以颌骨在解剖上和力学上有其特点为基础,如上颌骨应考虑鼻上颌支柱、颧上颌支柱和翼上颌支柱三个垂直支柱和牙弓、眶下缘及颧骨颧弓、眶上缘构成的水平支柱。

下颌骨应考虑解剖薄弱区和应力集中区。

(4)髁突骨折的治疗:迄今为止,对于髁突骨折治疗的方式尚存在一定争议,正确的选择应视损伤情况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决定。

大多数髁突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即在手法复位并恢复咬合关系后行颌间固定。对于翼外肌附着上方骨折而无移位者,可不作颌间固定,采用弹性吊颌帽限制下颌运动,保持正常咬合关系即可。有轻度开者,可在患侧磨牙区垫上2~3mm厚的橡皮垫,用颌间弹性牵引复传固定,使下颌支下降,髁突复位,恢复咬合关系;然后撤除橡皮垫,继续颌间固定3~4周。

这样即使移位的髁突未能完全复位,在愈合过程中可发生吸收与改建,随着功能的需要,髁突出现适应性变化而并不影响功能。儿童髁突骨折、囊内骨折及移位不大的髁突骨折常使用此法。保守治疗应重视早期开口训练,以防止关节内、外纤维增生,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

对髁突明显移位,闭合复位不能获得良好咬合关系、成角畸形大于45°角、髁突骨折片向颅中窝移位.髁突外侧移位并突破关节囊者应视为手术适应证。髁突骨折复位坚固内固定后,一般不需辅助颌间牵引固定或仅固定1~3天。对于髁突粉碎性骨折而不能固定者,可手术摘除碎骨。

(5)无牙颌及儿童颌骨骨折的治疗:无牙颌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经常见于下颌骨,因牙缺失以及牙槽突的吸收,下颌骨往往变得纤细;加之老年骨质硬化且经常伴有骨质疏松,更易发生骨折。对于闭合性及移位不大的骨折,可利用原有修复的义齿,恢复咬合关系,外加颅颌绷带固定;也可以采用颌周金属丝结扎将义齿固定在下颌骨并恢复与上颌骨的咬合关系。

对于移位较大的骨折,也可以考虑切开行复位坚固内固定。因无法作颌间固定,故接骨板的强度应更大,跨度应更长。最好使用重建板以便承载不良应力。无牙颌骨折要求恢复颌位即可,骨折愈合后用义齿修复。

儿童颌骨骨折较少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骨质柔而富于弹性,即使骨折,移位一般也不大。由于儿童期正值乳恒牙交替期,恒牙萌出后,其咬合关系还可以自行调整,因此,对复位和咬合关系恢复的要求不如成人高。但儿童乳牙列的牙冠较短,牙根吸收而致乳牙不稳固,难于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颌骨内有众多恒牙胚。

而且骨皮质较薄,采用内固定时容易损伤牙胚,也不易固定牢靠,因此,儿童期颌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如颅颌绷带、自凝塑胶夹板及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等。对于严重开放性创伤,骨折移位大或不合作的患儿,也可选择手术复位固定;固定可采用金属丝,钛板同定时应远离牙胚;最好选用单皮质钉,防止损伤牙胚。

(三)颧骨及颧弓骨折

颧骨和颧弓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易受撞击而发生骨折。颧骨与上颌骨、额骨、蝶骨和颞骨相连接,其中与上颌骨的连接面最大,故颧骨骨折常伴发上颌骨骨折。颧骨的颞突与颞骨的颧突连接构成颧弓。颧弓较细窄,更易发生骨折。

1.颧骨颧弓骨折分类:一般可分为颧骨骨折、颧弓骨折、颧骨颧弓联合骨折及颧、上颌骨复杂骨折等,而颧弓骨折又可分为双线型及三线型(M型)骨折。

Knight和North根据解剖移位的角度提出6型分类法:Ⅰ型:颧骨无移位骨折;Ⅱ型:单纯颧弓骨折;Ⅲ型:颧骨体骨折向后内下移位,不伴转位;Ⅳ型:向内转位颧骨体骨折;Ⅴ型:向外转位颧骨体骨折;Ⅵ型:颧骨体粉碎性骨折。认为,Ⅱ、Ⅴ型骨折复位后稳定,不需固定;Ⅲ、Ⅳ、Ⅵ型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固定。

上一篇:欧姆定律导学案下一篇:大班上学期期初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