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分析报告

2024-09-10

三公经费分析报告(通用9篇)

篇1:三公经费分析报告

XXXXX 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报告

浙XX会专﹝2014﹞ 号

ZZZZZ:

我们接受委托,于2014年3月17日至20日对XXXXX(以下或简称“YYYY”)2013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保证与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是YYYY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对YYYY2013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情况发表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关于建立健全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制度的意见》(浙委办发〔2013〕83号)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YYYY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凭证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并得到了YYYY的支持与配合,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审单位基本情况 XXXXXX。

二、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结果

(一)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总体情况

1.经审计核实,YYYY2013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合计435.21万元,与2012年决算数703.96万元相比,减少268.75万元,下降38.18%;

2.YYYY2013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决算数合计435.21万元,与2013年预算数163.00万元相比,超支272.21万元,超预算167.00%。

(二)“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1.因公出国(境)经费 经审计核实,YYYY2013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决算数28.81万元,2012因公出国(境)经费决算数16.02万元;2013年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0.00万元;

2012决算报表因公出国(境)经费填列数0.00万元,未包含经营支出中列支的出国费用16.02万元,2013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与2012因公出国(境)费用实际支出相比增加12.79万元,增长79.84%。

2.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

经审计核实,YYYY2013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数253.28万元,其中公务车购置17.30万元,2012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数324.86万元;2013预算数63.00万元;

2012决算报表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数57.79万元,未包含基本支出中汽车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以及经营支出中列支的汽车运行维护费267.07万元,实际支出324.86万元;2013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与审计核实后的2012决算数相比减少71.58万元,下降22.03%;较2013年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63.00万元超支190.28万元,超预算302.03%。

3.公务接待费

经审计核实,YYYY2013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数100.81万元,2012年决算数230.11万元;2013年预算数60.00万元,超支40.81万元;

2012决算报表公务接待费支出数78.19万元,未包含项目支出中列支的招待费0.48万元、经营支出中列支的招待费151.53万元,2012年公务接待费实际支出230.11万元。2013公务接待费支出与2012公务接待费实际支出相比减少129.30万元,下降56.19%;较2013年预算数60.00万元超支40.81万元,超预算68.02%。

(三)会议费、培训费支出情况 1.会议费

经审计核实,YYYY2013会议费支出决算数52.31万元,较2012支出决算数132.97万元减少80.66万元,下降60.66%;较2013预算数20.00万元超支32.31万元,超161.55%。

2.培训费 经审计核实,YYYY2013未发生使用财政资金支付的培训支出,2012未发生使用财政资金支付的培训支出,2013预算数20.00万元。

3.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YYYY2012决算报表会议费支出32.43万元,账面实际列支会议费支出132.9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中列支21.18万元,项目支出中列支56.78万元,经营支出中列支55.01万元。2013会议费支出较2012年会议费实际支出减少,系因特检院响应上级号召,精简会议,从严控制会议支出所致。

YYYY2012决算报表培训费支出54.94万元,全部系单位职工参加外单位培训所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2013培训费科目发生额35.53万元全部系单位职工参加外单位培训所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2013会议支出超预算161.55%,未发生培训费支出,系因年初未根据全年工作计划安排全年会议计划和培训计划,并据以合理编制会议费、培训费预算,导致预算执行出现较大差异。

(四)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2013项目支出预算5,800.00万元,其中“三公经费-公务用车购置费”预算18.00万元。2013项目支出决算合计3,094.47万元,其中单独核算的基建支出1,398.06万元。项目支出中实际列支“三公经费”29.46万元,其中:出国费7.41万元,会议费4.88万元,招待费1.23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15.94万元。

(五)办公楼购建、装修等基建支出情况

YYYY2013在建基建项目有汽车罐车检验检测及培训考试基地、检验科研综合楼、标准化特检业务用房3个,审计未发现YYYY存在违规新建楼堂管所、豪华装修等问题。

(六)审计规范津补贴情况分析

审计未发现YYYY2013存在违反规范津补贴的规定情形。

(七)公务支出中的铺张浪费等其他违规支出情况 审计未发现YYYY2013公务支出中存在铺张浪费情形。

三、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四、审计评价与建议 XXXX。

附件一: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核实表

附件二:公务支出公款消费重点支出项目审计核实表 附件三: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问题表

XXXX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注册会计师:

RR·YY 中国注册会计师:

报告日期:2014年3月26日

篇2:三公经费分析报告

5、个人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6、2017年个人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篇3:“三公”经费绩效审计对策探讨

“三公”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经费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在“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背景之下,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建立了“1+20”制度约束体系。其中“三公经费”是反对浪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的约束下,2013年1-11月中央和国家 机关113个部门和 单位本级 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42.9%、38.1%、10.9%,31个省区市直属单位本级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与2012年全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6.2% 、32.7% 、15.3% 。“八项规定”为完善“三公经费”监管提出了制度性的要求,保证了“三公”经费的合规性。

但随着社会 民主意识 的不断增强, 社会公众不仅仅关心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关心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因此引入“三公”经费绩效审计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领域, 分析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差距,总结国外绩效审计的优点,提出改进措施,从战略、法律法规、评价指标建立、审计模式的角度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有关细化政府绩效审计———“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却相当有限,主要基于“三公”经费公开角度探讨绩效审计,存在对“三公”经费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绩效评价标准不够系统等问题。故本文从政府绩效审计角度探讨“三公” 经费监管创新研究,构建科学的审计监督和问责机制,促进和完善相 关制度和党风 廉政建设,突破监管瓶颈与困难,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

二、“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高额“三公”经费需要加强管理

“三公”经 费在国家 制度的约 束下,预算数近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财政部2014年预算数与2013年预算数相比,下降了49.75万元,民政部2014年预算数 比2013年下降了80.35万元, 审计署2014年预算数比2013年下降了60.71万元。但从2014年“三公”经费开支预算总额来看,依旧呈现高支出的状态, 国家统计局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数高达10 596.29万元,交通运输部高达8 387.94万元(见表1)。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优点

绩效审计是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也就是“3E”审计,目前已经发展到 “5E”审计,对“环境性”、“公平性”也展开了研究,绩效审计相比于传统政府审计, 不仅能够解除受托经济责任, 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点,而且具有价值增值功能,通过绩效审计,为政府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让各项活动更有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更加全面地核实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传统政府审计重视事后评价的基础上,兼顾事前与事中监管。

在传统政府审计保证“三公”经费消费合规、合法的基础之上,开展“三公”经费绩效审计,适应了“三公”消费在公开过程中, 公众对政府职能运转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和多层次性评价的需求。

1.公务接待费。在传统审计在检验公务接待开支是否严格遵守各项定额标准的基础上, 绩效审计主要回答各项公务接待 消费是否本 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作风;公务接待的目的与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是否有更高效、更经济的方案。

2.公务交通补助费。在国家取消公务用车的制度出台后, 以公务交通补助费的形式替代“三公”中的公务用车。公务交通补助费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其分配的公平性, 避免受“官位阶层”过多的影响。对于外出频繁的岗位, 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其分配的科学性,避免因补助过低而间接导致的“懒政”行为。

3.公务出国 (境 )。公务出国 (境 )一直是难以监控的部分, 主要从事前和事后加强绩效审计, 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判断公务出国(境)各项消费的有效性与效果性, 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是否有更加经济的方案。

三、落实绩效评价,完善“三公”经费

有关“三公”经费的各项开支大都是服务性行为,有些效益是间接的、潜在的,难以对其进行量化性分析,因此在对“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应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公务接待费实行分类评价制度

在公务接待绩效评价中, 应该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进行分类,实行分类评价的原则,各部门按公务接待目的划分。如环境保护局依据开展的接待活动主题,分为以提升环境为目的的公务接待活动和提升内部管理、加强上下级交流的公务接待活动,以提升环境为目 的的公务接 待活动又细化分类实施绩效审计,如空气的改善、水质的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等。例如各部门为 治理水污染而 产生的公务接待费用, 带来的效益多少,我们无法去量化,因此要通过审计师去判断“三公”经费开支 所带来的环保效益,通过对水质的检 测 ,与其他年度的水质质量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依据水质改善程度和“三公 ”经费的开支数额 与其他省市具 有同样性质 的“三公”经费开支进行横向比较 , 通过两维度的 比较来判 断经费开 支的“5E”性。因此 ,绩效审计应该对相似主题会议进行分类、汇总 ,最终在测试空气、水质、土 壤等资源的质 量改善程度和公 职人员的自我 评价上来判断其投入的有效性,以提升内部管理,加强上下级交流 ,监督公务接待活动产生的费用。

(二)公务交通补助费实行工作岗位评价制度

2014年7月16日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 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方案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 并将普通公务 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于降低公务用车开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绩效审计已由原有的“3E”发展成“5E”, “5E”包含“经济 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境性”,而公务交通补助最难 保证的便是其 分配的“公平性 ”, 《中央和国 家机关公务 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规 定:司局级每人每月1 300元, 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但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 定比例作为 单位统筹部分,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

如何管理公务交通补助中的单位统筹部分金额,以及是否解决其不均衡的问题,是绩效审计关注的重点,因此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公务交通补助应实行工作岗位评价制度,根据岗位的外出频率, 判断公务交通补助的合理性,尤其关注补助过高的岗位,是否过多受到“官位阶层”的影响;对于外出频繁的岗位也要审查其补助的科学性。

(三)因公出国 (境 )费实行成果评价制度

公务出国(境 )的主要目 的是交流和学习, 由于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我们难以及时判断公务出国 (境)产生费用的合理性,因此加强后期绩效审计就显得十分关键,通过对后期公务人员审核、评价 ,来判断公务 出国(境 )的有效性。以提升学术能力为目的的出国(境)活动,应以出国人员撰写课题的数量和层次、发布的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绩效审计衡量指标;以提升教育水平为目的的公务 出国 (境 )活动则以学校 的升学率和 科研成果数量来判断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结合定性分析,判断出国(境)各项开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 “三公”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衡量标准是:(1) 该政府辖区的人均GDP指数, 通过GDP指数的变动来衡量“三公”活 动开展的“5E”性 ,投资于项目工程过程中产生的“三公”经费开支 则通过项目的 财务比率来进行判断。 (2)公民对政府部门或项目的 满意程度也可 以体现政府职能发挥的有效性,通过民意调查,获取公民满意度 指数,能够为绩效审计引入很好的评价指标。 (3)内部经费有无 贪污行为和贪 污行为的数量可 以折射内部控 制系统的完 善程度。依据这些信息,审计师进行判断,得出审计报告 :一方面能够反 映出政府的开支是否得到了预期结果,是否有效地使用了各自资源;另一方面为“三公”经费开支 存在的改进 空间提出建议。X

摘要:目前“三公”经费审计重点主要侧重于合规性审计,无法有效判断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引入绩效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公”经费为基点,围绕绩效审计,在分析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为如何开展“三公”经费绩效审计提供了对策建议。

篇4: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三公”经费;对策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公开是指将政府的三公经费开支向社会公众公开,使社会能够监督政府的三公消费,从而有效控制公共权力、监督官员的行为。

公共选择是与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二)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最近40年来在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突出特点是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个人主义、理性原则、交换政治和政治过程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四个构成要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的参与者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政治活动不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途径,政治活动形成的集体决策是个人决策的某种方式的加总,公共选择不过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政治交换的目的是追求人利益的最大化,供求双方是政府和投票人(选民),表现为投票人缴纳税收以换取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投票人通过政治选票显示其个人偏好,政治交换中政治家之间竞争激烈,官僚机构类似垄断组织,利益集团类似卡特尔。

二、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历史背景和成效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历史背景

2008年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具体内容;2011年的两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表示将在2010年的中央财政决算报告中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2011年,国务院要求经人大审查的98个中央部委都公开预、决算,并要求地方政府遵照执行。

(二)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成效

自2010年以后,绝大部分中央部委都公开了预决算报告和“三公”经费情况。2011年7月北京市作为首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市,公布了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同年7月陕西省作为继北京市之后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市。随后,上海市、广州市和成都市等城市也公布了“三公”经费的内容。到现在“三公”经费的公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和精神,使得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成为迫于行政命令而必须采取的行动,这有效遏制了政府的不公开、不按照标准公开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第二,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来说,三公经费是很重要的政府信息,公开三公经费实际上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表现,它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过程的落实。第三,“三公”经费公开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政府滥用经费。2010年中央单位的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201 1年此三项费用分别为19.77亿元,59.15亿元,14.72亿元。

三、我国“三公”经费公开中出现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不明确

如何确定“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正面肯定和反面排除。正面肯定是指通过列举的方式规定“三公”经费应该公开的内容,反面排除是指将升级国家秘密的内容等不可公开的内容排除在外。然而,我国并没有正面规定“三公”经费的范围,也没有概括“国家秘密”包括那些内容。

(二)“三公”经费公开的内容不细化

从现行公开的政府财政指出的内容可以看出,大多是将三公经费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科文等事务、社保医疗等事务、农业环保等事务、商业金融等事务六大类,每一类中都包括“三公”消费,但是都没有具体到三公经费。

(三)预算编制中审计监督缺位

在政府“三公”经费编制完成后,政府的审计部门应该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查,然后再交给人大审批。但现实的情况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其的监督往往是缺位的,没有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来衡量新的预算报表,分析和评价预算的编制和调整情况的内部审计监督体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四)审批中人大监督流于形式

在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环节后,按照规定应该进入人大审批监督环节。但是出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大对预算草案内容的修正或者否决权力,出于我国预算报表编制粗糙,出于人大审批时间过短等原因,使得人大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最具权威的监督作用。

(五)执行中政府并未严格遵照

预算草案一旦通过人大的审批,即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就应该根据预算报表中的数据严格控制其开支,根据预算去使用经费。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政府对“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往往和编制“三公”经费的情况脱节,“三公”经费实际支出的数额与编制草案的数额总有一定程度的不符。

四、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分析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粗糙的编制是政府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一切人类行为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政府行政行为。从公共选择理论所说的理性原则讲,政府是希望三公经费用越大越好,因为他们可能从这部分费用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在要求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但是又缺乏详细指标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在其自由裁量权下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相比于详细的预算,粗糙的预算更可能增加政府自身的收益。

(二)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审计的动力

内部审计本来应该是监督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重要环节。然而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审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首先,审计部门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于详细的预算编制对其自身的活动经费就是一种限制。其次,由于很难对审计部门的监督不作为行为进行评判和追责,所以审计部门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三公”经费内部审计上。

(三)人大并不是纯粹的公众利益的代言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相比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选民选择能够代表自身意志的人成为代表,赋予其表决、监督等权力,作为政治交换,人大代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人大代表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人民的利益。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经济人”,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着不同的偏好选择,而这些偏好并不一定完全是和社会公众的偏好完全一致的。

(四)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是照章办事的机器

公开政府“三公”经费的目的就是要让公务员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然而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是照章办事的机器,他们的行为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公共选择的角度来讲,首先,虽然预算需要控制的是各个部门的经费开支,很难约束到单个人员上来,每个人都想要从一定的经费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次,由于法规不健全,即使公务员的“三公”花费实际情况与预算由一定区别,也很难追究责任,所以他们都不会为没有按照预算控制支出而付出太高代价。所以,“三公”经费预算对人们的经费支出行为的控制作用有限,人们会从个人理性的角度来选择其使用行为。

五、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谈“三公”经费控制的对策

(一)明确公开的范围,细化公开的标准

1.明确“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

为了尽可能避免“三公”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政府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理性角度,在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权内编制出粗糙的“三公”经费预算,必须明确“三公”经费公开的范围。对于“三公”经费公开的正面范围应明确规定“除了涉及到国家秘密不方便向民众公开的极少数信息,除此以外纳入到预算草案中的内容都要向社会公开。”而对于“三公”经费公开的排除事项,即不予公开的国家秘密信息的范围和界限,用正面列举的方式明确与应公开的政府信息的界限。

2.细化“三公”经费公开的标准

对于“三公”经费应包括哪些开支,公开应具体到那个层级,立法应予以明确,以方便后期对政府资金的消费和转移。目前我国财政支出预算体系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别,大部分政府预算草案中的财政支出都是列到“款”,相对重要的款项列举到“相”,在这种情形下,“三公”经费根本无法在预算草案中识别出来。因此应明确规定各项支出按功能划分应具体到“目”,尽可能用图标等清晰简洁的方式将预算的内容呈现出来。

(二)建立广泛全面的监督机制

1.充分落实人大的法定监督权

预算监督制度的重点是强化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监督意识,提高其在预算配置中的地位。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使得代议机构能够代表人民的意志并且行使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相应监督审批权力。因此,首先,要提高人大代表的法定监督意识,实质能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为公众末福利的责任和使命;其次,要从立法上明确人大审批的范围和程序,让人大代表的权力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最后,要明确法律责任的后果,保证人大审批的效力,严格规定预算一旦被人大否决将承当的法律后果。

2.建立民众监督的方式和途径

公共选择理论中,政治家不一定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即代理人不能够反映委托人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形之下,减少委托代理的风险,让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到“三公”经费监管中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近年来,随着公民的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达,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日益增加,途径也日益丰富。政府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征集民意,充分肯定公民监督的权利,扩展公民参与的形式。

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审计部门作为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从属部门而监督政府工作时效果不理想,那么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现行审计隶属关系进行改革,使监督部独立于被监督机构,而直接对权力机关负责。这样既方便监督机构查阅政府的相关文件,监督政府各部门日常的预算执行情况,也能使监督机构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保障其公立性。

(三)强化法律责任

1.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

目前关于“三公”经费超标现象以及未公开或未按照标准公开“三公”经费的行为并无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也正是因为随意浪费会免于法律制裁,所以会滋生浪费和腐败。因此,必须明确规定官员超标消费应该承当的法律责任,明确政府部门不公开或者不及时公开或者不按照标准公开“三公”经费应该承当的法律责任。

2.明确责任追究的形式

首先,应该明确行政机关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规定官员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或者没有按照标准公开“三公”经费的,或者不按照预算来执行“三公”经费致使超标,情节轻微的承担行政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承担刑事责任;其次,应该明确人大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人大也有其“经济人”的本性,一旦立法机关的权力产生背离或异化,就要启动违宪程序通过让人大承担相应的宪法责任来制裁其违宪行为,进而制约异化,使人大真正有效落实预算权。

3.增加责任追究的途径

篇5: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根据石嘴山市监察局、财政局《关于开展三公经费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室对执行“三公经费”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xx年1-8月份“三公经费”执行情况

1-8月份“三公经费”合计支出11.48万元,是20xx年“三公经费”控制数的68%。其中:公务接待费4.98万元,比20xx年同期节约2万元,是20xx年“三公经费”公务接待费控制数的125%;会议费0.82万元,是20xx年“三公经费”会议费控制数的13.67%;车辆运行费5.68万元,是20xx年“三公经费”车辆运行费控制数的81.14%。

无用公款大吃大喝,或进行高消费、娱乐等情况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公务接待费超出了年度控制标准。超标主要原因:20xx年度控制数指标太低。我室20xx年公务接待费决算数为11.16万元,20xx年公务接待费控制数为4万元,控制数仅为20xx年的35.84%,指标数偏低。

(二)车辆运行费指标数偏低。20xx年决算数为6.86万元,20xx年控制数为7万元。相比20xx年,车辆运行费略有增加,原因是20xx年1-3月份实有车辆数1辆,20xx年全年2辆车。

三、采取的控制措施

今年以来,我室高度重视,召开了主任办公会议及全体会议,专题部署安排了“三公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一)提高工作效能,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成本意识,超前谋划,保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尽量简化。

(三)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区外参加会议及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识的考察学习活动。

(四)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每月对公务车耗油、修理、过路过桥等费用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按时审核车辆外出情况,加强车辆使用监督,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篇6: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1、会议费

我局会议费20xx年全年预算为3万元,实际支出0.65万元,无超出预算。

2、公款出国(境)费用

我局20xx年全年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务用车购置费

我局20xx年全年没有购置公务用车,此项费用不存在。

4、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

我局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0xx年全年预算为10.5万元,实际支出10.14万元,无超出预算。

5、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公务接待费20xx年全年预算为7万元,实际支出1.06万元,无超出预算。

我局严格按程序和规定标准控制支出,经费收入支出情况单独记账、单独结报,每月在党务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经查,我局全年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六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严格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五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审批制度,控制接待标准。

篇7: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项检查机制

根据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张世房为组长、纪检组长刘永兴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车辆使用与管理制度和科技局公务接待制度,要求局各科室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财务管理规定,不得私设帐外帐和“小金库”,严禁公款私存。我局三公经费中无因公出国(境)经费, 20xx年“三公”经费支出25343元,不存在超支现象。

(一)公务接待费用

公务接待工作由主管局长审核同意,各项具体服务工作由办公室负责,接待费用严格按照相关的接待标准执行,否则超支部分自付。经查,我局不存在公款吃喝玩乐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

(二)公款出国(境)费用

20xx年我局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三)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情况

我局严格按按照上级关于公务用车的相关要求,规范公务用车的使用,执行使用人填写派车单、办公室主任和主管局长审批的程序管理,确保公务用车的严控使用。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五项强化措施。

一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二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公务用车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公务用车使用效率。

三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遵循公务接待管理制度,控制接待标准。

四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

篇8: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问题浅析

关键词: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对策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公开是政务公开的具体化,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公开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现状

由国务院自上而下启动的三公经费公开,首个公开的部门是科技部,公布时间为2011年4月14日,是唯—一个在国务院要求的公开时间底线(6月底)前完成了相应公开工作的部门。截至2011年7月底,已公开的中央部委共为92个,仍有6个部门尚未公开。综合统计显示,目前中央各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总数合计94.7亿元,2011年预算总数为94.28亿元。继中央部门,2011年7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成为全国首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单位。北京市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合计11.3亿元,涵盖了154个预算单位。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或单位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布三公经费,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近4.4亿元。7月23日,陕西省成为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政府。陕西省公布了2010年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总支出为7.27亿元,但是,2011年预算没有同步公开。第三家公开三公经费的省级政府是上海。7月28日,上海市财政局公布,2011年上海市市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11.1亿元。除北京、上海和陕西三个省级单位和广州、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公布三公经费内容外,其他省市各级政府仍未公布。

二、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公开缺乏主动性

从中央部门及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具体情况看,政府部门存在不够主动的情况,推三阻四或者找各种借口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仍选择沉默应对,不予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在公开过程中一些部门也会有轻内容、重形式,甚至出现隐形处理、数字游戏,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处理的情况,只是迫于公开的压力而进行不完全的公开,使三公经费公开在实践中得不到正确的贯彻和落实。

(二)三公经费公开缺乏规范性

1. 公开格式不规范。

从已公布的情况看,形成了3种不同版本:一是以审计署公布的,并明确细化项目;二是财政部及相关部门,仅公开了总支出的相应数据,而且财政部没有公布去年的三公预算;三是农业部的数据,主要集中公开了公务用车的开支。三公经费公开格式的不规范导致政府部门有机会隐匿其不愿公开的相关支出,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2. 公开不细化。

在三公经费公开的110天中,公开报表应采取的格式、公开内容的详细程度,公开事项应明确的细节,各个部门未能统一标准。有的部门公开数据比较详尽,开销去向较为明确,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笼统,数据公开亟须统一规范。而无论是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中央部门总的三公经费支出,还是其他部门公布的数据,都只是简单的列出公费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三项费用的数字,既缺乏具体内容,也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三)三公经费公开缺乏实效性

1. 信息反馈体系不完善。

三公经费公开后,公众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受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公众的质疑声,多数部门基本上未予回应。公众无法真正参与到三公经费的监督中,没有形成从政府部门到公众再到政府部门的信息循环机制,无法达到三公经费公开的实效。

2. 评价标准缺失。

三公经费公开后,没有明确、详细的评价标准,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使公众不能清晰、明了的判定该部门经费支出的详细核算标准、开展有关活动与本部门履行职责的关联度、必要性和实际取得的成效,因此也就很难判定这些经费的支出究竟是否合理、是否取得应有的绩效。

三、完善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对策

(一)促进政府观念转变

政府是公众的代理人,政府履行的权力来自公众,公众享有政务信息的知情权,政府官员要改变公开政务信息是对公众恩赐的陈旧观念,认识到公开包括财政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是法定义务,无可推卸。

(二)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目前看,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至少应满足细化性、科学性等要求。就细化性而言,三公经费的公开除了应当明确每一笔花销的数额,还应当解释每一笔花销的用途,以利于公众判断其合理性。进一步细化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的标准,统一部门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避免政府部门敷衍了事。在科学性上,我国目前财政预算分类中没有专设三公经费这一科目,一些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极易转嫁于“其他行政经费支出”。因此,增设三公经费的预算分类科目是当务之急。而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关键在于制度化的强制约束,需要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修改现行法律(如预算法)、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对已公开三公经费的审查

三公经费的审查,包括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从中发现三公经费支出乃至整个政府行政事务运作中的问题,探讨对其治理、改进的对策。除了应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财政预算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力度外,还应鼓励相关民间专门的组织机构来从事这项工作。在政策上支持相关民间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政府三公经费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包括对不同部门不同年度的三公经费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以及对同一年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国家的三公经费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分析报告。

(四)建立三公经费公开问责制度

1. 明确相关负责人。

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是确保公开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财务主管,应是确保公开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直接责任人。

2. 建立严格的问责制。

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地方政府,不仅要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还要对相应部门、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问责,建立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的长效机制。

3. 对于在公开中造假、隐形处理政府信息的行为,必须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拒绝公开预决算信息是违法行为,公开虚假的信息同样是违法行为,对于这种违法行为,相关部门严格启动责任追究。

(五)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1. 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制度,让公众敢监督;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实施制度,让公众能监督;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追究问责制度,让公众的监督发挥实效。民主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监督方和被监督方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确保民主监督正常有效的运行。

2. 要重视民主监督的协同。通过其他监督形式的协同,使民主监督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促进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覆盖广、多层面、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全面发挥民主监督的整体效应,使民主监督的渠道更加畅通,措施更加有力。

3. 拓宽三公经费公布的载体。使三公经费公布的载体延伸至报纸,拓宽政务公开的覆盖面;增设三公经费全国工作小组,向社会公布网址、电话,处理三公经费数字真实度审核、相关投诉等问题。

(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特别是政务公开制度,包括整个预算决算的公开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内容和过程的公开制度、行政立法和执法信息的公开制度。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法,并建立人民法院对政务信息公开行为的司法审查和监督制度,促进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取得全面和持久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孟庆平.中国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112-115

[2]陈武明.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J].嘹望新闻周刊,2009(22)

[3]牛建忠.强化措施规范职务消费行为[J].西部财会,2010(6):12-13

篇9:三公经费分析报告

【关键词】三公经费;会计核算;财政监督

“三公经费”是维护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基本经费的组成部分,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三公经费”的支出一直是全社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三公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公经费”主要包括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辆的购置及运行费用和公款出国(境)费用。近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地方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措施,总体上能够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规模,大部分单位切实精简了各类公务活动,部门召开的会议数量、组织的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公务接待批次比上年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各部门相继推进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部门预算公开。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公车使用方面

一是一些部门单位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二是挤占其他支出用于车辆购置、运行维护或违规发放交通补贴等;三是公车私用的现象屡禁不止,很多喜宴或者生日宴会场合都会看到公务车的影子,这就造成公务用车的维护费用居高不下。

2.公务接待费方面

公务接待费是个大箩筐,各种费用都往里面装,这是公务接待费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各种检查考核、申请项目等都会成为聚餐吃喝的借口,造成部门超标准支出公务接待费,一方面有些预算单位为缩减实际支出,粉饰财务报表,往往将超出限额指标的招待费隐匿至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以及其他项目支出中列支,以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有的部门将公务接待费支出转嫁摊派给其他单位。

3.公费出国方面

一是一些出国团组擅自更改行程或延长境外停留时间,有的部门超范围、超标准列支或由企事业单位承担出国(境)费;二是有些单位为了掩盖和规避出国经费,还常以学习交流、考察培训名义从差旅费、培训费等科目中模糊列支。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某些政府官员的认识不到位,特权思想严重

社会环境培养了政府官员特权思想。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些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严重和攀比思想严重。

2.一些制度并不健全,体制改革流于表面

国家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但是目前关于“三公经费”管理的制度仍然不健全,比如公车的运行费用标准、公务接待标准以及公务出国的标准和频率等没有明确要求。

3.政府部门在做预算时并不不严谨,财务监管的力度弱化

财政部门对基本支出中“三公经费”和项目支出中会议费的开支实行综合定额控制。对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和用途要求不明确,使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过大。各预算单位往往将突破基本定额、与项目相关的“三公经费”转移到项目支出-其他这类兜底科目中核算。

4.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消费歪风渐长

一方面,各行政单位内部的监督职能流于表面,对于上级的监督,也往往以上级工作较忙、任务较重等原因推辞,使得监督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外部监督又无从下手,由于政府机构的特殊性,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没有权利对行政单位的“三公经费”进行审计和监督,这也间接助长了单位领导的公费消费热情。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应对对策

1.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将“三公经费”的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三公经费”的浪费长期以来一直为百姓所诟病,为政府所头痛,如何彻底铲除这一弊端,成为了政府和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的“三公经费”浪费治理实践证明,仅靠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难以医治“三公经费”浪费的顽疾。将“三公经费”浪费行为纳入《刑法》调节范畴,就可以对法律构成要件做出明确的界定,并在其他法律如《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中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的高压线是确保财政资金不被浪费真正的守护神。

2.加强干部考核力度,将“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政府绩效考核是“新一轮政府创新的驱动器”,政府绩效考核是对官员积极改革与创新,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因为政府绩效考核的结果决定着政府官员的仕途。将“三公经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能够变外部压力为自我施压,变我要浪费为我要节约,增强降低“三公经费”动力。

3.建立健全政府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建立既注重行政结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将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与行为结果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

4.加强民主监督,推行“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在民主监督方面,一是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三公经费”进行内部监督,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性,提升“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益;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对“三公经费”进行外部监督,既能使上级政府掌握“三公经费”的开支情况,又能满足民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知情权;具体使用情况要向社会公布,接受民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高志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审计与理财,2011(10).

上一篇:一次难忘的写字比赛四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建筑装饰构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