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考故事

2024-09-01

编导高考故事(精选6篇)

篇1:编导高考故事

故事创作法

独门兵器

以故事为纽带,连接“编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想故事”和“写故事”等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 达能力。

实战心得

在国外,故事创作是创作性作文训练中很受推崇的练习方式,其写作形式包括寓言、虚构性故事、想像性故事等。故事创作与其他创作性写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鼓励学生以敏锐的感受性、丰富的想像力、非凡的独创性,写出充分显露个人创作力的好文章。英国等国甚至将此法正式列入了中学课程。该法传人我国后,经一些教师的探索,大致形成了以下的模式: 第一步,编故事。

即要求学生独立编一个故事。注意通常故事的创作是允许学生虚构。如前苏联作文改革家拉德任斯卡雅教授曾这样阐释:这里所谓的“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因此,学生所写的故事可以完全虚构,但是必须写得有根有据,使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

如果学生的思路打不开,编不出故事,据英国的语文教材介绍,可以从中国编导网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篇2:编导高考故事

高考

状元

广告。

李大林的儿子李小壮是今年的高考状元,电视台专门为李小壮做了一期节目,一时间,李小壮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天,李大林去老张的摊子吃面条,一低头,看见摊前竖了一个牌子:状元吃过的面条。

李大林“扑哧”一声笑出来:“老张,你可真能编,你家祖上都是做面条的,哪朝哪代出过状元,这又啥时候给状元做过面条啊?”

老张红着脸说:“我家是没出过状元,可你家小壮,不是常来我这吃面条吗?”

李大林明白了:老张这是在拿我家小壮做广告呢!老张见李大林沉下了脸了,连忙把李大林送过来的面条钱递了回去:“大林,面条钱就免了,就当是广告费......”

大林却不接钱,老张的脑门上渗出了一层汗,下决心似的说:“这样,以后我每天免费给你一碗面条,行不?”大林这才接过自己的面条钱:“算了,我也不是贪心的人,面条就面条吧。”

李大林正在得意,一转头看见卖烤鸭的老程正在店前摆弄一块牌子,那牌子上同样写了七个大字:状元吃过的烤鸭。显然,老程受到了老张的启发。

这回,李大林心里有数了,不慌不忙地走上前去,说:“老程摆广告牌呢?”

老程见是大林,先是一愣,随即脸上堆起笑来,斩下一斤烤鸭,递给大林:“来,这是刚出炉的烤鸭,快尝尝!”李大林不接也不吭声。老程只好主动“招供”:“我用你家小壮打广告没跟你商量,是我不对。你看这样好不好,隔三差五你就来我这摊子上称上一斤烤鸭行不?”李大林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即拿了烤鸭乐呵呵地走了。

从此,李大林没事就在街上转,果然又让他抓住几个打“状元”招牌的街坊:开书店的小孙,卖服装的小吴......李大林找上门去,不费口舌地就拿到了几本武侠书、一件夹克衫......李大林的日子越过越舒坦,他想:有个状元儿子就是好啊,又有脸面又得实惠。这天,李大林等儿子吃饭,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儿子回来。一问老婆,才知道儿子去街口的商场买东西去了。李大林放下碗筷就去找儿子。

来到商场,李大林绕了一大圈,终于在家电部找到了李小壮。原来,儿子正在一台超大超清晰的液晶电视前看球赛呢。这小子是球迷,怪不得忘了回家吃饭。李大林想:高考时,没让儿子看过一场球赛,现在考完了,也该让他过过球赛瘾啦。于是,他没惊动李小壮,自己站在一旁边看边等起来。其实,这场球赛李大林早就看过,可是,他却看得入了迷。这台电视果然不一般,瞧那气势、那清晰度,再听那声音,绝非家中的小电视可以比的!如果自己家里也有这样一台电视看球赛,那该多爽啊!

李大林抬手叫来了售货员,让他把商场经理找来。商场经理以为来了一单大生意,连忙一路小跑,赶到了李大林的面前,问李大林对哪台电视机满意。李大林指了指那台液晶电视说:“就是我儿子看的这台电视。我儿子李小壮你认识吗?” “不认识!”经理茫然地摇摇头。“哦,没关系,反正你们商场的顾客都认识!你知道怎样才能多卖出这样的电视吗?” 经理又摇摇头。

“很简单!”李大林用双手在那台电视机前比划了一下,说,“只要在这里竖一个牌子!” “竖一个牌子?”

篇3:编导高考故事

A.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看到此题, 很多学生拿出了2007年的宁夏高考文综卷中的第28题,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 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 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对以上这两个题目很多学生感到疑惑, 唐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北宋设置中书门下, 从机构的设置来看已出现不同, 这是继续沿用吗?可是题目告知是沿用, 那么职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怎样在繁杂的史实中把握住其本质呢?

再看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的新课程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汉到元的演变中, 既有中央政府制度的调整, 也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如何从中抓住这部分知识的纲, 达到纲举目张呢?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进行分析和掌握。这两道高考题给了提示。

中央政府制度内部的调整,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帝王的权威, 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也是新课改的课标要求之一。那么以中央政府制度中三省的演变作为突破口, 来很好的把握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下面就通过尚书、中书和门下省间的变化来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部分特点。

尚书省。它的设置是三个部门中最早的, 战国时期出现, 不过此时称作掌书, 负责管理国家文书印信, 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职务。在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中, 例如齐国、秦国均有设置。秦朝时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 职能是在殿中主发布文书资料, 与其他五个掌管皇家事宜的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 统称“六尚”。与战国相比, 地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依然是一个级别非常低的官职, 但是从空间来说, 他与最高执政者———皇帝间距离却拉近了不少, 成为了皇帝的身边的人———近臣。

当它出现在汉朝,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 地位飙升。武帝刘彻为了加强皇权, 压制权重的丞相。将辅政权转交给自己的近臣, 那些管吃住的 (尚食、尚席) , 管信息往来 (尚书) 人, 去作侍从、秘书, 参与军国大事, 并直接对自己负责。近臣们开始参与政事, 日渐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府机构, 权力是逐渐缩小, 成为所谓的“外朝”。汉成帝时设置尚书五人, 秩 (官吏的俸禄) 六百石, 分掌三公曹 (主管司法) 、常侍曹 (后称吏曹, 主管官员的审核) 、二千石曹 (主管地方的郡守和郡国的部分官员) 、户曹 (管理国家的户口) 、主客曹 (主管各封国的朝聘事物) , 职权逐渐加重, 渐有可比武帝前丞相之势。东汉时期尚书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被称之为尚书台, 取代了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的权力, 三公之职形同虚设。《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 忿强臣之窃命, 矫枉过直, 政不任下,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从此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 再无实权, 演化为执行部门。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为尚书省, 各曹改为部, 各曹 (各部) 尚书遂为贵官, 成为国家最高的执政机构。

中书省。尚书台成为最高的辅政机关后, 他们出纳王命, 参与决策, 掌握行政、选举、赏罚大权, 位高震主之势再度出现。因此曹魏时曹丕开始将一部分辅政权交给为自己起草诏令的秘书, 秘书改称中书, 置省办公, 首长为中书监、中书令。西晋王朝时, 中书省发展为权力中枢, 中书监、中书令成为实际的宰相、副相。从表面看来中书省与尚书省形成分权而互相牵制的局面, 但是在皇帝的有意提携下, 掌握实权的天平实则向中书省倾斜, 中书省的权限范围是日益扩大。地位直逼尚书省。

门下省。在《旧唐书·职官志》查阅知:“秦汉初, 置侍中, 曾无台省之名。至晋, 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 光宅改为鸾台, 神龙复旧。”从材料中可知, 东汉时所设侍中成为门下的前身, 该职位俸禄二千石, 属于少府, 职责是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皇帝外出, 则侍从参乘。看来侍中也是皇帝身边的人。那么这些近臣又怎样会变成门下省呢?前面分析到中书省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后, 中书省的官员的地位及权势逐渐增强, 为牵制中书省避免再度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 晋朝皇帝启用了身边的另一部分人, 侍中升级为门下省。它的职能主要是掌应对并参与国家机密。在最高统治者的有意提升中, 门下省在政府机构的地位是水涨船高, 首长侍中的权力逐渐扩大。至北朝时, 门下省权力最重, 侍中成为真正的宰相。

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了加强皇权, 皇帝将行政权由丞相转移到尚书省、接着提拔中书省, 后又利用门下省。相权是几经转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高统治者利用转移或分割相权来强化皇权的方式已成大势。接下来的唐宋历史发展中, 更加明确的显示出这条线来。

隋朝统一后, 设尚书、门下、内史 (魏晋时的中书, 因避讳杨坚祖父杨忠讳而改为内史, 唐朝时改为中书省。) 、秘书、内侍五省。前三省为政务中枢, 成为定制, 但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其正副首长并为宰相, 官号分别是尚书令、侍中、中书令。

至唐朝, 三省制确立。三省首长均是宰相, 中书省的职能是主发令, 负责划拟诏敕, 交予门下省, 门下省若发现问题, 可驳回重议。两省议定的诏敕, 奏请皇帝批准后, 交由尚书省执行。三省间这种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的关系, 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最终有利于加强皇权。可谓是一箭三雕。然而都是宰相, 在参与重大决策时, 难免会出现各执己见而发生争执的现象。为避免内部摩擦, 太宗李世民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 为议政之所, 后移至中书省, 玄宗年间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 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刑礼房。此后政事堂逐渐由议政之所演变为宰相的办公机构。不担任三省长官的人, 只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 即可入政事堂, 获得真宰相的身份。于是宰相一职渐与三省官署脱离, 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统称。

归纳以上可以看出, 从中央政府制度的发展来讲, 秦汉是个大的变动,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至宋朝政府制度再次出现一次大的变动。

宋朝, 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改革中, 三省制虽存在下来, 但是三省长官多为虚名, 不预政事, 已无实权。真正的主事机构是“中书门下”, 它与枢密院、三司分掌国家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此处可知, 皇帝将国家政权的管理从三省中收回, 交予了另外的政府部门, 以维护自己皇权的安全。这种路子是多么的令人熟悉, 想想三省的由来。因此这种调整对于政府机构是个很大的变动, 各机构间相互牵制, 相权再度衰弱, 可实际上这种调整是一种改头换面, 换汤不换药的变, 是有事而无政, 虽在一定时期加强了皇帝的权势稳定, 却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臃肿。为其“积贫”埋下伏笔。

元朝, 以宋朝的政府弊端为教训, 彻底废除三省制, 只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 但是常缺位不设, 另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官, 并为宰相。

明朝初年, 太祖朱元璋寻隙以谋反罪名诛杀胡惟庸, 废除丞相的同时将中书省撤销。至此三省制彻底消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纵观中国古代史, 通过尚书、中书、门下或中书门下等中央机构的调整演变, 可以看出, 君主削弱相权的方法是启用身边的近臣, 配以相应的机构设置来削夺相权, 当近臣握有制令、出令权后, 必然染指丞相的行政权力, 于是握有实权的近臣们成为真正的宰相, 而近臣们权力的增长又会再度威胁到皇权, 于是君主随即利用另一拨近臣们进行如此的权力削夺。从秦朝至明朝, 丞相名称十余变, 每一次变化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循环, 君主权力是日益膨胀, 丞相的权力是日益衰弱。

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可以看到君主专制是古代君主统治的基本定势, 即皇权的不断强化是古代君主权力运作的一条规律, 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进入明清时期, 当君主利用一些非正常性的人物, 或采用非正常性手段削夺相权时, 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 同时也意味着君主制度走到了尽头。因为在皇权推动下进行的行政官僚机构中, 只有皇权的至高无上, 人人唯皇命是从, 也就没有行政官员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整个行政官僚机构如同一架没有动力的机器, 在皇权的推动下, 进行着机械的运作, 它已无法再对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当新的的冲击力量来临时, 这架老化的机器将难以抵挡, 最终必是退入博物馆中, 成为后人研究、观赏的历史陈迹。

回头再看宁夏和山东所出的高考题, 虽然形式多样, 只要你掌握了以上发展演变的规律, 无论题目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你都可以以静制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君主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

[3].《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篇4:我的高考故事

中考意外发挥,考了全县第六,进入省重点学校重点班。高一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觉得我学习还可以,曾动员我提前参加1979年的高考。我以还有好多课程没有学回绝了,老师说没有学不要紧,学校把提前高考的同学组织起来统一授课复习。我觉得我真的不行,不可能去高考的。结果,当年我们班有两位男同学提前上了大学,西安交大什么的,非常棒的。

高二的时候(那时候高中只有两年),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停课复习。

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班,因家里反对,老师也不太支持,没有坚持读喜欢的文科。从此学习动力大减,复习的时候,得过且过,并和父母商量,如果第一年考不上大学,复读文科(那时候我的理想是北大中文系,一直不敢和任何人说),父母也同意了。

那时候的高二,比起现在的高三来轻松不知多少倍。复习阶段,我仍坚持晚上9点睡、早上7点起、中午午睡1小时的习惯(现在的小学生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待遇)。晚饭后的自习,因家中住房拥挤,我就和好朋友GHY一起到厂办公楼去。我在我爸、她在她妈办公室,中间隔了一间办公室。我们晚6点去,8点半回家。

两个半小时的自习时间,其实有一个小时是在玩。到我爸办公室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来的报纸看一遍。看到喜欢的文章,拿剪刀剪下,贴在我随时带在书包中的剪报本上。

除了剪报纸,最常做的事,就是和GHY煲电话粥。那时候电话是拨号的,是很稀罕的物件。GHY虽然在普通班,但数学比我好很多。做数学不会,我就直接给她电话。她嗓门很大,其实不用电话,开着办公室门都能听到她说的答案。但我们偏要打电话,觉得打电话是件很高级的事。打着打着,就说些和学习无关的事了。说到兴奋处,干脆就跑到一个办公室,坐在沙发上正式聊起来。

有个晚上,正在学习,突然停电了。我们俩就理直气壮地聊天起来。聊着聊着,听到脚步声,看见手电光,是我爸来接我们。突然觉得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不努力,太对不起父母。从此,缩短了玩的时间,认真学习了。

高考的考场,在雅一中,离家比较远。我家在城东南边,考场在城西南边。看考场的时候,乐坏了,整个教室都是我们班的同学熟悉的身影。

高考当天,起得比平时早些,因为要走半个多小时路,没有公交车,不会骑自行车。

早饭和平时一样,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一个玉米馒头。不同之处是多加了一个鸡蛋,我妈说,吃的时候,要用一只筷子挑起两个鸡蛋,就可以考100分了哈。

中午饭是在外婆家吃,和我好朋友XM一起。外婆家在我家到考场的中点,少走路是一方面,主要是外婆做的饭非常好吃,我们平时只有星期天到外婆家才能享受到的。考试的三天,中午饭非常丰盛,比我们星期天吃的好多了,肉好像是随便吃的。午饭后,我和XM睡在外婆家楼上,面对面的两张床,隔着蚊帐吃吃地笑,聊天,为吃了好吃的,兴奋得睡不着。

考试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什么意外。带着我一把喜欢吃的清凉薄荷糖(这也是高考带来的特权,平时我爸妈对我限量供应的),提神。

唯一有些意外的是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我大概开考40分钟就交了卷,做完一遍都没检查,提前就把自己解放了。理由是:英语只占30分成绩。

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非常轻率的。我英语只考了57分,高考中唯一一门没及格的,其实,以我的英语水平,考70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我所在的大学,进校后是按英语成绩分班的。英语60分以上的,直接由老外教授英语。

考完后,独自走在大街上,大脑昏沉沉,眼睛好像也睁不开。内心没有喜悦,只是考虑着复读的一些细节,想着如何圆我的北大梦。

高考的三天,我仍然坚持干我的家务:每天下午放学后,把全家全天喝及洗漱用的开水,跑两趟从厂里锅炉房打回家。

最终,我的高考成绩不错,被一所工科重点大学录取。我坚决不愿意去读,一心想复读上北大。但在父母及亲戚的百般劝说下,我不情愿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GHY上了卫生学校,中专。现在是家乡城市的计生办领导的她,显然比我有出息。XM落榜了,复读一年上了普通本科(现在所谓的二本),她现在也比我混得好多了。

我的高考故事,虽然以“不错”的结局结束,但今天看来,有很多值得总结借鉴的地方:

1 坚持理想不放松:分文理班的时候,没有坚持读喜爱的文科,此为一错。但随后又放松了学习,对当年的高考基本抱放弃的态度,一心等待来年的复读。最终,我的高考分其实只比北大清华少25分左右。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有转系这个好东东,我一定努力坚持争取考上北大的理科(当然也不一定能考上),再找机会转系的。即使不能转系,我也可以去旁听,也可以实现我的理想的。

2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英语考试,确实就是在完全放弃的状态下进行的。一方面原因是占分比例小,更重要的原因,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英语提前交卷的,我也没能免俗!

3 进不了好大学,也可以成功:我的两个好朋友GHY、XM的故事说明,事业成功和你上什么样的学校,不是完全直线正向相关的。

篇5:编导高考故事

新故事创作对题材的要求,应当说是比较苛刻的。编辑部要求作者们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如果按照这些编辑部老编们的要求直接到生活中去寻求创作题材,那是很难有所收益。生活中不太可能提供你现成的故事.那么,如何切解决这题材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故事作者在掌握新故事特性的前提下,善于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

一、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素材 素材,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艺术处理的原始材料。它可分为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所谓直接素材,是指我们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人物、事件;间接素材是指我们听到过,或通过一定文字资料而掌握的人物、事件。新故事创作的素材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简括地说,其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

这些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新民间故事,其中一部分还是比较成熟的,经过作者搜集整理发表以后,成为优秀故事作品,如《马大哈住宿》等。

这些从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的成活率较高。因为这些片断之所以能在社会一定范围内流传,说明了它们已具备了某些口头流传的条件,一些精华之处,往往是我们个人构思所难以达到的。把它们吸取过来进行创作,往往能使作品保持较浓的民间故事特色,易于记忆、讲述和口头流传。因此,我们在从事新故事创作时要十分注意收集这类素材。

在整理这类素材时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赋予这些素材一点意思,使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或能告诉读者一点那怕是浅显的道理.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往往趣味性特强,但免不了过份追求趣味而少了些思想内容和积极意义,照搬这些流传的片断要发表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者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里我还是以汪黎明先生的《马大哈住宿》为例,与同学们谈谈流传故事的改造: 《马大哈住宿》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流传的版本是:一小伙子做事马大哈,在外住宿时,洗了短裤光身子入睡。半夜里起来小便,赤身裸体地被关在门外,闹了个大笑话。原来的流传版本相当风趣,但显得低级趣味,马大哈这人物没个性,仅仅只是取笑他,挖苦他,令人一笑而已。这样一个故事,只能在私下讲讲,上不了台面。汪黎明先生在得到这块材料后,与同道一起进行了讨论(我们杭州的故事作者经常在一起活动)。大家认为这本子值得改造,要改好这本子首先得让马大哈这人物立起来,而不仅仅是出出洋相,要赋予一点意思,让人们懂得做事千万不能马大哈„„

于是,汪黎明先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设计了“画短裤”这一细节。这个细节使整个故事活了起来,它赋予了“马大哈”个性,使这个人物显得十分有趣又带一点可爱。通篇作品幽默的格调不但没变,相反味道更浓。作品在《故事会》发表后,曾被多家书刊收入,被认为当代幽默故事的精典之作。

(二)社会新闻

我们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指在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使人们感兴趣并竞相传播的新奇、有趣的真人真事。这些能传起来的社会新闻和社会上流传的新民间传说有着十分相似。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密切的关系。从流传的方式上来看,都是口耳相传;从内容上看,所反映的大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从情节上看,大都是比较奇巧并有种着一定的趣味性。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看,社会新闻往往是新民间传说的胚胎,不少亲民间传说都起源于种种社会社闻。

因此,学会从社会新闻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无疑也是我们搞新故事创作的一条捷

径。

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类素材呢?对待这一类素材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构思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设计几条不同的路径,从而选择一条适合故事发展的线路往下走„„

在此,我想以我的拙作《偷出来的故事》为例,与大家谈谈这类素材的处理:大约在七八年前,我听到一则社会新闻,我居住的那个小镇的镇政府团委办公室在一天晚上被撬,被偷走一大笔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个小女孩治病的捐款。由于偷走的那笔钱的特殊性,这消息一下传得飞飞扬扬。我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心头为之一振。怎么捐款也会被偷呀?我觉得这可是块好素材,它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它是一个老百姓所关注的素材,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于是,我便开始构思。我想到我们当地有些机关干部均在办公室里藏私房钱,从这里引申开去,我大胆设想了一系列情节,构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情节完全虚构的。生活素材只给了我一个创作的欲望,并没提供我完整的情节。我在虚构时便注意了真实性,将故事编圆。使人感到确有其事一般。比方说,生活中小偷良心发现的实例是很少的。但我在这个故事里,经过一系列地铺垫,使小偷的良心发现变得顺理成章,使读者看不出有多少编造的痕迹。这“将故事编圆”的手法,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关注的。

(三)亲身的经历、体验和观察

这是新故事创作素材又一主要来源。

虽然说从流传的新民间故事片断和社会新闻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的成功率比较高,但毕竟这些间接的生活素材与我们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比较起来,占的比重实在是太少了,根据这些素材去进行创作,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故事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运用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和观察到的直接素材来进行新故事创作,必将越来越成为新故事创作的一个主要途径。

写故事要做有心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人家可以一笑而过,你可得多想想呀,有时候,多想一想,一件小事、一个小细节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

那一年,我家里的大门上要装只“猫眼”,我请了个朋友来装。可谁知到了说好的时间,那朋友打了个电话,说有事来不了。我火了,“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吃带毛猪”了?自己装!袖口一撸,亲自上阵。可装好一看,天呀,我竟将猫眼装反了~~~~~后来,我细细一想,这细节不错呀,绝对有戏!于是,七想八想,便有了《“猫眼”反装》这故事„„

还有一年,我参加残疾人的文艺汇演,演出归来,我和一位盲人推拿师聊天,他很有钱。但他和我说了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他说:“如果能让我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我愿意奉上自己所有的财产”。这句话当即触发了我的灵感,我觉得如果把他是盲人这点包起来,将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呀。于是,经过调动生活积累,融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我写出了《看一眼一百万》„„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将那些小素材存储在我的“仓库”里,空下来时看看想想,看是否能触动起灵感的火花。只有积累的多,用时才召之即来。而这种亲历的事例写出来很少会碰到撞车现象,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报刊媒体上的新闻片断、其它体裁的枝枝叶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已占了很大的份量,这些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成了我们的间接生活,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写作上的灵感,成为我们写作素材的又一个来源。

记得有一年,我偶然看到一篇杂文,上面有个细节,说是某领导老是有人找他批条,找他批条的人实在太多,有些还不能得罪,无奈,他想用两种颜色的笔批条,基中一种颜色是没用的。看到这里我眼睛为之一亮,这可是个好点子。我当即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事后,我以此事生发开去,构思了一个故事《局长批条》,得了当年“海燕杯新故事征文”二等奖。

有一次,吴桑梓大姐在看报时,看到了一个健康孩子长期限跟哑母生活在一起,结果变成了一个哑童的消息后,她从中看出了“奇”。于是,便结合她平时的积累(她有许多各类资料卡片),创作了《哑童巧计除盗贼》一文。

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写不完的素材。素材的来源还有许许多多,但主要是在这四个方面。其实,我上面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正确的说法,素材来源应是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两大类。我之所以分细,是为了便于各位理解。

素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在不违背生活真实基础上去选择素材

搞创作的同志总要搜集素材。当许多素材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由于新故事题材特性的不同,在素材选择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要求。根据一些优秀新故事作品创作在此方面的经验来看,它在素材的选择上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这对于新故事创作来说尤为重要。忽视了这一条,作品便难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故事要反映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她反映的观念必须符合老百姓的观念,不能太超前,否则老百姓接受不了,你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市场。

二十年前,有个作者谈了这样一个素材:有一对青年夫妇,各自都有了外遇,互相隐瞒着。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双方都发现了对方的秘密,两人经过协商,和和气气地离了婚,并且都向对方的情人表示,“我们脾气不合,自愿离婚;你们要结婚,我决不会有什么意见。”这个素材有一定的故事性,放在现在完全可结构故事。可在二十年前,它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不符合当今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我们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换句话说,它反映的内涵太超前了,在当时,老百姓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就难以被人民群众理解,当然,也就不利于作品的流传。

第二、不能脱离新故事题材和情节的特性。故事作品是一种情节艺术,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选材时注重素材的故事性,是新故事创作在素材选择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也是关系到新故事创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只注意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而忽视了新故事题材和情节的特性,那么,照样也难以创作出好故事来。前者虽然对新故事作品能否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一则作品是否是“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取决于后者,并且从众多的创作实践来看,在后者上花费的精力往往要比前者大得多。目前新故事创作中产生的大量“废品”,症结也多在这一点上:故事性差,情节太平淡,因而缺乏艺术吸引力,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不要轻易就放弃任何一个素材

生活中提供给我们的创作素材,往往不可能是现成拿来便可用的。所以,我们故事作者在选择素材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不一定就有故事性或趣味性;而那些符合故事题材和情节特性的素材,又不一定就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就使得我们的作者要学会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使素材成为一个好作品的题材。

我们有些作者还未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接触到一个素材,要么不经加工、提炼和改造,拿来就写;要么一看故事性不强,便轻易把它放弃了。这样,就使得许多经过提炼、加工和改造后可以创作新故事的素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而我们的一些富有新故事创作经验的作者,则十分珍惜每一个素材,他们每获得一个素

材,都要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哪怕有一点可取之处也不放过,抓住这一点去进行加工改造,使它成为一则成功的新故事题材。有时一时想不出门道,他们也舍不得丢,而将它保存在自己的生活仓库内,但日后再想。

在这些素材的处理方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取“故事核” 所谓“故事核”,是指构成一篇故事作品的关键性情节或核心细节。

吴天老师那篇《命运草》中的“故事核”是:父亲为决定谁去上学,让姐弟俩用草“抓阄”;丰国需那《“猫眼”倒装》中的“故事核”是:庞局长正和女老板倒在沙发上,忽然从门外传来“啊哼”一声干咳,弄倒最后,那声干咳竟是他老婆咳的„„

汪黎明老师那《马大哈投宿》中的“故事核”则是:马大明光着身子,无法去向女服务员要钥匙,便用墨水在下身画上了一条短裤„„

每当我们获得一个创作素材,无论它的故事性强弱与否,情节完整与否,思想意义积极与否,只要具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核”,我们就不要放弃,把这一“故事核”提取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去进行艺术构思,就可以创作出好故事。

《马大哈投宿》的原始素材是社会上流传的一则流传段子:有个采购员是个马大哈,到杭州出差路遇暴雨浑身湿透,回旅馆后便拧干衣服裸体入睡。半夜时分被尿憋醒,他想反正厕所就在对面,半夜里又没有人,自己“刷”地一下过去,“刷”地一下回来,不就行了。于是他便开门出去,谁知一阵风竟把门关住了,这下完了,他赤身露体地关在外面,服务员恰恰是个女性,闹了个大笑话„„

这个素材情节比较简单,并且没有什么积意义,但它具有了幽默故事的所有特征,极具风趣幽默。汪黎明先生得到这块素材后,考虑良久,一时总想不出个改造的法子。但他总是舍不得丢。反复思考,终于被他从中思考出“画短裤”这个核来。然后以这个“核”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材料,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其进行补充、虚构和加工,创作出了现在这篇作品。

(二)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

从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也就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初步提炼。在创作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素材有一定的故事性,但提炼不出积极的思想意义。遇到这类素材,就应注意把重点放在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上。一旦突破了这一关,问题便迎刃而解。比如我那《看一眼一百万》,原始素材仅为一句话,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我开始构思的故事仅仅是盲人捉弄一个歌星,显得太一般化,而且也没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于是,我重起炉灶,重新安排人物,结构情节,使得主题升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能否从素材中提炼出积极的思想意义,是素材转化为作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

从素材中提炼思想意义有以下几种情况:

素材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但缺乏思想意义或思想意义消极。从此类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需花费较大的精力,有时还得动一下逆反思维。

素材既有故事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性。从此类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比较容易,重点一般放在强化,突出主题上。

素材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或愿望情趣,但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从这类素材中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比较容易,重点一般放在情节的加工改造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素材既无思想意义,不能体现人民群众的心愿;又没有故事性,趣味性,遇到这类素材最好放弃,以免白费精力。

四、不要拘泥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不经过这样

一个过程,很难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但是,生活本身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生活的翻版。它需要我们在不违背生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去进行大胆的虚构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而老老实实反映真人真事的作品,反会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

新故事为了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便于口头流传,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时,更需要虚构和想象,而且其虚构和想象的程度,往往高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这一点,我们从民间故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它不仅对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而且常常虚构、想象出许多超现实的人物事件。新故事虽说不能象民间故事那样去虚构、想象一些超现实的人物事件,但也不应太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而应在不违背生活本质的前提下,通过虚构、想象和夸张,对素材进行大幅度地加工改造。打个比喻,好比你去照哈哈镜,镜中照出的形象虽说夸张、变形很厉害,但它还是人,并且是“你”这一个而不是别人。“你”本身好比是素材,镜中的“你”才是艺术。我们的新故事创作,就非常需要把生活素材放到哈哈镜前来一番夸张。

篇6:编导高考故事

如果经常去编导网的博客,估计很多考生已经了解编导考试的内容了。编导考试的内容其实非常的简单。简单的说就是笔试和面试。笔试包括文艺常识、影评写作、文化热点论述、电视分析、策划等。面试包括考官提问、自我介绍、即兴评述、才艺展示。即兴评述也可以叫编讲故事。这个要根据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里面的要求。如果在招生简章中说面试会考即兴评述,那么这就说明考试的时候对你评述的体裁是没有限制的,你爱怎么说都可以。如果在招生简章中明确的写着是根据关键词编故事,那么你在面对考官说的时候,就一定要是一个故事,一定要有人物、有时间、有情节、有线索、有结尾,最重要的还得有转折或者说有起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转折,转折能让故事精彩生动。编讲故事的技巧大家可以参考《编导高考培训手册》上的讲解。我们今天讲的不是讲故事,我们主要讲在考试中对某一事件或者现象的看法。这样的评述如何来开篇呢?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在开篇中能够博得考官的兴趣,那么你的面试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口头评述和书面评述是一样的,开头一定要精彩。那么即兴评述开头的方式有哪些呢。在评论一个事件时首先得点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对”“我赞同这种说法”“我支持xxx的行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在表明观点以后就是你发挥自己的时候了。

精彩开篇第一招: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这样不仅让自己可以证明自己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我们举个例子: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作品是代笔,你怎么看?“答:我支持韩寒,认为韩寒没有代笔。中国有句谚语:口说无凭,事实为证。方舟子一直在用自己的感觉来质疑,从来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而韩寒当年的老师、同学以及性新概念作文评委都可以为韩寒证明韩寒的作品都是自己写的。”这就是用谚语开篇的好处。精彩开篇第二招:从自己说起,身体力行。用这个开篇的前提是你对即将要评论的人物、事件非常熟悉,并且自己有经验。这样就可以说起来更加流畅,用自己的体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合情合理。比如:高中生不准许谈恋爱,你认为这样对吗?答:学校这样规定是对的。然后可以说到自己的经历,说完自己的经历再说现在高中生谈恋爱的现象、危害,最后谈如何来避免高中谈恋爱。这样的从点到面,层层递进,会让自己得到一个理想的评分。

精彩开篇第三招:编导专业考试中讲故事来开篇,用故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开篇方式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在短时间内构思一个故事,还要让故事能成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一个论据。这就要求编导考生在生活中多积累故事素材,故事积累量大了,不仅在编故事的考试项目中用到,其实在评述中也可以用到的。这个我们以后还会在艺而思编导培训课程中详细来讲。

精彩开篇第四招:编导生可以用优美的歌曲来开篇。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2011年在网络炒的很热的一个事件,一个小女孩在路上被撞,18位路人经过却没有一个人给予帮助。你如何看待。你可以先用《爱的奉献》歌声开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歌曲中都这么唱,可是我们现实中很多人的行为让人心寒,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歌曲中唱的那样,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样的用歌曲开篇的评述,会让考官老师比较意外,可以说又新又奇。

上一篇:攀登只为那梦中的女神散文欣赏下一篇:汽车4s店财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