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赏析

2024-05-28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赏析(通用6篇)

篇1: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赏析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

她们有热烈的呼吸,却又如此寂寞,如此荒凉。她们没有故弄玄虚,没有矫揉造作,她们用最明亮的语言谱写最真挚的情感。她们有着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让我们心中产生由衷的敬畏。让我为之痴迷的古典诗歌,她的每个文字都如一个个跳动的精灵,鲜活而灵动。

千年而过,诗人亲近了永恒的泥土,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托付于诗词。而诗歌在月光的摩挲下成为深夜枝头常开不败的花朵。在那古老的千年文化里,你可以捕捉到酿出三分酒意的暗香,成群结队的联袂歌吟。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文坛诗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掺杂着娱乐性的诗歌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而如今许多现代诗歌如被拆开的散文,虽有诗意,却没有诗的独特气息。我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在现代诗歌中已经所剩无几了。而回头去读几千年之前的诗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古人们用诗歌叙说着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多少诗人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只能寄情于笔墨,将浓烈的爱国热情融入这一行行文字之中。留下一首首千古绝唱,让后人品读、欣赏。病中的陆游却依然心系边关,仍不忘嘱咐自己的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他是何等的失望,屈原带着自己满腹的忧愁愤恨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反思和自省。

古代诗歌的境界与造诣是现代诗歌难以超越的。而爱情似乎是文学领域永恒的主题,柳永的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无尽的悲伤,那是一种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无可奈何。《乐府诗》中有一段: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个女子指天为誓:除非山峦变成平原,江河从此枯竭,冬日雷声震天,夏天雪花飘落,才敢与君诀别。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所谓的自由恋爱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一个女子说出这番话,以表心意,她对爱情追求的义无反顾,又岂是现代生活中一句“我爱你”所能比,如此的海誓山盟,不令世人为之动容。

而今的我们是否在品读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感悟。苏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悲伤。贾至“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流”的离愁别绪。古典诗歌用她含蓄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诠释着我们的人生,她将是我国文坛长开不败的花朵。

也希望我们的现代诗歌能够如古人留下的那些文字一样给我们无尽的感触与感动。

篇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赏析

第一章 中国古典建筑综述 第一节 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分类 1 宫殿建筑:例如故宫紫禁城宗教建筑

例如泰山东岳庙 民居建筑

例如北京四合院建筑、陕西窑洞建筑 4 园林建筑

例如苏州的园林建筑、北京的颐和园等

第二节 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点 1 群组特点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一单个建筑组成庭院,再以数个庭院组成院落群2 木构架结构为主

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井干式木构架艺术特色(1)屋顶 硬山式、悬山式、庑殿式

歇山式、十字坡

攒尖式、(2)门

牌楼 纪念意义的门

汉代的阙

门的装饰(3)古代建筑的色彩 琉璃瓦、建筑彩绘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历史时期 1 原始社会 穴居与巢居及其发展

半坡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郊,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7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

黄河流域,穴居的发展:横穴居、深袋穴居、袋形半穴居、直壁半穴居、地面建筑。

长江流域水网地带巢居的发展,单树巢、多树巢、干阑式建筑,河姆渡母系氏族聚落 夏商时期的建筑

夏朝宫殿已有夯土台(台基建筑的前身)

商代是第二个奴隶制国家,约600多年的时间,是以父权为中心的政治体系。比较固定的象形文字和青铜制造工艺。商代的墓葬,有墓道,底部有巨大的木料以井干式排布,称为椁(guo)。西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周朝历时700多年,周朝建筑,夯土台基,整体呈长方形,从南至北,依次坐落着屏、门屋、前堂、穿廊、后室。(四合院的雏形)

木梁架的建筑方式在周代被广泛应用,开始向抬梁式过渡,斗拱已产生。砖瓦逐渐开始使用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的建筑 大量建造宫室

秦始皇陵(骊山附近)

兵马俑坑

用砖铺地砌墙最早 秦朝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长城的修建 汉代建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木结构水平有较大提高,砖石建筑迅速发展

汉代宫殿建筑大规模发展,西汉的未央宫和东汉的洛阳 汉朝一个具代表性的礼制建筑——明堂辟雍,皇帝宣讲教化和接待宾客的地方。

墓室:石墓和空心砖墓,长沙马王堆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动荡、战争频繁,宗教方面是儒、道、佛三种宗教相互融合。佛教建筑猛增,佛塔、寺庙、和石窟。抛弃了传统的席地而坐,改之垂足而坐的形式 隋唐时期的建筑

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筑艺术达到高峰 都城长安、陪都洛阳

大明宫依山而建,面积很大。大明宫含元殿

礼制建筑:明堂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后期两次灭法

唐朝的佛寺建筑有三座: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和平顺天台庵

唐代建筑对日本建筑有较大影响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经济文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商铺、酒楼、茶肆娱乐等新建筑被大量兴建

清明上河图 北宋的东京(今开封)南宋的临安(今杭州)沿海还出现了以贸易为主的城市 金中都在今北京附近

礼制建筑很发达,山西晋祠圣母殿 宋代的书院建筑,四大书院,教育建筑 应县木塔

8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元代都城(今北京北部,元大都遗址)妙应寺白塔

篇3: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赏析

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对古诗词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不了解。教师此时有必要对学生们讲解有关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概念和知识, 并说明我们所读到的古诗词是艺术作品, 它们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

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辨析

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 是客观现实。而艺术真实 (就文学作品来说) 是作家在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 通过艺术的创造力, 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我们生活中的人、事、景是作家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作者并非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原封不动地搬进作品中。他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 (如对材料的取舍、改造提炼和虚构以及语言层面上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对之加工和处理, 才能将生活之中的人事物景变为令我们欣赏感叹的文学作品。可见, 文学创作是对生活真实的能动反映过程, 一方面, 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生活的, 因此它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另一方面, 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生活并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目的, 因而必然讲究艺术技巧。所以艺术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 不能以求实或通过科学计算的方法去坐实某个具体细节, 而是要将它放在诗词的具体语境中和作者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中去细细体味。

中国古代就有因为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而曲解诗词并闹出笑话的故事, 且举两例。

先看杜甫的《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 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诗人意在借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 以称赞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孔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很难看到有“四十围、二千尺”这样高大树木的, 杜甫这里用了夸张手法以便衬托孔明形象之高大, 不能用生活实际去较真, 这个姑且不论。可笑的是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竟然用科学的手段通过一番计算后, 埋怨杜甫:直径七尺, 高两千尺的树不是太细长了吗?这里, 沈括犯了两个错误: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数据不是生活真实, 因而不能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去求证, 这是其一;其二, 经过后来学者考证, 沈括计算出了错误, 诗中的古树应该是直径40尺而非他说的7尺。这样看来, 杜甫在夸张的运用上并未比列失调, 反而恰到好处。作为一大科学家, 沈括以为抓住了大诗人杜甫的漏洞, 却不知自己的错误沦为后人笑柄。

再看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 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对于其中的“千里”和“四百八十”的具体数字我们当然不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求 证。杜牧用“千里”为我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明代的杨慎却在《升庵诗话》中对杜牧颇有怨言, 大意是: 千里之外的莺啼我们是听不见的, 千里外的绿映红人们也不看见。如果把“千里”改成“十里”, 那么莺啼绿映红、村廓、楼台、酒旗尽在其中, 岂不更妙?杨慎就是错在用生活中求真求实的眼光去分析诗歌, 而不是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作为一个诗论家, 其错如此, 不是悲哀吗?

综上, 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想象、虚构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走上艺术真实之路的。

二.中学阶段相关的古诗词举例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古诗词中需要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欣赏和阅读的不在少数, 这里列举一部分并从修辞角度且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略加分析, 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艺术真实的理解。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②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李白)

③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

④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

⑦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⑧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

⑨白日地中出, 黄河天上来。 (张嫔)

⑩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苏轼)

以上诗句若是以生活常识或以科学态度去验证, 都显得荒谬不经。但从审美所要求达到艺术真实的层面上看, 又是魅力无穷的。

先看李白的诗句:①句意为作者因愁苦头发在朝夕间变白了,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除非染发) 。李白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极度的愁苦, 即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头发的朝夕间变白恰好渲染了这愁苦之深之浓。同样在②中, 从生活真实来看, 人的“心”不可能被狂风吹去挂在树上, 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是李白被贬离开长安后, 对长安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人不在, 心还在, 这样就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如果我们对③中的诗句以科学和实证的精神去推测, 就发现其严重失实, 白发怎么可能三千丈?但联系第二句, 就明白白发是因愁而长, 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而使诗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从科学态度来看, ④描写的完全是错觉或幻觉。但是它传达了孤独寂寞的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强烈期盼, 更见细腻传神。此外, 雪片不可能有席子那么大, ⑤中用高度的艺术夸张以席来拟雪花却精彩绝妙,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 密的特点, 极写边疆的寒冷, 巧妙地衬托出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再看杜甫的诗句: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花不能掉泪, 鸟也无心惊这样的人类感受。⑥是以物拟人, 将花鸟人格化, 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 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形象地表达出亡国之痛, 离别之悲, 感人至深。天下露水的颜色并无不同, 月亮也只有一个, 妇孺皆知。而⑦不过是借今夜“更白”的露水和“更明”的月亮表达了杜甫对失散兄弟的加倍思念。感情因此更为浓烈, 效果亦更突出。

同理, 从生活真实的角度看, 蜡烛有“芯”而无“心”, 更无人类的思想感情。在⑧中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 把蜡烛拟人化了。蜡烛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物犹如此, 人何以堪?无疑大大增强了情感的分量。在稍有地理知识的人看来, ⑨中的描绘与科学相去甚远, 若不是写在诗中, 恐怕要贻笑大方。但它却形象准确地传达了太阳从地平线喷薄而出、黄河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真切感受, 令人叫绝。另外, 一个人即使瘦骨嶙峋也不会比黄花更瘦, 而⑩中的夸张贴切地表达了李清照的思念以及由此带给她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李善于将抽象的感情具象化, 《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将主观的情绪体验“愁”化为有重量的物, 凸显了愁的深重, 真是形象传神, 妙绝千古。再者, 生者和逝者是不可能相见的, 否则违背科学知识。而苏轼却在《江城子》中描述了他与逝去 了十年的妻子相见的情景, ?描述的这种无中生有的幻觉, 实际上有效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令人扼腕。

篇4:填补艺术空白 赏析古典诗歌

我们必须借助这个“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歌欣赏的再创造,这就是古诗的“空白艺术”。

一、填补叙事中的“空白”

诗歌受字数限制,不可能对所叙之事做详尽的叙述。优秀的诗歌只是抓住所叙之事的典型细节,做片断性的描写或记叙。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要读懂诗,首先要填补诗中的“空白”,让诗歌中的事件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意。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只是写到独自登楼,看到月光皎洁,流水苍茫,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但是,字面之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填补登楼的确切时间是春天或者秋天;也可以想象去年一同望月的是家人、情人,也可能是朋友;可以想象他们一同登楼望月的情景;那个“望月人”今年因何没能同来,是离别、是战乱、是为情所阻,还是自己有家难归。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诗的情韵。但通过填补“空白”,诗人内心的失落和伤感也就越来越清晰。

二、填补写景中的“空白”

即使写景状物的诗,也不可把描绘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况且,诗的美就在于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样才能余味悠长。

田园乐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画中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便感苍凉孤寂。画面上,色彩淡漠,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青,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活动,但是我们透过“孤烟”可以想象出人物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通过填补画面中的“空白”,我们可以体会诗人所追求的意趣,正是颜回的那种甘于贫穷,陶渊明的那种恬淡自适。

三、填补对话中的“空白”

诗词中的对话,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它往往只是片言只语,或只有答句没有问句。但是我们只通过答句,就可以猜测问句的内容,从而窥探问话人的内心世界。例如: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中,“试问卷帘人”,究竟问了什么,诗中并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但从答句中可以推断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在问:“昨夜雨狂风猛,海棠花怎么样了?”从词人的问句中可以体会到女词人对于春光易逝,雨打花残的无比惋惜之情。以及暗含着对自己青春易逝的慨叹。

四、填补用典中的“空白”

高明的诗人往往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会预想读者也有智慧,因此会把表达的情意寄托到“典故”中,让读者通过诗中的用典引起联想,扩大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取得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例如:

金谷园

杜枚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通过凭吊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来阐发幽思,抒发感慨。但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还得填补诗中两个典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一个是“香尘”,据王嘉的《拾遗记》记载:石崇为教练家中舞伎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让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一个“香尘”,使我们联想到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以及当年的奢靡生活。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亦如“香尘”飘去,一去不返。另一个是“坠楼人”,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诗人看到眼前飘然下落的落花,马上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的玩物,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吗?

如果不能填补这两个“典故”留下的空白,我们就无法体会诗人寄寓的情思。读这首诗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因此,读诗,填补诗歌中典故的空白,也是我们读懂诗的关键。

五、填补语义中的“空白”

诗歌还往往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修辞形成语义上的空白。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修辞的作用,填补诗中的空白,才能真正读懂诗。例如:

子夜歌

南朝乐府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要真正读懂诗人的情意,关键在于理解诗中“双关”的作用和意义。“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思”,一字含双义,一语双关情。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女子内心的怨恨,才能理解痴情女子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六、填补错位中的“空白”

古诗有一种写法,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又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往往通过想象别人的内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古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思念妻儿之作。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泪眼望穿,担心自己的安全,妻子在月夜思念自己,而孩子却不懂母亲的内心。。评论者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情感也深沉多了。要体会这种感情,就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填补错位中的“艺术空白”。

面对诗人留下的空白,在高考古诗鉴赏中如何放开手脚呢?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进行填补“空白”的工作。只有将叙事、写景、典故、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空白一一填补出来,才能获得诗歌完整的意象,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问题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5: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主要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其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与分类,以及园林的独特魅力,并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从园林的特点与布局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发展分类园林魅力特点布局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古典园林主要由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六大要素构成,这些自然风景构成的园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苏州园林十分的精致,“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园林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

境域,就称为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按占有者身份分类,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等。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2.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两种园林形式截然相反,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

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2.3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三、苏州四大名园特点与布局

3.1拙政园的特点和布局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也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的中部是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都靠水而建,有的亭子则直接建在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园林中往往在适当的地方设一大镜,称为“镜景”或“镜借”。它不但使人在镜面上感到其中有景,其中有象,富于立体的深度感,而且使熟悉的景物陌生化,令人顿生新奇别致之感。拙政园的“香洲”,一进舱门,迎面是明镜相迎,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镜面上有“烟波划船”匾额,令人感到似实似虚,似真似幻,似静似动,似近似远,树木茂盛池水清澈,景色自然,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的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的西边有一条小河深入南部居民的住处,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景色十分迷人!

3.2留园的特点和布局 留园是明代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全园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园林中能看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它的中部以水景最突出,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厅、林泉耆砍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数十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为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部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3.3狮子林的特点和布局

狮子林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它的东南部多山,西北部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绕。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使得全园布局紧凑。狮子林假山,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3.4沧浪亭的特点和布局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著名的沧浪亭就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四、结束语

苏州园林集合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的结晶。苏州园林内的景色十分迷人,且构思独特,每个园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布局。让游人仿佛就处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且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篇6: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中国古典文化赏析之古风诗词

(一)姓名:

一、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子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作简介】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词句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⑵思:想念,思念。⑶休:停止。

⑷已:完结,停止。

⑸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白话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背景赏析】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作品鉴赏】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作简介】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亡妻王弗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背景赏析】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七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鉴赏】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三、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作简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词句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⑸会:理解。阑:同“栏”。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⑼消得:值得。【白话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离思(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作简介】

《离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诗,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诗词注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白话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诗作欣赏】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

五、无题(节选)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作简介】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白话译文】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诗作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作简介】

《鹊桥仙》作者秦观,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诗词注释】

1.《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3.飞星:流星。一说指牛郎、织女二星。4.银汉:银河。

5.迢迢:遥远的样子。6.暗度:悄悄渡过。

7.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8.忍顾:怎忍回视。

9.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白话译文】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诗作欣赏】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七、君生我未生 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沧月改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诗作简介】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而且别开生面地把诗题写于瓷器上,既达到当时用以装饰的目的,又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各种诗句数十首,基本属于流行在市井巷里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全凸现在这些瓷诗里。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未见这些瓷诗,尤显其珍贵。

八、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或“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作简介】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诗词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雨霖铃》词牌当为一百零三字,“留恋处”应为“方留恋处”。),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3]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16.更:一作“待”。17.纵:纵然,即使。18.那堪:怎能承受。【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背景赏析】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诗作欣赏】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九、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作简介】

《上邪》(“邪”读作“yé”)出自于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诗词注释】

① 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② 相知:结为知己。

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i)【也可读作shuai】: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 陵(líng):山峰、山头。⑤ 震震:形容雷声。

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白话译文】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背景赏析】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诗作欣赏】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十、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诗作简介】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诗词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⑿蓦然:突然,猛然。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诗作欣赏】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一篇:英语朗读语音教学下一篇:描写快乐的时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