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24-08-20

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共11篇)

篇1: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小学

解树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上书法课已经有几年了。回想起刚上书法课时的情形,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我凭借着自己写的一手的好字,心想,教孩子们写好字,还不容易,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开始发毛了,因为我发现,学生不仅对书法课没有丝毫兴趣,而且字的书写上也没有进步,甚至连个基本笔画都写不好。这不得不让我反思我自己,开始找原因,我也请教了一些书法家,经过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逐渐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地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以期和各位同行、专家交流,并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一、正确认识孩子的书法基础,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首先我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在孩子对书法的认识,那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虽然素质教育课程中有写字课,但是具体到每个学校,大都是语文老师代课,有些语文老师,对书法可以说了解甚少,有的甚至可以说连自己都不会写字(指书法),怎么可能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有甚者干脆把书法课改上语文课了,面对书法一片空白的学生,学生在平时书写时也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的学生,我怎么才能使他们进步更加快速呢?为此,我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正视孩子现状,不要过高的,甚至用成人的专业的眼光看待他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的进步,如:学生偶然写好的一个笔画,我都会大加赞扬,给学生信心。

二、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好的一个老师,我想学生肯定能够练习起书法来事半功倍。第一、我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古人练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大胆的尝试改变了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普遍采用的从正楷入手,从基本的点画入手的枯燥的习字模式。面对初学书法的学生,我让他们大胆的尝试笔墨的变化,以达到熟悉笔墨特性。尝试从行书练起,因为行书我们可以看作是楷书得快写。在书写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注意用笔的节奏、提捺、转折、顿挫、藏露、方圆的变化,以及每一笔之间的连带关系。当然这些手段方法,也并不是我随意为之,这些笔法在中国画中也是经常用的。人们常说书画同源,我想这样的练习肯定对书法练习是有帮助的。另外,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临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短短几个月时间,不敢说尽得王羲之书法之精髓,但还是对王羲之的精妙笔法,略有些了解,对我的书法练习促进了不少,特别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书写过程中用笔、线条 的变化,特别是他每一笔的衔接处理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也是我让学生练习行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行书练习并不是最终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熟悉笔墨特性,避免枯燥的一种手段,最终还是要走到楷书的练习上来,这样学生理解了字的笔意,在正楷练习上也是一种促进,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我让学生在练字之外,读一些书法名帖,如:四大家的书帖,《张迁碑》、《董美人墓志》、二王的行书,甚至张旭的狂草。还有我经常让学生书写一些对联、诗词等、书法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书法的热情。另外,我对自己要求也更加严格,平时在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尽可能改用毛笔,这样学生看起来更直观,有时,我也会和学生一起练字。有时,还画几笔图画,这样既拉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老师的书写要领,便于学生掌握。通过以上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我班的学生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同时,学生们的练字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积极利用书法课堂中的美感效应。

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表现生活,传递信息,一名书法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外在美以及内在美,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里,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具体做到:

1、引导学生感悟书法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个书法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仅仅是高级感官(视觉)的感受,而对书法作品由“感”发展到“悟”之后,这种愉快便满足了一种精神的追求,两者合一便是我们所谓的审美快乐。

2、创设课堂情境美

美的情境本身蕴涵着吸引力,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对于书法课堂,情境美尤为重要。创设情境美,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营造特定的情境

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书法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构建积极的心境 思想感情的跳跃也是一种特殊的情境,即“心境”。学生消极、被动、盲目的心理都是不良“心境”,这严重影响整节课中审美快乐的获得,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鼓励,或表扬,或示范,或调节,使学生以良好心境进入到美术活动之中。

(3)注重自身语言美和仪态美

书法教师是传授美的,美的东西总让人愉快,而传授者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里指的是美的语言,美的仪态,这都影响着学生接受美的愉悦程度。语言美,即要求教师平时注意修炼语言,使之动听而富有磁性,同时注意前后逻辑关系,使话语中充满着生气和感召力,让学生听着教师的声音,便觉得很开心。仪表美,表现在老师的衣饰和体态上,书法教师的衣饰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走进教室便让人为之一振,而仪态的优雅不凡,风度的超然不俗,也需要平日里去改进,这样,会给学生以信任感和偶像感,面对这样一位教师,学生自然会很愉快。

总之,书法是中国传统所特有的一门视觉艺术,是培养小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它博大精深,意趣高雅的艺术魅力而绵延数千年,雄视海内外令他人叹为观止。放眼未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并弘扬。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如何正确、有趣的引导,并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使书法艺术能够真正的继承并弘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以后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2011-05-19

篇2: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提问 民主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教学行为的实效性。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关于这一方面也在积极的参与研究,期中有一个省级课题《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已经完成了中期评估工作,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可以说是其子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也已经结题。

有效地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首要和重要环节。有效教学设计是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学生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与策略,设计、实施和修正教学方案,评价及反思教学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关键是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能否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或发展。如何设计出上面所要求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所教生物学科,这里就研究策略谈几点。

一、有效地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开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和基础工作。工作中,我们始终有一个信条:文本怎样研读都不过分!研读教材何时都不过时!它的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研读文本包括两个层面:个人研读和集体研读。其中个人研读是集体研读的基础,集体研读又是对个人研读的补充和扩展。研读文本我们努力做到:在挖掘教材内涵上下功夫;在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上做文章;在丰富教材资源上出实效(我们研究发现:教材资源中存在着许多空白和生长点,需要作一些补充和拓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课,教材中只说明转录和翻译,学生通过教材对的学习,对其具体过程不能理解。在教学中,我准备了五分钟的动画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很快地了转录翻译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二、有效地配置教学信息

每周我们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讨论教学信息如何配置,要实现信息配置的优化,要做到对教学信息量(包括实现教学目标所需信息量,可供传递的信息量,教学传播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力)、教学信息源(书本教材、非书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实现教学目标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等心中有数,在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理解不深,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课堂上效果突出。

五、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

之前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每一节课的内容总是实现不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但随着高考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完全可以实现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所以如何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环。这里简单归纳一下提问的原则和几个注意点:

(一)、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民主生物课堂教学设疑,重要的是善于设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人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设疑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

2、民主性原则

设疑的目的在于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素质。课堂设疑是否成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踊跃参与十分关键。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鼓励,造成一种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气氛。

3、亲近性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不少的教师设疑,质量也很高,但往往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学生臣服与教师的“威严”下,打不开思路。所以教师应极力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和谐的设疑氛围。古人云“进朱者赤,进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交流及对话,同学之间和谐互助及竞争没,生物教学始终沐浴在和谐的春风中,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知识的发生过程,自觉地进入学习角色,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是现代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问要注意的几点

1、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3、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篇3: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自小学数学新课标实施以来, 大部分数学教师都一直努力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更新观念, 改变教法, 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改革与进步。可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有的教师盲目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一味地追求创新, 结果造成教学氛围很好, 而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所以,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如何正确的开展新课程改革,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许多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 多年来, 一直不懈的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并且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在具体工作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谈一谈,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改革, 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 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效果直接就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系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要正确的贯彻新课程改革工作。为此, 教学要更新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理念的更新, 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寄希望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自己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 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处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 要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关系教育教学的成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自己重要的教育任务来完成。教师应该看到,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我们的挑战, 同时更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种难得的机遇。教师要把握整体机遇, 直面这样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勇挑重任, 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形成完美的融化, 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来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数学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所以,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该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的。教师应该知道, 传统教学中之所以教学效果低下, 正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把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是课堂教学中的绝对权威。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要、个性发展、能力成长的不到老师的响应和重视, 长此以往, 学生在压抑的环境下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陷于被动的处境, 教学中学生不参与课堂, 不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陷入一片死寂之中。严重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所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实际效果, 必须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正确的方向。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到教学直来, 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通过自己的有效点播和引导, 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就是要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 学以致用, 加强语言实践

篇4: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英语 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把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毋庸置疑的是打破传统知识结构讲解,适应新课程下所要求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制定具有适应当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仅仅需要依靠英语教师简单的理论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要求双管齐下,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英语知识,这是教师需要明确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完完整整的接受另外一种语言的兴趣。教学只是一种过程,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才是教学策略研究的最终目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完全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必须依靠实事求是的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对于存在的中学英语教学优势要积极发扬,对于存在的中学英语教学弊端要及时发现并拿出改进方案。应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真正做到教学是教师的职责,把知识真正传授到每一位学生里吸收掌握。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教师勤勤恳恳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倡导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弊端比如:

1.机会少,教师不断讲解语法,学生听懂则过,不懂也则过,不敢去提问,老师又不积極反馈教学质量,造成了教师不在课堂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害怕”拘谨的心里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和成绩。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有在课堂提问题,但是提及问题缺乏整体性,提问群体较为单一,如提问题时提问的学生多为成绩较为突出者。

2.课堂气氛调动不足,在提问方面比较随意性,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忽略问题本身是否足够符合学生回答时的思考时间和回答时间,能否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3.教学当中缺少其他同学参与性,同学们对没有提到自己感觉到“庆幸”,反而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老师提问时单一性。

4.教学当中不注重难点、重点,总结性较差,提问不仅依靠问题来表达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要求,这需要提问时也可以增加课下时间的利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思维缺乏运用。

二、中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策略

1.积极制定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英语属于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需要把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有利于学生面对更为复杂的知识点更容易掌握,这就是教师在中学有效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反复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制定一套学生都能全部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基本语法、基本时态、基本语句、音标等。

2.教学当中要制定语境教学,英语有效教学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有限知识量,而更多的要把学生带入情景里教学方式,要多读,多背,多练习口语,而这些需要中学英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设定基本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环境当中去,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产生习惯自然的把知识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并记忆储存起来。

3.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当然需要教师积极的配合,但是,面对中学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需要根据不同的程度,因材施教,积极辅导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跟上整体教学节奏,不会就多讲几遍,直到学生懂了知识点,掌握了知识点。

4.增加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当中特别是针对英语有效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如在作业上多写一些鼓励的话,多勉励学生,在课堂上调动课堂气氛,增加提问,多表扬学生,也许,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增加自信,从而认真学习英语。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有效教学需要认识基本教学现状,根据自身出现的问题积极分析问题,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及时掌握知识,让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更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天梅,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篇5: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并从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提出了地理教学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家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积极学习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并有个人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2.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饿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描述:如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杜威的“按时---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等。但不管那一种,有效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以下几个行为。

1、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是可以更好的对班级进行调控;有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的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讲授是对时间有效的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⑴使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的导言;把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

⑵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教学节奏应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⑶提供鼓励性的及时反馈:“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 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2、有效“提问”与“倾听”: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教学价值。有效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

⑵有效“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地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的准确、清晰和可操作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讲授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更无效。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绍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理解新课程[M].2006.单位: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姓名:王国美

篇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教学 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它们对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思维训练方面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不是拍照,不是素描,也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而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惧怕物理课,厌恶物理课,甚至痛恨物理课。他们认为物理枯燥、难懂,没有趣味。为什么他们对物理格格不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真正学懂,以后不懂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只好死记硬背去应付习题和考试,苦不堪言,兴趣就无从谈起。

物理是一门精密学科,其中包括许多概念,它们从实际抽象而来,界定比较严格。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里形成的直觉或潜意识(“前概念”)相左,这就是初学物理的人不能绕过的障碍。如何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呢?就是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字面里或公式里,在头脑里不含糊地确立科学概念,并能自觉地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才有可能学会,学会才可能学好,学好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把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培养作为物理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之一。教育研究证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困惑,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探究实践性,认真研究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设

置或提供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时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探究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采取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即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们还要不断地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丙亭:《高效课堂22条》,新浪博客

篇7: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论文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有效教学的意蕴。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指:

1.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牛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1.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1.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1.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2.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2.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2.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

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

3.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①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沦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⑧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8: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完全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必须依靠实事求是的中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对于存在的中学英语教学优势要积极发扬,对于存在的中学英语教学弊端要及时发现并拿出改进方案。应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真正做到教学是教师的职责,把知识真正传授到每一位学生里吸收掌握。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教师勤勤恳恳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倡导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弊端比如:

1.机会少,教师不断讲解语法,学生听懂则过,不懂也则过,不敢去提问,老师又不积极反馈教学质量,造成了教师不在课堂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害怕”拘谨的心里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和成绩。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有在课堂提问题,但是提及问题缺乏整体性,提问群体较为单一,如提问题时提问的学生多为成绩较为突出者。

2.课堂气氛调动不足,在提问方面比较随意性,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忽略问题本身是否足够符合学生回答时的思考时间和回答时间,能否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3.教学当中缺少其他同学参与性,同学们对没有提到自己感觉到“庆幸”,反而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老师提问时单一性。

4.教学当中不注重难点、重点,总结性较差,提问不仅依靠问题来表达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要求,这需要提问时也可以增加课下时间的利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思维缺乏运用。

二、中学英语有效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策略

1.积极制定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英语属于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需要把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有利于学生面对更为复杂的知识点更容易掌握,这就是教师在中学有效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反复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 制定一套学生都能全部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基本语法、基本时态、基本语句、音标等。

2.教学当中要制定语境教学,英语有效教学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有限知识量,而更多的要把学生带入情景里教学方式,要多读,多背,多练习口语,而这些需要中学英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设定基本情境,让学生融入到环境当中去,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产生习惯自然的把知识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并记忆储存起来。

3.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当然需要教师积极的配合,但是,面对中学学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需要根据不同的程度,因材施教,积极辅导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跟上整体教学节奏,不会就多讲几遍,直到学生懂了知识点,掌握了知识点。

4.增加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当中特别是针对英语有效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如在作业上多写一些鼓励的话,多勉励学生,在课堂上调动课堂气氛,增加提问,多表扬学生,也许,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增加自信,从而认真学习英语。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有效教学需要认识基本教学现状,根据自身出现的问题积极分析问题,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及时掌握知识,让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更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教师教学。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英语教师也存在着不乏优秀的教学方式,同样,英语教师也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认识,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学英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有着比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还要尤为重要的影响,这在中学英语教师在对学生传递知识、启迪思想以及学生的发展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是否正确教学方式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目前,在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及其转变上存在问题但也有积极的一面,从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念有很大的进步,可以突破传统的束缚,变革存在于教学方面上的过于简单的传授知识,到积极展开对学生价值观,认知等形式转变,极大的促进了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策略,把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及开创对新时代学生的认识。把握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9: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英语;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其实就是在实行课改之后,老师们应该寻找到一个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把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讲给学生听。与此同时,讲课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好英语,是自己以后的一项技能,而不是为了以后的考试而去被动学习。这就不仅是让老师简单的讲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还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这才是中学老师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现阶段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中学的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时,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往往有些老师在目标方面很混淆,他们把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学习英语的技能,甚至有些老师只注重学习知识的目标,而放弃其他一切目标。老师们往往只是认为学生有了英语知识的基础,考试时考个好成绩就行了,不注重学生学习英语的技能,从而导致学生在考完试之后,便将其弃之脑后。这样对学生以后也没有什么好处,影响很恶劣。

2.中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现在有些老师在英语课上总是会说要学生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自己讲课时却是只注意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语法。现在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来就不强,学生对英语的认知程度也不够高,老师一味的让学生去记忆一些语法,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还会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厌烦的心理,让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英语,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机会少。老师们不断的去讲语法,学生们则是听懂了就过,听不懂也不敢去说,也就过了。老师们平时上课也不会提问,提问的话也是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好的肯定都会了,最后导致考试成绩出来时,好的还是好,坏的还是坏,无法整体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老师就算是提问,同学们也会因为害怕而不敢面对提问,在没提问到自己的同学,也会感到庆幸,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4.中学生上课时没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现在在中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还是死气沉沉的一篇,老师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语法,学生们在下面神游仙境的听着老师讲课,导致老师讲课的心情不好,学生们也不愿意听。老师没有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无法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相一致,这样的课堂,无法让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更加无法让学生对英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在讲课时也会更加不开心,讲的也会越来越差,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5.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知识的渗透。现在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们只是一味的讲述语法知识点,而学生也只是单方面的去接受这些知识,从而缺少对英语及西方文化的渗透了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机械的背背单词,记记语法,过一段时间就会忘却的东西。让学生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法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英语,爱上英语。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1.老师们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在讲课教学的时候,不应该再把为了让学生去应付考试去作为教学英语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如何学习英语这门技能,让学生理解学好这门技能能在将来为自身带来很大的好处,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技能,既可以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容易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老师们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老师们在课堂上不要再去用着新课标的教育模板,按着传统教学的教育方法来讲课了,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我们的社会所淘汰,它不能为学生之后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好处。所以现在老师在讲课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在课堂上抛开那些难记的语法,将这些语法融入一些小游戏等一些形象的事物中,让学生在一些游戏中就能学习到语法,这样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固,运用的更好,也会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3.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富有生机,不再是死气沉沉。老师们现在应该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从心底都是怕老师的,怕老师打小报告啥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没有那么容易。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一些,不要只是找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来提问,也提问一些成绩没有那么好的学生,在他们回答错误的时候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课下多和学生有些沟通交流,不要让学生一看这老师就不想上课,没有兴趣,那样没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老师也就慢慢的不愿意给学生好好的讲课,学生也就不喜欢这门课程,从而不好好听讲,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学生们的成绩也会直线下降,不会再有学习的动力。所以建立一个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很重要。

4.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西方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学老师们在讲课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来让学生学习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从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在有了一些文化了解之后,学生们会因为自己不同的兴趣而对英语这门语言产生兴趣,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也更加有利于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策略需要老师们认真积极分析,重视起来,运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及时的掌握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策略》来源:学术期刊《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篇10: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董加田

(江苏省兴化市兴化第一中学)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一切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得到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从转变教学理念、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实验教学三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生本理念;多媒体;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验教学上都要以此为宗旨,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生本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兴趣、快乐地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因此,针对化学学科性质,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开放式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习,给学生20分钟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合作学习本课时,总结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即小组总结出以下问题:(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属于电解质?(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等等。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起辅助作用。自学过后,让小组代表提出自己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来回答,这样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真正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离不开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激活教材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内容为甲烷的存在和用途,()学生看着视频资料,会对甲烷有初步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地学习,而是带有探索的意识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此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带着思考去学习。又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甲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具体地看到甲烷的空间结构,根据图片展示,给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确定甲烷是正四面体空间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因此,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师生都可以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验教学――探究实验

化学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化学教师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要把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根本参与不到实验过程中,从而不能真正体验到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总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实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1:浅谈新课程下书法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打好基础。而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却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和意义,正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及课后操作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这种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学习主体之间互助合作,共同探讨与实践,组间相互竞赛、公平竞争的格局,增强了学生“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的兴趣和动机。然而在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当中,由于教师、学生、内在、外在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    历史与社会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下,教育形势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将现成的知识,强行传递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随着构建主义理论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有明显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不仅是简单的课堂组织形式变化,而是彻底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多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但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 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其中小组合作形式是许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确实有些小组合作活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如果过多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针对小组合作,我们要静下以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安排有无必要?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专题探究中问题:“在图1-45上标出北约最近两次东扩的国家名称”,这样的问题就不需要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因为学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地图1-45来解决。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并不适合所有的问题,教师需要深思熟虑后,对有必要的问题,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完美结合,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这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有无真正达到目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只给学生一、二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深入的展开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停止,各个小组学生的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缺乏合作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以学生自然座位随机组合的现象较多),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合作效率不高。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这样几种现象:一、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默不作声,既不查阅资料,也不参与讨论,你看我,我看你,等待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有些学习小组,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从讨论到回答问题,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滔滔不绝;三、教室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没有人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到后来时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质效果很低。

三、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会造成一、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二、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措施来进行纠正,达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利用。下面就本人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

一、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基础。

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每个小组以4-8人比较合适(有时合作学习不需要太多成员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多分几个小组),教师在进行指导分组时,小组成员的搭配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考虑全面型与特长型学生互补、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学生互补、动脑型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势互补、优秀生与“后进生”知识互补、性格外向型与性格内向型学生互补,达到组内互助学习的效率提高和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全班分成4-6小组,各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问题。问题有两个分别一:你觉得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为什么?二:你是如何看待“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这个问题的?针对第一个问题,全班各个小组内互相进行讨论,各小组中形象思维型的学生就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进行联想,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就会与当前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通过小组学生之间互相的讨论合作,最后得出该小组的一致结论。同时小组中内向型的学生进行深思熟虑,而外向型的学生则对各种意见进行阐述,最后,由外向型的学生发表该小组的意见,参与对其它小组的辩论。针对第二个问题,各个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小组内的全面型的学生可以对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进行总体概括,而特长型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对郑和为什么没有达到美洲的原因进行表述,两方面学生的互相合作,达到问题的解决。因此,科学的分组对小组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团结、分工合作――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

为了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教师要教导学生平等相处,做到互敬、互爱、互学、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生个人能量凝聚为团队力量,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力而行的责任分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找到自己的舞台,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一节课中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教学上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与成效。为了使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的。所谓固定指为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时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一周为单位调整比较合适,如第一周A同学为组长,B同学为记录员,C为发言人,D为记时员……,第二周则更换B为组长,C为记录员,D为发言人,E为记时员,依次轮流。

三、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一、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三、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与价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上一篇:日照市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总结下一篇: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示范点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