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复习课

2024-05-31

七上历史复习课(通用8篇)

篇1:七上历史复习课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

不足多”。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

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必效法古代。(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

法家

地主阶级

秦国(3)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4)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进行了变法行动。

承认土地私有,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5)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决态度。结果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而进行了变法。(6)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7)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秦孝公的信任、重用。

(8)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象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9)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1)此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人物所说?他是谁的弟子?

孟子

战国

儒家

孔子(2)他怎样看待当时的诸侯混战?

他看到其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战争。(3)他提出了怎样治国方略?

“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要持续利用自然资源。(4)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5)有人说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早倡导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按时进山伐树,森林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和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6)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

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我们仍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否则就会破坏环境,使资源枯竭,最终给我们的建设造成破坏。因此,这一观点不仅正确,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1)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2)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

李斯。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秦王是指谁?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

赢政、秦始皇。

(2)“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 公元前206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4)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 有何启示?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

5、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

(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

(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①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②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③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④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①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③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6、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1)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争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2)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 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 和亲政策(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这位皇帝在、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5)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1)是谁说的?

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 “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于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 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9、刘邦和群臣谈论楚汉胜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打败的症结所在。

(1)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重用人才,善用人才。(2)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称为

楚汉战争(4)刘邦胜利后建立的朝代是

西汉(前202年建立)刘邦即汉高祖。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⑤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

①曹操。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③“壮心”指统一全国④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⑤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5)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给我们哪些启示?

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骄兵必败

篇2:七上历史复习课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3、发现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4、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着群体生活;

5、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烧骨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还掌握了简单的语言。

6、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审美观念。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

1、距今时间:约60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4、生产活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狩猎捕鱼、采集野果;

5、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北方寒冷干燥,可防寒保暖)

6、原始手工业:半坡人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彩陶上面有纹饰图案)、有装饰品、有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出土骨针、骨锥、纺轮)。

二、河姆渡居民

1、距今时间:约7000年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耜)4、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

5、房屋:干栏式建筑,发现木结构水井(南方温暖潮湿,可通风防潮)

6、原始手工业:制作陶器和玉器、乐器(骨哨)、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最早种植水稻和粟;2、地点: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兴起和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磨制工具(耒耜)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部落联盟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较大的部落。

2、华夏族形成

(1)阪泉之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炎黄联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传说中炎黄的发明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他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缫丝。

远古传说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只有经过考古文物证实的才是真实的。

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尧舜禹优秀品质: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3、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解除水患。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都城是阳城;

2、启继承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夏历”。

4、夏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以及夏朝的文明进程。

4、夏朝灭亡:夏桀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在亳。(约公元前1600年)

2、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3、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②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对象)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但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作用: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甘肃齐家文化)

2、发展―商周时期

(1)特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2)功能: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并逐渐由食器等发展为礼器,成为王公贵

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代表性的青铜器: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4)金文(铭文、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二、甲骨文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者:王懿荣;

3、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东周前期称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东周后期称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一、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跃,金属货币更多被使用。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景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王室衰微

(1)原因:分封制逐步瓦解;(2)表现: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势力崛起;

(3)结果: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混乱。

2、诸侯争霸

(1)原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首霸,任用管仲为相)、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4)影响:①利:促进大规模民族交融;大诸侯国疆域面积扩大,有利于局部统一;②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形成: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战国时期的战争:兼并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齐PK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PK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PK赵,纸上谈兵,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二、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改革者: 商鞅 (商鞅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6、作用: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改革(变法)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个人的生死,而在于改革(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在于改革(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杜会的发展;在于把改革(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当时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战国时期经过变法改革,奴隶制度逐步被封建制度取代,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地点:成都岷江;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和灌溉网

渠首的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2、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作用,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篇3: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1.要善于归纳。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历史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即把历史知识按一定的类别、线索或体系, 归纳在一起进行复习, 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并使之脉络化, 线索清晰明显。如, 可进行列表归纳, 然后根据这一结构再引导学生对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文化等进行比较复习, 这样可使杂乱无章的知识按一定的思维信号排列, 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把知识活学活用, 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要注意把历史事件与时代结合起来复习。如, 在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单元时, 由于内容比较复杂, 教师就要一边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单元的知识, 一边给学生概括出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①分裂割据、动荡不安;②动荡中又有发展 (主要是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民族关系则大融合, 而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尖锐、复杂。根据这些基本特征,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牢记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3.要善于利用课本的插图。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已比较发达,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 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课本带星号的图片及其有关的事件, 我首先把图片全部复印出来, 然后进行归纳, 如把唐朝长安城、南宋东京城、元朝大都城、明朝北京城的平面图放在一起, 让学生比较来记, 这样就不容易混淆;再如标出“司南”和“金刚经”两图,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发生、发展进程和对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等。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 提高复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 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且信息量大, 课堂效率高。教师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 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也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它毕竟只是教学的手段、工具, 而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 大量的工作还需要老师来完成, 老师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

如果只用粉笔在黑板上列表让学生填写, 或边说边板书,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那么, 这时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复习, 效果会更好。另外, 从视听教学理论角度来看, 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 使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快速、直观、生动、形象,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加深记忆, 让学生把历史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例如, 在复习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把历史知识按一定的类别、线索、体系归纳起来, 历史知识结构化了, 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线索交给学生还不行, 还需要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讲清楚, 这样复习效率才会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历史复习课, 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起到效果。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把知识转化成一定的问题。当然设计的问题要科学, 有一定的深度, 问法要灵活多样,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在复习“秦汉”这一单元的知识时, 我把重点的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边解答边复习。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暴政表现在哪里?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有哪些内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思考, 然后解答、记牢, 最后让学生讨论:为何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如何评价这两位历史人物?这样, 就把问题深化了, 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琢磨、思维不断深化,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现象提示本质和根源。

四、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复习

如, 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些章节时, 要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 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状况的电影或电视剧,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丰富的历史知识, 拓展历史思维。

2.让学生进行“文革”经历访谈。让学生访问长辈, 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 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 了解“文革”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篇4: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关键词:明确目标;精选试题;综合归纳;活学历史

前段时间去小塘初中听了一节南海区初三历史复习课,课题是《近代化的探索》,课堂上教师首先简要交代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师生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接着教师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辅导,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无疑,这节复习课是成功的,赢得了教研室李老师和听课老师的赞许。听课回来后,我也在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上好历史复习课,有效地提高中考效率呢?琢磨之后,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确定复习目标,有的放矢

历史学科在初三中考的分数比重决定了这一学科的微妙地位,学校给我们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每一节复习课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珍贵,我们必须明确每一节复习课所要达到的复习目标。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周详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意知识点的时空联系

巫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一定要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不要把知识点孤立开来。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

三、注意精选试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学生的总体感觉是:作业堆成堆,试卷满天飞。学生累了,教师疲了,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复习课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需要精心加以准备。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

四、依纲靠本,紧扣教材

自从2010年中考出了赵州桥那道选择题后,很多历史教师都深深意识到了课本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可谓“一题点醒梦中人”。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2013年桂城街道科研试出了这样一道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清国之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个水师,各以十余只军舰编成舰队……广东水师虽有数十只编制,概为木造脆弱之军舰,其速度无有超过六海里者……福建水师,概以福州制造之军舰编制而成,被法国海军击破之后,未能整顿,故而,清国可试行与外国海军战斗者,唯有南北两洋之军舰。

——《征讨清国策案》(1887年2月)

材料二:1894年8月,余联沅指责李鸿章:“该都(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甲午海战记事》

材料三:清国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又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台湾通史》

材料四:中国赔偿金总计约34725万日元,用途分配简表如下:

——《中国历史》

(1)材料一对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二,余联沅指责李鸿章“贻误大局之一”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该承担什么责任?

(3)造成材料三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中国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如果复习时能抓住课本,利用好书中的小字,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马关条约》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话,得分率就会大大提高。

五、抓好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

初三学生作业多,时间紧,对历史的重视度又不高,课后很少花时间复习历史,甚至考前都不愿多匀出时间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并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活学历史

不要把历史讲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历史观点也在变,那些绝对的、颂扬式的观点也变得更客观、更人性。以往历史教科书中都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共产党领导的,近几年的历史教科书则认为:国共两党军队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这两个战场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的,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绝不能以老观点去教学生,也不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影响学生、误导学生的思维。

篇5:七上历史重要知识点中考复习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在位国君、影响。张骞的精神(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举例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60年……)

3.丝绸之路的路线、作用。(课本P83图)

4.列出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名胜古迹(楼兰古国、敦煌莫高窟、西安大雁塔、月牙泉等)。

5.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中国的丝绸最初由这条路上通道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6.课后习题。(P85-86页);课本P83页中间小字段。

第16课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见提纲第9小题)(课本P87页)

第19课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课本P111-112页)

第20课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本P115页)

1.孝文帝的民族(鲜卑族)、名字(拓跋宏)。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说汉语 ③易服饰

④改姓氏 ⑤通婚姻 ⑥改用……,学习汉族的……,提倡……等)。

第22课汉字的演变(课本P122页)

王羲之、顾恺之的生活时期、代表作品(识图)等。(提纲第12小题)

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找一找:图中所画的这些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其中,水稻、小麦和丝绸是中原原有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是从西域传入的。

篇6:师大版七上历史部分教案-第2课

师大版七上历史部分教案-第2课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能力目标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思想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学设计: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明确聚落、氏族的含义。接着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自学要点:三个专题(半坡聚落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汇报自学所得,并鼓励学生画一幅想象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提示,指导学生看书上“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   氏族聚落 位置 生活状况 生产状况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注意讲解: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2、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所谓“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种类多,第三是出现带有钻孔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3、关于农耕文化的出现可以结合每课一得的内容讲解,并指出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出现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4、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说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一说起源于我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已经有了籼(xī唬)稻和粳(jīng)稻之分,说明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5、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养成的,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半坡原始居民种粟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6、强调指出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7、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居民生活状况:可补充由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因此,打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弓箭已经的到普遍使用,标志着狩猎技术的重大发展。而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成了家禽、家畜。  8、陶器的烧制,重点讲半坡彩陶,彩图《半坡人面网纹盆》要求学生记忆。  9、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要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讲清它们的结构。结合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10、“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课文用小字叙述,在学生自学总结的基础上补充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并强调此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补充《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图》。为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课内活动:按照书上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画一幅原始居民定居生活想象图。并请画好的同学用投影仪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评价。 课后活动: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讲一讲中国远古时代都有哪些传说,下节课开一个小型的远古时代历史传说故事会。

 

篇7:七上历史复习课

日∽ 月

日,总第周,总第 课时

七年级上册关键知识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课时

复习内容及目标:

1、熟悉课本第三、四、五课内容

2、掌握本单元基本知识点

3、学会运用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4、课本知识点、中考考点详细如下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1.珍视新友谊,适应中学生活。P5。

2.创建良好班集体:共同的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团结协作,互助前行。P7-9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3.了解中学学习的新特点。P11 4.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P12-14 5.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特点。P16 6.学习中的苦与乐。P18 7.初中三年是终身学习的基础。P21

第二单元 认识自我 第三课 珍爱生命

8.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P25 9.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P25-26 10.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表现:人类的生命最具智慧,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都不同。P27-28 11.让生命之花绽放: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提升生命的价值。P30-33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12.青春期:10-19岁。P36 13.青春期身体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P36 14.解决青春期烦恼的方法:青春期烦恼是正常的。寻求他人及社会的帮助,当自己的心理医生。P38 15.追求个性:从内心散发的魅力,摆脱依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非主流”的认识)。P40 16.男女生的正常交往的好处。P40 17.青春是活力的象征,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P42 18.青春更多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P43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19.正确认识自己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P46 20.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P47 21.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促进外。P47 2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P48 23.认识自我的途径:自我观察法,他人评价法,集体评价法(更全面)。P49-50 24.人有七个方面的智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P52 25.激发自己的潜能的方法: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想象一个更好的“自我”形象,在实践中激发潜能。P53 26.认识自己,发掘潜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P54 27.对“追星现象的认识。P54-55 28.青少年的主要任务重在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P57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

29.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P60 30.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惧。P61 31.情绪的积极作用: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消极作用:无精打采,萎靡不振。P62 32.情绪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P63 33.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调控自己的情绪。P65 34.调控情绪的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P66 35.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P68

第七课 品味生活

36.兴趣是情趣的基础,情绪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P70 37.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高雅生活情趣的判断标准:健康的、进取的、文明的和科学的。P73 38.高雅生活情趣的作用。P74 39.庸俗生活情趣的危害,p74 40.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高雅生活情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积极的和美的感受。P75-76 41.正当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基础。P76 42.盲目从众心理。P76 43.丰富文化生活是追寻高雅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P78 44.情操:一种价值追求的情感,如热爱祖国、爱护集体、承担责任、匡扶正义的情感。P79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八课 学会拒绝

45.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P82 46.电子游戏的积极作用和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P83 47.不良诱惑:黄赌毒的危害。P84-86 48.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P88 49.不良诱惑的危害。P89 50.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转移视线,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认识,端正动机。P90

第九课 保护自我

51.险情包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P92 52.冷静判断、镇静应对是成功避险的重要前提。P93 53.掌握有效的留逃生急救知识和技巧,这是科学避险的关键。P93 54.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方法: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用智慧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P95-98 55.与网友交往要注意的事项。P96 56.女学生保护自我的方法。P96 57.面对不法侵害用智慧保护自己的方法。P97-98

学习过程:

1、带领学生过一遍课本

2、知识点讲解,会的简单的略讲,重点及考点详讲

3、典型题目讲练,训练同学们的解题思路

4、通过复习,努力让学生达到知识系统化、理论生活化

5、在小组长帮助下,全部完成三清工作(当堂背诵)

6、督促完成单元作业

篇8:高三历史复习课“五步法”

“五步复习法”是指在历史复习课中的“读、写、练、扩、拨”五个主要环节。

一读:读基础

针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对教材不熟, 主干知识的记忆欠缺功夫, 有些题目的答案就在教材里, 却回答不出, 或出现遗漏等情况, 我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课本,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 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记忆。朗读的内容是当堂复习的基础知识, 也可是与本课有关联的其他章节内容。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效率, 课前教师可结合考纲要求, 有针对性地列出本节课涉及的考点内容, 指导学生朗读。另外, 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 教师亦可做适当的整理和扩展后印发给学生朗读, 如“分封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小农经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代议制”“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罗马法”“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冷战”等。实践证明, 朗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坚持, 日积月累,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写:书写基本功

书写水平不高, 语言表达不通畅, 甚至出现错别字, 缺乏逻辑思维和学科特色, 不懂得运用历史专业术语来准确地阐述历史概念, 这些是高考历史答卷中常见的问题。写, 就是在不依赖课本、笔记和资料书的情况下, 让学生把当堂复习的主干内容默写下来, 这样既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记忆, 又能训练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默写后, 由学生相互检查、交流, 检查的内容有: (1) 默写的内容概括性如何 (知识点是否全面、有无系统性、是否抓住重点等) ; (2) 书写表达如何 (是否清晰、有无条理、有无错别字等) , 然后再由教师点评、补充。

三练:习题训练

就高考而言, 知识的落实和转化效果如何, 体现在是否会做题和做对题上。在复习课中, 教师每节课都应要预留些时间让学生训练, 通过做题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查漏补缺,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做到“当堂清”。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可通过一些典型题目训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 自我总结, 自我反思, 不断积累, 不断提高。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 习题训练可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 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

主要针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训练。通过一些基本题型训练, 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使学生能透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并能准确地表述和解释。

2. 新情境材料题目的训练

近年来, 提倡历史学与现实生活联系, “反对符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的历史教学, 倡导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教学”成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的热点。史学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历史教学改革方向往往与高考命题密切相联。当前,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广东卷, 试题都大量采用了体现史学研究、教改方向的新情境材料, 因而复习课中进行一些新情景材料题目的训练很有必要, 这既有助于学生对高考考向的适应, 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 开拓他们的思维。情境题目的设置, 可从传媒信息、图片、人物言论、文学作品、图表数据、典故、影视资料、研究设计等方面选择材料。

3. 多元史观题目的训练

以某个主题作为切入点, 从不同层面认识和分析历史 (多元史观) 成为当前高考历史主观题命题的主要方向, 如 (2013·广东·38) 三个问题都体现了全球观, (2013·广东·39) 则综合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考试中,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弄清“视角”“落脚点”, 造成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得分率低。所以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对此方面题目的训练。当前, 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史观主要有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等。

四扩:扩面

1. 构建历史学科结构

历史学科结构的构建, 是系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形成高层次能力的关键。高三历史复习, 应让学生自主构建历史学科结构, 并在此过程中将知识内化, 提升学科能力。历史学科结构是由若干具体的历史知识要素 (如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性质、影响等) , 知识点 (如鸦片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新经济政策等) , 知识链 (如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等) 和知识面 (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等) 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它反映历史概念的相互关系、历史运动进程、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2. 厘清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

由于现行教材的局限, 三个必修本均是按专题编写, 整体的历史被撕裂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 造成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阶段性、地区性、专题化、片段化, 缺乏整体认知感。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宽广, “贯通古今, 关联中外”, 学生必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而要做到这一点, 复习时不但要厘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更要厘清历史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 如纵横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内外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如复习古希腊、古罗马政制时, 可从历史的“深”和“远”两方面作纵横比较, 从“深” (纵向) 看, 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 古希腊、古罗马政制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 而且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远” (横向) 看, 古希腊、古罗马政制对世界各地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复习中, 进一步将古希腊、古罗马政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比较, 并将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以及西方政制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厘清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诸历史要素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使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历史, 更有信心面对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

五拨:拨能力

1. 知识迁移能力

所谓知识迁移, 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高三历史复习, 学生不但要“学会”, 还要“能用”。高考历史命题的跨度大, 要真正做到“能用”, 关键是如何实现知识有效迁移。这要求学生在熟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通过教师的点拨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与策略、审题和答题的方法和规律。在知识迁移过程中, 学生常存在史实错乱、历史时空定位不准等现象,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强化主干知识记忆的同时, 结合课本后面的中外大事年表、历史地图册进行立体记忆, 特别关注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区域热点相关的内容。

2. 综合能力

第一, 学科内综合知识的选择与强化。注意大小专题的综合, 大专题如近代列强侵华史、中国人的抗争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小专题如孙中山、陈独秀等人的活动、中国近代现代农村生产土地政策的变化等。同时, 也要注意进行综合对比或类比, 比较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点, 如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等。

第二, 跨学科综合知识的选择与强化。即要培养学生“跳出历史看历史”的思维, 跨学科、多角度来思考和认识历史。跨学科知识的选择要服务于教材、考纲的需要, 不能搞普遍联系, 同时要处理好考点内容与时政热点问题的关系。

3. 历史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有关史学理论, 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这是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中学生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4. 自学历史的能力

自学历史的能力尤为重要, 是复习成败的关键。高三历史复习时间紧、内容多, 要提高复习效率, 达到目标, 最终还要依靠学生自己, 所以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特别是提高他们在感知历史现象、处理历史材料、表达历史观点、辨析历史事物、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不是简单的几次轮回, 每一遍复习都要有所突破, 有所收获,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做到读、写、练、思、拨结合, 复习内容由厚变薄, 再由薄到厚, 将历史知识有条不紊、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大脑, 要用时, “挥之即来”,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 高考就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2 (7)

上一篇:《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下一篇:2015.03.23高陵县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