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2024-09-04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精选6篇)

篇1: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民族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

播放视频录象——

(解说:这是学校以“笙歌舞动绣新姿,快乐童年绘蓝图”为主题庆祝“六一”的动人情景,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网、德育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民小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记得冷冉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强调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能由局部优势发展为整体优势,才能把学校办活。”

融水镇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小学。现有师生1809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 “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听到的原生态演唱,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篇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坡会群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请我县民间艺人到校解读《融水民族文化简明读本》,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吹芦笙、跳民族舞蹈、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篇

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开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努力做到几个结合,让师生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一、结合苗族特点,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1.成立了“苗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

2.建设一支70人的芦笙队,请我县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 3.在学校操场四周、教学楼走道两侧、教室前后,随处可见师生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文化气息浓厚,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选自苗族文化的精髓,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学校成了继承和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块园地、圣地,以人文教育为主轴的少数民族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4.民间艺人亲自到校指导师生开展刺绣学习活动。从五年级起美术课开设刺绣技能学习,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手绣许多幅精致的作品,装贴成画,制作成挂画、布包和香包等,图文并茂,栩栩如生。5.课间播放“苗娃合唱团”自唱的非常动听的原生态苗歌,师生们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幸福。

二、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平台,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及“五彩校园特色操”活动。在大课间活动中,竹竿舞、踢毽球、拉鼓、板鞋舞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主要活动项目。

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即“写好中国字,诵读中华经典诗文”。2004年起我校已自行编印多个版本的《学生经典诵读本》,结合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独具匠心创编了国学操、少儿韵律操、武术操、手语操等供师生学习,大课间成为师生展示自我、体验生活、学习技能、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亲身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既锻炼体能、又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学校的艺体教育不断深化,民族特色大放异彩。今年,我校受到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的青睐,被选为该校的生源基地,挂牌成立了融水县小天鹅舞蹈考级培训中心,成为县内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始进入了专业化引领,提升了办学层次和竞争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华秋实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路走来,尤其倍感欣慰的是,我们苦苦追求并坚持的办学理念和具体举措得到了时代的印证,体现了我们思维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由于学校注重教育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成效明显,2007年我们已自行创作了《我们在快乐成长》的校歌。是柳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研究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自治区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2009年我校“苗娃合唱团”演唱的《苗家达配敬酒歌》应邀前往柳州市参加“六一”文艺晚会,2010年又参加了东盟博览会第二届妇女企业新论坛会文艺演出。学生民族舞蹈《达晶乐》进京参赛,获特别金奖,我校的“苗声合唱团”于2009年9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快乐大巴”《为祖国绽放,花开柳州》节目的拍摄。学校鼓号队今年参加市第十届鼓号演奏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日本熊本大学也被我校办学特色所吸引,他们学校的师生曾三次到我校进行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是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市“卫生优秀学校”、市“先进基层关工委”、市“特色学校”、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市中小学图书室先进集体、市“家长学校示范单位”。少先队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红旗大队,我校的办学成果被列入《广西大百科全书》条目。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市教育局的引领下,沿着特色办学的道路前行,不断创新,让学生享受快乐的童年,让老师收获幸福的教育。

篇2: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木垒县博斯坦乡中心学校校本课程教学汇报材料

博斯坦乡中心学校建于196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在校生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是一所偏远地区乡村小学,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我校取得了一些成绩,让我们这所坐落在牧区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刺绣作品,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香浓郁的民族特色,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跳民族舞蹈;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篇3: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一、红色文化的概述

红色文化是指我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的历史遗迹, 博物馆、烈士公墓、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百色起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乃至于“5·12”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 成为了炎黄子孙心目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永恒源泉。因此, 通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把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形态通过学校特色德育教育输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给学生以知识汲取的同时, 产生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德技双赢的合格人才。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形态

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德育价值, 其价值形态如下:

1.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价值

目前, 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互联网站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的一些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学生在喜爱西方文化的同时, 对马克思主义普遍产生冷漠厌倦情绪;孩子们知道唐老鸭、米老鼠、变形金刚, 却不知道刘胡兰、董存瑞、雷锋、欧阳海、时传祥、王进喜。由此可见, 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红色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是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获得国家统一、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不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可以使广大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 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 从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学习精神状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队伍和教育机制等方面。就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而言, 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块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宝贵资源,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迫切需要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加以解决的课题。

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

要培养学生感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 要对原有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 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迷茫与颓废极有助益。

1.活用红色文化基地资源, 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

为了追求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学校应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设定参观目标, 设计参观方法上。首先, 组织主题参观。这种参观, 将把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旅游完全结合在一起。如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学校可以组织名为“继承革命传统, 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主题旅游活动。其次, 见缝插针式的参观。这种形式的参观时间极短, 所以每次活动前, 学校都要作相应的准备工作, 务求教育收到实效。例如, 祭扫烈士墓, 我们要事前设计好程序才出发。再次, 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红色文化基地丰厚的内涵作为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适于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对于德育教育而言, 课题小组式的研究性参观学习只是先行探索尝试, 然后, 向全班、全校推广, 对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宣传, 学生们的心理排斥较小, 也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时代的对比与承接,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1949年到2000年的第一个50年里,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努力奋斗,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从2001年起到2050年, 是我国最终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50年。现在的学生正值风华正茂, 21世纪前50年正好是他们工作和贡献之年。在对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访中, 要使学生们懂得“创业难”,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无愧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去做一个合格的“守成”者。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德育实践模式

全国各地都有大量革命遗址及相关的博物场馆, 为学校德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 辛亥革命陈列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江西井冈山、遵义会议旧址、延安会址、西柏坡会址等多处场馆, 都要建成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双方通过友好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每次参访过程中, 相关场馆要派人讲解, 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详加介绍,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结合实景实物, 可以加深对历史过程的认知, 也加深了对历史有关问题的理解。参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 每次参观完毕, 学生代表都要写出感想,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作用。

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 构建德育模式的启示

广泛、深入、持久地向广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红色文化资源意识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优势、人才优势、馆舍优势等资源, 同时发挥群体优势, 加强馆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 努力突出自身特色, 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战略, 不断推出红色文化的精品展览。

2.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方法

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陈列表现手法, 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有的展览活动运用声、光、电等电脑特技模拟当年的场景, 逼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有的学校建立了“红色网站”, 新颖、便捷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去关心、了解红色文化。

3.创新学校特色德育的手段

突出抓好面向广大学生的讲解宣传和接待服务, 努力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要根据当代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聘请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参与教育工作。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各级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单位对学生等重要群体要实行免费、半价等优惠措施。

4.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机制

要广泛利用各种传媒, 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积极支持以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各类图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注意抓住重要革命历史纪念日和重大活动, 适时形成宣传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高潮;各级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图书馆、档案馆要进一步面向学校学生扩大开放, 对收藏的各种可以公开的近现代历史文献、党史和军史资料等,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提供给学校德育工作者研究利用。

五、结语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影响就象空气一样, 与学生时刻相伴, 但却是在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拓展了教育渠道, 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 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 现实性, 实用性特点。在教育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 加强了学生的亲身的体验, 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

[2]肖国丰, 李雪.区域红色资源利用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J].大家, 2009, (9) .

[3]贺建新, 龚芸.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模式[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7) .

篇4: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关键词:省级卫视;文化资源;品牌;定位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49-02

一、借助于特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卫视的竞争实力——必要性

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省级上星卫视收视排名》CSM媒介研究中心。

图1是西部各省级卫视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排名情况,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西部省级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竞争力较弱,而摆脱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措施便是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即用这种优势的不可复制性来有力地抢占优势竞争位置。实际上,对西部各省份而言,这种不可复制的优势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指的便是特色的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的涵盖面不仅仅包括了自然风景、区位地理和物质资源,它还凝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从生产活动到意识形态,从语言风俗到社会价值观,都可以视为这种文化资源的内涵,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生活态度和集体意识的体现。

借助于这种层面上的特色文化资源,无疑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西部省级卫视自身最吸引人的特色之所在,而较之于东部的其他卫视,这样的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出自身的传播竞争力的要素。实际上,特色文化资源是具有电视传播意义的,即非常适合于电视传播形态的,在物质形式和艺术表达上都具体很大的延展性。诚然,受众资源是省级卫视在激烈的竞争大战中最看重的掠夺对象,而特色文化资源便是能够有力地占有这一部分人群的重要手段,实际上通过电视化改造的特色文化资源,经过现代化的电视包装手法和表现形式,更有助于展示出其深厚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文化元素,也更容易吸引到受众的眼球,提高省级卫视的综合竞争力。

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卫视定位策略技巧——策略性

图2 各省级卫视定位一览表

图2为目前各个西部省级卫视的频道定位,可以看出的是,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已成为了各省级卫视在近乎白热化的电视市场竞争中寻找突围之法的重要武器,但在借助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要将市场、受众的收视需求来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但绝非简单化的机械操作,要使之与卫视定位进行合理化的嫁接。无疑,这种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卫视频道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模式。以青海卫视为例,将娱乐作为其主打内容,本着环保、低碳的概念,结合市场需求,推出了多档诸如《天天低碳》、《成长实验室》、《完美先生》等创新节目,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结合市场来利用自身优势的良好实例。

首先,对西部各省级卫视而言,其电视传播的最大特点便在于跨区域性,即以区域特色来进行全国性传播,因而在定位过程中要对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挑选,选取那些涵盖民族共同情感和心理的文化元素,才更有利于受众的接受和认同。当然,这种特色文化资源需要合理的转化和利用,增添具有普适性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认同和支持。以四川卫视为例,该频道的定位为“中国爱”,这也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做出的重新改版设计,这种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定位策略一方面既具有标志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唤起更多受众的共鸣。

其次,在对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利用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扬弃。这里的扬弃指的是要站在电视产业的高度上,去对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甄选,将其中落后保守以及不适于进行电视传播的因素加以剔除,来实现资源的为我所用。以云南卫视为例,作为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的地区,该频道的定位为“绿色人文,经典永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普教育的意义,而这也正反映了云南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在确定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定位方向上,西部各省级卫视还需要注意同东部强势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从与强势媒体的合作中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节目制作的理念,这样做的好处便是从人才资源和创新理念上都为西部省级卫视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模式。如宁夏卫视,与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合作,着力打造财经报道,实际上,这种定位对宁夏卫视是一举两得的,一方面利用与优秀强势媒体的合作,提升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对经济报道的偏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该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

三、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卫视的品牌影响力——应用性

1.节目构成

在节目构成上,不少西部卫视都有与特色文化资源结合的鲜明的个性编排,例如贵州卫视以电视剧为主轴,节目安排干净简练;广西卫视的各类节目平分秋色;四川卫视节目编排简洁明了,采取了周间带状、大板块的编排,周内周末节目安排变化小稳定度高;重庆卫视的“红色节目带”集中紧凑,犹如电视版的“红色历史”教科书;甘肃卫视突出新闻资讯,用财经类新闻节目串联整个编排;青海卫视节目编排简单明了,主打娱乐节目;宁夏卫视紧跟新闻报道为主的综合频道定位,新闻资讯类节目占据半个江山;新疆卫视以剧场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节目为主;陕西卫视力图形成人文节目带、综艺娱乐带、资讯带的综合性节目结合的特色节目带。

节目的编排设计上,各省卫视的安排基本上采取了类似的水平式的板块编排方式,早、午、晚间固定播出新闻类节目,电视剧安排在新闻节目结束之后,在黄金时段播出强档品牌节目;同时,周末的节目安排上更注重节目类型的多样性,突出娱乐性的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各卫视更应在节目的设置上应更为个性化,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去表现本频道的优势,结合特色文化资源的助力来表现品牌的特色。

2.品牌栏目

结合市场需求,西部省级卫视在对品牌栏目进行搭建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的一些特点:在类型上,以娱乐类和访谈类节目居多,几乎各个卫视都打出了自己的娱乐品牌节目,力图在以制作成本低而回报率高为特征的娱乐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其中以四川卫视、青海卫视在此方面特色突出;品牌节目也大多围绕频道定位,力图形成特色节目带来聚集规模效应,如重庆卫视红色人文类节目带,广西卫视将品牌节目根植于其“东盟、民族、时尚”定位理念,甘肃卫视主打财经方向,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也相应地侧重于财经视角。

作为拓宽频道影响力最为重要的“内容性”武器,品牌栏目的质量如何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电视媒体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因而在结合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品牌栏目呼应节目定位的同时,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所“定”的范围内,事实上,一个良好而有持续力的电视品牌需要的是全面均衡基础上的特色突破,诸如云南卫视和甘肃卫视在突出定位特色之外,品牌栏目也应相应地延伸到其他类型上,这样的品牌节目组合才能产生出更具广泛性的优势。

3.宣传营销

从整个西部范围来看,西南各省区在营销方面意识较强、起步也比较早,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积累,现今也形成了较为有规模的营销体系。首先,从营销手段上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卫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活动营销的层面上,整合性的系统化营销更受青睐。贵州卫视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是包括歌唱、舞蹈、摄影以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在内的多方面的大型营销活动,除了发掘每一个独立营销活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多角度立体化推销贵州卫视的整体。其次,从营销的内容上看,主打公益营销策略,强调与公益的结合。用公益作为品牌拓宽影响力的出发点,为卫视品牌的延伸寻找更为有力的人文落脚点,比较集中的是包含有地域因素的四川卫视和重庆卫视。最后,从营销的对象上看,目标受众更为广泛,并没有局限于省内和国内,不少卫视还以此为契机拓展海外的辐射范围。广西卫视以民族为特色的“寻找金花”系列活动,从2005年开始走出国门,出访的国家包括韩国、日本、东盟十国等,成为广西卫视打造国际性媒体的一条重要路径。这无疑是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来拓展卫视品牌影响力的有益之举。

四、结语

合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对省级卫视而言,将会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展其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道路,但是需要真正构筑卫视品牌的影响力,还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找准合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的途径和策略之余,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身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做好充分地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将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在竞争已几近饱和的电视市场上真正地找到一条突围之路,为自己找到一席落脚之地,真正找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路径。西部省级卫视要尽快摆脱弱势的被动局面,就需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品牌,并发挥品牌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受众和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晔.西部卫视频道突围的路径分析[J].当代电视,2012,(8).

[2]王继发.新语境下我国省级卫视的竞争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篇5: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学校

吴怀生

董必武红军小学位于湖北著名的将军县红安县西部,在校生810余人,教职工四十人,是黄冈市仅有的一所红军小学,也是全国百所红军小学之一。学校紧抓红军小学成立的契机,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形成了红色歌曲人人唱、红军故事人人讲、红色书籍人人读的氛围。孩子们在红色的氛围里,在革命先辈精神的感染下获得健康成长。

一、发动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植根于孩子们心中,学校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发动宣传,营造氛围。

首先,学校制作了二十多幅条幅标语,以宣传红军精神、弘扬老区精神为主要内容,让这些标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其次,制作了标牌石,上刻吴邦国委员长亲笔题写的“董必武红军小学”几个大字,一眼看去熠熠生辉,使师生望之即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再次,学校拿出经费自编《董必武诗词选》和《董必武红军小学简介》,做到人手一册。第四,学校投资近万元组建了二十多人的鼓号队,建设“少先队活动展室”和“红色教育展室”。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观接受教育,书写观后感。第五,由各班组织学生写关于红军的故事,讲红军的故事,让红军的事迹代代相传,流传千古。同时定期举办“红色教育”主题专栏、文化长廊,大力宣传红军精神,激励每一位学生发扬红军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第六,学校还投资定制了100套红军服装,让学生通过着装亲身感受红军时代的形象和精神,通过歌舞再现红军的精神面貌。

二、开展活动,狠抓落实

由于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红色教育模式已初具规模,红色革命思想和信念更深入人心。学校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充分利用升旗等仪式活动。由学校领导、教室或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红军的英雄事迹,讲述红安革命人民斗争的光辉历史,让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先辈们抛额头、洒热血建立的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升旗等仪式教育,教导学生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努力学习,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努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开展“读红色书籍”活动。学校紧紧围绕“读红色经典,颂红色诗词”的主题,开展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比赛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大赛场上生动讲述红军的故事,升华对先辈的理解与热爱;组织高年级学生撰写红军故事读书笔记,抒写自己的感动和理想;举办红军精神诗歌朗诵比赛,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情感一次次得到升华。

3.用红色歌曲陶治学生心灵。学校在被批准为“董必武红军小学”之后,首先组织音乐老师在全校教唱《红军小学校歌》,让学生在歌声中受到红军精神的感染,继承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每天上课之前唱《红军小学校歌》也被纳入校规。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各班学生学红歌,让红歌唱响校园,飘荡于滠水河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师生们于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精神的洗礼。

4.缅怀先烈,奋勇向前。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并弘扬长征精神,学校于清明节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献花,参观“董必武纪念馆”,向革命先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同时在苏维埃烈士墓前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表明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的决心。学校还带领学生到董必武先生、韩先楚将军等先辈的故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军军长蔡申熙将军及指挥部等红军遗迹参观,感受先辈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听老前辈讲述先烈牺牲的悲壮事迹,从而受到深切动人的爱国主义教育。

5.重点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学校重点开展以“学会感恩――争做五好小公民”为主题的感恩活动。这项活动包括五个板块,一是感恩祖国:爱国主义教育――做小标兵;二是感恩集体:集体主义教育――做小伙伴;三是感恩社会:公民道德教育――做小卫士;四是感恩他人:关心教育、养成教育――做小帮手;五是感恩自己:身心健康教育――做小主人。学校围绕这个主题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并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高山养老院为老人送温暖,为老人叠被子、洗衣服、折床单、洗头、梳头、扫地、布置房间,用真情温暖打动每一位老人;组织高年级学生到镇区大街小巷打扫卫生,使街道一尘不染;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等重要生产基地,了解家乡的经济状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区劳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酸与艰苦;组织学生义务为学校周围的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组织学生参观滠水河,了解家乡水文地理的过去和现状,并就如何治理好滠水河提出建议;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爱国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热情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他人,乐于奉献;组织多姿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文艺表演活动,如以红色教育文化为主题举行书法、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对红军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师生们的心灵受到震憾,“五小”德育文化已初步形成规模。

6.有序开展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学校与省内其他著名红军小学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定期有序举办参观学习。同时,学校多方选拔学生到县文化中心参加舞蹈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由学校自编自演的歌舞《映山红》已被中央电视台录用,并受邀到江苏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和唐山英才红军学校两所红军学校进行表演,得到两校师生和中央红军小学理事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纵观学校在红色教育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必须立足校本、立足红色教育这片沃土、立足红安革命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红色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让红色理想、红色情操和红色信念植根于每位师生的心田,让红色的校园文化瓜果飘香。

篇6: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鹤山乡大辛小学

2013年2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

创建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农村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为生活服务,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学校进行了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了解过去的生活,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未来的生活,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素质有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的“四有”人才。

三、特色项目

1、学校举行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展,将祖辈过去生产、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分石器、木器两部分)。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产、生活工具的历史与演变,教育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创新与发展,培养勤劳的品质,增强自豪感。

2、学校以“可爱的农村—我的家”为主题,布置整理农副产品一条街,将家乡主要物产,分农作物、蔬菜、手工艺品、地方特产四部分,进行展览。通过给学生集中讲解、参观。谈体会、写观后感,开展“家乡在我心中”“我为家乡喝彩”等活动,树立强烈的家乡荣誉意识。

3、开辟农村劳动基地。学校所在驻地的小辛村,是土地成功流转的先进村,有药材和蔬菜两个种植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整地、种植、生长管理(浇水、施肥、除草)、采收,每一个过程学生均积极参与,然后再由种植户讲解其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学生获益匪浅。

4、定期开展农村超市活动。该活动分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资源种类、市场价格等;然后分出买卖双方;最后模仿农村市场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信息。

5、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学校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发动学生对广大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跨度60年,对爷爷、爸爸、我三代人进行纵向对比,分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水平调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二是生产劳动调查。通过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种植类型、亩产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三是环境调查。通过植被、土地面积、野生动物种类、大汶河水文变化等方面展开。

6、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继承家乡优良传统。农村文化是当地百姓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群众凝聚力和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对其有效的保护即是积极的延承。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农村文化内容众多,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其精神内涵,有取舍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这是对农村文化最好的保护与延承。(目前学校已完成了对鹤山岁时习俗的整理,岁时习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由于其区域性特别强,故有“十里路不同俗,一里路改规矩”之说。除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鹤山还沿袭有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如正月十六“走百病”、二月二“龙抬头”、五月十三“关公磨大刀”、六月一 “ 喝面叶”、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腊月初八“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7、组建民俗娃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对流传于当地农村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整理、挖掘和培训。如条编、剪纸。兴趣小组吸纳部分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每周活动两次,可邀请部分民间有技术的人兼任辅导员。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对劳动的爱好与兴趣。

8、拓宽教育渠道,营造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如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以《我爱我家》、《我爱我校》、《鹤山,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定期出版手抄报,精选20多条广泛流传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类谚语张贴悬挂,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9、开发整理鹤山文化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发挥课堂主阵地,通过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要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建设特色学校活动。

领导小组成员

长:窦海峰

副组长:柳宝 张恩华 王培侨

成员:王有玉 桑苦胜 刘树龙 王成阳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加大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苦练内功,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且满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的一大批教师。同时,从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5、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必须拨出特色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工作措施

1、落实工作责任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特色项目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2、建立检查指导机制。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3、建立考评机制。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4、建立激励机制。要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先进教职员工评选活动,对特色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表彰奖励。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所以立足农村,围绕“农”字做学问,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挖掘与传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上一篇:试用期转正表范文下一篇:2018狗年简单大气带凌字的男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