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2024-05-16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精选8篇)

篇1: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不可否认,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无论是大学生性格的塑造,还是宿舍集体间人际交往的技巧。而这门课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词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当然,爱情这个话题亘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讨论的热点。在现在的大学里,无疑是广大学子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影响到学习,生活,人格,价值观的情侣大有人在。就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失恋?以及如何去恋爱?以便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当前大学校园中,情侣随处可见。或许是在繁忙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大学的确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没有繁冗的作业,没有老师父母日夜的催促和监督。最关键的是大学里面对恋爱的态度是自由且不加干预的。也许,正式因为如此,许多刚上大学的同学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有的人说“大学里不谈一场恋爱就算不上是真正读了大学” 但是,很多情侣真的做好了恋爱的准备了吗?他们自身足以成熟来面对恋爱吗?我想是没有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爱情的看法仍不全面,自身的资本也不够来好好爱一场。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恋爱,通常反映出的心理特征是:

1.对性的好奇心理——由于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的性冲动感与对性的亲近感很强。

2.对对方的占有心理——在高校这个聚集着众多才子佳人的地方。有些大学生认为:一定要先找个好的,不然以后找到的就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于现在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在大学这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出于对情感的寄托而选择恋爱,希望继续依赖对方。

4.攀比心理—— 看见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心理极度不平衡!

5.补偿心理——部分恋爱只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

方面的补偿。

6.寻求刺激——由于自己生活的无趣,希望在感情上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在感情上寻找到的刺激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

有的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可否认,这种恋爱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很浪漫。我无意去指责这种恋爱是否含有玩弄的成分。但抱有此观点的同学们,希望你在找另一半之前先提前说明一下,以免最后不能好聚好散。

而有的同学想要在大学里拥有一份很纯真的恋爱,然后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很大差距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我们已经到了恋爱的年纪;另一方面,我们却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大学生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天各一方。

倘若恋爱最后无疾而终,也不要太过于伤心,更加不要剑走偏锋。甚至想要通过了结生命来寻求解脱。我一直认为失恋之后想要通过自残来挽回,或是想要通过死来解脱的人都是懦夫!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光是对不起父母,更加对不起自己!

感情,拥有了,就好好珍惜;失去了,就坦然放手;有时候,顺其自然何尝不是一种洒脱?你要知道,在你尚未拥有这份感情的时候,你一个人不也是过得很好?为什么要去为一个与你不再相干的人伤身伤神呢?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再也走不出阴影,从而自暴自弃!人生在世,世事无常。人心易变,感情尤其如此。所以如何去恋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学问。

恋爱的方法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此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里我不是鼓励人要自私,而是我认为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爱的人,怎么会懂得爱他人呢?何况,对于一个人而言,若是自己不懂得爱自己,你又凭什么指望别人来爱你?人们常说,爱一个人爱七分足矣,剩下三分来爱自己。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古往今来,为爱痴狂的人大多以悲剧收场。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因此我们还是谨慎为妙,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尊重,包容和理解;这是针对情侣双方而言的。恋爱关系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意愿上。在恋爱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感情、意愿和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自己的难处。既然选择了彼此就要学会包容对方的小缺点,同时也要

学会理解对方的难处。这样才能培育美丽的爱情之花。

第三,信任与忠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与人相处,信任是基础,倘若彼此间存在猜疑和背叛,那么这种感情绝对不可能长久。

第四,责任与奉献。爱的责任要求双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彼此的身心健康负责,这是爱的具体体现。而奉献则又进了一步,是为深爱的人所做的一种放弃和牺牲,是对恋人的无私帮助。

第五,端正恋爱动机,把握爱情真谛。健康的恋爱心理是美满爱情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恋人要注重内在品质、兴趣爱好以及道德情操,而不是光看外表、金钱以及势力,更不仅仅是为了告别空虚与寂寞,或者是生理需要。否则,动机不纯,爱将不爱。

第六,摆正爱情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更不是生命的全部。作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爱情次之;家庭为重,爱情次之。大学生要衡量好爱情与学业的轻重,不可为爱情而荒废了学业。其次,大学生在大学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更是为将来的美满爱情以及家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做准备。

任何东西都是有双面性,恋爱也不例外。恋爱有它美好的一面,也会有它不好的一面。恋爱的时候一定会体会到幸福甜蜜的感觉,但是必然的,也会尝到其中的苦涩。在大学里,不要选择盲目的恋爱,不光是恋爱,干什么也不要盲目。要知道,盲目的后果就是误己误人。而对于恋爱,两个人要互相支持才能长久!我相信,爱情的美好要大于它的不好。要合理去恋爱,不要冲动,一段感情的维持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共同经营。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对大学生恋爱的感想。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样以此为鉴,愿大家都能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

篇2: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目前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是,拍拖只会影响学习,禁止学生读书期间拍拖,一但发现学生恋爱,就说学生早恋,要么就设法棒打鸳鸯,要么就置之不理。而我的观点是: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上来看,恋爱应该不是他们主动去求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现象,其实我觉得根本不应该称之为“早恋”,所以不应该去“禁”,但恋爱对于学生来说又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对于新鲜事物他们肯定没有“经验”可谈,于是发展下去极可能走上极端,走偏了方向,思来想去,初步打算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尽可能地列举中学生谈恋爱都有哪些好处,然后再全面地列举中学生谈恋爱都可能带来哪些危害,让其与自己结照着来看,如果能取其“好”而避其“害”我想顺应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下面是我总结的中学生谈恋爱的“好处”与坏处 :

六大“好处”:

第一,人无我有,物以稀为贵,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会有一种陶醉的感觉;

第二,有爱与被爱的温暖,回家有父母照顾、学校有恋人关爱,有一种甜蜜的幸福感;

第三,有了固定的异性朋友,生活中的烦恼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帮你化解、心灵得到慰籍、空虚的情感得到了填充;

第四,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调味品,生活感到充实了,有一种天地焕然一新的感觉,心里常常阳光灿烂;

第五,有一种成熟的幸福,甚至还有一点逆反的快感;

第六,对父母发发脾气,父母不会计较,父母依然是父母,但对恋人耍脾气,恋人恐怕不理你了,于是你会十分珍惜这份感情,学会了对感情负责。

七大坏处:

第一,青年人应广交朋友,友谊使你心灵丰富、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人生成功的垫脚石,你现在谈恋爱了,专注于一个人了,交友圈必然缩小,等于关闭了交友之门,别人不便也不敢介入你俩的圈子;

第二,整天天卿卿我我,不在一起时还要牵挂对方,还要揣摸对方心理,这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但尚未健全的头脑,充满了爱情,那么功课、学业肯定受影响;

第三,中学生谈恋爱违犯中学生守则,你不得不有所顾忌,既怕老师批评,又怕家长知道,于是开始焦虑、浮躁,进而心理疲惫,让自己无法专心学习;

第四,爱情是人类情感中高尚的神圣的情感,比生命更重要(裴多菲语),高尚的情感可以张扬,应当受到祝福,但学生不敢张扬,不敢领他(她)回家。那么这种偷偷摸摸的恋爱是对这种神圣高尚情感的亵渎和玷污,致使两人无法认认真真地相处;

第五,本来就不想太认真,只是玩玩,聊补人生空虚而已。那就是太不自爱了,感情轻浮、游戏人生,品位太低了;

第六,如果恋爱中把握不了自己,铸成大错,恐怕会伤害两代人,造成终身遗憾!

上述本人对中学生谈恋爱总结出的好处和坏处,其实很多老师和少部份的家长都懂,甚至连不少的学生也知道。也就是说,实际上很多人都懂中学生恋爱的好处和坏处,但是大家就是没有做到扬长避短,依然看到很多情侣穿着校服在公众场所亲密、不少中学生为了恋爱而影响学业、感情出了问题而去自残或者自杀等等多种不良的情况。为此,关于这方面,我对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了简略的分析:

主观原因:

中学生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性心理的需要和渴望独立的需要。青春期性心理需要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矛盾;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社会管束的矛盾。

矛盾之一: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带来性心理需要,出现青春期性心理需要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如喜欢异性、早恋、偷窥、自慰等,但身为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立的社会角色,以及学校纪律、社会规范对其性心理需要的约束,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内心的压抑和产生心理冲突。

矛盾之二: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和独立性需要日益强烈,不喜欢他人管束,不喜欢长辈的约束,但又往往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生活和情绪、行为的能力。这种独立性需要却只能受制于社会地位、屈从于社会管束,必然造成内心上的冲突和矛盾。

客观原因:

学校管理方面: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升学率的高低对学校领导的仕途影响十分大。因此,学校的管理层制定各种各样的校规来防止学生恋爱和强迫分开已经恋爱的学生。对于被发现恋爱中的学生,学校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理,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学校越是要管,学生就越要反其道而行。于此,学校管理层与学生就变成了一对矛盾体。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基本上以成绩的高低来鉴定学生的好与坏。而目前中学时期的教师,特别是学校里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年代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而且相当缺乏心理学知识,更缺乏恋爱心理教育和性教育知识。年轻一代的教师却鉴于自己的经验低,不敢用新时代的教育知识去教育学生。所以教师们一旦发现学生拍拖,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是先把学生臭骂一顿,进而通知双方学生家长,务必要拆散恋爱中的学生。因此,学生会由于教师反对他们拍拖并通知他们的家长,而对教师产生恨意,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于此,教师与学生也变成了一对矛盾体。

家庭教育方面: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期、心理叛逆期和教育关键期,而许多家长又刚好处于更年期,家庭教育时常处于“针尖对麦锋”的状态,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失准,故出现许多问题学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现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早已不同于父母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状态,但是现在的父母却按照他们年少时的心理状态来看待现在的孩子,故大多数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谈恋爱,只会强迫他们分开,不尝试去理解孩子、教育孩子如何处理恋人间问题。父母的极力反对,致使孩子们没有了家人的支撑,逐渐地他们开始疏远家人,只要与恋人发生了感情问题,就只能把情绪压抑在心底,日积月累,最终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做出非常出格的事情。因此,学生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减少甚至断绝与家人的沟通,致使无法认真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此,家长与学生都变成了一对矛盾体。

上述三种的矛盾体,分别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成绩。由此可以看出,其实令学生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恋爱的本身,相反,而是在于教育领导者和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的身上。

当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组成后则会出现下面的情况,致使大部分的人都认同学生时期拍拖只会拖垮:

当中学生的性器官成熟,他们开始喜欢异性,对异性充满着好奇。于是有不少的学生怀着这份好奇向自己心仪的对象表白,并一起交往成为情侣。然而,老师和家长都极力反对学生拍拖,特别是学校领导更为反对,因为他们担心学生拍拖,一但让社会上的人发现是自己学校的学生,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因此施压到老师身上,而老师又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所以老师一但发现学生拍拖,就去通知家长,而家长也反对孩子拍拖。那么就在恋爱的层面上,学校与家长把学生给孤立了,让学生觉得无助,致使不少学生因为与对象发生感情问题后,不敢与老师倾诉,更不敢与家中父母倾诉。因心中情绪无法宣泄,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学习。由于这不是个案,令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误认为恋爱只会拖累学业,把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因定位在“恋爱”上。于是学校领导就不停地施压给老师和学生,反对学生拍拖,而老师又继续把压力转移到家长和学生身上,而又因无法与老师、家长沟通使成绩下降,学生成绩的下降又引起学校领导的注意,学校领导再次给老师施压……就这样子,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而问题日积月累,学生就产生自残或者自杀的想法,甚至会是更为让人出乎意料的悲剧。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三点:

教师应提倡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认为男女生在一起就是谈恋爱,这是粗暴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信任他们,提倡和促进中学生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像兄弟姐妹一样友好和睦相处,使他们对异性的关注和好奇心得到合理的满足。

学校应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课程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认识、性道德培养和建立、性法制观念的确定和性美学的指导等,在教育方式上要讲究策略,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中得到发展。青春期教育要以学生性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跟踪盯梢、棒打鸳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召集家长,教育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恋爱的问题。

教师一但发现学生恋爱,应该及时引导,而不是反对学生拍拖。前苏联教育家马连柯曾经说过“恋爱是不可禁止的”。恋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部分。面对中学生的恋爱现象,教师须冷静对待,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做说服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情感问题。

篇3:大学生问题恋爱心理探析

一、问题恋爱观的问题透视

只有通过透视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恋爱观, 分析它们的各自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对大专院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我们发现大学生恋爱现象很普遍, 而他们在恋爱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很普遍。根据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恋爱观:

精神寄托型: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精力充沛, 而心理与生理发展又很不同步;他们既有极强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参与性, 与此同时, 他们又会遇到其他社会群体未曾遇到的特有压力与挑战。大学生升入大学, 意味着离开熟悉的高中生活, 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他们要面临人际交往、自主生活与有别于高中的学习与经常性的考试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压力往往引起大学生情绪方面的转变, 这一代大学生大都属于独生子女, 孤独感与挫折感促使他们寻求精神寄托, 恋爱行为则成为他们逃脱现实, 聊以慰藉的主要方式。持此恋爱观的大学生, 不能正视恋爱双方的责任, 往往呈现出寻求庇护要强于给予责任、完全依赖强于自强自立的现象。所以一遇到风吹草动, 视恋爱为生命与生活唯一精神支柱的双方会感到无助与盲目。

一厢情愿型:持这一类型恋爱观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他 (她) 们往往处于单相思的状态中。他 (她) 们在恋爱过程中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 或者说对对方有种错觉, 它之所以被称为问题恋爱观, 是因为这是一种畸形的恋爱观, 他 (她) 们会为这样一种无果的恋爱观付出惨重的代价, 结局往往很受伤害, 因为持这种恋爱观的大学生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处于失恋状态, 对方可能盲然无知或者根本就无动于衷。长此以往, 一方面他 (她) 们会有极强的挫折感, 会产生极度自卑和迷茫心理、消沉心理, 而导致轻生和绝望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 他 (她) 们则会因为遭到拒绝而心存怨恨, 产生极强的报复心理, 给自己与他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于会做出极具破坏力的畸形行为, 这是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恋爱观。

放纵情欲型:持这一类型恋爱观的大学生对爱情最不负责任, 对感情伤害最严重。这种恋爱观之所以也成为问题恋爱观, 是由于它的恋爱动机不端正。他 (她) 们谈恋爱不是出于感情需要, 不是出于对美好爱情本身的向往, 而是出于自身的欲望需要。这类问题恋爱观成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影响, 从而在恋爱观上表现为极端的自私自利心理与猎奇心理。另外一种则是由于受到爱情创伤, 反而以极端行为报复爱情, 自暴自弃, 致使沉湎于享乐与刺激之中而麻醉自己。他 (她) 们一边放纵自己的欲望, 一边给对方造成不尽的伤害。

有利所图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为“当代的陈世美”, 他 (她) 们之所以谈恋爱是因为有利可图, 他 (她) 们之所以见异思迁是因为有了更大的利益满足。这种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功利性。这种恋爱观过分强调恋爱行为的目的性, 其中没有给予爱情应有的尊重, 而将爱情异化, 爱情成为一方达成某种目的与利益的工具、媒介与砝码。这类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特征, 都是为了爱情之外的目的而将爱情本身俘虏。比如说, 为了好的毕业去向, 为了一个好的工作, 他 (她) 们会过多地关注恋爱对象的家庭因素、社会背景因素, 所以会出现以牺牲爱情来达到个人目的, 以浼灭人格来换取个人利益。所以, 他 (她) 们会不顾及双方的感情基础, 会因利欲熏心而无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功利与个人私己目的, 会付出双方的爱情代价, 而且自身的幸福代价就更为惨重。

随波逐流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对爱情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体验, 仅仅是随大流, 自己对于爱情本质、意义与目的并没有明确的把握。这种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这种恋爱观的成因同样表现为多样化, 或者因为虚荣心理在作祟, 或者因为从众心理在作用。这一类大学生在恋爱行为的互动中表现为等待和期盼, 他 (她) 们没有明确的择偶标准与目的, 因为众人的恋爱行为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促使自身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 所以往往缺乏选择性与主动性, 被动迁就成了恋爱中的主旋律。持这种恋爱观的大学生们, 他们会在盲目跟风与互相攀比中白白浪费他 (她) 们的青春, 在其不知不觉中失去一切对于美好事物的选择机会。

恋爱恐惧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对爱情怀有某种恐惧心理, 他 (她) 们在青春期阶段的异性排斥感带到了大学期间, 他 (她) 们既需要恋爱体验, 又惧怕与异性接触。这类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无知与无助。首先, 他 (她) 们对于异性不够了解, 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有同样的感情需要, 不知道自己的感情表达会不会收到意想的效果。其次, 他 (她) 们对于爱情不够了解, 不知道爱情为何物, 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与责任, 继而畏缩不前。再次, 他 (她) 们或许曾经拥有过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经历, 致使他 (她) 们对于恋爱、婚姻失去了信心, 不敢再次踏进, 这实际上是一种晕轮效应在作祟。另外, 也有可能自身缺乏恋爱技巧, 不知如何与异性正常接触, 更别说恋爱接触了。对于异性的向往与排斥是同时出现在这类大学生的恋爱观中, 所以他 (她) 们会很痛苦, 很压抑, 容易作出极端的言行来, 而实际上他 (她) 们的本质与恋爱观可能并不坏, 只是需要调整与引导。

虚拟网恋型: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由于对现实的恋爱观缺乏信心, 他 (她) 们会利用网络系统的封闭性与虚拟性, 最终步入网恋的行列之中。目前, 身陷网恋之中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然而这种恋爱观并不值得提倡, 因为它最容易将人导入歧途。这类恋爱观之所以成为问题恋爱观是因为它的虚拟性与逃避性。究其原因, 部分大学生或者由于好奇心理作怪, 可能已拥有现实恋爱行为, 却仍然要尝试网恋。或者由于他 (她) 们性格内向、孤僻与自卑,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相处, 受到了某种挫折, 而转入网络中与陌生人建立起一种完全虚拟的恋爱行为。网恋危害很大, 因为虚拟的对方往往掩盖与模糊了性别、个性与社会因素的具体差别。长此以往, 持有这类恋爱观的大学生可能对整个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从而完全投入到虚拟社会中, 最终失去人的社会性。

二、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

上述各类问题恋爱观在当代大学生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在一些人那里存在, 并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正常恋爱观的树立, 从而导致他 (她) 们对于学习、工作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挫败与无助。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发现如果持有那些不正当的不理性的问题恋爱观的话, 会产生如下一些现象:恋爱的盲目化、恋爱的挫折感、恋爱的私欲性、恋爱的虚幻化、恋爱的被动性、恋爱的无助性、恋爱的畸形化。我们必须本着因人制宜, 以人为本, 有的放矢, 循序渐进的方针去积极地解决与应对, 绝不可掉以轻心, 听之任之。

1、端正恋爱态度

哪个少男不钟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 恋爱是大学生人生当中的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之一, 所以我们不能打击压制, 过去坚持“三不”方针, 现在我们则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恋爱观必须是理性的恋爱观。恋爱是充满激情的, 但是却不能完全以激情代替理智。爱是一种权利, 同时爱是相互的双方面的事情, 爱同时又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它需要双方的共同理解, 共同采取积极行动去把握。理性的恋爱观还体现在要正确处理好学业与恋爱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学生身份就决定了学习是第一位的, 不能因为爱情而耽误了学业。

2、培育恋爱心理。

大学生在校期间, 由于持有上述某一类问题恋爱观,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甚至于产生心理疾病都是有可能的。他 (她) 们既难于启齿, 又渴望帮助。这种无助状态最需要高校教师站出来, 通过讲座、咨询与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 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通与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德育课在新时期都承担着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理性的恋爱心理的重要作用。卢梭认为“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 就是免除秘密。”罗素也认为:“性道德只能为那些懂得这个问题的人所接受, 它的感染力决不能依赖于无知。”通过大量的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可以树立起正确的健康的性心理。既可帮助那些持有恋爱恐惧型的人拥有恋爱信心, 又可帮助持有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的人纠正利欲心理。建立正常的两性交往, 树立理性的恋爱心理。

3、规范恋爱行为。

有一些问题恋爱观是可以通过说服教育以及咨询座谈的形式加以矫正与引导, 但是另有一些问题恋爱观, 比如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随波逐流型、虚拟网恋型却是顽固不化的, 需要学校采取一些强力措施, 予以坚决控制的, 进而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为此, 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与规则, 做到有章可循, 对恋爱中出现的不道德、不文明与不负责任的问题恋爱观及其所指导的恋爱行为进行打击与制止, 对于其中违反规定者则坚决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从而达到进一步规范与净化恋爱环境与恋爱行为的作用。

摘要: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见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是大量非理性问题恋爱观的存在, 这些问题恋爱观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问题恋爱观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点:有精神寄托型、一厢情愿型、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随波逐流型、恋爱恐惧型、虚拟网恋型。通过梳理这些问题恋爱观, 可以透视出大学生存在的非常恋爱心理, 从而解析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无助、无知, 最终寻求问题恋爱观解决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问题恋爱观,原因,途径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

随着中职学生生理发育前移,性心理发展前倾,中职学生面临的恋爱问题也在不断增长。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国情下,恋爱中的困惑与失恋成为中职学生重要应激源,如何将“校园恋”由“堵”转“疏”,成为学校健康发展亟须解决的新课题。中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也因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这样一种成长性的心理团体,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解决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有效性,为中职院校在此问题上的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自然学习状态,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对实验组成员访谈与相关文献中提出的对学生团体辅导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8个辅导主题,主要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两性相处技巧、应对恋爱挫折、处理恋爱焦虑,引导其建立健康的婚恋观(主要内容见表1)。团体心理辅导由同一位老师指导,每周1次,每次3小时,连续进行8周。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接受辅导后,恋爱态度、性知识、性观念、恋爱挫折应对和自尊水平方面均与辅导前有差异(P<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增加中职学生的恋爱知识、改变其恋爱态度的作用显著。

2.对照组在前测后测中的数据比较

结果显示,前测和后测在有关恋爱态度、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恋爱挫折应对、自尊和焦虑水平等因素上的得分没有差异(P>0.05)。这说明如果没有外来干预,要想在短期内使中职学生的恋爱态度、性心理明显改变可能性不大。

三、讨论

1.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建构知识

通过对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学生的恋爱态度、性知识的增长、性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教育内容不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理论,枯燥无味的生理知识;而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现实问题,是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困惑;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法,而是交流互动的方法,其中的问题情境都是学生现在或曾经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设计出一个学习单元,学生们围绕这些内容通过合作、交流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直至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团体心理辅导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态度与性观念。

2.学生自尊水平获得提升,自信心得以增强

这些学生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出众,才没有能力持续这段感情,但是实际上恋爱中很难说出对错,也没有能力高低之分。而部分学生在此问题上却很容易走极端,全盘否定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在本团体中,各个团员通过彼此了解,彼此肯定,彼此帮助,在互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尊水平,更加自信地面对恋爱中的问题。

3.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遇到情感困惑的学生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沮丧等症状,这些情绪常会使人陷入忧愁、伤感的不良情绪之中,甚至有可能使人走极端而伤害他人或自己,无法自拔。进入团体心理辅导后,这些学生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在交流中把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并得到大家的共鸣和支持。在这种积极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容易认识自我,找出症结所在,比如,过分依赖他人、处理问题过于武断、缺乏对别人的信任、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评价等等,从而引导自身在感情问题的处理上多些理智,少些盲目举动。

4.学生在团体中性道德水平得以内化,促进自身成长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获得了一些性道德的知识,可他们的性道德水平并不高,这是因为道德的形成并非取决于道德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主体在道德体验基础上的道德内化程度,也就是学生要把这种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需要。这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去接受并体验的内在动力。团体心理辅导正是从此入手,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分享、体验、反思,进而达成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正确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良.青少年和生殖健康教育动态和进展[J].中国性科学,2001(10):8-10.

[2]霍金芝.青少年性心理和性行为发展及表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350-352.

篇5: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大学生的性心理于爱情

恋:想恋不忘,爱慕不舍,不忍舍弃,不想分开。

爱: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可以体验却难以言语。是为了目标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为。爱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使其整体得到快乐。

恋爱:指异性之间的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下互相钦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资料上显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与异性交往。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性冲动,性心理需求使他们对异性的爱慕超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恋爱心理很多成分是从青春期心理直接萌发的。

部分大学生喜欢追求刺激浪漫,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和影响。网络上各类信息的发散,当前社会性文化的泛滥,以及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干扰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和爱情观。

在我们大学生中有很多正在热恋中的情侣,也有很多已经分手的情侣。因为无望的恋情,部分大学生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影响到自己和周围的人。

个案标题:在失恋的背后

小D,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该生自述,在校外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象抓住了救命草,立刻把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了她。致使该女生和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着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做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课不及格,学位已没有,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

案例分析:小 D失恋后的情绪反应比常人要强烈的得多,持续的时间长。那女孩与他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他不愿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后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愿意恋爱失败,所以总是是纠缠不放、希望能挽回。可他的做法不但不能帮自己摆脱情感纠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

案例建议:我觉得小D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要找出自己的原因,即时地反省,努力地改造自己,并且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学习,要了解到失恋不失志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品质。小D需要直面现实,把曾经的美丽记忆封藏,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努力战胜自己。

要积极放松,调适心绪。找一个空闲的时间,进行一次旅游,静心,放松,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或做些体育运动,听听音乐;或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放松自己,心情会好起来的。个案标题:同居只为“相互取暖”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案例分析: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建议:科学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一般缺乏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应该选择阅读一些正规出版发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科普书籍或一些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法律学等专门论著,使自己构建合理的性知识结构。其次,应该请教已具备了性知识、性经验的父母、性教育工作者或有关医生。

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对待性冲动,接受性冲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学习性生理、性心理的有关知识;了解青春期性意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意识观念;提高感官刺激阈限,培养挫折耐受力。积极导引,良好适应。要大方而潇洒的与异性交往,男女交往有利于性压抑的减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从而调节深层的本能,使之趋于高尚。但是,在与异性交往中,要注意摆脱低级趣味,不要限于身体的吸引;尤其是不要与庸俗的异性接触,避开一些人在物质、精神、肉体等各方面的诱惑。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爱情的关系,顺其自然的处理两性关系,不必刻意追求,如果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刻意去追求,甚至不顾一切的恋爱至上,则是不可取的。

若发现自己出现性心理问题,最好找知心朋友交流,一方面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获得一些如何应对青春期烦恼的信息和经验,有助于自我调节。必要时可找心理专家咨询,消除心理困扰。个案标题:女大学生向学姐求爱遭拒 同性恋情无望欲自杀

3月13日下午,一位自称姓张的女子在水碾河路的家乐福门前报警,称朋友李小姐可能有生命危险,希望得到警方援助。性格和衣着方面都偏于男性化的成都某高校女大学生李某,在认识了另外一所大学的学姐后,竟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学姐。然而几度求爱不成,感觉爱情无望的她竟然想到了自杀。3月13日,在民警的帮助下这名年轻的大学生最终打消了自杀念头。据张小姐称,自己与李小姐分别是成都市两所大学的学生。两人因一次假期兼职的机会而认识,之后便成为朋友。据张小姐称,李小姐性格和衣着都偏于男性化,同为女性的她曾多次向自己表露爱意,希望两人能有进一步的交往,但都被没有同性恋嗜好的自己婉言拒绝。张小姐告诉记者,“本来我们今天中午还在一起吃的饭。我当时很想借这个机会跟她说清楚,希望她尽量想开点,不要再对我纠缠。但吃过饭之后,我们俩因言语不合不欢而散。”此后,李某不断打电话给张小姐,后来又发了很多短信。张小姐展示给记者看的最后一条短信说,“我要崩溃了,我想自杀。”张小姐对此带有胁迫意味的短信很是反感。据她称,李某经常对她说“你不理我试试”之类的语言,让她不堪忍受,因此刚收到短信后也没太在意。但是,在家乐福越转越不心安的她向李小姐回了短信,结果没受到回复,打电话对方也无人接听。越想越害怕的张小姐最后选择了报警。两小时后,当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张小姐时,她表示李某已接受民警的劝说,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觉就是,同性恋者找对象,一定要以两个人相爱为前提,爱情是平等的,恋爱的双方是自愿的、自主的、不受威胁的。这位姓李的小姐,她应该尊重张小姐的选择,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威胁她人,这样得来的感情是不甜蜜的,是苦涩的,会给双方带来痛苦的。李小姐应该直面现实,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性观念,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地位,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因为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美好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爱情和学业之间的问题,爱情是纯洁美好的,是人生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要摆正学业和爱情的关系。大学生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因为有了爱情所以要承担的责任越重,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因为有了爱才会有性的存在,性其实是个神圣的存在,它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晶,是美好的存在。但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会有强烈的性意识和亲密行为的外显性。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一生中处于性欲望最旺盛的时期,所以为了防范一些由于性方面引起的伤害,要培养高尚的性道德,要学会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卫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和创造活动,要试着减少性冲动和性幻想;要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要有意识的远离各种刺激的性诱惑;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起居时间,不要睡懒觉,要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这样会有利于消除各种有关性的幻想。

篇6:浅谈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恋爱是追求爱情的举措,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永恒问题。正值年轻期的大学生,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进展,盼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但是,由于大学这个异样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己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骚扰。

大学生主要处于大学生性心理和爱情心理发展的异性相吸阶段,主要面临的爱情体验是“初恋”,如果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这种情感,才会为步入真正的爱情伊甸园开辟道路。初恋,即是指人生旅途中的初次恋爱,也就是常言所说的“情窦初开”。

一、初恋的四个方面特性。

1、纯洁性

(1)初恋是人从未体验过的,初恋者感情是一张白纸,一笔未划过。这是年轻纯洁的男子和同样纯洁的少女由于相互爱慕而发生的特殊关系。甚至可以达到某些美妙的情愫——“只要远远看见她白围裙的时候,一切东西在他眼里就借读费都被太阳照亮,一切都变得更有趣,更快活,更有意义”。

(2)初恋中理想的色彩、精神的内涵很浓,而色情的、市俗的成分较少。初恋的青年心理上都有对性的羞怯感和对爱情的神圣感。特别在刚产生这种感情时一般不愿意以直接的肉体接触来表达爱情,他们更喜欢以高尚的精神内容如兴趣、理想、情操等,来向对方表达自我。更加上青年一般都涉世不深,沾染社会习气和阴暗面的东西较少,眼睛里看到的多是社会中的真善美,因而这种感情中市俗的成分较少。当然,这个特性与青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关。而大学生总体来说属于社会的佼佼者,其初恋的感情一般而言是高尚的,偏重理想和精神,正像有些大学生所说的那样“不但没有肉体上占有她的欲望,而且一想到那样的念头反而感到害怕”。

2、强烈性

即初恋的感情来势汹涌,如急风暴雨。它震撼着人的心灵,震撼着人的生活。相恋者精疲力尽,单恋者心力交瘁。这也正是初恋者心理张力释放的结果。一位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初恋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把两颗并不成熟的心吞噬在烈焰中。”“我们无心学习,无心参加集体活动,不思饮食,夜不能卧。每一天每一秒钟都在强烈思念着对方。”

这一特性使初恋的人充满勇气,敢于向任何束缚他们感情的势力挑战,令人刻骨铭心,但把握不好就像沙翁所说的那样,要“把心儿烧焦”。

3、超我性。

沉浸在初恋中的人会陷入一种自我灵魂出窍般的心态中,内心那个本来平静如水的灵魂会象氢气球一样长腾起来,超越“自我”,飞到一个“无我”的空间。他们常常进入一种“非我”的状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一段维特的自述:“我的手指无意中碰到她的手指……我全身的血液沸腾起来了……我的感官全部麻木了。……有时候,在谈话中,她把她的手搁在我手上,谈得高兴时,身体向我凑近过来,嘴里天仙般的气息吹送到我的嘴唇上,我象中了电,要晕倒了。”这就是“非我”。

4、尝试性

初恋者由于发展爱情的主客观条件一般都有所欠缺,最终易导致这种感情的失败,成为一种尝试,真正的成功率低。大学生中“尝试性”的恋爱,有头没尾的恋爱很多,其成功率一般在1/5-1/10。反之,尝试性的恋爱成功率高于初恋。

尝试性对于许多青年来说具有客观必然性。他们的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从主观条件来看,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内在主观条件还不稳定,而外在的主观条件,也就是在社会上的立足条件,包含了稳定的职业与经济来源,社会地位等,一般的也不能满足。甚至客观条件,如社会应允条件,地理条件,家庭、亲友意见社会舆论等也极少具备。这些条件的欠缺往往导致那些孩子式的体验式的、游戏式的、模仿式的、解决式的种种不负责任的初恋最终覆灭。

虽然这么说,但也不等于每个人都将只是一次尝试。无论初恋或尝试性的恋爱,都可以通向成功的爱情。初恋成功的爱情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白玉无瑕,令人珍视;经恋成功的爱情则是苦海里的一颗宝石,来之不易,让人回味。

总之,初恋的感情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感情,但也可能是一种隐藏着毛病和危险的感情,青年人应该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恰当的估价。

二、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的三个特征:

1、对性知识和爱情知识的渴求:

由于中国的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当代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渴求一般表现得较为隐晦。他们对爱情知识和性知识的渴求则多数通过所经历的感情和性教育来获取

2、对异性的接近和获得爱情的权利感:

异性相吸本是种正常现象,他们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想接近异性的欲望。进校

一、两年后,大学生们普遍关注自己的魅力。女同学开始注意自己的服装、仪容、姿态甚至发声,以显示自己女性的柔美、妩媚、智慧;男同学开始吹头,注意衣着,言谈举止风度,以显示自己男性的阳刚之美,成熟、老练与力量。这种种之间,内在奥秘之一就是想接受异性,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另外,大学生的人到一定的时候还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追求爱情和享受爱情的权利感,若外来势力要加以限制就特别恼怒。校园中有些同学“野蛮的恋爱”就有这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3、性欲望:

即实践性行为的内心欲求。这种欲求又常常与性冲动联系在一起。性欲望和性冲动都是大学生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一方面性激素构成了它的生理动因,另一方面与性有关的感觉,知觉、记忆、情感等等又构成了它的心理动因。所以这种欲望和冲动不应遭到谴责,何况也是谴责不了的。

三、总结

篇7: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性心理网恋心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

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篇8: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及心理调适

一、大学生恋爱动机

(一) 排遣孤独寂寞。

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 大学生通常都是一个人独自在外求学, 大学生活相对宽松自由, 如何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 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新内容。而且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照顾, 对父母比较依赖。进入大学后, 有些人很难适应自己独立生活, 所以许多人则通过寻求一个伴侣来寻求感情寄托, 以排除孤独寂寞。

(二) 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指恋爱活动受众人的评价和行为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入学起初踌躇满志, 立志要像高中一样好好学习, 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或者继续求学, 考取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求学期间不考虑恋爱问题。入学初的热情相当高涨,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 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都花前月下, 谈论着恋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自己最初的想法可能就会动摇。恋爱是一种社会行为, 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很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抱着一种随大流的心理寻找交往对象。

(三) 好奇心理。

从青春期开始, 对性爱的好奇心理会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对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象似懂非懂。他们会从周围的一些杂志、网络、影视等许多方面获取更多的恋爱知识, 或者希望从他人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恋爱信息, 而且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爱情体验的冲动。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性爱知识似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更加增强了恋爱的一种神秘感。大学生正处于喜欢探索未知事物的年龄, 当有这样的恋爱机会到来时, 有些大学生即使还没有分清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也会尝试通过恋爱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奥秘。这种好奇的心理是大学生生理成熟的表现, 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要求。

(四) 务实心理。

有些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比较成熟, 比较自立。他能够正确处理学业和爱情之间的关系, 在注重学业的同时, 也不忽略发现适合自己的朋友, 在接触和生活中, 慢慢发展成为伴侣。对于他来说, 通过与恋人的相处, 发展自己的确定和不足, 进而改正。在恋爱过程中不忘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情深化。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

(一) 单恋与爱情错觉。

单恋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入爱河, 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大学生们存在单恋现象的也有不少。单恋者甘愿为对方奉献和默默地付出, 会在背后默默地关心、关注对方, 他会因为对方的快乐而快乐, 为对方的痛苦而悲伤自责。单恋和爱情错觉都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感受, 是单方面的, 所以不能体会到对方的爱恋, 而且当其得知对方并没有爱他之意时, 会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二) 失恋。

失恋是恋爱过程中断, 在客观上表现为相爱的双方分离, 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悲伤、犹豫、失望等消极情绪及心理痛苦和压力。在现实生活中, 可能是因为曾经相爱的人之间没有了爱, 也可能是因为其他许多原因不能在一起。多数大学生能正确面对失恋, 认为两个人不适合在一起, 分开是对双方的负责。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失恋, 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 会导致身心疾病。对大学生而言, 一旦失恋, 尤其是被拒绝的失恋时, 会产生消极心态。比如会因为失恋怕被别人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 整天郁郁寡欢, 不学习, 不思进取。失恋后, 会感到异常的自责、苦闷、愤怒、遗憾等不良情绪, 都是人们正常的表现,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不良情绪, 并且努力去化解。比如可以找人倾诉, 宣泄不良的情绪, 学会用理智去面对它, 把失恋的打击变为奋斗的动力。

(三) 网恋。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网络成为一个新平台, 为人际交往搭建了一座桥梁。网恋作为一种新的恋爱方式, 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性与虚拟性共存的环境, 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地与异性交往, 满足自己的情感要求, 同时, 这种虚拟的网络情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因为网恋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有些因此而放弃学业, 有些学生因为网恋而遭遇种种悲剧, 比如被骗, 走上犯罪道路等等。当然, 网恋具有双面性, 在这个联络便捷的网络时代, 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而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 扩大人际交往, 找到自己的理想对象。

(四) 同性恋。

大学生中有少数同性恋者, 虽然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宽容, 但很多时候同性恋者还是会由于家人的反对、周围舆论的压力等原因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中的同性恋者很可能依旧会受到他人的嘲讽甚至歧视。由于同性恋者较少,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 寻找合适的伴侣比异性恋人要困难得多。这依旧会给同性恋者带来压抑, 引起其自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

三、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指导策略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 树立正确恋爱观。

人的成长中要面临诸多的问题, 爱情只是其中内容之一, 不是生活的全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爱情, 是建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基础。爱情是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在爱情没有到来之前, 本着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不要随波逐流, 而是要以平常心对待, 要懂得真爱早晚会到来。真正的爱情是个人发展的动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学业和爱情的关系, 恋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大学阶段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 只有用知识充实自己, 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人格修养, 才能为爱情提供更为丰腴的保障, 不能将大部分精力时间投放到爱情之中, 而忽视了学习, 影响了学业。大学生应该认识到, 没有事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 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

(三)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感情挫折。

由于主观、客观、心理等各种因素, 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感情挫折, 比如失恋。失恋者会引起很多情绪反应, 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 会变得焦虑不安, 困惑不已, 失眠等, 有的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有些大学生会把自己的郁闷愤怒对周围人发泄, 严重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 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经受大大小小, 或多或少的挫折。一个心理成熟的大学生应该积极面对感情挫折, 学会转移注意力, 实现自己的价值。教给学生一些摆脱负面情绪的方法, 比如, 转移注意力, 适度宣泄等等, 提高学生应对感情挫折的能力。

(四) 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困惑, 当自己不能解决时, 可以求助于自己的老师, 同学, 或者是心理咨询老师。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这些学生们提供帮助, 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学生中建立心理指导小组等机构, 帮助学生们渡过心理上较为阴暗的日子, 帮助其转移注意力, 寻求适合自己新目标, 实现自己的理想。

摘要: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恋爱问题, 比如单恋、失恋、网恋等等。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恋爱动机入手, 探讨大学生常见的恋爱问题, 最后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 提高其抗挫折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恋爱提供心理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动机,恋爱问题,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 .何蔚, 王瑶.心理咨询与治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敏.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明天中考作文下一篇:沙盘财务总监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