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2024-08-21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精选6篇)

篇1: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海南大学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摘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意识 社会适应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大学生自杀问题

【正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定义将其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而根据客观现实状态又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意志。自我意识对我们的作用亦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主要帮助我们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认识自己,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自我意识。它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1-

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总体上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符合个体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另外性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影响不显著,而学校类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显著影响。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人,仅仅依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所获得的能力,是不能够作为正常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存在的。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自我意识实际上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因而其与社会化的联系正受到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自我意识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是广泛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利于个体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而 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极其敏感,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图虚荣、讲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而这可能直接导致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的高校大学生发生的自杀事件。自杀问题在法律上虽然不属于违法犯罪,但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和校园里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家庭及他人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算的。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是我们不可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基础。从大一入学到现在,我从

各个方面努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我积极进行了许多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发现自己渴望表现自己,但是缺乏自信,也并不太善于大方地融入组织环境,但是平易近人,比较容易和别人相处,但又只能等待着别人主动的接触。

另一方面我也比较善于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很善于拿自己和身边的人作比较,这也是我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我也觉得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我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很重要意义。但是我发现自己有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的误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很少自己的优点,同时,却总是看到并且羡慕甚至有点小嫉妒别人的优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让自己形成比较消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有点大打折扣。

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但是,有的时候有点过多地留意。库利在其自我意识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意识,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多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肯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样可以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虚心认真,就能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但是我应该及时纠正自己不必要的敏感性格,不要想得太多,反而容易郁郁寡欢和不自信。

二、分析对策。

在我习惯性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找不同时,一定既要注意进行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意识,减少无畏形成的自卑。而在正确全面分析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极地悦纳自我。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我既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接下来就是我最期待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努力过就不要后悔,对于结果,我只能做这么多,无法左右意外等等事情,遇到失败的结果,只能这样,就放手就好了,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更加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而不是一味消极地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会更加注重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努力地与社会适应,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注意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篇2: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礼记》有语:“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金银玉帛不能算作宝贝,真正的宝贝应该是忠信”。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至管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下至同仁堂“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诚信一直都是人在待人接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人们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近些年来网上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得出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经常出现诸如恶意贷款、冒充贫困生、校外租房不按时交付租金、背后说同学坏话、表里不

一、借别人钱不还等不诚信行为。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里,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和论文,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同学却靠抄袭他人作业,或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便利,随便拷贝一篇文章应付了事。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但有的学生仍是心存侥幸,总想通过作弊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打小抄、传纸条、手机作弊、替考,等等。

4.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和假荣誉证书、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

5.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大学生还款存在的违约情况却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表现。

6.违反校纪,无视校规

上课睡觉、吃东西、乱打手机、织毛衣等影响课堂纪律的所有行为,课桌文化、乱插队现象、寝室违章用电,毁坏公物,违反管理条例等行为,反映了学生诚信的缺失。

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教育及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诚信行为缺失的原因在哪里?《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归纳出三个主要原因:有73.21%的同学认为失去诚信的主要原因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 1 /

3有时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有58.64%的同学认为“从众心理”是他们不诚信的原因,很多人不能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而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因此,当他们看到别人作弊或是注水简历时,也常常会效仿;甚至觉得别人既然都这么做,自己一个人诚信也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淡化有关。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事实上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从更深层次来看,信誉及信用危机的产生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的。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在痛斥诚信缺失的社会现状时大声疾呼:一个国家诚信体系的崩溃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和国民消费带来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形成深远的影响,它必将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历史上的种种都证明了: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缺失诚信,失我国魂!缺失诚信,国将不国!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首先,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以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假如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推广不了的。通过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其次,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建立个人诚信管理机制,为诚信建档。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样,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最后,加强自觉修养。环境、制度和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须知“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篇3:试析当代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迎接国际挑战, 需要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

2001年12月11日,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 , 既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也意味着我国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组织的规范, 我国不论在体制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意识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当前, 我国在法律体制、市场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 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 这就对大学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 大学只有向企业组织提供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和技术标准等内容的人才, 才能受到欢迎。”[2]在国际市场上, 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 在更深层次上是具有国际意识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这样的人才, 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因此,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成为各大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也是适应新的国际市场规则的基本要求。

2. 人才缺失的现状, 使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刻不容缓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缺乏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当前我国这类人才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总量比较少。为了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以上海为例, 2001年人力资源报告表明:上海市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只有0.51%, 远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2%, 并且上海市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较低, 缺少具有国际意识的通用人才。”[3]上海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的地方, 如果这里都存在这种人才缺失的现象, 其它地区的情况就更严重了。

(2) 分布不均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各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这就造成仅有的一些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极不平衡。这类人才往往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薪行业, 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很少, 甚至没有。

鉴于以上的情况, 我们的各大高等院校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

3. 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客观上要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大学生

进入21世纪,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国内情况来看, 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 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要求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市场模式。这些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 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国际意识, 能够从全球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去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发展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国际意识。

二、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 设置国际教育课程, 拓宽学生视野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趋明显, 各个国家的教育也在不断地走向国际化, 融入到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中。在大学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 为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 “高校要设置部分国际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地理、民族等, 引导学生关心世界热点、难点, 这应成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通过教学, 对学生进行包括人文、科技、数学、外语、地理和社会研究在内的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性的国际教育, 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 能从大局着眼, 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问题, 并将关注的重点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拓展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上来。同时,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 要增开一些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关的课程, 如《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关系》等等, 通过这些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2. 扩大对外交流,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随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国际间的教育互动和合作也日益加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封闭地发展教育, 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会利用他国的教育资源来弥补本国的不足。要利用机制优势, 加强国际交流, 包括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会, 参加跨国合作研究, 以课题为中心召开国际研讨会, 开展校际的合作交流;要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选派教师到国外去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 也可以与外国大学合作办学, 把外国教材、教师引进来;要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校学习, 也要选拔本校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出国留学被认为是加强对外交流、培养国际意识的最佳途径。从1978年到1997年, 中国共有30万人出国留学, 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回国人员约9.6万人。”[5]他们吸取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也在留学的过程中树立了国际意识。除此之外, 对于国内比较薄弱的专业学科, 政府应该从经济上积极地支持学生到其他国家选修。这样既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同时学生的国际意识也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3. 加强WTO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要加强对世贸组织相关知识的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 世贸组织协议共包括29个法律文件, 其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措施等, 内容十分广泛, 这些法律文件确立了世贸组织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开放、公平、统一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 也就是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所体现的非歧视、国民待遇、市场开放、公平贸易、透明度等原则, 以及有关例外条款, 如绿箱、黄箱、蓝箱等措施, 对于我们都是一些全新的概念。”[6]对于这些陌生的规则和条款, 我们要加强学习, 以便运用它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一个培养国际意识的过程。

4. 要汲取世界教育精华,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国际教育发展到今天,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方法, 在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因此我们要汲取世界教育精华,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机制以及引进人才与资金, 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生也体验到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 接受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国际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中, 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各级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应集思广益,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努力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为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韦鸿鹏.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国际意识问题[J].学术论坛, 2003 (2) :159.

[2]戴晓霞, 黄家豪, 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8.

[3]储成流.迎接“入世”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44.

[4]方勇, 李志仁.高等教育与国际创新体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

[5]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当代大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安全;安全意识;保护措施

目前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通过对现阶段大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现状以及安全事故频发原因的深度分析,了解全国高校对大学生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措施。

1.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现状

1.1财产安全保护意识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平板、电脑成为许多大学生入学的电子产品“标配”,而目前的电子产品的价格也日趋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也与日俱增,高校周边环境混乱,缺乏有效治理等诸多原因导致大学生财产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2食品安全意识

如今就餐场所和就餐形式日益多样化,以高校食堂为主的就餐消费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出就餐,饮食安全的风险不断加大,如何选购正规安全的食品以及购买了不安全的食品后该如何正确处理和维权的相关知识还不够成熟。

1.3.交通安全意识

很多人都在调侃“中国式过马路”,认为这是国人不遵守交通秩序的最直接体现。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素质教育,但是面临这些问题时仍然不缺乏“跟随者”。

1.4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当今时代为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它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银、支付宝等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更加重要起来。

1.5维权意识

大学生维权主要指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据我国法律以及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借助司法或其他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学生不但应该守法懂法,更应该了解如何用法。

1.6危险应对意识

一些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程度较高,但因他们踏入社会较晚,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究其原因除了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还有就是对于危险的应急措施不到位。

2.大学生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的措施

2.1学校

2.1.1完善安全教育服务体制机制

女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性别原因,在安全问题上更加处于弱势。为此,学校不仅要制定学生安全管理手册,更要完善制定针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制度,除了在源头上建立制度规范行为,还要建立在危险或损失发生之后对于受害者的教育和追踪机制,降低损失的程度。[3]

2.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

进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以理论加实践培养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使大学生对于安全认知灵活的转变成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实施应急演练活动,让大学生主动的以参与者的角色进行灾害演练,从而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其次,在公共信息场所定期向全校师生更新涉及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案情,并向有关部门如法律基础课教师提供大学生违法违纪等安全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将身边典型的、普遍的事例与案件相结合,在全校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氛围。

2.1.3重视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中会出现的自杀行为多数与心理问题有关,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心理过程的转变。学校应该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大学生克服一些的心理障碍,把安全问题消除在初始阶段。比如,建立高校谈心访,设置关于心理问题、压力等问题解决方法的课程。

2.1.4加强安全监管,杜绝安全隐患

为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高校不仅仅应该出版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手册,并且还要专门制订出相关的针对大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条例手册。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该对加强校纪校规执行,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可预见的安全隐患予以消除。

2.1.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多位一体的引导教育环境

在大学生安全意识培育队伍一体化的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多是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参与少,社会力量参与更少。但是辅导员因为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有限,通常无法提前预防,只能事后处理。所以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家长与高校老师的沟通机制,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特点、让家长更清楚孩子在校的表现,从而共同教育、共同培养。

2.1.6加强法制观念的培养。

高校应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对于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教育。高校不能一味的以专业课为重点进行学科的设置,而且应该加强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大学生可以熟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社会

2.2.1制定和完善社会、学校安全衔接制度。

安全意识应该从小抓起,并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不断强化,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家长应该从小就对孩子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比如如何在公共场所保护自己等。

2.3大学生

2.3.1提高自我主动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的意识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安全意识教育课堂以及实践,阅读关于安全意识有关书目,树立自我保护以及安全意识。以主动参加积极地心态去面对这些知识,从而在面对危险和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

2.3.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出发,自觉依照规章制度行事,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如在寝室不使用违章电器,在深水边不嬉戏打闹,不触摸高压电线等。不乘坐黑车,不私自见网友。对于远离父母独自在外地,要养成定期定时向父母汇报情况的习惯,出行前告知父母自己去向,预留一个到两个应急电话,在发生状况时能够及时联系到自己的紧急联系人。

2.3.3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主动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做当代大学生,不要成为一名法盲。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努力的维护自己的和发权益,通过法律途径,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感染他人,以个人之力带动社会之力,共同建立一个安全意识极强的社会。

3.结语

当今社会频发的大学生安全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缺乏有关,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学习自我安全保护方法,提高安全意识,营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衣庆泳,接弘.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3)12-190-03

[2]廖建国.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J].社会视点,(2014)32-0235-01

篇5: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它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尚武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高认识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1.大学生虽然对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或并不打算为之献身

2.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主渠道作用发挥得不够

3.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

三、当前国防意识的现状

部分大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存在模糊的认识,造成国防意识不强,其国防观念已滑落二十世纪以来的谷底。

四、是什么原因造成国防意识的现状 1.长期和平环境使国民的国防观念逐渐淡化

2.军人社会地位下降,职业荣誉感降低

3.军人自身形象受损,对国防教育形成一些负面影响

五、解决的办法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

2.聚焦国防教育重点,提高青少年国防意识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4.改善军人自身形象,提高现身说法的力度

篇6: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实施是以全体公民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前提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较为模糊。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

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三)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上一篇:英文读书报告《傲慢与偏见》下一篇:庆祝建国七十周年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