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2024-08-22

地方政府行为偏好(精选6篇)

篇1: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摘要:在海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研究本地旅游市场特征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保亭县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偏好的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文化体验产品、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媒体加大推介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行为;市场偏好;保亭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59-02

一、引言

海南省自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和小城镇建设以来,旅游环境的改善和配套旅游设施的完善带动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园、观光果园也迅速发展起来。优美的生态风光、独特的乡风民俗、活力的新农村风貌,散发着海南乡村地域浓郁的旅游魅力,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驻足观光。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成为热带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保亭县位于海南省南部,独一无二的热带雨林气候,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别具一格的纯天然温泉,神秘浓郁的黎苗风情,诱人可口的热带蔬菜水果使保亭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积极探索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中,保亭县异军突起,极大促进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葛学峰、武春友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消费者个人特征与行为特征对乡村旅游产品选择偏好的影响。李俊峰对郑州市乡村旅游偏好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王云、史春云运用社会调查法,探讨了苏州乡村旅游游客偏好、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为苏州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林明太从旅游决策、旅游偏好、旅游认知体验等方面探讨了福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游客的行为特征。钟诚等以程度郊区18―30岁的青年旅游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消费行为规律。万绪才等从居民感知视角探讨了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及南京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应该说国内对于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特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旅游企业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经营乡村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但针对海南省乡村旅游研究比较少,以市场偏好为主题的研究就更少。为此现以保亭县为例,研究当地乡村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市场偏好,其研究结果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及市场营销提供有效的借鉴。

二、保亭县乡村旅游者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主要对象是分布在布隆赛旅游文化区和保亭县城的农家乐的乡村旅游者。调研采取随机抽样、书面问卷的方式于2014年11月12日至22日期间分段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1份,回收率为96.2%;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为91.2%。

(一)人口统计特征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6.2%,女性占43.8%。年龄上,25-45岁游客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7.7%。18-24岁的游客约占25.8%,46-64岁的游客约占13.6%。其他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教育水平上,具备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游客人数最多,约占60.8%,高中及中专学历约占26.7%,初中以下学历的游客占12.5%。在月收入水平上,月收入在2500-4000元的游客比重最大,约占43.8%,其次为月收入在4000-7 000元的游客及2 500元以下的游客,分别占27.9%和21.3%。从职业上,各职业游客所占的比例较为均衡,其中退休人员占据比例约占18.2%。

(二)旅游动机

从调查来看,休闲度假是多数保亭乡村旅游者的直接目的。而乡村旅游特有的原真乡土特色和乡村旅游资源保健养生的功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怀揣这两个目的的游客占据到40%左右。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时间的延长。保亭县要继续保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就需要开发更为特色、符合大众休闲品味的乡土旅游产品。

三、保亭县乡村旅游者行为特征

(一)出游停留时间

调查显示,56.3%的保亭县乡村旅游者会选择一日游。选择两日游的游客约占29.4%,三天及以上者约占14.3%。一日游游客大多偏好农家旅社,二日游游客均衡与农家旅社和经济旅馆之间。对一日游游客而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非常重要。目前保亭县过夜游的资源单一,主要局限于歌唱舞蹈活动,对游客吸引力不大。针对当地资源特色,打造丰富多彩的“过夜游”项目也将成为保亭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二)出游工具选择

通过分析发现,51.3%游客会使用自家车,选择旅游巴士、自行车、公交车的游客分别占总数的18.1%、10.2%、20.3%。大部分游客选择开自家车前往农家乐,主要原因是有些农家乐位置比较隐蔽,行车路面不够平坦,有些地段公交车不能到达,时常会有公交车拥挤或者难等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游客量大的旅游地点应增设公交车辆,并且加强旅游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游客能够更加灵活自由地选择出游的工具。

(三)出游组织方式

数据显示,保亭县的乡村旅游者主要以散客为主,家人出游或者朋友结伴同行居多。除了“布隆赛”和“缘真谷”几家大型的农家乐服务接待设施较为完善外,其他的小家农户改造的农家乐暂时无法接待由单位或旅行社组织的大规模旅游团体。因此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市场接待能力尤为重要。

四、保亭县乡村旅游者市场偏好

(一)乡村旅游产品偏好

根据专家访谈、文献研究并结合保亭县周边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研究最终设定5类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问卷题目设置为多选和半开放式来调查保亭县乡村旅游者的产品偏好。

调查发现,乡土特色景观最受游客的欢迎,选择此项的人数达到调查人数的35.8%,其次是乡村民俗历史产品和乡村饮食,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是26.4%和25.3%。保亭县在浓郁热带雨林的掩映下,谷丘、农场、木屋、庄园、森谷原境给游客带来奇妙的观心之旅。独具魅力的乡土气息让人回归民族的原真,心灵最初的感动。不仅如此,游客被黎苗原生态的竹木乐器、手工艺深深吸引,这些展现海南黎苗同胞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民俗历史产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在今后产品开发中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更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在旅行中吃到地道的农家菜,品尝到新鲜的农家水果是不可或缺的经历。乡村饮食在乡村旅游中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相比之下,乡村参与活动和娱乐设施只受到少数游客的青睐,与游客的消费水平和停留时间直接相关外,活动本身的参与性不强,创意不够,如何增强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游客的感知体验是需要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住宿偏好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游客会选择在农家旅社居住,25.2%的游客会选择经济旅馆,而14.3%左右的游客会选择星级酒店。由此看出,游客在选择住宿方式时,首选考虑的是生活体验和服务,其次是环境、价格和设施。在农家旅社中,游客不仅能感受乡村风情的农家生活,欣赏到古朴雅致的农家建筑,还能享受农家人带来的家庭般的温暖和人性化的服务。

五、结语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保亭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活动产品体验性不强,缺乏创意;“过夜游”活动项目形式比较单一,乡村旅游基础服务接待设施比较落后,限制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接待规模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以需求为导向,融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开发具有城镇风情特色的旅游产品,展现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对主流的家人市场和朋友团队市场,探索开发文化体验型模式,让游客亲自体验农事活动,寻找个中乐趣或者亲身体验农家生活文化,参与到手工艺品制作中,增进游客和当地居民感情,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基于目前游客出游和接待的困境,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推介力度,积极塑造保亭县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篇2: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2.关于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与体育行为偏好的相关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目前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每周平均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人占到的比例在45%以上,每次锻炼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到了总人数的45.5%.这种良好的趋势可能跟近年来学校体育大力提倡和宣传“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的理念相关,说明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知识的.学习上,对科学的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贵在坚持的体育锻炼时间上,74.3%的学生坚持还不到半年,这可能与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上学期间更有利于坚持有规律的锻炼,而一旦寒暑假可能停止锻炼的因素有关。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锻炼与体育行为偏好关系分析方面,总体来说,平均每周中等的锻炼次数,每次中等锻炼的时间的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在体育行为偏好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普遍较高,在锻炼基本情况和体育行为偏好的皮尔逊相关矩阵中,发现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平均每周锻炼的次数与情感偏好以及持续时间和认知偏好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所以有理由相信,体育行为情感偏好的提高能让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增加。

(二)建议

从体育行为偏好与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锻炼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知道,平均每周锻炼的次数与情感偏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保证每周的锻炼次数,能够较容易地获得体育行为情感偏好,所以鼓励学生每周参加3~5次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的体育行为情感偏好,从而为他们体育行为的实践打下基础。在鼓励学生每周参加3~5次体育锻炼的同时,体育教师最好能为学生提供每次体育锻炼运动负荷指导,同时建议学生应该进行适合自我的运动,在选择适合自我的运动时,一是要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最好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运动,二是要选择有助于改善与身心健康有关且体育状况允许的体育运动,力求掌握规律,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习惯,让生命在体育运动中焕发青春。

参考文献:

姜晓阳。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养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01)。

杨兆春,刘润生,朴析松。大学生性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偏好度关系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6)。

杨娟。大学生体育行为偏好研究.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篇3: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关键词:行为博弈,社会偏好,有限思考,学习

标准博弈理论在描述人们的行为过程时采用了三个基本假设:1.博弈主体通过分析对手的可能策略后形成自己的信念;2.对给定的信念选择最佳策略反应;3.调整策略反应、信念以便达成一致, 形成均衡。这些假设都以博弈参与者是理性人为基础, 然而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Simon、Arrow、Samuelson等都认为:现实中人们不是完全理性, 而是有限理性。一些实验经济学家也在博弈实验中证实了博弈参与者表现出与标准博弈理论预测相违背的非理性行为。行为博弈理论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 它通过对参与者的社会偏好、认知局限性、学习机制等行为方式的研究, 形成参与者博弈收益信息、策略选择的信念, 并指导策略决策。

一、社会偏好

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传统经济理论仅仅考虑了人的自然属性, 将个体看作同质的、独立的, 忽视了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决策过程中, 必然要与其他主体 (外部环境) 发生联系, 即人具有社会性,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回做出反应。Camerer (2003) 通过对最后通赚博弈、独裁者博弈以及信任博弈实验的总结, 证明了两人博弈情景下决策主体有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倾向。行为博弈论由此提出了社会偏好问题, 即指出决策主体的策略选择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而是同时也取决于对他人利益的考虑。

社会偏好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关注他人收益或行为的倾向, 包括利他、妒忌、同情、不平等规避等心理因素, 社会偏好是认识人类行为本质特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平偏好是社会偏好的主要表现之一, 公平偏好理论认为:在自己的收益低于或高于他人时, 会由于嫉妒或同情心理产生负效用, 也就是说参与者个人的效用不仅依赖于自己的收益, 也依赖于其他人的收益。公平偏好模型以FS模型 (Fehr and Schmidt, 1999) 影响较大。

FS模型中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参数αi表示妒忌, 参数βi表示利他, 不管是妒忌还是利他, 都将会减少参与者的物质效用, 当且仅当xi≥xj时, ∂Ui/∂xj≥0。嫉妒心较强时, αi较大, 利他心理较强时βi较大, 当αi=βi=0时, 即收益分配相互之间不进行任何比较和不产生任何影响, 就得到完全基于个人偏好的纯自利效用函数。该效用函数给出了对其他参与者合理的正向或负向行动, 这与独裁者博弈、礼品交换博弈、信任博弈中的“给予”相一致, 也与最后通牒博弈中对较小的提价的拒绝相符。

最后通牒博弈是了解公平偏好的一个简单博弈, 它反应了人们在进行博弈决策时是如何考虑社会偏好 (公平) 的。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 从纯理性的角度而言, 提议者可以尽可能的最大化自己的份额, 而回应者不应该拒绝任何大于0的出价, 因此均衡解是提议者分配给对方的份额为0, 而回应者无论接受还是拒绝, 所得收益都相同, 即没有收益。然而在Ho, Camerer和Weigelt的实验中, 多数提议者都提供了较大份额, 回应者有一半时间会拒绝低于20%的分配方案, 该实验结果显示对传统博弈均衡的普遍偏离。回应者通过拒绝表达了对不公平行为的不满, 宁愿牺牲一定的利益实施惩罚或报复。

二、有限策略思考

博弈论是参与者在认为其他博弈对手会如何行动后, 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决策自己下一步策略行动的理论, 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在充分理性下 (参与双方是理性的, 并且两人都知道对方是理性的, 也知道对方知道自己是理性的, 还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对方是理性的……这种逻辑的一个自然延伸就是, 决策主体在选择自己的策略时, 会考虑别人会怎么想, 也会考虑别人会如何猜测自己会怎么想, 还会考虑别人会考虑自己如何猜想别人会怎么想) 。如果理性可以用“阶数”来测度的话, 传统理论假设的就是参与人具备足够阶数的理性, 甚至是具有“无穷阶”的理性。

然而, 由于大脑能力的局限, 人类的理性阶数不可能是无穷的。Nagel通过实验说明人们的这种反覆思维的次数是十分有限的。而Carnerer等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模型分析提出“认知层级” (cognitivehie~hy) 理论。该理论指出, 人们的理性阶数是有限并且因人而异的, 参与人实际的理性阶数在客观上则服从泊松分布, 并且期望值在1到2之间。

这里必须指出, 无论是Nagel的研究还是Camerer等人的研究, 对理性阶数分布的测度, 都是通过比较简单的博弈场景设定而实现的 (比如选美博弈及其变型) 。因此, 一个有待确认的间题是, 在更为复杂的博弈场景下, 人们的理性水平会不会比上述研究所预测的更低?

三、行为博弈学习

绝大多数非合作博弈理论集中研究博弈中的均衡问题, 尤其是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 及其精练, 这就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预期在一个博弈中观察到的行动与这些均衡中的一个对应?对均衡的传统解释是, 均衡是在博弈的规则、参与者的理性以及参与者的支付函数都是共同知识的情况下, 由参与者的分析和自省所得出的结果。不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证上, 这些理论都存在许多问题。博弈学习模型为解释均衡如何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习模型认为:均衡是有限理性参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求最优化这一过程的长期结果。

Maynard Smith和Price的进化博弈论认为通过认为适应性强的个体 (动物或人类) 通过模拟、学习和进化, 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生存下来, 而个体的模拟学习行为则是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Roth和Erev、Cooper和Kagel等通过研究了参与者的模拟学习行为, 认为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会影响参与者的策略选择, 过去的成功策略将会以更大的概率被加强使用, 而对不成功经历的学习可以促使策略转换。Crawford则研究了信念学习模型, 该模型假定参与人利用关于其他人过去的选择与收益情况来更新当前博弈阶段其他参与人的选择的信念, 然后根据这个信念来选择自己的策略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最适反应”) 。Camerer和Ho (2002) 将信念学习模型和加强型学习模型融合在一起形成经验权重魅力值学习模型 (EWA模型) 。

EWA模型为:

EWA学习模型综合信念学习模型和加强型学习模型的优点, 根据参与者自己的所见所闻、经验等, 修改他们关于其他人会如何行动的推测, 在给定更新的推测后选择有更好期望收益的策略, 可以进一步理解在复杂环境中的学习行为特征。

重复博弈中参与者不仅有从自己或别人过去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而且他们还可能采用一定策略来教育其他博弈对手, 以期望在长期内得到更多长期收益。饶育蕾和何清泉 (2008) 考虑了人们社会偏好对博弈决策的影响, 将参与者的公平思考融入到博弈学习模型, 实验验证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四、行为博弈理论的应用前景

行为博弈理论放松了传统博弈理论中完全理性的假设, 认为博弈参与者是有限理性, 将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和基于计算机的行为模拟融入到博弈理论中进行实验研究, 推动了博弈理论的发展, 也逐步展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1.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认为:让代理人分享企业剩余, 即给予代理人激励契约可能会增加代理人的努力水平, 然而Fehr, Gachten和Kichseiger的实验结果违背了这种预言, 他们认为导致这种预言背离的原因就是参与者的互惠公平思考, 因此基于公平思考等社会偏好的博弈模型将为激励契约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1) 通过实验经济学来发展社会效用函数研究人类心理动机; (2) 通过博弈实验来构建、模拟委托代理行为; (3) 将社会效用函数融入效用最大化分析框架来分析激励契约结构和效用。

2.有限理性是行为博弈理论的基本前提, 有限理性程度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是由决策主体的信息知识的完备性、记忆能力、感受认知能力、处理能力和主体偏好来决定, 有限策略思考说明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能提高重复博弈中的行为特征, 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但有限策略思考程度的度量、融入模型3.学习模型可用于研究经济代理人在互动中的心智运作和适应过程。基于个体信念和推理, 探究由人类认知约束导致的过程理性的认识领域;基于互动网络和适应过程, 探究自组织系统导致的自发结构的演化领域。

参考文献

[1]Arrow, Kenneth J.Optimal and voluntary income redistribution[A].In:Rosenfield, Steven (ed)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economics of soviet socialism:essays in Honor of Abram Bergs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Colin F.Camerer, Teck H-Ho, and Juin-Kuan Chang (2002a) , ’Sophisticated EWA learning and Strategic TEAching in Repeated Gam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04, 137~188

[3]Colin F.Camerer, Teck H-Ho, and Juin-Kuan Chang (2002b) ‘a cognitive hierarchy theory of one-shot Games: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http://www.hss.Caltch.edu/Cammerer/thinking2002.pdf.

[4]Cooper and Kagel (2003) , ’lessons learning Generalizing learning across game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2, 202~207

[5]Ernst Fehr and Slmon Gachter (2002) , ’altruistic punishment in humans’, Nature415, 137~140

[6]Gale, J., K.Binmore and L.samuelson (1985) , ’Learningto be imperfect:the ultimatum game’,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8, 56-90

[7]Guth, W. (1995) , ’on ultimatium bargaining experimants-a personal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7, 329~44

[8]Ho, T.-H., Camerer, C.F.Camerer, and Keith Weigelt (1998) .’Iterated dominance and iterated best-response in experimental“P-beauty contes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947~969

[9]Roth A.and I.Erev (1995) , ’Learning in extensive form games:experimental data and simple dynamic models in the intermediate term’,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8, 163~212

[10]Samuelson.Paul Altruism as a problem involving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selection in economies and biolog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l43~148

[11]Simon, H.A. (1955.) ,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9 (1) , p343

篇4:旅游者购物偏好行为研究

[关键词]旅游者偏好;旅游购物;入境旅游者;西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52—06

1、引言

购物是旅游者最为普遍深入的休闲活动之一。对某些旅游者来讲,旅游购物活动对其的冲击作用远远高于观光、娱乐或其他度假活动。从经济、社会及心理收益来讲,为旅游者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购物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并为旅游目的地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并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旅游市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外汇来源和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其近年的发展速度却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旅游商品单一化和重复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入境旅游者人群社会结构特征的不断变化,入境旅游者行为模式也出现和以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跟踪研究入境旅游者行为模式,能使旅游开发工作更具针对性,进而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和入境旅游收入的增加。

2、旅游者偏好及旅游者购物研究

2.1旅游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更多地开始关注消费者心理状态的变化,使消费者行为研究更具自身特色。因为个体行为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研究的各种成果和研究方法,因此,消费者偏好从心理学角度被定义为消费者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评价性判断,其中包含了态度偏好(attitude-basedpreferences)和属性偏好(attribute-basedpreferences)。

旅游偏好是人们趋向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旅游偏好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因为认知因素是个体对相关对象的了解和判断,表现为个体思想方面的倾向(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或者介于两者之间);情感因素是个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个体在情感方面的倾向(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或者介于两者之间);意向因素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预备反应,表现为个体在行为方面的倾向(想干什么或不想干什么或者介于两者之间);这中间认知因素处于核心位置,个体的情感和意向总是通过一定的认知而形成的。因此,可以将旅游者偏好更确切地定义为潜在或现实旅游者对某一旅游产品或旅游目的地所表现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具有情感和意向因素成份的心理倾向。

2.2旅游者购物研究

旅游和购物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当旅游者决定出行的时候旅游购物是旅游者考虑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没有旅游购物活动的旅游经历对旅游者来讲是不完全的。

国外对于旅游者购物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者购物偏好和满意度的关系上;不同国籍旅游者不同的购物满意度;不同特征旅游者网上购买旅游产品的差异;旅游者度假经历和旅游购物的相互作用;旅游购物动机对旅游购物体验质量的影响作用;旅游者购物风险感知和旅游者情感、满意度及忠诚意图之间的关系;旅游者购物习惯(TSH:TouristShopping Habit)和旅游者情感、购物价值和行为的关系等研究。上述研究主要对象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夏威夷等,且研究主要关注旅游者购物满意度的测量。

同国外旅游购物研究相比,国内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购物理论的探讨上,多使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和旅游购物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购物回扣、入境旅游者购物后离境退税及景区购物现状等。相应的旅游者购物行为实证研究比较少见,特别是针对我国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的实证研究还未见到。

3、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实证分析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购物支出指为旅游做准备或者在旅途中购买商品(不包括服务和餐饮)的花费,其中包括购买衣服、工具、纪念品、珠宝、报刊书籍、音像资料、美容及个人物品、药品等,不包括为商业目的所做的购买,即为了转卖而作的购买。符合上述定义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广义的旅游购物,狭义的旅游购物是指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等。本文所进行的旅游购物偏好研究所用的概念为狭义的旅游购物,这种旅游购物实际上也仅局限于旅游目的地。

3.1问卷设计及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的问卷设计为多重选择,问卷设计内容为旅游者旅游前和旅游后对手工艺品、中药保健、服饰、食品、艺术品等6项旅游商品的购买偏好。问卷调查于2006年8月在西安清真大寺内进行,共回收问卷1100份,有效问卷999份,总有效率为91%。为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使用SPSS13.0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Alpha值为0.753,各项目Cronbach's Atpha值(Cwnbach's Alpha Based on Standardized Items)为0.770,说明问卷设计的信度较好,问卷设计科学。

在利用国家宏观统计数据分析旅游者偏好行为的测度方法上,马耀峰等(1999)提出了亲(疏)景度的概念和测算方法。根据亲(疏)景度的测算方法,结合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笔者将旅游者偏好度定义为Pi,其测算公式为:Pi=A1/A2。其中,A1为选择第i个偏好项目某客源国人数占参与调查某客源国所有人数的比重,A2为所有选择第i个偏好项目的旅游者人数占所有参与调查的旅游者人数。显然,Pi大于1的旅游者某旅游项目或产品的偏好程度较强;Pi小于1的旅游者某旅游项目或产品的偏好程度较弱。研究中数据使用Matlab6.1进行运算。

3.2接受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结构特征

本次所调查的入境旅游者社会人口结构统计特征中男性占总体比重的47.35%,女性占52.62%,

男女数量基本持平。年龄中以15—44岁之间的青壮年入境旅游者为主(占总量的73.28%),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入境旅游者仅占总量的2%,45—64岁之间的旅游者占总量的24.52%,该年龄段的入境旅游者收入和职业构成较为稳定,消费能力较强。在家庭结构上,独自1人的入境旅游者占调查总量的28.83%,夫妻2人的占26.23%,处于空巢期有18岁以上孩子的入境旅游者占总数的5.70%,与父母同住的占19.32%(该状态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多为学生)。因国外在法律上对婚姻状态的认可程度同我国有差异,在本次家庭结构特征中特加入“与同伴同住”一项。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家庭结构状态占调查总量的19.92%,这也是在以后入境旅游者研究中应特别需要关注的。在受教育程度上,本次调查的入境旅游者基本以大专以上为主,占到调查样本总量的73.57%,说明来我国的入境旅游者以高学历为主。但需说明的是,虽然国外高等教育较为普及,但因社会职业分工较为明晰,一国的国民受教育程度的结构是较为平均的,即各学历阶层分布较为平均,学历水平较为集中反映出来华的旅游者构成还较为单一,说明我国旅游项目和旅游形式没有完全满足入境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本次调查的入境旅游者中,客源国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其中样本量在90个以上的国家分别为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和德国,其他国家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后文按客源国分析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时主要分析了样本量较大的前7个国家。

3.3数据结果和分析

3.3.1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旅游前后的总体差异分析

旅游者偏好的形成主要是旅游者对某一特定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认知后的结果,而个体认知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各类相关信息的来源及强度。因此,旅游者在抵达旅游目的地之前所搜集的各种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在数量和强度上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认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该认知产生偏差,笔者将其定义为旅游目的地认知偏差。因为旅游者偏好中认知因素的驱导,这种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旅游者偏好。受影响的旅游者偏好会出现3种变化方式:旅游后的旅游偏好高于旅游前的购物偏好说明在旅游目的地体验质量较高及旅游前对相关信息获得的有限;相等的旅游偏好说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某类信息获得的全面性和对等的旅游体验质量;低于旅游前的旅游偏好说明旅游目的地体验质量相对较差及旅游信息获得的有限。本次调查数据在分析后印证了上述的论断,旅游者旅游前和旅游后对旅游购物偏好有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入境旅游者来华前的旅游购物偏好高于来华后的旅游购物偏好,旅游目的地体验质量的差异是导致旅游者购物偏好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图1中所显示的旅游购物偏好度高于1的有3项:手工艺品(1.1205)、中药保健品(1.0386)和食品类(1.0475)。该3类旅游商品的偏好是入境旅游者偏好的认知因素得到修正后所做出的评价,能反映旅游目的地此类旅游商品对入境旅游者的客观吸引程度。基于此,后文中所分析的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数据以旅游后偏好为主。

3.3.2不同性别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

性别是一种生理群体特征,它将消费者分成两个群体:男性和女性。这一群体特征会伴随人的一生,它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和偏好都有很大的影响。旅游研究中的性别差异是旅游发生类型的重要因素,性别关系不但反映所有的社会行为,同时也受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次研究中性别差异显示:女性入境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购物偏好明显高于男性入境旅游者,这和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生活角色有关;男性最为关注的是食品类旅游商品(0.9940);女性较为关注的是中药保健类(1.3127)旅游商品。

3.3.3不同年龄段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消费者年龄是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标尺之一,不同年龄段显示不同的消费倾向,这种消费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随年龄变化而变化:14岁以下的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商品是艺术品(1.5701),对中药保健类旅游商品的偏好度为0,这和该年龄阶段的知识结构有关;15—24岁之间的入境旅游者最关注的是食品类旅游商品(1.4020);25—44岁之间的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是中药保健类旅游商品(1.0415);因本次调查设计问题相对较少,45—64岁之间的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商品没有在本次调查项目中涉及,因此其选择偏好度最高的是其他类(1.1546);65岁以上的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是艺术品(1.1630)。

3.3.4不同学历水平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

学习的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这种习惯最终会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历越高的人这种自动化学习方式的倾向越强烈。因此,不同学历水平的消费者受学习能力的影响,在消费倾向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入境旅游者学历水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中以下学历的入境旅游者最为喜欢的是食品类旅游商品(1.1609);高中学历的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是中药保健类(1.3059),其次为食品类(1.3042);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偏好较为相似,手工艺品和艺术品是其较为偏爱的旅游商品;硕士学历的入境旅游者最喜好的旅游商品为中药保健类(1.1376);硕士以上学历的入境旅游者青睐于艺术品类的旅游商品(1.1177)。

3.3.5不同家庭结构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

表5为不同家庭结构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数据显示:不同家庭结构的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差异明显,其中,独自1人的入境旅游者最偏好食品类的旅游商品(1.0213);夫妻2人的入境旅游者最为喜好的旅游商品未显示在调查问卷当中(其他,1.0711),其次为手工艺品(1.0306);有18岁以上孩子的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商品是艺术品(1.6140),其次为中药保健品(1.2887);与父母同住的入境旅游者年龄多在18岁以下,因其没有太多的生活负担,其购物偏好呈现多样化,对各类旅游商品几乎都呈现了较高的偏好度;与同伴同住的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偏好主要集中在食品(1.1978)、服饰(1.1663)和中药保健类(1.0102)的旅游商品上。

3.3.6不同国家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

不同国家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行为模式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旅游者旅游购物谈判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表6是不同国家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数据显示:英国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所有的旅游商品都呈现高的偏好度,其中偏好度较高的是食品类(1.2847)和中药保健类

(1.1882);德国入境旅游者对食品类旅游商品(1.9270)呈高偏好度;法国入境旅游者最为喜欢的旅游商品是手工艺品(1.0814);荷兰入境旅游者对我国各类旅游商品呈较低的偏好,其中最喜欢的是服饰类旅游商品(0.9522);西班牙入境旅游者在中药保健品(1.6012)和手工艺品(1.8877)上均呈现高偏好度;意大利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商品是中国的艺术品(1.1913);美国入境旅游者最喜欢的是食品类旅游商品(1.6528)。

为了进一步揭示各入境旅游国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行为的联系,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相似矩阵的运算,数据结果显示:英国和美国(0.9248)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的相似性最高,这和两国移民渊源有关;德国和法国(-0.9116)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购物偏好相似性较高;法国和荷兰(0.8980)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偏好相似性较高;意大利和德国(-0.9535)、法国(0.8742)、荷兰(0.8294)之间的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偏好相似性较高。因此,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具有明显的地域相邻相似的特点。

4、结论和讨论

(1)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构成旅游者偏好各心理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认知导向为主的旅游者偏好定义,同时,在测度方法上借鉴和发展了亲(疏)景度的测度方法以适应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分析的需要。

(2)通过分析旅游者来华前后旅游偏好的变化发现: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掌握程度所导致的旅游者认知偏差和旅游目的地体验质量是导致旅游者偏好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入境旅游者来华前的旅游购物偏好明显高于旅游后的旅游购物偏好;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在社会人口结构特征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入境旅游者对我国的手工艺品、中药保健类和食品类旅游商品呈高偏好度;入境旅游者购物偏好具有明显的地域相邻相似的特点。

(3)虽然近年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有减缓的趋势,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入境旅游者数量因奥运赛事的举办必定会大幅度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毕竟有明显的时间限制,为了更好地带动我国入境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加系统地研究旅游者来华旅游的购物偏好。这不仅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增加大量的附加收入,更主要的目的是合理化疏导旅游商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促进旅游者购物行为的研究。另外,因为我国出入境法律法规中对中药出口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入境旅游者对中药保健类旅游商品的购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立法机关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上给予合理的支持,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入境旅游者来华的购物消费。

篇5: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文献综述

论文(设计)题目: 楼市调控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学 院: 明德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 级: 2007级 学 号: 072003110091 学生姓名: 王光岩 指导教师: 祝 怀 刚

2011年3月14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2 页

楼市调控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文献综述

一、楼市调控中公共政策含义

要对楼市调控中公共政策含义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公共政策,那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什么?对此中外学者的认识与解释差别极大。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这个基础理论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多数人都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党和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出的政治谋略或行为规范。它的内涵是什么,中外学者做出如下界定:

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它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差别。)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对于公共政策的具体涵义众说纷纭, 但从诸多的定义中, 我们仍然能够提炼出符合公共政策特征的一些共性。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学者们基于各自研究范围、侧重点和方法论的不同, 对公共政策的涵义也有不同的理解。综合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共性。公共政策在动态层面的涵义指: 政府对公共利益进行选择与分配的系统过程;公共政策在静态层面的涵义指: 政府在对公共利益进行选择与分配的系统过程中, 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包括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通过上述对公共政策的阐述不难得出楼市调控中的公共政策即政府对关系到巨大公共利益的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3 页

公众住房问题的调整与选择的过程。而动态上这表现为对遏制高房价房价保障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即地方政府对这一系列措施方法的执行情况。

二、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中的一些行为

在国家出台对房价调控的措施后,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许多具体的调控政策。总结起来如下:

第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落实住房保障工作目标。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分层保障,应保尽保,租、售、补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落实危陋房屋拆迁改造。

第二、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严格加强税收征管,有的地方政府还开始征收房产税。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加强存量房交易指导价格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对不满足转让自用5年以上且为家庭唯一生活用房条件的,一律征收个人所得税。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依照住宅不同销售价格,分别按照2%、3%和5%的比例预征土地增值税,并严格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和检查,重点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检查;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成本、费用支出管理。

第三、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第四、加强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强化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用地年度供地计划管理,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明确供地规模、供地时序,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对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要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新建商品住房用地的供应量不低于前2年平均实际供应量。对已供房地产用地,超过2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进行开工建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闲置1年以上罚款。

第五、落实国家住房限购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成员范围包括购房人、配偶以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子女,下同)、能够提供在本市累计1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4 页

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本市累计1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向其售房。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

第六、加强新建商品住房销售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后,需一次性在销售现场和天津市房地产综合信息网上公开全部房源及销售价格,如上调销售价格,需经市房地产市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重新公示。严禁无证售房、发布虚假信息。加强新建商品住房预售资金监管,要通过网络监控与现场巡查,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新建商品住房预售资金账外循环,控制房屋建设后期风险,确保新建商品住房预售资金的安全。

第七、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对新建商品住房交易价格进行监控,对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同地段、同品质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进行跟踪监测。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管理,严格备案制度,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业行为。对存在不规范交易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由相关部门进行约谈,予以警示并公开曝光;对违法违规行为责令整改,并依法进行查处,查处期间暂停其房屋销售。加强房地产广告管理,加大对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的处罚力度。

第八、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新闻媒体要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解读国家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引导居民理性消费,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第九、明确责任,确保落实。市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立即组织实施,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将住房保障工作目标纳入区县人民政府年度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计划目标未完成的单位负责人,要进行约谈,对问题严重的,要追究责任。

三、楼市调控政策中存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

所谓博弈,是指参加竞争的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影响每一参加者的行动和战略方式 出现博弈的条件是竞争双方地位对等而利益目标存在差异。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5 页

房地产市场博弈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管理者与必要设施和服务的提供者,在房地产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通过颁布和执行法律、征税、行政管理、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服务、土地等影响房地产商的开发行为。在房地产开发中政府的决策目标是多重的,具体而言,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决策目标至少包括:使更多的居民能够拥有自己产权的住房;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保护消费者与房产商的利益。但是任何政策,总须有地方政府来予以落实实施。但地方政府的目标往往与中央政府并不一致。中央政府的可选策略是: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房地产降温,避免泡沫经济的发生;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地产过热的现象,作为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央政府来说,必须防范泡沫经济于未然,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波动,而且作为指导性计划的宏观调控在执行上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财政,土地、税收、信贷调控措施给房地产降温。而地方政府的目标是:地方GDP增长、地方税收的增加和土地收益的增加等;对于中央政府,降低房价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压倒一切。但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官员,压倒一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政绩由GDP数字得以实现,大多能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GDP的举措就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发展工农业来提升GDP何其艰难,而炒高地价、房价增加GDP相对容易的多,地方官员为政绩计,自然有激励来抬高房价,必然会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在政府层面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构成有所冲突的利益格局。

四、总结

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关键是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落实即地方政府的政策能否与中央政府政策协调,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谋利冲动,不能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势必难以抑制住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局面,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也会在这些地方大打折扣。最终,这些地方将会为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和最终彻底破裂付出巨大的代价。房地产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地域特征,不可能像一些流动性强的商品那样具有价格传导性,地方政府只要认真落实中央的调控政策并制定与之相协调的政策完全可以稳定市场价格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6 页

参考文献

[1]王静.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9).[2] 孟祥舟.土地政策及其价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综述[J].理论研究导论,2009(5).[3]张薇.房地产市场中政府与投机者的行为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2).[4]苏振华.房市中的利益格局与利益博弈[J].观点,2007(12)

[5]王启广,谈房地产调控与地方政府角色转换[D].中国论文中心 2008年9月 [6]聂彩仁、者贵昌,房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 2010(9).[7] 宁骚,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出版地北京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李树香,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也稳定房地产价格策略[J].价值工程 2010(15)[10]徐勇,地方政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篇6:地方政府借债行为的规制办法

【前言】:从财政学角度来讲,地方政府债务是一种特殊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通过签订债权协议的方式向非政府主体借款,并由此而产生的还款义务。我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随意举债。但是,现实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权利的分配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央政府掌握着很多税收征收权,拥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中央政府的支出比例却不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交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都要上交中央国库,再根据地方政府的需要从中央向地方调拨,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已经不能满足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需要,因而使得地方财政资金的支出吃紧,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压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税收制度的改革,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债券,这就阻塞了地方政府进行融资举债的一个重要渠道,使得现实中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而通过一些非正规途径进行举债,由此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其次,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行政体制也面临着改革转型,政府职能要从全能型政府向着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和面临很多阻力,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为政府机构臃肿、人员数量庞大、“三公”经费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财政支出负担过大,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最后,由于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形成了现实中九龙治水似的多部门共同管理现状,并且由于各部门的管理范围和管辖权限不一致,因而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行政体制管理落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地方债务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政治制度来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不合理,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就财税制度来说,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征税权力范围过窄,税收收入比例过低、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预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就我国投融资机制来说,地方政府在公共项目建设投资中的比例偏高,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项目建设领域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缺乏行之有效的地方投融资模式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不足,财政压力过大、地方债务风险增多,并由此产生了很多地方债务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从制度上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地方债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律措施,从法律的角度建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制的法律机制,以更好地解决我国当前地方债务问题。【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风险 制度构建 规制 国外借鉴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履行职能需要,通过借款、转贷国债资金、担保、延期支付等方式产生的各种债券。客观地说,适度的政府债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提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的债务一旦达到或者超过一个极限,就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风险,并破坏地方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2009 年5 月份银监会最新数据,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为7.38 万亿元; 据估算,2009 年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将接近11 万亿元,相当于2009 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3 倍。由于地方财政和政府性债务管理还不够严格和规范,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时间长,总体规模大,历史遗留债务负担仍比较重,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造成的长远风险仍应保持足够的警觉。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1.债务成因多样化。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 当庞大,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又十分分散,产生债务的原因既有企业贷款困难由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提供变相担保向银行融资所形成的债务,也有因税款征收不足或挪用资金等原因造成的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缺口,既有粮食企业亏损挂账,也有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还有拖欠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款、清理合作基金会贷款和项目配套资金短缺等等而形成的债务。2.举债形式多样化。地方政府主要是以借贷、拆借、担保、拖 欠工程款及个人款、挂账等等形式向商业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上级财政部门甚至民间个人等渠道取得借款,借款形式呈多样化。

3.举债方式隐蔽。地方政府举债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地 方政府在举债问题上隐蔽性强,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透明度更差,形成一种“暗箱操作”。

4.还债时间长。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而地方财源不足无力偿还,“拆东墙补西墙”、为还债而举债的现象时有发生,庞大的债务一拖再拖得不到解决,而且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致使很多政策和措施在执行中难以首尾兼顾,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和掣肘,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5.地方融资平台项目多由地方

政府提供隐性担保。这直接导致银行不良贷款隐性化和长期化趋势,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把握一些地方政府真实的负债及担保状况,使商业银行向来一直通行的一些风险管理手段难以真正落实。

二、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1.经济增长需要政府提供相应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成因及化解的公共产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然而,目前部分地区财力还不是很宽裕,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迫使政府举债,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2009 年,为了配合中央政府4 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投资计划总规模已高达18 万亿元,近乎4 倍于中国的全年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利用大规模投资保持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而稳定就业。

2.财政体制因素造成地方政府举债。

按照事权划分规则,区域性公共产品由地方相应级次的政府提供。但由于事权划分不清,上级政府向上集中资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仍一直要提供义务教育、本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多种地方公共产品,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就造成地方政府举债,以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之间的空白。

3.现行的金融市场环境和银行制度为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创造条件。银行短期信贷安全性的要求,使银行偏好于政府项目或者政府担保的项目贷款。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主要是中资银行)的最大问题。而控制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贷款对象。根据一般的银行贷款安全性原则,银行向政府或由政府提供担保项目(包括公司)贷款的安全性显然远远高于一般的企业。在政府急需发展建设资金的情况下,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较为容易,致使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4.举债不慎,债务风险意识淡薄。

缺乏债务风险意识,草率举债,是造成财政债务风险的重要因素。有的地方在举债问题上,对债务固有的风险认识不足,只要听到有钱可借,就积极活动,有多少借多少,至于借来以后能不能发挥效益,能不能按时偿还,却不加考虑。政府债务多头管理。目前,地方政府负债有的是政府直接运作,有的是通过一些部门运作,还有的是通过政府所属的投融资公司运作,存在债务多头管理、政府调控不力、重债务收入轻债务偿还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政府债务的数量、结构、偿债能力如何等不清楚,相关的一些基础管理工作还相当薄弱,财政往往只能被动地承担垫款责任。5.政绩考核体制不完善。

由于任期有限,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为了追求政绩而不惜透支财力,短期行为较为严重,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债务留给继任者。然而,不论是显性债务还是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信息一般公开,继任者如法炮制,债台不断高筑,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的对策

沉重的债务负担将会损害政府信用的构建,甚至导致政府破产,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地方政府债务所可能造成的危害。1.理清政府债务,建立责任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由于债务关系结构复杂、债务投向多种多样、负债面宽等

因素给债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清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隐性债务的清查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发挥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责任管理制度,做到“谁举债,谁获益,谁负责”,加强地方政府领导者的责任意识,积极倡导“减债也是政绩” 的行政理念,把“任期内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增减变化” 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指 标之一。

2.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地方政府从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到债务偿还都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应该制订《公债法》或《地方公债法》,并相应修订现有的《预算法》和其他相关的财政法规。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分税制的客观要求,在建立中央政府严格审批和监管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公债制度,允许地方财政发行统一的债券筹集地方公用事业发展资金,是规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必由之路。同时,为了确保债券发行及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经验,运用市场约束手段对其举债后的行为进行监控,依靠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以及金融中介、社会结构的力量,对地方政府信用进行评级,对于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能起到积极作用。3.改革干部任用及考核标准。

要摆脱只顾盲目上项目、搞面子工程的观念束缚,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任用和政绩考核,要定位于保证地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点上,一是要看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 二是根据当地的行业结构、生态结构、资源分布情况及人才、物力、财力的综合分布情况、政府债务情况,预计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地域综合实力,全面评估地方领导干部的绩效。以此逐步引导地方领导干部走出“只做表面文章” 误区,在考查、规划、建设项目时,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缜密调研,包括项目可行性调研和必要的市场分析。经评估有价值的项目建设和投产的过程中也同时要严格资金监控,盘活资产,加强风险防范,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干部的管理使用方面,要把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以增强地方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引导其全心全意投入经济建设。4.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担保公司。

地方政府负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对外担保,这里的政府担保行为完全属于企业行为,从根源上说也是政企不分的一个表现。担保公司是专门从事金融中介业务的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担保期内收取保费正是其日常业务。由于担保公司本身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其业务收入来源是从担保贷款额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因而担保项目的风险大小直接决定了其经营成果好坏。所以担保公司的启动有效地减少了政府因主动、被动等不规范的对外担保所引发的债务纠纷,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政府隐性负债的数额。随着试点城市担保公司的运作成功,我们也应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推广开来。5.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体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称。要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从财政体制方面入手。在现有分税制财 政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上级和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科学划分上级和下级财政之间的收入与支出,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加大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减少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

6.扩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规模。

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解决当前地方财政困难的问题,根本出路是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增加地方可用财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风险问题。因此,上级政府部门要制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方财源单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财源体系,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7.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督机制,防止资金挪用和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对重大举债项目,通过采取委派财务总监等形式,对项目的财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管。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和偿债计划落实情况的审计工作。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及时问责,并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债务预警管理。8.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

公开披露制度。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提高财政透明度,依靠社会公众的力量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监督。从美国、日本的经验看,如果公众对政府的收支状况一无所知,公众就难以约束政府将资金投向可以使官员的家族或朋友获利,或者承诺支持他们竞选运动的项目。建立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将要求地方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将其负债及其偿还情况向公众公开、透明化,通过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确认及计量,再配合以相应的问责制度,从而为督促其更科学、有效地运用债务资金,防范债务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9.加强财政金融监管层之间的沟通协调。

鉴于银行贷款目前是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实施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密切跟踪不同地方政府的综合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以监控信贷风险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地方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及跟踪机制,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透明度。另外,考虑到未来货币政策趋紧及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的路径依赖将受到很大限制,无论从项目融资稳定性的角度还是从防范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的角度,地方政府的融资制度都亟待寻求阳 光化、市场化的路径。

四、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一国财政分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受本国政治体制、财政体制、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完善程度、社会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控制的模式也多种多样。

1、成立专门债务管理机构。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有较为统一的债务管理部门,在中央政府一般设有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在大多数国家,财政和预算部门是最主要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部门,承担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职责。但在某些国家,地方财政部门还需要与其他的职能部门,如金融管理部门、国内事务综合管理部门和计划管理部门相互协商,共同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财政部相关业务部门代管。在南非,财政部政府间财政关系司下设省级财政处和城市财政处分别承担省级和市级债务管理职能;在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政策管理局的金融市场处负责政府融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控制工作。二是在财政部内单独设臵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在法国,经济与财政部国库司下设的“债务管理中心”, 负责对各级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级政府债务能够及时偿还并履行对欧盟承担的义务。在德国,联邦财政部下设的第七理事会所属A 理事会具体负责债务管理与控制;在保加利亚,财政部成立债务司,统一债务管理职能。

2、严格执行预算统一管理。

各国普遍认为,政府债务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应当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同时,各国对地方政府债务大多实行硬预算约束。例如,根据《市政财务管理法案》,南非地方政府债务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部分,纳入市政府财政计划和预算,并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项目进行清查分类,这样可使政府注意到以前所不知晓的债务风险,并对各类债务风险实行预算管理。日本对地方公债发行实行计划管理。日本中央政府(主要指大藏省和自治省)每年都编制地方债计划。地方债计划不属于国会审议的对象,只作为参考资料提交国会。但是,由于地方债计划是大藏大臣与自治大臣协商制定的,规定了中央政府提供认购地方债资金的规模及地方债资金的具体用途,自治大臣在审批各地方政府的发债申请时,将以该计划为依据。巴西在2000 年颁布的《财政责任法》中明令禁止中央政府向州及市政府融资。如果州及市政府将其债务转嫁给联邦政府,则其在完全分期偿还债务前不得举借新债。

3、坚持债务管理高度透明。

透明度要求是指要求地方政府公开包括债务在内的政府财政状况,对债务进行确认、记录、报告,才能有效的提高政府债务控制能力,防止地方政府债务恶性膨胀。在南非,市政府借款过程中牵涉到的每个人,都必须披露对潜在贷款或投资者的决定有实质影响的信息,同时采取合理的措施以确保被披露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在瑞士,公民可以通过表决来决定贷款或项目拨款、预算整体估算值、单笔支付信贷或年度拨款、贷款等事项。在巴西,地方政府每年须向联邦政府汇报财政账户收支情况,每四个月须发布政府债务报告并公之于众。这些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与所有银行联网的国家信息系统完成,所有的借贷交易情况必须在信息系统中登记,否则将被视为非法交易。

4、健全监控、纠错和问责制度。

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运用司法、审计等部门的严格监督与控制,和其他监控一起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控体系。法国与日本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体系很有特色。法国中央政府依靠议会、审计法院、财政部、财政部派驻各地的财政监督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负债和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严密监管。日本则是由地方监察委员会负责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运行情况。一些国家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相应地方债务纠错与问责机制。这一机制主要用于地方债务管理的事中和事后控制。其中,事中控制可以及时纠正债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防止风险积聚和增大;事后控制能够确定风险责任,并尽量减少风险的再次发生和累积。此外,纠错与问责机制的建立,对于抑制地方政府盲目、无序借债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巴西《财政责任法》规定对不履行义务的地方政府责任人给予人事处罚。对于更为严重的失职行为,将给予革职、禁止在公共部门工作、处以罚金、甚至进监狱等处罚。

五、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经验借鉴和启示

地方财政困难和债务危机是当前我国财政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县乡财政运行紧张,难以履行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影响地方的资本运行、恶化地方的投资环境。更为关键的是,政府债务过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债务风险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核心。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国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必须由中央政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化管理。

我国正处于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和依靠市场调节两者缺一不可。当前我们还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约束地方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必须进行较为严格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这是稳定宏观经济、保障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要举措。国际经验表明,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出现无不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凡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序、控制较严的国家,其地方财政就会健康运行,经济就会平稳增长,反之,就会导致债务过度膨胀、引发债务风险、扰乱财经秩序,影响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为降低经济运行风险,各国中央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监管地方政府债务的职责。为有效监管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在中央层次建立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在管理部门的确定上,除个别国家外,绝大部分国家都由财政部直接承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职能。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中央财政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务管理体系,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建立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隐含的债务风险。

2、必须采取制度约束和行政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成败的关键。我国债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当根据目前实际情况确定。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市场秩序尚不规范,采用市场约束模式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条件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过早、过度放权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经历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政府级次较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应当是制度约束和行政控制的结合模式,即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行政控制范围,以弥补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缺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各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来看,各国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都由宪法或法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增强了各级政府的责任,避免了不必要的互相推诿和争取资金的不正当手段。另外从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到债务偿还也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必须科学控制和有效理顺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其一,加大对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的监管力度,规范其融资运作。目前地方政府普遍拥有种类繁多的融资平台,大多数平台依托政府信用或者公共资源(如土地、矿产等)作为抵押物,以企业法人的名义进行大量融资。在确保地方政府“健康融资”的前提下,应该加强对这些平台融资的梳理和监督,及时掌握其融资进度和规模,淘汰那些本不具备举债条件的平台,对那些有条件的融资平台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其二,适当扩大中央代替地方政府发债的力度,逐步替代地方政府非规范的平台融资。考虑到在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期间地方政府融资压力大的现实,为规范这些融资活动,在短期内可以考虑适当加大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债的规模,为有序控制地方政府性平台融资创造替代条件。从长期看,这也为逐步构建较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制度积累经验。其三,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无论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的贷款行为,还是不同形式的融资发展行为,都应当要求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必须与财力相匹配,期限尽可能与政府任期相一致,并严格管理地方政府的担保行为。针对有些地方政府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有效清偿的情况,应探索实施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制度。

4、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健全各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符合现实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实现公债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从各国情况看,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手段是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为使这一机制切实可行,相关指标要量化到每一级政府,同时要进行供给和需求双重控制。当前,我国虽然尚未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但局部地区已经存在发生债务危机的隐患,为避免这种隐患转变为现实的风险,应当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建立预警机制。要通过确定一系列预警指标及判别标准实现债务风险预警,通过对财政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逾期违约展开实时监控,对负债的变动趋势做出分析评价,通过测算每一项负债的参数以及债务违约概率,确定未来偿还债务对财政资金的支出需求,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价。

5、必须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渠道。

上一篇:相对论大学物理下一篇:高端医疗保险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