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2024-04-27

出镜记者案例分析(共8篇)

篇1: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出镜记者案例分析报告之《岩松看日本》

专业:09新闻2组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

节目开始出镜记者站在地铁站台边一段开场白:“到了日本之后呢,整个生活的节奏处于不停的旅行当中,但是在旅行当中呢,经常碰到这样的普通场景,比如我们现在在日本新干线的站台上,就会看到这样分的很细的垃圾分类箱,这个呢是投入塑料瓶的,这块呢设计成了圆的;这个呢是投入新闻报纸啊还有杂志啊等等,你看它适合把报纸哈杂志都投进去;这一块呢,像是易拉罐和玻璃瓶啊等等,它也设计成了圆的,那么这一块是收集其它的垃圾,那我想,在我观察的这段时间呢很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似乎还比较遵守规则,那么普通的 日本人又如何把环保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的很好呢?”

白岩松这段开场白很直接了当的表明今天采访的主题,而且表明的态度,语言更像是在给观众介绍他眼前看到的,像说到分类垃圾箱的时候一个一个的介绍包括上面的大小形状以及作用等说的清楚明白,让观众很直接的感受到画面里的意思。而且白岩松的语气少了他在其他节目里的犀利和冷静,更多的是平淡的耐心的讲解和叙述他所看到的情况,但是平易近人里又带着细微的谨慎。

跟随镜头来到一住户家门口白岩松说道:“因为收垃圾的时间呢是在上午8点时候完成,我现在来到了千页县我孙子市的一个居民的家中,这个居民这个户主的名字呢,叫做佐佐木,我们来看看哈他已经做好了这种垃圾分类的准备,我们来看下是怎么的一个过程,我们一起开看一下。”

这段在屋门口说的话,很好的引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了解进佐佐木家的原因和目的,让我们看到什么。而且说收垃圾的时间在在8点的时候,看了一下表增加了真实感,可以看出来出镜主持人不光是在语言上要有驾驭的能力在行为举止上也可以适当的点缀增加真实感。

主持人进到主人家里后拿起资料面对镜头的时候,语量明显的降低,多了轻声细语,这点可以感觉出来作为一个出镜主持人要会分场合分地方用不同的语气和音调来 进行采访或介绍等,因为白岩松是中国全国民的代表来看到日本给中国人讲解日本的环保问题,他代表的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进屋后说话不是大声喧哗而是轻声细语可以表现出我们对日本的礼貌以及尊重和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

同样,站在佐佐木家里门口垃圾堆放处,白岩松也是用一种谦虚细语的口吻来问佐佐木家人的的问题,从“这些都是些什么垃圾呢”中可以感觉出来,出镜记者把更多的解释性的话留着采访者,而不是自己在给观众讲解自己的观点,这也可以看出出镜记者需要的是把更多的镜头留给采访者,这样可以增加可信度和真实感。

当白岩松站在垃圾清洁中心的时候,用很口语的方式来给我们讲解回收站的事情,这点又体现出出镜主持人的作用还有搜集很多摄像机不能直接表达的信息,也体现出出镜记者在片子里起着引导解释说明的作用。

“我们这次来到的这个色彩斑斓的建筑物,它究竟该是哪呢?迪斯尼?不对啊,这个地方把他的口号定位于科技和艺术的高度结合。那该是哪儿呢?不跟您兜圈子了,刚刚我介绍了很多垃圾的流程这就到了最后一站了,这是位于日本大板的五州处理中心,啊,一个垃圾场设计成这样?是啊,当初大板市民也是这样议论的,因为这个垃圾处理中心呢,是由社保盈利基金建成的,因此很多市民说一个垃圾场干嘛请澳大利亚设计师把他设计的这么色彩斑斓,但是一会咱走进去就会发现,他不仅外表华丽,它里面的内容也是实实在在的,来一起看一看”

这段在色彩斑斓的垃圾处理中心,出镜记者用着这样的一段话突出了想表达的内容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使节目有一点悬疑的感觉,更为日本人在环保问题上做了很好了铺垫很突出在环保垃圾处理问题上日本人重视的程度。

“走在这个公司参观的走廊上你会发现像进入了森林一样,而且特点注意的一点是,你看他的这些屏幕呢高度并不高,如果大人看起来有点别扭,原来他这这是为儿童方便设计的,这里有许多小孩子特点关系的问题,这呢让他的形象代表蓝色精灵一一的介绍。”

出境记者站在走廊里面对当前所看到的给予表达而用词不是干巴巴的介绍,而是侧重趣味性的故事性的来给观众表达所看到的,这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了

解日本人怎么保护环境的怎么从小开始接受观念的同时不缺少趣味性。

“大家看,从这个地下口呢,会有汽车会把已经分完类的垃圾呢拉到这个场子里,然后就投入到这个垃圾坑里,看有两个大黄色的爪子要把这些垃圾给抓起来,他的直径是6米,一次能装十多吨,然后进去这个红色的区域,看从投放的口进入的,这是一个焚烧炉,在焚烧炉里呢,它这个温度可以达到九百多度,并且经过分解啊除臭啊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然后呢把他变成红色颗粒状的物质呢在把它排除,经过焚烧炉分化后呢这种物质他们的体积只是原来体积的五分之一,而重量 的只是原来的十五分之一,这已经大大的减少了。而且在排除的过程中呢,它的气体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出后排除呢已经是无公害的了,是相对来说很干净的了,同时经过下水道排除的这种废水呢也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呢也是没有公害的安全的”

这段我觉得很必需有出镜记者的存在,因为只从画面来看观众很难看懂画面里模型的意思的,只有出镜记者对次模型指引观众,对此讲解才能明白,这就弥补了画面表达不出意思突出和不能记录信息的缺点,而这段也把出境记者显的尤为重要。

“进了五州垃圾处理场呢,你的两个感觉很强烈,他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还是个儿童的科技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咱们先说说这印钞机啊,你看他现在发的这个电量呢是两万九千一百九十千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他现在发的这个电能解决家庭用的吸尘器,也就是大约五百瓦也就是四万四千多部吸尘器,可以用这样的一个电,您想一想,于是他不仅供着自己的电用,每年还能卖出去很多的电,他每年啊,还能卖出六亿多日元的收入,他的这个收入还是可以的吧,同时我又说他像是个儿童科技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样这个整体的设计就想研究过儿童心里以后呢设计呢,而且儿童很喜欢,同时旁边就是个垃圾发电的这么一个设施,同时这也有一个很其妙的东西,你看,这就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的这么一个流程,旁边有这么多花,现在他是暗的,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他是暗的可没亮,那么让孩子怎么体验呢我摇动他就是一个发电的过程,这边有一排红扭一但我人工发电使这排红灯全亮了之后刚才大家在镜头中看到的这花就会亮,来,我给大家试一试啊,三个格了,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结果会出来了,看到了没有,你想想一下如果家里的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来体验的话会不会经过自己浓厚的兴趣以后对垃圾的处理和将来在倒垃圾的时候会督促自己的父母请做好垃圾的分类。”

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段出镜记者的话,因为不只是介绍而且动手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日本在培育孩子对环保方面的先进性,通过动手可以给观众营造更加真实的有可信度的体现,而且更为观众创造了趣味性和更好感受日本垃圾处理中心的构造设计等,让观众有种不在现场胜似现在的感受。而且摇亮的花一点点的解说 更像在给电视机前的孩子介绍,让中国的孩子也来感受下垃圾发电的魅力,出镜记者不仅要面对观众还要对介绍有益的东西尽可能的让中国的小孩受益。

在超市门口,出镜记者介绍超市环保的时候也略带幽默的说“白色污染,当然不是说我”(白岩松,姓白)。而主持人适当的幽默呢是整个节目的调味品,使整个节目感觉不死板不严肃更像是以讲故事介绍叙事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他们所看到的和看到后所感受到的,而说到超市的时候画面上是一排排肉制品,下面是一次性的垫子,而主持人充当的是解释说明的角色。而当主持人走到超市垃圾分类回收箱旁边的时候,又是以引导着出现,给我们说明这几个箱子的用处也体现

日本人环保工作的到位。而采访到一个市民过来放垃圾的时候,出镜记者的采访,使采访更加的深入,增加真实感,和不用记者的说话来体现,而用市民的行动和回答来体现记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表达更加的真实,可信和说服力。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超市门口采访的时候,记者提问是的举动,手放在胸口,身体微微15度角,这个举动打动了我,因为日本是个很有礼仪的国家很多时候是鞠躬较多,而作为出镜记者,在提问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动作很大程度上表示着我们在尊重着日本的风俗礼仪,而且中日有个各种的历史渊源,稍有不慎就形象的是整个国家的名声和两个国家的政治上问题,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白岩松老师可以做的很好解决的很漂亮,还很注重细节,我觉得很不容易。

而且在后来的采访中,白岩松老师呢也有很多“明知故问”的问题,但是并不多余,因为不用自己的口去告诉观众答案,而是提问采访着的方式给出我们答案也增加了信服度,还有白岩松老师一直是在不同场合采访不同的人物的时候语气语调等都显现出来了不同,我想这也是出镜记者的基本素质。

这个片子看下来,我觉得出镜记者的出现,亲临现场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而且出镜主持人一般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现场的信息与他们提问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主题,使现场更加的条理化秩序化,他们能够弥补摄像机不能直接突出表达的信息和记录的信息。

中间不断的穿插采访市民可以加深主题也有增加真实感和信服度的作用。镜头感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的,在这段片子里,白岩松老师的镜头感很好,而且让我们可以感觉出来镜头就是我们的眼镜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白岩松老师的眼神,有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我觉得镜头意识应该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而我就得出镜记者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着,以记者为主干线,引导故事的继续和对事情的解释说明作用。

篇2: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关键词:出镜记者 现状 记者素养

一、什么是出镜记者

1.出镜记者的定义

“出镜记者”一词原文为:On-cameraCorrespondentand reporter,意思是上镜的通讯员和记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通讯员和记者在镜头前通过连线向演播室内的主持人或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向新闻当事人提出观众想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同时对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负责,出镜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恰当,评论公正客观。

2.出镜记者的分类

目前,出镜记者根据所在新闻节目的类别、报道的性质,大致分三类:一类是“新闻消息出镜记者”,如:参加《2010年两会报道》的现场记者,在这类新闻消息中,出镜记者在镜头中报道的时间较短,多为现场描述和简单的提问,他们在直播连线中较多出现;第二类是“新闻专题出镜记者”,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柴静、杨春,他们贯穿整体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中,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提问,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阶段性的、归纳,发表简单的评论;第三类就是“人物访谈类出镜记者”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王志、凤凰卫视《杨澜工作室》杨澜、《鲁豫有约》的鲁豫等等,他们往往以某一新闻事件为依托,在节目中对新闻人物进行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采访。

二、我国电视出镜记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电视荧屏上,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出镜记者,有的报道细致精彩,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素质低下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电视出镜记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目前不少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实际训练,虽然形象清新、口齿伶俐,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事件突发变故,很多人会变得词不达意、神态慌乱。甚至丧失对新闻的报道力。

事实上,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前者需要记者对新闻背景和现场信息迅速融合并对事实加以判断,它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记者在作现场出镜报道时的表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基础上具备超凡洞察力。而在我国,许多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力十分片面,有的对事实陈述不清,有的则在导向方面出现偏差。影响传播效果。

2.缺乏对新闻现场的把握能力

∩见,作为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作为情感表达的基础,其次,也要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和情感控制,记者要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从而履行自己的职责。

4.提问缺乏针对性

不少出镜记者的提问没有针对性,随意性强——“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感想?”,新闻中大量充斥的开放式提问常常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杨澜曾说:“我以提问为生。”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以套话提问的结果,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套话。新闻需要的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提出有针对性、有挖掘力的问题。

5.只顾自己表现,忘了倾听

不少记者在现场只记得自己去说,却忘记了给被访者说话的机会,他们在现场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置身旁的被访者于不顾,采访几乎变成了记者的个人口才秀。

记者应该学会倾听,记者的倾听是一种对他人尊重的态度,也是对被采访者畅所欲言的一种期待。记者的倾听还是一种技巧,要善听、会昕,记者的“听”是“说”和“问”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记者的倾听本身就是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曾介绍过自己的采访经验,他认为采访的核心目的是得到新闻事实,因此,记者要给对方说话的权利,也给自己探寻新闻事实的机会,“让对方发出火花,烧出光亮。这才是记者的真本事。”

三、如何提高出镜记者素养

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有它的特殊与工作方法,这就要求出镜记者不仅应具备新闻工作者基本的素质,更要培养一些特殊的能力素养:

1.要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记者出镜做报道,是随着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及时组织语言,进行现场口述,新闻事实稍纵即逝,没有时间反复推敲字句,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语言逻辑性要强,出口成章,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表达流畅,让观众一听就明白。

2.应重视出镜时的荧屏形象。

出镜记者提倡本色出镜是为了展示记者亲切、真实的一面,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切感、现场感。但是这不等于出镜记者可以不修边幅,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记者出镜时应对自己的身体动作、着装仪表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在采访时,出镜记者要避免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动作带上屏幕,着装要庄重大方,与采访环境和谐一致,在镜头前要稳重,无论是坐、是站、是行,姿态都要端正得体,避免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否则,这些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将影响新闻的总体传播效果。

3.要有细致入微的现场观察力。

在新闻现场,记者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观察现场细节,挖掘真正有价值的、与众不同的内容,新闻现场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动作都不能逃离记者的眼睛,只有观察得深,观察得细,才能讲得精彩,问得到位。而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内在的素质的提炼。

4.做好前期准备,提问有的放矢

访前准备是采访中的重要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是在思维上交锋,这种交锋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结束。而为这短短的一瞬,记者的准备确应该是是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这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大

量案头工作,查找相关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访对象的背景情况等等,只有这样,在设计问题和采访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5.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间的关系

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什么人,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视和俯视,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是指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者的充分尊重。

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记者应该采取适当压抑对方的方式,而对待弱势的被访者,记者应该采取鼓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平等的对话,让被访者能知无不言,使得采访顺利进行。

四、出镜记者的趋势

1.愈加细分化、专业化

除新闻专业知识外,其他多方面知识及人脉资源的积累会变的愈加重要,这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绝大部分的电视台都为出镜记者分线,如:政法线、线、农林线、线等等。这就对记者在改专业的知识要求大大增加,不但要有专业的新闻知识还要懂得其他各个方面的专业性知识。

2.国际化趋势加深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来学习、生活、工作,他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为我们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采访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国界不一样,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等等的不一样而出现众多的问题,不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也许就会犯错,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国采访变得愈加频繁,记者迫切需要学习一门甚至几门外语以适应工作需求。

3.时代的到来及第四媒体出现的影响

篇3:出镜记者角色失调现象分析

但有时由于外界诸多因素会导致出镜记者不能完全驾驭社会角色, 出现角色混淆、角色错乱和角色冲突等现象, 以下是笔者对当前我国出镜记者角色失调现象的分析。

一、主题不明, 主次不分

在报道直播新闻中, 往往会出现主题不明和角色冲突的现象。主题不明是由于出镜记者因为外界及自身多种因素影响下无法正常识别主题的清晰度, 抓不住报道重点或偏颇了部分事实, 遮掩了社会真相的错误行为。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作为两个角色的承担者时所产生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出镜记者进行访谈时, 恰恰会成为两个角色的承担者, 直播新闻既是一种人际传播, 又是一种大众传播。抛开现场直播这个因素, 记者与采访对象、环境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单纯的人际交流, 这种交流具有人际交往的所有特征, 此时记者扮演的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这就决定了记者此时的姿态可以是张扬的, 而不一定是内敛的。有较强的表现欲在人际传播中无可厚非, 但我们不要忘记, 电视采访最终是要通过电视渠道传递给广大受众的。这时, 访谈已不再是人际传播的过程, 而成为大众传播的过程。

在这个情景下, 出镜记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成为采访对象和受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扮演起了一个“中介”的角色, 充当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如果此时记者过分张扬、表现欲太强, 不分主题轻重, 不分“自我”与“他我”的占据比例, 不理会现场所有及时的反馈而随意进行主题更换和语言干扰, 就违反了出镜记者的基本职业要求。

二、角色不清, 语无伦次

出镜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交代现场、重在描述, 他们的出现主要是为营造一种“面对面”式的人际传播语境。出镜记者的语言需要记者加工成形象化的, 富有记者自己个性的语言, 在语气表达上平和、平易, 配合自己独有的面部表情和形体语言娓娓道来,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实现有效地传达。

这就注定出镜记者应当以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表达, 应当尽量“说”而不是“播”。但恰恰有些记者,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及行为标准认知出现偏差, 以“播”代替“说”, 这是因为自身角色意识不清, 进而导致角色失调的一种表现。这些出镜记者似乎在以播音员的标准作为指南, 完全是在“念稿”而不是“讲新闻”。

因为生硬通俗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不易被大众接受, 大量夹杂着抽象、半文半白的词汇, 缺少吐字清晰、音质圆润的感官感受, 那种生硬照搬的转述语气, 非常容易造成报道与观众的疏离, 让人如坠云里雾里, 不知所措。

三、对号入座, 喧宾夺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 通常都不只是扮演一种角色, 而是要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当这些角色在特定的条件下互不相容时, 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当前我国的出镜记者由角色冲突而导致喧宾夺主的现象有所发生, 主要表现为:

出镜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 “职业角色”要求记者尽量保持克制, 隐藏情绪, 情感生发始终为报道服务, 切不可恣意蔓延而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而“本性角色”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常态, 喜怒哀乐随情而动。尤其是当记者陷入一种极度悲伤和愤怒的情绪当中时, 其行为往往就很难再受意识支配, 从而出现对事件进行“对号入座”的错误感知, 让观众难以接受出镜记者“喧宾夺主”的错位式行为。

因为出镜记者也是普通人, 时刻要求出镜记者从新闻事件中抛开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自我感知中彻底超脱出来, 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面无表情地机械报道, 会令报道的情感性达到负指数, 表达效果走向过度冷漠的另一个极端。而且完全隐藏“本身角色”, 一般人也很难做到。但是, 记者情绪的宣泄要把握一个度, 必须学会控制情绪, 明确角色义务会帮助唤醒“职业角色”, 压制“本性角色”。

四、不当提问, 无视倾听

一位出色的出镜记者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时, 必须神情端庄, 着装整齐, 面带微笑, 眼神坚定, 对任何突发状况都能控制自如, 不被局势所乱, 不为人言所惧。让观众在镜头前深刻体会到出镜记者丰富多样的采访经验及深厚渊博的知识功底, 要把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友好共处、实事求是作为基本的工作准则。

出镜记者既要报道客观世界发生的大量新鲜的事实, 又要报道大众的呼声呐喊, 还必须及时揭示社会涌现的种种问题, 如果出镜记者对角色的认知和领悟与社会角色期待出现偏差, 不能通过有效提问和发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报道, 就会误导群众对当时的局势形态定位错误, 对新闻队伍工作状态进行质疑, 对记者群体失去信任和热情。

五、主观随意, 责任流失

如今部分出现的“不听指挥和意见, 不看脸色和现状”的出镜记者成为新闻媒体中最灰暗的败笔。他们自恃自己在圈内摸爬滚打多年, 对事物的片面认知已经顽固成石, 无视群众的真实反应, 随意对采访进行报道的增加删减, 漠视整个新闻团队的付出和团结, 将自我价值摆在集体利益之上, 凡事只强调“自我认识, 自我价值, 自我论断”, 违反实事求是的客观规律, 造成加速基本职业责任感的流失。

这样的后果极其可怕, 不但让新闻媒体背上群众的“骂名”, 还让“出镜记者”成为记者大军中的“迷途羔羊”, 让大众看不到新闻的可信度和号召力。

六、心态失衡, 素养欠缺

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心态健康, 观点鲜明, 素质高尚, 道德规范的特点, 必须树立一种顾全大局的整体意识。既要起到节目采访中的主导作用, 还要负担起权威性的采访任务, 具有全方位的制作意识、编导意识和主持意识, 对事件融合当地特色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和剖析;还应是客观事物的记录者、分析者、阐释者和传播者, 能透过散乱的社会现象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从司空见惯的客观事实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挖掘出事物蕴藏着的深刻思想的闪光点, 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报道方向, 估计和定位自己发现的新闻标题是否会成为社会效果的“风向标”, 跟踪与调查新闻事件背后的隐秘与真相, 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大力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七、管理不力, 监管不足

为了保持新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纯洁性, 我们国家新闻部应该从队伍的根本性和稳定性出发, 大力扶持有作为、有理想的记者群体, 加大管理力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针对队伍中出现管理不力, 监管不足, 指挥不当, 服从不听的部分记者, 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学习, 增强其民族意识、团队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 教育其对任何工作职能以外的事务先请示再决定, 以免造成认知错误、权力错误、执行错误和报道错误的灾难性结果。

八、重视不够, 背离主流

直播新闻始终是用事实说话, 不仅要把事实中的情感因素融入新闻叙述当中, 寓情于景, 寓情于境, 还要加以重视, 符合主观大众精神文明建设路线, 才能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情感, 产生共鸣效果。这也是有较强职业角色意识的体现。重视角色的影响作用, 控制自我不定的情绪, 在报道中完成“自我”到“他我”的转化, 融行为规范的遵守于不自觉的掌控之中。这种能力是新闻职业的要求, 这种境界是社会角色的升华。

出镜记者必须加大重视采访工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善于从客观事实中提取可信度高的依据,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以柔克刚, 刚柔并济, 分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随着节目的起承转合进行更进一步地挖掘和升华, 不是意气用事地进行无情批判, 更不是高高在上地搞形而上学主义, 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调查, 用积极有力的行动去引导, 努力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意识的觉醒, 在主流的媒体大潮中保持新闻工作者追逐真实的精神, 追求完美的精神和追赶进步的精神。

摘要:出镜记者作为新闻传媒的主要观察者、参与者, 以及新闻现场节目的直接引导者日渐成为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分析出镜记者的应变力和影响力, 阐述了出镜记者角色失调的现象和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角色失调的方法和对策。

篇4: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现状分析

1、出镜记者的定义和分类

出镜记者于60年前开始出现在西方新闻界,到上世纪80年代才慢慢活跃于我国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西方媒体并没有对“出镜记者”给出一个标准具体的定义,他们认为记者就应该时刻准备上镜进行新闻报道,而不单单是幕后的新闻工作者。

我国有学者这样定义出镜记者:出镜记者就是指在电视采访中出现在镜头里的记者和主持人。这个定义显然有点局限,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出镜记者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电视采访”还包括访谈节目,比如《杨澜访谈录》》等等,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被称作访谈节目主持人而非出镜记者;另外出镜记者不仅只负责采访的工作,他们还需要根据新闻现场的情况展开描述,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要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论,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出镜记者的工作范畴之内。

通过进一步地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最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这个定义正确把握了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即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的电视工作者;“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其实也就包含了具有人情味的个人评论以及客观的新闻事件报道。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日益丰富,出镜记者的分类主要是以下两种。首先是传统的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他们以电视直播连线的形式出现,用简短话语对活动现场进行描述;第二类是专题新闻中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评论的出镜记者,比如《新闻调查》的记者杨春等。

2 出镜记者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无論是时政新闻节目还是民生调查节目,出镜记者的存在都必不可少。然而出镜记者在为电视节目增添亮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出镜记者职业素质缺失的表现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1)提问前准备不充分

出镜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是新闻报道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出镜记者在采访前未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不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没有收集和深入分析相关资料就仓促上阵,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损新闻媒体的颜面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一位中国记者一脸认真地向陈副导提问:“请问中国队进场时,姚明身边的那个小男孩儿是谁?”陈副导听到这样的提问,当即一脸尴尬。因为姚明身边的这位小男孩正是在汶川地震中感动国人的救人小英雄一一林浩。在地震发生时,年仅9岁的林浩为了鼓励害怕的同学们,他在废墟下给同学们唱歌,坚持着爬出废墟后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返回远处,救出两位同班同学。这个地震时的小英雄连很多国外记者都熟识,而这位中国记者却提出这样无知的问题,显然是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足。

出镜记者当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至少要去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和背景资料,努力实现良好的双向交流,这是对他人和自己职业的尊重。

(2)采访时情绪控制不佳

出镜记者并不是只顾机械报道的麻木机器,也需要有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但出镜记者情绪失控的现象屡屡发生,情绪的把控与尺度的拿捏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2010年10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的政治评论员同时也是BBC时事政治记者的尼克·罗宾逊在威斯敏斯特正在进行电视直播,当时一些反战抗议者高举宣传标牌站在尼克·罗宾逊的背后喊口号,他在进行电视直播时似乎瞬间失去了理智,不顾直播镜头转身朝身后的抗议者走去,强行抢下他们手中的标牌并且用力撕扯并与抗议者发生了推搡。

作为面向镜头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合理控制情绪,避免失态,出镜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

(3)提问失当缺乏换位思考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出镜记者又是新闻媒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出镜记者无论是进行新闻报道还是采访新闻对象,都必须讲究“恰当”两个字,在提问时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需要慎重考虑,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出镜记者必须丰富自己的阅历,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0米手枪慢射的颁奖仪式后,央视记者冬日娜居然在对铜牌获得者谭宗亮的采访时问:“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却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于祖国吗?”每个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为了为国争光付出了数不尽的艰辛,难道获得一枚铜牌就是“有愧于祖国”吗?对于这些银牌、铜牌甚至是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我们都应该给予其鼓励与理解,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最终谭宗亮逼不得已,悲伤地对着镜头说“是的,我四次参加奥运会,却只得到一块铜牌,对不起祖国的培养。”

(4)语言不够精练流畅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镜记者大多是在直播连线中出现,运用有声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精练是出镜语基本的外在标准,因此出镜记者无论是在叙述还是在评论时都要保持专业语言的基本流畅,避免停顿,减少无用的语言。

2012年12月8日党的十八大开幕,央视的新闻频道于9日下午进行十八大的特别直播报道,当主播郎永淳连线央视记者冯韵娴,了解当前中东地区的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都做了怎样的关注时,冯韵娴说话一直支支吾吾。在说到中东一系列的主流媒体对党的十八大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和报道时,冯韵娴就曾顿住,重复两遍相同的话语,介绍到“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令西方羡慕”的这个话题时,更是直接语塞,直愣愣地面对镜头手足无措。这一段直播画面在当时的新闻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冯韵娴紧张忘词非有意为之,在以包容心态对待的同时我们也不禁要反思出镜记者职业缺失的原因以及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办法。

由于出镜记者语言不够精炼、流畅而引发的播出事故还远不止于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仍旧是出镜记者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5)提出的问题缺乏主见

“七分采,三分写”,这是新闻媒体的业内行话,同时也是出镜记者的经验之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采访的前期准备;第二步是与受访对象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来获取信息;第三步是根据采访的内容总结归纳,提炼出新闻主题。在这三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用技巧与知识进行艺术提问。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出镜记者的工作量较大,每天都忙忙碌碌地跑新闻,为了完成采访任务,部分记者选择草草了事,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与主见。

例如2010年的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一位记者在灾区现场采访灾民:“地震把你们家的房屋家具全埋了,你心里难过吗?”这位灾民看着记者,又看着镜头没有回答,只是悲伤地点了点头。

再例如 7月的重庆持续高温。某台出镜记者跟随道路执法交警,报道他们在高温下的工作情况,这位记者拿着话筒问正在执法的交警:“这样的天气你站在这里执法,觉得热吗?”此时额头还在不断冒汗的交警回答:“是的,很热。”

篇5:编导/出镜记者个人简历

年 龄: 23岁 学 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生 婚姻状况: 未婚

户 口: 江门市

居 住 地: 广东省广州市近期任职: 编剧

待遇要求: 面议 到岗时间: 面谈

希望地区: 广州市

希望岗位: 储备干部

自我评论

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曾在校社团及班集体中均担任干部,多次参与学校,院内及社团的活动策划的工作。如在.09,参与独立影片“黄鹤楼”制作,影片在“德中交流”武汉站媒体放送区展。在.12,曾参与中南民族大学宣传片策划及拍摄,该片在2月香港教育展览会会场播放。

同时,我也好奇乐学,所以曾多次参加与学习专业相关的国内大型比赛。如在2009年12月,曾参加国际 ONESHOW金铅笔青年创意竞赛,参赛作品获2009 优秀奖; 在我亦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文科类)大赛,作品获当年的优秀奖。

过往的经验与收获是我日后工作成长的养分,我渴望在未来的工作中,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发展提高自我。工作经验

某公司 -09 - 至今

公司性质:

担任职位:编剧

离职原因: --

工作职责和业绩:

1)编写每期节目文案内容;

2)构思写作每期节目的故事情节;

3)对每期负责的故事拍摄与其编辑提供修改意见。

广东省电视台公共频道 2011-07 - 2011-09

公司性质:

担任职位:编导/出镜记者

工作职责和业绩:

1) 采集与编辑节目新闻,成品均已在节目播出时段播出。

2) 作为出镜记者,在公众面前进行采访。 教育经历

中南民族大学 -09 - 2011-06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广告学

专业描述:大学专业为广告学,四年学习中修读课程新闻学、新闻写作采访、排版编辑、传播学、营销公关、广告学概论、市场营销、广告心理学、企业管理学、摄像摄影、广告平面及视频设计等。

培训经历

武汉三木外语培训机构培训课程 2008-04 - 2008-06

培训课程:法语基础

专业描述:法语语法基础 ,一般对话

武汉青鸟国际培训机构培训课程: -03 - 2010-05

培训课程:3d max影视后期及包装制作培训

专业描述:3d max影视后期及包装制作培训,所学设计软件有3d max,after effect

1、语言能力

通过大学英语CET-6,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译能力.普通话良好,懂粤语.

3、良好的组织、策划素养

有创新性活动策划经验,曾参与 “KOOL酷族”随身扩音机的武汉推广销售策划。曾在相关市场调研公司实习兼职,帮助进行市场调研相关工作.曾任电影社视频部部长,帮助引入资金.曾多次策划拍摄独立短片.

2、计算机水平

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熟悉3D MAX/AFTER EFFECT/PREMIERE相关视频后期编辑软件与PHOTOSHOP/CORELDRAW相关图片图形编辑软件.

4、较好的文案功底

曾在校媒体工作采编,好看人文社科类书籍,涉猎广泛.

5、优良的媒体采编、拍摄、编辑能力

曾多次导拍编独立短片,曾于摄影室与电视台实习,了解媒体工作流程.

语言水平:

粤语:精通

英语:良好

it技能专长

技 能:Adobe Photoshop

使用时间:二年

掌握程度:良好

技 能:Corel Draw

使用时间:二年

掌握程度:良好

技 能:PowerPoint

使用时间:二年

掌握程度:良好项目经验

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8周年”宣传策划

项目描述:此策划目的是为了藉公共频道成立8周年之际,加盟广东“四大名嘴”,扩大公共频道的`影响力,加深观众对该频道下阶段的“年轻活力快乐”新形象.根据收集观众喜好度及收视率等数据,作出公共频道的新定位,从而制作出系列对应的视觉形象实物,及举办相应的宣传活动。

责任描述:在此次项目中,我参与其中: 1)协助“8周年”系列宣传片拍摄,完成了其中三条片子的后期制作,该系列片也在8月至9月在公共频道各大广告时段播出. 2)“8周年”公共频道下阶段动态推广会中,作为工作人员之一,协调会场人员及演员的事务安排.

“KOOL酷族”随身扩音机的广告推广策划

项目描述:该产品由于本身定位缺乏酌量,导致其原来销售推出时反应不理想.我们主要为其进行相应市场调查研究,重新作出定位,制作一套理想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策划文案及相关设计和拍摄成品,均得到该产品老总认可,并得到执行.该产品的销量也得到20%提升.

篇6: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现场采访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之中。现场采访报道凸显了电视直观形象和实时传播的优势,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满足了电视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在现场采访报道中,除了出镜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同期声之外,还加入了体态语言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等信息,因此,观众可以从采访过程的整体来把握、感受、接收来自荧屏的各种信息,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增强传播效果。

作为出镜采访的记者在进行现场的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要想较好地完成现场新闻的采访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六种基本素质:

一、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把握采访报道的基调

从事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出镜记者必须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必须要实事求是。

要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和大致情况,提前做好采访报道基调的设定,尤其是涉及到突发事故或者负面新闻时,报道基调设定显得更加重要。在采访过程中,既要引导被采访者说出新闻事实的相关内容,也要对其语言表达进行严格把关,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出去,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突发灾难事故的现场报道,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现场采访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不过多展示灾难的悲惨,而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宣传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振奋人心。在这样的基调下,既通过记者的现场报道展示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通过现场采访报道了军民团结一心抢险救灾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鼓舞了士气,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扎实的新闻专业素质,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新闻发生的最近时间内获得信息并传递给观众,记者要引领观众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和现状,发掘事实真相。

在采访实施之前,出镜采访记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好准备。要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素质,根据掌握的背景资料,仔细研究分析,设计出若干采访问题,并根据事件的人物关系,分析和确定采访对象,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提前与部分采访对象做好联系沟通工作。

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观察

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要先深入新闻现场,开展周密、细致的观察,直观感受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重要的渠道。要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新闻线索和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好如何将这些现场信息用语言去表达和描述,及时通过电视屏幕传播出去。因此,要求现场出镜记者必须要有较为职业和敏感的“新闻眼”,能够从新闻现场的细节入手,寻找线索,发现真相。

四、熟练的访问技能,善于沟通交流

出镜记者首先应切忌使用质问或喝斥的口气去提问,应避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强势感;其次要把握好语言风格,提问时使用的语言应与现场环境相吻合。

现在电视台广泛采用演播室与现场记者进行直播连线采访,所以出镜记者要明确演播室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和关注点,回答演播室问题要时要言简意赅,表述清晰,注意时间长度,表达要连贯、自然、有节奏感,重点突出,切忌使用套话、空话。

此外,现场报道记者所使用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也十分重要,可以使观众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记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如2011年7月1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四川雅江暴雨引发泥石流》这一新闻时,正在采访的时候,距离现场不远的山上突然发生一次较大的泥石流滑坡,记者和摄像师没有停止报道,现场记者奔跑向前,用手指着不远处的泥石流,用紧张和快速的语言表达描述了泥石流的流量和方向等信息,记者急促的语言和泥石流的咆哮声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可以真实的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和泥石流的破坏力,让这次报道更加生动和及时。

五、广博的知识储备,不做简单的“传声筒”

出镜记者在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往往没有太多时间考虑如何去组织语言,这就要求记者具敏捷的思考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平时相关知识的积累,这里不单单是指主持人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更多的是指记者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在开展现场报道时,不做简单的“传声筒”,而要做一名博学的智慧型记者。由遥控器决定的收视事实说明,智慧型的记者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积累,可以从现场、被采访人物的语言表达等细节中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防止被误导。

六、良好的形象,体现独特的风格 随着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记者的形象与新闻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相比其他媒体而言,电视媒体更容易塑造出镜记者的个人形象,形成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如获得2011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黑龙江台《新闻夜航》主持人小翟,走出直播间的她经常以出镜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新闻报道。

鲜明的荧幕个性永远是电视记者的生命力,在打造一位个性化的出镜记者时,要逐渐发掘和发挥出镜记者的潜质,紧紧抓住其优势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在创新中不断突出个性,形成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个性化出镜记者。如美国著名电视栏目“60分钟”,幽默感和犀利是这档节目出镜记者们的风格,著名新闻记者华莱士的早期采访被人称为“伏击采访”,因为他总是喜欢在采访对象的门前突然出现。可以说,如果出镜记者形成了符合电视栏目要求的独特风格,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台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篇7: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摘要:电视直播现场参与实地采访并面对镜头的记者,即出镜记者,见证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对新闻事件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与经历,能够对现场的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实时报道,传达新闻事实的真实和较强的感知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出境记者

1前言

一位出镜记者的成长,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训练,并能够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1996年,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参与新闻的实地记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群表现出色的精英记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观众肯定,美誉广为流传。此后为迎接我国首届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北京致力于培养出京记者的广播学院,开办首期培训班。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下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放眼大局,出镜记者作为记者工作者的特殊应用型人才,在备受各界媒体关注的目光下即将走向壮大。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其播录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闪电般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媒体技术提高了镜头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新闻的实时性、真实性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受众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即通过镜头画面的描述,体验到新闻事实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度,从而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现场感,它需要出镜记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描述、以及镜头对画面的特写,原汁原味的将新闻事实与场景呈现给受众。因此,采用记者出境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给予地方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启发。

2地方电台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的处境问题

2.1面对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明断是非。新闻报道的现场往往出人意料,或者比较凌乱,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往往以意外和差强人意而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面对突发的新闻现场和场景画面,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应当注重与现实画面的良好结合。若记者面临一个吸引性较强的镜头画面,播报的语言和消息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意味,不仅无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反而导致观看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通过镜头完全表达其真实状况,通过出镜记者生动的语言和阐释性的话语,对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极大的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镜头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给予新闻事件以明确的分析、评断,无论出于何种实地采访的现场,都应及时调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镜头,与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步,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训练,达到心理素质和学识修养的提高。

2.2对自身肢体过于敏感,导致对新闻事件报道质量的忽视。由于基层电台不断更新和变革,各电台普遍努力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出境频率,地方台采用出镜记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经验和经历积累较少,本是存在实训与理论培养方面的不足,其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继续改进。围绕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展开分析,新闻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前后,需要对事件背景方方面面,及其报道的整个过程做好全面的准备,而一名出镜记者不仅要做好普通记者的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现场突发状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判断,面对镜头其肢体表达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出镜记者的整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往往表现出语气缺乏感情,过于紧张导致肢体呆板;此外有些记者存在过度自我表现而忽视现场,两者均缺乏将现场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败。

此外,出境记者衣着与新闻现场气氛不相配套,自我要求过度放松,导致新闻报道效果较差。

以山区森林火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其现场较为危险极有可能有生命牺牲,消防官兵付出极大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将火势控制,对做出英勇表现和伤势较重的战士进行采访,若出境记者着装过度鲜艳而时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喜悦,则与火灾事件的背景相斥,相反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使得观众对出镜记者产生其缺乏同情心和真诚心的误解。这种与现场相悖的着装产生了极差的新闻效果,不仅与现场气氛断裂,也会对被采访的人员产生不良影响,预想的新闻效果和镜头画面的现场感大打折扣,因此,记者着装应紧密配合新闻现场。3如何成就一名出色的基层电台出镜记者及其策略

3.1提高学养和素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地方电视媒体接触知识面有限,但不能单纯考虑实际问题,而忽视自我努力学习和进步,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带给媒体从业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需要更高的学识和技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应当加强学习和锻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和视野,紧跟时代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判,能够给予不断创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对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敏感度,紧跟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焦点话题。当下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现场画面或场景的事实重复和描述,而是对运用学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因此,出镜记者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敏捷的肢体反应能力,灵活的思辨思维,良好的形象塑造,较强的镜头感的跟进,敏锐和明智的评判,带给新闻报道以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

3.2择机合理的出境。在一定的新闻实时报道的题材和场景中,其过程并不需要以记者为中心,新闻事实和报道是中式镜头所要传达的核心重点。因此,出镜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在新闻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机会和时刻,进行现场的解说和报道。首先,伺机出境。一定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境报道,则要求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定的新闻报道是节目风格而定,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报道无需记者的干预,则没有出境的必要。因此,是否出境,既要看节目本身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机会。其二,采访技巧的巧妙使用。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为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出镜记者可加入对现场群体或个体进行实地采访,以谈话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新闻现场报道的最大信息量,这是对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采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严谨性,既可以得到关键的答案和信息,避免谈话冗长而无用。采访的同时应当以礼貌的态度待人,做到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中获得激发灵感的讯息。因此掌握一定的提问与谈话技巧,在实地报道中尤为重要。

3.3合理控制情感。新闻报道中客观真实性,通过实地报道和一定的评判,是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即合理的释放工作的激情,又有效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煽情、矫情、做作,影响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效果。合理控制情绪和感情,需要视一定的新闻场合而定,这同时也是现场感的强烈体现,融入新闻报道的实况当中,同时又不被事实所发生的状况所束缚和困扰,能够在报道的同时及时与现场脱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才是一个有素养和称职的出镜记者。

3.4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全面准备,明确轻重主次。新闻事件已发生状况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相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围绕事实背景的方方面面展开材料搜集整理,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明智合理的评判;而现场突发事件,则需要出镜记者保有量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同样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篇8: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分析

一、出镜记者角色意识的概述

(1) 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界定。从广义上看, 角色的概念比较多, 而且几乎每个分工之中都体现着角色的含义,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位, 即在特定活动中, 某个主体应当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认识。在新闻中, 记者也具有不同的角色, 出镜记者就是其中的一种, 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其实就是指, 在新闻报道中, 通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应当做那些工作, 并且这些工作是有利于自己本职的活动。

(2) 确定出镜记者角色意识的意义。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对于新闻的报道等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确定出镜记者角色意识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在新闻报道中, 公众对于新闻的关注程度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对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等, 那么在报道中如果只是报道一些录像或者图片, 观众就有可能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而出镜记者通过自己在新闻的角色定位, 如采访一些人物、结合现场的讲说等都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对于新闻的真实性的理解。其次, 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入。通过出镜记者的讲解, 能够对于现实感增强的同时, 提高新闻的挖掘程度, 观众也能够从记者的讲解中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体现出新闻的深入, 通过出镜记者角色意识的定位, 也是和观众交流分享思想的一个过程, 便于公众对于新闻公众的理解和证明认识。

二、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角色意识行为

总的来看, 新闻出镜记者在新闻的报道中的表现都能体现出业务素质, 具有显著的专业能力,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可能在意外或者其他情况下会出现出镜记者角色意识失调的现象。

(1) 出镜记者正常的角色行为。出镜记者不仅仅代表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更是肩负着与公众沟通、剖析新闻热点和事件的作用, 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有优秀的业务素养和敬业精神, 其正常的角色行为体现在语言表达、表情呈现、举止动作、角度切换、情境表达等方面, 每一项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新闻出镜记者的业务水平和对新闻事件的解读程度, 优秀的出镜记者能够做到语言透彻、清晰;表情合理、真实;举止恰当、得体;角度引导及时、现实;情境表达密切连贯。

(2) 出镜记者角色意识失调的行为。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 往往也会出现记者角色意识失调的行为, 如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新闻的报道中, 针对某一现象或者问题说明的过程中出现无语的情况, 虽然不常见但却是出现过, 另外是语言使用不当也是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同时出镜记者在情绪表达方面也容易出现一些角色失调的情况,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收到新闻内容的过度影响, 那么情绪失控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另外, 需要明确出镜记者出现这些角色失调行为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情况原因是不一样的, 笔者从实践的研究出发,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对自己形象的定位出现问题。出镜记者的作用不是只在外表装束方面, 而是更加体现出记者表达内容和情感, 但是现代许多的出镜记者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 对于语言的组织和事件的了解并不是很清晰。其次是出镜记者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出镜记者出现镜前失语, 出现以“播”代“说”等角色失调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出镜记者自身专业素养缺失造成的。由于他们缺乏相关业务理论与技能培训, 以及实践磨练, 使得他们在出镜过程中不能用语言准确反映现场情况, 在面对受访者时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地问题, 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实质, 从而造成了记者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三、出镜记者角色意识的调控

针对出镜记者容易出现角色意识不强的行为应当如何进行控制是本文研究的最后一个部分, 当然也是重点所在,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注重出镜记者业务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是最基本的体现, 其中的内容也是相对较多的, 首先是在语言方面, 要求出镜记者全面提高现场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对于词语的使用要根据事件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其次是对于现场采访能力的要求, 现场采访尤其要求记者能够抓住新闻的重大, 对事件进行剖析, 利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尽量还原事件的始末, 这样才能被更多的观众认可。

(2) 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在规范出镜记者报道时, 制定必要的奖惩机制对于促进出镜记者规范自己的报道行为与避免出镜记者出现角色失调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新闻业是在没有制度体系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 是在法制化制度环境准备不足的条件下进入市场化运营的”。近几年, 一些出镜记者在荧屏上的失当表现, 正在不断触犯社会道德的底线, 愈来愈受到观众的拷问。所以, 作为媒体行业, 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来限制出镜记者角色失调行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出镜记者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闻媒体人的整体形象, 所以出镜记者要全面做好角色定位, 增强角色意识,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为更多的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新闻内容。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出镜记者的角色形象以及对角色的认识则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播出效果。现代社会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使出镜记者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出境记者在报道各种突发事件时候, 做好自己的角色是体现出镜记者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就立足于探讨出镜记者的角色意识的相关问题, 阐述出镜记者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角色意识。

关键词:出镜记者,角色意识,功能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海来.现代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闻报道, 2010 (07) .

上一篇:排舞、运动会、拔河比赛名单下一篇:[我的大学梦征文]我梦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