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汉画馆导游词

2024-05-19

河南南阳汉画馆导游词(精选5篇)

篇1:河南南阳汉画馆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开馆的南阳汉画馆新馆。南阳汉画馆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珍藏、陈列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35年,为中国早期艺术博物馆之一。它以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艺术风采,早已被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老馆原在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岗上,占地2700平方米。现在我们通过这座仿汉门阙,进入庭院,面前这座雄伟的仿汉建筑,坐西向东,南北宽118米,中间高21米,占地80亩,馆藏汉画像石刻近3000块,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目前开放的是一楼综合馆的基本陈列部分,其中国家一级品119件,是现今全国规模最大的汉画石刻艺术陈列馆。

好,我们现在就步入画卷中,一览千古情。大家看,大厅里这二尊珍贵的大型石兽“天禄”、“辟邪”,已经饱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汉代大型圆雕艺术天之意。这两尊石兽虎头凤尾,鳞身双翼,造型古朴,栩栩栩如生。您千万别小看他们,这二尊石兽早在唐代就已经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贤的《后汉书.孝灵帝纪》、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沈括的《梦溪笔谈》都曾提到这二尊汉雕石兽。

大家知道,南阳盆地地处豫、鄂、陕三省交会处,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适宜,水陆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战略要地。早在战国时期,南阳的冶铁技术就已相当闻名,西汉时南阳冶铁、水利、农业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盐铁论》称“宛(南阳)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已成为全国显赫的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二十八宿(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将领)又多出自南阳一带,据不完全统计,两汉时仅分封在南阳的侯王就有47人。这些皇亲贵戚、豪族世家、巨户富商,生时极尽其欲,死更厚葬,竞相营造冥宅大墓。这样,始于西汉的墓内石刻画像之风,到了东汉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大讲排场,竞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宝、偶人、车马供死人“享受”外,还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筑的“周阁重门”式的大型画像石墓室,南阳汉画像石刻,就是依附这种石墓室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石刻艺术品。

南阳汉画像石刻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表现的内容也异常丰富。由于南阳汉画像石刻采用的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可以说它是两汉社会的缩影,为我们研究两汉社会的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经济状况、宗教意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建筑学、天文学、教育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了珍贵的直观图象资料。这些汉画像石刻,雕造工巧,内容丰富,有显示汉代天文学成就的日月星辰图;有反映汉代歌舞杂技艺术的舞乐百戏图;也有高门甲第,连车列骑,宴客投壶的汉代统治者奢华生活场面;还有表现汉代统治阶级宠信道教、巫术的升仙图和神话传说。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祥瑞厅。汉初统治阶段中流行黄老思想,祟信道教、巫术,拜神仙,服仙丹,求长生不老,因此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升仙思想的画幅,看这幅“羽人神兽”图,画中刻绘有“羽人”、“飞廉”。羽人是为道学仙之人,身生几寸长的毛羽,能从地上自升到楼台之上,作飞天状。飞廉是一种神物,乘上它就可以升天,所以凡是表现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绘飞廉。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飞廉,头似龙而非龙,身似鹿而非鹿,身生两翼后拖蛇尾,两只飞廉,一前一后追逐奔跑,神态生动自然。大家看这幅“神人骑虎射怪兽”图,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对,这叫阴线刻,在汉画像石中是不多见的。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属于剔地并施有横竖纹衬地的浅浮雕,用粗劲的阴线表达画像的细部。画像构思大胆巧妙,线条运用刚柔得度,画像中的各种形象给人以古拙粗放,苍劲豪迈的感觉。早期的汉画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浅浮雕和阴线刻的雕刻方法,但这种画像石出土数量不多,因而也就越发显得珍贵。

南阳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美术史的重要材料,它数量多,内容丰富,属于墓门及桅楹的居多。汉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众多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车马的奔驰,宴乐的喧哗,授经时的肃穆,歌舞时的欢乐,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别是表现人物、动物的力与速度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汉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画像石刻中有充分的体现,这是反映耕作场面的,这是在捕鱼,这是汉代的独轮车。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汉代封建贵族阶层的生活情景,这也是南阳汉画像石刻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尽的高楼重阁,对称竖立的汉阙;骈驾飞驰的战车;看,在长长的导骑射田猎.......这副鼓乐宴飨图还采用了上部直视,下部俯视的表现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窝状来体现,构思可谓奇特。看这些车骑出行图、田猎图、斗鸡图,无一不是他们生前骄奢生活的写照。作为供墓主人死后继续奴役的对象,画像中还刻绘有成群的奴婢侍从,杨柳细腰的高髻侍女,男奴操戈执盾,守卫在殿堂门阙之外,女婢端灯执奁,侍奉在贵族身边。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们步入汉画馆,有一日梦回千年之感。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天象与神话厅。该厅是南阳汉画馆的重要主题内容。南阳汉画像石中有不少以神话传说和天文图像为题材的画幅,这些画像石,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西汉时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人们对天象的观察较之前代更为细致准确,并且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这些现象,人们已逐步认识了形成的原因。

这些在古代文献记录中已很详尽,汉画像石则是用图像的方法记录了天文现象,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汉代天文学资料。大家看这副日月同辉图,画像一端刻圆腹乌鸦,圆腹为太阳,另一瑞刻月轮,月中有蟾蜍,画像空白处刻饰星宿。乌鸦又叫金乌,金乌背负日轮又叫阳乌,《汉书·五行志》和《晋书·天文志》都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幅图记录的其实是古人早已观察到的太阳黑子,至于“月里有蟾蜍,”则是古人对月中暗影的形象说法。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幅日月合壁图,古人用高超的手法,纪实与艺术的处理十分巧妙,象征月亮的蟾蜍遮住了表示太阳的金乌腹部中心,使人一望即知反映的是日食现象,说明汉代人们对日食产生的原因已有了正确的理解。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各地古代石刻天文图像之首。这里反映的有准确的北斗星、钩陈星、雷公车,牛郎织女星及罕见的慧星图等,是我国汉代天文科学方面的珍贵遗产和实物见证。其中,后奔射日、嫦娥奔月、阳乌巡天、月中蟾蜍、羲和逐日、常羲捧月等远古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舞乐百戏和角抵厅。舞乐百戏在汉画像石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大家看,画中的歌舞演员借助美妙的乐声,舒展长袖,轻足点踏在复盘之上,尽情表演,这时我们似乎置身于数千观众之中,观看那高大舞台上演出的优美古代舞蹈《七盘舞》,我们看得目不转睛,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金鼓管弦齐鸣,铿锵和谐有声的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之中了。这些舞蹈中有威风凛凛、激奋人心的健鼓舞(鼓舞人心成语的来历);长袖飘拂、姿态妙漫的折腰舞;婉转鼓侧、逶迤丹庭的踏柑舞;飘飘欲仙、巾荡若虹的长巾舞;蹑屐历盘的七盘舞等。杂技画像中有惊心动魄的冲狭、斗牛、角抵;有显示技巧的飞剑、跳丸、耍壶、蹴鞠、倒立顶碗、幻术吐火等。请看这副冲狭女子,头上髻鬟高束,身着束腰长袖紧身衣,引颈侧身,像一只矫健的飞燕,急速跃过插有利刃的狭圈,她的衣带随风飘摇扬拂,可见动作之疾。观此画,不由得令人平息呼吸,依然汗出,为演员惊险优美的艺术表演而捏了一把汗,最后又长出了一口气。这些名目繁多的舞乐百戏,从音乐、舞蹈、戏剧、体育诸方面真切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请看这幅“许阿霍”画像,左侧还有难得一见的汉隶文字记载,图文并茂,是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

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像,在南阳汉画馆中也有不少。如“晏子见齐景公”、“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聂政自居”、“门宴”“雎受袍”“乐相马”。

可以说,南阳汉画像石刻,艺术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形成了汉代艺术史上独特的画像石刻艺术流朗,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占胡重要的篇章。它主题突出,布局疏朗,艺术表现雄浑,内容言简意赅,概括性强。如历史故事画,既未采用连环画法,也未严格按照史料记载中的细枝末节去全盘绘画,仅根据故事的主题,抓住主要戏剧性冲突的代表人物或特点加以刻画,一个长篇历史故事,只用寥寥数笔,便使人一目了然,回味无穷。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力,充分显示出汉代艺术家卓越艺术创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巧。南阳汉画像石对人物、动物的刻画强调气势,夸张动态,注意以形出神,不拘细微修饰,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后世难以相比的深沉雄大、古朴豪放的气势美。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董作宾、张中孚、孙文清等国内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掀起了搜集、整理、研究南阳汉画像石的热潮,特别是鲁迅,不顾病魔缠身,对南阳汉画像石的搜集和喜爱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说,未来的光明前景将一定证明,我们是文学艺术遗产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建设者。鲁迅先生说得对。建国后,党和政府明显加强了对南阳汉画像石刻的搜集和保护,新建的南阳汉画馆,就像一座巨大的汉代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土前来探访寻宝。

篇2:河南南阳汉画馆导游词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年,可谓世界之冠。

篇3: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

1. 舞蹈者以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展现了南阳汉代乐舞艺术的美感,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1.1 飘逸轻盈的优美舞姿

飘逸轻盈是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中舞者的主要特征,通过长袖和细腰来完成,以长袖的技艺和柔软的腰姿,增加舞姿的妩媚,充满激情地完成许多动力较强、难度较大的人体动作,反映了乐舞艺术的美感和意境,增强了舞蹈的惊险性,使舞蹈美感的感受更加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者修颈束腰,身着长袖舞衣,舞臂甩袖,通过扬、甩、抖、绞、拖等形态,形成千姿百态的造型,舞姿委婉轻盈,娴静婀娜。长袖是舞人手臂的延伸与增长,配合形体的扭动和曳地长裙的飘洒,运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规则地形成一个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躯体也随着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型,两个“S”形套在一起,成为一个极优美的造型,似为鸟儿飞翔之形,其舞袖在空中飘动,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具有十分怡人的飘洒、奔逸流转的美感。那扬起的长袖,飘曳的长裙,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妖若惊鸿,蕴含着一种富于飘逸轻柔的飞动之美。正如傅毅在《舞赋》中描述的:“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云转飘忽,体若游龙。”张衡《舞赋》云:“裙或飞燕,袖如回雪”。

1.2 高超的舞腰足蹈技艺

南阳汉画像中的乐舞艺术表演的舞者多杨柳细腰,体轻腰柔,舞腰的技艺高超,动作丰富多变,有的扭腰出胯,有的左折右倾,有的冲向斜前,有的前俯后仰,有的仰向斜后,有的前俯后弯……既舞动了上肢,又舞动了下肢,既舞动了前,又舞动了后,舞姿多变,绰绰动人。如南阳市唐河湖阳镇辛店新莽时期的冯儒久画像石乐舞图,舞者侧体折腰成9 0度,双袖翘起,充分表现舞者那纤细灵动的舞腰所具有的神妙姿态,柔韧的腰功和高超的技巧,这种高超的技艺在汉代诗赋中有所描述。《西京杂记》云:“高帝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傅毅《舞赋》云:“若俯若仰,若来若往”“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边让《章华台赋》云:“俯仰异客,忽兮神化”。张衡《舞赋》云:“搦纤腰而互折,缳倾倚兮低昂”,说明汉画舞蹈者高超的舞腰技艺。

“手舞足蹈”——南阳汉画乐舞百戏的足蹈技艺相当高超,突出表现在盘鼓舞中。在音乐节拍的伴奏下,舞者在盘鼓上或盘鼓间旋蹈雀跃,动作轻捷灵巧,用足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踏盘而舞高难度的动作,舞姿优美动人不知打动了古代多少文人墨客的心,让他们不惜用笔墨吟诗作画加以赞扬。张衡在《七盘舞赋》说:“历七盘而踪蹑”,卞兰在《许昌宫赋》云:“振华足以却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描绘舞者蹈技的高超技艺。如南阳石桥画像石盘鼓舞图则表现了卞兰在《许昌宫赋》中的“却蹈”技艺:前鼓向后倾斜,表示右足向后蹬离鼓面,舞者回首斜眄身后一鼓,似全神贯注注意后足踏鼓,双足弹跳连续不断,腰肢随之摆动。

2. 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创造出一种高妙弥漫的音乐氛围。

艺术家以简练遒劲、流动自如的线条和板块,把乐舞的动律、节奏、力量的状美、雄健豪放的舞姿充分地展现出来,动态的美与静态的美在汉乐舞画像中完美的体现,使乐舞的动感在石刻画面上尽情发挥,给人以强烈地视觉冲击力,具有优美、圆润、满足的审美意味,其审美价值之高不言而喻。如南阳市崔庄庄出土汉画像石舞乐百戏图:

画中最左边是一位长袖细腰的舞者,她双手挥动长袖,摆动“灯笼裤”,裤脚下裸露的小脚如尖尖新荷,既给形象创造一种轻盈的动感,又显得楚楚动人,舞姿优美;左边第二人正在耍坛,头戴面具,袒胸露腹,左手摇鼓,右臂平伸,上放一壶,双腿虚步弯曲,似乎在不断跳动,形象生动逼真;左边第三者为女性单手倒立者,左手俯地,右手似拿一物,呈倒立状,仿佛刚从右侧的樽上轻轻跃下,给人一种优美惊险之感;右边5人为鼓乐伴奏者:左侧第l人鼓瑟,身体微侧,左手轻抚琴弦,右手高扬,似有千钧之力,落下便能奏出雄强之声;左起第2人和第4人皆右手摇鼓,左手持排箫吹奏,左起第3人正专注地吹埙,最右侧的人和前4人一样跪坐而地,侧面向右,有节奏地击饶相伴。整个画面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乐舞百戏图,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首先,画像石创造者利用形象调动观者的视线,在上下的摇摆中产生旋律感,而调动观众视觉流动则是设在画面上的视觉兴奋点,如让观者从最左端舞者高高抬起的手游弋到第2人右脚下,然后从高抬的右膝跳跃到正在戏耍的壶上。观众的视线在形象之间完成一个循环,画出一个虚拟的旋律线。其次,通过各形象之间统一中的变化,如形与形之间的呼应、频闪等实现的。如右边5人,服饰和形象十分相像,给人以整齐划一的反复感,使各形象在渐次的变化中频闪、应和,一咏三唱,形成一种对比与和谐交相呼应的节奏美,形成画面震人心弦的韵律。

3. 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

美的灵魂寓于美的身体,乐舞艺术是审美的训练,舞者优美的形象和动作就是美的艺术品。汉画中乐舞艺术的表演者服饰华丽,光彩照人,或头梳高髻,或头戴华冠,杨柳细腰,长袖飘逸,有的袒胸露腹,有的舞衣长而委地,有的舞衣短而过膝,婀娜多姿,精神抖擞。如南阳市崔庄庄出土汉画像石舞乐百戏图:画面左起一人作长袖舞,冠饰华艳,纤腰如蜂,长袖飘扬,婆娑起舞,妩媚动人大,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受,汉画中舞者美丽动人的形象还有各种类型的伴演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汉画自然和谐的形象。如画中第二人袒胸露腹,饰假面俱,左手摇鼗鼓动,右臂耍一壶,形态洒脱生动,他的形象与舞蹈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笨拙美与舞蹈者典雅的舞容相对照,更加烘托了气氛,显得舞者更加美丽;第三人单手倒立于樽前,其体型曲线如行云流水;右五人奏乐,或鼓瑟,或吹排箫,或吹埙,或击铙,他们与表演者同台演出,丰富了表演者的形象,增加了吸引力,组成一幅美妙的乐舞百戏图。汉代诗赋中对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也有细致的描述。张衡《舞赋》云:“美人兴而将舞,乃修容而改服。袭罗彀而杂错,申绸缪以自饰……增芙蓉之红光兮……腾嬀目以顾眄,眸灿烂以流光。舞者这种华丽的服饰,浓妆淡抹,妖娆动人,美好的形象令人断肠销魂,乐而忘返,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

4. 夸张变形,出奇制胜。

艺术夸张是南阳汉画像乐舞图的重要因素,是现实与主观想象力相结合的产物。康德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呈现的素材中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康德:《审美判断力分析》)”如果作者缺乏惊人的想像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奇迹,主观的想像力决定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手段。

夸张,增强造型美的艺术效果,通过夸张的形体姿态表现人物个性。汉代匠师们在雕刻南阳画像石时,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像摄影师一样,注意捕捉生活中一瞬间的动态和神情,采用夸张与变形——“超常规”手法,根据需要将其准确地刻录在画面中。如下图:

画面上的男女身材体量反差极大,着重刻画舞女的细腰和长袖,受楚人好女子细腰习俗的影响,符合“纡长袖而屡舞,翩跹立以裔裔”,把舞女的腰刻画得细如束丝,楚楚动人,让人从视觉上感到一种轻盈的美。长如匹帛的两只长袖变成很长的两条线,翩翩起舞,飞舞缭绕,表现了舞女的体态身轻如燕,婀娜多姿,舞女的娇柔妩媚灵巧的神韵油然而生;同时匠师采用“拉长”的变形手法,人物的细部全部省略,只留下线条式的形象,如舞者的腰拉细得只成一根线,长袖则变成很细很长的两条线,但再细的人腰绝对不可能如画中形象,本来是不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的,但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粗细对比、刚柔对照、大小较量、曲直交汇等一系列的艺术对比效果,富有视觉美感。再如图中右三“俳优”,极力夸张,赤裸上身,戴一个假面俱,鼓目张口,左手叉腰,右手高举,在口前比划,下身穿条长管裤,露出圆圆的大肚皮,左腿跪右腿立,形象十分滑稽。俳优的表演不象歌舞以动听的声律和优美的舞姿感染观众,而是以滑稽的形象,幽默而诙谐的言词吸引观众,令人捧腹大笑。正如《说苑.急就篇》云:“倡优笑观奇庭”画面上这种出奇的美,打破了平平常常形象的平淡感,给人强烈新奇的视觉冲击力。

5. 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南阳汉画像反映了乐舞艺术“寓巧于拙,稚拙朴实”特点。如下面这幅画像石:

画面左侧放置一面鼓,鼓的左侧一人蹴鞠而舞,在鼓的右边一人执桴击鼓,亦跨步蹴鞠。右边三人奏乐,其中一人吹埙,二人摇鼓。初看觉得画面人物形象特别粗率、笨拙,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这幅画像石就像创造它的民间艺人的性格一样,粗犷中带着精巧,木讷着蕴含豪气,给人一种大巧若拙的感觉。无论是舞者还是乐者,其形象都被概括得极为简练:左边两个舞蹈者简练到像是用单纯的线条写成的书法;奏乐者也几乎只是一个粗略的外形。但这恰好是画像石作者“重神轻形”的表现,因为舞蹈者所要表现画面左侧放置一面鼓,鼓的左侧一人蹴鞠而舞,在鼓的右边一人执桴击鼓,亦跨步蹴鞠。右边三人奏乐,其中一人吹埙,二人摇鼓。表现的是舞姿的神韵与节奏,而奏乐者所要表现的是乐曲的韵律和流动感。左边的舞者舒展着弧形的双臂,整个身体后仰,显得头重脚轻,极不稳定,仿佛有一种整个身体将要失去平衡,其下压的感觉有效化解了舞者即将向后仰的险境。作者的这种有意造险的手法,把舞者舒展长袖、忘情舞蹈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看右边的舞蹈者,双臂如羽翼般展开,左脚用力跨步蹴鞠——一心两用的高超的表演技巧。右边三个奏乐者左右二人的动作、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中间的人的形状也与两边的人物形象大抵相同,只是上臂动作有所改变而已。当人们的视觉在这三个形象身上左右扫描时,便会有一种动画般的闪动感,从而形成一种节奏的通感,乐舞同现,溶为一体,从画像人物优美的无声动态中,使我们仿佛听到了欢腾的鼓乐齐鸣,看到了乐人边歌边舞的飘洒俊逸的舞姿,呈现出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使这幅画像石则显得更加高妙,呈现出一种古朴淳厚的艺术风貌,这种审美情趣来自艺术家内心审美的抒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心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气质。

6.“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南阳汉画像乐舞百戏不仅展现了舞技和舞形的,给人以柔和美、刚劲美、惊险美、气势美和古拙美,而且在表现意境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即乐舞百戏的形神兼备,根据舞蹈的内容、舞者的内心情感设计舞容舞态,变换动作,通过形体动作形态仪容与音乐密切配合,揭示舞蹈表现出的诗一般的美丽深邃广阔的意境。如汉画中舞蹈的划圆的轨迹、拧与倾的动态特征体现了传统哲学中阴阳及周而复始与轮回的思想,从舞蹈动作的时而挺拔昂扬,有高山巍峨之势,时而婉转流畅,似流水荡荡之形等可以想像表现出来的复杂思想感情,从而增添了舞蹈感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傅毅在《舞赋》中所说“容以表志”“舞以明诗”“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清,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喷息激昂,气若浮云,志若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以有限的舞容表现无限的诗意,这与中国传统舞蹈“弦外之音”“象外之意”的艺术美学之意是一致的。张衡在《舞赋》中描写了《盘鼓舞》的各种舞姿动作,眼神与音乐配合的精美绝伦的表演,令观者“游心无垠,远思长想”,揭示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情操和艺术趣味,达到令观者叹为观止的境界,“足之蹈之,所以尽情也”。从这些图像和诗赋的记载中能够体会乐舞传情达意的美学价值,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给人以美的愉悦。

摘要:南阳汉画像中千姿百态的乐舞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两汉悠远雄浑的乐风舞韵,生动地反映出汉代气势恢宏,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本文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汉画像,乐舞,飘逸轻盈,夸张,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陈欣.论南阳汉画像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J].黄钟,2008,03

[2]邵小萌.汉画乐舞百戏的娱人功能[J].南都学坛,2007,06

[3]吴金宝.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J].南都学坛,2006,03

[4]史绅.论画像石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表现[J].美术大观,2008,03

[5]杨絮飞.画橡石艺术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篇4:南阳汉画石像造型艺术设计赏析

摘要:南阳汉画石像造型艺术一直是艺术界关注的主要内容。从南阳汉画石像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了南阳汉画石像动感线条的勾画与描绘、空间环境的布局与协调、雕刻手法的运用与把握三大方面造型艺术特征,最后得出南阳汉画石像在造型艺术设计方面以形写神、注重神韵、书法合璧以及线条为主的造型等规律,蕴含中国画法技巧,具有珍贵的研究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汉画像石;造型;艺术设计

引言

河南南阳汉画馆坐落在28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南都”、“帝乡”之称的南阳市,特别是南阳有近3000块的汉画像石,能够装订成一部厚厚的东西两汉文化史。南阳的每一块汉画像石都是国宝、国粹,它以独特精湛的艺术,丰富多彩的内涵,鹤立丁世界艺术之中,被国际文化界誉为“东方艺术瑰宝”。汉画造型艺术,特别是汉画石像造型艺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并包含丰富艺术宝藏,不仅折射出当代的历史发展,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石像造型艺术设计水平。之所以如此璀璨夺日,是因为它以海纳百川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原始社会以来的美术观念、技法和精神,这在汉画中充分体现了对以前民族艺术的大汇总。

l 南阳汉画造型艺术产生背景

南阳简称“宛”,是楚围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的代表地,是一座同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东汉的南阳尤其是令人为之自豪,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兵,他于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南阳人。东汉王朝建立以后,宛城成为京城洛阳的陪都,先后有5位皇后出自南阳,7位公主和30多位王侯封侯南阳,南阳南此成为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云集之地,政治地位特殊,经济、文化机器繁荣,这片沃土孕育了大批仁人志上、杰出人物,如一代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和智圣诸葛亮等。

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视死如牛”的丧葬理念,南阳的达官贵胄便将坟墓建设得像他们牛前一样豪华气派。而且由于汉代统治阶级推崇儒家的孝道,并且以孝道选贤者,人们便以厚葬来体现孝道,博得孝名,以实现跻身仕途、升官发财的愿望与日的,墓主人和墓主人的后代们托物言志,以画表情,歌功颂德,想象丰富,各呈异彩。画像石产生丁西汉中期,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的全盛期,东汉末年走向衰微。

两汉人以石为底,以刀代笔,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不厌其烦地精雕细刻,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和物质观,这些得力丁厚葬孝俗的流行和财力的支撑。包罗万象中表达了对天、地、人、神的认知,成为两汉文化系统中独特的片段。胼于胝足的工匠没有留下姓名,墓主也大多失名,但一块块精妙绝伦的石刻,就是他们的名字,视为不朽。

2 南阳汉画造型艺术特点

南丁汉画像石即创即刻的特点,它属丁一种双关意义上的坟墓艺术。即为安葬死者而施行装饰并置以封闭门扉之后将不再开放的幽冥世界。坟墓艺术并不以给牛人观看为目的,经历者与后者一同幽禁丁冥世之命运。在这个缔造仪式的特殊圣地,要实现生者和死者精神沟通、情感联系,要体现人性的价值和尊严,要寄托主人或者家属特殊的心理和画匠、工匠的艺术水准。创作者不遗余力,倾其所能,在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之境界。

(1)雕刻于法的自如运用。汉画像石以石作为画面的基质,工匠利用石质本身的纹理,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运用各种刻制于法: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地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等于法,创作出和谐的艺术画面。无论阴与阳、明与暗、粗与细,还是大与小、强与弱、刚与柔,都显得整齐而不呆板,既重视形体本身——图的作用,又关注形体之外 石“底”的重要性,具象与抽象、人工与自然,完美地统一了起来。如图l是“斗兽”:画面周围是祥鸟助威,大力上和怪兽运用的夸张与写实手段刻画出搏斗的情景,力大无比的猛上左于按住怪兽头部,控制貌似大象的怪兽,右手猛击怪兽,勾画出当时决斗的场面。整个石面质地粗放,且雕刻手法的自如运用,创作者把人与兽的外部轮廓与身体内部细节表现得惟妙惟肖,或长或短,或深或浅,与石面肌理浑然一体。

(2)空间环境的和谐布局。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一幅面面之中,天上的灵、远古的神、传说的龙、现实的人,以神话意境作为交融的空间。尺幅之间,静谧的幽冥、神秘的天国与喧闹的人间现世,相互融入、比衬,和谐共处,它表现出创作者对宏观和微观、神界和人界的把握程度。如图2是南阳县的“雷公画像石”,车外云气飘动,车前飞扬拉车的三只翼虎姿态各异,飘逸飞翔,张弛有度,引领雷公驱车驰骋,空间环境布局夸张合理,与赶车的侍从节奏和谐,富丁浪漫情趣。

(3)动感线条的流畅描画。南阳汉画像石摆脱了三代器物饰造图案的传统束缚,形成超过器物之外的艺术形式:流畅的线条,强烈的动感,表现出如行云流水,轻歌曼舞,浪漫洒脱的和谐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凶猛的虎、豹、狮、熊,温顺的牛、马、猪、羊,祥瑞的凤、龟、象、鹿,神秘的麒麟、天禄、辟邪、飞廉,都加入流动的虚灵空间,阳乌、蟾蜍、星座、云气,都在朝一个方向运行,依天体运行的轨迹方式表现,以飞动的形象与云气交融结合。如图3是东汉时期南阳许阿瞿观舞赏乐汉画像石,也称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被誉为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属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出土丁南阳市李相公庄,是全国独一无二带墓志铭的汉画像石。在这块画像石上,墓志铭共有6行136字,位于画像石左边。从铭文中可以得知,东汉建宁三年,墓主许阿瞿年仅5岁时夭折,全家人极为悲伤。此石的右边刻有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边一幼童跽坐丁榻上,旁边有铭文“许阿瞿”3个字。许阿瞿前有三个幼童,或托木鸟,或牵引木鸠玩耍;下格为舞乐场面,或飞剑跳丸,或踏盘鼓甩袖而舞,或抚琴吹箫奏乐,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牛命感、舒畅感与和谐感。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一定是富贵之家的孩子。

3 南阳汉画造型艺术风格

南阳汉画像石和南阳汉画像石与拓片,都被称为“南阳汉画”,这种定义起源于罗震、郭沫若和鲁迅等所定义的南阳汉画。1935年南阳地方官员罗震在兴建南阳汉画像石馆题字时,认为“汉画馆”三个字足矣,郭沫若给南阳汉画像石馆题字时特意把“像石”二字省去,题为“南阳汉画馆”,认为南阳汉画馆就是南阳汉画像石馆。汉画艺术比起原始彩陶更牛动、更牛活;比起先秦青铜器艺术更自南、更浪漫;比起先秦玉器更舒展;比起秦代砖瓦俑陶更博大、更雄浑;比战国帛画更壮观、更写实等,聚涓涓溪流汇聚丁大海,集“百川之长”熔为一炉,站在前人的面前和肩膀上穷其深远,去探寻汉画艺术魅力。难怪张道一在《汉画研究》序言中称赞道: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巧妙和造型之严谨,标志着我们国家绘画艺术的成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汉画所开创的艺术特色和传统,如以形写神、注重神韵、书法合璧以及线条为主的造型等造型规律,直到今天的中国画法技巧仍然在恪守沿用。面对具有悠久发展历史、“制度森严”的帝王朝代的“中国画”,我们不禁感叹:这些传统和法度其实是2000年前汉画艺术里面就已经确立的法规。

在出土汉画像中,有五幅“嫦娥奔月”图,均出土丁河南南阳。如图4所示是在南阳市西关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嫦娥奔月”图是五副中之一,图的左上有一圆月,月内一蟾蜍,肚皮紧贴月面,四肢伸张,右边一女子侧身向月,双臂挺直,于捧一硕大网物,已经接近月亮。此女子当为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她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屈曲蜿蜒,背部略凹,臀部圆润,体态优雅。对嫦娥代表人类进行的无畏探索以及对其孤独远旅的勇敢、决绝,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牺牲等关注较少,对嫦娥身上所蕴含的浓郁的人性魅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事实上,正因为嫦娥作为一个女性,她的追求以及追求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孤绝、凄美,才使得这个故事意蕴悠长,也正是嫦娥所承载的丰富的人性色彩才使得这个故事历时愈久,其味愈浓。

4 结论

篇5:河南旅游景点南阳张衡墓导游词

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时期,至今已有730余年可考历史,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袭封、属员、诉讼、赋税、祀典、政事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上一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下一篇:安监局2013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