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材分析

2024-08-29

如何写教材分析(通用8篇)

篇1:如何写教材分析

(2010年作文教材)如何写好写人的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和写事记叙文的区别

写事文章:是以事件为主要记叙描写的对象的记叙文,以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为目的的;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写人文章:就是以人为写作对象,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为目的的。记人的记叙文离不开事件,但写事的记叙文和记人的记叙文写事着眼点和思路不完全一样。记人的记叙文着眼在人,以人为主,文中写的一件事或几件事都是为表现人的思想性格服务的,写事情并不要求完整、细致,只拣有助于表现人物有关的事写。写人的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

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

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爱哭的妹妹》及《胆小的我》后,你对这位“妹妹”和“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下单元详细讲)

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中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车夫们为了生计在烈日下遭受的煎熬时写道:“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跟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还有,在描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挣命,而“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些细节把祥子所处的时代写活了。

再如《迟归》中的片段描写:------随着话音,校门突然“咿呀”一声开了,露出老工友斑白的头发来。他揉了揉眼睛,轻轻笑了一下,慈爱地说:“快点进来吧,傻姑娘,别净在那数星星了,夜深风凉。„„”女孩子们互相望了一望,静静地走过他的身边,每双眼睛都充满了感激。老人发窘地揉着眼,不知为什么轻轻地说:“今晚,睡不好,出来看看,看看月亮„„”这段文字中有许多细节,如“老工友揉眼睛”的细节,深刻表现了老工友对学生的爱及关怀。

五、善用对比

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如《孔乙己》一文中的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两次出场的动作的对比,都很鲜明的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六、写人的主要结构方式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七、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记忆,编了以下顺口溜:写人文章并不难,抓住特点是关键。选择事例一二三,典型新颖考虑全。描写方法有五个,交叉运用文章鲜。运用细节不呆板,突出中心记心间。横纵对比形象现,不宜用时勿生搬。以上几点全做到,写人文章一定好。

例文

妈妈的手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懒惰的手,致富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写的却是妈妈一双勤劳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长期的劳动使茧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长了一层浅黑色的皮。

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点。临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着做午饭。下午,她的手又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晚饭。夜晚,当明月高悬的时候,妈妈的手又工作了:忙着洗衣服。总之,妈妈的手时时刻刻工作着。

妈妈的手既是勤劳的手,又是充满母爱的手。记得一个寒冬的下午,天气比较冷。我在做作业,妈妈在做针线活。

夜深了,天气变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颤,不敢写了,怕把作业做坏。这时,妈妈走到了我身旁,关心地对我说:“冷吗?”我轻轻地把我的手夹在她的两手之中。顿时,我觉得无比暖和。在她的鼓励下,我终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记得还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为了御寒,我和伙伴们到小河边滑冰。我一不小心,双脚跌进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脚提出来,可皮靴里已塞满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断地把皮靴脱掉,准备要妈妈给我洗,又一想:妈妈会批评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皮靴藏到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第二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就去洗皮靴。但门缝里皮靴的影子都没有。我着急得差点哭起来,过了一会儿,镇静下来,就到别处去找。刚找到后门,就听见熟悉的“唰、唰、唰”声。这不是妈妈的手工作时的声音吗?我随着声音走去,在天井里,我发现了妈妈,她正在为我洗皮靴。她的手冻得红红的,裂开了几条缝。虽然天冷,但是从妈妈的两颊中仍然掉下几颗晶莹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边,夺下刷皮靴的刷子,一边说:“妈妈,我来洗。”妈妈关心地说:“振振,我来洗。”我怎么也不答应,可是,她已经把皮靴和刷子夺去了。最终,还是妈妈洗了。她洗完后,又一丝不苟地烤皮靴,当我重新穿上皮靴时,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啊!我要赞美,赞美妈妈的手,更要赞美您――妈妈。

老师点评

《妈妈的手》作者写妈妈的勤劳品质,不是像许多同学那样,就“勤劳”写“勤劳”,而是选择一个侧面,从“手”的角度,具体而集中地表现了妈妈勤劳的特点:吃的,是妈妈这双手做好;穿的,是妈妈这双手缝成;温暖,是妈妈这双手送来;懒惰,是妈妈这双手驱走„„,由于作者巧妙地选择“妈妈的手”这个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因而文章中“我”对妈妈无限敬爱之情就表现得非常充分。

我的语文老师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他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一点写作的“奥秘”。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陈老师接着说:“今天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能不高兴吗?”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张瑾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我想,我也常犯这种毛病,如以前写秋游时,总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又是一堂作文课。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熟悉陈俊吗?”“熟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陈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陈俊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衣服?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陈老师叫陈俊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他上身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解放球鞋。陈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就叫仔细观察。”接着又讲了几个仔细观察的小故事,然后布置我们去观察校园的花园。这次我们看得更仔细了。对花辅的每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生活习性及生活规律,都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有关参考书。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

陈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和作文的。你说,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感到高兴吗?我们对写作怎么能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老师点评

《我的语文老师》中,作者对两次作文课进行详细的描写,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件,反映出了陈老师生动的教学风格,写作文象画画一样;我们写人,反映一个人的特征,应该巧妙的选择角度,作者就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通过对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教师的形象。

八、动手作文

从下面的作文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1、榜样,就在我身边

2、他(她)改变了我

篇2:如何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

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二)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三)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四)掌握方法论分析法

(五)会分析教材的重点,掌握处理重点的方法

(六)会分析教材的难点,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七)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重点的处理方法一般如下:

1.教学过程要以重点知识为中心来展开。

2.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

篇3:如何写教材分析

一、作为初中的基础, 七年级应该不忘记叙文的训练

作为衔接, 七年级的写作训练应在小学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小学着重练的是记叙文, 故七年级学生着重练习记叙文。

但是初中的记叙文写作要求不能等同于小学的要求, 仅限于六要素齐全, 把事说清楚。还要在说清说好的同时, 有更高的要求, 文章要写得有内涵、有技巧。但学生在写作中, 没有创作的意识, 也没有操作性强的方法。所以在写作指导中, 创作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就尤为重要了。

二、利用教材学好记叙文的方式

七年级的语文教材, 有相当的篇目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写作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写法上容易上手学习。我在写作训练中, 地取材, 归纳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以课本为典范, 结合单元活动练写记叙文。

我从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归纳练习的三种写作手法:叙事悟理、先抑后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这三种手法的练习, 由易到难, 先练习叙事悟理, 再先抑后扬, 最后练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 叙事悟理, 巧结尾

初一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 通常用“这就是我的__ (好朋友、老师、一天……) ”, 这样的句子来结尾。这种文章叙事即使写得再精彩, 也只是在叙述事情而已, 阅读的人不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更多的阅读体验, 也看不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 所以从立意上来讲, 这样的作文就很一般。所以要让读者眼前一亮, 就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 很难做到。那怎样能立竿见影地让这篇文章提高水准?很简单。如果在这样的一篇叙事文章的结尾, 写出自己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教训、经验或道理, 写成叙事悟理的作文, 那这篇课文章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二) 结合教材, 点亮记叙

七年级就有这样一篇课文, 老师可以把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当做写作训练目标, 让学生学习仿写叙事悟理作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有一篇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作者叙述了发生在童年的一件事。在夏天的一个下午, 作者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结果别的小朋友爬上去后, 都顺利地下山回家了, 而他因为体弱胆小, 爬上去下不来, 被困在了山上。后来父亲在作者朋友的带领下来救他, 父亲并没有直接救他下来, 而是一步步引导他下了山。文末, 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说自己从这件事中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化大困难为小困难, 然后一个一个击破, 最终解决大困难。

这篇文章, 不仅仅精彩地叙述了一件童年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出受益终生的经验。这不但对个人的成长有益, 同时作为一篇文章来讲, 能从事中悟出了道理, 比起一般的叙事文来, 就要文高一筹, 立意高远了。

在学写叙事悟理的作文的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叙事悟理作文的结构框架, 叙事悟理作文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叙事和悟理;二是写作时注意叙事中凸显理的部分要详写;三是悟理部分的理是从所叙事中总结出来的, 不是凭空的。

三、利用教材写好记叙文的感悟

(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掌握

在七年级的记叙文写作当中常常运用描写和叙述的方式, 进而辅助于抒情和议论。因此, 虽然我们是利用教材去写好一篇记叙文, 但是我们也不能够一味地钻进课本, 更多的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才能够对事情的发展、对人物的活动有全面的了解。

(二) 懂得说真话

所谓真话, 也就是让学生在看到教材内容之后, 在记叙文当中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能够弄虚作假, 敢于直接地面对生活, 将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的人才是真、这样的事才是真。

(三) 利用教材的详略要得当

教材的详略是否得当, 是根据表达的中心思想所决定的。因此, 在教材的利用上, 我们首先要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 才能够根据中心去思考、去写作。

总之, 对于七年级的初中学生来说, 想要让其写好记叙文, 我们可以善于利用教材, 让学生懂得去体会教材当中的真情实感, 把握好写作记叙文的关键,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也只有如此, 才能够让学生能够爱上记叙文的写作, 从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记叙文写作指导例谈[J].文学教育 (下) , 2009 (03) .

[2]常小鸣.学生写记叙文为何不够具体[J].文学教育 (上) , 2011 (05) .

篇4:如何指导写好教材内命题作文

[关键词]命题作文 平衡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13

命题作文是制度与精神的双重产物。命题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界限,作文是一种精神的自在流淌。如何在“张”与“驰”中找到平衡,书写性灵,是命题作文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命题作文在考试测评和教材中慢慢淡出,出现频率大大减少。但是,命题作文我们不倡导,却并不等同于不指导,更不等同于不重要。

目前对命题作文,学生面临三个问题:一是解题如何才不会偏题(解题问题);二是思路如何才不会被命题捆得死死的(立意问题);三是平常的材料如何才能突破因不切题而不能使用的问题(材料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材内命题作文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审题意,锁定范围

命题作文多指向某一类别,依然存在可选范围。教学时,除了引导孩子趣解题目,还应把握对象的可写性。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我喜欢的小动物》,训练内容是“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开课时,笔者让孩子自读题目,再说说由题目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说出了许多答案:“小鸟。”“乌龟。”“小狗。”“小猫。”“熊猫。”“孔雀。”……紧接着,我让孩子评价哪些符合题意。讨论声一片、嬉笑声一片。随后,有小朋友笑着说:“熊猫和孔雀怎么会是小动物呢?”在轻松的评价中,孩子们抓住了题目的要点。我接着追问:“这么多小动物,写什么好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鹦鹉。”“小鸡。”……“我家没养小动物!”有个小朋友说。我故作为难:“那怎么办呢?”小朋友献计:“查资料呗,我就没养鹦鹉。”“可以到最近的鸟市去看看。”“可以观察小蚂蚁呀!”“在小区观察野猫、小狗。”我笑了:“方法真多!对其中一点老师不太赞同——不观察,只抄资料,写出的‘可爱是别人眼中的,不属于你。”听了这话,小朋友们认真地思考起自己的写作对象来。

命题作文,如果给出的写作训练有难度,就会附加一定要求。圈出关键词,读透要求,有助于找准写作区域。如,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训练内容为“观察一个地方,写写它的变化”;提示:早晨——中午——晚上。教学时,教师通过谈话导入。

师:读读要求,你认为哪些是关键词,圈一圈。

生:“一个地方”“变化”。

师: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给后面的提示。

生:要求我们写清一个地方三个时间段的变化。

师:如果你是编者,你认为这个提示要还是不要?为什么?

生1:不要,写作的空间更大些。

生2:我不赞同这观点,因为观察一个地方的变化周期为一天,更容易把握。如果不限制,观察一个月、一年的话,这个作文要么现在不能完成,要么就是借助回忆,泛泛而谈,所以这个提示应该有。

孩子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

依据命题要求,巧设问题,孩子们在轻松的交谈中把握了题意,产生了作前激情,其效果远远超越生硬的分析。

二、寻联系,导法导情

不少教材的命题作文,总是安排在单元阅读教学之后,潜藏着阅读是写作之基的信息。如何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功能呢?

(一)读与议结合,在思考中呼吸

基于语用理念下的阅读活动,教师之功重在聚点、贵在导法。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引领体现“两导”上:一是导向,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阅读与习作的链接点,引导学生聚焦阅读方向,将浅层阅读向纵深推进;二是导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方法,梳理、提炼文章的写作艺术。

1.观照单元内课文,寻找方法。还是以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我喜欢的小动物》为例。我们可以从解读《小虾》《松鼠》两篇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

教学《小虾》时,重点关注外形描写。引导学生对下列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A.这些小虾,有的是才长大的,有的是老的。

B.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学生在议一议中,领悟“抓特征,勾外形”的学习方法。

教学《松鼠》时,要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行动描写。教师出示下列语段:

“它们搭窝时,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盖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以及表示顺序的词,分别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在议论中明白:抓住动作进行描写利于还原行为过程;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使表达更加有序。

每篇文本的教学,都要先确定一个观察点,这样有利于将方法挖深挖透,强化认知;最后,再统整习得的方法,在链接性阅读中,完善“巧抓特征写具体”的观察及写作方法。

2.观照单元间课文,习得方法。教学三年级时,我们常常要指导学生写一件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观照单元间课文,习得方法。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写一次借书或购书经历”,第十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 “爱心小组行动,写下活动过程”。三次习作均指向写事。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述。如何化繁为简,训练到位呢?这就依赖于阅读文本时的准确定标。

教学第四单元中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重点学习语言描写。要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的相关语段,领会提示语放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品味人物语言,如 “走哇,领书去”,体会短句在表达心情、凸显个性中的妙用。

教学第五单元中的《田忌赛马》一文时,要重点关注心理描写。可引导学生从“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马场”中,理解恰当地运用成语,能在脑海中建构起人物丰满的形象;从“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中,领悟 “瞪”字对突出田忌愤怒心理的作用。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悟出要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可以运用反映心情的动词、形容词等。

教学第十单元《炮手》一文时,要重点关注神态描写。课文以“苍白”“煞白”“惨白”为主线,上挂下联,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层层推进。

统整本册学过的各项细节描写,设置梯度,让学生步步逼近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在第三次写事的习作中,在细节描述、宏观布局上就有了明显变化。

3.链接课内外,发掘元素。视界决定世界。当课文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时,教师要将他们阅读的触角伸向课外天地。

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十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篇《我走进了大森林》的文章,要求学生“想象你走进了大森林……”。想象,看似少了束缚,可任思绪自由飞翔。然而,森林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森林中藏着的秘密学生知之甚少。原型没有,何来驰骋?为了丰富学生认知,教学时,我以“走进森林”为线,以《美丽的大兴安岭》为引,统整《森林报》中的四个故事:《蚂蚁窝开始颤动起来》(春)、《鸟儿筑巢月》(夏)、《候鸟离家月》(秋)、《树木怎样过冬》(冬)。

在课堂上,我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发现。设置的话题是:

(1)我们随着《美丽的小兴安岭》《失踪的森林王国》走进了大森林。你找到了森林里的哪些秘密?

(2)你们也搜集了有关“森林”的资料,能说说自己的发现吗?(相机归类:春、夏、秋、冬)

(3)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将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一读,想一想:每个故事分别藏着森林四季的哪些秘密。

学生在自读、共读、共议中捕捉到了森林四季的足迹,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特质。这样,森林在统整阅读中“立”起来,鲜活而深刻地“长”在孩子的眼里。丰富的认知,推动了想象的车轮,一个个细腻而新奇的故事就应运而生。

万事万物悦纳于心,描摹之法烂熟于心,必能绘之以神、话之以情。这便是系统阅读,建构起的习作生命的呼与吸。

(二)读与做结合,在实践中迁移

为习作服务的读,不仅具有导法功能,还有激情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借助文本打出情感牌,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情感。

北师大版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习作是《             一分钟》,要求学生“写写自己和时间赛跑的故事”。在教学时,我以《和时间赛跑》为引,触发学生“惜时”的情感开关。在课堂中,我将话题转化为“              一分钟”。教学片段如下。

师:回顾《和时间赛跑》一课,想想林清玄写下的哪些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生1:“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2:我补充:“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如果持之以恒,作用却很大很大。”这句话也很深刻。

师:林清玄的话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1: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生2: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是啊,古往今来,人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惜时如金的道理。那怎样才能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分钟说起。

(播放“挑战一分钟”视频)

师:看了《一分钟挑战赛》,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分钟看似很短,却能做很多想象不到的事,真让人惊叹。

师:那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分钟?

生1:这是了不起的一分钟。

生2:这是不可思议的一分钟。

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敢挑战一分钟吗?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学习时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并通过视频激起他们挑战的斗志。在挑战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一分钟的价值,产生“他行我也行”的情感冲动。在紧张刺激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时间的长与短、快与慢有了深刻的体悟。情动必定辞发,所见所闻、所思所为融于笔端,这样人物在他们的笔下鲜活起来。

由读到写,始终围绕学生热衷的话题。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在活动中打开“心眼”去观察、体悟,使习作成为一次次奇妙的发现之旅,事件、人物便在笔下鲜活起来。

三、搭结构,规划线路

习作,就是用文字建房,框架决定房屋的品质。虽然,我们常常谈到“淡化结构”,但“淡化”并不代表“抹杀”。用简单的语句搭建习作的结构,有利于快速判别其构建的合理性。

搭结构,可采取“定板块——定顺序——定详略”的步骤进行。在小学习作训练体系中,出现最多的是记事类话题。记事,离不开六要素;行文板块离不开“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一种常态。看起来似乎一成不变,但组合顺序却有窍门,“顺水推舟”“倒行逆施”“横插一脚”均是好办法。习作时,可依喜好或突出对象而定,再围绕题目确定详略。

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八单元习作训练是“写一写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                一件事”。教学片段如下。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件什么事?你会在横线上填一个什么词,作为习作题目?

生1:我想到的是参加“快乐童声”的事,想用“难忘的一件事”为题。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孵蛋的经历,想用“有趣的一件事”为题。

……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安排材料顺序?

生1:我准备采用顺水推舟法,一步一步地将事情推向高潮。

生2:我想用“倒行逆施”法,突出结果对我的重要影响。

……

师:“经过”往往由无数镜头组成。那些记忆深刻,就用上显微镜,把一个个锤在心上的音符挖出来,进行详写。不重要又不可缺少的部分一笔带过。

(学生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确定结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有常”中寻找“无常”。只有寻到无常,才能在常态习作中另辟蹊径,写出新意、深意。

四、选材料,贴近心脏

围绕命题选材,要关注选材的适切性。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写一次借书或购书经历”。显然,选材的重心在于“借”或“购”的过程,在书城中喝咖啡、吃食物虽然也发生在“购”的过程中,但与立意关系不大,偏离了轨道,这样的材料就要舍弃。

大家都写“借书”或“购书”,容易出现“大众”的过程。此时,便需拓展思路,注意选材的新颖性,选取“我有你无”的材料。如,写购书,选取材料各有特色。

A生:(1)父亲让“我”随便看;(2)结账只能拿一本。

B生:(1)选《宇宙简史》,父亲说“我”看不懂;(2)选《神奇校车》,缺货。

C生:(1)快乐选书;(2)大声喧哗遭白眼。

命题作文,虽然在写作的范围上有所限制,但只要我们在选材上多花心思,也能摆脱束缚,写出新意。

五、成篇章,步步留心

如果说框架是骨骼,素材是血肉,那行文便是精神的舒展。紧扣主旨舒展性灵,需要步步留心。

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我用我的眼睛……》,属半命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名言,引导学生感悟其妙用。

出示:

A.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罗丹

B.眼神里的语言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理解。

——爱献生

C.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艾青

师:读读这三句话,想想我们可用眼睛做什么。

生:我们可以用眼睛发现、说话、倾听。

师:打开思路,你还会想到更多更多。

紧接着,学生回味生活,确定主题,构建框架,选取材料。在行文中,不少学生步步紧扣“眼睛”,文章开头巧妙引出;有的文中多处点击“眼睛”;有的文尾总结升华,让“眼睛”这一心灵之灯亮起来。这样作者的情感、精神便在“眼睛”的闪烁中得以舒展。

在“审题意——寻联系——搭结构——选材料——成篇章”的行进中,教师巧设开关,打开方向的通道,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们交流、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跑正、跑偏的反复中不断地深化,在不经意中把握了破题明要求的方法。克莱恩强调,学习语言应该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即在不经意的学习中学会。这种不经意的学习,能使习作者始终保持参与的热情,实现自我语言系统的建构。笔者认为,不经意学习在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在指导教材内命题作文中,我们应尽力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丢弃经意学习的理念。命题作文之所以存在,方法的指导也之所以有一席之地,正是应了中国的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把握命题、半命题作文提供的驰骋空间,把握“法”指导的度与巧,学生的思路就会宽广无边。这样,何愁性情不随文字飞扬?

篇5: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听评课的关键要素 听评课是各校教研的常规方式。由于属于“常规”,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去年11月中旬,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est先生在我校考察期间的一次沙龙上语出惊人:“你们的听课、评课总是在说上课人怎样,没有说听课人怎样、学到了什么,也没有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听评课不是在浪费时间吗?”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对我的启发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笔者认为听评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上课:体现理念,展示风格 前几年谈新课程,大家觉得很“新”;现在提新课程,好像谈不出什么新东西了。一些地方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某些做法确实有些“过”,再加上考试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以至于“教的法子”必须适应“考的法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在继续。2006年,“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被重新赋予意义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可以把“有效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新阶段去引领我们的课堂。公开课不能因为新课程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就匆匆打着提高分数的口号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甚至未加包装就重新请回课堂。有了新课程理念,同时我们还应倡导个人风格。一些年轻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选择“整合”大家的意见,把“公公”、“婆婆”的意见都体现了,就是没有体现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把握。长期下去,只会把年轻教师变成“教书匠”。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如果平时我们好好地去培植、去养护,定会渐成风格。听课:带着问题,关注学生 很多学校都有听评课的节次规定,一些教师在月末检查前匆匆听上几节算是交差。这样的教师都还算是“良民”,更有甚者干脆抄袭或凭空写上几行听课笔记应付检查,且美其名曰:用形式主义对抗官僚主义。所以,笔者认为听课活动最好由备课组统一组织,每次有不同侧重的主题,如课堂问题呈现、课堂机智、自主学习,等等。有了问题,进入课堂后我们听什么呢?有专家认为“听课”要改为“看课”,这是有道理的。光听还不行,我们还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看教师的表现,至少不完全看教师的表现。从对话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对话仅是诸多对话形式中的一种。我们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总习惯于惊叹演员的演技。其实,演员的演技与导演的功力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幕后的导演,不能动辄就去当演员。还有专家提议,“看课”要与学生面对面坐着。其实,与学生面对面也好,坐在学生的后面也罢,“关注学生的学习”才是听课的要义所在。

篇6:如何写教材分析

首先,作者指出,语音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一内容,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会起到很不同的表达效果。如使用附加疑问句使用升调和降调时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而回味中小学时候接受的附加疑问句的教学,我发现当时的学习其实存在极大的缺陷——教学中,声调的不同所起到的不同表意功能,在交际中应该本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是出于英语的工具性考虑,这应该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它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应试教育的考试边缘知识,它在我所在的地区甚至毫无提及。这样的经历使我对文中作者提及的应该“利用真实的、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材料进行语音个方面的练习”这一点产生极大的共鸣。事实上,语音对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很多学习者没有办法听懂英语原声的影视作品就是因为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在实际交际情景的发音特点。并且,诸如上面提到的那个语音问题则完全能够很方便地从各种英语影视作品中找到有情景方便记忆的教学材料。

文中作者提到目前大部分“语音练习方式单一,往往围绕机械性和脱离语境的语音练习,较少结合各种交际语境来进行训练··· ···对英语语音学习质量不够重视,练习不足”。读到这里我想到的是,由于我当时所在地区初中时期没有组织口语测试,因此初中时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语音的教学。如何考虑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着眼于如何改进语音教学,如何摆脱“哑巴英语”之前也许还要好好考虑如何提高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之所以不愿开口说英语,并不是词汇量不足或是完全不知道相关的语法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认为自己的语音有问题而不敢放声说出来。这样会导致其产生极强的畏难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他更加缺乏口头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重视语音教学,帮助学生说出一口“漂亮的”英语也许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另外,我觉得语音教学最重要的是早起步和精准化。在学生接触英语之初就应该让学生养成将语音准确完整地发好,发好每一个音,尤其要注意母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单音的负迁移。之后需要结合英语的实际语音特点,解决音调节奏等问题。到有一定英语基础之后可以利用正规的英语影视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真正做到教学情境化交际化。

篇7:如何写系统分析书

51CMM.COM采编 作者:David Yan [2004/09/06]

想和大家一起来谈谈在软件工程中我们所做的第一步:系统分析。希望我们中国的代码人能吸取更多更好的理论和实际的经验,有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系统分析、开发方

法、步骤以及文档。系统分析,我个人认为它应该是能体现系统的灵魂性的文档。该文

档应有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是我想在这里与大家探讨的问题。我觉得在系统分析书

中应该有以下内容(视项目而定):

1、系统需求说明 说明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用市场上现有的系统来类比,用客户(或是我们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进行说明,力求完整。并对系统的发展

可扩充性进行描述(现在没有哪个系统是一次OK的)。说明与现有的系统有什么相同什

么不同,说明未来系统的发展方面以及可移值性等能预见的事情。

2、系统资源说明 对系统所需要的软件、硬件资源进行说明。描述系统所需要的所有的TCO成本。包括人员、时间、设备、系统、一次性投入资金、持续性投入资金这样 的所有资源。

3、系统可行性分析 对系统的实施中的资源进行分析,说明投入的合理性和必然

性,对其中的所有不可预见性的投入进行合理的量化说明,来说明系统的实施的可行性。

以上为我所想到的系统分析说明书中应出现的前三种文档,不知大家有什么想法,请赐教。

作为开发前期的工作,还应该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这个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概括地说,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考虑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目标系统的一些主要功能是用计算

机自动完成还是用人工完成;如果使用计算机,那么是使用批处理方式还是人机交互方

式;信息存储使用传统的文件系统还是数据库……

通常至少应该考虑下述几类可能的方案:

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系统只能完成最必要的工作,不能多做一点额外的工作。

中等成本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预定的任务,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可能还具有用

户没有具体指定的某些

功能和特点。虽然用户没有提出这些具体要求,但是系统分

析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断定,这些附加的能力

在实践中将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高成本的“十全十美”的系统

这样的系统具有用户可能希望有的所有功能和特点。系统分析员应该使用系统流程

图或其他工具描述每种

可能的系统,估计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还应该在充分权

衡各种方案的利弊的基础上,推荐一个较好的系统

(最佳方案),并且制定实现所

推荐的系统的详细计划。如果用户接受分析员推荐的系统,则可以着手完成本

阶段的另一项主要工作。

上面的工作确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目标系统需要哪些程序,但是怎样设计这些程序

呢?

结构设计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程序应该模块化,也就是一个大程序应该由许多规模适中的模块按合理的层次结构组织而成。总体设计阶段的第二项主要任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

构,也就是确定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模块间的关系。通常用层次图或结构图描绘软

件的结构。

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阶段以比较抽象概括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

把解法具体化,也就是回答下面这个关键问题:“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呢?”这

个阶段的任务还不是编写程序,而是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这种规格说明的作用

很类似于其他工程领域中工程师经常使用的工程蓝图,它们应该包含必要的细节,程序

员可以根据它们写出实际的程序代码。通常用 HIPO 图(层次图加输入/处理/输出图)

或PDL语言(过程设计语言)描述详细设计的结果。

我想这样的文档系统的思路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如JJX同志所说,我们现在有太多的

形式上的东东,它并不是一个程序员真正需要的系统分析/设计书,对于系统的设计到实

施到最后的代码以及验收有太多的改动和变化,我们正在一个极不规范的系统中生存,所以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抄抄应付了事。所以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个真正适合我们的文档模式,这个模式或是说模板能为我们的代码工作减少负担,带来更多的动能

:)

就目前的开发思路,应用环境和编程方法来说,传统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概要设计-详

细设计-……已越来越不行了,因为:

1、现在的应用和以前大不一样。现在的应用是一种庞大的集成,包括跨平台,网络,数据库等等,而且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快,任何人都无法精通甚至是掌握全部技术。简

单例子:现在有Windows,Unix,Linux等平台,有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数据库,有C++,VB,Delphi等工具,谁能全部精通呢?如果不能,那么如何确定是Windows+SQL S

erver+Delphi好还是Unix+Oracle+C++合适?

2、客户没有需求。我做过银行、电信等大客户及各种小客户,他们无一另外的说“我要

做一个OA系统”,“我要做一个企业网”,“我要做一个……”。可他们无法确定要实现什么,因为很少有用户是真正由于业务的需求而做项目的;而且他们也不清楚能够实现什么

(因为他们不懂notes,不懂企业网)。

3、需求与环境的变化。由于在项目开发前客户没有实质性的需求,加上软件开发人员

不熟悉客户的业务,就导致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严重时将导致分析与设计作

废。

4、对象化的工具和过程化的程序现在的开发工具已经很对象化了,而我们开发的程序

却很过程化。也就是说你虽然努力的模块化,层次化,可只要运行环境有所变化,你还 要不断地修改再修改。

上述的实际情况说明我们确实需要把实际中的做法修改一下。一个项目如果做到了80%的

时候才真正明确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话,我认为是设计者的失败。所以在设计阶段不

但应该做好传统做法的各种文档和论证,而且,应该做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比如,系

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

明书。当这些说明书完成后,应当能做到:随便找个程序员他都能只通过看某功能模块的设计说明书就能够开始代码的开发而不用再重新思考该怎样去做了,程序员在这里就

真的只是一个设计者的实现工具。当然,也象某些兄弟说的那样,现在的系统都越来越

繁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向集成性质靠拢,似乎是没有多少人能掌握具体用什么做效

果如何,但关键就在这里。莫非真的没有人能做到这点吗?非也!只不过是目前的显示

情况是,设计人员的水平偏低,有些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就没有多少的开发经验,他又

怎能了解太多的系统呢。

系统设计在目前看来似乎是个拿钱多干活少的工作,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培养一个程序

员根本不用花多大的力气,一个人只要不太笨不太蠢,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就能掌握某

门技术或方法。但要掌握若干种方法,就不是能够通过速成解决的了。问题也在于此。

目前似乎所有的系统设计人员都能够设计所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有知识的局

限性,这就决定他只能对某些方向的东西做出决策和设计。客户固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在前期能够多接触用户、多深入实际,把设计人员当成客户工

作中的一员,他就能够真正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当然也就能够为他做出合适的设计。

至于说到各种系统之间的好坏对比,我想,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有的只是某些方面的权衡。比如性能或空间的权衡、价格和性能的权衡和功能侧重上的权衡等等如此而已。

计算机里的东西没有哪一样的存在不是包含了这种权衡在内的。虽然从商务上似乎总想

说服用户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其实从技术上讲无所谓好和不好,有的只是区别及

该区别所针对的问题而已。这就象有人总在争论Linux和Window到底谁好一样。或许从“

技术”上讲,Linux比Window好,但这其实并不公正,因为漂亮的GUI界面和友好的人际交

互同样应该是“技术”中应该考虑到的一部分。把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一看就知道没有绝

对的好。所以,不见得非要在用户决定之前由系统设计的人员事先来为各种方案做个排

队,只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从大方向上决定一个方向再做具体设计就可以了。

在这里我只从过去的实践角度举例来说,至于理论方面实在没时间深入。首先,认同两

个说法:

1.项目(或说工程)有三个主要方面:功能,时间,成本。

2.系统分析的任务:将用户的业务逻辑转化为程序逻辑,计算时间和成本。

让我们来做一个概要设计:

1)功能:简单的信息发布系统。

2)系统分析员根据项目的时间和成本,在充分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的基础上提出SQLSE

RVER+CORBA+DELPHI的方案……用户很满意,OK,开始详细设计:

1)为方便用户的安装使用三层结构。

2)客户端包含信息分布和查询两个模块。

3)使用各种图或语言描述各种函数,过程,模块,层次……一切顺利,开始编码……编

码完成,用户试用,这时用户提出:在客户端要能实时跟踪信息的变化,而你却发现DE

LPHI的CORBA不支持回调!转用其它方按时间上不可能,补救措施也不灵(比如使用time

r,但客户的网络环境不允许多个用户的频繁刷新),怎么办?

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有人会说系统分析员不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可这不可能(项目时间的限制)也不现实

(不可能让分析员到每个岗位都去操作一下)。

2)有人会说系统分析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可现实却是分析员认为应该的客户觉得没必

要,而客户觉得必须的分析员又不可理解。这是不同的工作造成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3)有人会说系统分析员的水平不够,可问题绝大部分是出在细节而不是大方向上,掌握

全部细节可能吗?这就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细节(而不是方向)往往成为成功与失

败的关键(注意,这里的成功是包含了时间和成本的),而细节是不可能全部发现与分析

清楚的。

如何在这种不完整的需求上构造完整的系统呢?或是根本不可能呢?这种问题我遇到过

多次──当然都是别人做的设计。但我认为这个过程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把东西做死了,没有切实地为用户着想。很多人在做设计时,可能考虑的最多的是实现上的方便,而

不是系统的扩展及更新。需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总是在设计前就“善

意”地替用户假设,是难以预料后事的结局的。所以我想,在设计阶段就因该把可能出现 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讨论,包括其特点、效果和后果,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好心地替用

户“假设”。其实一个系统设计的优劣,其系统的扩展性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个单

篇8: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分析语文教材

一、读通教材, 整体把握

读教材包括读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 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 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理解课程标准, 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定还是满堂灌或满堂问;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定还是满口的师道尊严。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通读全册甚至全套教材, 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编排体系。教学初中语文, 不仅要知道初中四年的语文教材在学生听说读写方面所提出的目标, 而且要知道小学教材对此所提出的要求, 也要知道高中阶段的要求, 这样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将现在的知识与小学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 并为进入高中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 明确目标

教师通常在备课的时候, 都把重点放在读教参上, 上课时总是尽量千方百计地把教参上的知识全讲给学生, 生怕遗漏一点, 其实大可不必, 回想我们上学时老师在语文课教给我们的课文分析你能记住多少, 同样的道理, 我们又何必让我们的学生将大好的时光浪费在琐碎的课文分析上呢?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的关键是教师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教材, 明确文章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 理解它的内容, 理解它的结构,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不仅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 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 而且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 能够快速有效地整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不仅要依据教材, 课程标准, 还要依据学情, 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 这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 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哪些是熟悉的, 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 只有对这些做到胸有成竹, 课堂上才能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灵活掌握, 提高效率。

三、用活教材, 拓展延伸

新课程有一句流行的口号:“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这篇文章, 而是通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阅读文章, 感悟情感, 表达交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上一篇: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南京旅游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