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

2024-05-10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共6篇)

篇1: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

2010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攻略

http://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石家庄23中更新时间:2010/3/11 13:42:00历史

掌握史实把书读薄

一、认识中考开卷特点,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开卷考试基础知识的复习备考。

中考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比,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试题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强调在掌握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开卷对同学们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

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同学们普遍认为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但是中考题目考查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答案可能是涵盖一本书中好几个单元甚至好几本书的知识,临场翻书的作用很小甚至有时候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其结果就是临场时翻书就占了很多时间,不能在考试规定时间完成答卷。

万丈高楼平地起,历史学科能力不是凭空、不是靠开卷抄书获得的,而是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一定训练获得的。所以同学们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备考复习。

二、掌握好的复习方法,科学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历史主干知识进行系统的记忆。

在授课内容结束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开始第一轮系统复习。第一轮系统复习的目的就是夯实基础知识,首要的就是对基础知识记忆,建议同学们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历史主干知识进行系统的记忆,做到能够准确快速的再现具体的知识点。这样可以顺利完成知识内在联系的构建,提高应对综合题、开放题的能力;而且在开卷考试中可以大大节省翻书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作答。

2、用脑动手,把书由厚读薄,提炼知识提纲,构建知识体系结构。

作为复习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更要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在知识体系中为每一个知识点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课本是主题单元式的编排,在复习中同学们首先要对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列出本单元的提纲。从哪里入手?同学们要认真研读单元导言,单元导言对本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单元知识线索显示清晰。然后对单元中的每一课书进行归纳,列出每一课的知识提纲。一般从背景、概况(这其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内容、措施、特点、性质等具体方面知识点)、影响(或意义、作用、评价)三方面去归纳。在归纳中同学们要对每一方面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进行归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以此作为具体知识点的提示语,这样在记忆时同学们既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同时不容易丢知识点。

3、用脑动手,把书由薄变厚,落实具体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在前面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同学们要再现回忆把每一个具体知识点落实到知识体系中,这样知识点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知识。

通过把书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过程,同学们既可以查找知识漏洞,同时又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紧张的新学期一开始,同学们就要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新学期里建议同学们紧跟老师的复习步伐,踏踏实实落实老师的要求意图,开动脑筋做好专题热点复习。

文章来源http://zhongkao.tl100.com/201003/75103.shtml

篇2: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

1、中日关系问题..............................................1

2、关于西藏问题..............................................2

3、关于台湾问题..............................................3

4、中美关系..................................................3

5、改革问题..................................................4

6、农村、农业、农民问题......................................4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4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4

9、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5

10、中国近代化探索...........................................5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5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

13、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5

14、历史旅游、考察活动.......................................6

15、中华民族精神.............................................6

16、三次科技革命.............................................6

17、“人权”问题..............................................7

18、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7

19、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7 20、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7

21、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8

22、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8

23、一道与奥巴马有关的情景题.................................8

六、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9

1、中日关系问题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9)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

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

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近代:

(1)新文化运动。

(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2)重走长征路(课本八上地图)。

(3)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导游、北京(故宫、长城)第一个在北

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6、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1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8、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321、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解决问题:第一次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第二次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南方的奴隶制。

(2)完成途径过程相同处:途径:都以战争手段解决,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过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军事上一度受挫,处于不利地位,但经过艰苦斗争扭转局面,最终取得胜利。(3)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两次革命都是正义的事业,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4)看法: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要采取坚定果断的政治、军事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22、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3)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5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23、一道与奥巴马有关的情景题 “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见证历史 【历史新情景】

1902年,安•尼克松•库伯出生在美国南方一个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18岁时,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白人去选举他们共同的总统,像她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的。

27岁时,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厂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劳作,来支撑她的家庭。但是,这一年,她失业了,她看到了无数倒闭的企业,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失业者,发疯似的在银行门口挤兑的人群,仿佛美国一夜之间陷入了绝望之中。好在这样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转机,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战胜了恐惧。”

1941年,39岁的安••尼克松•库伯得知了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轰炸!“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战争结束后,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随着“人类登上了月球,柏林墙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们自身的科学和想象力连接到了一起。

2008年,106岁的安•尼克松•库伯亲眼见证了同样身为黑皮肤的美国新一代领导人诞生,她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必将会给美国的发展带

718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

0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

篇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

在初中学段,安排了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的内容分散于六册、二十九章之中.在第一轮中考复习中,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应按四个板块重新组合,每个板块可分成若干个单元.其中《线段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图形与几何》的第一单元(下面把《线段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称为《第一单元》),该单元内容重要,地位特殊.

为了实现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每个单元的复习课教学,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数学概念的再认识;二是较难习题的再探究;三是数学模型的再抽象.

一、数学概念的再认识

不少学生认为,中考复习就是“做题、做题、再做题”.常常忽视概念教学.其实,概念课教学在复习中尤为重要.复习是一个“回头看”的过程,是对概念再认识的过程,是各个概念互相比较、互相联系的过程,是系统知识的构建过程.复习不是重复,是再生.

(一)挖掘课本中关于数学概念的真问题

我在复习中常常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每一个数学概念有什么作用?少了它行不行?各个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吗?那些概念之间有无直系“血缘”关系?

我在《第一单元》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射线的反向延长线”在后续的学习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什么安排在“两点之间的距离”之后,而安排在“两平行线的距离”之前呢?能调整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吗?

3.“角”的概念与“直线、射线、线段”三个概念之中哪一个离的更近?“相交线”“平行线”呢?“三角形”呢?

4.如果将《第一单元》中的“直线、射线、线段”称为基本概念,“角、余角、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相交线、平行线、垂线、垂线段”称为重要概念,那么这些重要概念与基本概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呢?重要概念与重要概念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呢?

上述问题的设计意图是:梳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去理解概念,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寻找概念之间联系的一个方法.

(二)整理课本中的重要数学命题

我在复习《第一单元》时,提出如下问题:1.找到本单元的六个基本事实、六个重要定理、七个常见的真命题;2.在本单元中,找十组互逆命题.其中七组互逆命题中的的两个命题均为真命题,另三组互逆命题中的两个命题一真一假.

六个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垂线段最短;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⑤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六个重要定理:①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④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⑤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六个常见命题:①一角两边与另一角的两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④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⑤一组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⑦对顶角相等.

十组互逆命题:

A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4:“如果∠1与∠2互余,且∠1与∠3互余,则∠2=∠3”与“如果∠1与∠2互余,∠2=∠3,则∠1与∠3互余”.

A5:“如果∠1与∠2互补,且∠1与∠3互补,则∠2=∠3”与“如果∠1与∠2互补,且∠2=∠3,则∠1与∠3互补”.

A6:“如果a⊥b,c⊥b,那么a∥c”与“如果a∥c,a⊥b,那么c⊥b”.

A7:“如果a∥b,b∥c,则a∥c”与“如果a∥b,a∥c,则b∥c”.

B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与“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是对顶角”.

B2:“如果一个角两边与另一个角两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相等或互补”与“如果两个角相等或互补,那么这两个角两边互相平行”.

B3:“如果a=b,则a2=b2”与“如果a2=b2,则a=b”.

上述教学的设计意图是,将本单元的基本结论分成三类:基本事实、重要定理、常见命题.有利于学生理清教材中主要命题的基本脉络,再次区分公理与定理.尤其是常见命题的搜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问题的弹性.同时,通过互逆命题的这一特殊视角,进一步将本单元的重要命题联系在一起.

二、较难习题的再探究

教材中仍有部分难题,学生没有理解和消化,较难习题的再探究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材P1227:正方体的展开图共几种?

1.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因为这类题需要较高的想象力,不少学生难以跨越这一障碍,只有动手操作.

2.观察上述十一种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3.每一个平面展开图中“公共线段”的数量有何特点?原正方体的多少条棱被剪开?

设计目的:A.要使大部分学生由不理解变为理解.B.帮助学生去寻找解题的规律.C.在原题目的背景上增加新问题,把老问题当成新课题进行研究.

三、数学模型的再抽象

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同一个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课本中有很丰富的素材,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加工.这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时机.

例如,教材P130第12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最多交成多少个点?

1.以下习题与上述问题有何异同?

①n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手?

②n个球队参加循环比赛,共赛多少场?

③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④如图1,线段AB内部分有若干条射线,图中共有多少线段?

⑤如图2,在∠AOB内部分有若干条射线,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2.这类题目能抽象出一个怎样的数学模型?(可以把它总结为“握手模型”也较形象)

再如,教材P137例3:如图3,O点是直线AB上一点,过O点作射线OC,射线OD平分∠BOC,射线OE平分∠AOC,求∠DOC的大小.

(1)下列题目与上述例题有何联系?

①如图4,已知∠AOB=120°,射线OC为∠AOB内部的一条射线,射线OD、OE分别平分∠BOC与∠AOC.

a.求∠DOE大小.

b.若∠AOB=m°,求∠DOE的大小.

②如图5,已知∠AOB=90°,OD平分∠AOC,OE平分∠BOC,求∠DOE的大小.

③如图6,C点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AB=m,求MN的长.

④如图7,已知C点是AB延长线上一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AB=m,求MN.

教材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坐标系.第一轮复习是对教材的回归,是对教材问题情境的再认识,是学生思维的再梳理.

摘要:中考一轮复习中让学生回归教材,开发教材至关重要.通过对教材中数学概念的系统整理,寻找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教材中主要命题的再整理、再认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进一步明晰初中数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篇4:初三英语中考第一轮复习思路

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理念,复习课通常分为分册复习、专项训练、综合模拟三个阶段。其中任务最艰巨的就是第一阶段的复习。下面是第一阶段复习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课内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据课本,扎实复习教材,强调复习的针对性、渐进性和透彻性。针对学生最可能遗忘或理解不透彻的基础知识,在搞好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同时着重讲清难点,揭示规律,指导运用。

课上,我们既坚持用传统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达到复习的目标,又大胆地采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营造活跃、和谐的复习教学氛围,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复习密度,增加练习容量,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复习热情,把听、說、读、写串联成有机的整体,适时、巧妙地把竞赛、辩论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自始至终让学生在紧张而活泼的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针对学生复习读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记忆。可以让学生利用中考指南附表巧背单词;教师还可以下载按词性分类的词汇表让学生随身携带,随时温习,用零碎时间记忆。

2.词汇复习可以以点带面,把“四会”词汇常考知识点讲解到位。重视培养学生能在上下文中理解《词汇表》中的兼类词、多义词的能力并重点强化默写这些词。

3.每天坚持5分钟的值日报告,旨在加强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课外

1.课后教师要坚持“精讲精练”,杜绝“题海战术”。所用的复习资料要求信息新鲜,题型得当,练习到位;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拼盘”“剪贴”形式,重新组题或自编补充内容以求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2.鼓励学生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或任务型阅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3.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首字母填空训练和写作训练,小组合作,相互检查、评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处理好考试与教学、课标与教材、基础与能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温馨氛围,激活学生兴趣,最终达到效果的最化化。

篇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

[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史(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3)知道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理解层次: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3、运用层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考点导学] 识记:

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用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1905)。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武则天时设武举),科举历经了隋、唐、宋、元、明、清。整整存在1300周年。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确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进士科考试十分严格,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确考试内容。

七下课本P18鱼贯而出 P8右上文字图

2、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她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和重视选拔人才、发展科举制度的政策,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史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表现在:

农业方面: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原犁、筒车,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方面: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商业方面:出现许多商业城市,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

3、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7世纪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尺带珠丹上书时说:唐朝与吐蕃已“和同为一家”。

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博大精深,世界先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亚洲诸国纷纷派人前来华学习,中国也积极向外传播和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如日本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生动事例,都说明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一、选择题

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3.如右图,大运河在古代中国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运河连接淮河与长江的一段是()D A.通济渠 B.永济渠 C.江南河 D.邗沟

4.“北通涿郡(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扬州)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C A.郑国渠

B.白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5.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古运河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了一段“运河版、江南水弄堂”,堪称古运河听精华绝品。“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构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让无数中外游客如痴如醉,你知道京杭大运河最早是谁统治时期开凿的?()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右图中流经扬州的一段大运河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话说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是()C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沟通了涿郡和余杭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有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8.唐太宗有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据此回答12~14题。

9.“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 ”。()A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0.“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中唐太宗在位时出现的盛世局面是()B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B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13.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C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4.“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A A.唐太宗 B.汉武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

15.“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16.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下列能“以人为镜”、采纳魏征忠言的帝王是()C A.汉武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B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8.“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9.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B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20.“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D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 21.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D

地动仪模型 曲辕犁 筒车模型 罗盘针模型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C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靖难之役

23.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D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2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底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如右图,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C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5.“开元初„„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不包括()D A.重用贤人 B.重视生产 C.提倡节俭 D.强化皇权 2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D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7.下列四种工具哪一个是灌溉用的()D

A B C D 28.“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C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0.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A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1.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2.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员的制度

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33.“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C A.行省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科举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34.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C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推举制 35.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D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36.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逐渐完善于()B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7.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D A.辛勤耕作 B.作战立功 C.经商致富 D.参加科举考试

38.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D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9.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号取得的方式是()C A.皇帝御赐 B.九品中正制度 C.科举考试制度 D.察举制度

40.右图所示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土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D ①派文成公主人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今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是()B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 42.藏族的祖先是()A A.吐蕃 B.契丹 C.女真 D.党项 43.“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D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44.唐朝时期,管辖今伊犁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是()B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大都护府 C.安西大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45.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境内的文物古迹不同程度地受损,其中文成公主庙在地震中受损程度较低。此庙是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逻些时途经此地,给当地群众传授纺织、开垦、耕种等技艺,当地群众为怀念文成公主的功德而修建的。玉树文成公主庙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 A.唐与吐蕃的关系 B.唐与回纥的关系 C.唐与渤海的关系 D.唐与南诏的关系

46.吐蕃人是我国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B A.维吾尔族 B.藏族 C.彝族 D.白族

4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

思想的举措的是()D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 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8.重视对外交流是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右图人物曾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D A.阿备仲麻吕 B.玄奘

C.吉备真备 D.鉴真

49.贞观初年,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精义的唐朝高僧是()B A.鉴真 B.玄奘 C.晁衡 D.郑和

50.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D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1.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

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C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52.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物是()D A.李冰 B.李春 C.鉴真 D.玄奘

53.隋唐时期,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使节到我国访问。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突出的代表有()C 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徐福

54.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B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55.据报道,今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位扬州唐代高僧的坐像将再次回乡省亲,他就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A A.鉴真

B.玄癸 C.空海

D.圆仁(2010·湖南娄底)4.七年级

(一)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二、材料分析题

1.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1分)(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1分)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2分)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1分)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1分)

1.(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6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摘自《岳麓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2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分)(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西周:分封制(1分);秦朝:郡县制(1分);(2)唐朝:三省六部制(1分);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1分)(3)元朝:行省制度(1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1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

(1)上图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1分)材料二

国别 唐→天竺 唐→日本

人物 玄奘 鉴真

内容 西行取经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结果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著作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分)

3.(1)丝绸之路。(1分)(2)对外开放。(1分)《大唐西域记》。(分),(3)闭关锁国政策。(1分)影响:对西方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2分)(4)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zhí)言》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2分)4.(1)科举制度;隋唐时期。(4分)(2)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4分,答

出其中2点即可)(3)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愚天下之心”。(2分。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5.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l分)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l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1分)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2分)(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2分)

篇6: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全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用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原创题)下图是民国四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某一著名历史人物被碾在车轮底下。这直接反映出作者()

A.维护中国先进文明 B.推崇民主共和制度 C.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2.(2018·河南模拟)新文化运动发起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根本”是指()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武力之政府” 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 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 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

3.(2018·新乡模拟)“老梅发牢骚,老胡哈哈笑。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虽未必不佳,今名何尝不妙?”胡适的这首诗旨在()A.宣扬民主科学 B.抨击封建礼教 C.提倡文学革命 D.追求男女平等

4.(2018·潍坊中考)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5.(2018·莱芜中考)吴佩孚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这表明吴佩孚()

A.极力支持北洋政府 B.掩饰军阀混战事实 C.主张维护国家主权 D.设法阻止北伐进军

6.(2018·郑州模拟)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7.(2018·洛阳三模)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剥削”;“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上述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B.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 C.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8.(2018·河南模拟)“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与这则新闻报道有关的是()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9.(2018·滨州中考)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C.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0.(2018·安顺中考)如图反映的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这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11.(2018·许昌模拟)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到达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革命军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A.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2018·北京中考)如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词是()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13.(2018·平顶山模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历史一分为二,成为前后两个14年。这个中间点,既是党的历史第一次由“左”的错误濒临绝境走向正确的转折点,也是党的领导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分界线。这个中间点指的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14.(2018·信阳模拟)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论述道:“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A.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B.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长征实现了中共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二、非选择题

15.(2018·三门峡一模)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曾这样描述近代史上这件大事:“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南湖”“画船”是什么事件?这一年苏俄在建设中有何创新之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期为了“对症下药”具体开了剂什么样的良方。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35年1月……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的指挥是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要睡觉,也不问是山地还是平原、河道……

(3)材料三中的会议名称是什么?此次会议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四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4)这场变革的领路人是谁?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遵义会议

1.(2018·广安中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说具有“划时代

意义”,主要是因为()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B.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C.《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2.(2018·天门中考)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 2.2019年是黄埔军校建立95周年 3.2019年是红军开始长征85周年

3.(2019·改编题)口号是供人们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果你是某一事件的参与者,喊出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那么你参与的事件()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2018·焦作模拟)陈独秀认为:“只有两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这个时期的成熟是可以拿十余年来的政治史及眼前要求打倒军阀、建设民主政治的呼声证明的。”相关历史实践是()A.中共一大召开 B.武昌起义 C.黄埔军校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2018·河南模拟)“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埃德加·斯诺这段描述反映了红军()A.艰苦奋斗的精神 B.紧密团结的精神 C.坚定的理想信念 D.独立自主的精神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C 6.A 7.C 8.B 9.A 10.A 11.B 12.B 13.B 14.B

15.(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或中共一大的召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邓小平。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加练预测】

上一篇:烟草专卖执法: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下一篇:浅谈怎样教育个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