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说课

2024-09-08

辛德勒的名单说课(精选7篇)

篇1:辛德勒的名单说课

观《辛格勒的名单》有感

《辛德勒的名单》是美国著名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主导拍摄完成的,斯皮尔伯格在这部影片当中使用了诸多的艺术手法,使这部影片极具艺术性。这还是一部充满着智慧的影片,斯皮尔伯格给后人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电影艺术宝库,这还是一部是足以让后世专门研究的传世之作。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主要是以黑白两种色调来表现的,而这也大大体现了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手段的高超,使用黑白两种色调使影片具有浓厚的纪实风格,并由此直观的体现了影片对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讨论这种严肃话题的那种氛围,从而营造出一种真实,震撼人心的效果,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强烈冲击,这种艺术手法恰恰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把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真实的还原到现在的人们眼前。

使用黑白两种色调还能够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使其惨状催人泪下,就是因为使用黑白色调拍摄电影,才使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

整部电影大部分都是有黑白两种色调组成,但不完全都是有黑白两种色调组成的,还有一小部分是,用了彩色的效果,而这种彩色的效果,在全部的影片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故事中有一个小女孩,她是唯一一个身着有色彩的,身着红色的上衣在大街上逃命显得是那么的无助和可怜,红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和希望,他最终被黑暗无情的吞噬,这不正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一幕是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吗?不正深刻的揭示了法西斯纳粹党所摧残的正是人类的生机和希望吗?可以说,影片中出现的这点亮色蕴含着多重意义,它所产生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心理冲击力,是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无法完成和达到的。

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是斯皮尔伯格高超之处,重点表现出了一朵充满生机,勃勃向上的花蕾就要被法西斯纳粹,该残忍的摧毁,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这种艺术手法还起到了很好的煽情效果,把观众的情怀都带到当时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让观众很好的体会到了当时的那种无助,害怕担心的情怀,还让观众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的人们想要活下来的那种深切的渴望。

在整部影片当中还穿插着各种音乐,每一种音乐都对应着一个场景,而这种

手法能够很好的表现当时的那种氛围,很容易就把观众带入进影片的那种场景中去,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影片的音乐和画面的契合程度恐怕只有用贴切来形容了。舒缓悲切的慢板,挥洒自如的快板,即真切细腻的书写了历史上那残不忍睹的一面,也委婉动情的倾吐出艺术家心中难解的忧郁和悲哀,更给观众带来化身其中的感觉。

在影片的开头阶段,辛德勒刚出厂的时候,那是去参加一个舞会,在舞会当中使用的那种音乐,很容易叫观众在脑海当中想象出一幅画面,那是一幅德国法西斯纳粹的酒色犬马的糜烂生活,很好的为影片的下一部分,犹太人的苦命生活,和悲惨的遭遇做了很好的铺垫。而用这种表现手法,使德国法西斯纳粹的糜烂生活和犹太人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体现了德国法西斯纳粹的残暴和犹太人遭遇的悲惨。

还有一个场景那就是法西斯纳粹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挥起了屠刀,党卫军开着军车,前者狼狗冲进犹太人的集中营,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当这一起罪恶在光天化日下发生的时候银幕上响起了悠扬的音乐,清朗的童声和疯狂血腥的屠杀,激越明快的钢琴伴奏与惨不忍睹的声画分立,造成视听的强烈反差似哀叹,使人按不住黯然神伤,悲愤不已。

在一个画面是,德国法西斯纳粹,将尸体焚化的场景,那个时候舒缓动听的古典音乐想起交响乐和画面外的男女伴唱声和在一起,声声传情,直冲进人的心里,这就让观众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正是这种音乐和画面不离不弃,将生与死,善于恶,美与丑之间的深刻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像是为亡灵在祈祷,也像是安慰悲痛的观众的心里。

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大量的使用黑色幽默,不仅让人笑不出来,而且能让观众更加同情犹太人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的悲惨遭遇。

在结尾当从死亡线挣扎出来的犹太人获得自由走向市镇时又使用彩色,这就使影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够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让观众感觉到雨过天晴后,以后的一切都会变的更美好的。

篇2:辛德勒的名单说课

辛德勒的名单简介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篇3:辛德勒的名单说课

《辛德勒的名单》的作者是托马斯.基尼, 他是澳大利亚在国际上都十分有名的历史小说家。他的这部《辛德勒的名单》小说还获得了英国布莱克文学奖和美国洛杉矶时代小说奖, 《辛德勒的名单》反映了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时代背景下史实, 讲述了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在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种族隔离及屠杀的险恶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超过1200名犹太人的故事。小说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 彰显人性的伟大。

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内容

整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要以德国商人辛德勒的人性觉悟为主要过程的中心线展开, 以及在二战期间战争中犹太人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的情节。影片中的德国能力非常的强大, 并波兰经不起德国纳粹人的迫害, 很快小小的波兰就被沦陷了, 战争中的犹太人苦不堪言, 场面十分的震撼人心。正在此时, 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来到了波兰, 他希望能在这场战争中能大发横财, 获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他在波兰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军火的工厂, 这样他可以为德国战争中的纳粹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军火、武器以及其他后备军需, 犹太人伊扎克是辛德勒军需厂的一名会计和管理助手, 以前他是在搪瓷厂做会计的。于是, 辛德勒工厂就有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进来工作, 这些工作的犹太人认为他的工厂是不遭受迫害能够保护自己的地方, 此时的辛德勒也露出了商人的本色, 由于雇佣犹太人的成本很低, 这样产生的利润就会很大, 因此他也愿意雇佣越来越多的犹太人, 不断的压榨他们, 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供他享用, 从辛德勒的身上就能看出西方资本家的本质。随后电影进入到了犹太人遭受大屠杀的残忍场面, 摄像机对准了辛德勒的面部表情, 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震惊程度, 他看到了这个场面之后想拯救这些犹太人, 此时他的人性慢慢的显露出来。之后他把他的工厂提供给犹太人让他们进来避难, 甚至他会不惜重金贿赂德国军官并和德国军官交涉, 不可以随意杀害他工厂里的犹太人, 以此来保护犹太人的生命。就这样一直到二战结束, 辛德勒挽救了将近1200犹太人的性命, 也因此她对犹太人的帮助成为后人啧啧称赞的事迹, 赞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人道主义的解读

1. 人道主义与人道主义灾难含义

现在人道主义一词, 是由Humanitarianism英文翻译而来的。王爱军作为国际慈善组织有名的人物, 曾在《人道》中记载了人道主义的大概含义, 他认为:人道主义, 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 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 以人道取代神道, 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 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 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 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 互相尊重, 互相扶助, 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人道主义, 最开始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提出的一种思想, 那时提倡的人道主义要关怀人, 尊重人, 以人为中心, 主张人格平等, 互相尊重。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又把人道主义具化为“自由”、“平等”、“博爱”三种精髓, 人道主义的含义越来越丰富。

人道主义灾难简称人道灾难, 又称人道主义危机, 是由武装冲突、自然灾害等导致人的基本权利受到威胁的状况。联合国负责协调和发起对发生人道主义危机地区的救援。人道援助或救援是基于人道主义 (例如出现人道危机时) 而对受助者作出物资上或物流上的支援, 主要目的是拯救生命, 舒缓不幸状况, 以及维护人类尊严。近年来联合国对人道救援制定了更加规范的规章制度, 要求每一个国家都参与进来付诸行动, 保护地球所有的生命。

2.《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的历史反思

《辛德勒名单》是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执导的, 他是一位犹太裔的导演, 并且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奥斯卡的七项大奖, 说明他所执导的这部电影成功的反映了这一历史题材的经典影片之一。这部影片展现了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灵魂苦旅, 也是所有观看影片人的反思之旅, 通过影片反思历史, 反思战争, 反思人类自己, 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人物形象充分的展现了人类的历史和本性, 它之所以成功, 就是由于它的辛德勒形象震撼人心, 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

当然, 电影呈现的辛德勒形象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之笔, 给我们这样一个并非符合历史史实的人物形象, 但是辛德勒具有复杂、多面、存在人性特点的人物, 给观看影片的观众带来了人性的希望。作为犹太人后裔的斯皮尔伯格导演对于辛德勒的情感是比较纠结和复杂的, 没有其他导演执导的容易。因此, 这部电影也真正表达了他作为犹太人的感谢之情。他执导的这部电影是带有主观观念的, 所以导演在处理这部电影中也是有缺点的。例如对于片尾辛德勒忏悔的拍摄的片段, 带有的感情有一些过了, 由于在前面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时间内, 整个电影表现的感情已经表达的很充分了, 片尾情绪这样的处理显得前面整个电影戏剧的张力就过了, 但这并不影响《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整体质量和观看效果, 它应该是斯皮尔伯格导演最满意的作品了。

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人物形象的讲述上, 它拥有好莱坞式娱乐化的特点, 这种特点非常的明显, 而好莱坞一直以英雄诉诸正义, 而辛德勒的塑造英雄形象是符合好莱坞的这种演绎英雄的方式。它的表现方式是, 其中的人物是有缺点的人物, 这个人物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 最后它也成功的摆脱了这种困境, 成为令世人敬仰的英雄, 看似娱乐化, 实则包含深刻的含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在欧洲上映之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其中一位著名的电影评论员认为导演斯皮尔伯格把大屠杀主题与商业价值融合在了一起, 它运用了好莱坞经典的写实主义去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这个电影戏剧化的呈现了那个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他一直都认为当时的大屠杀情景是很难被这部电影叙述的。从以上这个电影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西方中对于这种战争题材呈现的场景的历史态度和文化观念是不同的, 尤其是欧洲和美国之间观念的巨大差异。欧洲人看中的是事件的历史写实性, 毕竟这个事件是发生在欧洲的境地内的, 因此他们更看重事件中呈现出的人性和道德伦理, 电影不应该把艺术性和商业性杂糅在一起, 而失去了电影的审美价值。但是美国人更看重消费和娱乐观念的结合, 它拥有好莱坞巨大的电影工业体系, 在电影中存在较大的发言权, 但是这部电影的发言权应该属于犹太人, 而不是美国人。

在西方, 对电影的评价基本上是通过观众的认同感来完成的, 他们都会以历史史实为基本, 尊重历史, 但对中国来说是缺少说服力的。西方各个国家和中国有着宗教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 所以中国观众有时会不了解这个电影中大屠杀的历史背影, 自然对这个电影只是一种纯粹的欣赏。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 “反犹主义”, “大屠杀的现代性”等概念都是模糊且遥远的。中国的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光芒和人性的发挥, 但是在电影层面很难理解犹太人对这一历史史实的复杂、纠结的态度和其中蕴含的情感。这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西方人对于南京大屠杀上的理解, 他们很难理解南京大屠杀给我们中国人所造成的伤害。因此, 这也就看出来, 东西方之间在大屠杀的历史态度与文化观念上是有差异性的, 这也是众多研究者研究战争题材的原因, 只有搞清楚东西方之间对战争的观念认识上的不同, 才能够明白东西方的电影建构和人物形象建构不同的深层原因。

三、战争题材电影的思考

1. 电影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直是电影人创造电影的关键之处, 它是整部电影所表达情感的连接处。人文关怀关注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注, 它的出发点是人的自身需求和无限的欲望, 尽一切努力去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欲望, 维护人的利益, 要求要尊重人权。对于人们来说, 战争是残酷的, 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也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是民族的伤痛和苦难。大屏幕是观众观看电影的载体, 在这样的大屏幕之中电影呈现种种情感带给了观众去感受, 建立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去传授给观众, 观众也从中用电影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

每个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是以真实的战争历史背景为基础的, 拍摄要真实尊重历史, 让观众能从这样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战争的残酷性给观众带来的震撼, 在战争中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我国的著名导演陆川执导的《南京!南京!》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 不仅要表达出大屠杀这样震撼场景的场面, 也在其中根据历史的史实投入了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让观众思考战争给双方的人们带来的灾难, 摧残了人性的存在。剧中一角色角川就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表现符号而已, 这其中并没有代入更多的情感, 更多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记忆。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的是人的人性, 重视每个人的命运, 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这一点上, 另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一九四二》做的比其他影片要好。影片以巨大民族灾难史为历史背景, 用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整个战争多带来的影响。导演将站在所有灾民的立场上, 去呈现历史的真实性, 去展现当时的情景, 给观众一种当时民族困难的大场面, 也让观众了解到在那样艰难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坚韧的性格和人性的光辉。电影中每种人物的生与死, 都被导演演绎的淋漓尽致, 体现出了人文关怀。所以, 我们在南京大屠杀这样大场面残酷的历史事件的电影上, 不仅要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 也要细致的刻画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以《辛特勒的名单》的电影高度为基准, 创造属于我们的优秀电影。

2. 电影的民族接受心理

电影的民族接受心理是整部电影让观众接受的关键点, 是决定跨文化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之处。现今, 中国的电影一直追求让西方观众认同我们的电影理念与观念, 实际上就是希望得到西方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单从历史层面上看, 作为东方代表的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儒释道精神往往采用伦理和家族概念解决, 而西方注重用事实证明个人英雄主义的绽放, 并希望这种事实能够得到观众的反复论证和其他国家文化的认可, 所以文化的差异性就是东西方民族接受心理的最大区别。东方电影, 特别是中国的电影, 一旦成功的被西方认可, 是因为它满足了西方主流社会的猎奇心理。

结束语

战争是没有正义的, 它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 《辛特勒的名单》中的大屠杀场景是震撼人心的, 这样的场景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差异, 会使每一位电影工作人员对于电影的呈现, 特别是战争题材电影的拍摄方式方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这差异所带来的认同也会不同。希望所有的电影工作者都能够带着一种人文关怀之心, 着重表现人物的人道主义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中国的电影还需要认真的专研和研究, 在世界电影行业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让中国的文化发展到每一个国家中去, 每一位中国人也要承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 将电影的文化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充分显示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当然也要进一步的创新电影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汤晓军.荒诞世界中辛德勒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辛德勒名单》[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1:72-75+87.

[2]周翎, 纪依依.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5:48-52.

[3]姜雯.虫蛹的蜕变, 极致的人性——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升华解读[J].电影评介, 2010, 06:57-58.

[4]金晓莉.存在主义下的选择自由——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全新解读[J].电影评介, 2015, 20:33-35.

[5]汤晓军.人性的胜利——解读《辛德勒名单》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J].名作欣赏, 2014, 33:116-117.

[6]张伟.东西方战争题材电影的“救赎者”形象建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14.

[7]汤晓军.荒谬世界中辛德勒的积极选择[D].浙江大学, 2013.

篇4:《辛德勒的名单》

中文名:辛德勒的名单

外文名:Schindler's List

其它译名:舒特拉的名单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史蒂弗•赞林 Steve Zaillian

制片人:布兰克•鲁斯蒂 Branko Lustig等

主演:Liam Neeson/Ben Kingsley /Ralph Fiennes/ Caroline Goodall

片长:195 分钟

主要奖项: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全球票房:$3.21亿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它描述了战争、种族、性、信仰、信念、金钱、同情、国家、生存、生活、觉醒、循环、困厄、侵犯、坚守、放弃;

它说的是流离、剥夺;是一条红色的童裙;它在说底线;它在说家园,肉与灵。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心灵。

电影男主角辛德勒

简介:

犹太人被赶往集中营,妻离子散、如牲畜般被驱赶、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那是怎样的一种处境!无视于人的存在,没有尊严的践踏。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经历,重回二战时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由生灵到涂炭的一切。辛德勒的善举感动着每个犹太人,也感动着我们。面对被屠杀的场景我们是震惊?是憎恨?似乎都不足以表达。在没有人性的年代中藏着人性的微芒,辛德勒给了犹太人希望,那是黑暗中的一盏心灯。照亮了他们的黑暗的路途,也照亮了世界!

评价:

它(《辛德勒的名单》)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它的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我们为它颁发奥斯卡大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1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第66届奥斯卡奖评委会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美国前总统 克林顿

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

——德国前总统 罗曼•赫尔佐克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像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篇5:《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在床上足足躺着三个小时看完了这个电影……实在是太酷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看这个片子必需得调整好自己的体力,不然很有可能累死(看完我这个影评也得准备好体力……),实在是有点长,195分钟,平常的我要是看这个估计一半就得累瘫,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鼓足勇气看这个片子,终究因为体力不足而放弃。先留一下整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遍感觉。主题必然有反战,有和平的主张,还有对生命的重视。刻画人物方面,人物的刻画十分到位,人性的转变表达很清楚,比如辛德勒和斯特恩,而且铺垫的也很好,其中有一个桥段是那个断臂老犹太人特意来感谢辛德勒,后来被枪杀,辛德勒知道了以后很愤怒,片子中有很多地方足以给辛德勒的心灵带来无比巨大的震撼,这到后面再介绍。音乐,只能用酷来形容。(首先我是学古典吉他的,这个是古典吉他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弹奏的《辛德勒名单》,不是这个曲子的作曲人,他们俩重名)

(这是帕尔曼的提琴版)

这也成为我想看这个片子的一个内动力,杨雪菲弹的这个曲子实在是great,我得看看在影片里这个曲子是怎么使用的。剧情嘛,具体来说没有什么剧情,这个片子具体来说也可以算成是一个纪录片,都是一些实事的陈述,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枪杀,惊天动地的爱情,诡谲多变的阴谋诡计,或者是一些巧合和奇遇,都没有,所以很有可能有观众在最开始的时候看不进去而放弃继续看一个这么长的电影。画面、镜头,我觉得这个是最值得分析的,实在是太多精彩的镜头了,就像是《美国往事》里面的剪辑,这个片子里也有很高明的剪辑,比如刚开篇的那个蒙太奇,彩色场景转换到黑白场景,借用一个特写镜头给出蜡烛的燃烧,然后,熄灭,一缕白烟,推近镜头,继续特写烟,烟自然是白色的,背景被景深弄得暗掉了,是黑色的,这时恰好就转换到了黑白场,然后一个剪辑,由蜡烛熄灭的一缕白烟剪到了火车头冒出的烟,实在是酷,还有,也许刚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片子开头那么多地方,花那么多时间,来给出打字机打字的特写镜头,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甚至可以说boring。但是看到最后,第二遍看到最后的时候,斯特恩一个一个的在那台老式打字机上打着每一个犹太人的名字,你才会发现,没有任何打字机的特写镜头比此处更震撼你的心灵!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奴隶的名单,就像stern说的:“this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the list……is life.All around its margins lies the gulf.”斯皮尔伯格讲故事技巧实在是高超,可以用卓越来形容。讲故事的技巧大抵可以成为评价一个好电影的重要标准了。唉~谁让人家是一个大师呢。演员表演,确实没有太大的印象,估计也是由于记录体的原因吧,我的脑子里只有辛德勒和斯特恩这两个人的某些地方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以上这些是总体的第一印象。

初期,交代辛德勒穿着的那一段,配乐是gloomy Sunday,就是那个传说被禁的杀人音乐,谁听谁死,传的挺悬的。但是这个曲调放在这里倒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镜头给的从开始就显示出了大师的水准,干净利落,全部用近景和特写来表现辛德勒的倒酒,穿衣,扣扣子等动作,并告诉 了观众这个人是一个讲究的人,肯定有点钱,领带就那么多跳,袖口的扣子也选了那么半天,最后镜头给到了纳粹的勋章上,表明了他的身份,纳粹党的份子。

下面一段作用很显然,就是为了介绍辛德勒的杰出的沟通和拉拢朋友的技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手腕很圆滑的人,他至少很会投资,而且亲和力十足,那些不可一世的盖世太保头目不过几分钟就可以和辛德勒聊得十分投机(也许是用钱收买……不过影片没有表达),你可以看,前一分钟军官会问:“who’s that man?”下一分钟后,他们已经在一起吃的正欢呢。所以最后照相的时候你会看见,在场所有的高官都和辛德勒打成了一片,这可真是了不得。下一段讲辛德勒的经济头脑,果然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再下面的黑市交易可以再次体现。

这是一个过渡段,介绍一下斯特恩作为一个犹太人对德国人的态度,和辛德勒的犀利的语言。接下来有一处很精彩的转场:辛德勒躺在豪华屋子里的大床上,说:“it could not be better”随后镜头立即切到了搬入隔离区破烂的屋子里的犹太人:“it could be worse.How on earth could it possibly be worse?”,很精彩。后面一段斯特恩是主角,为了犹太人做了很多工作,帮助需要帮助的犹太人进入辛德勒的工厂。其实这可以与后面的段子结合起来体现犹太人的聪明,都说犹太人聪明嘛。

影片中有一些转场挺有意思,就是一个画面里的话挪到上一个画面里说。时常是在这个画面里,你听见了说话声,但是画面里的人都没人动嘴,等到画面切到下一场,又可以接上了。这可以算成是声音蒙太奇。

第一次辛德勒和斯特恩和喝酒并不愉快,斯特恩对辛德勒总是有些敌意,这与民族不同是有关系的。

在前面我提到了那个断臂的老人,在扫雪的时候,他被德军抓走,并像一条虫子被踩死一样死在了他们手里。简直太残酷了,那颗子弹就在额头上,斯皮尔伯格没有用分镜头表现一个人的死,被枪击中的镜头是一个小全,中枪者死的时候也不加任何掩饰,我们可以清除的看到杀人的全过程,不像中国有些地方演到砍头啊,断头台啊,还分两个镜头,一个镜头手起刀落,一个镜头人头落地。这估计是为了防止被广电总局查禁吧,中国电影也只能这么拍了,不然不知道被广电总局删多少。后来,斯皮尔伯格还给了一个死人的特写,断臂老人的头部的特写,鲜血像是开水龙头一样从老人的后脑留出,像一条小河,一点点染红了地上的雪。老人的死让人心痛不已。想起前面他的那些真诚的感谢,他慈祥 的对着德国士兵解释:” I work for schinder”,心里更是难过。后面,shot了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更加让人觉得纳粹的不可理喻和兽性。有太多的镜头都让我想起日本侵华那个时候,cao,我一直有一个宏伟的理想,杀光日本所有男人,留下所有日本女人,日本女人都给我,好看的我自己玩玩,不好看的全都宰了!(当然,有悔过心的日本人我还是会放过的)。

接着,stern被抓上了火车要被带走,辛德勒像丢魂了似的赶忙跑过去解救,这表明了stern对辛德勒 的无比重要性。这个公司都是这个聪明的犹太人在运转,在后面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人的过人之处,什么事情都为辛德勒安排的井井有条,哪天是什么日子,哪天是高官的生日,哪天该去送礼等等,都有明确的记录,辛德勒简直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

下面一段算是一个小高潮,德军开始屠杀犹太人。我们可以看见犹太人的小聪明,比如,藏他们的财宝到面包里然后放在嘴里,躲藏的地点十分隐秘,还有钻下水道逃跑的。可惜德军的残忍比他们的小聪明来的实在,后来还是几乎都被杀光了,除了极个别 的犹太人。医院那一段让人感触颇深,更加体会到战争的罪恶。医生拿出剧毒毒药分成若干小杯,给医院病床上的犹太人喝下,在最后一个人喝下的那个地方,镜头给得我心都碎了,那是毒药啊,而那个女人却笑得那么安详幸福。她们静静的死了,总比冲进来的德军把她们射死在床上轻松的多。救了丹卡母女的那个德军小孩子名字叫做亚当,名字就像是他的心地,那么善良。杀人、血腥,这一切都被在山顶的辛德勒看到,杀人,杀人,赤裸裸的杀人,每杀一个人,辛德勒的心灵就收到一次痛苦的撞击,他的良知,他的人性中美的那一面,一点点的被唤醒。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带有颜色的人出现在黑白的世界里。她是一个穿鲜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现绝对有她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红色,鲜血的颜色(在这里当然不是性欲),但又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小姑娘就在混乱的街上像是局外人一样走着,似乎德军看不见这个小女孩,也没有人去管他,但是辛德勒却看见了,她看见了这个小女孩,可以说,这寓言了辛德勒一颗红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灵,他的内心闪着人性的光辉,所以他才看得见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就这样走着,一边走,一边看,像是一个旁观者,而且她也成为了一个叙述者,镜头跟随着小女孩,她每到之处,都会有德军在杀人,辛德勒看见了小女孩也看见了杀人。最后的时候,小女孩死了,但是辛德勒继承了小女孩衣服的颜色。

下来那个大全景镜头是在太妙了!这个固定镜头有10s,观众能看见的只有楼房与窗户,配乐是德国军官弹的那个莫扎特的钢琴曲,合着曲子,楼房的窗户里就会开始闪光,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闪光是枪杀人时发出的。这个感觉充满了反衬效果。

片子中,手持摄像机拍摄占据了大部分,这有助于再现历史,增强表现力,比如表现人群啦,表现人们的恐慌啦,逃跑啦,效果不错。

前面提过斯特恩对辛德勒的重要,也说过斯特恩对辛德勒的敌对感,但是这在渐渐的消失。他开始试着向辛德勒表示感谢,尽管还有些难以出口。

从此之后,辛德勒开始发善心了,先是救了那个由于军官手枪出问题大难不死的里瓦多,然后又收留的机警的小男孩,接着,虽然对stern发了一点火,但是还是把雅各布夫妇编入工厂,音乐,呵呵,是古典吉他配乐,好听,响的也真是恰到好处,至少可以起到丰富辛德勒形象的作用。

辛德勒也试图拯救阿曼的灵魂,并且说了一些十分深刻的话。什么是power?什么是权利?犹太人能掌握犹太人的生杀大权?这不是权利,这是justice。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pardon is power.是战争使人性的丑陋的一面显露出来,其实,就像辛德勒所说,阿曼其实是一个挺好的人,可是战争,让他变成了魔鬼。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反战片,片子的末尾也说了,献给60万犹太同胞。阿曼试过去pardon 别人,但是最后,他人性的力量终究还是敌不过魔鬼的力量。阿曼其实也体现了一点人性,那是在另一方面,就是对海伦的感情。他曾经试图超越等级和种族的沟来爱这个仆人,但是他还是不能够,所以这只能转化为仇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德国军官也是有他的痛苦和无助。最后,还好,他还是给了海伦生的希望,把她的名字写在了辛德勒的名单上。

又是一个很漂亮的蒙太奇句子。几个来回的剪辑,辛德勒和歌女的吻,阿曼和海伦的吻,让人看起来几乎是同步的,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辛德勒得到了吻,而阿曼却由于仇恨而虐待海伦。

辛德勒的生日,画面呈现的也十分的棒。辛德勒的工人代表,一个漂亮的犹太女孩和一个犹太小姑娘,拿着一个很小很寒酸的蛋糕,战战兢兢的给辛德勒带来祝福。这时欢快音乐的音乐停止了,周围的德国军官的眼神里也充满着敌意和奇怪。奇怪的是,辛德勒居然可以对着Jews笑,可以在那么多人面前亲吻漂亮的犹太女孩,甚至听不见旁边德国军官的提醒。给火车喷水那一段也进一步的表达的辛德勒的转变。辛德勒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他的正义行为看起来似乎有些圆滑,有些不正宗,但是这才是一个商人的性格,也无可厚非。所以,在阿曼看来,给火车喷水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周围的军官也都觉得是“interesting”,但是辛德勒喷水,是为了让车里的犹太人解渴,给他们水喝。此处正是一个路人皆知的小对比。

当stern得知辛德勒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就是为了“买”犹太人的性命时,他终于完全接收了辛德勒。金钱,在生命面前金钱显得这么渺小和卑微,所以辛德勒选择了生命,选择了更伟大的,金钱也许能让自己活的更加自在,他 可以住好房子,买车,有女人,花天酒地,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让家人,妻子过上好的生活,但是辛德勒没有这么做,没有,钱不是一个人的一切,不是,钱就是一种有些恶心但又不能缺少的东西。辛德勒这人的真实存在让我多少对这个世界有一点欣慰的感觉,并稍微能保持一些希望。最后,辛德勒的军工厂制造的军火几乎都是不合格的,而且一直亏损。辛德勒知道,他讨厌战争,他不允许自己造出军火去杀死别人。

还好,在快要破产的时候,德军投降了。故事也进入了最高潮,我就是在这里被斯皮尔伯格弄哭的,当然,还有历史,还有生命,还有那些犹太人对一个德国人的感谢。这才是power!这才是真正的“权利”!看见辛德勒要离别的时候吗?所有的犹太人都一致脱帽致敬。这才是权利!因为你已经得到了他们的心!阿曼也许永远不会懂得。“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这句话可以算作是本片的精华了。辛德勒的眼泪得到了所有犹太人的安慰,他应该受到这样的尊敬。他已经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了,战争确实让人丑陋的一面显露,但是同样,战争也使人显露出美的一面,也造就 了辛德勒这样的伟人。他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的一生都那么真实,没有夸大,没有把辛德勒塑造成一个大英雄,但是我们都会为他感到骄傲,为他流泪,我想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煽情最恰当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多余,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意赚取观众眼泪,没有《宝贝计划》那样恶俗的煽情,没有,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而自然和真实往往在这里是最震撼人的了。

黑白再次过渡到了彩色,已然很经典。

最后,提琴伴奏的最著名的插曲响起,所有人在为辛德勒的墓碑上献一块石头。这是犹太人的习俗。

篇6:《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

还记得我初次接触《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第5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4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众多的奖项和荣誉促使我看一看这部出色的影片。但是说实话,当我看了10分钟左右时,我就对影片黑白的色调和“无聊”的情节失去了耐心,那时的我,还是对《变形金刚》更感兴趣。直到多年以后,我完整地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这部电影是著名犹太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厚积薄发之作。他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再现了犹太民族在纳粹铁蹄下艰难求生的辛酸画面,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暗无天日的恐怖时代人性放射出来的不灭光芒。影片中奸诈油滑的德国商人辛德勒起初企图利用廉价的犹太工人大发战争财,但是战争泯灭人性、凶残暴戾的一面让他感到极度的震撼,他内心深处潜藏的善良在苦难中被唤醒。无论这个世界多么荒谬,人性永存是这个世界永不褪色的真理。于是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金钱,以自己倾家荡产的代价,换取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感恩与遗憾,救赎与自救,影片的主题在极富张力的情节设计中徐徐流露,浸润人心。

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来诠释电影的主题,为世界呈现了一份完美而永恒的艺术珍品。在此,我暂且谈一谈这部电影中出色的技巧运用。

一、色彩渲染

除了开头和结尾的短暂彩色以及影片中触目惊心的一点鲜红,这部影片的其余色调都是黑白两色,这当然不是技术的限制,而是导演的别有用心,也正是这看似单调的黑白,造就了本片无与伦比的艺术深度和审美价值。

电影开头中温暖安详、金黄灿烂的烛火最终熄灭,预示着一个黑暗时代的到来;烛光之后的淡淡青烟与列车冒出的滚滚浓烟相接,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色彩由此消失。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纳粹横行、生灵涂炭的悲剧,那是全人类不愿直视、不愿回忆的永恒的痛,是人类历史无法抹去的伤疤。那段荒诞的时光中人性被极度扭曲,它不需要色彩,它也不配拥有色彩,阴暗沉重的黑白比任何色彩更能说明那个年代。唯有黑白的凄冷,才能述尽我们的控诉;唯有黑白的冷静,才能让我们坚强地与苦难且行且伴。但是导演独具匠心地在大段的黑白中点染出一抹鲜红:第一次是在犹太人清理大屠杀时,一个小女孩独行在弥漫血腥的街道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她无关。那一抹红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如同冰天雪地中盛开的一枝红玫瑰。但是不久之后,那抹红出现在了运送腐尸的手推车上。触目惊心背后,隐藏着的是在劫难逃的悲哀。在影片的最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重获新生的犹太人从地平线走出,走向崭新的未来,影片由此恢复彩色。天空由灰蓝变成淡蓝,最后变成澄澈的蔚蓝,犹太民族一步一步,重新回到了蓝天下。

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除了色彩的独特运用,本片中蒙太奇手法的灵活使用也让人拍案叫绝。不同的蒙太奇拓展了影片的叙事空间,令影片富有张力,使得导演能够在有限的银幕中表现更宽广的内容,深化了影片主题。·重复蒙太奇

影片开头部分出现了一组表现辛德勒准备赴宴的镜头,全部过程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不连续但是条理清晰的特写画面组成。全程我们都没有看到正面表现辛德勒的镜头,但是所有画面都是围绕辛德勒展开的。观众从这些细节中揣摩和想象主人公的性格和背景,既避免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局限,又令影片有了一种近乎文学的灵活和张力。这样的安排实在巧妙!·对比蒙太奇

影片在讲述犹太人被赶出自己家的时候,运用了一组对比蒙太奇。从犹太富人一家走出家门和辛德勒到达新居开始,影片进行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辛德勒踱步进入客厅,满意地看着房间,面露微笑;富人一家提着行李,狼狈地走进拥挤嘈杂的小楼,口中连呼“天呐”。辛德勒舒坦地躺在大床上,感叹:“没有比这儿更好的了”;富人气急败坏地冲夫人大吼:“怎么有可能有比这更糟的!”画面交替切换,戏剧性的对比颇具幽默色彩,同时也让我们深感犹太人处境的艰难。·平行蒙太奇

影片在一些不需过多细节渲染的地方用到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例如导演将史登先生在广场收集员工的情节和工厂中培训员工的情节平行展示,显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安排既节省了叙事时间,又使故事节奏富有起伏,使观众不会因情节平缓而感到枯燥。此外,在上文所说的对比蒙太奇的运用部分也用到了平行蒙太奇。辛德勒参观的新居正是犹太人被迫离开的家,两种生活、两条线索平行展开,在对比中构成了完整的情节。·交叉蒙太奇

在影片进行了一多半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工厂中一对犹太恋人举行婚礼,随即画面随音乐切换到了辛德勒的生日歌会,然后银幕上出现了阿蒙走进地下室的场景。这三个情节互相毫无联系,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导演愈发明显地将三个场景进行对比,以显示他们内在的相似性:阿蒙表露出他对海伦的喜爱,二人即将接吻;歌女妩媚地坐在辛德勒的腿上,向对方送去了诱惑的红唇;犹太婚礼虽然没有出现,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但就在一切和谐温馨地进行着的时候,阿蒙内心的种族意识占了上风,情绪骤变。这时画面切换到犹太婚礼,一只灯泡被响亮地踩碎,一声爆裂开启了接下来的激烈场景:阿蒙对海伦开始了无情的殴打;舞会上气氛热烈,掌声迭起;犹太夫妇深情热吻,大家激动不已。三个场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而且切换速度随着情节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快,从而营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对比性,加强了矛盾冲突,带动了观众情绪。而且这种将不同空间叠加的方法还可以拓展影片的空间表现力,大大提升其艺术魅力。·杂耍蒙太奇

杂耍蒙太奇在本片中的应用不是很多,很明显的一例就是在上面所说的交叉蒙太奇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为辛德勒庆祝生日的一幕。这一幕中阿蒙已经穿上了军装,和大家一同祝酒,很明显这与刚刚过去的一幕已经相隔了一段时间。而在这一幕结束之后开始的又是时空完全不同的场景。在影片整体的叙事中,这一幕好像存在得十分突兀,让人觉得它是多余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杂耍蒙太奇。一方面,阿蒙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他极度的残忍和冷酷;另一方面,这一幕也为后来辛德勒被捕入狱做了铺垫。他的罪名是违反了纳粹的种族政策,即亲吻了犹太女孩,而这正是那一幕中的内容。而且他的这一行为也暗示了他的善良的本性正在苏醒,对他之后拯救犹太人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一切都体现了导演对细节完美的追求,这部电影成为经典也理所当然。·声画蒙太奇

在这部影片中,声画不同步的场景比比皆是。例如辛德勒在准备酒会时向侍者陈述需要的食物,伴随着他的声音出现了一系列与之对应的画面,这样的安排既避免了单纯场景的枯燥,同时也拓展了叙事空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犹太大屠杀的夜晚:纳粹士兵无情地扫射藏在屋子里的犹太人,与此同时,一位军官用犹太人的钢琴弹奏乐曲。导演巧妙地把摄像机架高,脱离了悲剧的现场,以一个旁观者俯视整个克拉科夫城。画面中枪击的亮光闪烁在深沉的夜里,而此时的配音则是此起彼伏的枪声与激昂优美的钢琴曲混合而成的交响乐。音乐这一高雅的艺术在此时带给人的不再是闲适的享受,反而成了悲剧的陪衬,成了对法西斯最强有力的控诉,这也使得影片的审美魅力和艺术深度大大加强。除此之外,声音先于画面出现或是以音乐开启画面的情况也是频繁出现,这样可以使情节的转换更加平滑,弥补了无技巧剪切带来的不连贯性和突兀感

三、多样的拍摄手法

在这部经典影片中,多样拍摄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首先是长镜头的运用。由于这部影片题材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感和严肃性必然会较其他剧情片更加强烈,长镜头的运用即能够增强画面的现场感和纪实性,有助于表现主题。在影片开头,表现辛德勒赴宴场景时出现了一段长镜头,摄像机尾随辛德勒前进,以辛德勒的视角来观察酒会的环境,极具运动感和真实感。除此之外,在犹太富人被赶出豪宅时,一段长镜头画面表现了富人的局促和慌张,纪实色彩浓厚,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辛德勒坐在车里缓缓离去,两旁的工人深情脉脉目送他离开,此时摄像机被置于车窗外,将辛德勒的面容和工人的倒影同时展示。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延长了展示时间,渲染了感人的气氛,令电影的情感得到了深化。

其次,景深镜头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多次,尤其在片头酒会的场景中频繁出现。在这些场景中,画面空间被明显地分成多层,例如军官在收到赠送的酒时向侍者询问,侍者指向对面的辛德勒,此时画面中出现了典型的三层结构:最近的军官一桌人、中间的舞者以及远处的辛德勒。这样的镜头出现了多次,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其中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间的舞者,这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他们为画面提供了立体结构的参照物,使得整个场景更具深度和空间感,同时也加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景深镜头的使用使空间得到了浓缩,促使观众进行积极的思考,更有利于情节主题的表达。

四、综述

篇7:《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1307051022 蓝梦清

《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该剧是一部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在高三毕业后无意间翻出这部电影,因为曾经听老师说过这部剧情片很值得一看,于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细细品味,这部剧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让我深受触动。剧中的奥斯卡·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镜头的运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使我最触动的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1、就我所理解的影片中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影片情节的开始辛德勒称不上是一个伟人,他只是一个商人。

俗话说:“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这句话虽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资本运营中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正常的商人会以利益为第一位,道德、人性之类的往往会沦为“附属品”。从影片的起初我们可以看出,辛德勒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着商人的劣根性:以利益为中心,并且基于这一考虑会选择不择手段。当初他启用犹太难民进入自己工厂,绝非仅仅是看中犹太工人聪明勤劳的本性,其实这些廉价而听话的可怜人,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最佳人力资源。对于一些身体残疾的犹太工人,他对他们透露出了许多不屑,因为他们并没有给他创造什么太大利益。

伴随工厂的逐渐落成并投入生产,辛德勒对女色的沉迷,对奢华物质生活的追求,就像发酵剂一样在他身上散发出堕落腐化的气味。拥有350名技术工人、蒸蒸日上的搪瓷器皿工厂,以及汽车、洋房和各种“新鲜”的女人,辛德勒未免对这种生活得意洋洋。以此看来,他的最高理想和志向,不过如此而已。更何况,他生意的兴隆是建立在血与泪基础之上的乱世和战争——二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他不仅远远算不上一个伟人,他甚至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商人——只是在战争时期大发战争财,战争之前和战争之后的和平时期,他的生意屡屡大败亏输,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无法在和平时代用正规的商业技巧取胜,他惟一擅长的就是他老练的拉拢牵制的社交手段,和一双分外清晰的看透人性的双眼,他对自己蹩脚的经商能力很有自知之明,因此他把工厂的全面运营交给得力的犹太管家,而专心去与那些德国军界上层的蛀虫们打交道。他自己也承认,是战争成就了他的今天。

在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真正开始时,在山头上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静静的看着下面异常混乱的街道,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的毫无目的穿梭着,迅速的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意识到小女孩儿身上的红色代表着生命。此时影片没有像言情片一样给主角的“滋润生活”以温情含蓄的渐进式变化,它突然就将一幅血淋淋、无比残忍恐怖的末世屠戮画面强硬地摆到辛德勒面前。哭喊、哀嚎、流血、死亡、亲人决别、生死离隔„„这一切让辛德勒大为愕然,来自同胞对异族的残害,重重地碰触了他的人性底线。他的心理经历了惊愕、恐慌、怀疑、同情、决绝几个阶段,此时的辛德勒,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然而,作为党卫军分部的司令官的阿蒙(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并没有能力违抗希特勒的意志,屠杀仍在继续,各种惨无人道的死亡方式每天都在上演。在大街上行走的辛德勒用手拈起从天上落下散在车上的“灰尘”,这并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焚尸后从烟筒冒出的骨灰。辛德勒深知其中利害,他明白,一旦自己的工人进入集中营,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已经有无数的犹太人丧命在那里。

黑白镜头中,一辆运尸车上赫然出现了影片开始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看在眼前,捂着嘴悲痛万分。最后,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足以拯救生命的决定:将一箱箱厚重的钞票送给阿蒙作为代价,换回他的所有犹太工人的生命,改变他们悲惨的命运。工厂里,整夜未眠、眼睛红肿的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让犹太管家史丹打印他念出的名字,辛德勒不断的念着记忆中的人名,打字机飞快的印出铅字,“300、450、600、800„”这就是著名的“辛德勒名单”。辛德勒也因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但这份名单换来的却是无数人的生命。辛德勒,这个“失败”的商人,已然变得伟大,充满了人性与博爱。

2、对影片人物的行为的感悟

由于影片大多以辛德勒本人的经历为视角,所以从这个德国商人的眼中看到的事实,会更客观、更立体,更加震撼人们的心灵。辛德勒既是商人,又是平民;既置身于暴行之外,又是多种暴行的亲历和目睹者。这种不停在主角和第三视角之间的切换和重复性对比,更加让观众领受了艺术与现实、人性与罪恶、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说到底,辛德勒,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一个依然拥有人性底线的人。他对犹太人的义举绝不是缘于强大的个人道德基础,而只是在层层暴行面前作为人的一种原始性的良心反省和暴发。特殊的时代,特殊的身份,以及人性,造就了这段举世瞩目的义举,值得全世界人们的尊敬。

(二)镜头的运用

本片中又很多不固定的镜头,特别是在几次犹太人被“打包上车”进行“特殊处理”时前的镜头运用。时摇时晃的镜头即体现出了当时犹太人心中的恐慌与不安,又带给了观众一种紧张与担忧之感。本片中许多的仰拍镜头都是从犹太人的角度出发,给观众一种身历其境,与犹太人一起受压迫,整日生活在恐慌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

(三)色彩的运用

本片的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色彩的运用,以黑白为主色调的的画面就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给给观众带来的一件礼物,黑白为主色调反映影片的真实感。

1、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纯洁;即使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白色也象征死亡。

2、黑色。但在本片中,黑色意指死亡,危险和邪恶。身着红衣的童真小女孩是整部影片中堪称具有电影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一笔。即使战争中唯一光明的体现,更是片中屠杀犹太人血腥的又一次渲染及最终唤醒辛德勒人性的钥匙。红色的衣着,即是正义的体现,又是邪恶的渲染。这不可谓不是导演的又一次高超技能的展现。《辛德勒名单》中名单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火车站前,犹太人第一次点名,这是厄运的开始。其中,对打字机的特写及其音响的配置对表现名单的恐怖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其与片中的第三次“名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变现手法、却是人看到的是生的希望与死的惨烈之间的差别。

结语:

上一篇:七一慰问老党员简报下一篇:县扶贫资金管理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