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名词解释

2024-04-21

检体诊断名词解释(通用6篇)

篇1:检体诊断名词解释

名解

【Austin-Flint杂音】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舒张期杂音。

【Cullen征】脐周围或下腹壁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出血性胰腺炎。

【Duroziez双重杂音】当脉压增大时,以听诊器件稍加压于股动脉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Graham-Steell杂音】肺动脉扩张时可导致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而产生杂音。杂音呈递减型,吹风样,柔和,常合并P2亢进,多见于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Horner综合征】病侧眼球下陷,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汗闭。

【Murphy征】检查者以左手掌放于患者的右前胸下部,左手拇指指腹钩压胆囊点处用力按压腹壁,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呼气,如吸气过程因疼痛而终止称Murphy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Musset征】与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见于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由于心脏收缩时瘤体膨大将气管压后向下,因而每随心脏搏动可以触到气管的向下曳动。

【Occult blood stools】隐血便,少量出血(每日5ml以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

【Traube区】即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扭形伪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右界为肝左缘。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在窦性节律下,P-R间期>0.20s。

【Ⅲ度(完全性)AVB】指室上性激动均不能下传到心室,因而阻滞以下由逸搏心律代替,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身的节律,房率高于室率,常伴有交界性(多见)或室性逸搏。

【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之。

【板状腹】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如木板。

【奔马律】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增快时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组成类似马奔跑时蹄声,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扁平胸】胸廓呈扁平状 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 见于瘦长体型者 亦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肠鸣音】当肠蠕动时,肠内气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音称之。

【潮式呼吸】特点为呼吸由浅慢而深快,再由深快变浅慢,随后有一呼吸暂停,然后再重复以上变化,呼吸周期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5-30秒,呼吸中枢抑制引起的,与许多严重的疾病有关,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

【尺压试验】鉴别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的一种试验。方法是当患者仰卧时,用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传到硬尺,使尺发生节奏性跳动;如为腹水,则硬尺无此种跳动。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 波动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大炮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分离,当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可使第一心音明显增强。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反跳痛】检查压痛时,如突然将手抬起病人腹痛加剧,呈反跳痛。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之,见于粘连性心包炎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也可见于重度右心室肥大。

【腹部膨隆】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的水平面,外观呈凸起状,可因生理状况,如肥胖,妊娠或病理状况如腹水,巨大肿瘤等引起。

【腹膜炎三联征】腹膜炎时在腹部可检查到腹壁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用手触击腹部可有液体波动冲击的感受。

【干啰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常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 重者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辅助呼吸肌运动(点头、耸肩等),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 状和体征。隐性黄疸: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正常值:总胆红素(TB)≤17.1μmol/L ;结合胆红素(CB)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CUB)13.68μmol/L。

【交替脉】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一般认为是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意义:是左室衰竭的重要体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稽留热】体温恒定≥39℃,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间停呼吸(Boits式呼吸)】特点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间停数秒后又开始呼吸,呼吸中枢抑制引起的与许多严重的疾病有关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

【颈静脉怒张】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2/3以内。若取300~450的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

【开瓣音(二尖瓣开放拍击音)】是二尖瓣狭窄时,第二心音后出现的一个高调而清脆的额外音。听诊特点:音调较高、响亮、清脆、短促,呈拍击样。部位:在心尖部及其内侧,呼气时增强,见于狭窄早期,瓣膜弹性好。是二尖瓣叶弹性及活动尚好的间接指标。

【咯血】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咳嗽】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

【咳痰】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排去体外。

【肋骨胸】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链接外向前突起而成 其两侧与第二肋软骨链接,位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主要标志 还标志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接及相当于第五胸椎水平

【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扣痛位置。

【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

【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末端或以玻片轻压病人的口唇粘膜,可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时局部又发红,随心动周期局部发生又节律的红白交替改变现象,称毛细血管搏动征。主要见于主动脉重度关闭不全。

【莫氏型(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ECG可见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未下传,无QRS波峰。阻滞部位:1/3在希氏束,2/3在希氏束分叉之下;多属于器质性损害,容易发展为Ⅲ度AVB。

【慢性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粘液、脓血以及未消化的食物,病程超过2个月。

【脉搏短绌】指脉率小于心率,见于房颤。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奇脉】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见于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右心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影响右心排血量,使肺动脉回流入左心房血量减少,因而左室排血减少,出现奇脉。吸气时收缩压较呼气时低10mmHg。

【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轻放听诊器件时,若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抢的声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重度贫血。

【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强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揉面感】慢性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使腹壁肌紧张度增加,触诊有轻度抵抗感,如揉面团一样,故称揉面感。

【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内,吸气时呼吸机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水冲脉】①指脉搏如潮水般骤起骤落;②是收缩压增高和(或)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差增大所致;③常见于甲亢、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等。

【室性早搏】提早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QRS时限常>0.12s,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早搏的QRS波前无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湿啰音】由于呼吸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形成水泡破裂时所产生的声音又称水泡音 或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 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水肿】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

【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加 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 呈圆桶状 常见于肺气肿

【抬举样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持续至S2开始。为左心室肥厚的体征。

【蛙腹】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问与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蛙腹】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即腹水时,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扁而宽,称为蛙腹。

【完全代偿】配对间期加代偿间隙,等于两个窦性心动周期。

【心包叩击音】是在S2后约0.1s出现的中频、较响亮而短促的额外心音,为舒张早期快速舒张的心室被迫骤然停止导致室壁震动而产生的声音,在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最易闻及,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摩擦音】心包的脏层与壁层由于生物性或理化性因素导致纤维蛋白沉积而变得粗糙,以致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而出现一种音质粗糙、高音调、搔抓样、近耳、与心脏搏动一致的声音,发生在收缩期与舒张期,与呼吸无关,常见于各种感染性心包炎,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心脏损伤后综合症。

【心力衰竭】指在静脉回流无器质性闻得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合征。临床上以肺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流不足为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因急性肺淤血常于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伴高度气喘,面色青紫、大汗,呼吸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

【心音分裂】指第一心音或第二心音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时距延长,导致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

【胸骨角】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主要标志,还标志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界及相当于第五胸椎水平。

【心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以“f”,频率350~600次/分。节律绝对不规则。QRS波为室上性,但R波之间稍有差异。

【液波震颤】又称波动感,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触击腹部,可有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

【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中等量以上腹水时,让病人取仰卧位,腹部两侧因腹水沉积而叩诊呈浊音,腹中部因肠管漂浮在液面上叩诊呈鼓音,让病人侧卧位时,因腹水积于下部,肠管上浮,故下部叩诊呈浊音,上侧腹部转为鼓音,此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之。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听诊部位听到的支气管呼吸音 又称管样呼吸音

【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 声波沿气管 支气管及肺泡传导到胸壁 并引起振动 可用手掌触及 故又称触觉语颤

【粘液性水肿面容】面色苍黄,颜面浮肿,睑厚面宽,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舌色淡、肥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隐性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在临床上不易察觉皮肤、巩膜发黄。

【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舟状腹】平卧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呈舟状。

【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篇2:检体诊断名词解释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1次(4学时)技能训练课,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2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医生”,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余台心电图机、4O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建议

5.1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5.4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SP)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者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篇3:提高检体诊断学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带教, 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地增加临床病例分析, 加强学生对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理解和认识, 由理论逐渐向临床过渡。教师将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带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一些最新动态, 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的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充分品尝到了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也充分体会了具有正确诊断思维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程有兴趣, 思路就会非常活跃, 对学生的一点思路要加氧助燃, 充分鼓励。

2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其他学科教育中应用的日趋普遍和完善, 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条件。检体诊断学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并与全科医学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症状、体征, 以图片、动画或录像资料剪辑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 既展示教师风采, 也供学生复习使用;教师自拍的实验教学录像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 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不足。传统的粉笔教学很灵活, 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 但是单纯的采用粉笔教学, 一堂课信息量就不够;相反, 多媒体教学能呈现很多的信息, 且生动形象, 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 又不可能达到粉笔教学的互动效果。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 也不能只求单纯用粉笔贯穿始终。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 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一堂课下来, 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能集中, 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专业知识。

3 加强实践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对象的特殊性。临床现象要在患者的身上体现, 一些征象不能制造, 教师讲的再多, 如果学生没见过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有些典型体征, 在教学的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不会遇到。检体诊断学实习课中, 增设了模拟人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例演示的直观性, 对一些难点和重点, 如心、肺听诊及腹部查体,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触诊、叩诊、听诊, 掌握每一个环节, 增加了授课者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1]。对一些典型病例、少见病例, 通过多媒体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强化记忆, 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问诊的能力, 学会正确的查体手段, 树立正确的诊断方法和诊断逻辑。在检体诊断学临床见习课中, 让学生亲临患者床边, 感受作为医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协调好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4 设置情景考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

设置临床技能考试中心, 结课时应用模拟人和临床问题讨论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包括对实际病例的问诊、规范查体、病例总结、提出诊断以及一些常用临床操作, 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外科换药、消毒等, 检验教学成果并进行总结,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近几年的检体诊断学教学改革, 积极倡导知识与能力并举, 在有限的课时里做到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医学院本科生的检体诊断学成绩总体得到提高,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检体诊断名词解释

【关键词】心肺检体诊断教学    PBL教学法     应用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需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教学成果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影响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重视。心肺检体诊断学是该门学科中比较难且十分重要的课程,以往教学效果不理想,而随着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不断应用,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明显。为了进一步探讨心肺检体诊断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效果,我院实施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普通专科检体实验课学生作为研究组,而2010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随机抽取50名学生。对照组:男10名、女40名;年龄18—22岁,均值19.8±0.6岁。研究组:男8名、女42名;年龄18—22岁,均值19.7±0.5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2. 方法

对照组学生未实施PBL教学法,而研究组则将PBL教学法应用其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设计:针对课程讨论,尽量选取简单问题,并减少限制性条件,盡可能发挥学生主动收集材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限制性条件,以便控制课程进度。

(2)分组学习:通过分小组学习的模式,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共同协作检索资料,但分组尽量以自愿组合为主,这样可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3)提出问题:针对课程设计对学生提出心肺检体相关问题,并指导他们实施讨论,主要包括心肺解剖知识、体格检查、注意事项等。

(4)课外学习:课外应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比如带着任务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预习或练习,或者采取实验室或网络资源进行预习等。从当前临床教学来看,心肺疾病患者症状与体征比较典型时,病情往往为急性期与危重期,故而教学受限,案例难找,这是本课程教学难点。尽管近几年接诊的相应的心肺疾病患者逐渐增多,但依旧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所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重视。此外,本课程实验室为学生配备JC-9800与JC2000等多媒体高级心肺触诊听诊系统,可指导学生自主进行仿真训练,通过实验学习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也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真实感受心包摩擦感、触觉语颤、正常呼吸音、心前区震颤、异常呼吸音等特点,以便为之后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外学习过程中,若学生有任何合理的需求或帮助,教师都应及时提供指导,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5)第二次课:这里主要指的是PBL教学的第二次课,主要为讨论。为了确保课程能有序实施,教师事先应明确课程的目标,在学生讨论时以倾听为主,可适当加以引导。在具体的讨论实践中,各个小组成员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以便进一步强化对心脏视触叩听等的认识,并且对各类心音也有自我鉴别能力。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他们从影像学的角度思考。讨论完毕,应要求学生自我评估或者让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让他们评价自身在整个学习中的作用,同时评价出现的问题及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等,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进行评价,并予以解答和指导。

3. 观察指标

均以两组学生大一期末成绩进行测评,测评包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统计两组学生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并进行对比分析。

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二、结果

研究组学生在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对比(,分)

组别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

研究组(n=50) 89.14±6.17* 88.71±5.97*

对照组(n=50) 79.25±7.02 77.15±6.08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三、讨论

心肺检体诊断学属于检体诊断学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从以往教学效果来看,除了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外,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从而导致教学成绩不佳。近几年,国内大多数学院均购进相关的诊断学器械,使得实验设备得到了保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课程的实施及教学成果的保障十分关键。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将PBL教学法应用在心肺检体诊断学中,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讨论,教师则予以指导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教学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相较于以往未实施PBL教学而言,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的来说,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发展自我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好方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与讨论,实现以往以“讲”为主向当前“导”为主的转变,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也克服了以往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点。可见,在心肺检体诊断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升操作技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魏祎,殷闯,李银娜,等.PBL教学在心肺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2):77-78.

篇5:诊断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4.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凝血时间。

5.血液流变学(haemorheology;hemorheology):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研究血液中细胞成分与血浆成份在宏观和微观下的变形和流动特性。6.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相同体积的血浆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所需时间的比值。

7.细胞抗凝作用: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进入血流的抗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

8.体液抗凝作用:有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抗凝血酶III,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FIXa、FXa、FXIa等丝氨酸酶蛋白。

9.PT:即凝血酶原时间,在被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离子,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凝血酶原化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发生凝固,其凝固所需时间称为PT。10.APTT:以活化剂(如硅藻土)激活FⅫ,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代替PF3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一定浓度钙离子存在下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APTT。11.管型(cast):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12.酮体(ketone body):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13.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14.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15.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16.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17.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18.血尿(hematuria):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19.透明管型(hyaline cast):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20.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21.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22.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血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23.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各种因素损伤后静电屏障作用减弱或滤过屏障孔径增大,甚至断裂,使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24.组织性蛋白尿(histic proteinuria):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25.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由于感染、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肾小管损害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或不正常,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的蛋白尿。

26.红细胞淡影(blood shadow):在低渗尿中,红细胞吸水胀大,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重脱出,呈大小不等的空环形,称红细胞淡影。

27.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但由于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经肾小球滤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在尿中出现而产生的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排出的轻链尿等。28.肉眼血尿(visual hematuria):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29.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肾阈(8.88mmol/L)时,定性方法测定尿糖为阳性,称为糖尿。

30.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31.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32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33.柏油样便(tarry stool):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4.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35.漏出液(transudate):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压升高,淋巴管阻塞形成的非炎性积液。渗出液(exudate):各种细菌感染形成的炎性积液或非感染性因素刺激后引起。

36.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改变和红细胞数量形状影响。

37.类白血病反应(LR)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38.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39.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是在厌氧条件下取静脉血分离血浆再与正常人的肺泡气(pCO25.32kpa, pCO213.3kpa)平衡后的血浆CO2含量。

40.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降低,即出现了。

41.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小于60g/L或清蛋白小于25g/L

42.抗核抗体(AA):针对细胞核或者细胞成分的相应抗体,可作为某些自身免疫病诊断参考标准。43.免疫球蛋白(in):人体血清或体液中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主要是丙种球蛋白,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重要防御机制。

44.心律失常(arrhythmias)心脏的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称为。

45.P波终末电势(Ptf)将V1负向P波事件乘以负向P波振幅,称为

46.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47.预激综合征(PES)正常的房室结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束。

48.干扰性房室脱节(IAD)心脏两个起搏点并行的产生激动引起一系列干扰。

49.文氏现象(WP)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脱落后传导组织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50平均心电轴: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除极这一总时

间内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51.病理性Q波:坏死性Q波,Q波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高度四分之一,宽度超过0.04秒,多见心肌梗死

52:发生在希氏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包括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53.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之后常伴随一个长的间歇,称代偿间歇。若联律间期与代偿间偿之和恰好等于两部的窦性周期,称代偿间歇完全,若小于两倍,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2、OXk有交叉抗原,可利用这三种变形杆菌作为抗原检测立克次体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

77.冷凝集试验:大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患者的血清中常含有较高浓度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即冷凝集素,它能与患者自身红细胞或“O”型红细胞与0-4℃条件下起凝集反应,在37℃时已凝集的红细胞呈可逆性的完全散开,故称冷凝集试验,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78.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 mmol/L ,称低血钾症,临床上多见于①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 ②则代偿间歇不完全

54.肾清除率:是指双肾于单位时间(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所含的某物质全部清除,结果以ml/min或L/24h表示。

55.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见于严重的感染。56.浓缩稀释试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人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57.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蓝色点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58.正常色素性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中呈淡桔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淡染区,具有此类特征的红细胞被称之为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59.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分叶情况,它反映了粒细胞的成熟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60.溶血性贫血:指各种原因导致RBC 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造血功能不能补偿其损失时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61.中毒颗粒: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62.导联:将电极板放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用导线分别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为导联°

63.平均心电轴:平均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通°常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64.低电压: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披群振幅(正向波与负相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5rev,六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相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8rev,称为低电压°

65.异常Q波:Q波的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中R波的1/4,称为异常Q波°

66.逆行P波:P波在I、H、aVF、导联倒量,在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P波°

67.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Stay,称“肺型P波”°

68.冠状T波: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

69.窦性心律: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70.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71.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和控制细胞增殖作用。

72.血清结合胆红素: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 即为结合胆红素。(CB)。

73.1、ASO: 又称抗O或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溶血素“O”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74.Widal Reactin: 即肥达反应,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液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血清凝集试验。

75.IgM嗜异性抗体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感染时患者血清中可出现一种凝集异种动物(如绵羊)红细胞的抗体,称为IgM嗜异性抗体。

76.Weil-Felix reaction: 即外-非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的病原体均属立克次体,立

丢失过多;如频繁呕吐 ③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周期性麻痹以及碱中毒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79.A/G倒置:根据清蛋白与球胆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胆白的比值(A/G),正常时1.2-1.5,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见于球胆白升高引起。80.血清结合胆红素: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 即为结合胆红素。(CB)。

81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同一组酶,因此又称同工异构酶。

82.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83.3P试验: 即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的缩写, 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84.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85.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6.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87.非Q波心肌梗塞: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后,心电图表现只有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通常其他检查可明确诊断。

88.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 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篇6:浅谈检体诊断学见习教学之体会

1 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求学问, 需学问;只学答, 非学问”。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此到彼进行层次性解决, 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向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转化。

课前学生提问。检体诊断见习课一般是在诊断学大课讲解之后进行的。学生课后在复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 见习时让学生提问可以很好地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惑,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于课前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对于掌握已学内容和接受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检查眼睛集合反射时手指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检查眼球运动方向时, 每个方向都要从中位开始 (即两眼平视前方) 还是将各方向连起来画圆圈?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均未明确指出, 因此不少细心的学生在操作前会有疑问。实践后发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些同学能直接提出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或者直接指出教材中和现实生活相矛盾的问题, 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可能未注意到。这种直接的提问节约了不少时间, 而且也使教学 (即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有助于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

课前教师提问。前面既然已经提到学生提问的有效性, 那为什么还要教师提问呢?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学生提问有它的局限性。有的内容学生能提出问题, 而有些内容 (知识结构较完整、理论性较强或者大家都认可的内容) 学生就很难提出问题。如:测量舒张压时如果声音变调距离明显消失20mmHg以上或声音不消失如何记录?心脏震颤和心脏杂音的关系?像这样的问题学生自己很难提出,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提问做引导。建构主义理论中就提到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所以此时教师的提问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有利武器。

课中结合学生实践体验提问。只有将体验与问题结合在一起, 才能最终达到学生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生体验实践后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 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采用设疑的方式,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掌握一些容易忽视和犯错误的细节。如:Murphy征和胆囊触痛是不是一回事?叩肺下界和肺下界移动度时是在每个肋间隙叩诊吗?怎样辨别所听杂音为收缩期、舒张期、双期还是连续性杂音?③双期杂音与连续性杂音有什么区别?怎样区别胸膜摩擦音和心包摩擦音?以问题为本的教学, 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 让学生的潜能绽放。

课后提问。课后教师提问可以对所教内容作一梳理和归纳, 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学生提问有助于及时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课后学生提问是解决当次授课遗留问题的最后一道教学环节, 因此要在每次课程结束前预留一定的提问时间。

采用问题式教学回答问题时一般可采用学生提问, 先由其他学生回答, 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踊跃发言, 整个课堂气氛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诚帮助学生。学生喜欢与教师讨论问题, 甚至是跨学科的问题, 使学生拓宽了思维, 扩大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通过良好有序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

2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 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会直接进入临床实践,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然而, 医疗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日渐下降, 从而使医学生的操作训练机会越来越少,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出错, 病人的抗拒心理增加, 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临床技能教学质量已经面临下降的窘境。我校引进的电子化模拟病人和标准化病人虽然能解决上述矛盾, 但电子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局部、单一的阳性体征, 与真实病患的症状、体征的整体性具有一定差异。学生相对多, 电子化病人和标准化病人数量少, 成本高, 受时空限制。另外,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常常会关注教材中讲述的病理体征, 只愿意在患者或者电子化病人病人身上才肯动手操练, 忽略了对正常体征的学习, 到了临床上碰见正常的体征反倒不能识别。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用角色扮演方法 (即每个学生都可以扮演标准化病人) , 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将成倍增加。另外在问诊时教师可以充当病人, 利用专业知识, 人为地模拟临床上问诊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问诊方法和技巧, 还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正常人作模特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兴趣呢?下面以叩诊和肝脏触诊为例讲述。腹部触诊是腹部体检的重点和难点, 肝脏触诊是重中之重。笔者对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的同学或实习的同学调查发现很少有同学曾触及过正常肝脏。因此对教科书上正常肝脏的质地、边缘等情况的描述很难理解。据统计正常人约有40%可以在剑突下触及肝脏[2],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到病房找肝脏肿大的病人或依赖于电子标准化病人。笔者在教授腹部体检时挑选几个剑突下可以触及肝脏的同学作模特, 结合肝脏触诊的要点, 通常先连贯示范一遍肝脏触诊的过程, 随后再采用分解操作的方法, 分步示范, 随被检者腹式呼气主动下压, 被动上抬, 滑行移动等详细步骤, 直至触诊到肝脏。这样同学就能够了解整个触诊过程中的操作手法要点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同学逐个按演示练习, 在练习时帮助同学掌握操作中的要点, 纠正错误手法, 使他们能够亲自触及并感受正常肝脏, “享受”应用正确操作手法后触及肝脏的“成就感”。这样同学们练习触诊方法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大大提高。再如叩诊时同学往往对声音辨别困难, 笔者在间接叩诊时首先纠正同学们的错误叩诊手法, 然后在模特身上先叩出清音 (肺) 、浊音 (肝脏或心脏被肺组织覆盖部分) 、实音 (肝脏或心脏不被肺组织覆盖部分) 、鼓音 (胃泡区) [1], 同学们集中对比这几种声音的变化后很快就掌握了各自的声音特点, 对以后心、肺、腹叩诊音的鉴别就变得容易多了。

3 合理使用考核手段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 体格检查部分是检体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 要保证诊断学教学质量, 技能考核是保障实验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3]。教师通过示教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体格检查的手法后学生分为2人1组互为“患者”进行手法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 纠正错误手法和解答问题, 最后由教师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进行随堂考核。考核学生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熟练、规范, 步骤是否准确, 是否掌握了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诊断结果。通过对被考核学生进行评价, 促进学生掌握授课内容。下一次上课时再对以前学习的所有内容中的某一项 (尤其选择那些重点和难点) 随机选学生进行操作, 以便了解学生课后主动练习和掌握情况,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每一次考核结果均作认真记录, 并计入平时成绩中。

总之, 由于检体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 全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必将为培养适合各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 在检体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开展问题式教学和合理利用考核手段, 全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为培养适合各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诊断学,检体诊断,见习,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 (第七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8-221.

[2]孙明述.974人的肝脏触诊调查[J].山东医药, 1973 (6) :45-46.

上一篇:茶学本科毕业生一月份的自我鉴定下一篇:提升企业员工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