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历史发展与文化典故

2024-05-15

新乡历史发展与文化典故(精选6篇)

篇1:新乡历史发展与文化典故

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辩;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抗日战争,“平原游击队”威震敌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乡儿女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牧野大地更是人才辈出。刘庄党委书记史来贺与焦裕禄、王进喜、雷锋、钱学森一起,被称为建国以来产生广泛影响的五位共产党员之一;中央候补委员、新乡市委副书记兼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中国十大女杰”之一刘志华、新飞电器集团带头人刘炳银、著名作家刘知侠、歌唱家关牧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学、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第二个拉玛努扬”的数学家刘治国等等,都为新乡人赢得了骄傲和自豪。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新乡文化底蕴浑厚,人杰地灵。新乡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会所 在地。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比干庙、潞王陵、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国家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名胜风景区百泉、万仙山、八里沟、京华园等54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将其培育为新乡市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新乡历史上的几件大事

一、鸣条之战

商汤伐夏桀的战争,开创了商王朝五百年基业。发生在封丘县与长垣县之间。“鸣条之战”是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牧野大战

牧野大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是商周之际一场有道伐无道、正义战胜邪恶、以少胜多的正义之战,开创了周王朝800年基业,确立了中国国家形态。主战场在我市境内。周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大进步的时期。这场战争不光以“正义”闻名于世,也为后人留下许多成语、掌故,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黄钺白旄、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虐、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毛泽东称牧野大战是“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

三、青陵台和相思树

春秋时,宋康王看中他的舍人韩凭的妻子息氏,筑青陵台逼息氏成亲,息氏跳台自尽。息氏死前要求死后与其夫合葬,宋康王不仅不允,还故意隔路相埋。传说,不久两墓中长出两棵梓树,两树相交,人谓之相思树。宋康王下令砍树,树上又出现鸳鸯,瞬间又化为蝴蝶。浪漫主义的传说传之遥远,成为我国梁祝化蝶的源头,比梁祝化蝶故事早一千余年。今封丘县留光乡青堆村现存息氏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汲冢与《竹书纪年》

汲冢出土《竹书纪年》与甲骨文、敦煌藏经洞、孔壁尚书一起号称我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西晋时期,在今卫辉市发现一部被盗墓者所发掘的写在竹简上的古代编年体史书。由于它当时被埋藏于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所以能够避过秦始皇时焚书坑儒的毁灭。它记录了从传说时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历史事件。《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实与《史记》所描述的不单只不同,而且取向相异。出土整理出文献17种,75篇,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

五、张良击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东方,路经原阳博浪沙,张良因国仇家恨,不惜万贯家产,兄弟死了也顾不得埋葬,结识有志之士,暗怀120斤重的大铁椎,隐伏在博浪沙,当秦始皇车辇路过此地时奋力击去,结果误中副车,张良见事不妙逃到下邳去了。事虽未果,但成为中国历史上反抗暴政的著名事件,流传久远。

六、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军事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基础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军事史上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官渡”在中牟县东北与原阳交界处,重要战场在延津县境内。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公元200年,袁绍集结重兵进攻许都,曹军兵少,形势开始对曹操不利。曹军先解白马(近滑县)之围,后在延津南诱敌,并施巧计偷袭袁军屯粮的乌巢,火烧乌巢,袁军兵多无粮,军心涣散,曹操以少胜多。

七、竹林七贤在辉县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位名士,因对司马政权不满,曾隐居在辉县西南的竹林里,谈古论今,放浪形骸,被称为“竹林七贤”,为当时士人所仰慕。七人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豪爽侠义,以他们为代表的“魏晋风骨”,成为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影响深远。

八、陈桥兵变

中国古代史著名事件。五代后周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掌握禁军兵权,镇守都城开封。960年,边防告急,朝廷命赵匡胤率军出征,部队走到今封丘县陈桥驿时发动兵变,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作了皇帝,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南方,开创了宋朝300多年基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使人民生息繁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军事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基础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军事史上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官渡”在中牟县东北与原阳交界处,重要战场在延津县境内。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公元200年,袁绍集结重兵进攻许都,曹军兵少,形势开始对曹操不利。曹军先解白马(近滑县)之围后在延津南诱敌,并施巧计偷袭袁军屯粮的乌巢,火烧乌巢,袁军兵多无粮,军心涣散,曹操以少胜多。

(四)城桥兵变

五代后周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掌握禁军兵权,镇守都城开封。960年,边防告急,朝廷命赵匡胤率军出征,部队走到今封丘县陈桥驿时发动兵变,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作了皇帝,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南方,开创了宋朝300多年基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使人民生息繁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除上述著名历史典故以外,新乡也涌现出大批的忠诚良将,仁人志士,如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张良刺秦等也源于这方热土。此外孔子讲学“杏坛”犹在,竹林七贤的“魏晋风骨”遗风,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此外,西晋太康两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3号“金”字墓,得竹书数十车,经束晳整编出《竹书纪年》一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年体史书,曾为中国文化史四大发现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迹、古人为新乡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去探索了解。

三、自然景观

“天下美景在太行,太行美景在新乡!”新乡,有山、有水、有平川,尽占天然之优势。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遗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万仙山、八里沟、关山、回龙等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水景观和以百泉、潞王陵、比干庙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八里沟是南太行精华荟萃之地,百泉景区是国内最大,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州颐和园”和“北国小西湖”;潞王陵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名胜风景区1处,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5个。新乡许多历史遗迹成为吸引游人的一大亮点.如:

(一)凤凰山汉墓

凤凰山南麓战国两汉墓地位于新乡市北站区火电厂一带,1985年火电厂扩建以来,经文物钻探发现战国两汉墓葬一千多座。经发掘,这些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土洞和砖室墓,出土文物数千件(套),随葬器物有马头、俑、头、鼎、盒、壶、罐、仓、灶等,为研究新乡战国两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

珍贵的实物资料。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常年在北站区汉风博物馆展出。

(二)北魏大佛

位于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北魏石刻造像通高4.8米,属单体石刻像,背光呈莲瓣形。正面雕一佛二菩萨,本尊为无量寿佛,协侍为观世音、大势至。整体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被专家誉为“年代之早,形体之大,雕刻之精,中原之冠”。为研究新乡地区的石刻造像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战国黄河金堤

金堤从新乡县蜿蜒东向经原阳折向北,过延津、封丘,走滑县东行。在新乡市部分走向清晰,保存较好,是一处重要的遗址和景观。经考古工作者实地考察,金堤为战国、汉代所筑的黄河故堤,发现有战略时期的夯窝、夯层以及黄河决口时堵口使用的穿孔石块等遗物,是黄河最早的防护设施。为研究战国汉代黄河水利设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孟庄遗址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东侧,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长。遗址最下层是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层,向上依次堆积为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等。尤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代晚期三座相叠压的城址。其中龙山文化城址的面积达13余万平方米,包括城垣、城门、护城河和城内一批房基、灰坑和水井等遗迹。孟庄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现第一次在豫北地区建立起一个较系统的考古学编年序列,为研究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依据。

此外,位处南太行精华荟萃之地的八里沟也颇负盛名。其早在远古时期就是共工氏等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自魏晋以来,这里就已经成为好山乐水者的寻幽探胜之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或卜地隐居,或观光游览,留下了众多的韵事佳话。知名的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隋唐时期的王通、王勃,宋代大学者邵庸,诗人范成大、陆游,金代诗人元好问,元代山水画家牛守贞,清代名儒孙奇峰等。孙奇峰之孙孙洤所书的《石门山观瀑布》一诗,成为描写八里沟大瀑布的经典之作。民国时期,袁世凯、徐世昌、冯玉祥等历史名人也都曾经来此游览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是八路军和解放军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众多的革命领袖都对这片山、这方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国后,王光英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这里视察指导。现以大皇龛、潮音洞、伏羲峰、百年好合树、许愿石等的历史典故吸引大批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

四、民俗风情

俗语说“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新乡也有其特色的民俗风情.(一)背装与抬阁

新乡的背装与抬阁,始于清朝咸丰初年,是欢庆丰收喜迎新春的一种民间风俗。它多于农历正月处五和正月十六在街头朝会上演出。近几年还被邀请到省城和外地表演,并获大奖。下装人背着下装人名曰“抬阁”。上装的情节多位传统故事,配民乐热闹异常。特别是新乡县小冀背装在中原大地颇负盛名。

(二)威镇国际秧歌节的中州大鼓

闻名中州的新乡县赵堤大鼓,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声”“形”特有的形式,明快富有朝气的节奏和独特的艺术走形。体现了中国农民热情奔放,粗旷豪爽的精神风貌。中洲大鼓曾参加中国沈阳第二届国际秧歌民间舞蹈节,收到国外专家的高度称赞,并获表演优秀奖和精神文明奖。

(三)中国民间精品长垣花戏台

长垣花戏台起源于古代长垣农历二十九的亮宾会。它以”花“而著名,正上方用五色绸缎高搭彩门,横脸锦分三层,都以传统戏剧中的主要人物而饰,人周围流苏绣球围成团团花束,五彩灯流水灯与彩绸互相衬托,相映成辉。如此精致的戏台装饰在中原大地几乎绝迹,实为中国民间艺术精品。

(四)马皮舞 获嘉县杜官滩村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以前叫神马皮,现在基本上都叫它马皮舞,或者金龙马皮舞。马皮舞,是由古代祭祀求雨舞演变而来的,目前仅存的流派是西南流派。这个舞蹈演出时,由一人饰演马皮神,执鞭起舞旁边有六到八个人背上背着将牌,牌上写着三国里人物的名字。他们就围着执鞭人开始舞动,这叫做耍马皮。演出者是青年男女,衣服也基本是统一的,围着执鞭者的男女会不停变换队形,或跑圈或站立。另外还有手持大刀或木棍者与持鞭者对打,摆出各种经典造型,(五)新乡的大王庙会

历时3天,开山鼓来开路,接着是抬阁,背装,高跷等等,龙灯后面是“老驾”,也就是大王爷神龛。老驾后面有红黑两面旗子,延绵下去,队伍差不多数几里,游行三天。还有很多外地省市的人专门过来观看呢,可见其深厚影响了。

(六)新乡剪纸

新乡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风格兼具南北纸艺风格。明暗、疏密,恰到好处,比例协调,剪纸栩栩如生,清新脱俗,玲珑剔透。它属于女性的一种手工工艺活,虽然早在唐代,人们就会剪纸,不过直到明清才开始盛行的。常见的剪纸有福禄寿喜,双喜临门,丹凤朝阳等等,剪纸技巧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拉网式的,也可以是多折式的,还可以是平铺式的。

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在丰富了新乡人民的生活的同时,也发扬了古老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乡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悠久民俗。

篇2:新乡历史发展与文化典故

清西陵

四座帝陵: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

清东陵

五座帝陵:孝陵——顺治皇帝、景陵——康熙皇帝

裕陵——乾隆皇帝、定陵——咸丰皇帝

惠陵——同治皇帝

2、谥号与别称

3、陛辞与丁忧

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或者面见皇帝辞官。

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4、静鞭与叫起儿 静鞭,是一种很大的鞭子。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也称鸣鞭。

叫起儿,即皇上召见大臣。这个名称是清时的俗称。召集四品以上官员朝会为“叫大起儿”。

5、京察与大计

京察,对京官三年进行一次的考核,叫做京察。大计,对地方官三年进行一次的考核,叫做大计。

6、驰道与驿站

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建于秦朝。

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7、冰敬与炭敬

夏季和冬季,地方官向京官行贿的别称。

8、顶戴与花翎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9、行省与督抚

直隶总督——直隶

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

湖广总督——湖南、湖北

闽浙总督——浙江、福建

云贵总督——云南、贵州

陕甘总督——陕西、甘肃

四川总督——四川

只有巡抚没有督抚——山东、山西、河南

篇3:新乡历史发展与文化典故

(一) 大平调简介。大平调俗称土梆子、大油梆, 是戏曲界中古老而稀有的剧种, 广泛流传于河南北部和东部地区。因伴奏乐器有枣木梆子而被称为大油梆、梆子戏, 其唱腔音高略低且平和, 故取名为大平调。有关大平调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滑县明福寺碑文, 碑文中提到明代弘治年间 (1498 年) 便有大梆戏。大平调在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三个唱腔流派: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东路平调注重唱腔圆厚、前后向揉, 以濮阳为中心, 包括清丰、南乐和范县。西路平调唱腔有力、吐字清晰且红黑脸均有里腔, 以滑县为中心, 包括延津、浚县、内黄和汤阴。河东平调唱腔柔和优美, 以山东东明为中心, 包括曹县、菏泽和郓城。

新乡市延津县东邻封丘, 东北与滑县、浚县接壤, 东南是开封, 既是宋元杂剧活动的中心地带, 也是西路平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延津县大平调的唱腔粗犷朴实、豪迈雄壮,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2006 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戏曲活化石”之称。延津县大平调戏班形成较早, 据延津老艺人口述记载:明代万历年, 马庄乡原屯村就有大平调玩会班;清末明初, 大平调发展到了十几个班社, 主要集中在延津县东北部的王楼乡、丰庄乡、魏邱乡、朱寨乡和马庄乡, 其中原屯、吴修寨、飞王、获嘉屯都有自己的班社。1938 年魏邱乡获嘉屯族长布方安亲自请来两位大平调当红艺人谭福有、严顺成到村里教唱练功。村里共三百多人, 有五十多人报名参加, 足见人们对大平调的喜爱程度。村里建立了大平调戏班, 三年后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大家自发筹资购买服装乐器、音响道具, 到附近滑县、浚县、内黄、长垣等地演出时, 深受民众喜爱, 成为了专业演出的戏曲团体。

(二)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的发展。1949 年, 著名西路平红脸张发旺带领淇县同乐班来到延津, 和获嘉屯大平调戏班合并, 由此大大增强了演员的实力, 也使剧团在群众中极具威望。1953 年延津县人民政府将此团成立为县级半职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延津县群乐剧社”。1955 年, 剧团体制逐步完善, 经河南省文化局批准成为自负盈亏的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 正式命名为“延津县大平调剧团”, 张发旺任第一届团长, 从此延津大平调走上正规发展道路。为了培养骨干力量、加强剧团实力、选拔优秀人才, 1958 年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在县城西街开办了一期戏校, 由大平调剧团团长吴成显任校长, 学习期限一年半, 共招收学生36 名, 平均年龄在15 岁。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功、专业戏曲理论知识和文化课知识, 校长吴成显教授大平调唱腔, 还特意聘请河北梆子老艺人方占魁教授基本功、武功和表演身段, 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大平调剧团工作。当时也排演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下高平》《三传令》《马陵道》》《铡美案》《三绞岳飞》《煤山恨》等。1960年因自然灾害, 大平调剧团被撤销, 张发旺带领一批演员到濮阳大平调剧团, 另外一部分演员被分到豫剧和二夹弦剧团。

1977 年, 在获嘉屯村民申学信等人组织召集原剧团人员、购置道具服装, 并从滑县请来老艺人吴相对和青衣花旦崔爱莲, 在获嘉屯重新组建大平调剧团, 并到周边地区巡演, 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1979 年, 河南省文化局批准该剧团为集体性质的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 经历了漫长的19 年,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终于获得了新生。为了繁荣大平调在延津的发展, 1977 年, 延津县常委决定在原县“五七”干校开办一届戏校, 学制三年。学校在教学上既加强专业知识, 又注重文化课教学, 教学方法上注重改革创新, 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教学形式灵活, 大课、小课互相补充, 这期戏校的举办及时为延津大平调的发展培养出了优秀骨干力量,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现任团长杜峰颜也是从这期戏校毕业的。1980 年10 月, 剧团到河北邢台、邯郸等地演出, 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获得了一致好评。剧团不断努力, 改进武打套路、排演新戏, 1981 年, 剧团进行工资改革, 制定工作章程, 继续到河北演出并扩大演出范围。经过这两次外地巡演,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丰富了演出剧目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期。

二、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现状调查

延津县大平调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作为政府扶持的职业艺术表演团体, 肩负着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1997 年, 延津大平调第七代传人杜峰颜继第四代传人曹秀芝之后任大平调剧团团长, 进行剧团改革, 实行演员个人工资制, 保证演出质量, 不断排演新剧目, 丰富演出内容。大平调剧团在延津县文化系统内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单位;2004 年11 月,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在河南省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获得最高奖项“金鼎奖”和演出金奖;同年, 该团在新乡市文化系统文艺调演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006 年, 延津县大平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次年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8 年, 杜学周、曹秀芝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方便剧团演出活动, 河南省人民政府给大平调剧团配送了一台舞台流动车, 至今仍在使用。

在河南省文化厅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2012 年, 延津县将大平调剧团化转为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成为国有事业差供单位, 实行剧团退休人员财政供养, 每月有工资保障, 给剧团在职人员实施财政补贴。从2012 年起, 国家保护大平调艺术、扶持剧团, 每年有72 场大平调艺术送下乡的演出任务, 按照每场3000 元的标准进行拨款, 稳定了剧团的经济收入, 为大平调艺术的宣传及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保障。2014 年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给延津县大平调剧团拨款60万元, 更新了音响设备、服装道具, 改善了演出条件;由延津县文化馆馆长席阳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延津大平调文化历史传承的《梆韵》一书已于2014年正式出版, 为研究保护延津大平调提供了依据和传承资料。国家和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投入更多的财力到复排传统剧目、收集古词牌曲牌的工作之中。通过政府扶持, 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的面貌焕然一新, 每年的演出场次不低于500 场, 经济效益在持续增长, 这些充分体现了大平调在豫北地区广阔的发展市场与光明的前景。

三、延津县大平调的保护利用措施

延津县大平调作为新乡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项目, 仅仅依靠保护是不够的, 让大平调艺术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广大, 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 人才梯队的培养。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问题, 作为国家制的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现有30 多名演职人员, 平均年龄在43 岁左右。剧团规定男角60 岁、女角50 岁为退休年龄, 但是很多老艺人退而不休, 至今仍坚持跟随剧团演出。76 岁的老艺人杜学周, 除了跟团演出外还整理剧本, 为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剧团在人才培养上比较薄弱, 主要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机构, 至1977 年后, 延津县就再也没有办过戏校, 演员学戏基本上都是在剧团里边干边学, 学习的系统性不够, 剧团也缺乏足够的资金让退休老艺人有场地和条件教授学生。

(二) 解决演职人员编制问题。延津大平调剧团目前有演员30 人, 只有7 人左右有编制, 其他演职人员均为合同工和临时工。人员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剧团的演出质量和剧目内容, 演员们日常练功、编排剧目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劳动, 但是与收获不成正比。保护大平调的同时更要保护人才, 因此恢复演员的全额事业编制、解决演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问题是稳定大平调人才队伍, 使大平调能够传承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 培养大平调剧目创编人才。众所周知, 一个剧种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剧目的创新和复排是大平调的希望所在。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目前的演出剧目有60多本, 基本以传统剧目为主。现代戏目前经常演出的有《三妯娌》《两封信》《摔饭罐》《喜女》四本。戏剧创编除了要求作者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外, 还必须熟悉大平调并能够掌握大平调腔调的发展规律, 在创作时能把词与调巧妙融合, 加强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使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充分结合, 展现演员的演唱技巧并突出戏曲发展的高潮。

(四) 加强大平调的宣传力度, 感知大平调独特的艺术魅力。延津县大平调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了解其唱腔、功底绝活的受众面并不广。2015年4月, 央视七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播出了“延津传统艺术大平调”, 特别介绍了延津大平调的绝活“里腔”和“嗽獠牙”, 举手投足见真功夫, 这些特色功夫增添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使大平调更加生动、贴近观众。扩大大平调的传播和发展, 加强延津县大平调与省内以及国内戏曲艺术之间的交流互动, 除了组织节日庆典展演活动外, 还要鼓励剧团参加省内、国家戏曲参演及各种比赛活动, 增加其影响力, 提高发展的经济效益, 让延津县大平调这块中原大地上的艺术瑰宝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席阳.梆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张富春, 张梦雪.豫北大平调历史沿革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 (03) :32-35.

篇4:西藏历史与语言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文化是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在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得到发展的。

历史上,西藏曾经历了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在1959年之前,十四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首领和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而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希望。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打破了长期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局面,为西藏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积极帮助西藏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等,开启了西藏文化发展进程。1959年的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为西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但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也加大力度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西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发展。

二、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

藏语文属汉藏语系,千百年来一直是西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是西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中华民族多元语言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障西藏人民学习使用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为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

旧西藏,学习藏语文是上层贵族和少数僧侣的特权,而中央人民政府从西藏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藏语文的学习和推广,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加强藏语文的教学。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藏语文在西藏所有学校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藏语言文字得到全面发展。1984年开发出了与汉英兼容的藏文处理系统,实现了藏文精密照排。建立了为藏、汉、英机器翻译所需的藏语语法属性电子词典以及大规模藏语真实文本数据,为西藏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传承、传播和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为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的藏语文平台浏览阅读、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和各类资讯,满足了广大藏族群众的信息需求。西藏邮电业务广泛使用藏语文,开辟了藏文电报、藏语寻呼以及藏文手机短信等服务项目。藏文文档识别系统的问世,拉开了藏文识别应用于藏文数字化建设的序幕。

总之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弘扬,在开放中发展,才能保持民族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篇5: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课 程 论 文

题目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中国文化意蕴序号

学院与专业外国语学院日语1301 成绩 姓名许志武学号 1311030129

成语与历史典故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构成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内容庞杂而又包容的中国连绵不断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和灵魂。在庞杂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成语和历史典故无疑是其中的璀璨的明珠。中国社会长达五千年,连续不断的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或奇人异事或历史经验教训多以成语典故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譬如,韩愈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沉鱼落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引狼入室”。

中国文化繁杂,包容性极强。关于中国人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一些文化遗风势必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关于中国的成语与历史典故必然离不开中国古代经典的“信、忠、孝、志、德、谋、义”。“一诺千金”的季布、“千里走单骑”的关羽、“破釜沉舟”的项羽,“兔死狗烹”的韩信、“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七擒孟获“的诸葛亮。还有“孟母三迁”、“相濡以沫”、“同室操戈”、“黄粱一梦”、“鲤跃龙门”、“点石成金”、“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知耻而后勇”、“刎颈之交”、“自强不息”等等成语典故及其代表中国的文化意蕴。聂政、豫让、专诸、孟子、季布、关羽、苏秦、吕蒙、张良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人物。

对于中国的文化典故本文探讨中国的“义”、“忠”、“信”、“志”。“义”是中国古代文人、哲人机器追求并且实践的一个及其志高的人生目标。“义”在古代是一个哲人喜欢讨论的范畴。在对待生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孟子曾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此,舍生取义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进步的人生观被一代代仁人志士当作评估人生价值的标准。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一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终于血洒秦宫,慷慨就义,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留于后世的状元郎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作了最好的注解;直至近代,“一腔碧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有比人的生命还宝贵的东西,就是“舍生取义”。

“忠”是中国封建王朝及其推崇的一种品质。忠诚和信义为中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朝历代关于被供奉由人成为“神”就是一个列子。忠诚和信义为中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代王朝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的经典思想里,“忠”指的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当时并不分对上与对下。正如孔子所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而“义”则是指“事之宜”,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礼记?中庸》指出:“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得很明确:“行而宜之之谓义”。先秦以后,随着封建君主制意识形态的确立,“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而“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汉代以后,随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忠义”开始连缀出现。人们用“忠义”来称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他既能对上讲忠,也能对同类人讲义。后来随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忠”的含义越来越固定,直至被完全局限于君臣之间的个人单向度关系中。而“义”的含义却在表现同类人的关系这个大范围内越来内涵越丰富,甚至成为地方武装联合,民间组织结盟的一种精神纽带。这种臣民之间结义行为,显然对巩固封建皇权统治地位不利。于是,为了防止这种“义”的观念越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轨”,朝廷的谋臣策士们便有意在“忠义”二字连缀上下功夫,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这也是中国统治者推崇“忠”的真正动机所在。忠君报国,受到历代褒扬;忠君招安,则遭到无情鞭笞。远的且不说,同样发生在大宋王朝的几桩与“忠义”有关的传奇故事,就显得泾渭分明:“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保的是大宋江山;铁面执法的包拯,为的是宋王爷的社稷;“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是为的南宋朝廷。他们都被历代推崇备至、褒扬有加。提到“忠心报答赵官家”替天行道的宋江,人们就谈《浒》色变了,这无疑反映了统治者的真实想法。

“信”是中国文化里面独特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有“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子杀猪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曾子与其妻将要去市场,年幼的的孩子想要跟随父母一同前去,一边走,一边哭,曾妻不愿让其跟随,于是就哄骗孩子说:“你回去,等我们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同意了。不久,曾子与其妻归来,曾子提刀捉猪便杀,其妻连忙阻拦,说:“哄孩子的不可当真,”然曾子却反驳妻子的的观点,说:“千万不能骗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为父母如果今日失信于孩子,如果孩子将来跟我们学骗人,我们将来还如何教孩子为人立身。”最后,曾子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杀猪,不肯失信。商鞅立木为信民无信不立、季布一诺诚信能赢得人心赢得帮助、杨震“不受四知金”不自欺才是真正的诚信。

篇6: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1 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乡市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 充分考虑本市的林业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态基础, 考虑了区位优势和有利因素, 提出了“依托现有林业资源, 挖掘和保护历史生态文化遗产,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做强现代生态文化产业, 围绕‘精彩南太行, 激情黄河湾’突出太行山生态文化、黄河生态文化, 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弘扬和传承生态文明, 为现代林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基本思路。

1.1 太行山生态文化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以关山、万仙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郭亮村影视基地、八里沟、百泉园林、潞王陵、比干庙为主的南太行生态文化旅游, 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好评和推介。太行山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自然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传承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老爷顶、白云寺、西莲寺、大佛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景点, 充分体现着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 森林生态文化与道教、佛教文化达到了自然和谐的统一。每年举办百泉药交会, 做强“春暖花开到百泉, 不到百泉药不全”的森林中医药文化产业。位于关山景区内的猕猴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展顺利, 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培育、保护、驯养和繁殖。以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为代表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的“太行精神”得以发扬。

1.2 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建设

在建设168 km沿黄河滩区森林生态工程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了长垣亿隆、长垣正昊、封丘金银花、原阳博浪沙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建立了新乡县古固寨、延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卫辉唐庄西山、凤泉区世利苑、凤凰山、云龙山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另一方面, 加快了黄河滩区、故道区森林旅游业建设, 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挖掘和弘扬海河流域历史文化, 探讨和研究黄河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渊源关系, 如牧野之战、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等, 为生态文化建设增加丰富内涵, 彰显和弘扬具有黄河、海河流域特色的生态文化。

1.3 生态文化基础建设

加强2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和生态园区、10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5个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4个生态文化展览馆、2个标本室、6处城市园林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对根植于名胜景区、文博寺院和旧城老街的古树名木、见证牧野遗址史迹的古树名木, 如千年银杏、系马槐、空心柏等, 抢救保护, 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传承价值, 对全市249株古树名木建立了档案。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城市园林和革命纪念林, 充分发掘其美学价值、认知价值和教育价值, 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1.4 生态文化的载体建设

新乡市大力倡导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社会风气, 广泛开展“八一林”、“共青团林”、“公仆林”、“民兵林”等纪念林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和山水游。定期举办槐花节、桃花节、金银花节、玉兰节、连翘节等生态花文化节;开办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纪念碑廊、南太行风景画展、陈庄花卉展、森林绿色食品展、园艺展、森林旅游文化产品展、林产品交易会、绿色消费文化展等。

1.5 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

积极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 增强市民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市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中小学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从小培养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大学教学中把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让大学生们牢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化教育, 对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岗位和技术培训, 使相关从业人员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技术。开展“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了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2 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几个特点

2.1 地域特色明显

新乡市地处黄河北岸, 北靠太行山, 境内兼有山区、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资源。独特的地理区位, 造就了新乡独特的生态文化, 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充分体现着地域特色。北部的太行山生态文化是山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顽强拼搏、绿化荒山的生活写照, 东部和南部的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是平原区劳动群众艰苦奋斗、治理风沙、建设生态家园的岁月积淀。南太行、黄河故道、黄河滩区、中原腹地是新乡生态文化的地理标志。

2.2 历史底蕴深厚

新乡市生态文化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共工治水、牧野之战、竹林七贤、陈桥遗迹、苏门山庄、比干庙古柏群、白云寺古银杏等等众多的历史记载、古迹遗址、古树名木、野史传说丰富了新乡生态文化的内涵, 新乡的生态文化史新乡历史文化的代表和精粹, 记录着新乡的辉煌, 也激励着新乡人民创造新的、更好的生态文化。

2.3 人文气息浓厚

新乡市生态文化弥漫着人文气息。“厚善、崇文、敬业、图强”是如今新乡的城市精神, 也是新乡生态文化的人文特点。“县委书记的模范代表”郑永和带领辉县人民根治林害、开山铺路、开渠引水, 全国“双百”人物、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带领群众开山造林、建立万亩果园, “感动中国”人物张荣锁以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为开凿道路等等, 这些是当代的楷模, 也是新乡生态文化建设上的丰碑, 更有着默默奉献的林业人在为建设生态家园努力着。

3 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需要加大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而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也要求他们能掌握基本的生态文化知识。公众对生态省建设的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多方法开展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文化知识进一步得到普及、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提升。

3.2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随着文化强省战略实施, 新乡市把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扶持, 但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一是宣传生态文化知识的硬件设施如博物馆、生态教育基地、自然科学馆等尚不能满足社会成员求知的需要;二是宣传生态文化知识的图书资料, 如生态文化知识的专业性资料、普及性读物等尚不丰富, 种类少、数量少。因此, 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中, 需要增加投入数额, 稳定投入机制, 明确投入渠道, 规定投入领域, 完善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3.3 生态文化的产业化进程有待提速

新乡市的生态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起步, 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来探讨, 生态文化的产业化步伐需要加快。与生态文化相关的生态影视书刊出版、绿色广告包装策划、生态环保会议会展、生态旅游纪念用品、生态工艺绘画雕刻、生态艺术歌舞演出等等产业的还不足以支撑和体现生态文化的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定位应以精神产品为载体, 视生态环保为最高境界, 向消费者传递或传播生态的、环保的、健康的、文明的信息与意识。

3.4 生态文化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

生态文化的建设同样需要理论的支撑, 而新乡市在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理论研究不深,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事生态文化理论的研究队伍比较零散, 力量比较薄弱, 研究力量还呈自发状态, 没有整合为一个整体;二是生态文化研究的深度比较浅, 理论创新不足;三是对本地生态文化的发掘整理不够, 生态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工作没有到位。因此, 在今后的生态文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以指导林业生态省建设。

4 几点建议

建设生态文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是建设林业生态省的要求。

4.1 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机制。

在林业生态省建设过程中,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机构的指导、监督, 并从项目、资金、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生态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 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各类生态文化设施, 开展生态文化服务,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生态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4.2 构筑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体系

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是生态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构筑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体系, 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让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扎根社会的各个角落。重点抓好几个环节:

4.2.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主导, 是生态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生态文化教育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无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专业课, 都必须渗透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要实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提高生态环境意识, 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生态保护知识和意识的社会成员。

4.2.2 社会公益教育。

通过公共宣传资源, 诸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知识和意识的宣传, 建立起公共宣传网络体系, 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和听觉, 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

4.2.3 企业教育。

要在企业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广泛开展创建“绿色企业”的活动, 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成本意识的教育, 把生态文化真正转化为节能降耗、提高生产力的实际行动上来, 建立企业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制度, 培养与确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并化为行动准则。

4.2.4 社区教育。

在社区中长期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氛围, 让生态文化走进人民群众。通过开展各类活动, 吸引社区公众参与, 倡导和谐、公平、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 倡导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生活俭朴的文明向上的现代新型生活方式。

4.3 全力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建设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创业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努力形成新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 延伸生态文化产业链, 推动生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化精品, 打造一批象万仙山、八里沟、潞王陵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文化品牌, 不断扩大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特色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份额。

4.4 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是主体是人民群众, 只有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性强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才能将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活习惯, 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一是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创建活动, 通过创建生态县、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乡村等活动, 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播。二是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加大宣传力度, 注重生态文化宣传的广泛性、合理性和形式多样性, 将绿色文明的理念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 形成环保宣传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 必须从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着手, 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节约能源、资源。四是开展广泛的群众环保活动, 拓宽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屠刀, 推行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提植绿爱绿的社会氛围。五是开展生态文化艺术活动, 在文学创作、书画、摄影等群众参与面较广的文学艺术领域中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生态宣传教育, 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特征、有现实意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生态保护题材的文艺作品。

4.5 加大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阵地, 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 所有这些设施都是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设施, 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 不断强化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同时加强对古树名木、文化遗址保护工作, 做好公园、广场、游园等公众接触较多场所的生态文化宣传设施等。

4.6 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

上一篇:西藏职称政治下一篇:施工现场噪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