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复习

2024-09-05

财政与金融复习(精选8篇)

篇1:财政与金融复习

国税与地税的区别

是指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一般是指税务机关,而不是针对税种而言的

国家税务局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垂直领导;省级地方税务局受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省级以下地方税务局系统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垂直领导。

为适应分税制的要求,全国税务机关分为国家税务局(简称国税)和地方税务局(简称地税),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国税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税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

从财政收入支出角度评价营改增

“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应短期内扩大了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缺口,可能倒逼财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存在但受到漠视的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状况迫切待解,加上去年底以来463号文等规范性文件对地方政府借助平台公司变相或隐性负债或受抑制。

(一)短期不利影响

1、试点企业纳税收入下降。“营改增”目前采取的是原营业税收入改为增值税后仍划归地方的过渡办法,看似不会对地方财政收入构成影响。但“营改增”鼓励更多企业专业化经营,细化产业分工,理性的纳税人会出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改变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形成更多抵扣项目,减少缴纳增值税,从而减少地方政府收入。

2、下游企业增值税收入下降。下游工业企业在“营改增”后,购进试点服务可获得较以前更多的进项税抵扣,因而会减少缴纳的增值税,相应减少地方财政收入。根据统计,试点地区95% 左右的企业实现减税或税负不变,2012年全部试点地区全年减税426.3 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减税189.1 亿元,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试点服务减税237.2 亿元。

3、城建税等其他税费收入下降。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作为流转税的附税,其收入也会相应降低。测算显示,2013 年8 月1 日起试点行业全国推开后,预计全年减收规模为1200 多亿元,全部完成后全年预计减税约两三千亿元,那么相应城建税等附加税就要减少100—300 亿元。城建税等附加税费作为地方税,完全纳入地方预算,收入的减少将对地方财政产生较大的影响。

4、“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失去主体税种,将造成地税随主体税种附征的税收难以控管的局面。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当前地税收入中的三大主体税种,也是地税收入增长的主力军。“营改增”扩围后,地税收入中营业税将全部或大部分丧失,企业所得税因新增企业随着“营改增” 变为国税征管而失去新的增长空间。同时,随着主体税种的征收权转移,而随主体税种附征的个人所得税和附加、基金都将面临流失的风险,组织收入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5、财政补贴支出压力加大。试点过程中,对税负增加的企业,大部分地方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补贴的做法,这有利于缓解和消化改革增加的税负,顺利推进改革试点。但财政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形成减税和增支两方面压力。

6、加大地区间发展差距。“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与改革范围、不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担能力密切相关。例如,发达地区通常服务业较为发达,从近期来看地方财政减收规模较大,但发达地区财政承担能力较强,补贴能力较强,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未来将成为服务提供者和产生增值税销项额的一方。因此,从远期看,“营改增”将给发达地区注入更强劲动力。而欠发达地区对财政减收的承担能力相对较弱,改革后通过服务业发展来增加税收收入的潜力也较弱,“营改增” 对地方财政的压力更大,这也是在“营改增”初期部分欠发达地区对试点意愿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营改增”在全国范围的推广,需要着重考虑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减收问题。

(二)长期有利影响

1、实施结构性减税,进行宏观税负的结构性转换,是未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可以为其他税种的增税提供空间,即在降低一般性税种的税收负担的同时,在环境税、资源税等绿色税种上进行增税,地方财政也将能够从这些税种上增加收入来弥补“营改增”的减收。

2、“营改增”在完善税制、减轻企业税负、消除重复征税、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和三次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效应,又是涵养税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为未来的财政收入增 长奠定基础。这不仅能够弥补“营改增”短期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损失,长期则是对我国税收产生正增长效应。

3、,“营改增”后还可以通过服务业的大力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财政收入随工业经济的波动性,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由于“营改增”试点行业术语生产性服务范畴,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中游位置,抵扣链条打通后,使上下游行业均可受益,将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试点行业及上下游企业互相作用、共同发展,促进各类投资和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聚集,对服务业发展将产生政策引导和结构优化的作用。

篇2:财政与金融复习

税收的定义特点,共享税、地方税、中央税包含的种类

财政的定义,要素和职能有哪些

公共产品

国债限度指标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

零基预算、增量预算的概念

金融的构成政府财政支出的种类与规模增长理论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商业银行的业务与信用创造

货币的定义与形态,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职能、货币制度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信用与利息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税负转嫁的四种方式

资本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国库券)

外汇的两种标价方法

货币政策的优缺点以及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不同情况的四种类型

财政的概念

凯恩斯陷阱

挤出效应

再贴现

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信用)工具的特点和种类

二、计算题复习要点

增值税的计算:所交增值税=销项税(要有发票或相关注明)-进项税(注意销售额含不含税、赠品也算销售)

贴现率。

单利法与复利法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倍数

篇3:经济形势与财政金融

一、人民币币值问题

我们研究表明, 保持人民币不升值的政策也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一国的货币政策首先是关系民族利益, 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但国际社会中一国的货币政策不能只考虑自己, 而要对大家有利。现在的政策只能说可能说好处更多一点, 但也有代价。比如说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央行就要把市场上多余的美元都买到手。如果上海外汇市场上, 卖出美元的人连续好几天比买的人多, 那么人民银行就要把多余的外汇头寸, 按现在官方的买入汇率无条件的买入。因为出口企业有了美元, 要在国内购买商品继续生产再出口, 就必须把美元卖掉, 卖给银行, 银行不能把美元贷给他, 而只能把人民币贷给他。卖出美元的人连续好几天比买的人多, 那么就会出现等人民币用的人得不到人民币, 如果人民银行不进行干预的话, 要卖出美元的人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这样的话, 人民币不想升值也要升上去了, 因为汇率实际上就是人民币的价格, 所以人民银行要全买下来。结果是, 人民银行失去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成了一种被动的货币政策。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形”, 稳定的汇率, 独立的货币政策, 货币的可兑换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今年以来, 人民币投放得越来越多, 第一个代价就是使得经济过热, 银行头寸过多, 必须贷出去, 不然银行就会亏损;第二个代价就是, 人民银行要进行人民币的对冲业务, 抛售票据, 就要按一定的利率收回。相当于人民银行为了稳定汇率, 要付出利率的代价, 最后表现为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节余的减少。第三个, 就是贸易摩擦的产生, 如大家所看到的中美之间钢铁大战, 纺织品大战, 最近彩电争端。所以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要承受贸易摩擦的风险。我们顶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压力, 但还没完, 货币政策不是这么简单的, 要付出一定代价。那么如果若干个月后人民币的汇率出现变动, 这是一把双刃剑, 也就是说值的决定并不是我们屈服于压力, 而是我们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如果人民币升值以后, 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 中国国内将会余留大量人民币。那样, 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 不再储备和使用甚至抛售手中储备的人民币, 使中国的外贸活动受挫, 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对外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最近, 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 客观的讲, 形式是不容乐观的。按理说, 人民币升值了, 也就是说钱值钱了, 应该是以前1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买到了, 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 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前两年我们就搞农民的税费改革, 中央对这个改革非常重视, 定位很高, 称它是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前两次是土地改革, 联产承包。为什么这次放到这么突出的地位呢?因为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百分之三点几, 只达到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百分之七点几的一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2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3倍多。今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可能会多一点, 因为农产品、棉花、油料涨价, 但城乡的差距还是3.29比1。这表明社会分配不公道到了一定的零界点了, 所以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其实农村每年也有三点几的增长, 但感觉不到, 因为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200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有56.4%的农村居民收入是增长的, 1.6%是基本持平的, 42%是下降的。其中沿海地区增长得越快, 平均数拉得也越大。我国官方公布的数据, 我国的贫困人口是2000到3000万, 但我国的标准比较低。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 我国的贫困人口至少有1亿多。我本人曾经增加了关于农村问题的一些研究, 前几年研究社会保障中农村医疗改革这一块, 农村人均1年只有300多块钱。但实际上, 可能连300块钱都没有。今年到了一些贫困地区, 在一些人的家里, 看到价值100元的单件都没有。而且我们到得了的地方还不是最穷的, 走不到的地方才是最穷的。因此, 我们对农村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这几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到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是超过城市的, 达到了百分之八点几。但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到了城市, 很多政策农民实际上都没有得到好处, 包括引进外资、债转股等等, 因此研究经济的人一定要多关注农村。纵观这两年, 为农民减负增收的各种措施的相继出台, 如政策性负担基本减下来了, 对种粮户实行政策补贴, 政府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等等。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农民难以增收。农民能否快速增收,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这成了各级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的粮食总的来讲还没有问题, 但有的省在新粮上市的时候出现了价格上涨, 油价也涨了。这是一种恢复性的涨价, 是合理的, 也是健康的。粮食靠国家补贴的效率非常低, 国家财力也不能承受, 补不起。而市场涨两毛钱, 种粮的农民就得到了好处。而且现在的粮价也只达到最高年份的84%, 因此不能过度反应, 避免再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 如对城市低保的人进行补贴, 一个月补10块钱, 中央财力一个月只需支出20到30亿就可以让农民的收入有一定的提高。目前是中国历史上农产品最充足的时期, 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缓慢的地区, 农村市场拉动不起来, 工业产品就卖不出去, 整个经济就会受影响。只有农民富起来了, 中国才能富起来;只有农民的小康, 才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 保护基本粮田, 遏制住乱占耕地的现象, 从长远来说中国的土地是宝贵的。

四、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

金融方面的改革, 从十年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到这次提出的条件成熟的时候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有威胁的。但这是世界潮流, 大势所趋, 中国不能不往这方面发展;在金融监管方面, 要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资本市场是重发展还是重规范一直存在着争论, 国际上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如果我们国家抱残守缺, 在这方面只强调监管, 不强调创新, 那么开放以后无法在国际上竞争。

篇4:财政与金融复习

原理内容:①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②积累和消费之间又存在不一致。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部分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相反消费部分过多,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

原理运用: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的部分都应有所增长。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③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热点点拨:2009年9月9日,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一定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对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二是国家发展教育的基金属于消费基金。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练习巩固:1.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加大在城市道路建设上支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仅2008年一年上海市地图就更新了20多次。市政府用于城市道路上的投资属于()

A.积累基金

B.补偿基金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保障基金

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原理内容: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原理运用:①今年以来,国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关注和解决就业、教育、生态、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等问题,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②2009年国家着力调整国债资金投向结构,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热点点拨:2009年7月13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1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32.05亿元,下降2.4%;而全国财政支出28902.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20.54亿元,增长26.3%。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75.5%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67.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63.4%;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7.1%;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4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9.2%;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7%。上述重点支出增加额约占同期财政支出增加额的3/4。

上述材料表明:①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练习巩固:2.2009年8月,天津市政府通过落实粮农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攻关经费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表明政府通过财政可以()

A.调节资源配置

B.促进经济发展

C.实行经济监督

D.巩固国家政权

三、税收的基本特征

原理内容: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这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原理运用:①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体现在国家的税收上即具有强制性。它表现在:国家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如果有违反税法的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②依法纳税是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③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税收征管,使各纳税人税负公平,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热点点拨:2009年4月28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莫氏集团”特大走私、偷税案件。从2007年3月到2008年2月“莫氏集团”通过“水客”携带燕窝入境,涉嫌偷逃税款2.2亿多元,12名被告被处以严刑和重罚。

偷税行为既是犯罪行为,也是不道德、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国家严厉打击偷税行为,突出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特征,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练习巩固:3.漫画《逃税秘诀》告诉我们()

①税收的强制性特征要求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②每个公民都是法定的纳税人③权利与义务是可以分离的

④偷税行为既是犯罪的。又是不道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四、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原理内容: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税收的作用:①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②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原理运用: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②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也是缺乏责任心和不讲道德的人。③纳税人还应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热点点拨: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6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是我国自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第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也是国务院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政策措施后出台的又一扶持出口举措。

国家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的宏观调控,同时也表明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率的调整,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练习巩固:4.据统计,中国烟民每年可烧掉约2500亿元人民币,是当年GDP的1.2%左右。有人建议在每盒烟的售价中增加0.35元的税,这样可以让中国烟草的消费每年减少45亿盒。这一建议蕴涵的经济学道理是()

A.税收可以通过调节消费行为,影响经济发展

B.增加的0.35元的税属于消费税

C.税收的调整将会抑制消费

D.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五、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原理内容:①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领导者。②职能: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原理运用:①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09年7月28日发行第16届亚洲运动会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2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职能。②中央银行利用包括利率在内的多种手段,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市场总需求,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改变信贷规模,控制信贷方向等手段,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热点点拨:2009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所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行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练习巩固:5.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面做法符合上述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求的是()

A.增加社保支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B.增加财政支出,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C.提高出口税率,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

D.减少财政投入,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六、银行的作用

原理内容: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原理运用: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这样,银企关系的稳定,既提高了银行放贷的安全性,也有利于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热点点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扶优限劣的原则。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要优先支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特别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中小企业,要限制或禁止贷款。

商业银行具有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作用。商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通知要求,通过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解决这些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这些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这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练习巩固6.2009年4月26日,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金融机构严格管理,把好贷款审查关,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已经存在的不良贷款问题。商业银行重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是因为()

A.贷款越少,安全系数越大,效益越高

B.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C.贷款和存款利息的差额扣除费用就是商业银行的利润

D.贷款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七、存款储蓄的作用

原理内容: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①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②调节市场货币流通。③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原理运用:2008年9月以来,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中央银行数次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将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热点点拨:2009年9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全国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比例比上季度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选择“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升值37.9%,连续两个季度增加,累计提高8.8个百分点。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应注意:①投资的回报率和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要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风险小,而购买公司股票、公司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慎重。②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方式。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要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练习巩固:7、2009年4月10日,财政部决定发行2009年第二期储蓄国债。本期国债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期限5年,年利率为4.00%,最大发行额为150亿元。与其他债券相比,国债()

①信用度高,风险最小,安全性最好②代用率高,可以在市场上转让,而且可以用于抵押贷款③收益率最高④流通性强,在交易所上市,转手出让容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篇5:财政与 金融

财政的职能?

答:第一、资源配置只能;第二、收入分配职能;第三、经济稳定职能。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答:第一、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第二、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第三、提高财政收入的质量;第四、重视对滥收费行为的治理。

债券和股票的区别?

答:第一、性质不同;第二、持有人权利不同;第三、权益和风险不同。债券和股票的区别?

答:第一、中央银行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第二、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第三、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四)中央银行是调节经济管理金融的特殊银行

8、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二、不从事一般银行的业务活动;第三、不付存款利息;第四、保持资产最大的流动性;第五、业务活动的公开化。财政的定义:是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体现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进行的政府理财活动。

公共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答: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他性的产品。

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外部性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答:

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这是我国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

答:

一、提供公共秩序产品

二、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四、提供社会保障 财政支出的原则?

答:

一、支出总量适度原则坚持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2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

3、以实现经济稳定运行为调控目标

二、优化结构支出的原则

1、正确处理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2、正确处理投资性支出与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关系

13、财政投资和农业发展的关系? 答:(1)农业部门的社会效益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加工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2)农业对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条件具有工艺性特点,花钱多,涉及面广,个别单位和地区往往不愿意承担或无力承担这就需要政府来承担其相应的投入职责(3)农业是风险行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生产难免有周期性波动,需要不断提高其投资和物资装备水平,因此也需要政府的挟持。(4)生产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加上农业需要固定资产多但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期而资金周转较慢,从而使农业在市场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需要政府采用一定方式进行挟持。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答:税收;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公债;公共收费;其他收费:国有土地出让金,彩票公益金,发没收入基本建设收入利息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处事服务收入等。公债与财政的关系? 答:

一、公债与财政的收入,公债市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公债在财政收入形势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二、公债与财政支出。①财政支出规模直接影响公债发行的规模 ②现有的公债规模将影响将来的财政支出规模 ③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公债的结构。

三、公债与财政的赤字。①财政赤字是发行公债的原因 ②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理想方式 ③平衡国际收支 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 答:

一、首要因素是国家需要资金的多少。

二、该国奉行公债政策。

篇6:财政与金融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021113班 学号:02111284 姓名:苏娟彤

浅谈“金融全球化”

摘要:21世纪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全球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何为金融全球化,它体现在什么方面,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什么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产生?金融全球化又有何利与弊?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关键字:金融全球化

表现形式

原因

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成为不可避免之趋势,那么,金融全球化是什么,它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是什么促使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活力呢?

说起金融全球化,简单理解起来,我们都知道这是国与国之间所进行的金融领域的活动,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在银行、保险、证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的合作与竞争,同时也体现在局部金融形势的变化给全球金融领域带来的影响,那么,金融全球化具体是指什么呢?

所谓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所形成的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将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经济在合作与竞争中迅猛发展,而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应运而生,它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促使这些国家寻找到了发展契机和焕然一新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去发展本国的经济,同时,金融全球化也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它们有机会参与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中,从而获得先进的发展模式,学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金融全球化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的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也紧密联系,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局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周边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有了更加明显的影响,由于金融全球化使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同时也使国际金融机构及各国货币交叉使用,因此,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金的流通,使全球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与此同时,资金的流通使得资金缺乏的国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缩小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此外,各国货币的交叉使用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同时,金融全球化加强了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金融业的大力发展。

金融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多种多样,从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趋于国际化,从而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国际化,它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各国经济在迟滞不前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式,从而能够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

金融全球化首先体现在资本流动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来进行投资和融资,从而使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动就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30多年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国际银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保险行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日交易量也大幅增加;其次金融全球化也体现在金融机构全球化,即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为了应对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各国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争相扩大自己的规模,扩展其业务范围,并且不断推进国际化经营,使自己可以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最后金融全球化还体现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即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化,目前,全球各大金融中心都已连成一片,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独自发展,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方式,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化,全球的金融市场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在未来的日子里,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必将随之产生出更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金融全球化的产生首先是因为金融管制的放松,使许多国家对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限制减少,这样,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有了更多机会与其他国家相互合作和交流,这些机构的跨国经济活动和跨国分公司的建立使国际经济的交往更加密切,从而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其次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信息传递更及时、交易的成本更低、手续也更简便,这为金融的全球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此外还有金融创新的影响,由于国际金融的创新,产生了许多新兴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货币交换等,而它们中有的本身就具有国际性质;最后投资主体的变化也促使了金融全球化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经济形势的产生,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样化,许多金融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频频出没于全球各国的金融市场,长此以往,这种交易更加促进了各国市场间的联系。正是由于体制,技术以及投资主体等方面日益变化的综合作用才使金融全球化逐渐形成,并成为金融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

金融全球化以如此迅猛之速度发展,它会给金融行业和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首先,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金融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使金融市场充满活力,同时,金融全球化使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全球化也使金融危机全球化了,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密切联系,所以,局部的金融危机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

篇7:财政与金融

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以后学习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么?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么。”然而,财政与金融还是使我获益颇多。

以下就是我学习《财政与金融》课程后一些小小的感受和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认真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 1997年7月泰国爆发货币危机后,为什么亚洲那么多国家先后都卷入了危机?美国次级债的演变,怎么影响到你买的股票?相信你在学习《财政金融》的过程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你参加论坛或面对儿女提问时,能逻辑清晰地对答。诸如: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是1000亿美元还是1500亿美元?如果日元贬值到 1美元比140日元时,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贬值?我国可维持的外债规模是多少,举借外债的币种结构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场合,如何降低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三是提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可充实投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国际资本的流动,对冲基金的兴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影响国际市场股票价格的同时,也牵动中国股票、期货市场的神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汇、期货的波动,研究一下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提高自身在区域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把握能力,为将来财政国库资金的科学、合规运作,前瞻性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思路探索,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将受益匪浅。

篇8:财政与金融复习

《财政与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较枯燥难学的专业基础课, 常给人以抽象空洞的感觉, 本课程许多财政金融内容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涵盖了财政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保险、税务、国际金融学等多门学科, 概括性、政策性强。

学习《财政与金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能认识到财政与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更好地发挥财政金融在改革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弄清财政金融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 具备分析、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并熟悉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的一些基本业务知识及相关方法技能, 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 面对现今《财政与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现象, 笔者以为, 必需对《财政与金融》课程进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

一、当前《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材种类繁多, 标准不一,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要教好《财政与金融》, 教材是基础。目前《财政与金融》可用教材繁多, 各有侧重, 各版本教材根据不同的编写目的, 或偏重于财政知识, 或偏重于金融知识, 二者相关联程度不高。再者, 教材多样化, 虽然满足了教学方式和内容多样的需求, 让教师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度, 但也导致《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缺乏统一大纲, 教材难以通用, 教学无章可循, 质量缺乏统一标准。此外有的还出现部分教材内容陈旧, 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教材内容理论性强, 而实际操作性小等问题。

(二)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目前《财政与金融》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众所周知, 《财政与金融》相关理论知识都与社会实例联系紧密, 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 学生就只能抽象地死记硬背, 而不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三) 教师教学水平不能满足课程要求

财政与金融各有体系课程构建, 例如财政学有《财政学》《会计基础》等课程, 金融学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教师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同, 在财政与金融知识体系上各有侧重, 无法整体把握, 导致学生不能全面贯通教学内容。此外, 因各部分都有其相似的课程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复教学的可能, 那么对于教师在教授此门课程时如何选择切入点则会产生更高要求。

(四) 缺乏实践练习影响学生能力培养

由于该课程侧重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授, 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进而学生普遍认为《财政与金融》课理论枯燥、深奥、难学、难懂, 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二、改进《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措施

(一) 遵循职教规律, 规范教材体系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 教材的选用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 理论实际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时调整, 将最新的理论知识、政策导向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以弥补教材滞后性带来的不足。另一方面, 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 应选择国家教育部组织全国知名的专家和学者编写的《财政与金融》基础教材, 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与规范。同时还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对讲授的内容适当调整, 有所侧重。

(二) 提高教师素质, 满足教学要求

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对教师进行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授课教师应同时具有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避免讲授时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所偏颇,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加强《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实际运用, 教师可以再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 积极深入财政税务、银行等实际工作部门, 掌握相关业务操作程序和技巧, 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三)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案例源于真实情景,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典型案例,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便于增加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财政与金融》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 而要讲究课堂艺术, 把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挖掘他们自身的活力和潜能, 帮助他们提高积极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有机会获得、发展和运用认知工具和职业技能。

3.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可以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分组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 你一言我一语地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引导学生学习, 发挥教育对象的特长,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训练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Internet、投影、幻灯、影视和动漫等电化多媒体形式, 图文音声, 动态交映, 生动直观。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5.实践性教学法。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实践环节, 导致其成为一门纯理论课程, 因而必须进行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可以建立财政金融实验室。教师在讲授理论后, 让学生在实验训室通过相关软件进行模拟练习,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财政和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实验基地。通过学校与财政税务、银行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选送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 帮助学生熟悉财政、税收和银行系统的基本流程以及业务, 使学生能够在职业环境中“零距离”地接触工作岗位, 更加直观深入地掌握财政与金融知识。三是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企业, 对当前的财政与金融热点问题进行调研, 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国家的财政与金融政策走向。

三、结语

上一篇:2018年社工考试答案下一篇:消防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