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

2024-06-03

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精选5篇)

篇1: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的各位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当今社会人力资源供过于求,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应届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基于这样的严峻就业状况,我方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后择业更为合理。下面由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求得生存,获得发展。2014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而企业用

工需求却相对减少,又有一大波海归留学生加人求职大军,这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应届毕业大学生应先就业,求得生存,不容得毕业生慢条斯理地挑挑拣拣。而这里先就业不等于盲目就业,而是指进入难度小,门槛低,相对容易而又可以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与实践学习的职位。只有立足了生存,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经验后再择业,从而争取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第二.促进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对个体,对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大部分应届毕业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迷茫,连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职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职场技能都不清楚,加上对社会没有正确的认知。而先就业,经过社会工作的磨练后可以清晰地认识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认识到以后的职业发展,在社会工作中摸索学会择业,从而可以准确进行职业定位。

第三.增强个人竞争力,赢在起跑线上。当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注明工作

经验者优先。而经验从哪里,经验是社会实践和工作中获得的,这不是单纯靠书本上能获得的,相比之下其个人竞争力要比刚踏出校门空有理论而无实践的大学生要强,更受企业青睐。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篇2: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

谢谢主席,在场各位评委,观众

大家好!刚才正方的立论我方并不苟同,我方观点为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应以择业为先。择业就是指求职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选择职业的过程,择业不光是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总而言之

“远见”的,为了避免盲

目就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工作。现在,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择业是从个人需求和兴趣出发,为了自身的理想和发展。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精简岗位,部分职员在调整的过程中陷入迷茫,不懂如何选择,这正是因为他们就业前没有恰当地择业。只有根据自身理想,个人和企业需求出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为实现个人理想奠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盲目就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次,择业是从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国家与社会新生的主力军,应届大学生学以致用,尽显其才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体现。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其开放的社会,开放社会既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也确立了择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开放深化的重大时期。因此,应届大学毕业生正确地择业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有力保障。

最后,在思想上,学校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我们择业观,教导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要具有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择业观中择业动机越强就越能使择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理想的择业目标,人生理想就越容易实现。相反,如果就业前不进行择业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就业就会使自己的人生上道路更加崎岖这无疑是作茧自缚。

篇3: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

一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内容

应届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影响因素和就业指导四个方面。

2. 调查对象

选取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243份, 回收问卷239份, 回收率98.4%。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

3. 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就业意愿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首先对被调查者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 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 最后要求当场完成并收回。

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就业前景和形势

很多人认为, 有了好的就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 在今后的工作中才有好的前途, 也更容易成就事业。调查结果显示, 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认为“很好”的占15.1%, “一般”的占59.8%, “不好”的占22.6%, 选择“不清楚”的占2.5%。结果表明, 大部分毕业生对当前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少部分毕业生表现比较消极, 有的还是茫然无措。

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到现在的“双向选择”, 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在此形势下, 真实体现了应届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的占7.5%, “还可以”的占60.3%, “形势不好、非常担忧”的占29.3%, 还有2.9%的觉得“无所谓”。由此我们可看出, 大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有部分学生比较消极、担忧, 表现出面对社会竞争的恐惧, 特别少部分的“无所谓”态度的毕业生, 在今后就业指导中需对其了解情况, 对症下药,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观念。

2. 就业意向

第一, 就业去向的选择。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 有79.1%的选择“就业”, 10.9%的选择继续“深造”, 还有10%的“不确定”毕业之后要做什么。从调查可以看出, 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首选“就业”。少部分毕业生选择深造, 笔者对选择深造的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 有各种原因:其中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深造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想增强专业技能知识;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是为了个人理想;还有部分毕业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有少数是迫于家庭方面的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笔者认为, 对于就业还是深造这一问题, 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与意愿进行全面评估, 做好选择。

第二, 工作地点的选择。笔者对毕业生们普遍中意的理想工作地进行调查, 让其在众多选项中选择最想去的三个并排序, 结果如图1所示:七成左右的毕业生都认为理想工作地是生源所在地;半数毕业生认为是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少数毕业生认为是那些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从调查结果可看出, 这一结果其实挺符合当今整个社会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加大了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 毕业生们可以向边远地区进发, 那些地方竞争相对较小, 就业形势不是那么严峻, 到那些地方可以有更多机会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 工作单位的选择。对毕业生们普遍认为的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 让他们在众多理想工作单位中选择最想去的三个并排序, 结果如图2所示。64.9%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去国有企业工作, 30%的毕业生青睐于党政机关, 13.8%选择去基层工作。从简单的调查中也折射出毕业生的普遍思想, 大家还是喜欢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等“体制内”的单位。笔者认为, 学院应加强就业引导, 鼓励学生重视外出就业;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 为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3. 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对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 让毕业生选出认为影响自己最大的三个因素, 统计结果见图3。毕业生考虑最多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薪酬高低与福利”“工作地点”“个人发展空间”, 其比例依次为74.5%、61.5%、54.4%, 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公司规模或名气”“岗位级别”考虑得比较少。结合前文中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选择的结果可看出, 毕业生最在意的还是舒心的工作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笔者还是认为, 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应避免盲目自信, 清醒评估自己的能力再做出选择。

4. 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对毕业生需学院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76.6%、53.6%、46.9%的毕业生分别认为“求职方法与技巧”“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的指导”“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 这是毕业前所需的三个重要的职业指导;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是比较重要的;少部分毕业生认为“简历制作技巧”更重要。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但大都又是集中统一的。因此, 学院在今后的就业指导中应增强针对性, 提高实用性, 为他们的求职助力。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可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大都比较乐观,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不强, 但相信通过他们自身努力和学校学院的帮助, 一定会成功就业。从调查中也看出, 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心理同现今社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心理很像, 在择业时考虑的重点一般都为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体制”内岗位等这些非常实际的因素。笔者认为, 应届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 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经验, 最后向更好的岗位过渡, 实现人生的追求。

四建议与对策

1. 毕业生应端正就业观, 认清形势, 全面评估自己, 做出正确选择

第一, 端正就业观念和认清就业形势。在当今大环境下, 就业人数居高不下与“名优”岗位稀缺的矛盾一直存在。在尖锐的矛盾下, 必须端正就业观念。“体制内”又在发达地区、工资待遇不错的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外企等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非常有限,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如暂时退一步, 进行自主创业, 或是到基层去, 那里人才需求正盛, 国家出台很多优惠政策进行帮扶和支持, 在那里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历练, 等待时机, 厚积薄发。

第二, 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 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正确选择。刚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没有娴熟的技能, 一心想着进好单位, 拿过万薪资, 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首先, 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性格特征进行客观的评估, 评估自己目前所具备的技能是什么, 能为单位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其次, 评估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 能干什么。综合多方面考虑, 通过客观评估发现自己的优势, 获取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2. 学院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

第一, 学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院结合用人单位和本专业学生的特点,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增加实操课程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最终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第二, 学院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院一方面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邀请专业人员为毕业生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咨询、面试方法与技巧、职业礼仪、简历制作或求职分享等的培训;另一方面, 提供高质量就业信息和举办高质量招聘会。通过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 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 创造实习机会, 让毕业生离校前就可进入用人单位考察和体验, 通过桥梁作用为双方搭建更直接的双向选择平台, 最终实现共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 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以及当前就业形势对他们的影响, 最终得出真实数据为学院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川、简志鹏、蔡新颖等.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

篇4: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

首先让我方明确几个概念。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相对而言,省级以上公务员层级高、范围广、事务多、责任重。我们这里所说的限制并不等于禁止,而是对报考人员能力要求的提高。只要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可以报考省级以上公务员。另外一些特殊职位不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近年来公务员招考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公务员考试固然符合了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着科目与内容设置不科学,考试环节不合理等问题。因而目前的考试制度与理想的人才选拔机制还存在的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招考模式难以筛除脱离基层,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人。

因而限制应届毕业生报考省级以上公务员的政策应运而生。我们支持这项政策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当今政府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方支持此项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限制应届毕业生报考省级以上公务员有利于政府人才结构的优化。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基层,为基层工作带来新思路与新方法。另一方面,有着充实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可以被有效地选拔进入省级以上机关。从而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

第二,基层工作经历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省级以上机关决策影响力大,一旦脱离民情,政策失效可能性高。而基层工作经历则能帮助公务员了解基层,贴近群众,从而增强群众意识与服务意识。

第三,我方所说的限制并非是对应届毕业生的信任缺失。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抱着一种盲从心态选择报考公务员,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公务员的工作内容。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给了所有毕业生一个体验与锻炼的平台。在这里,毕业生可以了解公务员的工作状态,认清自己究竟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这两年的时间看清人生的奋斗方向,即使觉得不适合公务员这条路也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轨道。从而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实现与发展。

篇5: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就业 一辩稿

一、研究样本描述

本次抽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540份, 回收有效问卷511份, 问卷回收率94.6%。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访谈对象30名) ,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从总样本来看, 本次所调查的511名2015届毕业生, 其中男生246人 (48.1%) , 女生265人 (51.9%) , 性别构成基本保持1:1水平。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结果中, 可以看出, 我校毕业生在毕业选择上,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较大, 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铁饭碗”仍然成为超过70%的被调查者求职时的首要选择。

二、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 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 基本特征

从上述结果可知, 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呈现的基本特征如下:

1. 自我意识感较强, 基本能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

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能力尚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66.8%的被调查者能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但是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已做好求职准备。可见, 有较大一部分学生缺乏求职方面的知识积累, 在求职准备上没有足够的自信。

2.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严重, 择业方向单一且存在偏见。

据表1可知, 有70.6%的被调查者择业方向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从“工作定否”这一指标也可以看出, 到目前为止, 仅有15.5的被调查者工作已定, 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死守“铁饭碗”。在对30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显示, 70%的人期望在省内工作, 以便于照顾家里。可见, 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仍然成为我校毕业生的“香饽饽”。

3. 就业方式多元化, 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放开和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考研、创业、留学等多途径、多选择就业成为主流, 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进行自我定位。调查显示:61.8%的人对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为2000元-4000元之间, 只有24.1%的人期望的薪酬为4000元以上, 当然, 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我校毕业生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够找到高薪工作。在对30名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 对于毕业后, 如果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 21名应届毕业生表示考虑自谋出路, 如果条件具备, 他们愿意自己去创业。可见, 我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逐步增强。

4. 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广泛存在。

调查显示, 76.1%的人感到就业压力, 但绝大多数学生 (73.4%) 能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77.5%的人有焦虑感, 30.1%的人抑郁低迷, 40%的学生有自卑心理, 毕业生依赖心理较严重, 达43.2%, 只有19.8的被调查者表示有社会支持感。可见, 应届毕业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 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

(二) 差异性表现

以性别、学科类型、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贫困生、毕业选择、工作是否落实为自变量, 研究其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的差异情况。[2]p34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结果显示:

1. 性别与就业心理差异性。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验到就业压力感以及焦虑困惑、抑郁低迷、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但是, 女生远远比男生有社会支持感。在应对就业压力时, 男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2. 学科类型、生源地与就业心理差异性。

在学科类型上, 文史类的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更有就业压力感。同时, 文史类的学生在焦虑困惑、自卑、恐惧等负面心理问题上明显高于理工类学生。可见, 在求职中, 文史类的学生求职压力较理工学生更大。从生源地来看, 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跟你体验到就业压力以及焦虑等负面心理。由于农村学生缺乏社会资源, 无资源可“依赖”, 在依赖心理方面, 城镇学生远远高于农村学生。

3. 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贫困生与就业心理差异性。

结果显示, 非独生子女和贫困生会比独生子女、非贫困生体验到更多的消极负面情绪, 但是在应对就业压力时, 非独生子女和贫困生会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4. 毕业选择、就业单位是否落实与就业心理差异性。

结果表明, 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和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比其他就业选择、已经落实单位的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和消极负面情绪。而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更多地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但面对就业压力, 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的社会支持利用程度高于已经落实的同学。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应届毕业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原因,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重视和加强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大学生有理想、用于创新、善于交往的品质,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 尤其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实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

2.上好就业指导课程,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中心任务是使大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 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问题并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中, 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此外, 还要加强创业教育, 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3.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取消一些不合理的专业, 适时调整教学大纲, 淘汰一些过时的课程,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5.应届毕业生应加强学习, 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并做好求职准备。俗话说, “打铁须自身硬”, 应届毕业生平时应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会实践;做好求职准备, 及时关注就业信息, 积累求职经验, 为求职“练好内功”。

摘要:如今,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民族高校大学应届毕业生——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种种原因, 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以贵州民族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研究样本, 了解民族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 为做好民族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民族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贵州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学刊, 2011 (6) .

[2]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周平, 沈建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

[4]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 (4) .

[5]曾恒.当前西部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优化途径探析[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6.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英语日记带翻译快乐地五一下一篇:在工作实践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