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赏析

2024-09-05

《天问》赏析(共9篇)

篇1:《天问》赏析

屈原《天问》译文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

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

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

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太阳是从旸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

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神女女岐没有配偶,为何能够产下九子?

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瑞气又在哪里?

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

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

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

鸱龟相助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尧帝为何对他施刑?

将鲧长久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接手先人未竟事业,终使父亲遗志成功。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他的谋略却不相同?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塞?

天下土地肥瘠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流通顺利?

鲧是什么使他意乱?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水神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东流之水总不满溢,谁知这是什么原因?

东西南北四方土地。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顺量比较狭长,长出地方又有几何?

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尾部又在哪里?

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又有几里?

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太阳光辉哪儿不到?烛龙又能照耀何方?

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

什么地方冬日长暖?什么地方夏日长寒?

哪儿又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会发人言?

哪儿有着独角虬龙,以熊为妇游牝从容?

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

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萍草蔓延根茎盘错,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

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魁堆长在哪里?

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

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哪儿得来涂山之女,与她结合就在台桑?

爱涂山女与之匹配,得到继嗣儿子出生。

为何嗜欲与人同味,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

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

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

夏启做梦上天作客,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为何贤子竟伤母命,使她支解满地尸骨?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消除忧患安慰夏民。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持着宝弓套着扳指,把那巨大野猪射死。

为何献上蒸祭肥肉,天帝心中并不舒适?

寒浞要娶纯狐氏女,羿妻合伙把羿谋杀。

为何羿能射穿皮革,其妻与浞能消灭他?

西行之路遇阻受困,山岩重重怎么越过?

鲧的身子化为黄熊,巫师如何使他复活?

地上都已播种黑黍,芦苇水滩也已经营。

为何遭逐同于四凶,难道鲧真恶贯满盈?

白虹披身作为衣饰,为何常仪这么堂皇?

哪儿得到不死之药,却又不能长久保藏?

天的法式有纵有横,阳气离散就会死亡。

大鸟金乌多么肥壮,为何竟会体解命丧?

雨师屏翳号呼下雨,他怎样使雨势兴盛?

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巨鳌背负神山舞动,神山怎样稳定不移?

舍弃舟船行走陆地,龙伯巨人怎样迁徙?

想那浇在家居之时,对他嫂嫂有何要求?

为何少康驱赶猎犬,遇浇就能将他斩首?

女艾借着缝补衣服,与浇同住一个房间。

为何少康取浇首级,浇虽力大仍然遇难?

少康策划整顿部下,他是如何厚待众人?

讨伐斟寻倾覆其船,他用什么方法取胜?

夏桀出兵讨伐蒙山,所得之物又是什么?

妹喜怎样恣肆淫虐?商汤怎样将桀诛杀?

舜在家里非常仁孝,父亲为何让他独身?

尧不告诉舜父瞽瞍,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起初刚有淫奢萌芽,怎么就能预料结局?

纣王建造十层玉台,谁使他到如此地步?

承受天命登位称帝,什么道理受人敬仰?

女娲有着特殊形体,是谁将她造成这样?

舜帝友爱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为何放肆如同猪狗?其身并不危险失败?

吴国得以长久存在,江南山川民众栖止。

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得到两个男子?

饰鹄饰玉铜鼎调羹,美食拿来献飨君王。

为何承用伊尹之谋,汤能伐桀使他灭亡?

商汤降临巡视四方,在外遇到贤臣伊尹。

为何桀在鸣条受罚,黎民百姓十分高兴?

简狄住在瑶台之上,帝喾怎会对她中意?

玄鸟高飞送来聘礼,简狄为何那么欢喜?

王亥秉承王季之德,受到他的父亲褒奖。

为何终遭有易之难,当他在此放牧牛羊?

王亥持盾跳起武舞,为何就有女子爱他?

有易女子体态丰腴,为何王亥能够配她?

有易国的放牧小子,又在哪里撞破私情?

凶器击床王亥已出,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王恒秉承王季之德,哪里得到大牛满栏?

为何去求有易赐禄,却不能够安然回返?

上甲微能追随祖迹,有易国就不得安宁。

为何众鸟集于树丛,他会与其子妇偷情?

弟弟昏乱共为淫虐,因此危害他的兄长。

为何善变狡诈多端,他的后代反而盛昌?

成汤出巡东方之地,到达有莘氏的国土。

为何求得小臣伊尹,还能再得妃子贤淑?

水边那株空桑木上,拾到那个小儿伊尹。

为何又会产生恶感,把他作为陪嫁礼品?

汤从囚地重泉出来,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难忍耻辱起而伐桀,是谁挑起这场是非?

诸侯前来朝会请盟,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它们聚在一起?

整顿队伍攻击商纣,周公姬旦却不同意。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又发叹息?

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如何施设?

成功之道违反则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诸侯踊跃拿起武器,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远地才止。

最后得到什么好处,难道只是遇见白雉?

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人夫妇牵引叫卖,为何他们呼号街市?

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天命从来反覆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那个殷商纣王自身,是谁使他狂暴昏乱?

为何厌恶忠良辅佐,喜欢听信小人谗谄?

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对他贬抑打击?

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何给他赏赐封地?

为何圣人品德相同,处事方法最终相异?

梅伯受刑剁成肉酱,箕子装疯消极避世。

后稷原是嫡出长子,帝喾为何毒害翻脸?

将他扔在寒冰之上,鸟儿为何覆翼送暖?

为何长大仗弓持箭,善治农业怀有奇能?

出生既已惊动上帝,为何后嗣繁荣昌盛?

西伯姬昌号令衰世,执鞭来作雍州牧伯。

为何武王令治周社,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带着宝藏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依从?

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纣王赐他儿子肉酱,西伯姬昌向天诉求。

为何纣王亲受天罚,殷商命运仍难挽救?

太公吕望人在肉店,姬昌为何就能认识?

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那么欢喜?

武王姬发诛纣灭商,为何抑郁不能久忍?

抬着文王木主会战,为何充满焦急之情?

纣王烧柴上吊自焚,这样去死究竟何故?

为何武王惊天动地,假托神灵却怀畏惧?

上帝既降天命于殷,为何不再劝戒明白?

纣王既已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

为何最终上追成汤,受到尊敬宗庙配享?

阖庐有功寿梦之孙,少年遭受离散之苦。

为何壮年奋厉勇武,能使他的威严远布?

彭祖烹调雉鸡之羹,为何帝尧喜欢品尝?

得享高寿年岁太多,为何竞有那么久长?

大地中央共同治民,列国君主为何发怒?

蜂蛾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惊于女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庇佑夷齐?

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有何可喜?

哥哥有着善咬猛犬,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一百辆车换一条狗,最终不成反失禄米。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

楚国勋旧军中殉国,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

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生出令尹子文?

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

为何自赞告诫君主,忠义之名欲更显扬?

篇2:《天问》赏析

我与天问的故事

做梦也想不到,我与天问学校会有如此紧密的合作„„

东胜是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引进我的,所以我比较自由,除了东胜,还有许多工作地点,北京、深圳、湛江„„。2008年假期间,我接到了北京同事王昌胜老师的电话(现天问学校小学部校长),告诉天问学校高正华校长一行考查全国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要来东胜看一看。就这样,我和高校长相识在鄂尔多斯,一番了解,最后高校长一拍桌子,“我们再哪也不去了,你就帮帮我们吧”

这一天是2008、8、5。

研究——从已有成果开始

到现在我们已走过了四年,但行程似乎才刚刚开始„„

第一次活动是2008、9、28晚上,我们与天问学校的负责人一起策划了第一次参与式活动:游戏、主题、讨论、分享„„我们期望通过民主平等的研究文化建设,让大家开始关注自己的智慧。

天问学校教研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智慧,但问题也是明显的:智慧背后是理念,从故事、策略中,明显地感觉到需要提升。

杨珍球老师有一个自习课的纪录管理小策略:《闲话接力本》:班级有个小本,叫《闲话接力本》,谁乱讲话了,这个本就到了谁的手中,首先写下说话原因,并保证不再乱讲话,然后再开始寻找下一位乱讲话的同学,将本传给他……以此类推。

单从课堂管理的角度,这策略肯定管用,但如果从人成长的角度,可能就有问题了:拿本的同学期望同伴“犯错误”,其他同学背后好像双警惕的眼睛盯着自己,担心被发现。

如果改一下视角,将“寻找讲闲话的同学”改为“寻找表现好的行为”,将写“乱讲话理由”改为“记录他人的优点”,这样一变感觉也不一样了——拿本的人,从找不足变成找优点,视角开始转向阳光的面,寻找的优点过程也是学习优点的过程,同时其他同学则由过去的担心出错被人抓,到现在的表现优点让人发现……

《闲话接力本》到《优点接力本》,仅仅角度变了一下,背后的理念却大不相同:从指责到欣赏,从关注当下到关注未来,新课程的理念不就是这样传递到教师的行为中?

这样的故事,除了本身蕴含的先进的理念外,重要的是他源于教师自己,虽然有些修改高于实践,但这个距离正好可以引领他们实践。

几年来,我点评与修改了大量的案例,将这些新的理念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师的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现在天问学校教师的《每周一得》已成为常态工作,而且教师们开始互相点评,彼此的智慧叠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启发链条。

如果通过故事修改渗透理念迈出第一步的话,创造平台分享故事则是迈出第二步:

分享——从快乐的文化开始 2009、11、16,我们招开了天问学校的第一次故事分享会。

开学不久,我们就提出分享会的计划,让大家先寻找出自己最有价值的故事,接着开始帮助梳理,包括价值点的发现、提升;文章写作方式的指导,如减少废话,增加波折;PPT的制作、讲故事的基本技能„„

我和王昌胜两个人通过网络指导与实地指导,对每位教师的稿件都进行了梳理——少得四五次,多的七八次,前前后后近一个月,终于看到了像样的成果,(当然现在看来依然很幼稚,但在当时已是一个飞跃了)

11月初开始,我们开始研讨会议如何开的事了:

首先,我们计划邀请一些外地的朋友,一则开拓视野,增加朋友,再则也给天问学校教师创造更大的平台。接着研讨会议形式:

1、做成参与式会议、研究式会议;

2、会议团队发言,3、增加快乐元素。

形式定了方向,再开始确定分工:会议的主持人、快乐员、梳理员、档案员、资料整理员„„半个月的准备,会议开始了,天南海北的朋友相聚宜昌:内蒙鄂尔多斯、青岛、深圳、湛江„„的朋友齐聚宜昌,包括“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LDC)项目组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长运、加拿大UBC教育学院的盖伦教授、澳大利亚漠那斯大学的伊恩博士、„„以及全国的朋友。

活动分两天:

11、15日,第一天,大家一起总结过去的工作,有本次活动中如何贡献自己的智慧。

第二天上午,一个隆重的故事分享会开始了,这个还邀请了其他地方的朋友,100多人。这是一次不一样的会议,座位摆成了小组式,各地研伴按小组而坐,桌子上还放着“请你鼓励他人”“您的微笑是我的信心”等温馨提示。会场没有主席台,领导和来宾都坐在会议室的最后面,会议的主持人并不是领导,而是两位普通教师。

一段简单的介绍研究之路小电影之后,活动开始了 都上来讲自己的教育故事:都是以团队出现:

第一组是班级文化的:《我们的约定》《成长档案袋》《一起攀高峰》《我家的“田园”》《当专家的感觉真好!》《“2+2”法则》

第二组是关于教育教学的:《借表扬》《“带读”出新招》《小小“点读机”》《作业拖交怎么办?》《策略库》

第三组是中学的《例会之变》《定点观察表》《图形梳理》

第四组是外地研伴的《我的公约我做主》(青岛福州路小学)、《快乐研究》(湛江进修学校)《淘气的小明》(内蒙东胜一小)

每个策略及故事,都很客观,讲成绩,也说问题,实实在在。会议中间还有挑战与应战,气氛很热烈!

会场旁边有一块大黑板,有一个记录员,将大家的策略记录下来,会议结束时,黑板上出现了二十多个教学策略。

最后电教员还将今天活动的照片现场做了小电影,现场回放,很吸引大家。

会议还有三个非常温馨的活动:

1、天南海北小吃会:没有会务费,各地来的朋友要带当地的特色小吃,会议休息期间大家品尝各地的小吃。

2、抽奖:为了鼓励大家贡献智慧,每人一张策略卡,写好后投到抽奖箱,最后抽出幸运奖,还有小奖品。

3、一元鲜花:与会成员每人一元钱,买一束鲜花,在会议结束时,送给学校。同时在一幅写有“我们一起做研究”的书法作品上写上自己的祝愿

整个活动校领导都到了幕后,只有结束的时候才请领导来宾讲了几句,整个活动都是教师的前台:主持人、发言、梳理……确实感觉到领导的工作方式变了,学校的研究也变了!

这次活动标志成一种新的文化的开始:  推向前台:教师主持教,教师分享、教师总结……将教师推向前台不难,难的是有人让出前台——管理者角色的变化。 团队打造:坐成了小组、集体的发言……团队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促进团队的建设——走向扁平的组织文化。 轻松快乐:游戏“解手链”、温馨提示卡、照片现场回放……将严肃的活动做简单,将学术的活动做轻松——用简单、快乐的活动吸引人。 文化变革:黑板记录、梳理策略、挑战与应战——变革不在大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改革往往只是一点点!

改变自我比改变群众要复杂的多!不过“一旦突破了这个坎,一切都好起来了”

现在这种文开始影响着天问学校的所有活动,比如例会全部由教师组织、外来参加学习的活动也交给了教师„„教师成了真正的主人。

团队——从真正的合作开始

2009年,王昌胜离开北京,成为天问学校小学部校长。学校制定了许多发展计划,其中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专家型老师是重要之一:

作为顾问,开始研究怎么配合学校,实现目标,教师“专家”——研究教师作品,帮助形成“风格”:杨华梅—合作学习专家、胡维森—六顶思考帽专家、李龙——微课程专家、杨静——点评专家„„

项目“专家”——学校成立了“家校合作”“合作学习”“组织教学”等小课题,我开始项目组长的培养、活动课程的设计„„

“本土专家”是学校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游学便是其一。我外出培训的任务比较多,于是就让教师们跟我外出,与我合作完成培训任务,下面是几年中,杨静五次游学的过程

第一次是到山东,我先在泰安参加省数学工作年会,并做了大会发言,接着到济南纬二路小学,参与他们学校教研活动的研究。这一次我经历了生平第一次独自坐火车出省,第一次当着这么多的人面介绍。这一次感觉到自己潜力……第一次认识外省研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保持着联系。

第二次是北京(5人)参与全国读写档案袋会议,我开始负责会议的主持,并尝试着梳理策略,学习面对众多的陌生朋友,我开始学习主持的应变、活动的策划。

第三次是内蒙古(7人)参与一个地区的新教师培训,开始学习3天以上的培训活动的设计,帮助梳理教师们的问题,并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成果变成微课程。

第四次是四川(5人),负责“随队作家”等多种角色,做整个活动,负责整理大家的文章、负责出简报、并设计培训结束之后的后续跟进服务课程……

第五次武汉(3人),基本开始独立工作,会场布置、培养当地助教、快速整理大家的成果,而且开始培训当地的教研员……,而且我和这位老师竟然在十分种的时间里,共同完成了一个追问了4层的关于倾听的网络图。

我和同事时不时跟着李老师“走南闯北”,自己思考的味道越来越浓,更理性、更高角度地反思,自己的作法背后的理念支撑是什么?自己的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现在,跟我游学的成员占1/3左右,如果加上王昌胜校长、深圳刘静波校长、北京冯春老师、北师大康长运等专家学者,人数更多了。

成果——微课程的开发与系统的建构

到了2010年,天问学校的成果越来越丰富,“微课程”也随世而生,一个新的问题开始了:“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的研究系统?

一开始,大家急于开发,但是问题马上来了,“经验”与“微课程”还是两个概念,微课程基于经验,但是高于经验:需要敏锐的视角、高度的提炼„„除此之后,还有文字的压缩、悬念的设计、音乐的选择、画面的处理„„

学校开始调整思路,使用优先,先给大家播放一些微课程,让大家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接着我们尝试开发,比如我给他们一些素材,他们尝试开发:《角色大拼盘》《角色培养五招》《互助交流五招》《深度交流五招》《合作欣赏五招》《合作设计五招》

基于他们的实践与微课程,再开发。下面是班级文化一组微课程:《学习是什么》、《爱是什么》、《合作是什么》、《心情管理园》、《10项专利》、《学生眼中的标准》、《学生眼中的好校长》、《数学工具盒》、《喜欢的奖励》、《失物招领处》、《班级文化这个推广》、《班级文化图》。

从故事到经验,再到微课程,每发展一步,便是一个新的台阶,现在,天问学校、深圳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等许多地区,正建设一个共同体,联合系统开发微课程,从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教师成长到学校管理、从学科教学到学生学习、从经典图书到经典电影。

篇3:天问中的数学意识赏析

1 寻求“源点”“逻辑”反问, 是“公理化”思想的体现

在《天问》开篇之问就提出“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远古的开端是谁传述, 也就是说, 虽然远古, 但必有开端, 继而才能传道, 接着提出“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提出质疑和逻辑反问, 上下混沌没有形成, 根据什么考察, 下来几问是同样情况, 提出没有根据如何解决问题, 回答问题, 没有源头如何解释其他现象, 这正是数学中的“公理化”思想, 即任何“公理”必须有源头, 有逻辑原点, 就是要解决逻辑思维要求。

2 设想方圆, 尽显“空间”“度量”思想

《天问》中好几问涉及天体构造, 首先提出“圆则九重, 熟营度之?”说明天有圆圆的盖子, 而且有九层, 即有“层”有“盖”, 是立体的“空间”;又问谁能度量问题, 设问了“度”, 体现的是“度量”思想;而“天何所沓?”提出天体在什么地方立足, 九天如何重叠, “天极焉加?”又问天的顶端在哪里?“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说的是天有边界问题, 这些都蕴含的是数学意义下“空间”的结构思想。

3 时空设问, 涉及“路程”体现“距离”概念

《天问》中同样涉及日月运转, 地球大小问题。“自明及晦, 所行几里?”提出太阳从天亮到天黑, 走了多少里?“东西南北, 其修熟多?”又提出地球东西与南北哪个更长更大之问, 这明显是“路程”与“距离”概念, 同时体现了空间长度比较意识;“南北顺椭, 其衍几何?”提出大地南北像椭圆, 到的有多长。又问到“东南何亏?”即东南为什么低?这些体现了对地球的几何形状和表面地形已有一定认识。

4 四时地理, 体现“分类”区分理念

《天问》在很多问中提出对四时地理的思考。如“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提出把天下土地分为九等的依据是什么, 又提出“九州安错?”即九州是如何设置的?这都是现代数学集合论的“分类”思想;而“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之问说明用气候“区分”地方, 这是“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十二分焉”十二星区是咋样划分的, 正是“分类”结果“区域”“区间”的体现。

5 思考“无限”体现“无穷”“极限”意识

《天问》中, 对有些自然现象提出猜疑, 如提出“冥昭瞢誾, 谁能极之?”对无限的混沌宇宙谁能“极”?即谁能考究无限的宇宙, 这是“极限”思维意识的体现;“冯翼惟像, 何以识之?”大气弥漫无形, 如何识别, 这是“无穷”意识下对大气的认识;“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这是说天边的角落曲折无其数, 谁能知道它的详细数目, 是对天边“无限”的想象, “极限”思维就是圆边;“东流不溢”说明百川流入大海总是装不满, 体现大海是“无穷”大, “一蛇吞象, 厥大何如?”一条蛇能把大象吞下, 它得有多大?这正是数学“无穷”思想下大小的辩证关系。

《天问》之问, 在当时应是博大的, 先进的, 我们难以全解其意, 提出以上几个数学意识赏析之拙见, 权作学习中华经典之体会。

参考文献

[1]屈原等.楚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1.

篇4:天问:自我在哪里?

人类追寻自我的特性1000年了。自我是真实的还是一种幻觉呢?如果是真实的,它又是什么呢?我们上哪儿去找它呢?

不同的哲学传统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一个极端是佛教徒“无我”的观念,照这种观念,你只是一瞬间的思想和感觉。另一个极端是二元论者的思想,大多数与哲学家卡尔·波普和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系统科学家约翰·埃克尔斯的理论有关。他们认为,自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与大脑相互作用并控制大脑。

如果说二者有什么区别的话,现代科学倾向于佛教。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是一个拥有自己权力的实体,而是从大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赛斯—吉里汉和玛莎·法拉认为,自我有三条线索:生理我(源自我们的具体化感觉);心理自我(将我们的主观立场、自传式记忆和能力以及自我和他人二者之间的区别,加以比较);更高层级的意识代理,把生理自我行为归属于心理自我。

现在,我们正在揭开潜藏着这些线索的某些大脑活动。例如,洛桑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奥拉夫—布兰克和他的同事解释说,生理上的自我意识集中于右颞顶叶皮质。它从你的感觉中整合信息,创造一种具体化的位于身体某个特殊位置的感觉。如果右颞顶叶皮质收到相反的信息,这种感觉就可以明显中断,从而形成体外的经验。

要找到我们的意识代理——负责我们行为的感觉——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在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中,手握操纵杆的志愿者移动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当志愿者感觉他已开始动作的时候,大脑的前脑岛就被激活,而当志愿者把这个动作归属于实验者的时候,右颞顶叶皮质就活跃起来。

但运用不同实验的其他研究者,发现了更多似乎负责意识代理的大脑区域。

在大脑内部,自我似乎无处不在。“如果你列一张表(自我意识需要的区域),很少有未触及的大脑区域。”德国美因茨古腾堡大学认知哲学家托马斯·梅青格说。梅青格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自我是一种幻觉”。他说,我们被我们的大脑所愚弄,以为我们是实质性的、不变的。

心理紊乱也使得事情格外清晰,我们视为洁白无瑕的这个实体并非如此。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藏匿妄想,他们大脑中的经验和想法正在受其他人或事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自我的紊乱,因为这些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好像不是自己在做那件事情。”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塞斯说,“这种情形可称为代理紊乱。”

另一个突出的情况是人格解体紊乱,在这种病例中,患者感觉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持久分离。他们整日絮絮叨叨,不停地讲述自己长大成人、变老的经历。但这些从自体式记忆库中精心构建的故事,却是东拼西凑,错误百出。

研究表明,他们每次都从过去的经历中回忆一个情节,而他们记忆不同的细节,就这样自己随意改变。

因此,表面上看来自我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却在不停改变。我们不是一年前的同一个人,明天或者一年后,我们也将与现在不同。我们之所以相信我还是我,是因为大脑做了手脚,骗过了我们的眼睛。

篇5:屈原《天问》原诗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铮

屈原《天问》原诗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K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矗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九衢,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o堆焉处?

羿焉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小学生作文大全

焉得彼纳脚,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A。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g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黍,莆q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U婴,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戴山,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篇6:天问学习有感

——天问小学学习有感2013年4月9日

龚碧莲

走进天问小学的校园,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学楼上醒目的七个大字“吾将上下而求索”。听他们介绍,这所学校乃至这个集团命名“天问”,旨在追寻屈原的求索精神。几天的耳濡目染,我真正感受到天问小学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无一不是在探寻一条前人所未走过的、独具特色的求索之路。

几天中,我从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天问小学的求索精神。

一、每一面墙壁都生动有趣

天问小学精致的校园环境,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布置,处处流露出一种宁静、温馨。无论教室内的墙壁还是走廊、楼梯间的墙裙,抑或食堂的墙柱,都会说话,都是“无声的导师”。而且这些富有特色的墙壁文化都是出自学生之手,很多模块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内容涉及社会实践、学科知识、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我记下了其中的几条:有学生自己制定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每天真心地夸一个人,我们静静地吃饭;有温馨提示:你今天交作业了吗?你上课发言了吗?课前你准备好了吗?还有阅读指导性的预习课文、思考、做批注的方法等等。这些墙壁无时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觉得正是学生在动手制作的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洁净的校园,谦让有序的上下楼梯、排队就餐,才有了我们听到的热情的问候和大方的介绍。

二、每一堂课都精彩纷呈

天问小学的课堂,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最能体现天问特色的高效课堂,数六(1)班胡维森老师执教的语文课《我最好的老师》。开始上课,老师导入

课题后,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课文围绕“最好的老师”写了什么?学生开始独立思考,自己批注。随着计时员的口令,学生结束了思考,开始小组交流。我坐在一个小组旁边认真观察。只见小组内分工明确、交流有序、发言积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辩解、互相评价,我被那种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交流环节更加精彩,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讲台上展示时,落落大方、分工合理、配合默契。他们一人充分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细致讲解、一人根据讲解在黑板上画结构图、一人关注台下学生的反应,及时邀请他们做补充或提问题、一人在实物展示台上及时指点同伴讲解时的位置。当一个小问题交流完后,四人及时交换任务,轮流讲解。坐在台下的学生则运用“我补充一点、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有疑问、我来读这一段”等规范的语言,进行补充或质疑,之后,学生进行总结。在后面的学习中,老师让学生同步阅读教材,一分钟同步阅读,体会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进行写作方法的教学。学生们总是能以准确而丰富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整节课,老师只有三次站在讲台上,寥寥数语,或巧妙的引导,或简洁的归纳。这种精彩的课堂模式,既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展现出的个性张扬的活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出了学生们的无穷的潜力。

三、每一个学生都自信阳光

天问小学每个学生能说会道、独立自主,得益于他们学校充分体现了“学生站中央”的观点。他们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谋求学生发展,不管是学科课程,还是班会课程,升旗仪式及其它的活动,都是学生在积极组织,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老师只是稍稍予以点拨。我观摩了两节班会课,全是由学生组织,主持。六(3)班以《畅谈》为主题的班会上,两位小主持人侃侃而谈,展示他们课外阅读的收获,我们不难想象出学生平时的阅读是多么广泛;六

(2)班以《上周总结》为主题的班会,学生自己总结上周的闪光点,找出不足,讨论评选六星学生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明确目标,并朝着目标去努力。升旗仪式上,自始至终也是学生在操作。从前一天的工作总结,到国旗下的讲话,到值日干部的交接,到后一天工作的建议,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充当一名观众。在校园的每一处,学生会主动地给参观的老师介绍,每个学生都热情洋溢,每个学生都主动大方。看着一张张活泼可爱的笑脸,我不禁思忖:这里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快乐,这么优秀?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个胆小的吗?后来在浏览教室板块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班级约定”里有一条就是,“有客人来参观,能够热情主动承担小导游的,加1分”,原来是这样,人的潜力是需要挖掘的。

篇7:天问

面对死亡,科学家探求对策,哲学家追问意义,宗教寻求安慰。但是,不能不承认,探求是徒劳的,追问是无解的。宗教的安慰也难免虚妄。

但是,人生并非一个自然流向结果的过程,结果关乎过程的意义,就不可能不追问结果。因而,当人的思索面对死亡时,其实也是在面对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追问自然是无解的追问。明知无解而依然追问,体现了人类知性的局限却更透露着人类思考探求的`执著。须知,正是这种知其无解而求之的精神,产生了多少有意义的人生哲学。余光中先生是诗人,当然用诗的方式去思考,去表达,于是,生命与死亡便都具有了诗的意味。

在诗中,他把人生比作了霞光、灯光和星光,把死比作了暮色、夜色和曙色。生与死不再作为一种对立,而成为一种融合。既是融合,就没有突然之感,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看作者用的两个动词“没入”与“归于”,多么宁静,多么浑然一体。那么,生就追求霞的绚丽、灯的温情、星的璀璨吧,一旦激情燃尽,美丽耗竭,暮色与夜色便是最好的休憩。尤其当曙色已印上天边,那一颗颗隐去的小星星又有什么遗憾与怨恨呢?我们会感觉到,那种融化并非消失,那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是我们需要的形式。

篇8:《天问》后稷“冯弓挟矢”综述

一、关于后稷形象的相关文献记载

《尚书·尧典》:“帝曰 :‘弃, 黎民阻饥, 汝后稷, 播时百谷。’”

《诗经·大雅· 生民》全篇 (略) 。

《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 稷降以百谷。”

《山海经·海内经》:“后稷是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 是始作牛耕。”

上博简《子羔》篇 :“句 (后) 稷之母, 又 (有) 邰是 (氏) 之女也, 游于串咎之内, 冬 (终) 见芙攼而荐之, 乃见人武, 履以祈祷曰 :帝之武尚吏……, 是句 (后) 稷之母也。”

上博简《容成氏》篇 :“天下之民居奠 (定) , 乃飼食, 乃立句 (后) 稷以为纟呈 (盈) 。句 (后) 稷既已受命, 乃食于野, 宿于野, 復糓豢 (换) 土, 五年乃壤 (穰) 。”

《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后稷的记载 (略) 。

《淮南子·汜论篇》:“周弃作稼穑而死为稷。”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 后稷的形象的特点 :首先, 襁褓之时被弃于荒野, 行人、野兽和飞禽共同保护, 得不死, 带有传奇色彩 ;其次, 后稷之名以稼穑而显赫, 在民间受到敬重和推崇 ;最后, 后稷非常重视祭祀, 不曾疏忽。

但是,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即《天问》中后稷“冯弓挟矢”的形象变得非常孤立, 找不到同时代文献的佐证。

二、历代学者对“冯弓挟矢”的解释

王逸《楚辞章句》:“冯, 大也。挟, 持也。言后稷长大, 持大强弓, 挟箭矢, 桀然有殊异, 将相之才。冯, 一作凭。”

洪兴祖《楚辞补注》:“此与下文相属, 冯如冯珧之冯。武王多才多艺, 言冯弓挟矢, 而将之以殊能者, 武王也。《天对》曰 :既歧既嶷, 宜庸将焉。用逸说也。”

朱熹《楚辞集注》:“挟, 一作接。惊, 一作敬。切, 一作功。冯, 引弓持满也。其它文多不可晓, 《注》以为后稷, 《补》以为武王, 未知孰是, 今姑阀之。”

王夫之《楚辞通释》:“元子、元妃姜嫄之子。竺, 厚也。飞鸟覆冀, 天厚之。冯弓挟矢, 谓稷之后裔。至于文武, 以武功定天下也。殊能, 大功。将, 大也。”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月令。仲春玄鸟至之日。祀高禖。后妃率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镯。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所谓冯弓挟矢也。史记。稷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树麻菽。麻菽美。所谓殊能也。”

从王逸和洪兴祖开始, 便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了分歧, 朱熹采用了一种“狡猾”的方法, 搁置争议, “《注》以为后稷, 《补》以为武王, 未知孰是, 今姑阀之。”王夫之倾向于洪兴祖的说法, 但是他的说法并未仅限于武王一人, 而是将范围扩大到后稷至武王之前的所有后裔。蒋骥的说法带有很强的启发性, 他将“冯弓挟矢”和祭祀行为联系到一起, 认为“冯弓挟矢”是对后稷高度重视祭祀的描写, 这与《诗经·大雅·生民》中的“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 以迄于今”相吻合, 这种解释将“冯弓挟矢”的形象还原到后稷本身, 同时将“殊能将之”也放归到了后稷身上, 认为那是《史记》中记载的关于他好树麻菽游戏的特点, 这样, 蒋骥的解释就将《生民》中记载的后稷所具备的两个特点, 即有农事天赋和重视祭祀, 合理的放回了后稷的身上。如果蒋骥的解释站得住脚, 那么后稷的形象就会与其他同时代文献有了很好的衔接和对应。

到了现当代, 也有很多学者对“冯弓挟矢”进行解释和探索。

闻一多《天问疏证》:“传说盖为后稷初生有殊异之质, 能秉弓挟矢。其事神异, 故举而问之。……射者男之事, 故以弓矢为宜男之物, 而令天子所御者佩之。母未生子, 佩弓矢以宜男, 既生得男, 授以弓矢, 其力能持之者, 即为善射之征。”康保成在《二郎神信仰及周边考察》中引用生上述观点, 并引用弗洛伊德和罗明成的观点, 佐证说明弓和箭是男性生殖力的象征。

林庚《< 天问 > 论笺》:“冯弓 :满弓、张弓。形容善射。冯一作凭。殊能 :绝能。将之 :统帅之。这里当指后稷能统帅‘冯弓挟矢’的将士们。按后羿以善射称, 后稷则并不以此为特长 ;但他也必须善于将兵, 才能率领周民族强大起来。”连同“既惊帝切激, 何逢长之”一句, 林庚先生解释为“这两句的意思是问 :后稷怎样地也颇长于武功, 并且从后稷开始周民族就敬天不绝。《生民》所谓 :‘庶无罪悔, 以迄于今。’因而为取代商王朝奠定了基础。”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至于‘何冯弓挟矢, 殊能将之’, 则是后稷降生神话之一异闻。似后稷之初生, 即有‘冯弓挟矢’之异能, 而此‘冯弓挟矢’, 又似对天帝反抗之表现, 故后云‘惊帝切激’。后稷虽使天帝受‘惊’而至于‘切激’, 然天帝仍使之繁荣昌盛, 此《天问》‘何逢昌 (繁荣) 之’之所由问也。惜此神话古已佚亡, 仅从《天问》问语中窥其一鳞半爪, 其详不可得知矣。”

曹书杰《后稷传说稷祀文化研究》:“‘冯弓挟矢’是《生民》‘克禋克祀, 攸介攸止’的不同表述方式, 即后来逐渐演变为《月令》所谓的仲春之月的‘带以弓韣, 授以弓矢’的高禖之祀, 并非说后稷除农业事功之外, 还大有武功, 至于将其与“司马”联系起来更是无稽之谈, 因为所谓‘后稷为司马’本身就是后人的附会, 早期传说中根本没有。”

闻一多将“冯弓挟矢”和生殖崇拜联系在一起, 这种观点视角独特, 开辟了新的学术思路, 伟大之处在于成功结合了社会学、历史学知识。林庚先生的观点又开辟了一种新的解释, 他的解释是立足于文本的, 是对王逸、洪兴祖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吸收并且融会贯通的结果, 他并未直接否定“冯弓挟矢”与后稷的直接关系, 同时也并没有说“冯弓挟矢”的是后稷本人, 这明显是对王逸、洪兴祖观点都有所妥协和思考的产物。袁珂的观点相比而言显得牵强附会, 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撑, 认为后稷反抗天帝很大程度上出于主观臆想。曹书杰的观点继承了蒋骥的观点, 关注社会形态对文学的影响, 因此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冯弓挟矢”之我见

首先, 在未发现出土文献证据之前, 最佳的方法是在立足文本的同时, 结合社会学、历史学知识进行思考。王逸和洪兴祖的观点都只立足于文本, 这显然是不够的, 一定要充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

其次, 在古人的观点里, 我比较认同蒋骥的 ;现当代学者的观点, 我更加青睐闻一多、康保成和曹书杰的, 虽然观点有差异, 但都是立足文本, 同时又立足社会形态进行的综合性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再次, 笔者个人认为“冯弓挟矢”或许与楚地当时的特殊农业状况有关。后稷是百姓农业崇拜的对象, 作为周朝的先祖和被供奉、祭祀的神灵, 经过了漫长被祭祀的过程, 发展到了战国时代, 他的形象流传到中国的不同地域, 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比如释迦摩尼的形象, 在南亚、东亚、东南压、川藏地区就有很大的不同) 。楚国有大面积的蛮荒之地, 具体到农事, 与中原的最大不同, 就是除了平时的生产外, 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拓荒、开垦, 同时, 楚地野兽应当是经常出没的, 对于楚国人而言, 狩猎应当也是平时食物来源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被人民祭祀的“农神”, 后稷的手上是否有可能多出了一副弓和箭?

摘要:《天问》中有关于后稷“冯弓挟矢”的相关描写, 这一形象特征不见于同时期的其他文献记载, 历代学者对此有过不同的解释和探讨。本文将集中对比其他先秦两汉文献和不同时期学者的解释,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篇9:破解教育“天问”

2009年岁末,教育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遭遇了钱学森的逝世,他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天问”,成为对新任教育部长的一大挑战。

老一辈大师相继离去,我们真的要进入了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了吗?一个比较直接的统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至2008年共有14位获奖者(其中2004年度空缺)。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80岁,大多数毕业于1949年之前。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教育发展受到“左”的错误路线过多的干扰,教育和科学发展备受挫折,大家都能理解。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开始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现代化的“新长征”,开展各种人才工程,采取诸多刺激政策,对大师和杰出人才的渴求从没有如此强烈。然而,我们离世界一流的目标究竟是日益接近,还是渐行渐远,一直是个难以回答的疑问。发人深省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学人,至今也还未能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他们已陆续进入退休之龄。

盘点2009年的教育问题,“天问”似乎过于高端了,困扰我们的还是那些长期存在的热点难点,诸如高考腐败和学术腐败、农民工子女教育、校园安全、炽烈的择校热、令人触目惊心的应试竞争……但它们确实和钱老的教育“天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学术腐败影响学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就不必多说了。为什么促进教育公平对科学发展同样是重要的,却需要阐述。专事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南都基金会,去年做了一个新的探索:招收农民工子女中的“超常儿童”,举办农民工子女的“天才教育”。他们希望以此举向社会证明:优秀人才宁有种乎!因而,当我们说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公平而非制造优秀时,并不意味着平等主义与英才主义的对立,而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一个关心全体人民的边界中寻找天才”,否则,我们将埋没许多的鲁迅或钱学森。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小学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每年那么多学生到国外上名牌大学深受好评;我们本科教育质量也不错,就是研究生教育有点欠缺,创新能力不足。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最令人忧虑的,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教育就呈现某些危险的病态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五年一次进行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是惊人的,用“每况愈下”形容可能会让人感到接受不了,但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在大中城市,应试竞争正在向低幼儿童蔓延,奥数热、考证热高烧不止。怎样播种,就有怎样的收获。如果我们的儿童从小就被考试和分数所压倒,好奇心和想象力被磨灭,甚至严重地厌学,还能指望他长大之后,喷一点催花剂、膨果素就可以丰收的吗?“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被形象地比喻为“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中国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们难以培养出类拔萃的大师,且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整整一代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各行各业的实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恐怕比造就天才的问题更严重一些。因而,破解教育“天问”,必须立足地上。当前最需要的,还是改变教育的环境和土壤。这意味着更新我们的教育文化,不仅要变革读书做官、唯书唯上,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科举教育传统;也要变革高度集权、大整齐划一地培养“标准件”、工具型人才的计划体制传统,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

这并非抽象、艰难或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常识。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知识分子所开创的现代教育运动,“儿童中心”的教育哲学就已登堂入室,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实践也蔚成大观。1922年的“新学制”,即提出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等主张。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而“儿童中心”的教育必然是生活本位的。它主张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而不仅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开展教育,是一种“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从而“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教育”,从而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病。陶行知并且提出了儿童教育“六大解放”的目标,就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教育改革,自解放小学生始。这难道不是我们今天仍然应当主张和追求的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问》赏析】相关文章:

《天问》07-06

天问屈原原文04-18

天问学习感想04-28

读天问心得感想04-14

天问读后感05-01

天问-想象作文800字04-16

接天问现代诗歌04-23

初一上古诗词赏析赏析10-24

名著赏析05-22

动画赏析05-24

上一篇:对机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下一篇:情感美文:手机24小时为你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