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2024-04-28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精选7篇)

篇1: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

(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使学科走向自我封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是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很难在其中分辨和区分哪部分是数学经验,哪部分是语文经验、哪部分又是关于艺术的,通常各种学科会交叉、缠绕、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相脱节。有些教师一味的强调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联想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门学科来解决现有学科的难题,或者通过对于相关事情的联想来帮助解决问题。

(四)课程内容是师生共同开发总结的

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总结者。很多时候,在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部分时,教师通常会进行一番总结,把之前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一股脑的“打印”到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传统的总结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厌倦心理,因为课堂变成了单方面的讲授,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和沟通。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会使教学更有效。

(五)把课程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而不是只存在脑海里用于应付考试。这就体现了赫尔巴特最后一个阶段“应用”。

知识的运用有很多方式,首先它可以是以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即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完成有关口头和书面的作业题,也就是用言语去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答习题。其次,.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的。即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各种实习作业,实际操作中去。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学生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还可以把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或者运用所学的生理学、化学知识去从事某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品种的改良;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工具改革等等。

三、我的看法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事先的准备(准备各种实体蔬菜),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深入了解蔬菜的名字和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过程体现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并将教学分成了认知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三个层次。这对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又更进了一步,充分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生活体验。

第一,认知生活。书本中的字,词以及文字描述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提炼与抽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本,读单词,是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物建立联系的。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布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创设的“现实生活”中。这个时候,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当学生在教室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的单词的意思,欢乐的教学气氛就会弥漫整个课堂,学生就会对知识的追求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促进良性的学习。

第二,探究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是与相应的探究生活的方式相结合,生活化的内容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操作、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教室不是限制学生的手脚,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在实际的探究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知识。

第三,表达生活感受。联系生活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字、词的认识,而是通过学生独自探究后自己发现“伟大成果”。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将自己所学习的感悟表达出来,这是教师无法直接传授的。可以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表达是自己研究总结后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思维语言和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的理论只能用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教育环境中,而且他的这套教学方法让一个教师明白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把课程推向高潮。我觉得最有用还是他五步教学法中的最后一点——应用。很多教师现在仍旧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学生只会背诵机械化的概念,却不会真正的应用。

比如,在小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候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真正“活”起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估算。教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的时候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比如估算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最喜欢的玩具,最新的电子产品等等,然后教会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来对物品进行一个估价,最后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购买这个物品。

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师范的大三学生,但是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一系列理论,让我对课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知这是一项十分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使课堂内容更具科学性,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都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带给我的思索。

四、参考资料

1.案例来源:黄荣军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2.刘冬岩 《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3.朱宁波主编 《实践新课程——原理 案例 思想资源库》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4.董远骞 《教学的理论与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

篇2: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 李华550416

课题:动能 动能定律

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轨道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a. 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

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

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

【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合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1/2mv的变化。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F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1.动能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k =1/2mV2,(V是瞬时速度)

【单位】:焦耳(J)

【说明】:

2a.动能具有标量性,且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b.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c.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d.动能具有不可突变性。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突变,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或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

2.动能定理

【内容表述】: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 达 式】:W=Ek2-Ek1。(W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Ek1、Ek2分别表示初、末状态的动能。若初、末速度分别是v1、v2,则Ek1 =1/2mv1, 2 Ek2 =1/2mv22).【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大小由合外力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说明】:

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作功过程,也使用于变力作功过程。

②: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也适用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③: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所组成一个系统。

④:动能定理的研究过程可以是针对运动过程中的某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针对运动的全过程。

⑤: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⑥:在W=Ek2-Ek1 中,W为物体所受所有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正功取正值计算,负功取负值计算;Ek2--Ek1为动能的增量,即为末状态的动能与初状态的动能之差,而与物体运动的过程无关。

五: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进行练习。

【例1】: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体的顶端A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水平面上的B点停

止,A到B的水平距离为S,已知:斜面体和水平

面都由同种材料制成。求: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

【解析】:(方法一,过程分段法)

设物体质量为m,斜面长为l,物体与接触

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滑到C点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

定理有:

mghmglcoslcosSDC12mv

2物体从C滑到B,根据动能定理得:

h联立上式解得: 方法二:过程整体法S

mghmglcosmgSCB0

hSS联立解得: lcosCB

S【点评】: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

考虑,也可以以全过程为一整体来处理。往往全过程考虑比较简单。

【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开一个光滑小

孔,从孔中穿一根细绳,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

用力 F1向下拉,以维持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半径

为R1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今改变拉力,当大

小变为F2,使小球仍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但

半径变为R2,小球运动半径由R1变为R2过程中拉力对小球做的功多大?

【解析】:设半径为R1和R2时小球的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υ1和υ2有向心力公式得:

F1mv1R

1W

2同理: 1

2mv22F22mv2R22由动能定理得

: 12mv1

联立得: W1

2F2R2F1R1

【点评】:绳的拉力作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变力,变力做功不能应用公式W=FS直接运算,但可通过动能定理等方法求解较为方便。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υ0射入木块中,设子弹在木块中所受阻力不变,大小为Ff,且子弹未射穿木块。若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为D,则木块向前移动距离是多少?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解析】:以子弹、木块组成系统为研究对象。

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据

动量守恒定律有:

υ=m

Mmmυ0 =(M+m)υ(设υ0方向为正)0

子弹打入木块到与木块有相同速度过程中摩擦力做功:

对子弹-Ffs

对木块Ffs子= mυ2-mυ20①

212211木=Mυ2②

由运动草图可知:S木=S子-D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s木=

2mDMm ①+②有 1

2(M+m)υ2-

2mυ20 =Ff(s子-s木)12

1(M+m)υ2-1

2mυ20=-FfD 即FfD=mυ20-2

11(M+m)υ2 m022

2△Ek=mυ20- 22(mM)=Mm

2(Mm)20

篇3: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围绕课程内容选定主题,坚持一课一主题,精选案例,精心设计,将课程目标无形地落实到每节课,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互动学习,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发展。笔者将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紧密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与步骤作简单探索与思考。

第一步,确定核心知识。

布鲁纳认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掌握知识,掌握什么知识便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所以确定核心知识是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然后确定本课的核心知识。

第二步,科学选择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以主题为中心,仅仅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所以主题的选择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主题,可以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实例为主题。如在讲授九年级第1课第1框《关心社会发展》时,我就以“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为主题,来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关注当前时政,以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为主题,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例如,讲授九年级第11课第3框《心忧天下,向往和平》时,当前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就是南海争端问题,于是我就以南海争端问题为主题展开,让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总之,无论选择怎样的主题,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热点和生活世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第三步,精挑细选案例。

案例的收集与选择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案例。一是通过生活实践收集案例。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历了案例的全部过程、充分的案例细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详细生动地讲解,使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网络收集案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最便捷、更新最快的资料来源工具,可以搜集到很多刚刚发生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通过查阅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报刊收集案例,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关注或者争议的案例,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讲到九年级第六课第二框《树立法治观念》时,我选择了如下案例:

【案例片段1】初三学生曹小东,家境富裕,长辈溺爱,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时常违反校纪校规。在一天放学途中,被不法少年敲诈勒索。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小东的诉说,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小明补上了损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法少年、小明表哥及小明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最后得出结论:三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启示我们公民必须守法。

【案例片段2】周末,小东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场买了一双运动鞋。可是只穿了一天,鞋子就坏了……小东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父母,小东的爸爸妈妈针对这双鞋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引导学生讨论爸爸妈妈分别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小东,你会怎么做?最后总结出忍气吞声和非法暴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勇于依法维权。

【案例片段3】由于小东经常跟着父亲出入赌博场所,渐渐地小东也对赌博产生了兴趣。多次旷课到无业青年马某家参与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无力偿还。而小东根本不知道赌博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你是小东的同学,你准备如何帮助小东提高哪些法律认识?从而得出教训:公民必须学法懂法。

通过这样的案例,能把本课的三个重点:守法、用法、学法串联起来,体现了这节课的完整性。同时,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易懂,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步,创新探究活动。

探究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更重要的在于“会学”。所以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必须重新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师生互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最终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如在讲授《基本国策》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超生》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适时地引导其进行探究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见解。短片大意非常简单,一对夫妻思想守旧,重男轻女,强行生育,违反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然后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是4~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很多小组得出了违反计划生育的危害,并达成共识: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利国利民。也有一些学生提到独生子女的弊端,如独生子女孤独、娇生惯养等问题。很多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逐步形成了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总之,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

第五步,多元发展评价。

教育家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学评价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教学评价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班级各组之间还应进行评价交流。学生应该就事论事,根据小组发言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教师则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公平、积极的评价,既友好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又积极地表扬学生的优点;既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予以表扬,也要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但有进步表现的学生进行正面激励,增强他们信心。同时,教师还应结合课程的主题和案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方法论教育。因此,教师应建立多元发展的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发挥监督、鼓励、改进和提升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素养。

总之,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认真学习教学新理念,积极实践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不断思考总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坚持以生为本,从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对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作简单思考和探索,从而不断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主题式案例教学,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日利.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参考教学设计.广西教育,2005(32).

[2]郑忠平.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3]程丽丽.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学政治及其他科教与学,2012(7).

篇4: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构建模式 五步教学法

一、引言

在心理语言学、教学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对于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围绕“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实践”这五个步骤入手,在培养高中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高中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初中阶段所学英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基础教育,注重的是英语的推广与普及,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介绍英语基础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英语的感知以及初步认识。这使得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不足。而这种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模式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适应。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将会造成高中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缺乏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学习难度大,无法提高英语成绩。

2.对于新教学材料的不适应。和传统教学材料相比,高中英语新教学材料的词汇量加大,语言更灵活,重视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然而高中生适应了传统教学材料,新教学材料的学习难度大,对英语学习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在高中英语阅读中,构建“五步教学法”模式的原因

1.新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英语作为高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切不可采用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但是如果英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基本概念是无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而“五步教学法”的构建,注重的是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新的英语教学理念。

2.环境的影响。因为英语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多数高中学校,并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日常交流中,学生以汉语为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不强。

四、在高中英语阅读中,构建“五步教学法”模式

高中英语“五步教学法”涉及到较多的内容。但是对于高中英语阅读而言,“五步教学法”指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实践”这五个方面。下文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材料,分析“五步教学法”模式。

1.课前预习。高中英语阅读中,课前预习是基础环节。如果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将难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于教师所提问题也无法进行正确的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对于高中英语阅读尤为重要。

此外,课前预习并不只是对文中陌生的单词、词汇、语句的了解,还应初步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相关信息等。唯有这样,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以英语阅读为桥梁,加强和文章以及作者的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THE BAND THAT WASN’T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在掌握musician、form、millionaire、performance 以及instrument等单词,to be honest、rely on、play jokes on以及break up等词汇的基础上,应该理解:classical music、jazz、country music,orchestra、choral等音乐类型,以及各种音乐风格。

2.课堂学习。所谓的课堂学习指的就是对文章的阅读,包括了精读以及范读。而对于名家名篇的阅读,应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有关经历等进行阅读。如:人教版Unit 5 The necklace,因为本文属于剧本类作品,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掌握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相关背景以及小说莫泊桑的相关经历等,掌握戏剧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阅读本文。

3.课堂讨论和总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英语针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对文章的了解。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要学会总结,将自己的意见以及他人的意见进行总结概括,从而提出所阅读文章的新见解。

4.课外实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强调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如英语版的板报或校报、英语阅读大赛、英语交流赛等,以此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五、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育的重点,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因为英语阅读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引起了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实践”这五个环节入手,積极构建“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玮.构建高中英语阅读“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思路[J].考试周刊,2014(10).

[2]朱凤德.浅谈高中英语阅读“五步教学法”模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4).

篇5: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肖营子高级中学

佟春新

【析】

有效分析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多角度解读化学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的课题。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合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人类只有掌握了化学变化的规律之后,才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变化为人类造福。

结合人教版教材,学会分析教学目标,落实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1、知识技能目标: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的认知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自我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适应三维目标与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学情,建构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程序: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笼统不系统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肤浅,知识获得方式被动,参与方式一般。本案例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浅入

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分析: 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对氧化还原反应已有了初步的学习认识;知道氢气、碳、一氧化碳是常见的还原剂。活动对策:注意初高中知识的有效链接,补充一些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建构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素质。通过初高中知识的积淀,奠基探究学习的基础。

使能目标分析:从狭义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和实验结果得出广义的定义,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活动对策:掌握探究化学概念的一般方法,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规律。

重点目标分析: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活动对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得出六字口诀以及相应规律。

教学流程分析:

1、如何导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图表判断一些化学反应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由学生思考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然后展示两个不属于这些反应类型的反应,设置疑问进入新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设疑: Fe2O3+3CO

2Fe+3CO2、CH4+2O2 CO2+2H2O(投影)

两个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2)反思: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标准不能囊括所有的化学反应。3)讨论:用物质跟氧反应和物质具有还原性的角度分析。

4)认识:有物质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且得氧和失氧是同时发生的。

3、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1)写一写: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涉及到物质得氧和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2)想一想: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以下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投影)

CO+CuO Cu+CO

2H2+CuO Cu+H2O C+H2O CO+H2↑ 3)引一引:有物质得氧和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4)讲一讲: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元素化合价有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依据。

5)练一练: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投影)a)、CaCOCaO + CO2↑

b)、2KClO3 2KCl + 3O2 ↑

c)、C+ OCO2

d)、CaO + H2O = Ca(OH)2 e)、Zn + H2SO4 = ZnSO4 +H2↑

f)、Fe + 2HCl = FeCl2+H2↑

g)、BaCl2+CuSO4 = CuCl2+BaSO4↓

h)、NaCl+AgNO3=AgCl↓+NaNO

36)评一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中分组讨论,小组发言阐述观点

7)试一试:学生从列举的反应中是否能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的关系?能否用图表集合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8)问一问:引起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设置疑问,过渡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启发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2)模拟Na、H2跟Cl2反应的动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价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

失和偏移引起,从而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3)讲授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规范双线桥的表示方法,分析电子转移的数目

5、归纳小结:倡导学生归纳总结,综合概括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梯度的思考题以及一些综合性强的应用题(投影)

【讲】

【导入设计】: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

书]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一:

(1)、请回答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化学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举 例

表示式

反应

C + O2

COA+B = AB

反应

CaCOCaO + CO2↑

AB = A+B

反应 C+ 2CuO

2Cu+CO2↑

A+BC = AC+B

反应 CaCO3+ 2HCl = CaCl2+H2O+CO2↑ AB+CD = AD+BC [教师活动] 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数来区分。[设

疑]Fe2O3+3CO

2Fe+3CO2、CH4+2O2 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

思]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

渡]

那么Fe2O3+3CO 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初中所学过的氧化反应和CO的还原性切入)【设计意图】提供情景素材,组织学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链接教材的能力,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板

书]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举

例]

C+2CuO

2Cu+CO2↑ [板

书]

2.、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失氧的角度

概念:有氧得失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特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两者对立统一,不能截然分开。

【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二

CO+CuO

Cu+CO

2H2+CuO

Cu+H2O

C+H2O

CO+H2

[教师活动:动画]得氧失氧反应的模拟动画图片展示 [学生活动:探讨]上述反应的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变化 【总结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看,“氧化反应”指的是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指的是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得氧、失氧”的反应。

【设计意图】能够从得失氧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激发探究兴趣。[板

书]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多媒体课件】

C+2CuO 2Cu+CO2↑

Fe+2HCl= FeCl2+H2↑ 分析化合价升降 [讲

解]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判断依据)【师生互动活动三】:练一练: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a)、CaCO

3CaO + CO2↑

b)、2KClO3 2KCl + 3O2 ↑

c)、C+ O2

CO2

d)、CaO + H2O = Ca(OH)2

e)、Zn + H2SO4 = ZnSO4 +H2↑

f)、Fe + 2HCl = FeCl2+H2↑

g)、BaCl2+CuSO4 = CuCl2+BaSO4↓

h)、NaCl+AgNO3=AgCl↓+NaNO3 学生活动【总结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看,“氧化反应”指的是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指的是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设计意图 】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激活探究思维。[板书]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展示]

用图表集合表示 [归纳设疑]:强调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呢?引起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

书]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投

影]

模拟NaCl 和HCl 形成的动画示意图

[板

书]定义:凡是有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师生互动活动四】:请对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表示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情况?

a)Cu + Cl2

CuCl2

b)2Fe +3Cl2

2FeCl3 c)Zn + H2SO4 = ZnSO4+H2↑

d)C+ 2CuO

2Cu+CO2↑ 学生活动【总结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看,“氧化反应”指的是“失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指的是“得电子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的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①、六字口诀:“升失氧,降得还”;②、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化合价的升降总数相等,且化合价升降的总数等于电子转移的总数。

【设计意图】能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读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归纳与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分别从得氧失氧、元素化合价升降和电子的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联系,掌握了氧化还原的特征(判断依据)和实质意义,初步学会用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过程。

[课堂练习]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课后作业]:

1、常见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⑴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⑵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剧烈程度进行判断。⑶其他因素:浓度、温度、酸碱性。

2、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三条规律模型?

⑴反应先后规律的思维模型 ⑵价态归中规律思维模型 ⑶歧化反应规律思维模型

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1、化学反应类型(导入)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4、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5、归纳小结

6、课堂练习

7、课后作业

【评】

佟春新老师:今天教研组的活动,大家听了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且比较抽象,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下面请同志们点评这节课。

肖利民校长:佟春新老师这节课基本上贯彻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且还使用学案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板书清晰合理。在实施新课程理念中,还需要进一步启发学生,例如,在本节课的课堂总结时,启发学生自己来归纳和总结,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更系统化,在教材处理中,对双线桥的表示方法一定培养学生书写规范,在关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总数的特点要适当展开分析,同时可以起到分散后续学习的难点,衔接知识的作用。

杨丽梅老师:佟老师这节课的优点刚才校长已经做了点评,我主要想就这节课有个别细节值得商榷,比如让学生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KClO3制取O2 这个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老师是不是可以先不解释和纠正,让学生发表她的意见,让她自己发现出错的原因,然后去解决问题,这样对学生来说,形成的知识可能就会在脑海中的印象更深刻,教学效果可能相对来说就会好些,还有一个地方就是知识点的引入,例如,在讲NaCl的形成时,可以考虑将这两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展现,然后再模拟电子的得失情况,这样对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整体上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孙志刚老师:佟老师的板书非常工整,教态自然且和蔼可亲,细节处理到位。比如在板书方面,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强调一些重点和难点部分,课件做得非常好,能用一些动画来模拟物质的得氧失氧和电子的转移,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只是有个问题如电子对的偏移,涉及到共价化合物,而共价化合物是高中二年级所学知识,是不是难度有点大。

张凤梅老师: 我认为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Fe + CuSO4= FeSO4+Cu的反应,有学生回答有得氧和失氧,如果考虑换成Fe + 2HCl = FeCl2+H2↑这个

反应可能就好些,还有一个是要让学生要体会得氧失氧和电子得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表现和本质。

【测】

一、基础练习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A、氧元素的得失

B、氢元素的得失 C、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D、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CaCl2 = CaCO3↓+2NaCl

B、Fe+CuSO4 = Cu+FeSO

4C、2NaHCO3 = Na2CO3+CO2↑+H2O

D、CaO+H2O = Ca(OH)2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话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有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哪一个反应表示二氧化硫被还原:()

A.SO2+2H2O+Cl2 = H2SO4+2HCl

B.SO2+H2S = 2H2O+3S C.SO2+2NaOH = Na2SO3+H2O

D.SO2+Na2CO3 = Na2SO3+CO2↑

二、讲练互动

5、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a)、CaCO

3CaO + CO2↑

b)、2KClO3 2KCl + 3O2 ↑

c)、C+ O2

COd)、CaO + H2O = Ca(OH)2

e)、Zn + H2SO4 = ZnSO4 +H2↑

f)、Fe + 2HCl = FeCl2+H2↑

g)、BaCl2+CuSO4 = CuCl2+BaSO4↓ h)、NaCl+AgNO3=AgCl↓+NaNO3

三、能力提升

6、请对下列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表示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情况

a)

Cu + Cl

2CuCl2

b)2Fe +3Cl2

2FeCl3

c)Zn + H2SO4 = ZnSO4+H2↑

d)C+ 2CuO

2Cu+CO2↑

四、体验探究,让化学走进生活:

7、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体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变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结合的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思】

教学反思:

曲曲交响话课堂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采用灌输式讲解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结合我校我班学情分析,在确定教学方法时,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使这个案例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积淀。

一、成功的交响曲

1、“问题情境”的建构与探究:精心设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首先在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背景下,让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然后设置CO跟Fe2O3的反应,让学生思考这种分类依据是否可以囊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通过以“问题“为主线,适时引入氧化还原反应这个

概念,适度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当学生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如C、CO、H2和CuO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挖掘这几个反应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很多思考和发现的空间,适时地抓住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相似点切入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从而使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得出结论必将又会生成一个新的问题的探究,顺势诱导学生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有升降,从而进一步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活动环节”的设计与开展:有效组织,师生互动,发展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跨度深,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重难点之处有效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点拨和弥补,形成立体思维网络,来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和发展交流合作的能力。讨论贵在话题的切入,例如在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判断习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后,进一步组织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何用图表集合的形式更加直观的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引导、点拨学生交流怎样用图示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互动生成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用“升失氧,降得还”理清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倡导学生回顾、总结和反思,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

3、充分利用课件,由表及里,加深学生的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过程,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内容顺利突破。在分析Na和Cl2反应时,可通过动画处理:画面上先有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 随后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 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 同时显示出负电性, 此时, 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 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 同时显示出正电性, 在静电作用下, 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通过动态模拟电子的得失和偏移,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再配合简要的文字说明,学生印象深刻,直观明显,可以较好地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4、精选精炼习题,适时反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能照顾全体学生学情且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和设问新颖、形式灵活和综合性强的应用题。例如: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何通过电子转移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程度。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看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质是否有新的体会,对电子的得失和偏移是否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二、失误的变奏曲

本案例是依据新理念三维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反思,在自主,交流和合作中理解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适时练习反馈,化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思考,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知识结构合理有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学设计那样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环节的衔接不能达到预想的层层跌进,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例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升降?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升降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但是学生不能立刻生成预期的知识和问题,这样就会导致后面教学时间有点紧凑,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其二、课堂教学难做到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交流探讨的途径也只是思维上的想象,而化学理论上的问题思考起来很难有较大的思维跃迁,也就不容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合作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不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和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

其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然而课堂的多变性往往也是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分析C+ O2 CO2 反应中 O2被还原时,学生疑惑氧气被还原会生成什么呢?;有一位学生依据元素化合价升降认为2KClO3 2KCl + 3O2 ↑这个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列学生的疑惑和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利用,知识点没有适当去拓展,更没有进一步去启发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篇6: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关键词:“五步”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应用

在建三江管局局直子弟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模”的研究活动中, 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选择了与学生的言语表达密切相关的课题———作文指导课, 初步探索建立了“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 依据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实际操作出发, 主要针对作文指导课的“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予以阐述和探讨。

一、听

这是课堂的第一环节, 即“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与本节课写作内容相关的影像、音频、文字材料等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节课, 从而了解教师的目的及将要做什么。在《明确作文的写作目的》这节作文指导课上,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故事片断: 最初, 巴特利比的工作是信件分发员, 与其他分发员不同的是, 他专管死人的信件, 因而这些信件永远不能分发出去, 也永远不会被拆开阅读。之后他当了一个律师的文稿抄写员。经过了那么多年与死人信件打交道的工作后, 当律师叫他从事一些写作任务时, 他的唯一反应就是回答说“我宁愿不”。他宁死也不肯写出一个字。随后提出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巴特利比宁死也不肯再写出一个字? 这就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从而自己了解这节课要学会什么写作方法或是写作时的要求。

二、说

就上一环节中教师所给的材料, 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索, 在班内与师生共同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则及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在执教《明确作文的写作目的》一课时, 引导学生就“为什么巴特利比宁死也不肯再写出一个字?”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明白在作文中应明确作文的写作目的。随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就会知道在本节课中, 应该学会什么。学生先思考, 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不拘泥于形式。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多角度、多方法、多思维的过程, 教师讲解得过多,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得以体现, 学生也会产生依赖心理。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感

教师上课时, 举出的例文可以是具有示范性的 ( 学生的优秀作文或者教师的下水文) , 以便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写法; 也可以是一篇需要修改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进行修改。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中充分感知, 深入领会, 把方法熟记于心, 并能熟练运用。其实, 操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改作文, 从中找到欠缺之处, 才会知道在自己作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四、想

在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操作, 充分掌握本节课所学到的作文方法后, 教师给出训练题目和作文要求, 学生认真读题、构思。笔者个人并不提倡构思后的班内交流, 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和感悟能力无法一致。写作和读书一样,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能要求学生写出内容雷同的作文或者作文水平一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通过写作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 出现差距也是正常的。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构思时间, 但也不要过多, 快速构思也是考场作文的一大要求。

五、做

学生依据作文要求, 落笔作文, 教师巡视。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打断学生行文的思路, 也不要一再提示学生作文要求, 务必使学生一气呵成。完成后, 再让学生依据作文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

篇7: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1.语言教学法。指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我主要在讲解动作要领时以及纠正错误动作时采用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

2.直观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授技术技能动作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挂图,给学生做完整的动作示范、分解动作示范以引起学生的直接感知。

3.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教学的内容动作。可分为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等。

教授五步拳武术动作时,我通过镜面示范、侧面示范以及背面示范向学生教授五步拳武术动作,让学生在各个角度都能清晰地看清所做示范的动作。

4.完整教学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在五步拳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直接感知,由我先做整套五步拳的完整动作示范,在学生练习需要各个动作衔接时,我再带着学生做完整的动作练习。

二、练习法

1.游戏练习教学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2.比赛练习教学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3.综合练习教学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4.循环练习教学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练习的方法。

5.重复练习教学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6.变换练习教学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变换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7.分组教学法。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分组教学并结合几种分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用报数的方法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根据学生的体能和运动能力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

在进行接力跑游戏中,我把跑得快的学生和跑得慢的学生合理分配在各个小组里,以使各小组之间实力差距不大,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我在韵律操教学中把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均匀地分配到各组,让其进行指导和帮助动作做得不标准的学生。

五步拳动作分为并步抱拳、楼手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掌、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收势等动作。本节课教学实例向学生传授预备式并步抱拳、楼手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这四个五步拳武术动作。我在教学中首先用完整示范动作教学法打完五步拳整套武术动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观察五步拳整套动作,培养学生对武术五步拳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分解动作教学法分招式讲解示范教学。

预备式:并步抱拳。

采用语言教学法、分解动作教学法从并步到抱拳从下肢到到上肢做分解和完整动作示范。

(1)搂手弓步冲拳。搂手左弓步冲拳成做弓步,左手向左平搂收回腰間抱拳,冲右拳,目视前方。

采用语言教学法、分解动作教学法和单个动作完整动作教学法从上肢搂手收回腰间抱拳,到下肢成做左弓步进行分解动作教学和单个动作完整动作教学结合。

(2)弹踢冲拳。重心前移,右腿向前弹踢,同时冲左拳,收右拳,目视前方。

采用语言教学法、分解动作教学法和单个动作完整动作教学法从下肢弹踢包括脚面绷直到冲左拳,收右拳进行分解动作教学和弹踢冲拳单个动作完整动作教学结合。

(3)马步架打。右腿落地,向左转体90度,下蹲成马步,同时左拳变掌,屈臂上架,冲右拳,目视右方。

采用语言教学法、分解动作和单个动作完整动作教学从下肢的弓步下蹲成马步做马步分解动作教学到左拳变掌,屈臂上架,冲右拳上肢的分解动作教学和马步架打单个动作完整动作教学结合。

前三个动作由学生进行系统练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单个动作分解,两个动作连贯做完整动作练习;第三个动作分解,第二、第三个动作做连贯完整动作练习;然后三个动作在一起做完整动作练习;最后连预备式在一起四个动作做完整动作练习。两人一组对练,同伴之间相互纠正,相互鼓励,采用的是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法。

本节课是武术课,上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五步拳的基本步型和手型,本节课学习的是五步拳的几个基本动作的学练,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动作练习,各个动作之间能够衔接、连贯。本节课教学中开始采用学生集体的方式进行练习,后采用两人一对一对练进行帮教并纠正动作,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动作的变化路线,但学生在做动作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武术特别强调的“精、气、神”,而是将五步拳动作简单打出来,失去了武术运动的精髓。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观察我打五步拳动作时的气质以及教学视频,了解武术的内涵,加强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武术的精髓。在教学策略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也不能少,对学生练习方法的设计还有待改进。

上一篇:学年鉴定表班级评定200字下一篇:职一记叙文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