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2024-08-27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精选8篇)

篇1: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加强规划、突出重点、深化合作、务实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张电子商务应用规模,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

——重点突出,协调发展。既要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主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破除制约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又要牢固树立发展电子商务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协调统筹推进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方面面,避免出现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短板。

——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率先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加速电子商务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电子商务营运理念先进、应用效果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并在全市各行业、企业中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各行业、企业后进争当先进、先进谋求再进,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应用齐头并进。

——服务实体,依托实体。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改进传统商务模式,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发展电子商务不 1

能脱离实体经济存在,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业、电子金融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形成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齐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做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工作,加强电子商务管理,强化电子商务应用理念,加快推进生产者、消费者上网工程,全力实施诚信****建设,严打网络欺诈、网络犯罪。

——做强做大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着力培育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信息、物流、在线支付等产业,服务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重点企业。着重扶持做强做大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尤其要重点扶持多语种模式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电子商务加速“两强一堡”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网上贸易、网上营销、网上洽谈,确保外地、外国产品与服务融得进来,****本地的产品和服务推得出去,****成为集网上经济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为一体的桥梁和枢纽。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只有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才更能在21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先进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加强管理与规划

1.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统筹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门常设机构,建立电子商务促进工作体系,在深入调研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负责统一规划、协调、部署和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消除电子商务行业割裂、政出多门现象。

2.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坚持“引进吸纳一批、扶持做大一批、联合做强一批”的思路,充分发挥****作为面向西南开放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等综合优势,出台招大引强的突破性政策,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

3.率先在重要领域推进电子商务。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限制,短期内在所有行业、全方位应用电子商务比较艰难。****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要、管理和经营特点比较适合电子商务发挥长处的领域,率先推进电子商务。比如新加坡选择了“贸易与股票交易、制造业与后勤业、金融与银行”三大领域首先开展电子商务。****可以先在政府采购、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冶金化工、花卉、民族文化产品、旅游、国际金融服务等领域先行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二)加强支持

1.加大对领军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行业准入、金融信贷、财税支持、科技扶持等方面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给予政策倾斜,视情况享受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等优惠政策。鼓励进行关联行业第三方平台的联合重组,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性做法,建立完善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龙头,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化或综合型第三方平台。

2.加强对电子商务支撑配套服务的扶持。搭建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对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商、物流配送商、市场运行商、产品制造商、客户服务商、电子支付商等,在行政审批、土地、人事、3财税等方面,允许特事特办、一事一办。加强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大网络欺诈行为查处力度。

3.着力支持电子商务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工、农、商贸、旅游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率先全面应用电子商务,并享受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同等的政策优惠。支持重大的、应用示范效果明显的、带动性强的企业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对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产生的营业收入,从财税上给予适度的减免支持。对在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示范性电子商务项目,市级财政视情形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加深合作

1.加强跨地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合作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交流,拓展****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空间,促进全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参与区域性电子商务重要规则、条约与示范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与境内外有关中介机构建立联系,逐步建立国际信息交流网络,广泛收集、整理和发布商务信息,为企业开展电子贸易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主动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的专业优势和业务优势,借力“中国供应商出口通”和“诚信通”,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大力拓展内外贸,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推动市内企业间合作。加强****“电子商务资讯专区”建设,4强强联合打造一个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高效实用、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关联企业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

(四)夯实基础

1.抓好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建立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使电子商务统计工作数量化、常态化、规范化,促进对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分析、谋划的科学化、客观化、精确化,为规划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势,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至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的直达线路,形成汇聚西南、辐射西部的国际通信传输能力。尽快建成多方向出省光缆,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规划建设互联网直联枢纽。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网络升级”工程和“无线数字城市”工程,夯实信息基础。加快企业信息化进度,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质提速。

3.大力培养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革新电子商务专业及其课程。加大对既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又有金融、商贸知识的跨领域、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中学开展电子商务教育,做到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掌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4.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这是推行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要认真组织各种媒体,或开展专题活动,加强对电子商务全方位的宣传,更新社会各界观念,渗透电子商务理念,引导企业和有关各方面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要加强电子商务的示范性建设,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篇2: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宁党办发[2011]52),我县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就今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以下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关于打造沿黄经济区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宁实际,突出中国枸杞之乡这一品牌,大力挖掘整合和开发“一黄两红”的特色优势资源,以68公里黄河流泾为主线,以南岸枸杞和北岸红枣为主体,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黄河文化城、石空大佛寺、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为八景,凸显“黄河红”(一黄两红)旅游特区,竭力实现“一一二八”建设目标。即:一条航线,从泉眼山—牛首山黄河流域航线;一个中心,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范围2公里以上,辐射黄河两岸;两岸红色生态长廊,兴建黄河南岸滨河大道红枸杞长廊,黄河北岸滨河大道红枣长廊;八个主要景点,中国枸杞博物馆、石空大佛寺、黄河文化城、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力争三年初建成效,五年逐步完善。平均每年游客达到30—50万人次,每人消费500元,每年收入1.5亿元—2.5亿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综合收入32亿元。可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1

到2015年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健全。两岸经济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能耗比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污水处理率达到标准100%,森林绿化覆盖率提高20%以上。呈现出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杞乡清明上河图”。

二、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枸杞文化,做大做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荷花池划分定位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为核心,打造新一代枸杞主题公园、枸杞文化广场,广场雕塑“王维吟诗、医圣采药、少女打老妇、仙鹤摘杞”造像。建设黄河枸杞学院,枸杞特色商业长廊街、枸杞深加工传统工艺作坊、枸杞诗词书画碑林、枸杞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枸杞植物园、枸杞观光园、枸杞文化千米长廊,深入挖掘中宁枸杞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升“中国枸杞之乡”的知名度。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界建设的作用,培育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枸杞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形成枸杞文化 “一条龙”旅游,集公务接待、枸杞文化展示、水上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枸杞风情园、枸杞种植观赏于一体,让游客尽情享受枸杞旅游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枸杞文化产品,以此来扩大中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打造黄河金岸明珠旅游景观。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开发建设黄河南北两岸滨河大道20公里路段景观,参照国际上著名的滨河风景带,创建国际滨河风景道,修建沿黄水上古五渡(石空渡、郭家渡、宁安渡、鸣沙渡、胜金渡),开辟水上旅游航线,发展黄河漂流、观赏黄河金岸奇观。提升黄河金岸旅游品位,建设黄河金岸名人园、九龙喷珠广场、千米河堤文化长廊、黄河之州、高端度假会所、休闲娱乐中心、垂钓中心、滨河浴场、游泳池、黄河鱼庄、农家乐,打造“黄河人家、枸杞农家、红枣人家”休闲旅游,对应当地居民的美食,形成黄河特色餐饮系列,打造中宁餐饮品牌。在黄河文化城,创建中宁古十堡(铁桶堡、渠口堡、张义堡、枣园堡、石空堡、永兴堡、恩和堡、张恩堡、宁安堡、新堡和法国产特式堡、宁夏红酒堡),打造黄河金岸奇观。开发建设高端定制场所,采取时尚混搭的方式,即“黄河文化+时尚主题+高端定制”来打造新的旅游项目。

(三)弘扬佛教文化,加快建设石空大佛寺旅游景区。以石空寺佛教文化及石空神秘的埋藏文物为核心吸引力,开发宗教探秘旅游,体验以石空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及佛家养生哲学。依托“沙漠、窟寺、长城、村庄、果林”相生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鲜明佛教文化主题和乡村游旅品牌,建设引景廊道、生态停车场、天桥游客接待中心、牌坊、牌楼、七宝池、波罗岸等。深度挖掘佛教文化,打造以石空大佛寺为代表的佛教主体旅游,神秘石窟之旅,以及由佛教哲学所衍生的养生旅游产品。

(四)弘扬伊斯兰文化,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红色旅游景区。以红岗子拱北建筑群为核心,扩大景区范围,增加各项功能,将其打造为全面展示伊斯兰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穆斯林文化的旅游聚落,形成一个大景区;开展以宗教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活动,通过举行伊斯兰教中的各项宗教仪式,吸引信徒朝拜,可参照麦加朝觐的管理方式由拱北的工作人员实施朝拜的各项管理;逐步拓展拱北的接待功能,不仅要具有大型节事活动的应急能力,更要满足在宗教盛事期间大量信徒涌入,与之配套的各项餐饮接待、住宿等服务;未来,红岗子拱北将逐

篇3: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 通常包括商品与服务交易、金融汇兑等商务活动。它包括企业对消费者 (BtoC) 的商务活动, 也包括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内部 (B toB) 的商务活动, 代表了21世纪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方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 使传统的营销方式和手段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电子商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 成为信息时代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创造新的商务模式, 开展电子商务, 能够扩大交易范围、优化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时间和增加交易活动。

“十五”期间, 山东省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逐年增长, 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 有近80%的企业实现了内部联网, 65%的企业联入国际互联网, 45%的企业创立了企业网站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山东省国有和各商业银行已基本具备网上支付能力, 全省银行卡的发放量已超过3000万张, 非金融卡超过1000万张, 网上贸易额突破2000亿元。作为山东电子商务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网上商城、安全认证体系、支付网关和安全支付结算体系等项目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等重要的省内门户电子商务网站建成。目前山东省发展、应用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宏观管理手段落后、网络生态环境较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下等。我们必须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和实际省情出发, 发挥比较优势, 走出一条快捷、经济、高效发展电子商务的新路子。

一要不断完善全省电子商务框架。

继续促进金融、财税、商贸等基础服务领域的信息化, 加快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 提高银行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资金清算和结算速度, 显著改善资金利用效率。积极开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 以及网上检索、导购、撮合、促销活动。通过安全高效电子商务的建设, 满足各行各业包括中小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全球竞争环境的需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 加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服务费用, 通过高效、优质、优惠的服务提高网络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创造适应电子商务整体推进的良好宏观环境。要立足山东省实际, 以政府管理部门信息化为突破口, 积极推进税务、海关、商检、银行、证券和外经贸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工程, 加快安全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全省电子商务应用框架, 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 创造山东省网络经济的新优势。

二要抓好企业级电子商务应用。

企业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主体。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充分利用便捷的电子网络来把握市场动向, 能够使生产经营贴近市场、及时做出反应,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企业竞争力。应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动企业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和系统升级的投入, 优化产业流程, 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提升企业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和能力。针对山东省大型企业多的特点, 应通过典型示范效应, 在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推广商品销售的数据流通标准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 大力进行企业网络营销系统建设, 逐步建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推动省内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在网上发布;积极开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 以及网上检索、导购、撮合、促销活动, 实现削减成本、缩短时间、减少浪费、精简流程;采用“一对多”的模式, 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 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针对小企业缺乏各类资源的情况, 鼓励专业机构建设一批面向小企业服务的平台, 提供市场信息、解决方案等各类资源, 推动小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三要提升电子商务技术和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近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为电子商务提供的机遇, 发挥软件产业园区集聚、实力雄厚的技术优势,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相关技术装备和软件。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的同时,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硬件和软件产业化进程, 提高电子商务平台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关键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装备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 优化、提升全省电子商务网络环境。扩大宽带网络覆盖面, 鼓励应用高速宽带网络, 积极推行宽带接入技术、无线上网技术和宽带IP技术, 推动电子商务向更高层次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着重研究开发高质量的计算机信息终端产品;软件开发企业则应大力研究开发安全、高效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网络资金结算系统, 为电子商务的正常开展和数据、资金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

四要积极构建现代工业物流系统。

完整的物流系统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目前山东省大部分城市电子商务配送需求尚未达到物流企业所需的最低量规模化动作要求, 在少量的需求条件下, 物流企业无法分摊较高的固定成本, 难以降低服务价格, 导致物流企业参与电子商务配送热情不高, 网站与供货商、配送商之间大多仍旧采用传统方式沟通, 无法实现整个供应过程的信息化, 对企业运营形成制约。为此, 要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整合优势, 充分利用山东省地理交通优势和商贸发达的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 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 形成有效支撑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物流配送手段, 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提供高效、快捷、经济的物流配送服务。

五要积极构建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

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应通过制定政策, 利用市场化手段加快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 推进和企业有关的金卡工程、金税工程、金贸金关工程、金企工程以及商品价格数据库等的建设, 为企业构筑良好的外部信息环境。在安全认证方面, 加快安全认证体系 (CA) 、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协同作用体系及有关法规体系的建设, 发展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和认证技术。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 加快信息领域和电子网络的公信制度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规, 加快社会和企业、个人的诚信系统建设, 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单位、个人进行信誉和履约等级认定, 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以及部门间的协调与联合, 建立全省权威性的信用服务机构和信息用信息服务平台, 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建立安全的市场环境。在网上支付方面, 引导国有和商业银行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商务支付网关等在线支付平台, 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便利、快速的网络交易载体。

六要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也是电子商务的中枢。“十五”时期, 山东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5%, 比全国42.99%的城市化率高出2.01个百分点, 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化的加快推进, 必然要求提升城市管理、运行和综合服务水平, 必然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保险等现代服务业, 必然要求实现经济领域信息化和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从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诸如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务, 水、电、气等费用的网上缴纳, 实施社会保障、医疗、旅游、交通、购物消费、金融等服务的“一卡通”工程, 都是电子商务的应用的具体体现。建设“半岛城市群”, 更要注重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 为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海波.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R]. (编号03CJJ01, 结项号2007224) , 2007.

[2]孙志恒主编.山东信息产业发展历程丛书:综合篇[M].济南:鸣人策划设计有限公司, 2007.

[3]杨海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J].山东交通科技, 2006 (4) .

[4]陈宏力.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情报科学, 2004 (2) .

篇4: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 浙江外贸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74-02

全球化和网络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电子商务的应用正成倍增长,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在大规模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我国金融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外贸行业的各管理部门不断实现电子政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浙江省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涌现出了一批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的知名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社会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浙江外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和运作模式

1.浙江外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浙江省是国家推行电子商务最早的试点省份之一,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随着商贸流通企业的体制改革逐步到位,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了体制基础。电子商务在外贸行业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它使网上交易磋商、合同签定、报关、报验、保验、运输、结汇成为可能,突破了传统贸易方式以单项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货物、时间、空间、支付等问题对交易双方的限制,提高了贸易效率、简化了贸易程序、增加了贸易机会,改写了传统的外贸格局,电子商务促进了外贸的发展。目前,浙江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能够实现的商务环节有: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市场调研、客户关系建立、网上产品展示;利用电子邮件或Web站点进行交易洽谈,电子合同签定;通过使用检验检疫电子业务服务平台进行电子报验;通过“中国电子口岸”软件系统进行电子报关、电子出口收汇核销;利用制单软件进行电子制单。

从总体上看,截止到2006年底,浙江外贸企业中有80%以上的企业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基本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98%的企业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产品,过半的企业部分实现了电子商务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在浙江省外贸企业中的应用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

2.浙江外贸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没有固定的运作模式,它可以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和其它电子信息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所涉足的领域去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空间。浙江外贸开展电子商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己建立网站,直接进行B to B或B to C的电子商务运作,如省级的一些专业外贸公司;另一种是在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对外贸易。目前综合性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B to B网站和B to C网站,如杭州的阿里巴巴、联商网、易购网以及宁波的82生活网,它们都为浙江省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创造了条件,为省内的广大中小外贸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如余姚市中国塑料城已通过网络发布、查询、洽谈、网下配送、网下支付的方式,实现了销售和采购的初始化电子商务;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近年来积极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接受网上的订单,根据订单的要求准备相应的货物,再利用统一结算手段和第三方物流将货物送至全球各地的用户手中,形成了一个以义乌为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分市场和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商品流通体系,实现了商业电算化和系统网络化,初步实现了从定货、采购、销售、配送的电子化、网络化,优化了整个供应链。

二、浙江外贸电子商务应用存在问题

1.安全问题。由于电子商务是一个基于数据共享的网络系统,具有无形化的特征,因此数据在传播过程中,一旦遭到信息被截取、串改和黑客,就容易导致资金、信息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有的电子商务,可能是买卖双方中有一方有欺诈行为,也可能是买卖双方合谋起来,骗取银行的付款。在网上外贸交易中欺诈现象如信用证诈骗、倒签提单、伪造单据等现象屡见不鲜。浙江乃至全国都还缺乏满足电子商务所需求的安全交易平台和结算手段。

2.应用层次较低。浙江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较低,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开展并不广泛。从宏观角度看,网站的定位、网站与网站之间的协调仍处于无序状态,如政府各部门间由于当前的利益,缺乏相互间的协同,各自开发系统,使得规模小的外贸企业无力承担相关费用,从而制约了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从微观角度看,大多数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主要还是处于信息发布、收集和交流阶段。它们虽设立了网站,但没有及时更新内容、网页。不擅长动态信息的跟踪、获取、分析和整理,和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个别企业观念还局限为电子商务就是使用电脑和上网。只有少数综合型外贸企业在网上开展了采购和销售等活动,能够为客户提供在线下单、订单修改服务,真正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协同式交易。由此可见,浙江外贸行业的电子商务还有很大的培育空间。

3.外部经营环境尚不健全。法制环境市场有待完善,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的权威认证,对网络犯罪的定罪和处罚缺少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资金方面,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融资渠道少,投资乏力;在物流配送方面,目前,浙江外贸企业的物流配送设施设备不够完备,覆盖面小,配送成本高。

4.人才瓶颈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不平衡。一方面,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由于缺少师资,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机械、刻板,成材率较低。学生表面上成了全能,实际上则是在每个层次上都是浅尝辄止,领悟不深,实践操作能力差。另一方面,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浮躁片面。比如有些企业没有经营战略,急于求成,误以为招聘一些网络工程师、组建了商务网站,就可以坐享其成。由于缺乏人才的支撑,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往往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最后使得项目建设半途而废,即使项目建设起来,系统总是不完善,发挥不了效益。

三、促进浙江外贸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1)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政府本身也是电子商务的用户,政府对电子商务的认同和使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电子商务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因而政府应顺应趋势,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发展电子商务,方便大众,如加强信息公布、实行网上报关、纳税,实施网上招投标、网上支付和结算等。(2)通过对基础设施、物流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完善,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所需的技术条件,降低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门槛。浙江的外贸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政府各部门要从企业角度出发,数据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使其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兼容,如贸易单据、数据格式、技术标准等;要尽早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结合海关、税务、商业、贸易、金融、商检等管理信息平台,在统一增值网络服务平台上,实现价格、供求、货物信息联网传递和发布,以及资金结算的计算机网络化,建立一个高透明、高效益、低成本的综合性物流商品信息系统;完善商业支付系统,提高电子支付水平,规范电子货币的发行和管理,为外贸企业的网上营销提供信用担保。

2.外贸企业方面的对策建议。(1)外贸企业应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适应国际化潮流的需要。外贸企业要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普及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集成的系统。采取积极的措施,整合内部资源,把钱花在刀刃上。(2)外贸企业也应积极与银行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外贸行业应用电子商务较好的城市的经验,普及信用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电子支付方式,使网上付款变得安全、方便、快捷、高效。(3)发挥浙江中小外贸企业特色,积极应对电子商务中激烈竞争。通过推进代理制或走实业化的道路,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细分市场,填补国际市场空白。浙江外贸企业应把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经营特色。通过网络互动式沟通特点,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4)重视对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培养。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将电子商务方面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电子商务是网络技术应用于商务活动,需要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因此,外贸企业在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后,还要对其进行实务性的培养,提高电子商务岗位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切忌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 刘继萍.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经贸,2005(2)

2. 黄迪,李宵.浙江省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2006(8)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2)

篇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篇6: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摘要:近年来环保产业的经济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环保产品和技术的渗透程度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很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对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技术创新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技术基础薄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渠道不畅等方面的问题,亟须按照“抓设施、促创新、上水平、引民资”的基本思路,掌握好节奏和重点方向,通过政策进一步刺激环保产业的发展.作 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 Key Industry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e“ Group of State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 作者单位:期 刊:发展研究 Journal:DEVELOPMENT RESEARCH年,卷(期):,”“(5)分类号:X3关键词:环保产业 发展 思路 对策

篇7: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国家《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及省工信委“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

足发展,电子政务稳步展开,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建立,即全市各级机关办公业务网互联互通,并与66个市直部门和4个县区实现网络连接;市政务专网由横向和纵向主干网络组成,横向联通全市各政务机关和部门内部网,纵向连接国家、省级和各县区政务专网,成为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泛的政务系统专用互联网络;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正式站点,成为市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门户;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目前建有纵向业务系统28个,横向业务系统6个,并运行有国家政务外网业务系统12项。建立专业数据库28个,其中人口信息库、法规数据库、信用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和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投入近

亿元,80%的市直部门、所有县区政府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网站。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财政投资近3000多万元,正在搭建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及政府部门数据交换平台。

2、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市民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托市政府门户网,73个市政府部门和4个县区开展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提供网上表格下载等便民业务,方便了企业办事。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依托政务专网开展贯穿各级、各部门的多种业务应用,建立了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80余个,政务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建议和提案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办理;公文、信息、机要和明传电报在各级、各部门间实现网上安全传输;建立水利、防洪抗旱、人防、林业防火治安、交通等应急指挥系统8个;在线访谈、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逐步开展并

取得成效。“金安”工程稳步推进,财政、税务、工商数据比对工程实现了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借鉴;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为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已经逐步建立。

3、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得到加强,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的指导、收集和编报,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做

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章,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政务信息能力普遍提高,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8期,全市各级机关先后有600余人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面临的形势。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家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电子政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国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确立了定位;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民信息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为电子政务发

展提供了外在动力;相继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为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市政务网的建设,为整合资源、构建统一基础平台,促进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局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政

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安全管理不规范,法制建设薄弱,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能适用实际需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产业底子较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创业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期间

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以及关键业务和关联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整合与协同。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安全的关系,按照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建立技术、管理和制度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保持应用、安全、发展以及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重点推进。围绕政务强化需求,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按照机关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优先和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机关效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4、统一标准,确保安全。按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破解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难题和瓶颈,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是:按照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度;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创业服务年建设为抓手,加快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务专网互联互通、协调资源、协同业务的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重点推进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事业各个领域当中的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平台,拓宽全市机关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网络化服务功能,逐步打造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关人员的信息能力显著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整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是按照省统一要求,不断加强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完善网络基础平台。整合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导航、共享、交换,为各类政务信息化

应用提供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全面完成设备升级改造和备份工作,确保高效稳定,不断适应政务信息化应用复杂多样和发展变化,及其对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扩展性的要求。二是加强数据资源、交换及安全管理建设。集中管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为政务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共性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成本。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与集成,支持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安全管理上,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政务数据的备份、容差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三是建好应用、安全等平台。在应用平

篇8: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1.1 扩大开放的外部环境和业已启动的新一轮基本制度创新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天时之利

上世纪后半期起,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其发展的脉络大致是:先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产品和零部件,如纺织、食品加工或者是“三来一补”;然后是转移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钢铁、机械、化工等;再后是继续进行以上两类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成熟型、非核心的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势头依然强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十七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大的势头更是不可逆转。受其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纷纷把目光瞄准前景广阔的十三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在进军的地域选择上更青睐有利于扩大辐射半径的中部地区。此外,受区域梯度转移规律支配,在东部沿海先行地区,曾经的那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劳动力来支持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着力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趋向日益显现。所有这些必然地赋予了作为中部省份的安徽在今天的开放及承接产业转移上的双重内涵。

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又有了新的重大进展。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强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强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社会和基本政治生活层面,强调“四个尊重”,特别是尊重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强调在新的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包括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此外,更加务实地把制度创新的着力点锁定在各项具体的制度规则,特别是在那些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寻求公平竞争环境的制度上:颁布“36条”推进行业开禁、私产正式入宪、高票通过历经十三年酝酿讨论的物权法。所有这些共同地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

1.2 独特的区位优势及较好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地利之便

1)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带,也是全国仅有的与三个东部省份为邻的二个省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国际知名学者几年前就有过“明天的太阳将从这里升起”预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安徽的交通和通讯都有了很大发展,便捷的铁路、公路、水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2)经济总量居全国中等水平。

2006年,安徽GDP总量为614 1.9亿元,居全国15位,三次产业比重为16.7:43.3:40,城镇化水平为37.1%。处于全国前十位的主要产品有:油、粮、棉分别为4、6、7位;空调、家电、卷烟、纱分别为2、5、7、8位;硫酸为5位;十种有色金属、粗钢和水泥均为9位;原煤为10位。

3)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注重教育的历史传统,安徽人口整体上素质较高,古往今来一直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科技精英的重要输送地。目前,仅安徽农村就已转移出了1 040万劳动力(截止2006年底),其中跨省的达780万。这些外出的打工者善于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进取。在收获打工报酬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支极富潜力的人力资源大军,他们中已经并还会源源不断地继续成为建设家乡的创业者和劳动者。

1.3 软环境开始改观尤其是重商氛围的初步形成渐现了加快发展的人和之势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大致有二个方面:一是有形的要素供给硬环境;二是无形的制度供给软环境,而后者又可再进一步分为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以及由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科学教育等非正式约束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三个方面。应当看到,尽管进展比期待的缓慢,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还是给安徽的制度环境带来了较大变化;多年的耳闻目睹及不断反省反思,再加上东部地区的示范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已经产生了日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久违的创业冲动正在萌生。今天,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已日渐成熟,在“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全民创业”、“861行动计划”的强力带动之下,安徽正在成为一方颇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表1)。

资料来源:统计公报、安徽年鉴及政府网站

若是把以上“天时”概括为“开放+开禁”,那同昔日的东部相比,今天的安徽则拥有一种后发优势:所有制结构调整既有可能大大加快,又有可能更为均衡、高效——因为,至少有可能避免曾经的那种只给外资超国民待遇、而有意无意地压抑了民营经济的状况。若是把以上“地利”归结为“区位+资源”,那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安徽便更多地彰显出几分率先优势:曾经的发展洼地有可能要成为中部崛起的前沿阵地。不言而喻,开放+开禁下的这一崛起,其结果必然是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下的。

2 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2.1 立足战略思维,统筹兼顾谋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加快安徽非公经济发展而言,坚持统筹兼顾应具体注意三个层面。①非公经济发展与深化国企改革统筹兼顾。首先,只有国退才有真正的民进。安徽个私经济的相对弱小与国有经济至今仍然战线长、地盘大、退出慢不无关系。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占经济总量40%左右的份额表明了安徽非公经济相当程度还停留在“拾遗补缺”阶段(表2)。此外,唯有民进才能有真正的国强。民进也是国企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民进带来的产权主体多元化,国企内部体制僵化、机制依旧,即使是目前尚有活力迟早也会被逐步窒息;没有行业开禁、民企进入,养尊处优的国企缺乏竞争对手,也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即便是有过耀眼的辉煌也终将难以长久。②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兼顾。作为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安徽产业结构的基本态势当然是资源主导型特征明显,精深加工产品少,高新技术发展滞后。可若考虑到国有经济占据了经济总量的大部,上述的产业结构其实就是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实也就是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今天的安徽,两种内容不同的结构调整其实是相通和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手段和途径,所有制结构调整则可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③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外部开放引资统筹兼顾。推进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又要优化产业内不同行业、企业间比例关系,这即是要推进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洁净化。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特别是后一方面任务当然要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战略重组,还要拥有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然而安徽省弱小的民间资本目前根本无力承接战线过长的国有经济的较大规模退出。不仅如此,寄希望于这些资本进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原本就是逆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别说很难如愿,即便侥幸进入了,其结果往往是“一股独大”,很难促成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根本变化。有鉴于此,坚持既对国外开放,也对省外开放,借助战略投资者的力量来加速结构调整,是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注:①为截止到2006年6月的数据; 资料来源:两省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政府网站

2.2 以开放促改革,推动社会生活全面进步

目前,人们大都接受了这一看法:同发达省区相比,安徽的最大不足在制度软环境尤其是社会人文环境方面。谈及其中的原因,通常的说法是改革不够深入。然而,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它与一个地区开放与否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紧密相关。事实上,对外开放从来就是一个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和带动的同时,也要接纳与之相伴的制度文化的传播和渗透的过程。从东部的实践来看,历史上它们曾早早接受过开放的洗礼,打上过重商主义的烙印;而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与安徽的差距也不算是太大。但是新一轮的率先开放带来了外资大量进入,必然要求引进和建设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这包括与新的产权制度、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各种法律规则,也包括宣传这些制度的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还包括在这些舆论导向下的认同新制度的社会心理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曾经的传统底蕴再加上由新的开放注入的内生活跃因子,这些区域的制度文化变迁——这原本可是整个社会制度变迁中最缓慢、最困难的部分,事实上就被大大加快了。从这种意义上看,制度软环境的进步只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所以,开放对于今日安徽之意义决不只是招商引资和获得相应的技术溢出。对于一个落后闭塞的中部省区,对于已习惯于在其中悠哉悠哉过活的人们,开放可能更多的将是带来一种契机:暴露并冲击着体制上的诸多不适应,要求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得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只要这一过程能够不断地持续进行,曾经的路径依赖就有可能被逐步打破,传统的工商文化底蕴也就有可能得以逐渐激活,民众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又可能重新涌动。所有这些,不正是我们一直渴望和企盼的吗?

2.3 以管理创新促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安徽正在努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效能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作风问题,服务的质量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地区的政务环境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安徽机关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效能不高,当然有共性的制度上的深层原因,因此,它的彻底改进当然有待于全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进行。不过,安徽的效能问题可能还有自己个性的原因。它与各级政府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管理过于粗放紧密相关,换言之,它可能还源于人们在贯彻实施基本工作思路时,对操作的细节及技术不够重视。就推进非公经济发展而言,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厅局以政策法规形式下发的正式文件就不下20份。执行的效果如何?一个基本的评价是:文件很好,却未能都落到实处。这里的问题可能还是在文件本身。这些文件①可能本身就比较粗糙,缺乏操作性。它们有的只是抄抄发发,从文件到文件;有的只是初步点题,泛泛而谈;有的只是原则性要求,没有具体的机制设计。②可能执行起来会与某些人或部门的利益抵触,也可能尽管这部分人的利益并未受损,但却不能让其获利(其实,使每一项改革或创新尽可能少的构成对现有制度框架的重大挑战,本来就是改革顺利推进的秘诀)。③可能执行的成本太高,或是执行中涉及的部门较多,难以统一协调。④还有可能在设计时就很少考虑到相应的评价、反馈及监督落实环节。千万不可小视管理粗放的危害,一方面它事实上造成了逆向激励,因而进一步放大了作风不实、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失信于民,必然会带来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要把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倡管理的精细化作为推进促效能建设的抓手。要知道,任何一种理念和创新都需要技术支撑,忽视制度创新的技术层面和机制构造,忽视细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再先进的理念和创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4 求真务实,为全民创业多办实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对它的理解首先应当是党的思想路线层面上的,经典表述当然是毛泽东同志的那段名言。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实事求是是否还应该包括道德或行为准则层面上的含义,它是否还应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①讲真话,做实事,不尚空谈,求真务实;②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我们以为这应当是明确肯定的,事实上在今天的不少场合,人们已经是在这一层面来使用它了。如果这点能够成立,那么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当然要坚持实事求是,尤其是后一层面含义上的。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的安徽政坛却明显对此重视不够:大会小会官话套话空话不少;街头巷尾营造声势的口号常新。还有那些妙笔生花的报告和总结,一些外省市的同志都专程前来学习取经。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吗?

3 若干具体对策建议

3.1 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深化国企改革

1)消除盲目乐观,增强危机意识。

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目前安徽民企虽然不行,可国企还是不错的。的确,安徽是有相当不错的国企,但从整体上看,这一不错却主要不是源于企业内部体制和机制上的不断创新。事实上,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制造业500强排序中,安徽的大哥大马钢就已比江苏的民企沙钢落后了10位,而海螺与雨润几乎就是平手(分列55和56位)。可以设想,随着各地民企的继续成长以及进一步开放吸引的跨国公司持续进入,曾经不错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2)加快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

按2006年年鉴数据,安徽登记的国企还有2.5万户,其中80%分布在除制造和金融以外的其他各业,仅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就有10 375户。要下决心尽快结束这一局面。当前,制约退出的最大难点是成本筹措。对此,我们以为,首先要明确支付这一成本的必要和必然,并且长痛不如短痛;然后才是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3)加快进行省属企业的整合和重组。

有关部门早已明确,到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将由目前157家调整、整合为80~100家。与之对比,安徽省目前的近40家无疑是太多了,况且其中原本就有一些既不大也不强的,加快重组整合迫在眉睫。

4)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目前,尽管全省99.4%的国有大中型的企业都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国有股的比例平均为59%[1],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突破口仍然是产权主体多元化。要有勇气、有魄力精心安排部署几项大手笔操作,把一些优质的国有资产拿出来与外商(国外、省外)进行合作,以此来推进国企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较大改观。

3.2 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在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宏观大背景下扩大安徽的对外开放,至少要关注两个基本方面。①厘清现阶段对外开放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明确,目前安徽对外开放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此,在开放的具体方式选择上,应当量力而行,以引进来为主。此外,考虑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在项目引进的整体部署上,要注重引资与选资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②与时俱进,调整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一是将外贸外资的数量导向转变为质量导向。外贸外资数量是开放的成就,而并不就是发展的成就。二是创造条件,争取尽可能地多获取技术溢出。对某些重要的产品和产业要既对外开放又对内开放,还要考虑同时引进两个以上的竞争者。此外,要注重强化利用外资中的合资方式。三是坚持以市场力量来吸引外来投资。切不可让本属于经济行为的利用外资变为追求政绩的政治行为。要允许各地利用外资的力度不同,进展有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利用外资当然也会不平衡。四是立足长远,逐步以平等的产业倾斜政策来取代现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内资外资都能共同地服务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3.3 为全民创业提供宽松的税收环境

1)确立藏富于民的税收理念。

全民创业的逻辑前提是人们有钱可创,有业可创。如果没有起码的原始资本,没有明确的预期收益,创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如前所述,我们的确需要花大气力引进外来资本,但归根结底,促成安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内在的本土力量。因此,有必要根据“欲取之先予之”的理念,对现行的税收方式进行相应的反思和调整。

2)尽可能地宽容、善待个体工商户。

目前可考虑,①尽快在取消专门针对个体户的集市贸易管理费和工商管理费。这二项收费源于上世纪80年代,二十多年过去了,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应像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那样,尽快全面而不是有条件地取消之。②对个体户进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比如,对无固定经营场所或只是租用简单摊位的小商小贩,可允许他们无照经营,不收税费;对那些虽有一定门面可主要是利用家人从事经营和劳动,并未聘请雇工的个体户,可要求其领照备案,并可酌情一定期限少收或不收税费;对已有较大的固定门面、雇工4—5人以上(具体可视技术含量而定)且有相对成熟的经营业务的个体户,可实行严格的建帐收税。

3)通过努力,逐步让各类非公企业都享受平等的税收待遇。

目前,我国外资企业均已享受了尽可能多的各类优惠。就安徽而言,除了二免三减半并可相应延长外,省里还明文规定可以免征地方所得税以及按低限收取土地出让金。对比之下,本土的私营企业一是相应的财税政策少而空,例如在2007年3月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达的对36条的贯彻意见中,关于加大财税支持的部分仅是屈指可数的寥寥数行;二是仅有的一些优惠政策覆盖面十分有限,例如只是着重于那些提供了再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应当结合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比照现行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性税收鼓励政策。

3.4 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经过多年的探索,对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央已经明确了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的基本思路。具体做法,一是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动力,改造改组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及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地方性的金融结构;二是扩大利率决定的自主权,让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或机构能够以利率覆盖风险升水,并能够可持续发展。伴随这一过程,安徽的金融改革有进展,也有诸多不足:一是基层信用社改造或改组覆盖面比较有限,二是业已进行的改造或改组其本身也是初步性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为此①继续稳妥地在更大范围推进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当然既可“新建”,也可“改造”,但相形之下,对现有风险不大、或是经过努力可以使其风险明显下降的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成本和风险可能相对较小。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徽商银行的管理体制及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可行的方法是,抓住扩大金融开放的契机,引进境外银行资本和优质民间资本加盟,以此来稀释国有及国有背景资本的股份。③坚持金融改革的既定方向,明确锁定改制后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策略。目前中国缺少的不是大银行,今天安徽最感融资困难的是那些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处与初创阶段上的各中小银行与其不切实际地与大银行盲目争夺市场份额,还不如把自己的目标转向更有赢利前景和广阔市场空间的中小甚至是微小企业。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定位准确、机制灵活,就会有竞争力,小银行也可以发展壮大。

3.5 加大对非公经济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除了人才外流,安徽人力资源分布的另一特点是,本土的人才精英大多积聚、沉淀在容量有限的公职人员队伍之中,发展非公经济急需的创业、创新领军人物明显供给不足。发掘、利用这批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支持发展非公经济,而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逐步打破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为此,①继续鼓励支持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到非公经济企业任职打工(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挂职锻炼)。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从事多种方式的创业和创新。创新人才及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机制。要既关注基本的理论知识层面,又关注面向市场而进行的服务于企业及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和开发,要将是否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是否对安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也作为评价的一个重点。提倡、鼓励科研人员同企业建立多渠道合作以及联合创新。强调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要由企业领衔或与科研人员(机构)联合申报。允许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休学创业。经学校批准,学习期限可适当延长。

3.6 改革现行的统计制度,完整、准确地反映非公经济的发展和运行

建立并完善对非公经济的统计制度决不仅仅是满足各级政府及部门宏观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它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立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对统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全民创业的舆论环境的当然组成部分。通过权威部门定期准确发布相关的统计信息,就是在以客观真实的数据来宣传全民创业的进展和成果。这既可以鼓舞、激励人们踊跃投身创业,也有助于人们根据相关信息形成相应的市场预期从而有利于各类非公企业进行经营和决策。对此,发达省区早已开始进行了。近几年来,苏、浙、沪等地的统计公报中都有相应的对非公经济的数据说明。相形之下,安徽的这一工作则较为滞后:一是可见到的有关数据少而不全,二是数据由多家提供,缺乏规范、统一,三是发布方式也不够规范,常常是由领导讲话、 报告披露或由新闻形式见诸报端。应当对已试行多年的民营经济统计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加强分工合作并规范、统一的基础上,定期发布相关统计信息,并将其纳入年度统计公报和年鉴之中。要让统计工作也为安徽发展非公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R].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张卓元.完善新体制仍需大力深化国企改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

[5]张幼文.对外开放效益评估的主题与思路[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下一篇:沈阳农业大学科级机构及领导职数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