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2024-08-21

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共6篇)

篇1: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丰富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我想:我们教师要树立“理念意识”,用高度的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学生意识”真正地在教学行为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活动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教师树立服务与学生的服务意识,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树立“方法意识”为了学生更好的乐于参与学习,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鱼场”,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更要给孩子创设引起思维挑战的学习情境场,还要给孩子们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发现、探索、挑战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理念的高度决定行为的宽度。”“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相信,在我们教师理念的转变下,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会随之转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是有活力的,生命才是鲜活的。

篇2: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摘 要:新教师的尽快成长与成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乃至学校整个事业的发展。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树立六种基本意识:一是角色意识;二是师德意识;三是学习意识;四是研究意识;五是自主发展意识;六是健康意识。?

关键词:新教师;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意识

??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都有一大批师范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新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大,他们的尽快成长与成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乃至学校整个事业的发展。这些师范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师范素质和师范技能,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他们满怀激情、期望和梦想: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好教师,但是在角色转化和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却遭遇到诸多困惑,如期望值过高、需求无法满足、专业自主性较差、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滞后和中小学环境及管理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新教师自身的原因。“传统教师发展观以工具理性主义为取向,将教师看作技术者(technician)或工匠(craftsman),无论是在谈论教师专业成长、师资培育,还是教改问题时,总是把焦点放在技术的改进上,认为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是教学品质的重要保证。这种趋势在近年有了改变,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意识与反思的重要性,认为教师的有意识思考才是影响其教学行动的关键。”[1]所以,本文拟谈谈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树立的基本意识。?

一、角色意识?

“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本社会制度的价值观、规范和习俗,保持特定社会形态的延续性。所以,教师要有非凡的道德勇气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格力量;要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要淡泊名利,耿介自守,有足以感召学生的人格力量;要努力学习新知,不断进取。“教师就意味着奋斗、期待、盼望;意味着继承、标新立异和创新。”[3]?

在此基础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角色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教与学的研究者。[4]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指在新课程中,教师仍将承担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但这种角色将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因为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更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局外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着最佳的研究机会,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所以,“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德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此而带来了整个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繁荣,但是,在物质繁荣的光环下,人们却普遍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失落与道德上的无助。在越来越注重实利的今天,人们在面对要不要崇高理想、如何对待人生价值的追求方面,存在着诸多分歧。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出现了一些师德方面的问题。一些教师在校园里或者课堂上衣着不整,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甚至有部分教师的行为严重违反道德和法律,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教师的威信受到很大的威胁。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备课本是二三十年的老皇历,知识结构是早掉光了牙的老古董,教学模式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倒翁。”[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有人说: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教师学问的怀疑,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加不幸了。”[6]当前,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规范教师的行为。要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时要求教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责任心,才能做到有心、用心,才能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三是要唤醒教师之爱,教师要关心和了解学生,尊重与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爱是一种心灵相通而产生的情感,而不是意志或意愿。“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他想要这么做,更不是因为他应该这么做,而是当师生通过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悦纳其学生的内心体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想到自己学生的存在就产生的愉悦或关切、关注。但是,任何出自强迫或强制的行为都决不是出于爱的行为,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强迫或强制,教师依靠教育法律、法规而自制也是一种强制,所以,师爱不是由义务或责任而产生。”[7]?

三、学习意识?

学识水平是教师综合素质在知识结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体现。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不可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积极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总体综合的趋势,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些变化与要求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教师要发挥自身学识水平,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注意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负载更多的信息量,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8]?

教师这些丰富的知识从哪里来?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加强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课标指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一种生命状态。”培根也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很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也很爱读书,但不知道如何选择。要解决这一疑惑,还是要回到教师究竟需要哪些知识这个问题上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学知识。所以,我们的新教师要多阅读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要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二是要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书籍的阅读,教育者要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应该努力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类的书籍,这是新教师迅速成长的凭借。三是要多涉猎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新教师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多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听一听他们的课,在听课的基础上了解教学的基本过程,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习对课堂的把握,在听课的过程中领悟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素养。新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基本规范,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而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四、研究意识?

教师角色的不断丰富要求教师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一是教师职业特点的需要。教师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不是对不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解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及文明成果传授给学生,如何针对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何针对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学生成长环境带来的变化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目的、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注意研究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主导的知识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者,更应该是教学的反思者,通过对教学的不断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作出示范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确影响。新教师更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不断创造,才能为教育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够更深刻理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体验到教育的价值和欢乐,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求索和追求,进而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其基本特性包括:研究的实体是以校为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全体教师,研究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教育行动研究、教学实践反思。?

五、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作为教师职业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自主发展首先作为一种个体意识,是在确立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对自我意识的积极调控和主体人格的有效建构,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自强不息的自主意识为目标,以激发人的自主发展内在动机为出发点,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发挥个性潜能,逐步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健全心智,从而达到在终身学习的心理和能力基础上有效地达到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9]对于新教师来说,树立自主发展意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师在开始的几年能在教学科研上做出多大的成绩,关键是促使新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师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要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与他人交谈、反馈、自我反省等方式,了解自己对工作的喜好程度、自己的职业人格、自己的职业目标等,也可以坚持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人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以随时终止的阶段性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进行的连续发展,并确定自主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师范教育的角度看,一个合格的教师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自己塑造的,实际上,教师自已塑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六、健康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对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有哲学家将健康比做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是1后面的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则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可见,健康对于我们人类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然而,作为人类知识、信息传播者的教师,其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一系列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常感叹自己活得很“累”,并常常伴有食欲不振、头痛、失眠、心绪不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健忘等现象。同时,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莫名的焦虑、忧郁、压抑、担忧、受挫感、无助感,丧失自信心,对工作不满意,有职业倦怠的情绪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角色转变缓慢、工作焦虑、健康意识和调适能力不强等原因,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新教师一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劳逸结合,张驰有度,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适度锻炼。利用空闲时间,加强锻炼,强健体魄。三是积极进取,心胸开阔。四是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进行心理调适。

??

[参考文献]?

[1] 姜勇.关于教师专业意识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6(9):8 .?

[2] 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8.?

[3][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9,57.?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

[5][6]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229-230.?

[8][9]苏尚锋.教师自主发展的三部曲[教育论坛,2006(8):77.

篇3: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一、要树立载体的理念

在大学教育中, 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做人。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赫钦斯认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 而是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善。教学担当着四个任务, 理想、道德、文化、纪律, 其中文化知识仅仅是其中之一。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一个载体, 通过这个载体, 培养、训练学生树立理想,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使他们由自然人向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合格公民转变。

二、要树立欣赏的理念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学生在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地方, 恰恰学生最需要的是爱。作为教师, 就要经常用教育者的眼光、角度去寻找、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对他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个点滴进步, 都需要用语言表达你的赞许、惊喜, 经常表扬那些他们都想不到的、也可能是非常小的优点或进步, 使学生有亲近感、成就感, 这对于促进他们树立信心、找回自尊、战胜困难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三、要树立双赢的理念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往往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遇到问题, 特别是作为教师, 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 多鼓励, 少训斥, 更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这样也就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 视你为良师益友, 有事愿意同你商量, 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事实上, 当学生肯对你说真心话的时候, 你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许多教师在看到某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时, 喊起来问一些他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然后一顿批评, 这样做毫无效果, 只能产生情绪与对抗, 对你的教学是不利的。

四、要树立责任意识

对于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及相应的例题, 要反复带领他们做, 再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基本的测验, 这些都要事先告诉他们, 并不要期望他们在知识、理论上能达到多少深度, 而是要学生知道, 这是这一阶段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 他们有责任尽可能好地完成。而且只要他们有责任心, 也一定是可以完成的。这也是培养、训练学生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给80%~90%的人, 通过一点努力, 能完成的任务。若你给他永远也不能完成的任务, 造成他们没有任何希望, 结果可想而知。

五、要树立诚信意识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提出,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 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可见, 教师说到必须做到, 如果做不到绝对不说。每次上课都要严格考勤, 测试时不论什么原因不到的绝对不能补测;告诉学生下次上课要提问的问题, 必须提问。不能只要求严而执行不到位, 必须兑现承诺。

六、要树立宽容意识

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要允许他们犯错误, 允许改正错误。例如一门课平时测试十次, 教师要明确告诉他们, 计算最终平时成绩时, 只选其中最好的七次为依据, 具有一定弹性, 不会因为自己一次没有发挥好而失去信心。这样能减少学生的压力,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能有调整的余地。师生双向交流要充分, 平时的训练、测试, 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评, 让学生知道哪里出错了, 存在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改正。同时要求学生及时改正, 并明确提出容易出错的题, 往往就是期末考试要考的题, 必须重视, 而且下次真考到的话不能再出错了, 否则就是不可原谅的。

篇4: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模式意识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运用中,教师常常批评别人非此即彼,自己又不知觉陷入了传统教学模式“钟摆”的惯性之中。那么我们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模式的科学意识呢?

1.树立教学模式的“研究”意识。借鉴和模仿是形成教学模式的途径之一。考察那些优秀教师所以取得成就的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他们有着清醒的模式意识。而一些教师教学水平层次较低,其原因之一就教师没有养成对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进行“模式”特征上的认识与分析的习惯,仅把教学能力的增强局限在具体学科内容的熟悉与某一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因此我们教师要养成教学模式的“研究”意识。

第一,模式定位。教师能通过对自身教学活动的经常反思和总结,以明确自己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模式的类型;第二,寻求规律。教师要善于将自己习惯运用的教学模式向某种教学的理论或思想靠拢,自觉地寻求其理论指导;第三,模式提升。能根据学习或教学理论的新观念、新进展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模式的层次;第四,模式选择。教师能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条件、教师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来运用和选择教学模式。

2.树立教学模式的“扬弃”意识。当前一些学校推广杜郎口的模式(每节课老师讲授不得超过10 分钟,学生活动不得少于35 分钟)的“愉快——合作学习”课改教学模式,并且滔滔不绝介绍这种授课模式的“实用”好处,还说学校要求科科“学”、堂堂“学”、班班“学”。但是冷静地反思,这种替“师”破茧的课改教学模式的“模式化”管理,似乎违背了教育学的“因材施教”的原则、辩证法的“扬弃取舍”原则、学校工作中“实事求是”原则。

这里有个疑问:这种离开教学整体片面强调师“讲”与生“动”的时间模式化,会不会导致教师教育主体内部失调、失重?难道“讲”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联想到最近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开讲的“百家讲坛”,易老师“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仍然能获得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教师无论选择应用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时都要有灵活性与适用性。因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在选择时应该是各取所需。因此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讲授法、直观法,还是实践法、复现法,我们选用时,并不是哪个不好,哪个最好,哪个应被抛弃或要改革它的问题,而应“扬弃”,多种模式的互补融合。

3.树立教学模式的“生成”意识。一些课改示范课,几乎每一节课教师将大量的现代多媒体图片、文字、声音等将教学引入全新的境地,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笔者从一节数学课看,虽然既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又有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但是整节课这位老师似乎变成了“演员”“讲解员”,学生们成了老师的热心观众。这样媒体教学现代化,和以往灌输、填鸭的教学方式依然一样,只不过披上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外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应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观点、冒出新的思路,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全部预先制作出来的,教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及时加入到课件当中。事实上有时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浅显的点拨与简洁的板书也可使教师随着学生思路灵活地改变预设,使师生的互动性更强。

4.树立教学模式的“深化”意识。当下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学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小黑板上交流,学生的确是自主“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探究教学的有效性还很低,似乎把合作探究学习还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时髦,或合作匆忙,草草收场;或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其实,合作探究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实现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间学习“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是我们要因课、因生、因师、因校等具体因素而灵活运用,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

5.树立教学模式的“创新”意识。当前许多教学模式大都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或一个层次上去理解课改教育理念,并且都似乎“偏于一隅”地强调了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应该说认真咀嚼这些新模式、新思想,对教育教学不无启迪作用,但是如果教师抱着一种标新立异或急功近利的心态,趋之若鹜,盲目跟风,会不会造成“泡沫化”短期教学行为?其实,选定了一种教学模式,理论上应该尽可能创造与之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完全按照模式的程序逐步实施,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活动,对一种模式的完全服从,必然以放弃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自由为代价。选择一种教学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必须置之于教师学生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必须从学生、教师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学”和“创”。

6.树立教学模式的“变式”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不能相同,必须因生而变、因师施教。我们决不能成为教学的模式化重复者,教师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追求,否则“南钱北魏”教学风范永远不会出现。由此,也许有的教师要问,理想的课改教学模式在哪里?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应基于以下的六个基点而灵活选用、组合优用:课堂教学是学生温馨的港湾、自主学习的舞台、思维与创造的“超市”、师生互动的“动感地带”、课堂文化的“孵化器”。因此在选用教学模式时一是要借鉴学习,熟悉多种教学模式,二是要活用,整合多种模式,三是要超越模式,走向教学的自由境界。因此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应该是有形无模。

7.树立教学模式的“集成”意识。何克抗教授说过,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理论依据。但是当前在课改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新教学模式由于其先天不足,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改理论准备不足,指导思想不明确和评价体系先天性缺失,在模式建构与借鉴中只注重了教学模式的某几个方面,没有系统地集成,就拿到实践中应用,效果自然不明显。因此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构建,学校管理应基于五个要素于整体中考虑:一是指导思想,即建立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变化;三是操作程序,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四是运用策略,即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五是评价体系,即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8.树立教学模式的“放飞”意识。当前,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日渐兴起,不少教师通过努力,但很难地走出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创造“新课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个中缘由很复杂,但是我们不妨也从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端正思想”本身找原因。课改教育思想、模式不是人为的概念堆砌和演绎,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自身实践中的意义追求和规律探究,教学模式本质上应是自由的、丰富的、发展的,任何人为的统一和强加最终都是徒劳的。因此,当前实施课程改革中,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当务之急不是一厢情愿地强制性端正教师教育“思想”:人为模式“规范”。而是给教师课改“教学模式”以更多的教育选择与放飞!“教学模式”选择与放飞是一种“自在”:课改教育思想、模式同教育实践同“在”;“教学模式”选择与放飞是一种“自为”:课改教育思想、模式与个性同“为”;“教学模式”选择与放飞是一种“自律”:课改教育思想、模式与行为同“律”。由此,教学模式一经成为教师一种意识而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实验、充实、发展的时候,其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将是不可低估的。

篇5:做好财政工作应树立六大理念

理念即理性概念,常指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多地应用判断、推理等手段的理性思考。为此,要做好当前的财政工作,应树立“六大财政理念”:

发展生财的财政理念。小平同志曾指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当前各级财政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问题,如财源后劲不足,财政收入质量不高,工资难以兑现,财政风险较大,社会保障能力不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发展。离开了经济的发展,财政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振兴财政的思想,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财之道。要以发展为主线,在调整经济结构,壮大财政实力上有所作为。要进一步改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大环境上,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的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第二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对财政的贡献份额。通过加快发展,建立起多元、高效、后劲足的立体财源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充裕的源泉和牢固的基础。

依法治财的财政理念。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也是管理财政工作的最理性的方式。财政部门要实现依法治财的目标,就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使财政活动始终处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当前,要加强财政立法进程,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财政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财政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用法律知识武装财政干部的头脑。财政管理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做

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随意性。要严格财政执法,规范程序,加强监督,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和违法责任追究制,强化法律惩处机制,依法严肃处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财政经济领域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维护法律尊严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全面推进依法治财工作。

科学用财的财政理念。管子说过,“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如何有效地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切好财政资金这块“蛋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当前,有些地方的财政调控能力不强,财力不足固然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不实事求是,不量力而行,过度分散财力,便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财政工作要讲科学,首先,要求理财人要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要用科学的立场、方法,利用全面观、发展观、矛盾论、实践论等各种哲学成果去认识财政问题,分析财政问题,解决财政问题。其次,科学的精髓是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财政工作不创新,只能是坐以待毙;财政工作要创新,就必须杜绝消除“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下多少雨,地收多少米”的消极等待、按部就班的理财行为,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去挖掘、开发、利用财政新成果。近几年,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部门预算、推进农村费改税、构筑公共财政框架……,这些无一不是财政创新的结果。各级财政部门要以科学的理念,把创新作为理财的最大价值理念,不断地去进行科学实践,创新财政思路,推动财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效益量财的财政理念。一切财政工作的优与劣,最终将体现在效益的好与坏、高与低上,效益量财,效益是衡量财政工作的根本标准。财政工作要讲求效益,以效益量财,就要求财政部门按照社会主立市场经挤的要求,把结果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财政工作的根本指南,达到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财政工作追求的应是一种全方位的效益。在财源建设上,要培植效益性财源,使财源建设的努力体现在财政增收上;在财政收入上,要减少非税收入,杜绝虚列、空转等现象,挤掉收入中的“水分”,提高地方的可用财力,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在财政支出上,要科学界定支出范围,改变资金缴拨方式,完善量化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财政监管上,要加强监控,准确把握财经运转信息,规范财经秩序,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好财政工作,不仅要算好经济帐,同时要算好政治帐、社会帐;不仅要算好眼前帐,还要算长远帐。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工作体现的应是一种政府行为,追求的应是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系统整合体,长远效益和眼前效益的有机结合点。

为民理财的财政理念。我们的财政工作是党领导下的工作,应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原则。当前,财政部门为民理财,就要正确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杜绝财政资金的浪费流失。要尽快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增强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和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落实工资统发政策,保证机关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兑现,继续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职工失业和养老保险体系,要加快推动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医药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等财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还要注意加强财政部门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协调,注重群众对财政工作的监督。毛泽东曾说“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众,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的财政工作者也应尽可能地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公开办事原则程序,让人民参与进来,共同管好财,用好财。

篇6:一个优秀员工应树立的基本意识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看清你工作的本质所在。

正如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言,决定企业命运的三个要素是:“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每一位管理者、操作者都应将质量放在首位;企业最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能够挤身全球500强的企业巨无霸们,没有哪一家的市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冲出来的,没有哪一家的声誉是靠低劣的质量维持的,这正是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风行于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原因。

我们只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我们的劳动才没有白费,制造出合格品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因为质量对于一个企业太过重要,似乎用再多的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

★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本公司产品的第一消费者。

要正确理解,在这个早已摆脱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多层次的角色。我们在为别人制造加工产品时,也在消费别人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比如我们为别人制造食品,也在消费别人为我们提供的纺织、皮革等生活耐用品;因此,我们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要时刻以消费者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劳动,要以消费者的眼光来要求自己的劳动及评价自己的劳动成果。

古人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自己如果都缺乏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忠诚与信心,有怎么能让别的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呢?我们只有生产出自己有强烈消费欲望的产品,才能最终吸引广大的消费群体。

★管理无处不在,广义而言,我们都是管理者。

作为普通员工,通常习惯与被管理,或者叫做被指挥或安排去完成某项具体而细微的工作。那么,一个优秀的员工是不是仅局限与被管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管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指挥别人做事,或者利用权限安排团队或个人去达成某个目标当然是管理的含义之一,但真正的管理我理解为是一种智能的投入或智能结晶产生的整个过程。

基于此,在企业内部,员工不仅仅是是单纯的操作者或某些事项的执行者,还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那么在企业内部,我们员工又管理着哪些事物呢?比如:1)各工序的员工应管理好自己掌握的设备、设施、工器具,要维护、保养他们,要爱护他们以期延长其使用寿命或年限;2)如果你是一个基层的员工,你首先要管理好你的上司;你的建议,你的与上司的沟通都成为你管理好上司的很好的工具,如果你是中层干部,你肩负着管理下属和上级的双重职责;因为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对全体员工都应该有效,而监督是管理环中必不或缺的要素之一;3)在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分属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因此,对自身岗位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使自己更称职、如何使自己更适应公司的发展,都需要每一位员工运用智能,投入精力;4)管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网络。你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或带领别人实现目标,你必须身处某种人际网络,一旦这个网络出了问题,你可能就面临各种困境,因此,管理这个人际关系网络实为重要。

可以这样概括“事事皆管理,处处皆管理”,管理绝不是领导的专利,而是员工共同拥有的财富。

★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经营职业或者事业的老板”。

每一位员工都在同企业一起实现资源共享,每一位员工都在运用企业提供给你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增值性劳动;员工的活动便是在经营你有限的资源。比如做的设备,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员工宿舍„„

身为职员,你的活动已不单纯的是为工作而工作,你作为这些经营活动的主体,你已扮演着老板的角色;你作为老板的这些收益主要体现在你的薪酬,你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你的个人才干的历炼,你的人际关系的拓展„„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雇佣关系,只有相对的利益往来。

★要有与你供职的企业共荣辱、共兴衰的起码忠诚度。

作为企业的一员,首先要具备主人翁意识,有义务承担企业因经营不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带来的不良后果,诸如薪水降低,人事调整;当然,也有权利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喜悦。因为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企业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不可能永远兴旺发达,也不可能一直萎靡不振、徘徊不前;企业员工要融入到企业里面,与其共荣辱、共兴衰。

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你看看,那些在公司里面拥有影响力的人,有多少不是把自己的得失与公司的荣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有一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正如“春种秋收”一样,耕耘总是在收获之前;没有付出就没有收益,而付出的多少也不一定与收获成正比。比如农夫种庄稼,辛苦了一年,可能因为一场大水,一场地震,他全年的辛苦都可能付之东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因为每个社会成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累计铸就了人类今天的辉煌。

而一个企业最终要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则必须要使全体员工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个人从企业中的所得;而员工的成功也必须经历先付出,后索取的必由之路。

有句歌词唱得极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艰苦奋斗是中华民簇的一个传统美德。

★具备不断创新、好学上进的进取思想是你成功的关键。

企业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超越,不断否定过去;只有不断进步的企业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企业的创新与超越离不开员工的创新与上进,只有每一位员工都坚持不断创新、好学上进,才能确保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

员工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多动脑筋,为公司或部门献计献策。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整体水平保持一致。

“好学是上进的前提,思考是创新的阶梯。”员工只有经常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只有优秀的员工才最终是企业需要的员工;因此,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学说的确值得深思。

★勇于展示自我,勇于争先才能拒绝平庸。

你要让别人明白你是金子,那么你必须要向别人展示你的光芒。

优秀的员工从来都不甘落后,其个人特长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发挥,这是企业的资源,企业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这些颇具优势的员工得到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通过个人的参与和展示,最终被企业环境所认同,企业要为此建立机制。通过机制使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

同时,在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各自有其特殊的一面,这种个体优势使得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吸收,彼此之间达成共同进步的愿望。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展示自我优势与能力的同时,请随时虚心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哪怕是别人一点点比你更胜一筹的地方。

★将发展观念根植大脑,才能踩着希望前行。

社会的车轮自打运转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其高速前进的步伐,万事万物都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延续,新陈代谢的结果使得人类从刀耕火种走到了网络时代。

作为员工要认识到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并为之努力;要认识到机会从来都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要知道发展是企业与员工成功的硬道理,员工的职业生涯都应该建立在希望、发展的基础上,从而脚踏实地,力争成功。

虽然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正如辩证法所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说明发展是大的趋势。因此,员工要在发展中塑造更完美的自己,正确理解因发展带来的变化,比如职务、薪水、岗位的变化等。

★培养一颗包容之心,你将终身受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与同事相处、与上司、下属相处,难免不会发生种种矛盾,要使自己愉快而顺利的推行工作,你只有去平息这些矛盾,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一颗包容之心。

理解别人才能最终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别人才能最终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条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理解与尊重是人生的一层境界,有一联云:“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放弃个人英雄主义,具备强烈的整体观念,你将告别狭隘。

在企业内部,没有一种事情是某一个人完全独立劳动的结果。比如,领导发布一次指令,而他的下属可能提供过资料,他发言的话筒是工作人员给准备的,等等一切。每一位员工的劳动与收获都是在集体的劳动中得到升华与完善,个人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都不可能给企业带来良性的结果,企业的行为必须通过员工的协作统一体现出来,从而达到企业的最高利益。

我们员工只是企业整体中的一员,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服从于大局,服务于整体。

企业好比是高速运转的经济机器,而我们每一个员工就好比是这台机器的零部件,我们自身的运转情况直接关系企业这台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行。

★将量化工作贯穿到你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你能更好的认识你自己。

如果没有数学,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正是因为有了量化的数学模型,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才摆脱了模糊,才有了精确。

每位员工都要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工作绩效、工作进度、个人收益进行必要的量化,为自己提供前进的目标及依据,不盲目、迷茫。通过对自身工作的量化,使你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你自己,从而找出自身地不足,找出自己与公司、部门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去改进、提高。

“不要把自己建成一本胡涂帐”,这是你做量化工作的第一步。

★树立服务与服从的基本组织观念,是你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如果你是上司,你要具备为下级服务地理念,你的管理性工作不纯粹是下达必要的指令,而更多地是教会下属做事的方式与方法;换言之,为其提供开展工作的平台及工具,使你能够带领你的团队走向胜利。这些工作需要有服务者必备的耐心、韧性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服务性工作当作你工作的乐趣。

如果你是下属,你必须遵循“下级必须服从于上级的原则”,因为没有这个一致性,团队的目标就会成为泡影,集体的利益就会得不到保障。

服从在部队上是这样的定义,“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没有“NO”只有“YES”。在企业界,我认为“服从是下级的天职”而“服务是领导的天职”

★ 成本无处不在,精打细算的人值得大家学习。

在大多数人眼里,仿佛成本只是管理者才有权力加以关注的;其实不然,成本不单纯的是指企业投入了多少,也不单纯指材料花费了多少,可以说,事事皆成本。原材料是一项成本,工资是一项成本,管理是成本,就连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成本就出现了。

成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成本是一项投入。成本可以是货币,可以是物资,可以是服务,可以是一个灵感,可以是一句普通的牢骚。

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与成本共舞,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关系到生产成本,我们的每一次失误都会导致公司成本的增加;而公司要实现赢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一个工作目标就是遏止成本的增涨,降低必须成本,杜绝不必要成本。

我们作为员工要为公司减少成本,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随手关水龙头,没有人的时候把照明灯关掉,不要浪费食物,节约粮食。

★没有安全就没有保障,安全是个人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许多企业有这样的标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效益。”

许多企业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并且为此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从宏观来看,我国还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企业安全的工作范畴。

公司、员工的财产、人生安全,都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企业根本无法谈竞争,无法谈发展,无法谈壮大。

一个安全事故足以使一家企业倒闭,可以使许多责任人从人上人沦为阶下囚。其实,2004年山西的许多小煤窑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员工在进行生产作业时,务必随时牢记:安全第一,谨慎操作。对自己不懂的设备、电器等不要接触,对不属于你操作使用的设备切忌莽撞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温、高压、带电设备一定要有专人负责使用、维护,切不可胆大鲁莽。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以期妥善解决。

作为管理干部,安全工作要时时抓,天天抓,要以预防为主,以纠错为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企业的损失,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生活、工作环境。

★标准化的东西就是要讲规矩,其程度说明公司和员工的真实水平。

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活动的游戏规则。

在企业内部,我们每位员工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司的制度,公司的标准。企业的行为、员工的行为都必须按标准行事,才能确保公司、员工的行动不偏离既定轨道,达到应该达到的地方。

一个正规的企业或公司,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作业规范,行为准则、员工要求。这些标准化的东西指引我们每位员工正确的行动。

而我们在从事每件具体工作时,是否将自己的行动去对照公司的相关标准化要求呢?我想有些同事做得较好、可有的同事却不尽然。

我们只有按照标准化的动作才能制造标准化的产品,只有沿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公司才能最终摆脱落后,摆脱低级,摆脱人为局限。

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要求提升、公司内部软硬件的优化而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标准化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公司”。这也是作坊与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标准是我们员工的行为准则。

★把自己树立成好的榜样,你会读懂人生价值的另一层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员工与员工之间经过长期的相处、交流,都在相互影响对方,不论是优点或者缺点,对方都会观察或感觉得到。人们普遍的效仿心理使员工彼此之间的言行会彼此交融。而这种不良风气的交融或者蔓延给企业代理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在每一个企业我们希望保持一些优良的传统,发扬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此员工应成为传播优良风尚的种子,而不是滋长不良风气的祸根。

在下属眼里,同事的言行会影响他的言行。好的言行是指引、带动的榜样,而坏的言行则会误导别人。

每位员工都应该为别人树立好的榜样,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企业的要求,对于那些歪风邪气要坚决予以抵制。

★程序就是行动的轨道,你知道火车脱轨的严重性吗?

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其职责、权限的落实与实施是按一定的程序运行的,而不是无序的。无序的直接后果就是混乱,而有序的组织运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同一部门内部,部门的有序是通过部门内每一个成员的有序来实现的,而公司的有序则是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序协作来实现的。

因此每一位员工都要做到执行程序化,指令程序化、决策程序化。比如请假,找领导汇报工作,找平行部门衔接事务,要讲究程序,不要越级,不要越权。切忌想当然的处理事宜。

但在一个法制化不太健全的公司,在一个整体综合素质不太理想的公司,这种不讲程序的事情经常发生,这种不好的办事风格是企业发展不健全的体现,也是员工随意性的表现。

客观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秩序这么一个曲折的过程。

★拥有大市场化的思想意识,你就明白了当今社会通行的游戏规则。

我们通常的市场概念还停留在企业之外的流通领域,随着企业管理学的深入发展,原来的市场概念被拓展到了企业内部,简单地说市场行为是一种增值行为,是一种货物或货币的往来过程,是资本的一种动态表现。因此,不难理解在企业内部,市场无处不在。

当上工序的产品流向下工序,既是上工序对下工序的供给,也是下工序对上工序的需求。上工序是卖方,下工序是买方。在工序独立核算的企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供应商与顾客的关系,如果作为上工序供应商的你不能提供合格的产品,作为下工序的顾客可以拒绝购买你的产品。而狭义上的流通领域的顾客只不过是这个市场链中最后一名顾客而已。

请牢记“事事皆市场,事事皆交易”。

★打靶的前提是找准靶心,工作的前提是找准目标。

没有目标的命令是瞎指挥,没有目标的执行是瞎执行。没有目标的领导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下属是盲从的。

目标须经过一级一级分解才能变为可操作的步骤。公司的目标是大目标,部门的目标、个人的目标是小目标,小目标必须围绕大目标,而大目标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才能为小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具体的说,目标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A、要到达什么地方; B、谁应该到达;C、什么时候到达。

每位员工只有树立工作目标,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找到行动的方向,工作的指南。古人云:“人无志而不立”;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又怎能有大的成果呢?

★具有“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的危机意识可以使你应对万千变化。

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句成语已不能刻画出竞争时代每一位参与者的生存状态。

“稳定”、“一尘不变”、“铁饭碗”已成过去,每一位职业人士所处的位置上都因竞争环境的影响,面临选择与被选择,面临进化与淘汰。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在安定的环境中随时保持危机意识,以适应危机环境,并摆脱危机的威胁。

在安全中树立危机意识,在危机中不断进取,居危思进,才能使你的职业生涯充满生机。

要知道,这些危机通常包括:公司效益下滑、品牌力减弱、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架构调整、法制化建设的完善、岗位变动、个人收入的调整、个人综合素质的滞后等等。

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居安思危、居危思进”,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

★时间就是生命,也可以说成生命就是时间。

鲁迅先生说得好“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自小学的课本上就读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的宝贵,生命的宝贵。

为了更加有力的说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让我们来做一道有趣的算术,你可知道,人的一生大致有多少时间真正100%投入工作中?能为他生存的这个世界创造财富的时间究竟有多少?

人的一生以80岁计(这是平均年龄偏高的地区),从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来算,则其所谓的上班时间为40年。在这40年他又做了些什么,平均1/3时间睡觉,平均1/12时间学习,平均1/16时间吃饭,还有上班闲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及下班后的休闲娱乐等计约为1/4,其结果是真正用与工作的时间是:40年×(1-1/3-1/4-1/12-1/16)=9年。而多数人是在20岁以后多年才参加工作,还有一部分在60岁以前已提前退休,这就是说约只有10年的时光在从事其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也就是说论人的一生只有1/8的时间在作有益于人类或社会的事情,而其余的7/8则是在工作之外。我们都要有时间意识,要敢于与时间赛跑,争取在工作的时间全心投入,把自己的那份事情做到某种极限。

切记,不要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慢性自杀者。

★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要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笑容,其实有点难。

人生在世,不可能凡事都一帆风顺,古人说得极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还有一句是“人之一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此遇到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不顺心要坦然面对,把失败当作经验的积累,把挫折当作开启成功与进步的钥匙。敢不敢于面对现实是一种态度问题,能否取得成功则是方法与结果的问题。而成败本无定论,且社会的各种领域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孟子有段话说得极为经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这段话不难理解,所谓的苦难,所谓的失败与挫折在有智者看来,却不一定是一件坏事,相反,是增长其才干与能耐的试金石。

树立成败无畏的观念,遇到工作中的困难迎仞而上,知难而进的思想意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善待问题,就是在矫正你行动的方向。

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能通过努力获得解决,得到答案,而有些问题则是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或演变而得不到处理,或许成为暂时的问题,或许将成为永久性的问题。

对具体工作而言,没有哪一位员工可以肯定地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问题,就正如人来到世界就要摔跤一样。从事工作的人必将被问题困绕。那么,如何面对出现的问题呢?

我想有几种常见的思路:1)遇到问题不要回避与推卸,要积极面对与承受;2)遇到问题首先不要被问题吓到,要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3)不要掩饰业已暴露的问题,要立即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4)积极搜寻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预防其危害。

面对问题与成绩,我们大多数人是喜欢拥有后者,而排斥前者。我记得一位HR 说过一句“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意即每个人对自己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个人技能不尽人意,个人管理素质有限,人脉关系比较紧张,等等;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些个人问题,当然也不能回避公司问题,不能回避行业竞争之类的问题。只有找出问题的矛盾所在,去化解它,消灭它、采取措施,分步骤,讲方法处理好,才能将不得了的问题转化为跑不了的成绩。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与他交朋友。

作家冰心在她致小读者的一封信中提出“人的一生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是坏习惯养成不得,二是没有习惯的习惯养成不得。”作为成年人的企业员工而言,这句话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员工要把企业的一些强制性规范转化为自觉意识,并化解为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便成自然;将每种约束转化为个人的自主意识与追求。企业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将其转化为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而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主观排斥。

要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前提是必须改掉原有的坏的工作习惯,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习惯方面则是“坏习惯不除,好习惯难养”。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不仅符合员工个人岗位的需要,也是公司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可以随地吐痰,我们的卫生则无法保证;如果可以随意性操作,我们的质量则无法得到保证;如果可以胡作非为,我们的组织纪律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公司的成长有赖于全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些同志在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将这些习惯带到工作中来,这是极为不利的;我们惟有努力改掉这些诸如:我行我素、目无组织、不讲个人卫生等坏习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 凌驾本职工作,骑着工作学会漫游,这是最好的保健操。

孔子云“登泰山而小鲁,登齐鲁而小天下”;又云: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实说的都是一种境界,只有把站在比工作更高的位置,才能把握你的工作。

所以,我把对待工作分成三重境界,起初是仰视,在就是平视,到最后就是俯视了。只有将自己修炼到第三重境界才算是工作高手,否则,你就欠火候了。

那么,如何将自己变成凌驾本职工作的高手呢?要分三步曲来完成。首先,全面了解你工作的实质;其次,找到打开工作疑难的钥匙;最后,要配两把以上的备用钥匙。

上一篇:一年级作文下一篇:十八大竞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