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水资办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实施方案

2024-08-24

靖边县水资办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实施方案(通用2篇)

篇1:靖边县水资办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实施方案

靖边县水资办开展水资源管理

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加强全县水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按照省水利厅在“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的通知精神和市水务局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实施方案,经我办会议研究决定用两年时间,开展此项活动,建立起制度、队伍、业务管理、经费保障“四大体系”。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认识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重要意义,成立领导小组

水资源管理是我办工作重点工作之一。我县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全县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县是全市能源化工基地,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县发展的瓶颈。要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加快水资源管理能力。为了使本次活动落实到位,特成立专项领导活动小组。

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刘培金(水资办主任)

副组长:康正前(水资办书记、副主任)

成员:张雄(副书记)

纪生荣(副主任)

葛成志(副主任)

耿建东(副主任)

二、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 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本次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建立起:“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队伍体系、业务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四大体系建设,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围绕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制定完善水资源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

1、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1)取水许可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取水许可工作程序;申请、审查、决定制度;公示制度;变更、延续、撤销和注销制度;取用水户档案管理制度;取用水计划申请审批制度;

(2)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制度;

(3)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制度;

(4)水资源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5)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

(6)水事违法案件查处范围及工作程序;

(7)落实水政监察责任制。包括:水行政执法职业道德规范、水政监察员办案制度、水政监察员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度;

(8)水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包括:水行政执法文书档案管理体制制度、水行政执法统计工作制度、水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2、制定靖边县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方案

(1)节约用水实施方案

(2)水资源保护实施方案

(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4)城市供水应急预案

(5)地下水超采区方案

3、制定靖边县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考核办法

(1)取水许可管理考核办法

(2)节约用水考核办法

(3)水资源保护考核办法

(4)水资源费征收奖惩办法

(二)队伍体系建设

1、积极协调编办、人事部门的关系,争取将靖边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列为公务员管理。

2、落实节水股职能(已完成)。

3、配备必备的办公设备和执法车辆。配备传真机2部,便携式录音机、测流仪、复印机各式1台,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各1台,电脑6台、打印机1台;同时购置征费、执法和监督车共2辆。

4、建立人员培训机制。采取举办专业培训班和参加上级举

行的专业培训班等形式对水资源管理人员每年轮流培训一次。

(三)业务管理体系建设

1、规范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取水许可管理,将所有取用水都纳入取水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范围;切实加强对取水许可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业及生活取水户办证率达到期100%,农村生活、农业灌溉及其它项目取水许可办证率达到100%;整理、清理取水户档案,完善取水户档案管理;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办理情况;对符合规定的全县新建项目取水而未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的,进行检查和查处。

2、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用水计量和计费远程监控系统,完善计划用水及取水口水量统计上报制度,取水户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100%以上,完好率达到90%以上。

3、落实水资源管理有偿使用制度,加大征管力度,依法全面征收水资源管理费,加强水资源管理费征收工作程序,切实做到按月按计量征费,加强水资源管理费征收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使水资源管理费征收入库率达到100%,同时建立征收考核机制,确保水资源费年度征收任务完成。

4、全面开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严格实行年度计划用水申报及审批制度,对超计划用水户按累进制加价征收水资源费;落实阶梯式计量水价,节水器具指标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做好靖边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5、搞好水资源管理规划工作。

6、深化水资源保护各项工作。开展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及公告,做好全县城市规划区水质监测和水质旬报工作;加强地下水禁采区、超采区、限采区的管理和保持工作,对地下水禁采区、超采区树立界标界牌、逐步关闭超采区内自备水源井。

7、开展水功能区划管理。

联系环保部门开展水功能区划分和水源地保护工作。8 规范和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水事违法案件 查处范围及工作程序、水行政执法法律文书档案管理和执法统计工作,建立水事活动巡查制度及机制。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经费保障体系 建设

1、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460号令《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陕西省水资源管理费征收办法》,加大水资源管理费征收力度,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经费,提高县级留成的水资源管理的比例,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管理、配置和开发利用,使60 %以上的水资源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与管理工作。

2、制定水资源费征管奖惩办法,切实落实水资源费征管人员劳动报酬和奖励资金,为水行政执法人员购买必要的人身伤害意外保险和附加意外医疗险,落实执法风险津贴,落实执法办案工作经费。

3、增加水资源基础工作经费投入。

(1)计划投入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查。

(2)投入万元对地下水禁采区、超采区划边界,树立界标界牌,并开展超采区水位观测;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关闭自备水源井专项经费。

(3)每年从财政列支5万元用于靖边县城市规划区水资源质量旬报工作;投入重点城镇行政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

三、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从2007年11月至2007年12月。传达、安排和部署全县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主要是学习领会市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文件精神,制定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达标活动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制定建设和方案落实阶段。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落实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经费,完成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中各项规章制度,编制、制定各项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完成所需的办公设备和执法装备的配置,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规范取水审批权限,完成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做好取水许可档案管理、水资源统计年报和水资源公报工作,提高取水许可证办证率、取水户取水量设施达标率。

第三阶段:规划修订和功能建设阶段。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完成地下水禁区、超采区边定界、水资源评价修订工作。完成全县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的修订,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建立用水计量和计费远程监控系统。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从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对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进行总结,是否达到市上的要求建立起了“四大体系”。

靖边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篇2:靖边县水资办开展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达标活动实施方案

本次会议是在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新发展, 全面启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关键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 总结交流水利信息化工作进展, 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 强力推进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 为推进水利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充分肯定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

自去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 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十二五”水利信息化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提高认识, 强化措施

1) 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这些论述强调了“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性,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了全行业共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各地在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工作中将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进一步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多地明确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整体推进“金水工程”, 山东将水利信息化工作列入省水利6大体系建设之一,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出要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北京、浙江、江苏、大连、宁波等地提出“智慧水利”或“智慧水务”建设目标, 上海提出要建成“智能水网”。全国水利信息化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着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2) 投入大幅增加。今年5月, 水利部正式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地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海委、珠江委, 和江西、湖南、江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 山东编制完成《山东省“金水工程”建设规划》, 这些规划为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初步估计, “十二五”期间国家拟投入近100亿元用于“金水工程”建设, 是“十一五”投入的3倍多, 其中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2大工程投资就超过30亿元;广东计划从“十二五”开始用10年时间投入45.6亿元, 开展水利信息化“十百千万”工程建设;重庆、江苏“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建设将分别投入15.0和6.5亿元。

3) 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各单位纷纷采取有力措施, 强化管理, 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管理职能。太湖局和河南、宁夏、山西、深圳、厦门等地新成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领导、管理和实施部门, 山东积极推进市县级水利部门成立相应领导和工作机构, 湖北明确信息中心具体组织水利信息化建设并负责运行管理, 新疆调整了水利信息化领导组织机构、实行信息化归口管理, 福建水利厅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挂靠省水利信息中心;二是为统筹水利信息化建设, 根据水利部颁布的《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要求, 海委、珠江委, 和江苏、浙江、安徽、甘肃等地积极开展顶层设计工作, 全国水库移民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已编制完成;三是多地出台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投入和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工作。广东印发《关于在建部分水利工程同步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通知》, 并开发了水利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 重庆将信息化工作纳入“禹王杯”水利综合目标考核, 山东把水利信息化资金集中纳入水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与分配, 河南、山东等地将运行管理经费列入部门预算, 海委对流域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了梳理。

1.2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资源整合

1) 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多地水利电子政务外网、水利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联通至县区和基层;福建率先在全国建成500兆省市两级水利数据传输高速网;宁夏建成了20兆宽带水利专网和移动无线数据传输专网, 甘肃、广西、江西、辽宁、宁夏、湖南等地建成水利高清视频会议会商系统;内蒙古在重点区域建成了3G视频监测点和卫星应急移动指挥系统;河南、云南建成全省VPN通信网络系统。全国水利卫星通信网已建卫星小站450多个。各地新建的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采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自动采集和传输模式。

2) 空间数据广泛应用。水利部初步建成了多分辨率、多比例尺、多时相的空间数据共享应用平台。1∶250 000, 1∶50 000电子地图得到广泛应用,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建成和应用了1∶10 000电子地图。2.5 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得到普遍应用, 北京成功应用了0.2 m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福建、安徽、浙江等地初步建成了地理空间信息三维平台。

3) 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通过验收, 建成了8大基础信息库, 提供了大量数据服务。黄委、珠江委, 和上海、广东、山西等地水利数据中心初步建成, 浙江、山东、宁夏等地水利数据中心正式立项建设, 江西计划投资6 330万元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4) 资源整合取得积极进展。各地纷纷加大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力度, 取得新进展。宁夏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进行全面整合, 统筹实施;太湖局初步建成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 在全流域初步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北京建成水务综合信息平台, 实现政务资源、业务资源的全局共享;安徽提出1个水利数据中心、1张水利信息专网、1张电子地图、1个应用平台的“四个一”整合目标;广东采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使用”的“四统一”工作措施;湖南编制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方案》。

1.3 推进重点工程, 提升应用效益

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持续推进。一期工程应用成效显著, 各地结合实际建成并逐步完善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这些系统不仅提高了全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决策支持水平, 也对水利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期工程进展顺利, 可行性研究报告于去年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 目前, 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审查, 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概算审核工作即将完成。

2)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流域和省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全部成立, 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12——2014年) 》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主要软硬件产品统一选型议价工作完成, 省界断面水量监测建设任务得到确认, 项目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积极开展, 三级信息平台统一设计、统一集成和通用软件开发等工作全面铺开。

3)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建成。二期工程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机构中心站、31个省级总站、175个分站和738个监测点, 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大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的决策支持能力。目前, 二期工程即将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4) 农村水利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竣工验收, 建成了农村水利工作的10类项目管理系统, 为农村水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提出要以信息化推动实现灌溉现代化, 并启动了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

5) 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该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 建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 866座大中型水库以及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2 600多个移民管理机构的业务管理平台, 实现了后期扶持移民人口、资金信息的动态监管, 提高了移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6)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进展顺利。这2个项目具有投入大、点多面广、管理复杂、运行维护难等特点, 信息系统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 2个项目按计划积极推进, 取得阶段成果, 完善了水利信息采集点、丰富了信息源, 在今年汛期全国防汛和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即将完成。全方位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一大特色。普查工作中, 通过数字高程、电子地图、遥感影像自动提取河流水系边界、水利工程对象、土壤侵蚀量等信息, 利用平台以“一张图”模式集中发布底图和成果, 同时积累的海量数据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1.4 推动技术应用, 加强安全保障

1) 卫星遥感、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得到应用。由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统一处理的环境减灾、资源3号等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在黄河防凌和水资源管理、黑河塔河调水、西南干旱和云南彝良抗震救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 “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在无锡市挂牌成立, 物联网在水利中的应用取得初步成果;浙江将防台风业务应用搬上“云平台”, 8月8日, 在防御正面袭击的“海葵”强台风时, 网站单日页面浏览突破350万次;浙江台州市启动了“智慧水务”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青岛市组建了水利信息服务器集群, 实现了小规模的云计算和云存储。福建建成全省基于3G网络通信单兵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提高了防汛应急响应能力。

2) 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7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内网安全改造建设, 并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测评;水利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稳步推进, 完成对水利信息骨干网络系统等6个三级系统和4个二级系统的测评与整改, 今年2月通过等级测评, 黄委、海委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7月, 水利部信息办在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各地也积极开展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工作, 海委编制了《海委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差距分析报告》, 完成了机关和直属局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备案, 安徽编制完成了《重要水利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实施方案》, 辽宁等地出台水利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2 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当前,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广泛,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水利跨越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水利信息化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 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着力谋划好推进策略和工作思路,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努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2.1 国家信息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6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着力点, 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 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要努力实现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四项目标。5月,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 这是继200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10年后出台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又一重要文件, 提出了2网、5库、7大信息安全基础设施、1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重点任务。这些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同时也是国家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化在加快推进、保障安全方面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2.2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新课题

中央在关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策部署中, 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今年1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全面部署, 提出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需要健全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建立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 这些均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监控手段和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在今年的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 陈雷部长提出, “要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 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当前, 要重点抓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 力争3年基本建成, 实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这一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具体, 是水利信息化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2.3 水利跨越发展提出新任务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我国水利事业快速步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全社会兴起大搞水利建设、共推水利发展的热潮, 水利跨越发展的态势已然显现。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重点领域, 其发展也得到了广泛共识和快速推进, 水利信息化已基本实现与水利各项工作的初步交汇融合。在今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 陈雷部长提出要实现水利跨越发展, 须在“搞好水利顶层设计、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水利投入机制”等10个方面下功夫, 并提出十项重点任务。这些工作都与水利信息化息息相关, 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 将极大地丰富水利跨越发展的技术手段, 有力提升水利建设管理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引领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4 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新动力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 正深刻影响我国信息化各个领域。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与深化应用, 将使“计算无所不能、网络无所不在, 服务无所不可”, 并将在感应、传输、计算、业务应用和服务模式上, 对水利工作产生变革性的深刻影响, 将会在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生态监测保护、水土保持监测和水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近几年, 江苏、浙江等地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利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果, 也着实让我们看到了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的“智慧水利”的雏形。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虽然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 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 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1) 机制体制不健全, 少数单位还没有明确信息化的组织和实施部门, 部分单位的实施部门职责和任务不明确;2) 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差距大、业务及应用不平衡制约着水利信息化整体效应的发挥;3) 资源整合难度大, 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4) 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仍比较薄弱, 安全工作形势比较严峻;5) 队伍结构不合理, 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更缺乏复合型人才。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 深入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3 着力加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主要工作抓手,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1 充分认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监控能力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技术基础。加强监控能力建设, 建立准确、完善的水资源基础数据体系,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和及时评价, 准确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 因此, 水利部党组决定优先实施水资源监控能力和管理系统建设。陈雷部长多次主持召开部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项目建设有关问题, 强调指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关系到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 关系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关系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推进, 关系到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落实’”, 在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功能、系统整合、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传输方式、立项程序和实施安排等方面作出了明确指示, 要求项目“三年基本建成, 五年基本完善”。陈雷部长的指示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认真领会, 切实加以落实。

3.2 准确把握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1) 要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目标要求, 用3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相适应的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省界断面3大监控体系, 建设中央、流域、省三级监控管理信息平台, 基本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 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2) 要从国家宏观管理和流域辖区管理的需求出发统筹做好总体规划。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既要覆盖天然水循环监测, 又要包括用水监测;既要有水量监测, 又要有水质监测;既要加强在线自动监测能力, 又要因地制宜做好巡测与配套;既能提供多层级内部管理业务支撑, 又要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既要满足国家和流域层面的宏观管理需要, 又要兼顾各地的区域精细化管理需要, 按照中央、流域、省三个层级和系统建设阶段内容分级分步实施。

3) 要在项目建设中把握好“集中开发、分级部署, 整合资源、共享利用, 统一标准, 确保安全”的原则。在中央做好三级监控管理信息平台总体设计和三级通用软件统一开发的基础上, 集中对三级平台共有的应用支撑、数据汇集交换和业务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统一开发, 各地分别进行定制部署。要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五统一”的目标要求, 保证现有各种监测和信息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共享利用, 发挥最大效能。要做好建设管理标准规范的统一工作, 确保中央、流域、省级系统的互联互通、项目的有序进行和高效运用。要强化系统安全, 纳入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

3.3 扎实做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工作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具有项目分散、涉及单位多、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的特点, 在水资源管理业务、水量水质监测、信息技术、项目建设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难点。因此, 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 时间十分紧迫, 任务极为艰巨。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按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进一步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强化措施, 全力推进。

1)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逐级落实责任,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项目办要落实专职人员, 逐项细化任务, 理顺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项目办、业务单位和预算执行单位的关系, 协调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等部门的工作关系, 发挥各自优势, 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共同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2) 要进一步落实配套资金。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中央财政补助与地方自筹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经确定, 2012年第一批补助资金已经下达。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 及时安排地方建设资金, 督促项目单位落实自筹资金, 确保配套资金到位。要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 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资金, 严禁挤占、滞留、挪用财政资金, 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

3) 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目前,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由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执行,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即将由水利部出台,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正在制定。各地要结合自身特点, 建章立制, 加强项目管理, 规范内部管理。同时狠抓落实, 逐步形成工作流程规范、质量标准科学、考核客观准确、工作高效便捷的制度体系, 促进项目实施工作全面开展, 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效益和安全。

4) 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各单位在项目实施中, 要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和稽察, 对项目前期工作、政府采购、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指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 及时跟踪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切实抓好阶段检查、年度考核、验收移交等关键环节, 并加强与财务、建管、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监督项目单位严格廉政纪律, 切实履行好职责。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 要追究责任, 严肃处理。

4 扎实做好水利信息化近期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水利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期, 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和思路, 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信心, 也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态度和力度。近期要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4.1 以“十二五”规划为统领, 进一步明确目标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通过“五个转变”和“五个统一”, 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与水利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 加快促进水利现代化。虽然流域机构和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 但仍有不少单位的的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各地各单位一定要按照《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 进一步明确目标、确定任务、采取措施、落实分工, 完成好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努力实现“十二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2 以服务中心工作为主线, 进一步推进业务应用

水利信息化只有坚持紧紧围绕和服务水利中心工作, 与水利中心工作融为一体, 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持久力。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要围绕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重大水问题和保障民生水利的需求, 围绕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等工作, 进一步强化信息化与水利工作的全面、深度融合, 以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为引领,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和移民管理、水利安全生产监督等业务应用, 深化水利电子政务应用, 逐步形成支撑水利工作的业务应用体系,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4.3 以“五统一”为抓手, 进一步整合资源

资源整合与共享是近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水利信息化的成败, 因此, 各地各单位要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就必须坚持统一技术标准、运行环境、安全保障、数据中心和门户的“五统一”, 这既是工作原则, 也是工作目标。在组织保障方面, 要建立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领导协调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 统筹规划, 顶层设计, 明确分工, 协力推进。在前期工作方面, 要在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环节充分贯彻“五统一”的要求, 保证新建系统纳入“五统一”体系。在项目建设方面, 应充分利用可共享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在现有资源不满足需求时, 也应在现有基础上扩充完善, 并将建设成果纳入已有体系, 作为共享资源为整个水利信息化提供服务。在运行维护方面, 要建立统一保障体系, 优先保障共享资源。

4.4 以等保分保为重点, 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水利网络信息安全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期要按照等保 (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和分保 (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 的要求, 重点加强水利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能力和监管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统一的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切实保障水利网络信息安全。对于水利政务外网信息系统, 要根据等保要求及《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技术要求》, 加紧完成安全保护等级三级及以上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建设。对于涉密信息系统, 要严格按照国家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相关要求, 开展安全保密防护建设。同时, 要准确把握政策、标准规范的要求, 处理好共享和保密、应用和安全的关系。

4.5 以新技术应用为引导, 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以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 在很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水利信息化工作应适应这种新形势, 积极研究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着力构建现代水利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体系, 发挥信息技术对实现水利跨越发展、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要依托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跟踪研究虚拟化、智能化等先进信息技术, 依托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试验站等科研基地加强遥感遥测等野外科学实验, 依托示范基地建设开展4G、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示范, 并及时总结推广应用。同时, 要争取973, 863和科技支撑等国家科研计划对水利信息新技术应用的更多支持。

4.6 以强化管理为手段, 进一步完善保障环境

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推进的需要, 健全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地市等多层级的水利信息化工作体系, 进一步明确职责和分工, 并在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要多渠道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投入, 建立规范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渠道、保证足额落实。要根据不同人才需求, 通过引进、培训、交流、在职教育等方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下, 完善水利信息化资源标准体系建设。要加强运行维护工作, 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同时, 还要积开展索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绩效评估工作。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小学生学习常规教育)下一篇:网络口碑营销战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