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2024-05-09

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1篇)

篇1: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五年级(80)班

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是要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同样,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新课改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才能最终使其受用一生。要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让日常的教学活动“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下便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本学期,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微风细雨 第 1 页 2013-5-2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

(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然也还有一些继续实施的感受:

首先是要把一节高效的的课堂建立在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上,也就是在课前考虑好“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要对学生的知识情况、准备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不只要考虑如何传授,更要考虑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其实这比学生单纯的怎么学、学什么更为重要。教学设计初始并不一定完善,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进行改善和调整,在教学中要经常问一问自己,那些教学行为和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那些不正确,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我们教师可以不断的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对教学现象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克服被动和盲目。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

完善和反思的过程,也是其成长的最好经历。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把教学活动与实际应用、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将数学原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了一种“数学好玩”、“数学有用”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灵活把握,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后,他们将会更加的主动去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更加主动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现象,是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说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少说一些批评的话。正所谓,一句表扬比一百句批评的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不断的激励,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其不断进步。

总之,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认真做好教学设计,灵活开展课堂教学,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012年6月

篇2: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探秘的情节,和本节课完全吻合,《解方程》教学反思——金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教研总结。下面就我讲授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它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不信咱们试一试,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金明小学五年级数学组教研总结》。”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再写。”

篇3: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1.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

2.通过课内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片段案例分析

(一) 猜想从问题设置开始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 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老师现在这有两枚骰子 (教师出示两枚骰子) , 现在我同时掷在桌子上, 大家猜测一下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不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 并说出理由。

生1:它们的和应该在2-12之间。

(教师板书:2-12中的任意一个)

生2: 它们的和肯定不会超过12, 12 是最大了。

生3:它们的和大于2 或等于2。 因为1 个骰子最小是1, 2 个骰子的和最小是2。

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显示: 掷两枚骰子的和在2-12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 (板书:大于等于2, 小于等于12)

教学心得: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投两枚骰子比赛, 假如和是5, 6, 7, 8, 9 这五个数, 就算老师赢;如果出现5, 6, 7, 8, 9 以外的数, 就算你们赢, 这样好吗?

生:好!

师:你们猜猜, 谁赢的可能性大呢?

生1: 老师选了5, 6, 7, 8, 9 是五种可能;5, 6, 7, 8, 9 以外的数2, 3, 4, 10, 11, 12 是六种可能, 应该是我们赢的可能性大。

生2:这要看运气, 谁赢的可能性大!

……

师:还是让我们看实验的结果来说话吧!

(学生动手投骰子, 边投边记录)

教学心得: 学生对猜想和动手操作活动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 从发现问题中, 进一步猜想与探究

师:通过你们几次的尝试,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通过操作看记录结果, 显示老师赢的次数多。

师:我选了5 个数的结果, 你们选了6 个数的结果, 但是, 实验的结果还是老师赢的次数多, 这是不是说老师的运气好呀?

生:……

师:小实验的结果老师赢的次数多, 不是老师幸运, 是其中隐藏着小小的秘密, 下面,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秘密。

师:我们知道每粒骰子有6 个面, 分别是1、2、3、4、5、6。在一个面上, 1-6 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两枚骰子出现2-12 这11 个数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呢? 我们下面去研究一下。

教学心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三) 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验证开始的猜想

学生每4 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名同学负责记录, 其他3 个同学轮流抛骰子。

生: (活动开始) 抛骰子。

……

通过小组动手操作——研讨——总结, 根据师生的共同活动, 记录结果发现11 个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师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板书 (每次的结果分析) :

从直观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的次数较少。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了吗?

生:明白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动手操作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会跟大家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老师选的5, 6, 7, 8, 9 这五种可能的机会明显多。

师:这就是老师赢的机会多的原因。

教学心得:通过简便、直观的方式呈现出现的结果, 会更直接感受实验的结果。 使动手操作从表面现象延伸到深层次的内涵。

(四) 小结

师:今天这个活动虽然很简单, 同学们做起这个活动也很方便, 但是, 通过今天的活动, 你们是不是感觉到做任何活动, 只要善于动脑, 善于探究, 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请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生1:简单的实验, 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大道理。

生2:无论是做实验, 还是做游戏, 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善于动脑子, 多思考。

生3:再简单的动手操作, 其中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聪明。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学数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动手操作会揭开许多小秘密;以后还要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动手动脑, 会越来越聪明。 老师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

教学心得:通过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大小”的实验游戏揭开了这个隐秘的秘密, 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来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巩固了“组合”的知识内容, 来进行可能性大小的探讨, 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很简单, 但是环环相扣,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第一个环节: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 用很简单的问题和简单的游戏, 亲手尝试可能出现的情形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整个过程中操作——观察——思维——反馈, 亲历认知过程,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个环节: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不一样时, 引起了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亲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 看到掷出的和是5、6、7、8、9 的次数相对较多, 而和是2、3、4、10、11、12 的次数较少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数的分解的形式来分析其中的奥秘, 找出其中内含的秘密。

第三个环节: 从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验证猜想的结果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是空想。 猜想后的探究活动会验证猜想的结果。 过程很简单, 但是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动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是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 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看表面现象, 要进一步地分析内含的隐性秘密才能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2008 (8) .

篇4:用生本教学理念反思数学课堂

摘 要:生本教学就是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根据全县中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结果,剖析一些不符合生本理念的教学现象,研究生本课堂的特征,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本教学;课堂问题;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67-03

一年来的听课视导,感受颇深,多数老师爱岗敬业,教学效果良好。但与“生本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生本教学简述

生本教学就是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学本”,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生本”,即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成长的规律,让每一个学生自然成长。具体讲就是“以学定教”,把学生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研究教材和学生并重,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好比做件衣服既要漂亮,更要合体。因此,仅有布料和裁剪技术显然不行,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目的。

二、反思课堂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的痕迹明显。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过于死板,课堂节奏把握不当,“多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学生上课懒散,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趴着、靠着,萎靡不振,以致出现了“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

2.对课标、教材把握不够准确。教学中均衡用力,存在凭借以往教学经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的现象。

3.有些教师完全依托课件教学,将教学模式化、教案化。具体表现是:将课前设计好的课件,投放到大屏幕上,按课件程序一一展示,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读课件、分析课件的过程。

4.例题选择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为:层次性体现不够,题型不够全面;对教材习题的挖掘拓展不够深刻;对教材图形认识拓展、灵活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5.问题的设置梯度不太恰当,问题表述的指向性不够强。课堂提问时,提醒过多,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提问的形式单一,技巧不够灵活。

6.部分老师对“生本课堂”有所认识,但具体实施中放不开手脚。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有代办现象。小组合作的功能利用不到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不够。

事实证明,教师执着于“教” 就会忽视学生的“学”。不在意学生的“学”,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会一再衰减,以至于学不好、不想学、厌学。鉴于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指导,研究“学生、学情、学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始起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用生本教学代替传统教学。

三、生本课堂的特征

(一)五个突出

突出掌握学生起点;突出探究问题设计;突出学生活动引导;突出当堂任务落实;突出学生激励评价。

(二)五个基本环节

1.点评和导入。体现“回头看”和动因激起之情意原理。对以往学习和作业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点评,并进行问题强化式练习或承上启下提示性练习;基于学生经验进行情景导入和问题设计。

2.目标和问题。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提出研讨问题。

3.自学和合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先自学深思发现问题,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小组探究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共同解决。

4.展学和精讲:学生展示时,教师认真倾听和观察,对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点评精讲,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5.检测和反馈。设计有针对性的反馈检测题,当堂训练,当堂过关,即时再现,即时巩固,做到当堂清。

四、教学建议与对策

(一)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课标

教学中教师要打破经验主义、条条框框。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切实弄清教学意图。这样既避免了均衡用力,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一次听课中,两位老师在讲初中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课后提到:“三线八角”那么重要的问题,可冀教版教材中才安排了一课时,太不可思议了,学生根本掌握不了。我当时笑着说:“三线八角”是很重要,中考中“三线八角”在什么地方考啊?老师们听了恍然大悟。如果没有平行线这一载体,“三线八角”的价值是很难凸显的,可是如有平行线这一载体,“三线八角”的难度骤降,凭借定义学生都会找到的。脱离了平行线这一载体,研究“三线八角”即没有太大的数学意义,往往还会把学生拖入深渊,也许会让一部分学生从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静下心来,认真的研究课标、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二)深入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始起点,确定教学层次

在准确把握自己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依据认知特点,确定课堂教学方式。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用“问题链”激发学生探究,用学生展示代替教师的部分讲解。杜绝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把“讲堂”变“学堂”。

导学案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是“导学案”。导学案就像学步车,引导学生由“学步”到“奔跑”。编导学案时要注意:

1.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

2围绕目标“体现”学法指导。

3.通过“搭梯子”“架桥梁”的方式让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做文章、巧做文章。

(三)恰当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利用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可完全替代板书,课堂上要通过板书体现知识脉络,达到强化、识记的认知目的。

(四)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的身份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教学中做好设计、引导、调控、点评、精讲、总结、升华、检测等工作。

教学中要注意张弛有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都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并适度的收紧时间。增强学生展示的随机性,营造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从控制甚至专制的文化中走出来,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直至融入到问题探究中。张弛有度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如知识的引入、讲解、印证要环环相扣;习题的设置、讲解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图形的延伸变化要形象流畅、由易到难。典型问题的拓展延伸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教学中,不仅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构层次等设计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思维量及课堂融入程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知识的生成点和增长点,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课堂上适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去思考、交流,多让学生探究、展示,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应让学生主动补充或争论。但绝不能放任不管,要仔细聆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一些新的、哪怕是错误的信息给予及时的评判和解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要向多元化、趣味化发展,使学生“好(hào)”学,“好(hǎo)”学。

(六)做实当堂清,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学习所得,体验劳有所得的成就感

通过当堂清,让每个学生都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促使其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认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起到引领督促的作用。同时,当堂反馈、及时点拨起到规范步骤查漏补缺的作用。

另外,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准确点评。搞到课堂教学和认真批改作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业是学生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如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如果教师认真对待作业,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程度,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就能通过作业本与学生沟通交流,有时一两句表扬、鼓励的话,可能会胜过讲课时的千言万语。只有认真批阅,才能督促学生认真练习(及时反馈就是鼓励);只有认真批阅,才能准确点评(对症下药——精讲);只有认真批阅,才能做好纠错(功夫用在刀刃上——精练)。

(七)注重类题训练,做好纠错工作,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把课本的例、习题用足、用透。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是中、高考命题中的“母题”,犹如璞玉,经过精雕细琢,定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对课本题灵活改编,把相应题型通过课本习题渗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作图、识图、用图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图形拓展延伸;训练学生读题,提高挖掘题目信息,提炼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如以全等常见的图形为模板,延伸、变化全等部分的相应问题,学到相似时再做类比。强调书要读薄,题要选精。

纠错是精练,是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错题讲评后,把原题和类题定期让学生进行纠错练习和巩固训练,这样就可达到减少简单重复,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八)合作学习

精心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科小先生”;强化生生互助,培养合作素质;唱响“以学促教”,实现合作共赢。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一方面注意小组成员的设置,起到督促、互帮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小组合作的多元化功能,强化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建立小组学习制度,把“生本理念”贯彻教学的始终。

篇5: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本学期,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后记。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尽量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shipin/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5、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篇6:数学广角(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花费了一定的心理。我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睟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例如,出示不同地域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篇7: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猜想――验证”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有效方式。

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测,学生肯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但猜想的结果怎样,这就又激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任何的猜想都要经过验证,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而我在让学生验证的时候通过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一种猜想去验证,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历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二、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

篇8:五年级数学生本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内容:“认识百分数”例1中的“试一试”“练一练”, 以及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3) 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 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实物导入, 激发兴趣

师: (出示图片如图1) ,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大家看一看, 这些都是什么?这些物品的标签上都有一些特殊的数字, 你们都见过吗?

生:它们是百分数。

师:是呀, 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百分数。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有数学,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贴近生活, 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2. 经历过程, 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学校要举行一场投篮比赛, 要求每个班级选出一名学生参赛。现在王老师班上有3名学生报名, 课前王老师把他们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 王老师想让你们帮他选出一名最优秀的队员来参赛, 你们认为应该选谁呢?

师:看了这张表格 (表略) , 你认为应该选谁去参赛呢?为什么 (同桌讨论) ?

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只看投中的次数, 应该选李明同学参赛。

生2:看投篮次数与投中次数的相差数 (即失球数) 。如果投篮总数不一样, 只看投中次数或者失球数是不全面、不公平的。

师:那究竟该看什么呢?

生3:三名学生投篮的次数不一样, 要先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再进行比较。

这名学生考虑得比较全面, 在投篮总数不一样的情况下, 要比较谁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即投中的比率, 这样进行比较既全面又公平。

师:这三个分数都是百分数, 现在能一眼看出谁投中的比率最大吗?应该选谁去参赛呢?

(2) 引入课题, 揭示百分数。

(1) 教学写百分数。

为了简便,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 而是先写原来分数的分子, 然后再在后面加上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叫百分号, 百分号是百分数的重要标志, 如写作64%。

(2) 教学读百分数。

百分之六十四, , 写作64%, 读作百分之六十四。

(3) 让学生像这样表示其他2个百分数, 然后再读一读。

(4) 提问:让学生说说李明同学的64%表示什么?张华同学的55%表示什么?王玉成同学的70%又表示什么?

(5)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这三个百分数都表示什么呢?

(6) 投篮比赛中的百分数一般表示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

(7) 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百分数, 你认为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讨论) ?

(8)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百分数,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与作用, 感受百分数的价值。

3. 自主交流, 构建模型

(1) 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选择你最喜欢的百分数, 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 小组交流后, 让学生把实物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并说出百分数的意义。

(3) 揭示百分率、百分比。如图2, 如果大家留心去观察一定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商品的标签上虽然没有百分数, 但却蕴含着百分数的思想。

(1) 这盒牛奶中蛋白质占牛奶总量的 () %;

(3) 蛋白质与牛奶总量的比是 () ∶100。

(1) 中是一个百分数; (2) 中是分数, 又是分率, 它的分母是100; (3) 中是比, 比的后项为100。这3个数虽然它们的表示形式不一样, 但表示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所以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百分比。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并用自已的语言描述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弄清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 逐步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 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合作探究, 完善认识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那么百分数和学生以前写的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把能写成百分数的数在下面画上横线, 并在旁边写出百分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并问为什么?总结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表1所示。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合作探究, 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特征;通过分析例题中的分数与百分数, 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中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深化了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从而完善并提高对百分数的认识。

5. 综合实践, 巩固练习

(1) 找一找。

现在学生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 并学会了它的读、写方法, 还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如图3, 看到下图你能想到哪些百分数?现在来找一找图形中的百分数。

一个大正方形, 把它平均分成100份, 看到这个图形, 你能想到哪些百分数?

(2) 写一写。

教师读一些百分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看谁写得又快又准。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6个百分数, 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环节的设计不仅是让学生单纯地写百分数, 而是把写百分数与运用百分数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课程小结, 指导学法

这节课教师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百分数。通过学习, 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 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百分数, 利用好百分数引导学生树立大课堂的观念, 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反思——体验过程, 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更有效, 让教学更高效呢?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的复杂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讨论、交流、探索新知识的机会, 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 教材中许多有思维价值的知识在转化过程中被简化, 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 这样只能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应以有效探索为目的, 注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与合理加工,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思考,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尝试中创造、在尝试中成功,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时, 既要有利于教学的合理开展, 又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获得, 更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才是有深度、有效的教学探索。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为了给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教师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学习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挖掘数学资源, 体会数学价值,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和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教学,体验教学,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毕恩材.数学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篇9: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反思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他们。

(1)和谐课堂,快乐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2)生活课堂,更有意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割舍.离开生活的数学是苍白无力的.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我们学习《四边形》一章中,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咋一看没错.但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就会发现“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还是平行四边形”。

(3)灵活课堂,轻松学习。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4)幽默课堂,充满活力。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看了他几回,他仍然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我不动声色走到他身前,话锋一转提高嗓门对着他说“你屁股上按了滚珠儿啥”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话的同学一下全乐了全变精神了,看着这位同学会心地笑.接着我意外发现这下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时此刻我顿时明白,幽默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篇10: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又一学期在课改中匆匆而过,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我校 “三三五”美慧课堂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积极参与全市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活动,提高了个人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活动的开展,为展示教师风采,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活动中,授课教师吃透教材,撰写教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研、讲、听、评中推敲教学的真谛。每次活动结束,我都及时回顾、反思写下自己的切身体会,记下每一个亮点,对照个人教学,找出差距。我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把学到的新理念渗透个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成为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活动的推动下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

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篇11: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一、取得成绩

1、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3、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积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二、存在问题。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侓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加号改写成乘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

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三、改进措施。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总之,这单元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现在课已经上过了,但还不能说“上完了”,更不能说“上好了”,真正的收获还在后头,那就是大家对我这节课的指点和教导。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这节课从选材到设计到上课整个过程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选材

上周接到中心校通知,安排我上一节五年级的计算教学课,但由于五年级下册只有“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一个单元的计算教学,而这又必须在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才能教学,所以只能另换教学内容,经过和袁宗芳、袁元两位主任协商,选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理念

可能有的老师会觉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比较容易,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上次参加了县局教研室组织的“睢宁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后,我觉得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着王行民主任所说的两个普遍问题:

1、着眼点在问题的解决上;

2、解决问题后缺少反思和提升。

同时,在这次专题研讨会上,王行民主任和杜义超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方法可以教,但策略是不可以教的。”基于这些,我对所选的教学内容感觉很难,迟迟找不到切入点和基点,不知从哪里入手,又在哪里立足。现在看起来,我对这节课的处理还有很多地方让自己不满意,但欣慰的是自己可以抛砖引玉,收获集体的智慧。

三、设计

1、关于导入的设计

倒推,通俗地讲就是“倒过去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如果直接出示给学生,好像有些突兀,其实倒推的思维学生已经具备,只是没有明确的提出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导入上适当地加大了力度。

在导入中我设计了2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设计回家路线”,让学生体验到倒推在生活中的表现。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直接给出“上学路线”,而是先让学生设计回家路线,学生很快发现没法设计回家路线,因为不知道上学路线,这时我才出示上学路线,意在让学生体味出要想倒推必须先知道原来的变化情况。

第二个环节是出示填方框的题型,虽然这样的题型被编排在练习中,其实在低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解决,只是通过今天的练习,唤起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把倒推法明确成一种策略。形成了学生对“倒推”策略的初步感知。

2、关于例题的处理

这节课教学设计,我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例2作为重点先教学,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

(1)、例1倒果汁,虽然形象,但处理引导不慎,往往会造成学生片面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倒推”的思维意义;

(2)、例1虽然看起来不难,但例1里涉及到两个数量的变化,个人感觉比例2难度大;

(3)、例1教材中采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倒推,个人感觉不如画“变化图”效果好。基于这样的想法,把例题做了这样的处理。当然这里还有一层考虑,至于是否有道理和实际效果如何,希望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3、关于习题的设计

本节课,我故意把例题和习题混淆起来,分不出哪是例题,哪是习题。一道道题,就像一个个糖葫芦,有酸有甜,各不相同,而“倒推”就是那根把这些糖葫芦串起来的小木棍。当然,这些题目的编排并不是随意的、无序的,在教学中也不是平均用力的。例2最基本的题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模型”,因此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抓住重点,进行专项训练即正确画出变化图。在教学完例2后,我本来安排的习题是练习十六中的第8题,目的,一是让学生独立地对倒推策略的练习和运用,二是对接下来“练一练”中难点部分的提前分解;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把这题去掉了。“练一练”的习题是本节课的难点,难在学生对“一半多1”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课件引入“一半少1”,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一半多1”“一半少1”的真正含义。在学生基本感受到“倒推”的策略,并能够独立运用倒推策略解决一个数量的变化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例1,这时候的“倒回去”,学生的认知不会再过多地停留在“果汁的倒回去”,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倒回去”,然后紧接着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4、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策略,正如智慧一样,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也是一种很内在很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表达、去解决,注重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策略、认知策略、吸收策略、内化策略。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一开始就有些担心学生不容易学好。因为方程的思维方式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难接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弯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是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简便好用,因为对他来说用起来不熟练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验算、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并熟练地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在五年级班上时,我是按照书上的杯子和水的重量这个例子展开教学。关键是抓住数量关系,按以前的方法,总重量—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这里的水用x表示,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习惯把未知数放到得数的位置,其中有两种情况:x=250—100,250—100=x。然后我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是把实际情况最直接地表示出来,比如天平左边是杯子和水,就写100+x,右边是砝码250克,左右平衡,用等号连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等于多少,学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但是学生的方法都是根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x=250—100,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来是用这种方法。我怀疑书上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合适,但是这种方法到底要不要学生掌握呢?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中的未知数。同时,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认识了概念后,要及时加以巩固。我出了两道题帮助学生巩固概念。一是书上第57页的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本题意在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必须是正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数。同时渗透方程的验算。

二是让学生来解方程。学生很快能算出来,我告诉学生解方程的写法跟我们以前的计算写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边讲解格式一边板书。要求学生读一读解方程的过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过程。然后重新写了一道加以巩固。

接下来的难点是验算。我先讲解怎么验算,再请学生来说验算过程,然后把验算过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写下来。

学生作业反馈时,有几个问题:

一、用方程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很多都用老方法;

二、解方程的格式写法容易出错;

三、方程的解的验算过程不是很理解,经常出错。

作业讲评时我们一起纠正了错误,概括了错误类型,要求学生避免这些错误,然而一些学生依然在重复原来的错误。这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有些题目第一次用了错误的方法,往往纠正很多次还是习惯用错误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也有几点想法:

一、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学生出现困难,是通过我的帮助列出方程,我并没有及时让学生巩固方法;

二、解方程、验算的过程和格式的教学以我的讲解为主,而那时我没有想办法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练习时丢三落四较多。

三、我的讲解过多,学生自己的思考过少,类似于灌输,学生学习较被动,到最后模仿解法和格式为主,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学生有时正确,有时出错,没有掌握好。

四、这个教学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难点较多,而我并没有为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减负思考,一股脑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倒给学生,造成学生超负荷。

一个问题: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方法要不要学生掌握?通过查看资料,我知道了这种方法是和初中解方程学习接轨的,是新教材所做的一个改变。然而,在学生的学习中,都用这种方法解决的话,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因此,我在后面的课中要求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一定要用这种方法解方程。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本单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列行的概念,能够用正确的格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做题的正确率在90%以上。

个别学生摘书写格式上出现错误,有的没写小括号,有的在列和行之间没有用逗号隔开,目前还没有发现列和行颠倒位置的现象。

在处理练习三的题目时,第1~5题学生可以轻松解决,第6题灵活性较大,答案多样,有的学生不仅按要求完成了鲜花和绿色植物的摆放,而且做到了美观、合理,这就体现出了一个学生智力的多元化,对这一题的要求,我就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上,我还要求学生要“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处。在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梦等几名细心的女同学表现比较好,设计比较美观,新颖。体现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但也有几名学生敷衍了事,没有体现出“设计”的要求,这样学生普遍是缺少学习数学的热情,缺乏主动性,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主要从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入手,一旦他自己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了,相信他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养成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成功之处: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从游戏入手,让学生猜神奇宝贝在老师的哪一只手里面,体会“可能”。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本节课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一定”、“不可能”时,老师先往盒子里放的全是白球,然后让学生猜,如果要你摸球,你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最后让学生亲自上台摸球,并说说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接着让学生认识因为放进去的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球。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摸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逐步丰富起对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学习“可能”,老师在盒子里装有白球、黄球。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活动,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充分感知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黄球,这活动既简单又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可能”的学习内容上来,最后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在练习时,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学生不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巩固了新知。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要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不足之处:

1、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安排的时间太少,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说,压制了学生,不能巧妙的把握预设和生成。

2、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按要求画一画时,没有让每一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造成了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发展,还有待改进。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完成口算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练习,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但计算正确率不高。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明白了加法中的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感受到了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优势。练习十五第8题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准确选择相关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效果很好。

书本中的拓展练习难度不大,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算式中隐含的规律,在积极参与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一个数除以小数》这节课是后续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要抓住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来进行,因而教学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教学本节课时我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把握定位在知识的生长点和关键处,即引导学生思为什么要把除数0.85变成85?”,“为什么被除数7.65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这个为什么就是让学生知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前一天的预习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一个尝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课,讲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说出在小组交流后对知识的理解。而我则充当引导者的作用,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学生没有讲到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点、引。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文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是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从整数乘法列竖式计算过渡到小数乘法的列竖式,理解好计算的算理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帮助学生复习“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弄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扩大10倍;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则积扩大100倍,依此类推……尽管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复习题,但是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上的不足或缺陷以及暑期两个月的长假对知识造成的遗忘,学生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变得肤浅了,因此对这一规律的复习应成为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算一算让学生加深理解很有必要,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可以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计算的算理。明白了这一点,有利于学生正确进行计算。因此,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必须复习好“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另外,《小数乘法》这一节的教学,还必须做好如“0.67×108”、“1.2×2.34”之类的习题的指导练习,要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乘法定律。

解决的办法:

一、加强板演指导和作业辅导;

二、引导应用乘法交换率来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兴趣小组做蝴蝶结的情境,通过呈现的信息:第一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相应的分数除法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这种问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当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混合在一起时,学生还是不好判断。

以往教材教学这个问题,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方程来解答,再直接列式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强调了用方程解答这种方法。原因有二,一是减少人为制造学习的困难,二是与初中代数的学习接轨。

教材中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第一布艺兴趣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属于同一种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材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对于如何检验,教材则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检查的习惯。

教材中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与第一个不同的是,涉及到了两种量,同样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两种量相比较的同时,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两个红点部分的共同特点都是求单位“1”。

教材中自主练习设置的内容较多,有对前面计算方法的巩固,也有很多联系实际解决的问题。使用时,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调整练习的顺序。

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练习中的1—3、5、6题,第二课时完成其余练习。必要的话还可以增补题目内容,增加一课时。

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面信息窗内容的信息,直接出示蝴蝶结情境图中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使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列式计算。即:根据8个蝴蝶结占计划的2/5,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划做的个数×2/5=已做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算术法和方程。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对于含有分数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现,所以要注意展示求解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解方程:x×2/5 =8,等号左右两边同时乘5/2相对简捷,如果有学生用这种方法,应该给予鼓励。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未知量参与列式,使思维变成顺向,在遇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这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更简捷。

第二个红点部分,教学的题目与第一个红点部分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红点问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个红点部分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时也可以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第一小组的人数×3/4 =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列方程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订正。之后师生共同回顾,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需要先找出题中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要规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关于自主练习。

第1、7、10题属于直接计算类题目,其中第7题是混合性的口算,注意引导学生看清、算准;第10题采用方程的形式进行的基本练习,一要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二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4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学生已经探索过分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分数除法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练习时,可先对这些关系在比较中进行回顾,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进行判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判断的思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与快捷性。

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题,都是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而设置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常识和品德教育。

其中第5题属于信息窗2中所学的旧知;

第13题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对比性练习的题目,在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应引导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明确两题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关系,不同的是,已知与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第14题是分数乘法与除法实际应用中对比的题目。第一小题用除法解答;第二小题用乘法解答。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对两个小题进行比较。

第17题是综合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三个问题互相联系。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正确选择乘法或方程解,明确不同解法的特点。

第18题,先要带领学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条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参加投票的总人数,又要根据总人数用乘法求出不满意的人数,还要组织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其他问题可不限于分数乘、除法的,可以是加、减法的。

第1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题目。可采用假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把a、b、c表示的是多少分别表示出来,再比较。如:a÷1/4=b÷1=c÷1/13,假设等于1,那么a=1/4 b=1 c=1/13 ,所以b >a >c ;也可以根据除数的大小比较商大小的规律来排序;也可以把“除”转为“乘”即转为a×4=b×1=c×13,通过分析再排序;也可假设a(或b或c)等于一个具体数,分别求出b、c(a、c;a、b)后再排序等等。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通过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总体看,我所教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推进主管教育部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设想结合起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不的困惑。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我在教学本节课后,感触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3瓶、5瓶药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其次安排了9瓶药中找次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药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来。

随着课后进一步的研讨和交流,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冷静地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思考后,发现诸多问题:

1、学生的情绪状态有低走的嫌疑;整堂课学生的情绪是比较低的,课堂气氛也是较紧张的。学生情绪最高的是玩游戏的时候,在课堂的后段,学生的情绪没有开始高。2、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我发现,过多的师生对话充斥整堂课,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冲突,这是这堂课的症结所在。从听课老师的反映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问题还较严重。

3、教师语言的把握和引导还要加强。一个深刻的数学思想确实能快捷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且这应该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方向。但一个深刻的数学思想,想要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上理解,消化并能在日后的问题解决中加以运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以什么方式诠释,什么时候,说到什么火候,很关键。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历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我想感谢,感谢学校給了我这次难得可以锻炼的好机会.正因为如此我深刻的体会到当老师不容易,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我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我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算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逐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3.5×5时,提出了“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教学3.5×5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35×5,教师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先把3.5元转化成35角,再计算35角×5,最后将结果175角转化成17.5元。有的学生还想到3.5×5=3.5×10÷2,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小数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以及植树问题。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标准(20xx)》规定的内容领域和教学顺序,把分散的学习内容适当归并,整体呈现,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数乘除法的复习中,既要把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又要把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进行比较,从而沟通新旧之间的联系,既有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纵向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另外还要连带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复习中要予以重视。

2.突出重点、难点和弱点,查缺补漏。在总复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容易出错的问题、理解混淆的问题。如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要着重复习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小数不足需要补0的问题、小数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复习简易方程时主要复杂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注重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特别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紧,课时不足,导致复习不全面,出现变式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决。

再教设计:

上一篇:《论语》中的销售艺术下一篇:政治指导课外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