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2024-09-07

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精选5篇)

篇1: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摘要】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既要求安全又要求有效,当发生输血反应时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的后果。但目前由于输血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临床输血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本文通过对降低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进行探讨,提出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输血风险的极为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期提高临床用血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风险;输血误差;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作为一项治疗措施也是存在风险的,即使严格按规定操作,输血也可能给受血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损害。更严重的是受血者可能因出现输血反应或输血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而使得输血成为患者死亡的载体。构成输血风险的因素主要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以及临床上的输血误差[1],其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于防止传播疾病的蔓延和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临床输血风险的因素分析

1.1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患者输注血液或血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5%[2],其中输血免疫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问题。正常情况下输血时要求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必须相同,若供、受血者之间的血型不匹配,会使输入的红细胞(RBC)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导致受血者发生溶血或非溶血反应,这不仅会对临床生化检验中形成干扰与影响[1],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输血反应可分为溶血性输血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等。

1.2输血传染疾病输血感染疾病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主要指供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引起的疾病。虽然目前对血液的血清学、生化、免疫学检测减少了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但在病毒感染初期,并不能从血清中查到该病毒抗体,这些“合格”的血液输注给需要的人,将引发该病毒感染。临床常见的输血传播疾病有艾滋病、输血后病毒性肝炎以及输血传播的寄生虫病如弓形体、丝虫病等,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严重疾病之一,有资料显示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的三大途径之一,全世界5%~10%的艾滋病感染是因为输注了染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此外,遗传性疾病基因转染和梅毒感染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输血安全和生命健康。

2临床输血误差临床输血误差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⑴血液污染:在采血时违反操作规程,采血后放置保存不当或是储存和运输中造成污染。⑵血型不合:这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的粗心大意、不认真、不仔细或是违反了输血工作中的规章制度造成的,将患者的血型打错或未进行仔细核对。⑶血液中有传染源: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由于检查不够严密或细菌病毒有窗口期未及时检出,将带有传染源的血液输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⑷输血不及时:医护人员擅离职守,有急需输血患者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输血,延误和丧失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时机。⑸错误血液(成分):各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成分输血可以减少传播疾病的发生和增加患者有效成分的输入量来提高治疗效果,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3防范输血风险的应对措施

3.1加强输血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输血相关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用血基本原则、输血指征、血型血清学知识,免疫血清学知识、临床输血知识、输血相关传染病等知识。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谨慎,防止差错的发生。临床上常有反复输血,患者的一次血样标本在交叉配血时不能反复使用。此外,通过开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知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根本保证[

4、5]。

3.2完善输血制度在加强输血知识培训与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各项输血规章制度,开展院内培训及讲座,加强血制品制备的无菌技术操作,防止输血细菌污染的发生,保证临床做到安全、高效的用血。可以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对血液、血液成分实施病原体灭活处理。成立医院输血委员会,形成监督作用。当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充分发挥输血治疗作用。

3.3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血库最关键的工作,在输血风险的影响因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的差错所造成的。因此,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谨慎,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防止差错的发生。输血后医护士人员必须如实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查验。

综上所述,中国经过10年的努力成分输血率由1997年的53.0%到2007年的99.8%以上.特别是落实两个《规范》后,临床用血更加合理,无偿献血率由1997年的68.0%上升到现在一直保持100.0%.由于血源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献血者经血传播疾病的检出率逐年降低;梅毒由1997年的1.25%下降到2007年的0.46%;乙肝由1997年的6.3%下降到2007年的2.0%。可见落实《临床输血规范》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输血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达庄,朱俊,朱自严,等.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160.

[2]耿泰山,郭红霞,武丽娜,等.输血与感染丙型肝炎民事诉讼实案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505-506.

[3]李春华,任艳丽,陈金美,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58-359.

[4]张新平,霍金荣,徐海锋;临床输血风险及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年11期

[5]聂咏梅,田兆嵩;浓缩血小板中病原体灭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1期

篇2: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普法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用血纠纷尤其是输血传播性疾病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因此输血科在防范临床输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范医疗行为,严格依法办事

输血科要配合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抓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落实,参与临床用血规范管理与监督,主要有:

1、要与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血液来源的特点,即临床用血来源为输血科,输血科血液取自当地血站。并了解患者或其直系亲属有无无偿献血经历,并统计上报献血办。

2、经治医师了解并掌握输血适应症,且工作中掌握适度,按医院规定履行申报手续。

3、经治医师在实行输血治疗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谈话,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或用血志愿书;输血前留取患者标本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

4、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认真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输血严格依规程操作。

5、认真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填写的输血反应回报单,每月统计报医务处(科)。

6、实行无偿献血后,有些患者对输血收费不理解,要对用血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依当地政府有关规定予以解释,以免误会。

二、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内部管理

输血科房屋设施须符合卫生学要求,结构与布局合理,仪器设备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经过了岗位培训。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做好:

1、严把血液入库关。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

2、贮血冰箱依规程进行消毒、检测,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且标识明显。

3、交叉配备操作正规、结果准确、报告及时。

4、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努力推广成分用血,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互助输血、光量子用血疗法等多项服务。

三、在输血纠纷中输血科免责情形

1、血源方面:

1)由于供血辐射范围及运输方式上的变化,为及时到达;或由于供血数量不足而出现的“血荒”,以致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2)血站过错如血站的合法性、血站献血员档案缺失、血站采集未经检测的血液、血站使用试剂不合格、献血者化验检测与采血间隔超过安全时限等。3)输血所具有的客观危险因素如血液检测的“窗口期”,由于试剂和仪器性能限制引起的客观存在的“漏检”等。

4)输血过程中发生的同种异体抗原引起的输血反应。

2、临床方面

1)医护人员未按要求操作,如查对错误、血液污染等。

2)受血者在输血前和输血后未留取标本进行输血传播性疾病检测的。3)输血记录缺失或“用血治疗同意书”无患者或其亲属签字。4)血液来源非法,未经血库发放等。

3、受血者方面

1)超过诉讼的时效。据《民法通则》规定,若确诊输血传播性疾病时间距来访时间已超过一年,同时又无诉讼时效终止、中断情形,以不接待为妥。若医患双方争议为20年前的,则更应不接待。2)所患疾病并不是输血传播性疾病。

篇3: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2013年本院共有106例输血病例, 其中有男68例, 女38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4岁。

1.2方法根据本院接收的10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来进行探讨分析, 对患者输血的情况进行总结, 寻找输血误差原因和风险情况, 寻找积极的解决对策。

2结果

临床中为患者进行输血时的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尽量避免, 让患者获得较好的输血效果, 防止各类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患者。

3讨论

3.1临床输血风险

3.1.1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时或输血后, 受血者出现原发性疾病所无法解释的新体征、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迟发反应和即发反应, 根据发生因素可分为非免疫性反应和免疫性反应[2]。因免疫介导而引发的急性输血反应有:过敏性反应、急性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荨麻疹等症状;免疫介导迟发型输血反应有: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非免疫介导急性输血反应有:循环超负荷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菌污染引发发热反应、气栓、体温下降;非免疫介导迟发型性输血反应有:长期输血引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

3.1.2输血相关疾病输血相关疾病在临床上也倍受关注, 成为输血工作者的研究焦点[3]。目前, 已经发现的经输血传播病毒有: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G型肝炎病毒、D型肝炎病毒、HIV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TT病毒、人细小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会经输血传播细菌有:耶尔森菌、梅毒螺旋体、链球菌、葡萄球菌, 在目前已经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中, 肝炎和艾滋病是危害最大、最为严重的疾病。

3.2误差情况

3.2.1血型不正确患者的血型和输血的血型不同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输血误差, 配血人员的疏忽导致了患者接受检查时的血型错误或者是输血流程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血型不正确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危险, 导致患者凝血、休克、衰竭等严重症状, 危及患者生命。

3.2.2输入被污染的血液血液被污染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操作不当、血液保存不当、运输问题等。血液从采集到最终的使用每个过程都有可能会造成血液的污染。

操作问题为患者进行输血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 因为没有将冷冻的血液进行加温, 导致了患者出现低体温症状或者是因为没有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补充, 引起了代谢紊乱症状等不良反应。

3.2.4输血耽误血库人员不在岗位, 导致取血不及时, 耽误了患者的输血, 错过了患者的抢救时机, 引起了患者的生命风险。

3.2.5传染源血液注输献血人员在献血的时候检验不严格, 工作人员因为同时顾及多个献血者, 引起了标本送检错误或者是献血者自身存在疾病, 出现漏检情况, 让传染血液应用到了临床中。

3.3提高输血安全性措施输血的时候必须确保患者的安全, 保障输血的效果。安全性要求能够将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 控制传染病的影响, 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配合, 减少风险性, 提升准确率。

3.3.1科学合理的为患者进行输血输血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性, 所以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 医生应该对其进行判断, 选择最佳的输血适应证。最好是以血液制品和血液成分作为输血内容[4];临床中患者接受输血时可以不输血的就不要选择输血。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全血所含有的成分比较多, 所以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就比较大, 在治疗的时候, 要结合患者的元素缺乏情况来对其进行补充。成分血液输血则相对引起的不良反应几率要小, 也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引起的疾病传播。自输血是现在安全性最高的输血方式, 化疗以及手术前为患者进行储血, 应用于手术和化疗中, 安全可靠。

3.3.2详细了解受血者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对患者的病史以及过敏史进行询问, 患者如果存在其他的疾病, 如肝炎、肾功能异常等, 应该先对红细胞进行洗涤, 防止输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 有异常情况发生时, 应该及时的停止输血[5]。

3.3.3完善输血制度医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时候, 应该要制定相应的输血规范和条例, 在实际工作当中落实好, 划分责任制度, 出现问题能够将责任追究到个人身上。医院内部要求加强交流, 开设讲座等来提升各科室人员对于输血适应证的了解, 让临床输血工作可以安全有效, 对输血流程进行管理。

3.3.4完善血站管理流程血站是采集血液的关键部门, 需要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提升血液安全性, 保障血液的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避免传播疾病的风险;无偿献血者需要接受严格的筛选, 进行常规体检, 特别是高危人群;根据血站的质量管理条例和规范来执行采集工作, 提升采集检验水平, 将不合格的血液检测出来, 避免临床使用的血液存在问题。

总之, 临床中的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 患者能不接受输血, 尽量不选择输血, 以血液制品和自体血液为先, 做好血液采集检验工作, 输血过程注意细节, 避免污染血液进入临床中, 控制输血失误, 提升输血质量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为患者进行输血时如何降低患者的风险性避免误差的产生。方法 对106例输血病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寻找解决的对策。结果 临床中为患者进行输血时的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尽量避免, 让患者获得较好的输血效果, 防止各类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患者。结论 研究分析临床输血风险以及误差能够有助于改善临床输血操作, 提升输血效果, 减少输血风险。

关键词:输血风险,输血误差,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衣志杰.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3, 36 (4) :404-405.

[2]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 13 (2) :175-176.

[3]董海伟.输血差错及其应对措施.临床医学, 2013, 33 (8) :112-113.

[4]周建玺, 杜涓, 郭祥萍, 等.门诊检验标本采集不当导致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533-534.

篇4: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输血5867例(包括反复输注者),其中输注全血54例,红细胞悬液(简称红悬)3729例,洗涤红细胞12例,血浆2025例,血小板47例。586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37例,年龄5~82岁。

1.2统计方法 每次输血均填写《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患者输血的全程情况记录在《输血记录单》上,保存于病历中;输血后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24h内回报至输血科,由输血科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单》情况,并记录发生反应的病状。

2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37例,发生率为0.63%。其中红悬12例,发生率为0.21%;血浆22例,发生率为0.38%;全血3例,发生率为0.05%。输注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未发生任何反应。所发生的反应中发热反应22例,占59.45%,过敏反应14例,占37.83%,其他反应1例,占2.72%。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37例输血反应中主要症状有三种。①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引起发热反应的自身原因是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外在原因是由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全身麻醉情況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22例发热反应的患者中轻者16例,占72.7%;严重者4例,占27.3%。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发热者可给与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和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3.2.3其它反应。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对老年人、贫血及心肺疾病患者输血时要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血量及减慢点滴速度,定时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左心衰。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如何应对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措施

1.1 血液制品的来源问题

血液制品是用来救助患者的一种特殊医疗用品。目前为止, 血液的来源是健康人体, 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首要环节就是健康的献血者。但是, 由于有些无偿献血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某种疾病或有某种病史, 再加上实际工作中的漏洞, 如体检不合格者、输血的时间间隔不够, 就可能给输血的安全性带来威胁。

1.2 输血记录不够规范和完整

(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有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绀出于各种其本身的字迹非常潦草, 开出的单子中名字都难以辨认, 采血的过程中一般只是核对床号灯。因此, 导致在交回的报告单中出现名字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病例单极为重要, 如果对于有艾滋病患者等有其他极为严重的通过血液传染的传染性疾病, 医疗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将患者的病例进行黏贴, 造成病例归档而报告单认为黏贴的现象, 后果则相当严重。 (3) 输血申请表中的空白项较多, 很多相关的负责人员在对患者的输血申请表中同意书的填写中空白项较多, 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 填写不够规范。 (4) 输血记录不够详细, 如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都没有记录或者记录的不够详细具体, 输血的反应以及对反应做出相关处理后的结果没有记录。 (5) 输血治疗的效果如何病例中也并没有记录。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0例患者为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输血患者,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42.53岁, 其中男性28人, 女性32人, 并符合以下输血指征:慢性病、非出血者Hb<60 g/L、普通成人血红蛋白 (Hb) <70 g/L、老年外科患者可相对放宽为Hb<90 g/L;急性血液丢失导致低血容量休克 (活动性出血丢失其血容量的25%以上) 患者, 多伴血压下降低于90mmHg时应予输浓缩红细胞;血小板< (20~30) ×109/L的老年内科患者, 微血管出血的外科患者如血小板小于50×109/L常需输入血小板。

2.2 方法

记录本组患者输血前用药及输血后有无咳嗽、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 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60例患者输血后出现发热8例, 咳嗽、呼吸困难3例, 荨麻疹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其中输入输浓缩红细胞者45人, 出现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输入新鲜冰冻血浆8例, 出现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输入血小板4例, 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相比较, 输血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P>0.05, 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中输血前给予异丙嗪等预防不良反应用药者46例, 出现不良反应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输血前未予预防用药者14例, 出现不良反应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两相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以上患者经对症处理均好转。

4 讨论

输血安全是涉及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机构多行业艰巨任务, 输血病历的质量是体现一个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重要标志[1], 是落实科学合理用血的缩影, 通过加强输血病历的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是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途径。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

4.1 做好输血前的各项工作

输血前, 采取各种方式向患者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对输血有紧张、担忧、又需要输血的患者, 护士要进一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对输血治疗的同时,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2]。

4.2 输血中护理

(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在临床输血过程中,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大量事件证明, 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或事故, 多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疏忽而造成的。三查八对是防范输血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 这样做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并通过高度的责任心, 精湛的专业技术, 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2) 做好输血有关记录;观察患者倦怠感、腰痛、背痛、恶寒、呕吐、体热感、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 沿血管走行部位发热、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等。颜面潮红、发绀、冷汗、出现皮疹、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脉搏细弱、休克。出现异常时, 应中止输血, 换上生理盐水, 迅速报告医绀并协助其抢救处理。如为昏迷患者输血, 应设专人守护, 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及颜色。 (3) 控制输血量和速度。视患者病情、年龄、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以及贫血程度等而定。对于急性失血并伴有休克者, 应大量快速加压输血;对于一般性贫血患者, 一次输血以1~2U为宜;对于心肾功能不全或心肾衰竭者, 以每次输注1U新鲜血为宜, 输血速度应严加控制, 按1mL/ (kg·min) 计算。输血速度通常以5~10mL/min, 1U血需30~60min输毕。 (4) 注意原始记录和资料的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记录和资料包括:血液出入库记录、血型鉴定结果记录、交叉配血结果记录、冰箱温度记录.血液质量观察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交接班记录等, 书写时必须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溯性的原则。这些资料是已经完成的活动达到的结果的客观证据, 必须按照要求保存10年。因为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规定, 如果没有很好地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原始记录和资料, 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

4.3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不是很了解,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危害, 因而对义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 加强义务人员的输血知识, 使其对输血知识和技能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熟悉输血流程中的各种事项, 从而减少输血风险, 减少纠纷, 使得临床输血更为安全可靠。另外, 护理人员要钻研业务技术, 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 规范操作,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只有追求护理质量高效, 掌握护理业务, 加强三基、三严”训练, 才能更好胜任岗位需求[4]。

4.4 转变用血观念, 推行成分用血

大力宣传成分输血的科学知识和临床意义, 严格控制使用全血, 实行全血使用许可和审批制度, 使医务人员逐步养成成分输血的习惯, 提高输血效果, 减少输血的免疫学副作用和传染疾病的机会, 并做到一血多用。

参考文献

[1]唐长玖, 陈春艳, 万民.1161份临床输血病案文书质量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8, 26 (5) :547.

[2]邓雪莲, 于志军, 董克菲, 等.川省二、三级医院输血科 (血库) 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6) :119-120.

[3]武峰.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19 (1) :41-42.

上一篇:电气工程施工合同范本下一篇:承包经营合同书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