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2024-04-19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精选6篇)

篇1: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特点、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世纪末全国85%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向。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确保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使每个儿童都能真正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我国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

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最后,也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结合研究者们的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二、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点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的、动态的、特色纷呈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墓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基础的差异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使劣势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向优质学校看齐,缩小教育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的目标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所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对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人们的需求,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目标,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上升。

(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特色纷呈的发展态势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是当前国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均衡方向发展的要求。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而应是鼓励学校积极创新,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研究者认为,基于以下原因,我国有必要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方面,促进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学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提出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和教育基本人权的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人权问题。人的权利就包括受教育权、发展权。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要求均衡发展。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罗尔斯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教育公平首先要解决机会均等,第二个是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人权平等在教育上的体现。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

衡量一国的教育,不是着眼于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看国民素质的普遍发展,也就是国民教育或者说是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器和稳定器。也就是说,教育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会使原来由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状况进一步加剧,被剥夺了平等受教育权的人群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是政府,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无疑应该承担责任。在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转移到均衡发展策略上来,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而政府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关键政策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有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规范化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中小学办学标准。政府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以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办学评估标准。比如,上海市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模式值得借鉴。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1)撤点;(2)缩班减生;(3)校舍调整;(4)合并;(5)扩大用地;(6)迁建;(7)改造扩建。

(三)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差”、“两低”。所谓“三差”是指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比较差,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比较差。“两低”是指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江苏省从

2001年开始启动了“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要求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骨干学校教师晋升职称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四)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

物质资源共享

促进图书、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比如,山东寿光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共享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了借鉴国外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各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执行按照二定时比例和年限相互轮岗的制度。比如,大连市金州区政府建立了学校干部“定期轮训、定期考核、定期聘任、定期流动”制度。南京市从2000年起,首先在五县及市区部分重点学校、实验学校试行教师轮岗制度。

(五)对各种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在我国,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分担责任,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财政压力。

此外,国家和社会心关注各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以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六)促进教育体制的创新

教育督导体制的创新

政府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中,应当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宁波市北仑区自1990年起,每年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成了该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导航灯。

积极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和缓解择校收费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按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上海市招生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贯彻“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健全初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几点思考

从所得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已有的众多研究侧重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界定,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意义、策略有了较为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实践研究较少,缺乏具体措施上的建议。并且,已有的实践经验研究主要是区域性研究,缺乏总体性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的层面来分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但对微观层面的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均衡发展研究不够深入,反映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片面性。

国外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定水平,成果颇丰。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积累了许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措施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经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篇2: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研究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建议,形成了诸多观点。本文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含义、发展现状、行动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衡 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尤其是与全体社会成员密切相关的基础教育领域,更是受到空前的关注。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仍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许多教育问题都与之息息相关。近年来,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是理论热点,已经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考虑到文章的现实意义,笔者对近五年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对以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背景

首先,有论者认为,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2006年6月,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次年十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1】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

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措施集中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契机。

其次,有论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之一。众所周知,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时代的召唤。

第三,促进教育公平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必然。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矛盾亟待解决。有论者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2】。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教育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已不再遥远。

二、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含义的不同观点

郑勇认为,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应准确把握四点:一是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积极发展。二是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三是均衡发展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划一发展,而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并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的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四是均衡发展具有其动态性和历史性【3】。

贾晓静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4】。

张红玲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就是追求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它含义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市、县、乡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5】。

吴开俊,黄家泉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指,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6】。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依旧不足且存在地区差异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而对于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入的基础教育来说又是由来已久的顽疾。尽管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但从总体上看增加并不明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公布的资料,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全世界平均水平为5.7%,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6.1%,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停留在3%左右,且呈下降趋势【7】。

另一方面,严重的地区差异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地区间、城乡间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均衡,政府和受教育者间、城乡居民间、各级政府间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仍旧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差距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因此,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和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表现得更为明显,矛盾更为突出。

(二)城乡二元分治结构加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表现为二元分割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其实质内容是,政府有意识地将教育资源向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8】。其直接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将面对教育机会和所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教育均衡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这里的教育资源既包括硬件资源,诸如校舍、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教育投入等,也包括软件资源,诸如教师队伍素质及学校管理等。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和区域间基本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城乡和区域间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存在差距。此外,在义务教育推进过程中,城市义务教育先于农村义务教实施并采取有步骤推进的策略,这就在无形中默认了城乡二元分治在基础教育中的延续。

(三)重点校、名校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各级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点校,源于恢复高考之后。这种基于快出人才、出好人

才的权宜之计,在后来发展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为教育不公平的焦点。重点校政策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性入学造成入学机会不公平。二是部分重点校“转制”导致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三是加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9】。重点校是精英教育政策的体现,在教育财政和教师聘用制度上实行倾斜,使本来就悠闲地教育资源过多流向条件好的学校,而对薄弱学校关注则较少,人为拉大了学校间的差距。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优质教育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追逐 名校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间接造成了校际之间的不均衡,非常不利于基础教育均衡的实现。

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行动策略

(一)确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当前,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使用竞争发展的方式,其结果有 悖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有论者认为,确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均衡推进。这既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就一个地区来讲,基础教育的均衡推进关系到教育的平等问题,关系到教育的人权问题,也关系到三个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问题。二是“不均衡”拉动。教育事业要发展,必须在均衡推动的思想指导下,采取“不均衡”的策略进行“拉动”。暂时的均衡并不等于教育发展的大功告成,它应当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教育均衡发展永无止境,只有确立了这种辩证的均衡观,才能有效地“拉动”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10】。

(二)引入问责制,加强社会监督

有学者认为,在义务教育数量供给基本充足的情况下,关于义务教育的考核标准应该是全方位的,侧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可构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各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作出客观的判断,并以此为新的工作目标,指导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在评价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时,把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程度作为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义务教育供给与管理引入问责机制。此外,由于农村学校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力较低,在获取教育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情况也需要公开。如果不扩大群众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力,那么弱势群体的呼声就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必然难以保障

群众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绩效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政府在引导和支持个人和群众进行监督的同时,还应将相关的规划、政策、进展向社会通报,鼓励公众进行政策评议和提出建议,集合各种力量共同解决好问题【12】【11】。因此,要让人民。

(三)建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倾斜政策

1、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出创新。通过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提 供多媒体素材、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使因需学习、因材施教变为现实【13】。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可积极探索在社区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学区有统一领导,在学区内各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学区内教师的合理分配和流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区内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同发展。

2、积极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伙伴协作关系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作为一个更加宽泛的思路和更加基础的策略,人们期望能够经由大 学和中小学的合作,通过合作过程中主要角色的持续互动,将外部的改革政策和自身的学校 改进计划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综合地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地方高 师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肩负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基础教育师资的同 时,更应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学校教师发展以及学校整体

改进的重任【14】。

3、建立“教育优先区”,关注弱势地区

教育优先区计划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将区域内教育发展规划和项目向社会公布,有计划、有目的地吸纳社会各方经费,这样可以保证有足够的和持续的经费投入。其次,教育优先区要有严密的规划、严格的指标,比如贫困状况、生态环境、民族构成、公众的教育需求等等【15】。

就教育均衡发展而言,如果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提高,就很难实现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使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与强势地区和学校趋于相对均衡,需要进一步对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关注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就没有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16】。

(四)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

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监测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建立

完善的义务教育监测制度,并以此加强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

(五)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积极鼓 励其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在教育经费方面对民办学校施以扶持政策,是各级政府义务教育职责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对于降低民办学校的成本费用具有极大的作用。安徽省铜陵市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了一条协调发展的新路。民办学校自身作为竞争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性,进行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运作,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教育竞争,提高办学效益,增加教育责任感【17】。铜陵市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尤其在含义界定、原因分析、应对措施等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进一步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肯定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理论和实践仍旧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加强实例研究应该是今后的趋势。最近几年,不少地区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措施,我们应该及时

将它们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一整套体系,这必将会成为未来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晋堂.2007年:基础教育面临四大转折[J].人民教育,2007(6).[2] 郑克岭.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3] [14] 郑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失衡原因及治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9(2).[4] 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评论,2007(2).[5] 张红玲.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9(2).[6] 吴开俊、黄家泉.教育均衡化发展:理想与现实的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7] 敬志红、陈建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投入问题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

(17).[8] 翟博.教育均衡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8.[9]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

研究,2007(2).[10] 昌忠泽.以普遍服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江海学刊,2007(4).[11] 吴宏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效能改进——基于湖北省的数据分析[J].教育发

篇3: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前教育均衡化的内涵

关于学前教育均衡化的内涵,一种观点是从经济学视角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现状,从教育资源配置角度加以界定的。其认为 “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机会的相对均衡,其核心追求是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另一种观点从社会学视角强调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表现来区分。其认为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指幼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否相对平等,幼儿是否获得全面发展”。

二、关于我国学前教育非均衡化的现状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学前教育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研究视角涵盖了宏观的地域空间、园所之间等的比较考察, 也包括了学前教育活动过程的起点、过程、终点的微观视角分析。上述研究成果考察视角虽有差异,但具体呈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 1) 教师队伍 呈现结构 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等,主要发生在城乡学前教育之间且有不断加大趋势。 城市高学历专任教师明显多于县镇和农村,专任教师评定职称层次偏低或未评职称等情况较为严重。以2010年全国统计数据为据,在各级职称人员构成中 “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都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5 ~ 6倍。有75. 96% 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1]。同年,“全国平均师幼比为1∶ 26,城市地区为1∶ 12,农村地区低至1∶ 44。如按照每班配置1名教师的底线要求,数量缺口比例高达34. 3% ”[2]。

( 2) 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呈现区域性失衡。区域性失衡表现为区域之间、不同性质园所之间在园所面积、教学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均衡。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0年全国幼儿人均校舍面积城市为7. 02平方米,县镇为4. 67平方米, 而农村仅 为2. 78平方米。”[3]城市幼儿园教育教学设施丰富、 齐全,相反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硬件设施简陋匮乏,环境较差,缺乏应有的教学条件等问题。现有的投入往往倾向于城市和公办幼儿园,而大量的非公办和农村幼儿园基本上得不到财政的支持。

三、关于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策略构想

( 1) 外在的政策制度诉求。外在的政策制度诉求主要是指从国家顶层设计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促进均衡化发展。如学者们提出: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弱势农村区域和群体倾斜,等等。

篇4: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1.数据库的选取

根据文献法检索路径中的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笔者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和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了手工检索,对中国期刊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的学位论文库、ERIC和PROQUST等进行了计算机检索。

2.研究专著与学位论文的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我国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作为了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义务教育”还是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我国专著的发展趋势

从国家图书馆馆藏来看,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专著有五本,主要阐述了“义务教育”从面到体的发展过程,即最先是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着重从面上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然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义务教育”开始进入深层次的研究。另外,于发友和刘宝生分别就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和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该问题的研究上升到实践高度。可以说,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著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贴近教育实际、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2)我国学位论文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题的学位论文出现在2003年,即黄晓妹的《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从现阶段看,2003年~2005年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的萌芽和缓慢发展期。到2006年已有13篇论文,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增长了13倍。2003年~2008年,总共出现了40篇论文,其中硕士论文38篇,博士论文2篇,仅占总论文数的5%,因此从相对量上看,博士学位论文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3)我国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专著和学位论文而言,学术论文是先期探索性工作,即某项研究的预研究工作。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1985年~2009年的全文数据,我国第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94年,即苌景州的《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从阶段上看,1994年~2006年是研究的探索阶段,2005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2007年开始,研究呈现热点趋势,并且学理性增强,这一阶段称为积极探索阶段。1994年~2008年,学术论文的总量已经达到了140篇,是1994年的70倍、2002年的17.5倍、2004年的14倍。虽然总论文数在2008年达到了当前研究的最高峰,但是该研究的核心文献量不但没有呈上升态势,反而为零。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多,不同学者的观点虽有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①王巧云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②丁金泉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基础,它包括教育平等的一般价值、教育机会均等蕴含着的教育平等观念的变化、实现正义的原则和道路;③于发友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五个,即教育平等思想、教育民主化思想(包括杜威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和陶行知的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公平思想(包括权利平等理念、机会平等理念)、资源分配理论、科学发展观;④鲍艳丽从教育平等、公正、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2.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学者们有很多阐述。如“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主要是指政府采用经济、政策、法制、行政、督导和评估等手段,逐步弱化和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既要确保公民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又要推动区域教育的平衡、协调、优质、高效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和受教育群体在教育资源获得和教育效果输出上的平衡状态”“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3.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

崔红菊认为:“义务教育领域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部校际之间。从宏观层面上看,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体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从中观层面上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指城乡之间的差距;从微观层面上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体现为同一区域、同一城市中校际之间的差距。”鲍艳丽提出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明显,包括校舍及设施配置差异明显,尤其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小学之间师资的差异明显,乡镇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中小学学段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明显。”

4.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1)保证经费的合理分配

保持一定的政府财政规模,是维持充足公共教育经费的基本前提。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政府应当注重扶持区域内的薄弱学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完善财政预算和监督考核制度,规范政府资金分配行为和学校预算制度,建立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非均衡存在的原因中可以看出,落后的经济是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并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除了教育投入的地区性不均衡之外,我国义务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还体现在教育管理的不均衡,即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制导致地方教育差距过大,其实质是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条件的差距。就教育内部而言,要想从体制上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必须首先健全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快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保障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政府行为,完善监督评估体制。

(4)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城乡教师流动呈现单一方向性,主要是农村优秀教师向县、市一级的学校流动,“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而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制定城市教师支援、服务农村教育的政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此外,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其次,要切实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

(5)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宣传力度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思想引入社会,使广大教师意识到“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稳器、稳定器”“要把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从政策的层面来全面地思考和推进”,从而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目前,我国处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前期,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让我们看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也看到了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任仕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

[2]沈百福.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4,(3).

篇5: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城乡教育配置不公、择校热、师资不稳定等一系列有失教育均衡的恶习已经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公正,加强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和健全教育法制管理,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国民共享教育公平。

关键词:城市乡镇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Prospect Expectation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 unfair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inappropriate deeds that go against balanced educat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choosing school hot and teacher instabilit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takes a great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tes for fairness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e and teacher in the areas that po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istribu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citizens can share educational fairness.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意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①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应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现行的基础教育按照全社会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城乡学校不均衡现状及其影响

2.1课程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步在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已经步入轨道,但是在乡镇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松散、原始的低水平状态。虽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校本课程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来进行语数课或自习课。这样一来,使得乡土教材缺乏易处于脱节的境地,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层次还有所差距,依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上,课程开发不系统,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把握不稳,观念模糊,有点甚至狭隘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另外,城市学校除了拥有保证其教学任务目的的基本配置外,还注入新型的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设施一一具备,反观乡镇学校的教育硬件就相对差了许多,现代的教育工具普及度不高、硬件配置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教师的吸引程度,学生与家长的吸引程度都大大地降低,一旦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发展前景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乡镇教育效果效益有质疑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的趋势,现阶段最能解释的即名校热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不合理的分配,这种现象要是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势必会影响现在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有促使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再加上现在社会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思想,使得城市重点学校独占资源,硬件设施很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做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工作报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比较缓慢,在此过程,鉴于家长们名校情结的热浪,使得好的学校又获得更多的支柱。而那些正进行质量提升的乡镇学校就面临优秀生源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使教育资源处于遭遇浪费的不利之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天平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教育公平不能得以实现,则会造成基础教育发达的区域不断得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支持,即使是饱和了其发展需求也视而不见,但是薄弱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健康成长会愈演愈烈。

2.3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大,不稳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力资源都有差别性,所以教师之间的任教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因材施教实施把握水平都有各自的特点。优秀教师历来都是各个学校的纷纷争夺的对象,优秀教师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威望,还能合理的配置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唤起其他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培训跨度大、骨干教师少,培训程度较浅、活动经费无保障,培训困难多。③首先,农村大部地区学校交通不便,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激励性不高,使得优秀教师难招聘来、难将其留下;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教师编制一些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限制,使得教师队伍年年都不能从传统的教师招聘编制中获得足够多的师资,教师数量的缺失必定会引起分配的不均,;再次,由于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学校,这样一来,就造成农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基地”,他们在乡镇学校实习,积累教学经验,一旦满足一定的“进城条件”,又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城市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恶心循环;最后,由于学校的有限公共资金和资源中的很大部分都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开支,这样一来使得农村学校不得不将培训资金一再的减缩,造成现有教师得不到参加培训的机会,而年长的教师均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乡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训就沦为纸上谈兵。

2.4城乡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引进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收入基数大的地区,就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在教育领域,相反,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学校,即使当地政府想切实改变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同时,国家的财政教育补助,大部门都被用在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改进教学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校区等方面,而乡镇学校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经济支持的份额就相对较为少量,由资金因素所产生的教育问题就油然而生。2.5使教育公平的理念停滞于表面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共享社会教育资源。若教育公平原则仅仅停留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阶段或者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最初目标,偏离事先

制定的实施方法,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受教育者不能均衡、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长久过后,教育公平就会转化成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畅想,以后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再次进行教育公平的宣传和实施,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一些人们内心产生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根本宗旨的怀疑,甚至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2.6乡镇或较偏远地区人们所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是为人们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基础知识铺垫和积累,由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坐拥便利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教学硬件条件、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的条件,造成城市教育素质水平要高于乡镇学校。虽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各大城市自主根据自身地区的特点、条件适当地编写教材,但是选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地区还是占多数,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同年级的不同地区学生所受知识教育水平不同的现象已经不容小视,所受教育水平差距一旦两极分化,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城市小学规定在3年级就得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乡镇的学校受到英语教师的缺失,致使英语教学水平有限或者将其成为自修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差距拉大,即使以后进入高年级,要追赶起来就比较费劲,必定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2.7城市乡镇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

若教育持续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和乡镇基础机构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城市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乡镇学校却被置于无力革新发展的境地。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教育将会得到更为优质的“照顾”,大量的教育资源涌进城市基础教育机构,高耸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宽广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一一具有。在一方面是促进了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必定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与此同时,乡镇的学校则面临生源有限、硬件配置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既不符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正常、和谐地运行。

2.8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不均衡的基础教育会使现存的择校现象更加的难以控制,虽然国家为了使学生们合理选择就学所在地,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 “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是每逢开学报名家长们的心理就开始作祟,非得让孩子上好学校,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由于城市的学校较为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硬件,环境,但是毕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日后时间的积累,必定会败坏社会教育风气,破坏社会公平、公正。若是基础教育的天平还是不能端正,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涌进本就充足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得不到发展。择校热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有碍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公平。2.9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单一,教育机构数量少,水平低,各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大。基础教育不均衡,影响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利益,影响他们对知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教育成果的获取,影响他们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的获取。同时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树立健康的心理,对社会公平质疑,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④3.产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3.1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我们都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级建筑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大众对教育投资热度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应地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改造和革新,表现在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课程开设丰富化、教育环境相对开放。而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则缺乏一定的资金、人力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开发,所以使得乡镇的基础教育发展就相对的被动。同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差距,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3.2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虽然近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较为守旧的观点还是影响着人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甚是严重。大多人都一致的认为只有城市的学校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自己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学校总是好过于乡镇学校,他们过于重视于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对乡镇学校不信任、一致排斥的态度更不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这种思想水涨船高,使得本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天平向城市学校逐渐倾斜。

3.3法制不健全

在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对普及的范围积极地扩展,逐步做到使乡镇,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基本充分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知识育人,改变人。突破了过去只对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思想弊端,越是基础教育欠缺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对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前几年,国家又减免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对于扩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扫清文盲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法律所涉及教育要均衡发展发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有违反教育公平现象的处置也是含糊不清,这样不利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3.4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绩效都是以应试的最终结果为主,应试教育以应试为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传输,强调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运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片面地促进社会补习、培训班级的盛行。譬如,在各城市,一到寒暑假其间,培训机构就会出现火爆的情形,各类的补习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在节假期间进行补习的活动,但是现行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在寒暑假其间进入这些补习机构学习,而乡镇的补习机构缺少,就造成了大量

4.实施解决策略

4.1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公民接受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积极地对教育事业投资以促进其发展,就十二五规划中规定:“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⑤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广,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毕竟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非均衡化趋势定会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公平社会。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当代政府的职能是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配置社会资源,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政府应变过去不利于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为均衡发展策略。首先,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积极加强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柱,多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国家在积极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增强对这些地区的帮助。再次,国家政府应还在师资上力量下功夫,鼓励在教职工、在校师范院校学生,走进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地区,以改变当地的教育不合理现状。协调我国教育系统,共促全国教育的积极健康均衡发展。4.3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还是加强学校的硬件配置,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乡镇学校只能在等待国家财政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学校的发展就不能长久,所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合理有效的运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企业,广泛纳入贤才,用人知事,任人唯贤,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在增加自身企业绩效的同时适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政府支持的优秀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4.4革新人们的思想

思想一旦固化就变得十分可怕,往往在现实中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人们过去那种认为城市的学校都是优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知识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说进城市的学校获得优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就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古往今来,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们哪一位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所获得的。在乡镇的学校有条件的时候,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要舍近求远?一味的排斥、不支持乡镇学校,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4.5加强监督管理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顿教师队伍、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法治监督的作用,积极制定出有利于规范在实行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对违反教育公

平、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应进行有力的打击。同时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良好的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树立人们正确的观念,拓宽群众监督的道路,以规范和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4.6建立优秀教师轮换机制的建立并保障其健康运行

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避免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教师轮换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学校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以不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各任职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秀学校带动其它学校发展的教育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轮换制度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解决。

注释:

①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②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③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④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⑤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参考文献:

[1]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2] 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3] 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4] 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 [5] 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6]王浩.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J].教师成长与专业生涯发展,2010,(631):145. [7]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8]王凌皓,高英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6):6.

[9]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

篇6: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翟博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世纪跨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中国义务教育之梦始于清朝末年。1904 年,清政府在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 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 ”该章程还明确提出:“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 .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清朝末年、民国时期都提出过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无力也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 新中国建立后,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做崇高而神圣的责任。党和国家从 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的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实施义务教育提升为国家意志.提到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 .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 .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这是普及义务教育之初我国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必须走追赶型的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的道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大致经过了 2O世纪 80年代 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 90 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l世纪 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i个阶段的 艰难而曲折的奋进历程。

20世纪 80年代初到 9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在困境巾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首 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人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义务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航程,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新跨越。

从 1993年 中共 中央、国务院颁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 20世纪9O年代的奋斗目标为开端,我国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再跨越。从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经 过 15年的艰苦奋 斗,到 2000年,中国在世界 9个人口大同巾率先如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 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不到 5年提高到 2000年的8年以上。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 中 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 6,66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到 2000年底. 全国通过“两基”地 区人口覆盖率达到 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 了78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 100年.中国从 1986年颁布 《义务教育法》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算起,用 1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占世界 1/5人口的中国如期实现

“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和最光辉的篇章,也是世 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21世纪初.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

3、占全国贫困人口一半的西部地区成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最后的“硬骨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需要 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 育_T作 的“重 中之 重”,以更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更扎实的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和全 面提高质量的更 高 目标迈进。2003年 .国家实施西部“两基 ”攻坚计划 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由基本普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经过各地政府多方而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西部“两基”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 2007年,全国“两基 ”人 口覆盖 率 达到 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3。58%。目前,全国l5岁以上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 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难题

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进入 了一个关注社会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众所周知.尽管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群体问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起点、基础和过程都很不相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既有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以及经济社会本身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客观因素.也有因制度 政策导向所产生的主观因素。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差别的深刻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直接根源。制度造成的教育内部结构性差距.既是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集中表现。这些因素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是构成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从制度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资源短缺和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各地举办了许多重点中小学,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逐渐传递到基础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 了公立学校教育不公平。可以说,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 源配置不均衡 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呼唤

从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思想的升华、教育工作重点的转变。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

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教育战略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之后“读好书”的问题就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出现的“择校风”、“薄弱校”.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越来越成为困扰很多地方教育发展的难题。谋划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破解发展的时代难题,都需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天提出以至于被广泛重视,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 回答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这就是在义务教育进入普及后时代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是什么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新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 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国教育在改革实践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由此引发、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教育热点问题,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形成的地区城乡、校际差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大量的薄弱学校等不仅给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也给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解决教育问题带来了诸多难题,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的战略目标以后提出来的。党中央、国务院把义务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首要的、最重要的领域 2006年 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中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2006年 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在党的政治报告和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由此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以 2005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迈进,并逐步走向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向免费教育的新的更大跨越。以此为契机.在国家强力推进下,我 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最初由经济欠发达、条件最艰苦、攻坚难度最大的西部农村突破,后逐步向农村延伸、再向全国城乡全面辐射的渐进式推进的三次飞跃发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新的“三级跳”。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实施.在西部农村实行 了义务教育免 除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 1.5亿农村学生。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

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和全景图。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这一 发展 观的最主要 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民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起点、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点、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接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没有义务教育的强大,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强大。因此,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战略布局 中.必须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付之于实践,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积极探索.先后涌现出了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扶持薄弱学校的铜陵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沈阳模式,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优质校异地建分校、新建一批高水平优质校的邯郸模式等典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一个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的涌现 . 一个个“没有择校的城市”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择校”问题并非无解,均衡之梦绝非空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需摹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到着力促进内涵发展上来,把握关键领域.抓住重点环节务求取得实效。

依法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的客观实际,教育均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全面规划 .区域推进 .硬件与软件齐抓,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具体策略上,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 区域、学校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鼓励各区域、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把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促使区域教育各具特色,多样化均衡发展。

依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着力统筹地区、城乡、学校、群体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制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说,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深化制度和机制创新,构建均衡发展制度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报社

上一篇:20xx年教务处工作计划下一篇:枯黄的落叶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