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2024-04-08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精选8篇)

篇1: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机电一体化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总结

专业前言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本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业,培养具备现代化机电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机电设备的管理、产品营销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数控机床与编程、CAD/CAM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传感器原理与应用、PLC编程与使用、电力拖动与控制、单片机原理与使用等。参观工博会

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11月9日-1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虽说每个展区我都走马观花地观看了一下,但是真正令我感兴趣并认真参观的仅有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和工业自动化展。

首先说一下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参展的展品主要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金切机床突显技术优势,高、精、尖、新品云集。齐二机床、秦川机床、武重机床、上海机床、汉川机床、浙江凯达、德国STAMA、远东机械、帝马机械等名企踊跃参展,一批高速度、高精度、智能化、复合化、代表当今世界机床发展潮流的的尖端产品纷纷选择工博会作为全球首发平台。在钣金、激光加工和锻压成形领域,MWCS已经成为行业标杆性盛会。天田、通快、马扎克、MEGAFAB、BAYKAL、罗芬、百超、团结普瑞玛、杨力集团、沃得精 机、亚威、金方圆、捷迈、法利莱、楚天、大族、梁发记、台励福、三菱、村田等企业将展出一大批最新产品和最前沿的技术。

在参观的时候我注意到,虽然说各种数控产品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最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既设计出来的零件必须是一笔画,否则零件是无法加工的。而各大厂商的展品,无论大小和复杂程度,在加工时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而且都需要有肥皂水当作解离液和冷却液使用。我想这些产品的不同之处估计就在所能加工的零件的厚度以及加工出来的产品的精密度。

精密度是数控机床加工的一大特点,但是在参观时我发现效率也是数控机床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一个海宝形状的铁片便被水刀从钢板上切割下来,我想这对手工加工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由于所学知识的有限,参观时必然会有很多的疑惑。比如当我看到德国的一台大型数控机器在加工的时候就不是按照一笔画的规律,而是有规律的跳动到不同的地方切割,我猜想这也许就是自动化和数控的结合。

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展厅便是自动化展区。

一进展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台台机器手,机器手娴熟而准确而迅速地搬移着零件。由于机器手的速度过快,很多机器都写着标语:速度过快,严禁触摸!不过在参展的商品中最令我惊愕的还是两个机器手在玩魔方!对于我来说,玩魔方是件痛苦的事,每次都会被绕晕,而机器玩魔方更是让人难以置信。面对被人们拧得复杂的魔方,机器手把它复原,并不是说机器手具有了智能,而是说人赋予了它们智能。纵观整台机器,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不仅需要工程师事先编好程序,还得让机器手“认识”魔方,我想这里边应该会用到传感器技术——通过机器手上的微型探头来获取出现的情况从而控制机器手的操作。实训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参与了本课程的实训内容有:数字电路与电工实训、变频调速实训、PLC编程与实训、传感器实训、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零件等。

在实训中,我不仅对传感器、电路、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编程能力,而且增强了自己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其中的过程有时不是那么的顺利,经常遇到挫折使我多次 感到气馁,几乎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得到满意的结果。总的来说实训过程是充实的,实训让我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训之中遇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激发了我们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潜能,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编组实训中,我们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不断分析研究,各施所长,努力配合,最终加工出了理想、合格的零件,很好地锻炼了我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训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让我们跟老师和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锻炼了我们的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训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死读书,不能只读书上表面的东西,只是记住书上讲的理论而已,学习就要搞明白原理,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还要知道这些理论和概念会运用在什么场合,要结合实际来学习。

篇2: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

全闭环系统、半闭环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给机械添加了“头脑”。

机电一体化系统必须具有一下三个“目的功能”:

1、变换功能;

2、传递功能;

3、储存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通常有:机电互补法、融合(结合)法和组合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1、开发性设计;

2、适应性设计;

3、变异性设计。P13

并行工程与串行工程的差异就在于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按并行、交互、协调的工作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同时进行交互式的协调。

丝杠螺母机构主要用来将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或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

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获得较高的传动精度);

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结构紧凑、丝杠刚性较好,适用于行程较大的场合。常用!!);

3、螺母转动、丝杠移动;

4、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滚珠丝杠副的螺纹滚道有单圆弧形和双圆弧形。滚道型面与滚珠接触点的法线与丝杠轴向的垂线间的夹角α称接触角,一般为45°。P26

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外循环从结构上看有三种形式:

1、螺旋槽式;

2、插管式;

3、端盖式。

基本导程Ph。

滚珠丝杠副在有负载时,滚珠与滚道面接触点处将产生弹性变形。换向时,其轴向间隙会引起空回。这种空回是非连续的,既影响传动精度,又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调整预紧的方法:

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

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

3、双螺母垫片预紧调整式;

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

5、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和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常用轴承的组合方式:

1、单推—单推式;

2、双推—双推式;

3、双推—简支式;

4、双推—自由式(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

当选定执行元件步距角α、系统脉冲当量δ和丝杠基本导程Ph之后,其减速比i应满足匹配关系为iPh)。

各级传动比的最佳分配原则:

1、重量最轻原则;

2、输出轴转矩角误差最小原则;

3、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

谐波齿轮传动的传动比:P41

圆柱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

1、偏心套(轴)调整法;

2、轴向垫片调整法;

3、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间歇传动机构:

1、棘轮传动机构;

2、槽轮传动机构;

3、蜗形凸轮传动机构。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导轨的基本要求是导向精度高、刚性好、运动轻便平稳、耐磨性好、温度变化影响小以及结构工艺性好等。

导向精度是指动导轨按给定方向作直线运动的准确精度。

导轨副的截面形状:

1、三角形导轨(磨损后能自动补偿);

2、矩形导轨;

3、燕尾形导轨;

4、圆形导轨。

静压导轨副工作原理P65-P66。

方向精度是指运动件转动时,其轴线与承导件的轴线产生倾斜的程度。

置中精度是指在任意截面上,运动件的中心与承导件的中心之间产生偏移的程度。嵌入式滚动支承形式:图a所示的结构,接触面积小,其摩擦阻力矩较另外两种小,但所承受的载荷也较小,在耐磨性方面也不及后两种结构好。图b所示结构能承受较大载荷,但摩擦阻力矩较大。图c所示结构,在承受载荷和摩擦阻力矩方面,介于前两者之间。P71

执行元件的种类:

1、电动式执行元件;

2、液动式执行元件;

3、气动式执行元件。特点:P91。

步进电动机一般为开环控制,直流和交流伺服电机可采用半闭环或全闭环控制方式。闭环控制方式可得到比开环控制方式更精密的伺服控制。

电动机的功率密度PG。电动机的比功率dp/dtd(T)/dtTNd/dtTTN2TNTN/Jm。

对于起停频率低,但要求低速平稳和扭矩脉动小,高速运行时振动、噪声小,在整个调速范围内均可稳定运动的机械;对起停频率高,但不特别要求低速平稳性产品。

直流伺服电机与驱动:P98。脉宽调制直流调速驱动系统原理如图3.4所示。P99。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机械角位移的执行元件。转子角位移的大小及转速分别与输入的电脉冲数及其频率成正比,并在时间上与输入脉冲同步。

步进电动机的特点:

1、工作状态不易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2、步距角的误差不会长期积累;

3、控制性能好,不易“丢步”。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P105-P107

步距角的大小与通电方式和转子齿数有关,大小为:360/(zm)。m—运行拍数,通常等于相数或相数整数倍,即mKN(N为电动机的相数,单拍时K=1,双拍时K=2)。

实现环形分配的方法有三种:

1、采用计算机软件,利用查表或计算方法来进行脉冲的环形分配,简称软环分;

2、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搭接而成的三相六拍环形脉冲分配器;

3、采用专用环形分配器器件。

将一个步距角细分成若干步的驱动方法称细分驱动。

要实现细分,需要将绕组中的矩形电流波改成阶梯形电流波,即设法使绕组中的电流以若干个等幅等宽度阶梯上升到额定值,并以同样的阶梯从额定值下降为零。

使用微型计算机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有串行和并行两种方式。

专用控制系统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对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说,由于还在不断改进,结构还不十分稳定,特别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时,采用通用控制系统比较合理。

微型计算机:字长—微处理器的字长定义为并行数据总线的线数。字长直接影响数据的精度、寻址的能力、指令的数目和执行操作的时间。速度—速度的选择与字长的选择可一并考虑。

按微处理机位数可将微型计算机分为位片、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机种。位数是指微处理机并行处理的数据位数,即可同时传送数据的总线宽度。

机器语言是设计计算机时所定义的、能够直接解释与执行的指令体系,其指令用“0”、“1”符号所组成的代码表示。当CPU的引脚MN/MX接到+5V时,8086/8088工作于最小模式。MN/MX接地,8086/8088则工作于最大模式。最小工作模式是指单处理器系统。

最大工作模式是相对于最小工作模式而言的。其特征是系统中可以包括两个或多个微处理器。

8086/8088引脚的功能定义。P137—P140

8086CPU最小工作模式系统的典型配置。P141图4.7

I/O寻址方法。P152

光电隔离电路的作用:

1、可将输入与输出端两部分电路的地线分开,各自使用一套电源供电;

2、可以进行电平转换;

3、提高驱动能力。

光电耦合隔离电路应用。P169

传感器是将被检测对象的各种物理变化量变为电信号的一种变换器。

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可将传感器分为开关型、模拟型和数字型。

P180

传感器与微机的基本接口。表4.32

模拟量转换输入方式。表4.33

采样是指将连续时间信号转变为脉冲或数字信号的过程。

D/A转换过程。P206

直线插补与圆弧插补。P247

典型负载是指惯性负载、外力负载、弹性负载、摩擦负载。

等效转动惯量、等效负载转矩。P251公式(7.3)、公式(7.8)

计算举例。P251

额定转矩T(N.m或N.cm)应大于所需要的最大转矩。

系统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TTeqT惯

有源校正,通常不是靠理论计算而是用工程整定的方法来确定其参数的。方法如:P265 调节器控制作用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比例作用、积分作用和微分作用。

控制作用对系统产生的控制结果。P267

由于减速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间隙的存在和传动方向的变化,齿轮传动的输入转角和输出转角之间呈滞环特性。

传动间隙对伺服系统的影响:

1、闭环之内的动力传动链齿轮间隙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2、反馈回路上的传动链齿轮传动间隙既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又影响系统精度。

可靠性是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保证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1、提高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质量;

2、冗余技术;

篇3: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模式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作为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笔者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地位

光机电一体化结合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 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都融合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可见该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项目课程改革, 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更重视职业能力特别是技能、知识、品德、习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第一, 以“帮助学生成功”为教学理念。在加拿大, 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存在, 兼顾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角色。和中国社区医院类似, 只要有社区需要就会建立相应的课程, 职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企业”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只要学生和企业成功了, 学校就成功了。

第二, 启迪人生、提供改变人生教育的学院。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提出“提供优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 使学生获得终身成就, 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办学宗旨, 价值观是:“我们都是学习者、我们都是服务者、我们都是领导者”。这也符合国内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三,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以职业为基础, 学生预就业为前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 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企业要承担整个学习培训四分之三的课时。较之国内企业参与较少的职教现状, 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采用类似于高校委培模式的“预就业”模式, 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促进了学习主动性。

三光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材施教, 在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 “教会与学会、学会与会学”是笔者探索的新教学模式。

2. 理实一体化模式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有着理论与实训不可分割的特性, 必须边学边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训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 此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不但学习兴趣增加了, 而且善于提出问题, 渐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形成并发展起来。

3.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设计

通常我们的项目课程都是以模块来划分的, 如PLC模块、变频调速模块、电机模块、低压电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等。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性强, 不适合职教学生文化底子弱的特殊背景, 新的项目课程设计强化工作任务, 模拟企业的岗位任务, 循序渐进, 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 教师通过引导, 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 强化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历教育, 工学结合方面比较弱, 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参与的是重复的简单工作, 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 加上学生对工学交替的不重视, 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而企业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 往往只是提供一个实训的场所, 对学生将来成功就业与否影响甚少。针对上述现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灌输工学结合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他们在参加工学交替期间, 把发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写成与专业相应的工学交替报告。毕竟企业才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地方, 只有对新技术、新发展, 反应敏锐, 才能具有就业竞争力, 最终获得成功。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 用什么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 不是成绩而是能力。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 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 能不能体现人生价值, 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 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 在校内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校外工学交替期间积极与企业合作, 模拟岗位职业环境, 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 有效提高了光机电一体化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

[2]曲永宁.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篇4: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方式    思路    改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面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程,是集机械、电子等基础课程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并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1-2]。针对该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开展课程的考核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不同考核方式优缺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7]肖海平.探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24:1.

[8]吴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02:51-54.

篇5: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介绍

2.电工与电子技术:电路的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波形产生和整形电路、A/D与D/A转换。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了解电工安全常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使用常用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具备分析、解决基本电子线路问题的能力,掌握必备的电子线路设计与调试技术。

3.机械设计基础:常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通用机械零件及相关的构件受力分析、构件强度校核及通用零件的选择。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常用机构的能力;具备机械通用零件、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设计的基本计算能力和标准选用能力;能查阅图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有关机械设备故障的能力。

4.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六点定位原则”及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常用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刀具的结构与选择、常用夹具的设计方法、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及常用工艺装备的设计。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掌握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设计方法;掌握常用刀具基本知识,能根据加工条件正确选择刀具;掌握工艺路线拟订的基本知识、原则及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一般方法;具备查阅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和图册的基本能力,具备选择正确方法进行装配的能力。

5.金属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是机械类、材料类及其他近机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工程材料加工方法的一门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铸造、塑性成型、焊接和金属切削加工四大部分的基础知识,涉及工程材料加工工艺的各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后为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电动与拖动:它既是研究电机及电力拖动系统基础理论的学科,又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应用课,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本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独立分析电力拖动系统各种运行状态,掌握有

关计算方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电动机,为后续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7.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和气压传动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液压和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常用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适用场合。阅读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原理图;改进或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

8.机电商品学:主要研究机电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实现规律的一门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一方面与物理、化学、材料学、生产工艺学有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与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采购管理、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密切相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电商品分类、用途、型号、质量指标、结构与工作原理、流通技术、经营管理要点以及国内外机电商品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习,将使读者全面掌握机电商品基本知识和技术管理知识,为培养技能型商品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必备的机电商品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篇6: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德育、书法、就业指导;

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工艺、公差配合、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工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专业课:车工工艺、钳工工艺、机电一体化概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选修课:现代应用写作、现代企业管理。

实训教学:车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大专):

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德育、书法、就业指导、邓小平理论。

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工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道具、工程力学、钣金展开。

专业课:车工工艺、钳工工艺、机电一体化概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选修课:现代应用写作、现代企业管理、高等数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训教学:车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中专):

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德育、书法、就业指导、现代礼仪、职业道德。

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工艺、公差配合、车工工艺、电工基础、电工应用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材料。

专业课:机械CAD、机械CAXA、数控加工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选修课:现代应用写作、现代企业管理。

实训教学:数车实训、数铣实训、普车实训。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大专):

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德育、书法、就业指导、邓小平理论。

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工基础、金属 切削原理与刀具、工程力学、钣金展开。

专业课:机械CAD、机械CAXA、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技术、数控技工基础、车工工艺学。

选修课:现代企业管理、高等数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工电子技术。

篇7: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课程类型 专业课程

学 时 数 44 学 分 数 2.5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像机械工业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尽提高和拓展了机电产品的性能和功能,而且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提高生产系统的工作质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意义的.本课程是学生在学完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的专业技术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求,本课程性质,跟踪现代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的发展编写.(三)大纲内容编写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特点和方法;结合机电一体化共性的关键技术,对其各子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涵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四)实践环节

1.课程设计

(1)名称:机械手控制系统编程与操作

(2)主要内容与要求:利用PLC实现机械手控制功能的要求编写程序,安装调试实验台.按照本课程实验说明书要求完成,并通过实验验证程序的正确性.(3)学时分配:4(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序号

教 学 学 时 环 节 教学内容 讲 授 讨 论 见习实 验 其 它 小计 一 绪论 4 4 二

机械系统设计 6 6 三 传感器检测及其接口电路 8 8 四

控制电机及其选择计算 8 8 五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 10 10 六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举例 4 4 8 总 计 40 44(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与期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等;期终成绩占60%.2.试卷成绩与实践成绩:试卷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10%(实验报告5%,实验过程考核5%).3.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平时成绩20% 实践成绩占10% 试卷成绩占70%=10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姜培刚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2.主要参考书: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王孙安.《机械电子工程》.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郑堤.《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历史,内涵,应用和发展前景.2,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要素.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定义

一,△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

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分析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关键技术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目标与方法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第二章 机械系统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系统数学建模方法.2,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特征及设计方法.3,了解常用的传动系统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械系统设计

一,△○ 机械系统建模方法 第二节 机械传动系统的特征

一,△机械传动装置的特征参数及相应的调整方法

第三节 机械传动装置

一, △ ○传动比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传感器检测及及接口电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参量检测的传感器原理;2.掌握检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原理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感器

一,△○传感器性能指标的内涵 二,△传感器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 位移测量传感器 一,△大位移测量传感器的原理.第三节 速度,加速度传感器 一,△速度,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

第四节 位置传感器 一,△位置测量原理.第五节 传感器前期信号处理 一,△○信号调理线路常用模块的原理

第六节 传感器接口技术 一,△○采样保持器原理及应用.第七节 传感器非线性补偿原理 一,△○软件补偿方法

第八节 数字滤波

一,△○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控制电机及其选择计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2.掌握常用伺服电机的控制调节方法;3.掌握伺服电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内涵及电机的选择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 一,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步进电机的性能参数 三,△○步进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二节 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控制 一,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三节 交流伺服电动机 一,交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交流电机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 直线电动机 一,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节 控制电机的选择和计算 一,△控制电机的选择.第五章 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种类 2.掌握各种工业计算机的区别;3.掌握各种信号接口原理.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业控制计算机 一,常用控制计算机的种类 二,△○各种控制计算机的区别

第二节 计算机的接口技术

一,△○开关量及数字两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二,△○功率放大电路的原理

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

一,PLC的原理及选择方法,外围电路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数字控制器设计 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应用举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要点

2.了解数控机床的设计过程及主要构成的设计方法.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点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用举例

一,数控机床的设计过程及主要构成的设计方法 注:用“△”明确重点内容,用“○”明确难点;

篇8: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总结

1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主要模块和基本构成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是开放式、拆装式的设计, 整体结构包括型材导轨式实训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部件、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触摸屏与组态模块、电源模块、电机模块, 低压电器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气动模块等等。学生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 可以培养自身组装、编程等等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2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和机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应用到机电类课程教学中, 学生可以提高气动传动技能。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有很多元器件, 如双杆气缸、旋转气缸、电磁换向阀等等各种各样的。这些元器件能组合成机械手气动控制系统和气动电磁阀系统等等。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 学生从机械手气动控制系统和气动电磁阀系统等等系统中, 可以了解和学习到气动电磁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还有各种气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双杠气缸、单杠气缸等等。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实训教学, 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气动系统的组成应用还有工程应用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可以应用的实训内容是认知元器件, 设计气动基本回路, 控制机械手的气动传动, 安装调试机械手气动控制系统等等。

我们知道学生进入社会作为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都必须具备合理选用传感器的技能, 因为掌握传感器技术和检测技术是工业自动化对每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相关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的, 还有让学生知道接线方法和传感器应用场合等方面的知识。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很是广泛。

结合机电类课程教学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要掌握电气控制的技能, 而且它相对来说是一种传统的控制技术。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实训教学, 教师可以教学生认识各种低压电器。学生不关要了解它们的型号、结构、功能等, 还要可以做到任意组合它们形成各种典型的低压控制电路。同时在利用设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忽视教学生学会选择低压电器, 这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只有会选择低压电器, 才能准确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所以这个方面要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机电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主体的教师要全方位地提升、扩宽自己的知识并充分全面地教给学生知识。具体可以应用的实训内容包括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点动与长动控制,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反接制动控制等等。

培养可编程控制器技能是机电类教学中一门核心主干的专业课程, 因为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在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是被广泛应用的, 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准确、充分掌握的技术。说到这门课程,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主要是进行简单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等。同时, 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要学会排除电路障碍等, 通过设备, 这些都是不难学会的。具体可应用的实训项目是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反接制动PLC控制, 十字路口交通灯的PLC控制, 步进电机的PLC控制等等。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 变频器是被广泛应用的, 它是一种新型的智能调速节能设备, 为工业自动化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利用电器一体化实训装置, 学生可以了解和学习变频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 和上面所说的其他器件一样, 学生要知道选择变频器类型的方法。关于这个, 可实现的实训项目包括多段速度选择变频调速, 设置变频参数, 正反转变频器控制电机等等。

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触摸屏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人机交互的设备, 它颠覆了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 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是用按钮和指示灯来操作和监视系统的。具体可以应用的实训项目包括正反转触摸屏组态控制三相异步电机, 还有自动往返触摸屏组态控制工作台等等。

我们知道实训装置是由几个模块组成的, 是开放式和拆装式的设计。所以利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要认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构成, 以及相关的调试、设置与安装。

3 结束语

综合上面所述, 借助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与实际操作相关的内容, 所以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而又实用的, 它的应用体现在各个方面, 上文我们一一分析并探讨了。

摘要: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包括机械、传感等多种多样的技术, 这些技术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仪器设备只能验证某门课程的验证性试验, 学生利用这些仪器设备不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更别说提高综合技能了。本文主要阐述了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主要模块、基本构成、主要功能, 还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类课程教学,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贵盛, 孙平.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01) :254-256.

上一篇:我爱科学小学作文下一篇: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