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4-09-07

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前不久,组织部对63个领导班子、224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绩效考核。在单位考核和各层面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评定出优秀班子13个、称职等次46个、一般等次班子4个;评定出优秀等次领导干部44人、称职等次173人、基本称职7人。通过考核,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问题。对此,我们组成了专题调研组进行了调研。

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能够围绕八次党代会和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的精神积极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班子团结,想事干事能成事。但是,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总体情况来看,除了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以外,在主观上还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能力差。主要表现为:部分领导班子和干部在面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时,缺乏敢想、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有的干部固守传统观念,循规蹈矩,习惯于常规打法、缺少敢于碰硬、勇于负责的进取意识,主观上不想解放思想;有的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盲目乐观思想,在已有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安于现状,缺乏工作动力,不愿解放思想;还有的干部视野窄、素质低,没有思路和办法,心有余力不足,尤其是在市委确定的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上缺少创新的办法和招数,不会解放思想。二是精神不够振奋,缺少精气神。部分班子和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工作魄力和劲头明显不足。有些年轻干部缺乏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没有精气神;个别老同志退坡思想严重,工作得过且过,作风散漫,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有的班子和干部工作标准低,满足于过得去、一般化,在位不谋事,应付推脱,打工心态。三是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在工作上。有些班子和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劲头使的不对,热衷于搞小团体、小圈子、拉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要待遇、要利益、要位置上,不考虑工作和事业。四是抓落实能力欠缺,执行力差。有的干部工作能力水平有,就是不想抓落实,不愿意抓落实;有的属于不得要领,不会抓落实。在抓落实不力的问题上,核心还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当老好人,怕得罪人。今年市委确定的部分重点工作有些进展得不够理想,有些工作基本上还没有落实,虽然主客观原因都有,但也反映出抓落实上的差距。五是班子不团结,综合素质低。突出表现为:个别班子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民主集中制度落实的不好,有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拆台、扯皮。还有个别的班子职工队伍管理混乱、班子软弱涣散,没有凝聚力,班子整体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不好。有的“一把手”不会带班子,不讲领导方法艺术,或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大权独揽;或软弱无力、事无巨细;还有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把个人利益看的过重,以权谋私,在经济上不廉洁,不注意维护自身形象;个别副职摆不正位置,对分管工作不学习不研究,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和驾御全局的工作能力,缺乏大局意识和配合意识,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如果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领导班子建设就没有办法取得新破,绥芬河的发展就要受影响。

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不久前,省委吉书记视察绥芬河时指出,黑龙江省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边境口岸优势。绥芬河作为全省唯一具备通海条件的口岸,在对俄经贸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沿边开放的窗口,绥芬河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全省对外开放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吉书记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市八次党代会和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我市要率先成为全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区、争当新一轮沿边开放升级排头兵,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思想解放、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求真

务实的发展型班子。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发展力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回顾我市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中央政策研究室方主任谈绥芬河加快发展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牢牢抓住了思想的解放。1992年沿边开放之初,绥芬河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边陲小镇,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建设落后。面对这种情况,市委几届班子首先打破禁锢,解放思想,紧紧抓住俄

罗斯政治体制变革、中俄两国市场互补性强的有利契机,提出了“大经贸、大旅游、大市场”发展战略,实施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双轮驱动,仅用几年的时间,绥芬河就成为全省最大的对俄贸易口岸、远东地区最大的对俄商品集散地,实现了由边陲小镇到国境商业都市的转变。绥芬河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敢闯敢试的工作劲头,就没有我们绥芬河今天的发展,同样也就没有我们绥芬河的未来。去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财政收入达到了10亿元,广大干部和群众也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当前,绥芬河的经济发展正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绥芬河在各县(市)当中机遇最多。机遇就是目前中俄关系已上升到历史最好时期,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重点开发远东地区的战略已开始形成对接互动,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正在加快实施,绥芬河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上级的关注和重视。挑战就是俄罗斯政策多变,对俄口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怎样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营造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我们要结合即将开展的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推动经济的发展。要通过思想的解放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切实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摒弃盲目乐观心理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引领绥芬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思想的解放离不开思想理论武装。要结合市委开展的领导干部学习年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新的、前瞻性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找差距、知不足,多思考工作、多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发展能力、应变能力。要借用“外脑”帮助思想解放、继续派遣大批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挂职锻炼。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前来我市讲学、帮助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战略问题,使大家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通过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今年初召开的市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商旅名城和“北方深圳”的内涵,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和设想,要率先成为全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争当新一轮沿边开放升级的排头兵。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命繁难,任务艰巨。尤其是前不久吉书记来我市检查工作,对我们提出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扩大口岸影响”的新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关键是要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提高发展能力。今后加强领导班子的发展力建设,就是要确立高标准的“参照系”和敢为人先的“定位点”,不能满足于有多少个全省第一,满足于比周邻县(市)“强 多少”,而是要着眼于对全省经济发展起辐射拉动作用来思考和谋划绥芬河的发展战略,全力突破我们已经确定的沿边开放升级重大战略项目。

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落实力

有再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如果不落实,还是个零。因此,领导班子的工作落实力至关重要。一是要建立工作落实机制。要建立“以铁的措施保发展、以铁的手腕抓落实、以铁的纪律保执行”的工作机制。实行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落实工作具体化,每个部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集中主要精力,采取有力措施,抓推进和落实,把工作重心由过去的重“管治”,转变到搞服务上来,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层次,想办法、定措施,抓项目跟进,抓政策跟进,真正形成“一项重点工作、一名市级牵头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专题办公室”的“四个一”重点工作落实机制。要根据年初确定的阶段性重点工作,明确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一件事情抓出头,一个项目抓到底。要继续实行

牵头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打破齐抓共管、谁都不管的局面。二是要围绕重点难点工作的突破抓落实。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首先就是能够解决发展中遇到突出问题的班子,敢打硬仗的班子。当前,一些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因素除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以外,重要的就是政策的瓶颈制约因素。比如: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政策落实及向中俄跨境经贸合作区升级问题;设立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问题;关于加快口岸和大通道建设问题;关于金融和资金支持问题;恢复绥芬河口岸异地办照问题等等,都是我们现任班子要着力落实的关键问题。目前,经过几届班子的不懈努力,贸易综合体政策的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中俄高层的关注,前景可观。当前,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要增强紧迫感,讲究抓落实的技巧,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集中主要精力和力量,攻坚克难。工作上既要有形象进度,更要有质量和水平。要通过对重点、难点工作落实的创新,不断破解重点工作任务当中的难题和“瓶颈”制约。三是要用较真碰硬的措施确保抓落实。要在抓落实中考察干部,把抓落实的成效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考核干部的成绩,关键是要看领导班子的落实能力,看执行力到底怎么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干部是能力水平不行、有些干部是不想执行。对已经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不落实、不执行的干部,无论是没有

能力的还是不想执行的,都要予以坚决调整。今后,我们要树立和培养能够抓落实的干部,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工作导向机制,要在务实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取得最好的落实效果。

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去年以来,市委围绕干部的选拔、使用、日常管理、学习教育等各个环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互衔接配套的干部工作制度,对干部选拔工作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制定《绥芬河市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等一整套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克服了干部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性、随意性,使干部选拔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今年初,我们首次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了绩效考核,总体情况还比较好。特别是对班子和一把手的考核比较客观准确。当然,有些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考核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干部对绩效考核不是很清楚。实际上,绩效考核是综合了传统考核办法和目标考核的优点,按照公开、民主和系统化的原则,以准确反映民意为目的,依据知情度和关联度的不同,组织方方面面人员对班子和干部进行评价,它的结果反映的是对班子和个人的认可度。目前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今年,我们将正式实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要通过绩效考核这个有效载体,重点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不在状态、抓落实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同时,要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与领导班子考核、公务员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核体系,为科学评价干部、准确使用干部,合理兑现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在选拔使用干部过程中,真正形成重政绩、重公论、重民意的工作导向。今后,在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上,不但要治庸,也要治懒,不仅要吃药,还要动手术。同时,还要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干部成长关怀机制,研究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干部待遇。同时,还要围绕优化班子结构,针对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行有计划的干部培训和其它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注意培养锻炼干部,敢于压担子,换位子,让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各级领导班子团结的根本制度保证。从这次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都同民主集中制落实的不好有直接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没有集体领导,就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凡是涉及贯彻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大事项,关乎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必须以个人分工负责为

前提。集体决定的事情要由个人分工去办,如果没有严格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来落实,市委的决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贯彻,集体领导就徒有其名、流于形式。我们强调集体领导,就是要防止分工不负责,或者借口集体领导,事无巨细两种现象。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制,就是要严格工作程序,明确工作任务,界定职责范围,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上,要有分工、有合作,有主次、有配合,勤协调、多沟通,不争地位高低、不争权利大小。同时,也要防止各自为政,独断专行,削弱和摆脱集体领导的倾向,不能片面强调个人分管工作的重要而影响市委的全局和中心工作。今后,要围绕落实个人分工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指标,明确大项目、分项目、子项目的具体责任人,强力推进市委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一把手”和副职的关系。“一把手”作为领导班子的核心,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把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搞好组织协调,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形成工作合力。“一把手”是单位的形象和旗帜,不仅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还要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工作责任和从善如流、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绝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在具体工作中,要讲大局,看主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思想常沟通、心胸要坦荡。要多记他人好处,多看他人长处,多想他人难处。要靠宽容理解人,靠公正凝聚人。既不要大权独揽,又不要事无巨细。作为“一把手”还要廉洁。“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想得到领导和职工群众信任,就必须要做廉洁奉公的表率,考核中我们发现,确实有少数干部在经济上不廉洁,群众不信服,我们也对相关人进行了调查处理。作为领导领导干部更要警惕起来,经常反省自己,有个底限,学会拒绝。作为“一把手”,还要善于团结副职。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基层单位班子不团结,职工告状成风。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单位主要领导不会抓班子带队伍,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要教育主要领导不仅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作为副职,要摆正位置,积极支持配合一把手工作,学习掌握相关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展自己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在班子成员中大力提倡营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谦让的良好气氛和环境,不断增强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这“四个服从”,基础是个人服从组织,如果没有这一条,其他“三个服从”就会落空,党委的核心作用就无从谈起。个人服从组织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要无条件的服从党委的决定,执行组织的决议,把自觉的意志和组织纪律统一起来。在讨论和决定工作中,每个班子成员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出现不同认识也是正常的。但是,一旦形成了集体的决定,你的不同意见就要保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决定,维护领导集体的权威。调查了解到,确实有部分领导干部,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对上级和组织的决定推诿搪塞、阳奉阴违,对组织布置的任务挑肥拣瘦、讨价还价,甚至公开向组织伸手要名誉、要地位、要待遇。如果这些问题不克服、不纠正,市委的决策就难以贯彻,发展型班子建设就成了空话。因此,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领导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更要加强,党的纪律和原则更不能“松绑”。

篇2: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县级及其以下党政组织中的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其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影响到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因此,加强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基层领导干部来说,绝大多数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和思想上自觉维护大局,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在当前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利益格局调整的新形势下,少数基层干部在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脱离群众,忽视民生。少数领导干部不愿意联系和接近群众,喜欢和老板、大款打交道,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对群众的真实想法不了解,作出的决策往往脱离实际,得不到群众拥护。一些县直机关的领导干部喜欢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下指示,把工作简单地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较少。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唯上”之风在基层机关中比较严重,唯一把手马首是瞻,对一把手言听计从,对群众却漠不关心。一些同志不会做群众工作,对待群众态度生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信访问题就是因为干部作风引起的。

二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严重,把上级能不能知道、能不能满意作为考虑问题、干工作的出发点,总想在任期内干出轰轰烈烈的成绩,做了一些不切实际、不顾长远、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等事。一些领导到一个新岗位后,不是沉下身子去真抓实干,而是凳子没坐热又想去谋求更重要的岗位,“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热衷于拉关系、找门路。

三是个人至上,我行我素。有的单位“一把手”搞家长制、一言堂,把“民主”仅仅看成是形式,对反对意见听不进去,我行我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把组织原则丢在一边;一些单位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研究重大经济问题和人事问题时,不透明、不公开、不按程序办,“一把手”说了算,有的重大决策虽然经过了集体研究,但集体研究只是走过场,班子成员看“一把手”脸色行事,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发表了也没用,形式上的民主掩盖了事实上的独断专行。

四是不肯学习,不顾大局。有的同志没有把学习放在重要位臵,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少数同志学习钻不进去,满足于一知半解,能力水平差;一些同志把组织上安排的到党校培训等机会当作认识人头,沟通私人感情的好机会,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些同志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本位主义严重,强调局部利益,对上级的决定和部署,有利益的就执行,没有利益的就不执行,甚至搞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五是贪图享乐,不讲奉献。当前,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之风在基层很盛,一些干部热衷于吃喝玩乐,下班后三五成群、吃吃喝喝,吃坏了身体,也吃坏了形象;有的同志喜欢讲排场、比阔气,花钱

大手大脚,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在很多领导干部身上也有体现,一些人认为好不容易干到了领导岗位,也该歇歇、享受享受了;一些同志眼看进一步提拔无望就不思进取,工作得过且过;一些领导干部除工作之外,还做生意、办实业,心思和精神没有用在工作上。

六是工作不实,不负责任。一些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凡是不能亲历亲为。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当头出头,不习惯带头埋头,惯于动嘴,不习惯动手,遇到难题推诿扯皮,往上推、向下交;有的同志缺乏求真务实精神,讲起来滔滔不绝,做起来虎头蛇尾,工作虚于应付;一些副职满足于上传下达,自己当甩手掌柜;有的同志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心,工作没有思路。

七是自律不严,缺乏表率。一些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不够,禁不住钱物诱惑,向基层伸手,利用权力和职务影响为自己或亲友办事,甚至讲不该讲的话,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有的领导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少数领导干部甚至染上了赌博等不良习气。

八是明哲保身,正气不足。少数领导干部正气不足,政治觉悟不高,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于一些落后的言论不但不能及时制止,积极引导,有时候还参与议论,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有的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丧失了应有的原则性、纪律性,和稀泥多、揭露矛盾少,看到问题也不敢指出。

二、影响基层领导干部作风的因素

1、思想原因。一些同志思想上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人生价值取向不明,对作风建设不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极浓,把当官与特权、享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被“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侵蚀;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钱没往兜里放,没必要在吃点喝点玩点等小事上太认真。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良作风的发生。

2、体制原因。在用人体制上,基本上仍是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群众在干部人员上没有发言权,党管干部的原则演变成党委书记、“一把手”管干部,干得好不好、能不能晋升全靠领导说了算,导致一些干部喜欢围着领导转,眼睛盯着上面。在干部考核评价体制上,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只注意一些表面的东西,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浮夸之风的产生。在权力配臵上,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机制,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不严格、追究惩处不到位,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

3、制度原因。在制度建设上,作风考评没有量化,特别对于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有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形成实际上的“不管用”。在制度执上,一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制度的刚性不足,失之于软、失之于空,客观上造成有些不正之风多次整治还不到位。

4、示范效应原因。少数领导干部没有身体力行,带头遵守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上级领导没有对下级领导和普通干部放好样子,如下基层时前呼后拥、随从一大帮子,有的到基层后对下面的高标准接待、送土特产不加制止,最终导致上行下效,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改进基层领导干部作风的建议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建议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改进作风。

一是突出思想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深入开展作风教育,创新教育载体,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到党校、行政院校主体班次的教学计划,作为新提任领导干部的必修科目。创新教育载体,综合运用典型教育、警示教育、纪律教育、主题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作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能入心入脑。

二是突出制度约束。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靠制度管作风。建议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推行公推公选、干部任免票决、定期交流轮岗等制度,打破用人上的“暗箱操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完善财务支出规定,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对各部门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机制,健全由纪委和组织、审计、信访等部门组成的干部作风监督联系会议制度,探索询问、问责等作风监督形式。

三是突出考评监督。研究制定作风评价标准,依据“五风”内容提炼细化、量化指标,确定合理权重,形成作风考评指标体系,由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考核和社会各界进行评议,汇总后形成综合评价得分;建立干部作风建设全方位监督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作风监督的积极性;强化效能监察,通过网络等新兴渠道监督干部作风,对发现的作风方面方面典型给予曝光。

四是突出责任追究。建立完善作风问责的机制和方法,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漂浮、得过且过、敷衍应付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对因不负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果断问责,树立扎实干事的良好作风。建立作风建设责任制,对因不抓不管、监督不力、管辖范围内出现严重作风问题的,追究上级领导责任,以增强各级领导抓班子、带队伍的自觉性。

篇3: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1 村级班子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合理

一是党员年龄普遍偏大, 老党员多, 年轻党员少, 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二是从男女党员的比例看, 女性党员偏少。三是党员文化层次较低, 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

1.2 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低, 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

干部缺乏技能培训, 致富方法少, 起步难度大, 思想惰性大, 观念比较陈旧, 发展思路不清晰, 村级班子对农民的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

1.3 农村基础条件差, 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大多数行政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工资少, 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农村干部积极性不高, 工作主动性差。

1.4 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 村民自治有待加强

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 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严重, 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 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 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或者离开家乡从事其他活动, 履行干部职责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

1.5 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 工作辛苦, 条件艰苦, 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村级班子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 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 连正常开支都还不够, 村级财务运转艰难。他们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 工作最具体、最直接, 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 稍有疏忽, 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 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 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 如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 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 没有资金作保障, 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但群众不那么认为, 作为村级班子就应该为办实事、解决具体问题, 否则要你干什么?由于工作压力大, 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不高, 群众又不理解, 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1.6 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 班子协调性不强, 党员先进性不突出

大部分村干部素质不够, 文化水平偏低, 导致理解党的方针, 政策水平不高, 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一般, 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党员先进性不突出, 党员队伍不仅文化层次较低, 而且年龄老化, 这样的党员, 想起表率作用也有点力不从心, 还有部分党员平常放松政治学习, 对己要求不严, 思想还落后于一般群众, 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影响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2 关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

在这种形势下, 要解决目前农村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 抓关键, 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要致富, 关键建好党支部, 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 尤其要调配好支部书记。首先要抓好“选人”。“村子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 关键看班长”。农村工作千头万绪, 需要处在最基层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逐项落实。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看支部书记。班子选好了, “一把手”选准了, 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 我们在选好一班人, 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 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特别是在调配支部书记方面, 要打破“老实人”、“本分人”当支书的传统观念, 选那些富有开创精神、想干事, 真干事、会干事、不出事, 并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担任支部书记。第一, 选人的面要广、路要宽, 不拘一格, 可以从种养大户或农民经纪人中有能力的党员中选任, 也可从外出打工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任。第二, 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吸收年轻党员, 扩大党员队伍, 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为党员, 作为后备干部, 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差和后备干部缺乏的状况。第三, 抓好育人。把育人的重点放在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上, 把教育培训当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和长久之计, 在解决“有人办事”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决好“有能力办事”的问题, 对支部书记要经常重点集中培训, 对其他村干部和党员, 乡镇要经常组织培训, 村党支部也要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通过培训学习, 以达到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增强思想觉悟性的目的。第四, 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加强班子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 通过实行跟踪培养、岗位锻炼、滚动管理、定期培训等, 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创新能力, 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 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第五, 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农村干部能力建设,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解决农村干部“会干事”“干成事”的问题。要建立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校、夜校和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 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增强政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要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 干部致富能够更有利于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要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加强各种实用技能的知识培训, 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懂市场、通信息、会经营, 努力增强村干部学科技用科技的本领。

2.2 抓基础, 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 为村“两委”和群众提供活动场所

要加快解决以村级办公室、活动室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按照“四室 (宣传文化活动室、党员干部学习室、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 、两栏 (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 ”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和农村教育培训阵地的建设, 改善村级党组织活动条件和农民群众受教育培训的条件, 整合各种资源, 广泛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活动, 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

2.3 抓管理, 加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 夯实群众基础

要创新基层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 完善村级议事规则。发展党内民主, 扩大基层民主, 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要求, 也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推行村民自治, 实施依法治村。一是着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规范党支部权力的运作, 调整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提高党支部民主管理, 科学决策的水平。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在村级组织下选举出有威信、有觉悟、公道正义的村民组建村民议事会, 保证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完善“两委”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村委会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 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 建立“两委”协调机制, 消除“两委”矛盾根源, 形成发展合力。四是健全制度, 要建立健全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制度, 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民主议事、村规民约、村务管理制度, 健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管理系列制度, 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 把两委班子建设成为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廉洁勤政, 奋发有为的新农村建设领导集体。

2.4 抓机制, 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 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

要实行村干部工资正常增资制度, 并且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 实现村干部岗位“公职化”制度, 建立农村干部报酬补偿机制, 规定工资保障线, 不断提高村干部待遇, 消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解决有些村班子“软、散”的问题, 使农村干部“有人干”“愿意干”, 并且千方百计“要干好”。另一方面, 还要完善奖罚机制, 实行村干部目标责任制。村级组织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经济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任, 必须明确干部工作职责, 制定考评办法, 建立干部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2.5 抓重点,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着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围绕经济抓党建,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让农民尽快的富起来。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效的主要途径。一是要因地制宜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稳妥, 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要利用大户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老板、个体经营户、经纪人投资兴办加工项目, 以带动规模种植、养殖等, 促进经济发展, 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又可以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2.6 抓机遇, 壮大集体经济, 为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农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村道路况差, 村级债务大, 村干部工资低, 一些困难群众需要帮助, 对此, 群众意见大, 上级不满意, 要想解决这些根本问题, 就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税费改革以来, 村级收入只有财政转移支付一项, 远远满足不了各项支出的需要, 为此, 应重点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广泛深入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渠道, 寻找各种社会关系, 采取多种形式, 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 积极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附加值。三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村里原有的荒山、荒地、塘库等资源, 要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合理开发利用, 增加村集体收入。

参考文献

[1]李玉忠, 关于我国农村组织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0) :76, 78.

[2]夏涛, 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建设的初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5) :7972-7973.

[3]牛俊虎, 创新党建模式奋实新农村组织建设基础[J].党的生活 (河南) , 2006 (6) :34.

篇4: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村级组织收支状况

(一)村级组织承担的主要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村级(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主要职责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扶贫开发;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管理本村的土地、房屋、森林及其他财产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弱势群体救助扶贫等。三是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包括落实党建工作目标;党员发展教育;落实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等。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包括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控制村级支出等。五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制定村规民约,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村容整治建设,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等。六是其他工作,包括上级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政策处理、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征迁、农民异地转移、防汛抗旱等。

(二)村级组织收入情况。

1.地区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村级组织各项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财政补助收入(含村级项目补助)和其他收入。从我们调查的3个县(区)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欠发达的遂昌县共203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24.26万元;中等地区的金东区512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26343.42万元,村均51.45万元;较发达的海盐县85个行政村和20个农村社区,2014年村级总收入20163.03万元,村均192.02万元。其中村级收入最低的遂昌县北界白水村0.98万元,最高的是海盐县武原街道南环村422.89万元。

2.村集体自有收入占比小且分布不平衡。各地村级组织收入中普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遂昌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958.65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19.46%,村均4.7万元。金东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302.03万元,占村级总收入39.1%,村均20.1万元。海盐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823.47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28.88%,村均55.46万元。村与村之间集体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大,如金东区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虽然达到20万元,但分布不平衡,5万元以下的村有339个,占64.25%,其中收入为零的有145个,占28.3%。遂昌县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4.7万元,但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其中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

(三)村级组织支出情况。

1.村级组织支出地区间差异较大。2014年,海盐县村级组织运转支出村均62.28万元,金东区村均20.85万元,遂昌县村均12.79万元。

2.支出项目繁多。包括村级办公经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报刊杂志费、交通及通讯费、卫生保洁费、排灌费、计生费、征兵费、文体活动费、节日慰问费、济困帮扶费、公共设施维护费、村民会议费用等支出项目应有尽有,几乎等同于一级政府的预算开支项目。

3.刚性支出占比较大。村级经常性支出中以刚性支出为主,主要是村级办公经费、村民会议费、报刊杂志费、水电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等“开门费”开支。不仅欠发达地区如此,在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海盐县2014年全县村级经常性支出中刚性支出6539.75万元,占经常性支出的76.8%,其中村组干部报酬补助5310.73万元,占刚性支出的81.2%。

4.收支平衡难度大。即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收不抵支现象也较普遍。如海盐县全县村级组织经常性收入少于经常性支出的村有69个,占总村数的66%,这些村的经常性开支主要靠挤占项目经费。

二、浙江省级财政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投入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基本实现财政保障。2009年浙江省下发《关于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将村支书、村主任两个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参照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全额列入地方财政,2012年起又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报酬按村主职干部的70%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并实行“三年一调整”。2015年,省财政加大对纳入补助范围市县的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力度,安排村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5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并且从2015年起省财政转移支付改为“一年一调整”。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支付保障制度。2009年浙江省下发《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当时是3万元/村,2012年起提高到5万元/村),对未达到最低保障标准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解决,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2015年,省财政大幅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省级预算安排2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省补助由上年的1.2万/村,提高到3万元/村)。

(三)建立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设立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遂昌县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打包扶持”机制,依托企业化运营打造集体“大物业”经济,统筹各类扶持资金“打包”投资或联建大型优质物业项目,扶持薄弱村获得稳定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海盐县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分重视,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的奖补。

nlc202309042042

(四)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财政补助制度。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安排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专项补助,省财政对困难较大的32个欠发达市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资金4461.6万元。

(五)新设立了财政支持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2015年,省委组织部联合省财政厅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按副省级市所属社区20万元、地级市所属社区10万元、县级所属社区5万元确定保障标准,所需经费以县级财政解决为主,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2015年省财政专项安排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转移支付5062万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省里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措施,省级财政也积极落实预算安排,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金东区、遂昌县村主职干部报酬均低于当地劳均收入水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达到省级要求的5万元/村最低保障标准。

(二)项目补助多,村级经济经常性收入少。村级总收入中项目补助收入占比较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少。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遂昌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达24.26万元,其中项目补助收入占67.34%,201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仅4.7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项目经费一般为专项补助,通常是账上过过而已,村级难以统筹用于日常运转,导致财政补助不少,但村级组织运转仍然较困难。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给能力不足。仍有相当数量的村缺少收入来源,经费自我保障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山区村,受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制约,村集体增收较难。从遂昌、金东区看,大多数村收入单一,仅靠山林、鱼塘、村集体留地等几年一次的发包收入,有较多的村没有常态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四)村级组织自治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一届任期三年,去头掐尾,实际任期时间短,村两委往往只关注任期内的政绩,注重基建,而没有把发挥村级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主要位置,村内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村没有节约意识,在村级运转开支困难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建起了村办公大楼。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工作的思考

虽然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已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地区之间的农村情况差异仍比较大,部分村仍然是低水平运转,经费开支较为紧张。为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两美浙江”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级自治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多措并举,为村级组织建设营造更为有效的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责任主体。县级要认真制定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从制度上切实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长效机制。大力归并整合现有各类进村财政扶持资金,减少专项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生产经营类、运转保障类由地方统筹使用。省级财政要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预算体制监管上进一步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做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政府加以支持引导,谋求多方结对帮扶办法,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发展项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扶持方式上可以“抱团式”为主,集中财力发展多村联合兴办的物业型项目和服务型项目,要避免竞争性项目的市场风险,以稳定收入来源。

(三)加强村级自治建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农村税费改革后,要引导村民在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村公共事业合理负担机制。如惠及广大村民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鼓励村民筹资筹劳,美好家园的卫生保洁费可由村民适当负担,农田水利排灌费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共同生产费用可由村民合理分担,天灾人祸济困帮扶的开支可建立村慈善基金制度等等。通过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和村贤志士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既可弥补村级组织运转开支和建设公共设施资金的不足,又能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四)重视股改中的集体股,保障村级公共开支。当前正是浙江省全面推进村集体经营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要避免将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收益一分了之的简单做法,要立足首先满足村级公共开支要求,设立必要的集体股和分配起点,避免“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否则与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初衷是相悖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洪峰

篇5: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临朐县委宣传部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课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有关单位成立了调查组,先后深入到城关、冶源、卧龙、龙岗等四个乡镇和十个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现状及特点)

1、基层文化需求旺盛,市场广大

当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他们热切盼望拥有自己的“文化之家”和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农村成为文化消费的大市场。冶源镇冶西村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区村,该村拥有一支龙灯队和一支秧歌队,十几人的秧歌队三番五次要求村委为他们规划一处活动场所,以便开展活动。卧龙镇河北村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期间,村里自己组织了一台文艺节目,在村里演出时,没想到忽啦啦去了500多群众,把大队院挤得水泄不通。广大农民群众对电影、图书、小戏同样十分渴望。而目前

2、有线电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在多数农村存在“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的情况下,随着电视的普及,加之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增多,有线电视在乡村文化消费中唱起了主角。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到村入户率已达,有

村有线电视接入率达

。看电视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3、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临朐县农村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美称,1991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活动方式有一是政府引导,如每年的元宵节民间艺术表演、焰火晚会、农村文艺汇演、文明之夏广场文艺汇演等,目前全县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余次,中小型活动300多次。每年参与人数都在35 万人次以上。二是企业扶持,不少企业或是负责人爱好或是兼顾广告效果,邀请或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三是协会组织。四是群众自发的组织部分文艺节目或比赛,丰富活跃自己生活。

4、民办文化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农民群众文化经营意识有所提高,民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途径。如冶源镇

同时民间文体队伍和文艺协会增多,图书馆、放映队逐步发挥作用

二、存在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弱化

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利用率有待提高(建、管、用)

2、文化队伍职能弱化

(1)文化站人员专职不专用(2)年轻文艺人才缺乏

整体发展不平衡

1、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乡镇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片面认识,重视不够。认为“不抓文化不要紧,不抓粮食就没饭吃,”存在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

2、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受吃饭财政的影响,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图书购置等资金相对不足,以至部分乡镇农村文化出现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的局面。

3、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群众文化生活单 一,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现象。边远山区的农村群众目前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由于没有有线电视,农民看电视只能收看三到四个频道,而且收看效果差,很少有其它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非常匮乏。3、4、设施薄弱,缺乏规范性。按照省级标准,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必须达到“一院、一场、一校、五室”,全县只有两处乡镇达到规定要求。村文化大院要求是“一场、一校、四室”,图书不少于3000册,要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娱乐设备,如电视机、录像机、排球、篮球、乒乓球、象棋、扑克、服装、乐器等,部分 村文化大院与此差距比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1、领导重视是前提

把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到创建文明临朐、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对待,同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潜移默化、促进和谐的巨大作用,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引起人们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合谐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建设阵地是基础

3、人才培养是关键

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及基层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目前专业创作和演出队伍老化,业余队伍后继泛人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现有队伍的交流,增强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文艺人才作用,搞好“传、帮、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农村文艺骨干人才培养,并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多方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在全县尽快建立起一支人数众多,门类齐全、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文化队伍。

4、资金投入是保障(多元化)

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乏问题。本着上级争取一点,县、乡(镇)财政支付一点,文化产业创收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困难。二是利用闲置房屋解决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协商、转让或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将一些基本闲置的礼堂、学校等旧房加以改造利用。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民间文化精英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上林镇农民张来信和他创办的临朐综艺剧团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农民发展 农村文化事业。

5、开展活动是纽带

6、民办文化是发展方向

一、临朐县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化上、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临朐县农村社会的特色和亮点。

1、农村文化建设备受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临朐县非常重视,把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高水平文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思路和措施,把文化发展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指导协调,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齐全。实行多渠道汇流的投入政策,将县乡文化建设经费专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重要活动投入和正常活动的开展。整合资源,积极协调文化、共青团、妇女、教育、体育等部门,集几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为一院(文化大院),发挥各自优势,搞好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县18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大院发展到561处。建立城区图书馆一处,乡镇图书馆

2个,图书室16个,村图书室5 61个。全县形成以城区文化为龙头,乡镇文化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3、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丰富的民间艺术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全县农村文化的重要源泉。临朐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文化蕴藏丰富,对文化艺术活动,群众喜闻乐见。临朐县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加大开发力度,凸显文化特色,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通过保护利用好优秀民间艺术,不仅探索出了一条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新路,保护了临朐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平衡,也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如上林镇的剪纸、刺绣,辛寨镇的马灯,杨善镇的年画,城关街道的高跷、狮子舞、娃娃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目前全县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余次,中小型活动300多次。如街头民间艺术表演、广场文化、农村文艺汇演、焰火晚会、书画展览等群众活动,每年参与人数都在35 万人次以上。

4、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临朐县坚持专群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挖掘、培养文化人才。一是注意面向基层,发现选拔人才。各乡镇文化站都分门别类建立了农村文化人才档案,对在开展社会活动中有发展前途的文化骨干,登记入册,并及时吸收到群众文化团体或推荐到文化岗位上 来,为他们创造成才条件。全县现有文艺骨干人才3800多人,其中有210人先后被录用到乡镇文化站或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二是建立群众性的社会文化团体,荟萃文艺人才。根据文艺人才的特点,建立了年画研究会,老年人书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盆景协会等社会组织22个,定期开展活动,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三是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去年以来,全县共举办文学、戏曲、美术、摄影、书画等培训班47期,培训学员1780人次。县文化馆每年都深入农村对文化骨干进行辅导,帮助编排文艺节目。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先后派出24名文艺骨干到省、市艺术院校深造,组织25 名文艺骨干参加省市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11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和文艺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5、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把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精品创作作为巩固发展文化模范县成果,推动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加强和改善对文艺创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快艺术精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十余年来,全县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数万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3000多件,其中有80件获国际、国家奖,61件获省级奖,250多件获市级奖。创作的歌曲《歌声天涯》、《桃李春风之歌》获首届“中国黄河口杯行业金曲展评大赛金奖”;小品《收购苦恼》获全国群星奖创作、表演银奖;电 视剧《胶东行》获中央电视台三等奖;小品《旋律》获华东六省一市“田汉杯”戏曲奖;小品《牛状元的婚事》在全省民企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小戏《村烟袅袅》获天津“华联杯戏曲大奖赛”一等奖;书画作品《艳阳天》获全国群星奖优秀奖;吕剧《借媳妇》作为唯一一块节目代表山东省参加文化部《小戏春晖》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并获得群星奖金奖。

6、以优势产业带动文化事业发展。针对全县奇石、旅游资源丰富,书画交易市场较大的特点,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一是举办好“奇石节”和“红叶旅游观光月”活 动,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为宗旨,把临朐的优势产业溶入到文化中去,凸现出文化产业的特点。二是因势利导,搞好服务,大力扶持文化专业户。投资千万元建成奇石市场、书画一条街,形成以奇石加工销售、书画创作装裱及销售两大龙头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目前参与奇石加工销售的业户达3000多户,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从事书画创作、装裱、销售的业户达800多家,年营业收入 3000多万元。三是借水行舟,发动社会力量和引进外资办文化。大力发展企业文化、镇村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促进文经结合。最近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15 万平方米的,集经营奇石、书画、古玩、民间艺术品于一身的临朐文化城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容纳经营业户800 家,年交易额10亿元。

篇6:关于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鹤城区委组织部抽调人员,深入社区和农村基层,对全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以及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上门走访、张贴通知、发布信息等方式进行,共下发调查表8500份、各类统计表格19种11250份,基本摸清了我区基层组织设置和党员队伍现状(见表一)。

一、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是基层干部队伍得到加强。区委从区直机关和各办事处选调选派了18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从组织部等部门抽出34名党员干部到社区担任党建指导员;从区直机关中选派了42名班子成员和年轻干部到“城中村”和新农村示范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充实后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大专文化以上程度有73人,比原来增长87.2%;20-39岁的年轻干部有119人,比原来增长85.9%。农村方面,换届后全区286名村干部,平均年龄比上届的48岁下降到44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40%上升到48.7%。二是农村党员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全区3571名农村党员,50岁以下由2000年的32%上升到53%,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上升到23%;55岁以下的农村党员中,有68%的掌握了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三是“三级联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石门乡清水井村被省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授予“全省基层党建示范点”称号,杨村乡蒲天垅村书记彭先文被省委组织部授予“远教工作学用先进个人”,湖天社区党总支书记禹辉源被授予“全国社区先进个人”。四是“双带”活动深入人心。全区35名区级领导、1153名机关干部与419名特困下岗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带动了全区2986名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找到工作或自主创业,1月26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区的“双带”活动情况。

二、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基础比较薄弱。一是基层组织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目前仍沿袭过来的做法,只成立了党支部和居委会,没有建立横向的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会、楼栋理事会、工会联席会、团建联席会、妇女联席会以及纵向的社区、片区、小区、楼栋等管理体系,工作起来往往只有社区干部独自忙上忙下,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共驻共建的格局。二是基层基础工作急需加强。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通过认真的调研和摸底,没有将辖区范围内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没有把底子摸清、特点摸透、问题把准,更没有建立好相应的台账,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为工作开展奠定第一手资料。底子不清、思路不明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党建制度建设有待健全。据调查,全区有相当部分社区对自己接收的改制企业党员未能有效联系,无法将全体党员召集起来召开民主生活会、换届选举会及组织正常的“三会一课”制度。有少数村的党员多年未参加民主生活会,还有个别党员存在连续4年以上未缴党费的现象。四是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有待提高。绝大部分社区居委会硬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多数社区办公用房只有

一、两间办公室,人员增加后十分拥挤,无法正常办公;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建立起便民服务中心,居民党员也没有自己的党员活动阵地。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村级组织场所也条件较差,全区仍有35个村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

2.基层班子和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基层班子建设离新形势要求有一定差距。基层班子中,尤其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宏观谋事能力不强、发展思路不清晰、方法措施不新颖、凝聚人心不得力的现象,适应不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和农村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社区,由于部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是由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因办事处有分管工作任务较多而谋划社区的事情较少;有的社区负责人是选调人员担任,由于比较年轻并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党组织负责人是由原居委会主任担任,因其从“一线”退到“二线”而积极性不高。二是后备干部资源不足。社区在纯居民、大中专毕业生及复退军人中发展党员的比例偏低,党员数量增加绝大部分来自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及外迁人口,有意识发展年轻党员、培养年轻干部的社区较少。农村中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发展年轻党员偏少,年轻干部储备不足。全区近三年来,农村发展党员231名,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不到50%,全区30岁以下的村干部只占1.57%,其中有29个村没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3.党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一是流动党员管理困难。从流出党员看,到3月底为止,共流出党员837名。流动党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长,流出6个月以上的有799人,占95.5%;二是年轻化,流出党员平均年龄42.65岁,比全区党员平均年龄低5.37岁;三是文化素质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462人,占55.2%。由于办理《流动党员证》需一定手续以及流出党员缺乏一定的组织观念,虽然全国组织系统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热线,但流出党员在经商务工外出或返乡时,往往不主动与组织联系,组织无法掌握其来去时间及通讯方式,不能有效进行管理。从流入党员看,相当部分流入党员不愿公开党员身份,如有个别党员,社区指导员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其身份后,在上门确认时仍不肯承认党员身份。造成流动党员管理难的原因是:①有关基层组织没有建立好相关台账,摸清底子,掌握动向;②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嫌办《流动党员活动证》麻烦,有的认为不像身份证一样必须办理;③服务措施没跟上,让流动党员享受不到组织的温暖;④监管措施不到位,有的基层组织不关心、不重视,敷衍了事,马虎对待。二是国有改制企业党员管理存在不足。调研前,相当部分改制企业和社区党组织之间存在“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现象。如全区34个社区共接收改制企业党员639名,其中市属143名,区属492名,外县市4名,在这639名党员中,原来只有184人能够有效联系,仅占28.8%;通过此次调研以及下发《党员联系卡》,共有582人重新联系上,联系率达91.1%,只有57名党员因在外省市打工或返回农村居住暂时联系不上,目前仍在抓紧联系中。造成改制党员联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①改制党员本身有思想情绪,不主动积极与组织取得联系,甚至个别党员在基层党组织找上门时仍冷言相对。②社区党组织没有尽到职责和义务,有的社区因没有收到移交费用而拒绝接收或来回“踢皮球”;有的视改制企业党员为包袱,认为加重了社区的运行成本;有的社区勉强将改制企业党员名册接收过来,但没有主动联系并找到每个改制党员,认为发挥不发挥他们的作用无所谓。③原国有企业党员移交工作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底子不清,没有将移交党员的住址状况、通讯方式核实核准,或及时掌握新地址、新通讯号码;其次是程序不规范,有的企业没有通过组织部门,就直接移交到街道、社区,或通过区移交办移交一份花名册了事;再次是服务不到位,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没有有效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也没有有效通知党员关于本人组织关系转迁情况。

4.共驻共建机制尚未形成,党建活动缺乏创新。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党员对社区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认为社区党建工作是社区居委会的事,自己的组织关系是“隶属管理”而不是“属地管理”,因此对社区的党建活动不参与、不支持,社区要求协调解决的问题也不配合。特别是一些驻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社区党建了解不深、关心不足、支持不够、热情不高,未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投身到社区党建中来。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工作起步较晚,共驻共建机制尚未形成,各种优秀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因此,依托社区本身力量开展的党建活动,形式僵化、内容单一,基本沿袭了党政机关的传统做法,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社区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区也缺乏依靠自身开展活动,提升影响力,扩大影响面,争取辖区单位的重视和支持的意识,也很少尽职尽责、真正到位地为辖区单位搞好各种服务。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鹤城区的实际,重点在城市,根基在社区。因此,要将社区党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具体思路是:以城市发展为动力,以社区服务为手段,以社区党建为保障,开拓创新,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党员管理全覆盖、党建活动全覆盖,全力打造一个领导班子强、党员队伍好、服务水平高、社区环境优、群众参与广、文体活动多的新型和谐社区。

1.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大力夯实社区党建基础。要实现组织网络的全覆盖,将党的工作着力点延伸到各个角落。一是社区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该以“两校两会”为依托,构建社区党建新体系,即“两校”是指“联合党校”、“市民党校”,“两会”是指“社区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党建研究会”,围绕党建重点工作,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定期协商、讨论、议事,充分发挥社区单位人才、资源、影响等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纵向的组织网络,每个小区有负责人,每个楼栋有楼栋长,使社区工作真正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加强社区的基础性建设。可以积极推行“四簿四卡”制度,即社区党员现状登记簿、在职党员共建活动记实簿、下岗特困党员登记簿、流动党员参加党的活动记录簿和社区在职党员现实表现反馈卡、流动党员活动卡、流动党员联系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努力做到“四有一化”,即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办公场地、有党员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确保党员活动经常化。三是要鼓励兴办社区实体,搞好社区服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在交通便利、方便群众的地段设立社区事务管理中心,可以建成“一站式”服务平台,本着“科学化引领、人性化设计、专业化打造、艺术化操作”的工作理念,按照亲和度、透明度、公开度“三度统一”的原则,力求“三能结合”(功能全、职能清、效能高),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踏一次门、少走一道程序,将家政服务、法律援助、慈善事业、物业管理、文化中介、职业介绍、劳动保障、健康咨询等事务全部进入中心,并交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

2.积极稳妥推进社区改革,加强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就有党员活动。一是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和畅通基层干部“进”、“出”渠道,不断优化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改革,调动方方面面地积极因素参与社区的和谐建设;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量,大力培养年轻后备干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有利于基层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二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身份难确定”的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管理:①深化认识,抓好教育,要让流动党员进一步坚定党性,真正树立起信心,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人行千里不断线;②建章立制,强化约束,出台《怀化市鹤城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对流进流出党员和所在地党组织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③创新载体,发挥作用,既要力所能及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生活、工作或家庭的现实困难,送去组织关心,体现组织温暖,又要引导他们成为建设家乡的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领航员,促使带富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

3.结合社区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党建活动。一是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发挥不同身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围绕“下班不忘社会责任”主题,切实加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党员“八小时”外管理;围绕“退休不褪色”为主题,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余热;围绕“亮身份树形象”为主题,增强流动党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围绕“失业不失志”为主题,进一步加强下岗党员的教育管理;围绕“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为主题,调动企业家党员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总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党建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体现出社区党员的先进性。二是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各社区党组织要结合创建工作要求和社区工作实际,开展“党的宗旨进社区”、“党员奉献在社区”、“党心连民心”等党建活动,创新党建发展模式,围绕社区“六创”(创党建“五好”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安全和谐社区、优质服务社区、环境优美社区、文明诚信社区),进一步密切与社区内各类党组织的联系,形成与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双带”活动。在过来为下岗职工党员找岗位、谋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助“志”扶“智”工作,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自谋职业,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拥有一技之长,尽快实现自主创业,形成长效帮扶的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组织和引导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与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困难党员“认亲”,开展结对帮扶,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上一篇:科协新当选主席发言下一篇:中班家用电器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