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

2024-09-09

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共11篇)

篇1: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

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察娱饭逅》

一、创办宗旨:

二、栏目定位1.内容定位:细心观察留意身边一些新鲜特别的有趣活儿,在同学们空闲无聊的课外之际,以轻松好玩的娱乐、学习方式,来让同学们接受,教同学们在课外时间如何充实生活,怎样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2.受众定位:《察娱饭逅》的受众定位在于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无聊闲散中度过。要不把它置于寝室的硬木板床上,在自己的翻来覆去中消逝掉,要不把它放任在笔记本的键盘上,在自己的指尖敲打声中流逝掉,要不将它直接淹没在痴迷于网络小说的意识流中······我们主要是想告诉一些时间充足,确却不知道如何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的同学,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有趣的事儿。3.形式定位:综合式谈话节目 每期请2、3个嘉宾(与本期主题所讲的事物有密切联系),与主持人坐在一起,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真诚的沟通,偶尔穿插能表现嘉宾与本期所讲话题之间关系的小篇段、其它小外景、视频资料······

4.主持人定位:

1.要求主持人符合这档栏目的轻松的风格,要求主持人落落大方,自然亲切。

2.能与嘉宾真诚沟通,深入交流达成共识。

3.应变能力强,不仅能正确的引导嘉宾畅所欲言,而且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嘉宾的各种问答。

三、栏目板式:通版型

四、风格样式:

主持人、演播室背景、字幕、等节目外围统统打造成,轻松活泼的风格。

五、运作方式:编导核心制

栏目运行机制是栏目运行的灵魂,这档栏目以编导为核心,编导负责开发节目,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使其发挥的效能尽可能最大。

六、栏目内容

1.播出时间:每周五18:30--19:00,每周六上午9:30--10:00(重播)

2.播出形式:录播,属与电视新闻综合式谈话节目,无需现场观众。

七、栏目宣传

1.片花:主持人拿着一个放大镜,在身边寻找、发现、观察事物,整个片花控制在10s内,要短小精悍。

2.预告片:在每一期节目结束之后,播放下一期的预告片,提示下期的节目主要看点,通过

后期的剪辑技巧给受众留下悬念,给受众一个收视期待,增加下期节目的可看性。3.栏目形象宣传片:宣传片控制在20s内,利用画面与音乐的整合,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形成双重冲击,最重要的是,立意要高,要浓缩本栏目的个性与特点。

主题:我爱收藏、废物利用DIY、我与晨跑有个约会、励志音乐是首小情诗、我们的晨读团队。

篇2: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

节目类型:电视访谈节目

节目长度:30分钟

播出时段:笔架山信息平台视频播放

选题背景:今年观看国庆大阅兵的人数创历史新高,反响热烈,随后关于大阅兵的报道是铺天盖地,许多看过的人都感触颇深,与阅兵相关的话题在网络上更是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节目元素:把演播室做为主阵地,用录播的方式,以主持人引导,嘉宾访谈、视频画面相结合的“1+2”(即一个主持人加两个被采访嘉宾)访谈节目。

节目构想:本期节目是以国庆大阅兵为切入点,话题围绕今年国庆阅兵展开讨论,想了解这次国庆阅兵在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中有怎样的影响,因此请来两名在读的大学生担任嘉宾发表意见,主要谈论看完大阅兵的感想、知道的关于大阅兵现场的、背后的故事。对事件进行评论,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在不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实话实说,畅所欲言。

受众定位:

节目目的:通过这一期节目来告诉观众更多关于阅兵的事情,从而扩大观众的知识面,培养观众的爱国情操。间接的了解大学生对待国家举行此次阅兵的态度。

节目特色:这期节目是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做的一期针对韩园学生的访谈节目,围绕国庆阅兵这一热点事件,由大学生当嘉宾来讨论和评论,节目以朋友间谈话的方式进行,嘉宾表达的都是自己观点,这样的开放式的谈话让观众觉得更加具有交流感和亲切感,讨论的气氛更加活跃。

现场人员:导播一名,主持人一名,嘉宾两名。

嘉宾选择:一男一女(萧伟潮、李少琼)

李少琼,女,学校广播台、笔架山信息平台主要负责人,思维敏捷,观点新颖独特、语言组织能力强。

萧伟潮,男,广播台时政部编辑,表达清晰流畅,思维缜密,关心国家大事,对时事政治有深入的了解。

节目流程:

1先播一段视频引出,主持人先点评一下这次阅兵的创新和亮点,创造之“最”。

2.介绍嘉宾,进入访谈内容,先问嘉宾对阅兵的整体感受。然后切入国庆阅兵的那些事。分为阅兵现场的事,阅兵背后的故事[如:包括阅兵村发生的事,老百姓(如:没被选上进行阅兵的人和一般的老百姓的故事,阅兵前的准备工作)]。中间穿插视频和图片,主持人与嘉宾共同聊。

篇3: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语体研究

1.1 主持人语体特征: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现场的组织者与协调者。他作为电视媒体组织在谈话现场的唯一代表,一方面在各方谈话者之间发挥着“起承转合”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媒介信息“把关人”的职责,也即是要保证谈话内容不脱离特定的主题,而且还要控制谈话交流的进程,在起承转合之间,给电视观众展现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有关特定新闻事件的分析内容。除了与现场嘉宾、观众保持沟通和互动外,还要能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电话、短信、网络互动,由此引入新的参与主体,使谈话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语体样式也变得多样化。

1.2 节目嘉宾语体特征:

节目嘉宾是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语体形成与应用的重要主体之一。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嘉宾,或者是专业的新闻研究人员或者是事件当事人,他们往往会采用十分专业、严肃、理性的语体来描述新闻事件的本质,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等,尤其是专业的新闻评论人员作为话语主体,更需要对新闻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引导和预示,才能真正实现谈话类节目的价值,既能够塑造该节目鲜明的风格特征,也能够为观众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帮助。

1.3 现场观众语体特征:

谈话节目现场的参与群体,包括辅嘉宾和现场发言的观众,其在节目语体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节目现场的第三种声音,或者是作为普通民众的代表。他们以朴素的思想、观念对特定新闻事件做出评价,一方面能够弥补主嘉宾论述体系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广大受众的“声音”,与专业新闻评论员或者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参与者进行交流和碰撞。他们的语言往往简洁而直白,尤其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激烈而火爆,最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心声。因此,能够反映场外受众的部分信息,为谈话节目提供一种新的语体风格,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的语体结构分析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以声音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以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语言表达作为传播内容,以明确的观众群体作为传播对象,与电视媒体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此种传播模式下,与传统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相比,其特殊之处就在于,由节目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的谈话所形成的语体内容,需要经过场外媒体渠道的处理,才能到达特定的观众群体中,也即是将特定的人际传播置于大众传播之中,甚至是人际传播的内容与大众传播渠道的传播效果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其次,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所形成的语体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特定的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的,是经过谈话者主观意识的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蕴含浓厚的个性色彩与主观意识。然而,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也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社会个体。因此,在接受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信息之后,会主动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辨识,由此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最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各方面新闻事件或者是现存问题,与社会的发展或者是现实生活的正常进行息息相关。因此,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所呈现出的思想、观点的倾向性,除了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之外,也会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直接作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是非常明显的。

3 我国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语体建构存在的问题

3.1 互动性不强:

从整个谈话节目语体结构的角度来说,其内部互动性不强,嘉宾之间的交流严重不足。一般来说,除了主持人和节目嘉宾的谈话与互动外,一方面现场观众参与谈话的机会很少,话轮也比较短,很多节目甚至没有设置观众谈话的内容和环节;另一方面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一定的弱化和缺失,仅仅停留在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问答上,比如一些节目采取的是主持人加嘉宾的谈话模式,既缺少场外观众的互动,无法补充新的信息和引入普通民众对特定新闻事件的看法,同时,参与该节目的嘉宾之间也很少进行深入、全面的沟通和交流,从而缺少对问题的深度分析。

3.2 语体结构不清晰:

当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语体系统的整体结构不够清晰,尤其是各个子话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功能特征不够明显。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语体系统中的各个子话题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逻辑关系,分别解释特定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焦点问题的内容、原因、结果、趋势等。然而,当前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所包含的子话题之间不仅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而且节目的整体结构也不清晰,缺少“引入一高潮一结尾”这样明显的内容展开模式。除此之外,节目的导语与资料宣传片之间“责权”不明确,二者无法形成有效的搭配和协调,不少情况下甚至出现与话题不符的现象。

3.3 语体转换不顺畅: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轮之间接替与转换的质量不高,一方面在转换过程中显得过于僵化,仅是一种单纯的“问一答”形式,缺少谈话时应有的亲和力、人性化、幽默性与流畅性的特征,使整个谈话节目显得不够流畅;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话轮,谈话者往往将电视观众视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对象,从而以较强专业性、理论性的语言来剖析特定的新闻事件,由此导致观众无法理解节目内容,失去节目应有的价值。另外,主持人的问话过于生硬,或者是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子话题等,既弱化了嘉宾参与节目谈论的兴趣,也不能对观众带来任何的帮助。

4 针对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措施。首先,要采用直播的形式,借助于当前诸如手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渠道。其次,谈话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者要能够深入、系统地了解该节目样式的语体结构,尤其是诸多子话题与主话题之间的图式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等,从而在策划、制作谈话节目时,强化语体系统的“图式”作用,合理配置谈话节目的整体板块结构,更好地设计和发挥各个子话题在语体系统中的基本内容、逻辑关系和功能意义等。第三,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既要能够加强节目前的策划,包括节目风格特征、目标观众定位、话题的选择、嘉宾搭配等,也要选拔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包括自身的专业素养、主持经验、个人形象、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从而在谈话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议程设置,控制谈话者的话轮节奏、长度、内容走向等。最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制作者还必须制定出精确的内容导视和节目标题。一方面,使观众对接下来的谈话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由此吸引其注意力,增加其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谈话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讨论主题,从而避免出现跑题或者是随意漫谈的现象。

摘要: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内容独特、风格鲜明的节目形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模式化、规律化的语体风格和语体结构,符合普通民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并成为各档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建构内容的基本原则。因此,笔者对当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语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语言风格、语体机构与语体意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当前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关键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语体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4: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定位

谈话节目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操控节目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性展示,谈话节目成为主持人最不能藏拙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既是节目的驾驭者、领导者,又是节目的形象和代言人,这就要求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同时还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视角。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从话题、嘉宾和表现形式上表达出来的。

独具特色的文化定位和主持人的把握。作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把握很重要,在电视观众眼里,主持人的观点就是媒体的观点,就是文化视角,就是舆论导向。所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不能是咄咄逼人的、不能是以偏赅全的,应该是不温不火的,应该是真诚亲和的。

谈话节目的品位确定之后,对表现内容进行切入的视角也是谈话节目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谈话节目话题设定和切入角度往往是跟着社会的热点走,跟着宣传的导向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又要贴近百姓生活,不说空话、套话,电视是大众文化,如何在大众电视快餐的基础上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是电视谈话主持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拓展空间,能够较好地、有针对性地把握“俗”的基点,然后通过环节设置和主持人的引领深化主题,逐渐揭示主题,从而达到“雅”的境界,撞击出理性思想的火花。

多元化嘉宾和主持人的人文定位。从文化角度上看,谈话节目追求的是对话题进行各个文化层面的展示、交流、碰撞、融合,既在这种碰撞中展现话题和节目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体现节目的人文关怀和主持人的情怀。

电视谈话节目营造的是类似于人际交往中的谈话语境,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的观众可以面对面地畅所欲言,整个谈话过程开放、灵活,信息的传播也是多向的,想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还原一场真实的谈话,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鲜明的主持风格和敏锐的反应能力,能够把平常的话题引向深入。

在谈话节目的现场,主持人的主导和把握至关重要,《实话实说》的成功和崔永元独特的风格以及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地方台的谈话节目由于嘉宾的地域特点受到限制,要求主持人不但要了解话题,还要熟悉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交流的情景方式,甚至方言习惯。

浅入深出表现形式与主持人的表达定位。谈话节目坚持“内容为王、策略为重、语言为秀”的宗旨,这其中的策略就是节目的表现形式,在每个选题进行前期策划时,我们就要努力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既要活跃现场气氛,又要避免干涩谈话,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谈话节目的策划中,用浅入深出的形式表现主题最贴近受众需求,同样的选题,不同的制作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作为一档大型新闻直播节目中的谈话板块,我们侧重于话题的新闻性和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性,结合记者调查的外采补充话题的背景,从不同侧面揭示话题的内涵,扩展演播室的空间,把我们的谈话延伸到镜头之外。比如郑州电视台曾经针对郑州市出台的一纸禁令:限制农用瓜车进城制作了一期节目,节目的开场就从郑州人的吃瓜习惯聊起,市民的谈话非常丰富精彩,现场不时爆发出笑声和掌声,说到政府的禁令,有人反对、有人喝彩,各有观点各有苦衷,整个谈话现场非常轻松,气氛融洽,通过交流,化解了矛盾,解答了疑惑,达到了共识。

谈话节目和专题节目不同,它入题的角度一定要浅显易懂,要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感到有谈话和交流的兴趣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展开谈话,以浅的方式入题,按照电视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容易走近对方心灵的交流愿望,容易让受众接受。

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还在于整个谈话空间的营造,也就是要营造一种“客厅氛围”,让嘉宾走进我们的客厅,主持人就是这个客厅的主人。这就要求主创人员在把握谈话对象背景的情况下,还原节目现场的原生状态,通过节目的段落和层次巧妙设置,还有道具和背景线索的展示,运用多种话题外展元素的结合,有目的、有节奏地释放有效信息,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个和谐自如、真实真挚的谈话空间,从而打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电视的职业要求和主持人的人格定位。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精神涵盖了你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和职业自律。谈话类节目更多地贴近民生、了解百姓疾苦,反映百姓呼声,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

电视主持人是公众人物,是媒体形象,在镜头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高度严谨。所以说主持人的人格定位和节目的要求是紧密连接的,既尊重嘉宾的话语权和观众的知情权,又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判断、有严谨的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学会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起到政府的“减压阀”和百姓的“减振器”的作用,仅仅当一个代言人和串联人的角色是不够的,只有在节目中不断完善自己,找准自己的人格定位,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谈话节目主持人。

总之,优秀的谈话节目既要有思想的魅力,也要有语言的魅力,同时还应该有文化的魅力,作为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既要做好话题的引导者,也要做好节目话题的收局者,以良好的节目塑造电视媒体的文化形象,以职业的精神創造平等的谈话空间,这是谈话节目主持人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的。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5: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

例如,选题的策划是一档电视谈话节目成功的最关键之处。谈话节目要让人看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不换台,这样的节目必然有很强的吸引力。怎幺吸引人?首要的就是选题。俗话说“众口难调”,选题策划有时显得较难操作。其中的一个选题策划技巧就是:走进老百姓的家中,走进千家万户的客厅里,谈论他们茶余饭后关注的东西,贴近普通人的心灵,努力把电视谈话节目平民化、通俗化、大众化。

再如,关于主持人的策划,必须强化主持人的策划意识,每期谈话节目的主题、结构气氛乃至服装发型等,都要经过精心策划,着意包装,并通过主持人表现出来。主持人不仅是整个现场的中心,同时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协调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情绪,协调整个现场的气氛,主持人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感染影响嘉宾和观众,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火花,引发嘉宾和观众的语言和思想之光。

此外,关于现场的策划、嘉宾的策划等,都要求策划人员根据选题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设计。如,对于谈话嘉宾的策划,可以预先设计和制定关于嘉宾基本资料、概况的方案,交由主持人进行熟悉,便于现场访谈的开展;对于现场的策划,要制定一般性方案与应急方案,随机选择,与主持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只有这样,电视谈话节目才不至于显得“干巴巴”、“死气沉沉”,才能调动和活跃现场气氛,激发起嘉宾与主持人的互动热情,从而提升整个节目的收视效果。

参考文献

[1]金鑫.试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理论界,(2).

[2]李明.浅谈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文本[J].新闻爱好者,2009(16).

[3]廖艳君,李枝娜.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模仿与创新——以湖南电视媒体为例[J].当代电视,(2).

[4]刘娜,陈晓识.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听知素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篇6: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一、界定谈话类节目

1、定义:

谈话类节目指的是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与场外受众沟通交流共同参与的节目形式。

• 2.称谓:谈话节目(学名); Talk Show(英语国家); 脱口秀(港台);

中国谈话节目的发展

• • 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热播

二、谈话类节目分类 • 1993年到2001年底,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180余种。(雅、俗)

按节目内容划分

• 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新闻时政类

这类节目往往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或者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而引发的社会话题来进行讨论,一般是比较严肃的“硬”话题。这类节目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生活类

往往涉及家庭、恋爱、婚姻、伦理、道德、法律、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内容的方方面面,讨论社会的良性运行、文化的交融沟通、人际的和谐相处,一般是受大众关注的“软”性话题。

情感交流类

• 以主持人与单个受众交流的形式为主,有时也出现多人交流的情况,主要内容以个人的感情抚慰为多。

专业话题类

节目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话题,如文化、影视、经济、股市、体育、科技等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通常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讨论、点评。

三、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一)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传统模式是单向的——直接参与、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热线、现场观众)

(二)展示时代风貌

热线参与、现场直播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更直接、更真切地反映社会生活,倾听百姓的声音。

(三)有利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及时反映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看成是舆情民意的“晴雨表”; •

通过亲切交流对话,使节目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桥梁”;

老百姓的各种情绪意见的碰撞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渠道表达出来,达到“以小震防大震”的目的。(减震器)

(四)观照社会文化现象

一些专业话题的谈话节目,通过专业人士直接与受众讨论和解答问题,有利于话题的深入,同时平等的沟通方式也会消除普通受众对专业话题的“畏惧感”,使传播内容更容易为受众接受,有利于全社会知识层次、文化品味的提升。

四、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一)广播谈话节目与电视谈话节目共性

1、话题内容广泛(宏观—微观)•

2、针对性、时效性强(社会热点)

(二)广播谈话类节目特点

1、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比较方便。•

2、现场控制、把关容易。(导播、过滤)

导播

• • • • • • • 导播(电话编辑)起着协调主持人控制节目节奏、选择对节目有价值电话的作用。过滤:

1、有明显政治错误倾向的内容;

2、内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3、意见重复的电话;

4、缺乏表达能力的电话;

5、其他会导致节目质量下降的电话(低俗)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

1、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

2、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资料的提供。

3、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谈话方式

1.群言模式

• 即有现场观众参与,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的“三结合”的大场面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2.对话模式

(1)一对一人模式:《面对面》

(2)一对二人模式:《锵锵三人行》

五、谈话类节目的四要素

• 话题、嘉宾、受众、节目主持人

(一)话题

   时效性与针对性(热点、收视率)引导性(正确舆论导向、健康向上)

接近性(受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和事)

(二)嘉宾

选择嘉宾的注意事项 • 一般邀请与所讨论话题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学者、官员、或者是事件的当事人(演艺明星)•

1、嘉宾的表现能力(表演、表达)•

2、嘉宾的代表性(专业性、权威性)

(三)受众

• 广播谈话类节目一般应当开放热线电话,让受众参与节目并发表意见 • 电视谈话节目多设置现场观众,作为受众意见代表

让现场观众动起来

• 可有可无的摆设——部分参与到节目中——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元素

现场观众 • • • • • 现场观众的互动可以增加辩论的激烈和热闹。数量:不可太少。

对位:注意与本期节目的一致性。

预选观众:提前精选,让他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在前排安排次嘉宾。

(四)节目主持人 谈话节目的主持艺术 •

1、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 主持人从心态到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平民化,以减少观众的距离感和隔膜。

2、从“倾诉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化

倾听的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嘉宾和现场观众进入谈话的氛围和流程,激发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交锋,在于调节、调整谈话的偏差,最终达到“用谈话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逼近人物心灵。”

3、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 • • 可以活跃谈话氛围,消除受众和嘉宾的紧张感; 可以控制、调整谈话的节奏;

可以缓解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出现的矛盾和尴尬。

(五)现场谈话的设计

•(1)谈话路径

• A、主持人开场语的设计:简洁、两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抓住谈话的要点又富有创意,能激发观众参与谈话的热情。

(2)谈话现场的设计

• A、形式上的安排——“秀”

用多种形式创造一个活跃的谈话氛围。热闹、幽默、悬念

电视访谈类节目未来发展的对策

篇7:谈话类节目策划文案

谈话类节目策划文案---《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自主创业》

一、选题背景。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我创业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有人在北京某著名高校做过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面临很多难题,主要有:知识限制、经验缺乏、心态问题、创新能力薄弱和资金问题等。此外,大学生创业还要面临社会大环境的考验。比如,我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服务还不完善,律师事务所在转型改造,会计事务所在进行制度性的建设,融资和金融环境处在调整之中,法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之中等。在这样一种并不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我们希冀一位刚刚迈出校门、踏入社会的20多岁的年轻大学生去迎接各种挑战,显然是要求高了一些。但是,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谈话目的。

让大学生全面的、正确的、理性的对待自主创业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观。大学生自我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三、节目类型。

谈话型。

四、节目条件。

电视台演播室,请来大学生和教师,企业家当台下观众,邀请社会各界人士。

五、谈话内容。

1、大学生自主创业应该怎么做,怎么调节学习和工作。

2、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利弊。

3、什么样的创业方式是积极向上的,是有利于工作、生活、学习的。

4、学业与创业的差别与联系。

5、教师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观的看法和指导。

6、近些年各地不断出台扶持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六、节目地点及准备。

1、固定现场,电视台演播室。

2、一个可以坐好几个人的长沙发 嘉宾台。

七、嘉宾。

台上: 主持人、企业家,教师(教授),在校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者

台下:大学生、教师、各界人士。

八、播出时间。

2011年09月01日。

九、结构程序。

1、首先,由主持人介绍嘉宾,引出话题内容,让大家就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各抒己见

2、主持人先采访正在创业的学生,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的观点

3、听完学生的观点之后,教师进行采访,发表观点,看法。

4、之后,把镜头切换到观众席上,由观众发言。采访几个典型的、有独到见解的观众。

5、企业家:简介,发言。

6、最后,专家就上述人的观点进行剖析和深入的讲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十、总结。

篇8:校园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策划

1 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

要明确谈话节目内涵,首先要说清楚何为“谈话”。《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谈话的,两个人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或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谈话这样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语言被长期忽视了。当谈话被捡拾回来,大大方方地走上电视荧屏之后,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它的魅力,纷纷觉得原来电视还可以这样做。电视谈话节目,以谈话为主要内容,必须要有至少有三个(或者以上)主体参加,参与者围绕共同话题展开讨论,话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电视谈话类节目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为载体,通过视听双通道把纯粹属于人际传播的活动变成了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特质的活动。

2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要浏览大量的信息,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将世界各地的新闻传送给受众,一件新闻可能刚发生,就已经被传播到互联网上,我们即使坐在家中,也可以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新闻。这是信息社会的便捷性,这种便捷性也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选题虽然是社会热点,但是由于报选题、文案写作、节目录制等因素,等到播出的时候,这个热点话题可能已经被其他网络媒体或电视新闻报道过多次,新闻谈话类节目也很难再有出彩的观点进行陈述。即使是新闻直播节目,在时效性方面也会弱于互联网络。

自从1996年《实话实说》播出并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后,各级电视台便开始模仿制作谈话节目,谈话因素渗透了中国电视界中的其他新闻节目。而大量复制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许多电视台也纷纷上马谈话节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同质化的话题使得观众无法获得更多有用信息,他们不会对重复的新闻产生更多兴趣。这也让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面临着模式化的瓶颈。

3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发展的策略讨论

3.1 要保证节目主持人的质量

主持人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灵魂所在,特别是在新闻谈话类节目中,基本上所有的谈话都需要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介最活跃、最生动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因其在传播活动中的“前台”位置,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大众传播人际化、拟态化和人格化的特点和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传播影响力。主持人是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主持人的出现还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在观众与电视之间建立了一个虚拟的互动关系。新闻谈话类节目对于节目主持人的要求很高,需要主持人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控场应变能力,既可以简洁明了的介绍所需讨论的新闻热点事件,又要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既要引导嘉宾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又要学会聆听,在嘉宾离题的时候还要可以将话题拉回来;同时,在现场嘉宾发生激烈争执的时候,可以不偏不倚地进行调解。所以,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在选择主持的时候,必须做好严格的把关,因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让观众对他所主持的节目产生好感。主持人自身的个性风格包括他的学历背景、年龄、语言表达、认识层面的深度等等。他所主持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既要凸显自身特色和人格魅力,让观众产生依赖,更要融合进节目,成为节目的品牌甚至是王牌。

3.2 话题的选择要新颖

在话题的选择上我国目前的谈话类节目,注重的是教育和指导,选题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谈论的问题也大多集中在不太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导致谈话类节目缺乏真实性,另外参与者和观众不敢说真话已经成为事实。

好的话题是谈话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不足。这与国情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人们生活水平刚刚达到小康,大多数老百姓的视线还停留在衣食住行、利益分配等物质层面,很少提升到精神层面。这导致目前很多谈话节目为迎合观众,多选择民生类话题。其次,社会民主化程度较过去有所进步,但仍存在着很多“禁区”。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环境也将变得宽松。因此,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进一步拓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广度方面,不仅社会生活等偏“软”的话题继续得到关注,而且政治、经济、文化等偏“硬”的话题也会较多地涉及,敏感话题、边缘话题也不再是禁忌。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会越来越激烈,主流观念之外,也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

3.3 创建强大的评论员队伍

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嘉宾一般是一到两个,多是与话题相关的社会名人、权威专家等,或是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知情者。一个好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组成要素很多,但是出彩的嘉宾、犀利到位的点评绝对可以让观众眼前一亮,嘉宾的选择不仅可以从专业人士中进行选择,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专业评论员一个强大的评论员队伍,他们每个人不同的阅历和独特的视角都会给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带来新意,让观众对节目充满期待,这些优秀的评论员和优秀的主持人在一起,提供了各种视角和观点,这也是打造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必要条件。另外,在当今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社会舆论力量越来越强大,普通百姓有了各种各样的渠道来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去进行讨论、发表看法,他们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互动留言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建议和要求。和以前单一的主持人—嘉宾的交流模式相比,这样的互动模式交互性更强,引入观众的不同意见,让他们从传受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创造更加多元化的言论空间。

4 结束语

谈话节目非常能体现电视的本质,虽然目前遭遇发展瓶颈,但前景依然广阔、光明。电视工作者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收视率。要追求收视率但不能唯收视率。新闻单位要转变主持人选拔和使用的惯性思维,大胆启用有能力、有个性、有魅力的主持人。要从制度上真正确立主持人的中心地位。话题的选择上也要新颖独特,要做到真实,摒弃有意作假的观念和做法,努力营造不损害真实性的谈话情境。顺应时代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步,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步,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将再创辉煌。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节目也呈现出了多样性。谈话类的节目开始活跃于电视荧屏,它在引人注目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对社会文化的心理需求。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组成,以受众关心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来展开沟通和对话的节目。文章通过对我国谈话节目发展现状的分析,对谈话类节目以后的发展做了讨论。

关键词: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希艳.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7):229

[2]汤赛男.浅谈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J].新闻传播,2013(1).

[3]李又安.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语体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7):100.

篇9: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拓展与创新

汇集微博人气 吸纳受众注意力

随着受众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要求与日俱增,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和观点灌输,而是主动发现新闻、爆料新闻线索、搜索新闻当事人、挖掘新闻背景、评议新闻事件,甚至参与议程设置。方兴未艾的自媒体——微博,不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成为大众参与信息传播、行使公共话语权的舞台。正如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名称所概括的《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不少新闻由一般新闻事件上升到热点,也经由微博这一平台点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数量庞大的微博用户中,恰恰大多是正在与电视渐行渐远的中青年群体。

电视媒体对于微博的使用,应当不仅限于找选题,对于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应当让微博成为连接本地受众的一个重要桥梁,在此基础上把受众请进来,让受众成为节目的重要生产力量。具体操作上,既可发挥主持人及节目嘉宾(如知名学者、专家)的名人效应,汇集本地微博人气,也可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微博达人、网络意见领袖。福建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谈话类节目《新闻追追追》就通过一系列活动挖掘受众资源,如推出“微博名人堂”“微博达人开讲”等,短期内节目官方微博人气猛增,有效地吸纳了受众注意力。

受众决定议题 跑赢网络热点

在传统的新闻谈话类节目生产模式下,话题由节目主创人员来选定,由节目主创者来告诉受众该关注什么。而在当下,大众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只要动动手指“织围脖”,就能发消息、点评新闻事件、链接新闻背景,甚至发动微博接力,炒热相关议题。

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话题强调贴近性,可以在栏目微博上发起话题征集,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多个话题,最终谈什么,让受众投票决定;也可以由节目嘉宾带着话题来上节目,你关注什么,节目就谈什么;还可以在节目中开设一个专门环节,由草根观众分别就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快评。

邀请以本地微博网友等为代表的受众参与节目话题的选定,可以在相关新闻事件尚在微博发酵升温的同时,第一时间在节目中呈现相关议题,使得节目话题更具新鲜度和原创性,而非该新闻事件已被炒热为社会热点后的事后跟进报道,亦避开了多家媒体同题报道的竞争。节目话题由受众自己参与选定,更符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并通过微博网友的几何式围观效应扩大受众群体,容易与受众形成较牢固的关系,从而提升本土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扩大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从受众即市场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节目的市场卖点。

举例来说,不少人都曾有被出租车拒载的经历,但是由于该现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不是媒体追逐的新闻焦点,更够不上成为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话题。但在微博上,“被出租车拒载”却能迅速发酵升温为热点。曾有福州的一名网友就自己被出租车拒载事件吐槽,连续发微博直播她和的士司机“斗智斗勇”的经历,引发了众多本地微博网友的持续围观和热议。由此可以看出,受众眼中的热点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研判的热点有时并不相同。让受众自己来找热点,往往会有和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不一样的视角、思考路径和不一样的节目呈现效果。如果地方新闻谈话类节目就此制作一期节目,让微博网友们畅所欲言,让被微博曝光的出租车司机或其所在公司作出回应,让相关部门在节目中现场表态,拿出解决方案。在节目录制的同时,还可以在微博上开展节目“微直播”。这样的节目既可以吸引到广大的微博网友,也有不错的节目播出效果。

发掘草根达人 释放“受众话语权”

嘉宾是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重要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对地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由于制作条件限制,难以常态化地邀请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担任节目嘉宾,因此,必须在拓展栏目嘉宾队伍的问题上独辟蹊径。

在嘉宾队伍的培育过程中,应充分释放“受众话语权”,不能只有学者专家类的精英人士,更要着眼于发掘来自草根的百姓发言人,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让草根之声与精英观点同样被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微博等平台,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有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的草根民众,如网络达人、网络意见领袖等,让他们能够在节目中发声,让节目的嘉宾层面更加丰富,同时充分释放“受众话语权”,使节目成为大众的公共话语平台。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栏目在发掘草根嘉宾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与微博结合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节目组曾发起“我来做‘民’嘴”草根评论员选拔赛,旨在发掘有表达欲望、有个人语言风格的草根民众来参与评论每日新闻热点,释放民众言论诉求,激发民众的话语潜能。节目组在节目中植入“民”嘴代表的征集广告,公布节目的微博互动方式,分阶段举办“民”嘴代表选拔大赛,并将此环节作为特殊广告形式进行销售。

《新闻追追追》节目组还策划开展了“进社区”系列活动,将节目录制现场设在本地的某个社区,话题由该社区民众投票决定,参与者是该社区居民代表。在节目进社区的同时,还送服务进社区,将有专业技能的嘉宾,如医生、婚介、家电维修员等组成服务队进入本地社区,开展社区公益服务,让媒体活动变得更有“人情味儿”、更具贴近性,渗透媒体影响力。此外,结合热点话题推出的“微博达人开讲”,微博同步直播,更是稳定了受众群、延展了媒体平台。节目组还定期召集微博粉丝、“民”嘴代表举办讲座沙龙,以提升草根民众的媒介素养,增加他们与节目的契合度。

拿起手机上电视 与受众互动升级

常见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参与话题讨论的只是在演播室的几位嘉宾,像是闭门会议,将受众挡在了电视荧屏之外,受众只能被动观战,而无法介入谈话。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不同类型的媒介本身带来不同的社会影响。微博等自媒体有着与传统电视媒体迥异的传播形态,若将新媒体的互动元素注入传统电视媒体,将使得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由原先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可借助微博等新媒体引入场外受众参与节目讨论,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带热“谈话场”。

目前常见的操作办法有两种:一是栏目在节目录制前公布讨论话题,微博预热,编导整理出观众微博留言,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由主持人读出;二是在演播厅设置微博墙(大多是虚拟的),滚动播出观众微博留言。上述方式可简单快捷地呈现观众观点,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观众声画。

还是以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栏目为例,其通过与福建联通共同开发的“沃直播”软件,实现了观众拿起手机就可“出现”在节目中,参与节目讨论。具体操作办法很简单,观众只要下载相应软件,即可将自己的手机变成电视媒体直播用的摄像机,在通过福建电视新聞频道相关认证后,就能成为节目的场外嘉宾,参与节目的现场讨论,和主持人视频对话,和演播室嘉宾观点交锋。对于地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来说,由于制作力量有限,在日常节目中,往往不能请很多观众到录制现场参与节目,上述的互动方式可弥补这一缺憾,且操作简单,运营成本低,具有实际意义。

篇10: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煸情

感类访谈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谈话节目煽情化《艺术人生》

一。以《艺术人生》为例揭示电视谈话节目的煽情化现象

大型情感类谈话节目《艺术人生》从2000年年底开播至今,以其内容的真实与栏目风格的平和牢牢站在了收视排行榜的前沿,主持人朱军与节目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人生》成就了朱军,同时朱军也成就了《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是一个谈话性栏目,带有浓厚的纪实性质,每期节目全长50分钟,相当于半部电影的长度,节目不仅能够清晰地叙述人物经历,还能突出个性品格,深入感染众多观众。从创办至今,《艺术人生》的节目中不乏好作品。比如《陈凯歌》《秦怡》《刘欢》《生于六十年代人》以及轰动一时的主体策划节目《红楼梦再聚首》赞声一片,可是在赞誉的同时我们却越来越多地发现情绪化的抒情已经成为了贯穿节目的基调,用嘉宾的伤痛来逼出嘉宾的眼泪几乎成了杀手锏。可是这种杀手锏观众并不买账,比如在《红楼梦再聚首》中,对欧阳奋强的采访,非要拿出欧阳奋强的丧子之痛来说事,惹得欧阳大男人当场哽咽。说实话,这样的段落虽然泛起了一些感动。可是同时泛上来的还有作秀的感觉。电视评论专家尹鸿认为谈话节目应该做到“知情趣意”相结合,提高内容的含金量,以此打动观众,光有煽情不够。煽情表演只是包装,谈话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目前有的节目形态模式化,光靠赚取观众一把眼泪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强个性,提高节目质量才是关键。

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过十年,由于处于探索与开拓时期,在十年之间有影响力的电视谈话节目并不多见,而《艺术人生》就是少有的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的节目。《艺术人生》的对于怀旧思维的重新发现和对怀旧手法的重视运用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现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怀旧的出现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内容。

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划时代变迁造成了人们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不适,精神上的失落、恐惧、怀疑、惶惑一旦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答案,就有可能通过怀旧的手段实现对于现实的解释和干预,艺术人生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社会和文化巨变的必然反应,而节目本身也因为表现和顺应这种趋势而取得了成功。

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和怀旧主义,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与大众的消费需求互相交织,《艺术人生》处处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构成了《艺术人生》怀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那就是电视传媒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调控机制的宣传属性与其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的商业属性,在精神实质和价值诉求上很不一致。回忆所要高扬的理想主义和温情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商业本质使得节目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复杂统一体,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内在的矛盾性不仅仅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彼此拆台,它本身就反映了在社会转型年代大众传媒的现实困境。节目的理想化和庸俗煽情趋势之间的矛盾只是这一矛盾的冰山一角,而节目本身所采取的文学化的叙事方式更是与谈话节目的一般特征格格不入,这更加深了这一矛盾的深度。

二。后情感社会的悲情叙事

古语有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和月”,情感向来都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私密话题。然而,如今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却为这私密话题的广泛实践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传播空间。由此,我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昔日不可触犯的禁地,聚集于此的人们可以津津乐道,也可以袒露于人,公之于众。有学者将这一现象视作“私人话语走进公共领域”。而事实上,中国人向来都是以含蓄为美。

那么,为什么一贯含蓄的中国人如今却能够大方地将内心情感视作一种电视文本呢?细究之,这无疑涉及到当今的社会文化语境。自19世纪末开始,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呈散沙状的人们处在“一个被钢筋水泥、不锈钢、玻璃幕墙所建构的都市迷宫与危险丛林之中”哪,习惯于用符号化的面孔和表情来应对一切,而从一张张符号化的脸上,我们却难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换句话说,现代社会塑造出了“孤独的人群”,尽管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内心却越来越疏离。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曾在其着作《后情感社会》中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操作的基础”。而这

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人们的生活被文化产业普遍操纵,“不仅认知性内容被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于是,情感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过是被虚拟和包装过程所消解的情感,丧失了哈贝马斯所强调的沟通的真实性、真诚性和有效性。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根本性的无情和对情感的本能渴望形成了当代个人存在的内在焦虑。因为无望寻找一条超越焦虑的现实出路,个人或者用美化旧日时光的虚拟性回想,或者用一种模式化的情感反讽来淡化或释放自己的内在焦虑”。因此,对于迷茫的芸芸众生来说,渐行渐远的人间真情正合乎他们的需求。而毫无疑问,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适时地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整个过程称为叙事。“叙事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认知模式与表达模式之一,是人们按照日常生活经验,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把事件组织起来形成某种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意义。”其实,一类文本的盛行背后必定有着某些深刻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或者毋宁说,文本的盛行总是暗合了某些社会需求,所有的文本都是特定语境中的文本,这也是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正是其现实意义之所在。因而,《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真情旋律》《人间》《寻情记》等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蔚然成风并不偶然,它们都是后情感社会的必然产物。

三。传播者:情感消费中的“互利共赢”

不可否认,对于日益淡漠的情感世界而言,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使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舞台以及颇为宏大的扩张气势。而在这一舞台上,其最具感染力的无疑是当事人的悲情故事、主持人的适时煽情,以及由此而释放出来的火热的情感效应——爱恋、焦急、失望、愤怒、悲伤、绝望……总之,林林总总的情感都在这里得以凝练与彰显。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种媒体的描述、曝光、激化,昔日被视作“圣洁”的情感如今亦渐渐沦为一种供人消遣和发泄的消费品,而其始作俑者显然是我们的传播者。通常而言,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传播者包括媒介机构和参与嘉宾二者。其中,媒介机构负责节目的整个运作过程,而参与嘉宾负责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那么,为什么媒介机构偏爱悲情叙事?而参与嘉宾又为什么乐于在众目睽睽下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秘密

呢?

毫无疑义,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介机构应该生产什么类型的文本,文本的内容又应该如何安排。而在各种电视节目中,利润就是由所谓的“收视率”决定的。正如布尔迪厄所说:“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这个圈子,失去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在某种情况下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电视媒介不得不仰赖普罗大众以求得生存。因此,该怎样判断受众的口味和需求并尽可能地加以满足,已成为媒介机构孜孜以求的核心目标。于是在这样一个情感冷漠、终日惶惶的年代,以情感为基调和诉求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遂成为众多媒介觊觎的对象。就此而言,我们的情感也已经被自我和他者操纵为机械化、模式化、批量化的商品,而收视率直接决定着它的存亡。故而,一旦节目收视率下降,荧幕上弥漫的悲情因子也必将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我们的媒介机构又将马不停蹄地推出另一种类型的商品,以此来应对受众偏好的日新月异。煽情化不仅是媒介机构用以攫取商业利润的工具,对于参与嘉宾而言,它同时还是一个情感交流与宣泄的舞台。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整个叙事过程显然偏于煽情化,而这一叙事特色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抒情,它崇尚的不是现实主义的隐蔽抒情原则,也不是浪漫主义的直接抒情原则,更不是现代主义浇铸于理性的抒情原则。它常常是在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漫溢性地进行抒情,从而导致整个作品情感的泛滥。凹因此,当我们为之唏嘘不已时,情感的原有路径实际上已遭到某种程度的扭曲。但是,我们的媒介机构和参与嘉宾却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互利共赢”。

四。受众:情感交换中的“使用与满足”

如上所述,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一方面为媒介机构攫取商业利润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参与嘉宾提供了情感交流与宣泄的平台。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与受众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两极,传播的终极目的在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即文本的意识形态按照传播者需要的方式为受众所接受。

范文网

那么,受众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又为何热衷于聆听种种的悲情故事呢?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一切活动应该归结于人的本能欲望的驱使。而美国的神经学家也通过实验

发现,人的大脑在涉及情感话题时受到刺激的区域与吸食可卡因后产生快感的区域相同。因为它们都会刺激大脑,使其出现令人产生快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中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众所周知,人是一种交换动物,因为人不能自给自足,每个人的需要都是通过他人来满足的。按照社会学交换理论,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交换资源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情感的交换。霍曼斯就把情感作为自己交换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并把情感互动定律作为社会交换的重要定律。进一步说,人并非经济学家所以为的仅仅对金钱和物质感兴趣。作为社会人,他们“用来交换的东西除去金钱以外,还有其他商品,包括认可、尊重、顺从、爱恋、情感以及其他物质性不强的东西”。并且,在另一位学者布劳看来,情感交换能带来一种内在的社会报酬,即心灵上的满足,或愉快、或荣耀、或欢爱。吵故而,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换与其说是基于利益,不如说是追求意义。更进一步说,其实,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其媒介接触活动也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所以,对于受众而言,观看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情感交换的过程,还是一个“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不容置疑,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证实,窥视欲即好奇心的一种变异形态,它就像一个心魔,隐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麦克卢汉到希区柯克,人们通常都把照相和电影看作满足窥视欲的工具。而在电视媒介中,这种窥视功能显然发展到了极致。日本电视学者藤竹晓说过:“大众以电视为桥梁能够接触到以前无法接近的‘秘密’。这个‘秘密’往往被作为人的弱点的社会性暴露而提示在大众面前。”同时,“大众接触这种‘秘密’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是最安全的场所。大众在最安全的场所目击决定性的瞬间,接触他人的秘密。”在这里,“秘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私“。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其实都来自于对”他者“的关系。

事实上,受众不但可以在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家长里短中获得一种窥视后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各式各样的悲情诉说中,他们还能够获得某种情感上的补偿以及心态上的平衡。正如上文所述,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城市冷漠病“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而社会竞争的日趋

激烈也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态失衡骤然加剧。于是,一种对于情感的渴望与日俱增。正是基于这种情感状态,受众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接受不同的媒介产品来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和体验。而借助于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悲情故事,人们不仅聆听了他人的秘密,也常常通过幻想中的角色置换来进入他人的私人领域,以获得一种侵犯、扩张的快感。与此同时,这种换位思考引发的同情和怜悯也易于使人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自己,继而通过自身与他人的比照来获取某种精神慰藉和心理补偿。

五。结语

大量的电视谈话节目还在电视屏幕上热播,这说明虽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此类节目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它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随着节目竞争的加剧、受众的逐步成熟,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直在回避的问题正逐步凸现。并成为阻挡这类节日发展的重要障碍。现如今,回避显然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进一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情感类访淡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问题和矛盾。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2.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02

3.张颂播音语言通论1994

4.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时社会行为的影响2002

5.姚丽萍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人际化的思考2000(12)

6.禹雄华;于红岩此”谈话“非彼”谈话“--试论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期刊论文]-新闻界2006(02)

篇11: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案

主题:

每年六月,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开始走向社会,涌入市场。“大学生遍地皆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好事者将大学生喻为“国家的负担”、“社会的累 赘”、“揣着文凭的当代民工”。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竞争,我们的大学该怎样读?该怎样经营?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不花家里一分钱上大学?如何踌躇 满志地走进现实世界?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校园领袖?如何在踏入社会、走向市场前的最后阶段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如何在毕业之后就可以马上找到自己最理想的 工作?如何激发无限的潜能,成就美好人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嘉宾:路博,男,21岁。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艺术传媒系09级学生。

专家嘉宾:贾兵,男。28岁。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老师 观众:09级艺术传媒F4班同学

开场语:

对于刚刚迈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父母的唠叨。美丽的校园、轻松的学习环境,都让我们感觉无比舒适、安逸。但这种美好的生活太久了,你也许会感到空虚,甚至还有点心悸,然后会扪心自问: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吗?众所周知,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 活,走进大学,意味着你开始了真正的独立——思想上的独立。美国一位大学校长说:“高中,是埋首苦读;大学,应当站起来,四处环顾。”4年大学生活,看似漫长,实则短暂,就像小沈阳所说的那样:“眼睛一眨一闭就过去了”,一定要万分珍惜。怎样计划自己的大学人生,成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谈话过程:

一、大学的生活以及感言

除了日常的课堂生活以外,是否还有参加其他的活动或者学习进修呢?是否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呢?说说你的大学生活,看看是否还有不足之处。

二、讨论:怎样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

1.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要从学习实际出发。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情况,不少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劲头很足,但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

结束语

一般毕业后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他们每走一步每做一件事,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最后,他们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提前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且熟悉了那条道路。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正确、具体的规划。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然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通过人生规划,我们可以更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尝试选择适合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和生活。美好的大学生活转眼即逝,怎样在匆匆岁月里充实自己的生活?放下手中的一切,细细规划一下你的大学人生看。但愿本次节目能够开启你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你能够及早审视未来,锁定人生目标,经“赢”你的大学,获得属于你自己的真实而幸福的人生!

三、现场交流和讨论

上一篇:八年级复习提纲上下册下一篇:公司开业致辞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