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2024-09-04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精选11篇)

篇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001大气科学学院

专业考试阶段参考书目070600 大气科学初试(自命题)《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

复试《新编动力气象学》李国平编著气象出版社

《数值天气预报教程》修订版沈桐立编著气象出版社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第二版黄嘉佑编著气象出版社

095103 农业资源利用初试(自命题)《植物学》第二版金银根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态学》李振基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

复试《新编动力气象学》李国平编著气象出版社

《数值天气预报教程》修订版沈桐立编著气象出版社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第二版黄嘉佑编著气象出版社

002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考试阶段参考书目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5229 环境工程

初试(自命题)《环境学导论》第三版 何强、井文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复试《环境生态学》胡荣桂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0706Z3 3S集成与气象应用初试(自命题)《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第三版20 何强、井文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复试《遥感导论》第一版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第一版邬伦科学出版社

095103 农业资源利用初试(自命题)《植物学》第二版金银根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 《生态学》李振基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 《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年 《环境学导论》第三版年 何强、井文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复试《环境生态学》胡荣桂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遥感导论》第一版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第一版邬伦科学出版社

003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考试阶段参考书目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J1 气象探测技术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初试(自命题)《信号与系统》 第三版 陈生潭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 张文煜、袁九毅编著 气象出版社

《通信原理》 第六版 樊昌信、曹丽娜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复试《电路分析基础》 第三版 李翰逊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杨明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设计基础》 第二版 何建新、高胜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095112 农业信息化初试(自命题)《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二版苏小红、陈惠鹏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信号与系统》 第三版 陈生潭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 张文煜、袁九毅编著 气象出版社

复试《电路分析基础》 第三版 李翰逊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杨明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设计基础》 第二版 何建新、高胜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4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考试阶段参考书目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初试(自命题)《通信原理》 第六版 樊昌信、曹丽娜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信号与系统》 第三版 陈生潭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复试《电路分析基础》 第三版 李翰逊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路分析基础》 巨辉、周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杨明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设计基础》 何建新、高胜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0810Z1 电子微系统工程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

初试(自命题)《数字逻辑设计基础》 何建新、高胜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信号与系统》 第二版 陈生潭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复试《电路分析基础》 第三版 李翰逊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路分析基础》 巨辉、周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杨明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半导体制造技术》 韩郑生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005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考试阶段参考书目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初试(自命题)《信号与系统》 第三版 陈生潭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复试《电路分析基础》 第三版 李翰逊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杨明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设计基础》 第二版 何建新、高胜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6计算机学院

篇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座落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学院始建于1951年,原名成都气象学院,系中国气象局直属高校,2000年划转为四川省省属高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学院现占地1600余亩,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16000人左右。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具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

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两个: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四川省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其它研究所(室)31个。

学院是实施省部共建的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单位,四川省“信息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西部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基地” ,并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大气科学和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多科型高等院校。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有具有高级职称的职工30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0余人,他们中包括国家和四川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或参加包括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近300篇。

篇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工程硕士也分为了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培养方式。2009年以前我国只培养在职工程硕士,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往届毕业生,自2009年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统考,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其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别于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因此探索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其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亟需研究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现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和控制工程3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根据《关于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定位,制订了总体的培养目标,即:根据3个领域侧重的不同,为本领域涵盖范围类的工业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三重师资”的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两个模块、三重师资”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课程设置模块化,使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有机结合,通过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三重师资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既突出了电子信息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又强化了相关学科的横向联合和相关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教师各自在专业上的优势,促进了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

1.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彰显工程应用特色

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实践原则上不少于1年。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学生入学的第1个学期就确定导师。在攻读相关课程的同时,要承担导师分配的项目设计任务,这种“多学多练、在练中学”的方式将会在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除了依托现有的省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外,积极谋划创建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需要的实践和实习环境,比如建设适合3个专业领域学生共同使用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实习基地,培养学生作为电子工程师的基本开发能力。

(3)积极建立密不可分的校企关系,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工程硕士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而工程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现已联系了多家对口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了解目前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和能力要求,使学校培养具有更好的目的性;又有利于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和工程难题,提高效益。

2. 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在课程设置的环节中,我院注重强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合,加强相关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积极探讨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及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构建各专业领域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的有机组合,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领域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以我院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为例,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为使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要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介绍及考核方法等信息均上传到网上,增加教学信息的透明度。另外,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研究方向,将所需要学习的相关课程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导向性。

3. 三重师资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院采取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由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三重师资构成。

任课教师主要负担工程硕士的课堂教学,因此我院选拔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而且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校内导师来说,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熟悉当前相关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而且本身应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能够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课程模块的选择、研究方向的确定以及学位论文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校外导师则注重于其自身应具有丰富的一线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相关领域的对口企业中长期从事具体的技术及应用研究,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能够对实践实习环节、学位论文的工程技术环节作相应的指导工作。

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三重师资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不同教师各自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探索和研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有效机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院将针对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更好的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摘要: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并构建了一种“一条主线、两个模块、三重师资”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信息,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军,熊伟,王钧.信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浅析[J].教育管理与研究,2009,12:51~52

[2]黄声琴,马桂敏.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9,5:16~20

[3]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篇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

Abstract: To count the references of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reference type, source journals, highly cited books and cited dissertations affiliation, which aim at comprehend the Academic interests of Master of successiv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iodicals at home and abroad,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The paper can also improve postgraduate in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of the subject of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rchival science.

Key words:Master degree thesis; References analysis;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属于灰色文献。[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河南省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学科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故对其历届硕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培养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全面体现申请者科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重要标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文献需求特点与利用规律,对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指引作用。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程序

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自建的数字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检索期限为2002

年~2013年12月。检索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论文共计306篇,提取参考文献共计17730条,其中,中文文献13131条,外文文献1975条,网络文献2624条。中文文献占总参考文献的74%,外文文献比重为11%,剩余的15%为网络文献。

2  参考文献分析

2.1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期刊[J]等,其中期刊比例为69.28%、图书比例为13.81%、学位论文比例为8.09%。期刊作为研究人员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园地,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参考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参考文献期刊来源可以揭示论文作者对学科期刊信息源的掌握及利用情况。中文期刊来源1475种,外文期刊来源645种,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知,参考文献期刊主要来源分别为38中文种刊物及25种外文刊物。篇幅限制仅列出前十种期刊,如表1。

表1  期刊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对比中英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从侧面印证我院硕士以中文参考文献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大多来源于质量较高的期刊。但是非核心期刊及开放存取期刊也应受到关注。

2.3  高被引图书。与期刊不同,图书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图书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析高被引图书并推荐硕士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中文图书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管理导论及档案学概论,文献学和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而外文图书涉及主题相对分散。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度及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

2.4  高被引学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参考其他机构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形成学术氛围相互参考借鉴之势,将有利于学科的蓬勃发展。

表2  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比表2可以发现,参考学位论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大多开设有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未开设的院校也在参考之列显示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交叉趋势。同时在外文学位论文机构中发现有Ischool成员学校,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名校,这些机构开设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相关课程,对本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开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位论文收录情况。1999年~2013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共培养306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不计入此统计数据内),数据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学位论文系统。对比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共收录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硕士学位论文233篇,万方数据为201篇,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收录得并不完整。

3  引用参考文献规律总结

3.1  文献引用规律总结。通过以上大量真实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信息需求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求量大,缺乏个人见解。经统计,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60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多能够为自己论点提出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但也不免有所罗列参考文献观点缺乏学位论文作者自己独有的思考出现,同时还有参考文献主题与学位论文主题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存在。

(2)引文参考类型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广,学科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参考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全面性、多样性等特征,参考文献涉及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也明确地体现了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性。

(3)需求语种单一,主要以中文为主。目前对参考文献的需求仍以中文为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研究的语种信息源较为闭塞。情报学作为世界性学科,其他国家对情报学的研究理论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在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去了解国际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拓宽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信息资源。

(4)与其他文献相同,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文献也呈现出其一定的时效性,对文献信息需求多以一到五年为主。科技文献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对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研究也应不断参考新观点,时刻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注入新鲜血液。

3.2   存在问题建议

(1)针对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备,数据获取、清理成本较高,从多种数据源整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规范等现象,院系应对此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4]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作为文献学方面高学历人才,更应该严格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撰写参考文献。同时在调查在读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基础上,开设必要的课程,加强规范化训练。[5]

(2)笔者认为,针对高被引图书中的一些图书可以作为提高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推荐书目阅读,对国内开设图书情报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经典文献阅读有积极借鉴意义。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海量增长,造成学生信息及知识迷航。比如,“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等高被引书籍的阅读,对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有较好帮助。

(3)注重文献时效性是图书情报参考文献的趋势,但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参考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早期文献,排除其中的高被引论文或图书及经典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提示在读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注重文献时效性及论文新颖性、创新性。同时根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也给在校生文献调研以启示,仅仅依靠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数据源的采集是不够的,可以结合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将检索结果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据集。

(4)针对文献需求量大,语种单一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为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信息收集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构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安小米.学位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3.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EB/OL].[2014-06-14].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

[3] 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06): 158~163.

[4] 司莉,王思敏.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报,2014, 32(1):102~109.

[5] Gary marchionini,杨冠灿,芦昆.科研数据管理: 保障数据质量,促进 iSchools新科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32(4):4~9.

篇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考试大纲

考试阶段:初试

考试科目:农业知识综合一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一、科目的总体要求

《农业知识综合一》主要涵盖植物学、农业生态学和土壤学3门课程。要求考生认识和理解植物学、农业生态学和土壤学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其中,《植物学》课程要求考生了解基本的分类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等基本知识;掌握被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各器官的形态发生、生理功能和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等知识;了解主要大科的基本特征和代表种类;理解和掌握区域植被类型的特点,植被分布的规律与格局。《农业生态学》课程主要要求考生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过程;了解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态问题。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知识来分析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土壤学》课程要求考生全面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有关土壤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科目满分值:150分 科目代码:339 考试时长:180分钟 《农业知识综合一》共包含3个部分的内容:《植物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所占分值为1:1:1。

(一)第一部分《植物学》

1、了解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各级单位划分、理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几大类群的划分。

2、掌握植物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和特征,了解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

3、了解植物营养器官,了解单、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发育与解剖结构,了解芽的类型与结构,茎尖分区,叶的生态类型。

4、了解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与结构,理解种子的结构与发育;理解果实的发育与类型。

5、了解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理解植物双名法(拉丁名)的规则。了解松科、杉科、柏科、木兰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葫芦科、锦葵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五加科、木犀科、菊科、茄科、唇形科、百合科、石蒜科、禾本科、莎草科等主要大科的基本特征和代表种类。

6、了解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等植物生态类型;了解环境污染指示植物、酸碱性指示植物等的代表种类。

7、了解我国植被具有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分布的规律与格局。

(二)第二部分《农业生态学》

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动态与平衡;熟悉农业生态系统类型。

2、了解农业环境与农业生态因子(包括环境、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生物与农业环境关系、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水分和光等)与农作物的关系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关系。

3、了解生物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与动态变化;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和扩散;理解生物种群的行为生态学和生物种群进化生态学;掌握生物种群的种间关系。

4、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以及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5、掌握生态农业的概念、技术和类型;了解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和危害;理解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成因与生态恢复技术;认识农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间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土壤学》

1、土壤的物质组成

(1)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黏土矿物、我国土壤黏土矿物分布规律。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

(3)土壤生物:土壤生物的组成、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4)土壤水、气、热量:土壤水分基本性质、土水势、土壤空气、土壤热量与热性质。

2、土壤性质与过程

(1)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发育。

(2)土壤结构与力学性质: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力学性质、土壤耕性与耕作。

(3)土壤水分移动与循环:土壤液态水运动、土壤气态水运动、土壤水循环及平衡、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农田土壤水动态与调控。

(4)土壤胶体表面化学: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土壤胶体表面性质、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5)土壤溶液化学反应:土壤溶液的组成与特性、土壤酸碱反应、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土壤中的沉淀溶解反应。

(6)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土壤利用与管理

(1)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土壤养分的供应和迁移过程、农田养分管理。

(2)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污染土壤的修复。

(3)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土壤质量的内涵、安全农产品内涵、安全农产品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

(4)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防治、土壤退化的生态恢复。

(5)土壤分类与调查技术: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资源调查方法。(6)土壤资源类型及合理利用:我国土壤的形成环境条件、土壤空间分异与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区域土壤资源的改良与保护。

三、题型结构

植物学:考试满分50分,考试包含3种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简答题。

农业生态学:考试满分50分,考试包含3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土壤学:考试满分50分,考试包含3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四、其它要求

篇6:喀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国大学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放

2、马克思主义原著 人民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沁

二、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政治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惠岩

3、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 罗国杰

三、中国语言文学

1、中国文学史(1-4)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等著

3、中国当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庆生著

4、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克鲁

5、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6、文学理论 三联书店 勒克、沃伦等

7、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王力

8、古代汉语(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郭锡良等

9、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

10、现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11、语言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岑运强

12、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1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

14、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时间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庄智象

15、维吾尔文学史(1-4) 民族出版社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

16、维吾尔现代代文学史 新疆大学出版社 克力木江

17、维吾尔文学史(汉文版) 新疆大学出版社 阿不都克力木・热合曼

18、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汉文版) 新疆大学出版社 阿扎提・苏里坦

19、语言学概论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马学良

20、语言学概论 新疆大学出版社 木哈拜提・卡斯木

21、现代维语 新疆大学出版社 图拉甫卡斯木

22、现代维吾尔语语法 新疆大学出版社 杨承兴

23、文学理论 新疆大学出版社 阿布莱提・乌买尔等

24、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

25、维吾尔民间文学概论 新疆大学出版社 阿不力米提・麦麦提

篇7: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病理学《病理学》,李玉林主编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学基础《基础护理学》,李小寒主编,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学导论》,李小妹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8: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大多办学历史短,由专科学校或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地处偏远地区或非中心城市。与重点大学或研究生教育较发达的学校相比,它们学科建设底子薄,师资力量弱,科研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社会认可度低。对它们而言,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面临招生计划少,生源不足且质量低的外部困境,又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与方法本科化倾向严重,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培养条件相对落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内部劣势[3]。如何克服办学底子薄,内外资源少的弱势,不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经验,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摆在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面前的一大难题。

湖南理工学院作为2013年全国新增的30余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在工作重心从完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转向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后,我们根据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总体目标,在深入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以培养载体(培养方案)的系统优化设计为基础,以培养主体(导师)、培养客体(学生)的自身优化及其与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监测、调整、激励机制设计为主线,提出和构建了研究生教育“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一套“双3+1”型培养方案与“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三套管理运行机制,如图1。

一面向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4],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 。它是研究生培养的法规性文件和主要依据,对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建立、能力水平提升、人格品质塑造等具有重要影响。

要实现研究生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是两种主要方式[5,6]。而且,国内外实践证两者的有机结合最能发挥效用,因为这不仅能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特征,提高课程学习的功效,而且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研训练体系,达到纯粹通过课题研究无法获得的培养效果[7]。然而,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仍然存在诸如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孤立化,课程体系欠合理、教学内容本科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9]。

因此,我们强调培养方案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面向能力培养,如研究方法课锻炼知识获取能力和科研基本方法,科研实践锻炼建模、计算、仿真能力,学术活动锻炼交流沟通能力,论文和项目报告撰写锻炼材料组织综合能力等;二是将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课程体系除了建立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为研究实践服务,课程内容体现研究性、前沿性特点,另一方面课程学习须采用研究性模式和方法;三是满足培养单位教学实施、研究生个人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三方面需要。

据此,我们以一级学科为单位,提出和建立了“双3+1”型培养方案,即总体采用“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实践与创新平台”的“3+1”构成模式,其中实践与创新平台亦由“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组成,如图2(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例)。特别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引入了“研究方法课”,包括文献检索、研究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学科方向课模块包括一级学科下各学科方向核心课、专业前沿讲座课、导师特色研究课、相关学科交叉课;实践与创新平台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教学实践包括批改作业试卷、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包括协助导师查阅分析文献、撰写项目申请报告、参与导师科研或产学研项目、自主申报承担创新项目等,学术活动包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学术讲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他人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会、公开汇报学习研究方案、进展和成果等。

为了充分体现研究性特点,考虑到教学内容、目标不同,研究生规模小等因素,设计各模块教学模式如表1。

二目标生源吸引与选拔

与研究生教育较发达的单位或重点大学相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最大的弱势在于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而且大多处于非中心城市甚至偏远地区,根本难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更谈不上吸引力。为了克服上述困境,努力增加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改善生源地域、学缘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湖南理工学院近年来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湖南省甚至全国同层次本科院校中产生了一定影响[10]。比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发展迅速,陆续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平台,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为吸引生源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分析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形势基础上,结合上述实际,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招生宣传、优化入学考试、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在生源吸引与选拔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准确定位目标

将目标生源分为四类,一是本校考生(他们对学校情况熟悉和习惯,有的已跟随部分导师提前进行学习和研究等);二是本省非省会城市所在地的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考生(利用我校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的影响,岳阳在省内的区位优势);三是人口较多、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二本院校考生(如河南省、西北地区地方高校);四是第一志愿落榜需调剂考生。

(二)加强招生宣传

一是网络宣传,在学校和各招生学院主页建立研究生教育专栏,公布招生简章、优惠政策、专业目录、导师信息、培养方案等内容,同时将上述主要资料电子版发至著名考研论坛等;二是熟人宣传,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各硕士研究生导师将招生宣传材料电子版发给自己的相应学术同仁,请求帮助宣传;三是实地宣传,由各招生学院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学术骨干到目标生源单位进行专题宣讲,争取第一志愿报考及调剂报考考生;四是紧密关注调剂动态,积极争取调剂生源,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服务。

(三)优化入学考试

一是按一级学科招生和考生,初试、复试科目均选择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考题严格避免偏、难;二为扩大生源本科专业适应面,拓宽考试科目可选范围(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为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三门课程任选一门,复试科目设置为数字信号处理、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四门课程任选一门,便于电子、电气、计算机、自动化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报考);三是尽可能提前公布复试细则,在录取时向第一志愿考生倾斜,并充分注重有特长考生(如取得研究成果、竞赛获奖、相关技能证书、数学分数高、有较多相关研究或工程经历者)。

(四)提供优惠政策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并在招生简章中面向社会公布[11]。一是经济奖助,包括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录取考生、初试分数较高者,可达5000-15000元)、国家助学金(8000元/年)、学费奖学金(第一年全免,后两年普惠面大、数额高)、专项奖学金、三助津贴等;二是培养条件,包括研究生创新基金、企业合作培养、国外学习交流、科研成果奖励等;三是毕业去向,一定比例毕业生择优留校工作。

上述措施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和选拔作用明显,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外校考生比率为2/3,初试总分300分(高于国家A区复试基本分数线15)以上考生比率达1/3,生源分布较广,生源质量较高。

三导师队伍遴选与培训

在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上,不唯职称、学历和资历,主要考察道德品质、学术水平、承担科研项目和经费情况,优先聘用对学生认真负责、研究内容与学科内涵结合紧密、发表了高质量学术论文、承担了重要科研项目的导师;同时,为兼顾部分研究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对少数产学研合作经验丰富和经费充足者也予以充分考虑。如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有一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刚入职博士、三位只有本科学历但产学研合作成果丰富且经费较多的教师均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而两位近年既无论文发表又未承担科研项目的教授被拒之门外,在全校产生良好反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对导师进行恰当的培训对于提高其指导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对于新增硕士单位及新增导师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对所有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领导及管理人员组织了多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如表2。

表2硕士研究生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情况一览表 (参见右栏)

四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

主要着眼于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载体、培养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监测、调整、激励,从招生指标分配、培养过程监控、学生评价激励、导师评价激励等方面构建资源配置与过程监控机制。

(一)招生指标分配

由于是新增硕士单位,硕士招生指标少(首届招生指标每个一级学科15人),少于硕士生导师数。为了鼓励各授权学科积极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学校先试行招生指标按一级学科平均分配,再紧密跟踪考试成绩、复试、调剂情况并据此进行微调。积累经验后,拟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实施“重点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即先保证重点导师、重点项目;再向培养质量高、成果水平高、项目级别高、生源质量高的学科倾斜;最后兼顾学科导师、成果、经费等规模。

对每个一级学科而言,由于招生指标数少于导师数,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分配原则:一是总指标按学科方向分配;二是先根据导师规模配置各方向基数,再根据各方向研究实力、科研任务等适度增额;三是由方向带头人主持各方向内部协商。另外,师生双向选择时,既充分考虑学生报考或者复试时所提供的研究方向意向,又扎实做好引导和解释说明(比如,有些学生可能不了解学科及导师实际,或者有从众心理,或者不能正确评估自身优势和发展规划等)。

(二)培养过程监控

在遴选了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选拔了素质优良的学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对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13]。一方面,监控内容分为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等;另一方面,监控对象包括学生和导师。监控内容及方式如表3。

(三)学生评价激励

导师、学院、研究生三方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考虑研究生道德品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和激励。道德品质由研究生互评和导师评价结合;课程学习以课程成绩为依据;科学研究由导师评价和学院评价结合;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学术论文、专利、获奖、外校专家盲审意见等。再将上述四方面评价成绩综合,得出对每位研究生的总评价结果,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奖励荣誉,甚至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的主要依据。

(四)导师评价激励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已有研究表明导师的学术指导、生活心理关怀、研究经费资助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导师良好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也会对研究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然而,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内容大多以导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和业绩为主,而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彰显,很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15]。因此,我们以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满意度为导向,同时考虑导师个人教学科研业绩,对研究生导师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内容及方式如表4。

表4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内容与方式(参见右栏)

表4中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均采用百分制,再按其权重加权求和,得出对每位导师的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培养条件,职称、项目、人才计划、评优评先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新时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日渐成为政府、学校、导师、研究生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关切,思考、研究、构建、实施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成为相关各方的共同使命。我们借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铺开的东风,结合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身实际,面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出和构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实施后在招生录取、招生指标分配及师生互选、导师遴选与培训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余方面有待我们在后续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另外,如何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和特点,构建相应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也是我们正着手研究的重要主题。

篇9: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关键词:工程硕士;研究生会;思政工作

TB1-4;G643

一、试点高校研究生会存在的问题

一是影响力有限,群众基础薄弱。研究生会在试点高校中规模小,影响力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存在感明显不足,研究生会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减弱。二是组织需要优化,制度有待完善。试点高校研究生会缺乏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会作辅导,影响了研会的发展。另外,试点高校在管理制度上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财务管理制度、主席团干部评议制度、换届选举制度、研究生会重要事件发言人制度等[2]。三是成员能力不足,执行效率偏低。研究生会的部分成员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口语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积累,在处理研究生会日常事务、组织大型活动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处理紧急事件时更是容易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研究生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分层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1.优化顶层设计,树立服务宗旨

一要明确服务对象。研究生要紧紧围绕研究生所想,及时解决研究生所难,有效疏通研究生所困,始终把研究生利益放在首位。二是要调整发展方向。研会的发展方向要符合发展规律,切合研究生实际,不能与研究生身心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三是要打造组织特色。社研究生会要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的有利资源,在实践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树立品牌、打造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2.夯实中间力量,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通过日常工作的总结与摸索,通过与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逐步细化、规范现有制度。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要结合专业硕士的实际,不断进行查漏补缺,构建牢固屏障。最后要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试点高校研究生会的运作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3.重视基层作用,发挥集体力量

重视研究生会基层,协调各部门工作,充分发挥研会干部的才干和集体力量,这是微观视野下加强基层建设的内涵。干部有了能力,还需懂得运用,要有机会发挥,因此干部的选聘、培养和考核制度必须及时跟上。研会部门是研会工作的“细胞”, “细胞”功能的发挥需要“细胞”间的协同运作。应建立起重大活动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研会成员的积极性,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

(二)利用信息互联,创新工作载体

互联网、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为研究生会工作载体提供了广阔平台。载体信息化,就是在科技辅助教育的大背景下,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为研究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服务,提高开展活动的便利性以及有效性,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4]。对专业硕士而言,由于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载体的信息化对于分散在不同地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们尤为重要。

1.宣传载体信息化

提高试点高校研究生会校园知名度,增加研究生入会的热情,需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一是在研究生管理部门网站开辟研会专栏,并将网址链接到学校主页,与本科生学生会形成“学生组织”主题,让更多学生在了解学生会的同时,了解研会、关心研会;二是在校园微博中发布研会信息,介绍研会发展历程,展示研会动态,邀请各团体与研会互动,提高知名度;三是在新生入学时利用手机短信介绍研会职能和工作流程,热诚欢迎新生积极加入组织。

2.服务方式信息化

研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重要信息发布、活动组织、征求意见、内部沟通和调查研究等,关键是将信息无障碍传递到每位相关人,尤其是在校外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帮助他们及时掌握重要信息,保持与学校的沟通极其关键。首先,根据试点高校研究生规模特点,建立校级QQ群、微信群和飞信群,用于公用信息的发布;其次由研会各干部负责建立分年级群,用于发布特定信息;再次,开设研会微博,及时发布活动信息、照片等,帮助研究生随时掌握研会动态。

3.交流渠道信息化

研会的职能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和发布者,更重要的在于了解研究生诉求,提供研究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建立研究生网络论坛,分别开设学术研讨、课程讨论、社会实践、学生家园等版块,分栏目由研会专人进行日常维护。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时对论坛上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回复,确保研究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

(三)提升自身内涵,创新教育功能

1.把握迎新契机,宣传校园文化

研究生会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要细致做好新生接待工作,主动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宣传办学理念,讲解校史校训,让新生深刻感受到学校的特色与文化,形成爱校、爱班、爱集体的良好氛围。要结合自身经验,悉心指导新生如何转变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调整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钻研,为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要积极关注新生心理变化,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不适感,鼓励他们克服暂时困难,保持自信,积极融入集体,感受学校大家庭的快乐。

2.开展集体活动,提高集体意识

开展学术活动是研究生会的特色,也是研究生会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组织研究生开展科研成果展览及专业知识竞赛等,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团队合作能力及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体育活动增强了研究生的体质,培养了竞争意识,对激发研究生集体荣誉感也有积极作用。

3.利用实践平台,锻炼社会技能

研究生会要善于抓住社会实践契机,充分利用实践平台,主动联系实践单位,创新研会活动模式,推动研会走进企业,走入社会,把培养研究生社会生存技能、实践应用技能作为活动宗旨,鼓励研究生从书海中走向社会,在社会大家庭中学习更多知识,接触更多人群,逐步将为人处事方式由“学生思维”转向“社会思维”,为毕业后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蒋四华,田子国,地方高校研究生会现状与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1):78-79.

[2]徐今雅,杜海琼,信息化:研究生会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8(11):27-31.

篇10: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从起增加一套统考英语试题(即英语二)供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选用,原统考英语名称相应改为英语一,英语二重点考查考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阅读和翻译能力)。满分均为100分。

材料工程领域专业考试参考书:

1.《日用陶瓷工艺学》,李家驹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陶瓷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工业设计工程领域、艺术设计考试参考书:

1.《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方出版中心.

2.《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美术史》,中央美院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学原理》,杨年、甘霖等著,北京大学出版.

5.《工艺美术概论》,田自秉著,上海知识出版社.

6.《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7.《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8.《工业设计史》,何人可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程领域专业考试参考书:

1.《电工电子技术》(上、下册)第六版,秦曾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力工程领域专业考试参考书:

1.《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2

篇1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102经济思想史: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103经济史: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104西方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105世界经济: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201国民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202区域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203财政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204金融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姜波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⑧《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 ⑨《投资学》(第二版)刘红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020206国际贸易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207劳动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⑤《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⑥《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第六版)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⑦《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020209数量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教材》(第十三版)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②《通俗资本论》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③《西方经济学》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④《微观经济学》 陈钊、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上一篇: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下一篇:护理技术比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