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2024-09-06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精选8篇)

篇1: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以生为本

体验成长

——《七嘴八舌话野菜》主题活动实施总结

活动背景

1.我校生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虽然他们来自农村,但是很少有走进田园进行体验的机会,很少有亲近自然的机会,他们甚至分不清哪是小麦,哪是韭菜。另外,这些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被父母宠爱着,很多父母甚至唯他们是从,这导致他们缺乏独立能力、沟通能力。

2.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以‚体验教育‛特色为办学方向,本着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感悟的理念,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的资源,开辟了六亩的‚千山路小学田园体验基地‛。因而每个学期,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一定有一个是与田园体验相结合的,正是通过在基地里每一次的亲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3.随着环境的改变,很多蔬菜害虫需要大量的农药才能杀灭,农药的超标更让人们对种植蔬菜越来越不放心,因此野菜就成了人们越来越喜爱的蔬菜,那么在我们本地哪些野菜可以食用,哪些野菜有营养,哪些野菜有毒,就成了我们关心的问题。春天,正是野菜大量成熟和上市的季节,野菜随处可见可采,正好‚野菜‛主题也与我们的田园体验相契合,所以有了《七嘴八舌话野菜》这个主题活动,这个主题活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非常感兴趣,也容易操作。

综合实践周在我校已尝试了两个学期,这其中我们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上课形式还需要再完善。上学期的《收获花生欢乐多》这一主题活动,备课时采用的形式是‚一人主备一课‛,同时主备老师负责给每个班级上这节课。为了减少老师的工作量,采用的上课形式是合堂,即两个班级同时上课,这样老师的准备精力会比较充沛,每个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但由于课堂人数太多,纪律难以组织,学习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本学期在开展《七嘴八舌话野菜》这一主题活动时,采用的上课形式是‚一人主备,多人共享‛,该班级所有的课主要由该班的语、数老师负责,这样便于老师组织课堂,保证了课堂效果。2.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开展综合实践周是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连贯性,以便于提高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上学期开展《收获花生欢乐多》这一主题活动时,由于课程安排紧凑,有一些过程性资料收集不及时,不免出现最后补资料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学期开展《七嘴八舌话野菜》这一主题活动时,每天的活动要有一节课进行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以查漏补缺,保证当天的活动质量。

下面就结合本学期开展的综合实践周,具体交流一下我们的实施情况。

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筹备,制定计划

清明前后是野菜生长旺盛的时节,所以开学第二周我们便开始进行综合实践周的筹备工作。我们首先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野菜的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所有参与综合实践周的老师通过反复讨论,确定《七嘴八舌话野菜》主题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形式及负责教师。继而,制定出详细的活动配当。

第二阶段:中期实践,开展活动

一、开题指导,确定课题

‚开题指导课‛拉开了综合实践周的大幕。因为很多孩子都吃过野菜,自然了解了野菜的不少知识。所以,开题指导课上,在引导学生交流已经了解到的关于野菜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关于野菜的其他知识。他们通过观察野菜的外形特点、品尝野菜的味道、观看野菜图片等一系列活动,对野菜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关于野菜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记录在黑板上,通过提炼、合并、转化,筛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最,终确定了这些研究课题: 关于野菜种类的调查 关于野菜营养价值的查阅

关于野菜食用方式的访问 关于辨别有毒野菜的查阅与实验 关于野菜生长环境的查阅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划分了小组,并且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亲历体验,实践探究

(一)以生为本,指导有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了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再适时进行指导。

四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制定研究方案的方法,他们会根据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关于野菜种类的采访”小组,他们采用采访的方法进行探究。学生最初确定的采访对象多为自己的同学还有比较年轻的老师。这时老师进行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部分采访对象对野菜的了解可能比较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生活中,你见过谁去挖野菜?学生想到想到奶奶、妈妈常去挖野菜。由此将采访对象确定为家长还有餐厅的阿姨。

之前的主题活动中,没有涉及到采访。所以在采访之前,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发现学生对于采访的技巧、注意事项不太了解。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节方法指导课——《小采访 大学问》。课堂上老师首先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进行采访,老师再通过播放微视频进行补充。采访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开口说话。看到这种情况,老师进行鼓励,并要求小组的同学帮助他克服困难,有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内向的学生最终也完成的自己的采访任务。

各个小组在探究过程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首先要学会让位,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当学生解决不了时,老师再进行指导。

(二)实践体验,乐在其中 1.采摘节,劳动中收获喜悦

走进田园,进行体验,是学生迫切想要做的事情。虽然有了之前的探究,学生积累了野菜的相关知识,然而体验过程并非像学生想象得那么简单,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挖野菜的地方。因为参与的学生比较多,为了便于组织,挖野菜的地方应该在学校附近。‚关于野菜的生长环境的调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荠菜多生长在土壤疏松地带,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到学校南面的田野里挖。这时,‚关于辨别有毒野菜的实验与查阅‛小组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学校南面的田野靠近马路,野菜可能被汽车尾气污染,那里的野菜对身体有害。在这个小组的提醒下,我们选择到西山村的麦地附近挖野菜。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认识到,虽然野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是也要选择没有污染的地方挖野菜。

挖野菜的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难题。有的学生用铲子挖时,挖出来的都是散落的叶子。他们通过观察其他小组,发现原来挖野菜时应该把铲子往深处铲,这样可以连根铲出,防止把野菜铲破。

学生们在实践中通过比较发现了问题,并能自主、自愿探究解决问题,这比常规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更为有效。

采摘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劳动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2.品尝节,品尝中感受幸福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老师不断向学生强调要珍惜每一粒米,不浪费粮食。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餐厅中,依旧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同学有挑食的习惯,对于自己不爱吃的蔬菜,吃几口,趁老师不注意倒掉;有的同学吃完饭,米粒掉了一地,却毫不在乎;有的同学吃不了的馒头随便就扔了。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一直在思考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学校继采摘节之后开展了品尝节。孩子们将自己亲手挖的野菜择干净,送到学校餐厅洗干净,和餐厅的叔叔阿姨一起做成野菜美食。品尝节上,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可以判断他们肯定别有一番收获。

以品尝节为契机,我们开展了《品尝带来的收获》主题交流活动。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倾吐着自己的心声:‚这次品尝节让我想起了采摘节,挖野菜时,我弯着腰找了好久才找到一棵野菜,幸福来得可真是不容易呀,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品尝着自己挖来的野菜,不禁想起了农民伯伯,他们要把庄稼一粒粒种下,然后施肥管理,最后一棵棵收获。我们的粮食真是来之不易。‛‚品尝野菜时,我不舍得吃,因为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我想,农民伯伯肯定也非常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希望粮食被轻易地浪费。我为自己以前浪费粮食感到很惭愧。‛‚以前在课堂上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没有太多感触,这次是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思。‛.....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悟,可以感受到品尝节带给他们的收获。接下来的时间,随意倒掉饭菜的现象消失了。与此同时,他们还自发当起了小小宣传员,通过小报、倡议书等形式向家长、饭店等倡导光盘。

品尝节,学生们品尝的不仅是自己收获的果实,更是心灵的收获。3.种植节,体验中学会探究

由于野菜的营养价值高,要挖到没有污染的野菜又要费一番功夫。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可不可以在我们的田园体验基地种植野菜呢?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请教了田园辅导员,发现市场上有专门出售野菜种子的,可以种植野菜。得知这一好消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陪同下,买来野菜种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有了一些种植体验,他们对于种植并不陌生。但基于学生年龄比较小,之前的种植体验比较基础,都是田园辅导员将地耕好,他们只负责撒种子。

这一次,他们要体验种植的完整过程:耕地、浇水、施肥、埋土。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带着镢头、水壶等工具到了田园体验基地,一个个都表现得极其兴奋。由于之前没有体验过耕地,孩子们拿到镢头,无从下手,田园辅导员给大家示范了一次。同学们各个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着,记下了田园辅导员所说的每一个细节。当老师说谁先来试试看时,场面一下子‚失控‛了,孩子们个个都高举着小手喊着‚我会,我先来!‛

真正体验了,孩子才发现在田园辅导员手里看似简单的活到了自己手里就变得难多了,耕的地弯弯曲曲的,完全不成直线!他们不断地向田园辅导员请教,经过反复体验,渐渐有所好转。

撒种子更是一个技术活。之前种植的花生、玉米,种子的个头比较大,一个坑放两粒,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太简单了。可是要把芝麻大小的野菜种子均匀地洒在沟里就要有技巧。最初体验,学生发现,有的地方种子特别密集,而有的地方又特别疏松。他们小组围在一起讨论,发现用手指捏好种子,控制好速度就会保证种子撒的均匀。

每一次体验,都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学会做一件事情,更是探究思维的发展。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交流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周结束前,我们开展了成果展示课。展示遵循的原则为:‚三要三注重‛,即展示形式要丰富多彩,每个小组在准备自己的展示成果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初,他们选择的展示形式比较的单一,大多小组选择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从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这时,老师要进行启发,指导他们根据各组小组的研究内容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经过指导,展示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有的小组展示作品集,有的小组展示自编自创的情景剧,有的小组展示三句半等。

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毕竟还是有限的,有了多彩的展示方式,但展示内容还是比较简单。如‚关于野菜营养价值的查阅‛小组准备以三句半的形式进行展示,刚开始小组创编的三句半只有五六句,而且形式不规范,这时老师加入他们,跟他们一起思考、一起修改。师生合作下,一段精彩的三句半就写好了。

整个展示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划分展示区域,自主准备道具、课件。老师只是适时进行指导、引领。活动中,学生们提高了协作能力。最后,老师、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四、困惑与思考

1.《收获花生欢乐多》这一主题活动,采用的上课形式是‚一人主备,多人共享‛,该班级所有的课主要由该班的语、数老师负责,这样便于老师组织课堂,但是老师的工作量太大,怎样才能保证课堂效果值得思考?

2.开展综合实践周是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连贯性,以便于提高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所以每天的活动要有一节课进行总结整理,查漏补缺,保证当天的活动质量。但也免不了出现要查漏补缺补资料的现象。怎样能够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篇2: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2011——2012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课程,四年多的实践,建立了四个稳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前后进行了三轮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海盐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科室 德育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教科室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选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资料,负责学生、教师课题的申报、评奖工作。

德育处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网站上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网页这一平台,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体验上传,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信息技术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与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基地校外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数学知识报”,“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镇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水稻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沼虾要注意什么?”“温室养鳖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采叶的效率?(设计方便采叶器)怎样改进兔子饮水器?(设计兔禽自动饮水器)。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5、资源板块的设置

篇3: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市高新区基层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情况, 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进程, 我们对高新区九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进行了座谈研讨, 使我们对全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其中重点了解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

一、现状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体制现状

高新区自2008年成立了文教卫生局, 由教育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工作, 但至今还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目前, 区内各小学已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管理, 由教导处负责。开设信息课、研究性学习课、地方社会实践活动课各一节, 教导处每一学期要检查教学进度。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管理, 只是将其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由德育主任或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分离开来, 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区内没有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学校也没有集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现状

课堂教学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每一所学校能够保证有教师上课, 能按时上课, 但普遍不能开展正常教研活动。因人员不齐, 小组教研不能正常进行;大型教研活动也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展示等;教师的教学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按照任课教师各自的理解和想法上课。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现状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基本按教材上课, 有个别学校能选择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上课。研究性学习每学期上三到四个主题, 每个主题上三到四节课, 学生每学期能写三至四个主题研究报告, 有少数学校积累了学生制作的小报和手工小制作, 基本很少有社会调查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经调查, 小学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活动:

1.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每一所小学都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开发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学生利用假期清理社区环境卫生, 如清理楼道、清理社区内白色垃圾、清除野广告活动等。

(2) 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如社区科技活动、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等。

2. 社会考察

社会考察活动主要是利用春游、秋游时间, 由学校集体组织参观、游览活动。一般是以游玩为主, 很少布置记录、访谈等任务, 回来后只有少数学生写篇作文, 没有学生写参观调查报告, 而且参观过程中学生不能长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实物。

3. 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

组织学生接触各行各业, 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参加农业劳动、除雪劳动, 到市场体验售货员活动等。

学校虽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但各年级基本上按照统一要求完成一定的主题实践活动, 在几年中重复开展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活动, 或者是活动的类型集中在某一种或几种上, 如升旗仪式、艺术节等。另外, 除了春游和秋游这样的活动是全校学生参加外, 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 不能兼顾全体, 这就造成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 直接影响了研究性学习, 这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使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不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大部分学校老师都把内容做了调整, 主要是根据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选定的。

(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现状

各小学已建立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但师资骨干力和有效性不足。指导教师主要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担任, 有个别学校还利用社会教育力量, 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一起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指导教师。

(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现状

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工具。老师凭着对学生的印象和平时的表现评价成绩, 对学生具体能力的发展关注不够, 出现评价具体指标不明确, 评价过程随意性大, 以教师的总结代替评价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升。

在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时学校一般关注对安全工作的评价, 把活动中师生的安全作为重要指标, 活动方案中重点强调学生安全, 让每名学生都写安全公约, 家长要签字。

二、存在的困难

(一) 意识问题

调查访谈发现学校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 没有专门制度, 没有评价和激励机制做保障。大部分学校说不清楚这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不了解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有的个别学校认为可以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出现不按时上课、不能保证上满课时、落下的课不能及时补上等现象。

(二) 安全问题

目前学校施行的是安全责任制, 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 学校都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减少责任, 学校很不情愿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家长也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赞成学校少搞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搞活动, 有的家长也不赞成孩子参加, 甚至担心影响孩子学习。至于研究性学习, 需要学生自己走向社会调查、实践, 学校和家长更不放心了。

(三) 时间问题

学校虽然设置了一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节课中要确定研究主题, 还要设计方案、教给学生调查研究的方法等指导, 基本一课时就用完了, 教师没有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如果布置给学生业余时间自己进行研究, 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 环境条件问题

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不够。许多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活动内容和环节, 都不能有效地完成, 致使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部分孩子的家庭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学校大面积开展研究活动, 只能针对有条件的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小组活动。而且社会大环境对这门课程认可度也不高, 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活动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现实情况是:社会机构与资源对教育系统相对封闭, 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进行现场观察、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却得不到有力的配合, 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五) 成本问题

大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都需要一笔开支, 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有限的, 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 宁可把钱投入到能立马带来社会效益的教学活动、竞赛的辅导上。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这部分经费转由学生家长承担, 就家长而言, 他们宁可把精力和资金放在与孩子学业有关的各项辅导活动上, 也不愿用来投资其中。

三、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和困难,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着重对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思考:研究性学习课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采取研究性学习才最有效, 研究性学习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

(一) 加强规划与管理, 强化评价, 提高开展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等课程形态是相辅相成的, 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因此应该被置于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在改革与发展的整体及课程规划中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来说, 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的专门机构, 明确课程的实施目标和原则,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行政部门在评价机制的建立上应加大力度, 从中考评价抓起, 牵动小学及家长的重视。小学阶段也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推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良好载体。

(二) 开展教研与科研, 掌握方法, 提高实施课程水平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活动的力度, 及时掌握最新课程发展动态, 引领区域内教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力。对于新增设的课程, 各校要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出发, 开展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

本着“思考全球化、活动地区化”的特点, 认真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并具体化,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 形成每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

2. 研究确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

针对学校的目标体系要求,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和活动能力, 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活动内容, 确定独具特色的活动主题。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 研制相应的课程纲要, 编制校本教材。选取的内容需要具有四个特点:时代性、趣味性、适切性和特色性。

3.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

研究不同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不同年龄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师指导方式、课时安排等;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及课时安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

4. 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在评价设计上, 应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采用多主体、多元评价方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 优化师资配备, 及时培训, 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根本特点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一方面,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要研究和探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其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配备要合理优化。尽量配备专职教师, 培养骨干教师, 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秀课和论文评比, 给教师创造机会参加培训活动。 (2) 增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和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 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 设计指导方案。 (3)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行为、总结交流阶段教师指导行为;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指导;校外活动指导等。

(四) 从实际出发, 争取社会力量和家长支持,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课程顺利开展

为解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和安全问题, 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成立学校志愿者队伍, 参与学校的安全维护工作、专题指导工作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 用于活动课题的提炼和设计;成立督导评估组,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召开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 就小学生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以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帮助。

(五) 合理利用资源, 降低成本, 增加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4: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一、课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但是,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尤其是我校身处县城,又是一所中心小学,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探索。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加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

虽然我市的大庆路小学、赣榆县石桥中心小学等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也积累了很好的课程经验,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我们希望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

(2)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4)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提供伊山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经验。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回归儿童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关注了以下三点:

(1)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资源。

《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在与家长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从实践劳作中所得到的感悟体会等等,都是同龄人感兴趣和所需要的,而这些题材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一系列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来源于学生生活,产生于学生生活,实践于学生生活,也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延伸。

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群中,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是进行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组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我们主要是在各班普查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汇总建立动态的全校学生人力资源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有不少学校还没有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仅仅在个别班级实施个别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由摸索走向常态。还有一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开发与探究,但针对回归儿童生活的资源开发涉猎较少,因此“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的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有效实施,摒除一些功利的思想,回到学生生活,在动态生成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得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理念走向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体现出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强烈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开放性、内容的整合性、实施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管理的弹性,决定了它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课程资源”相当于这门课程得以依存的母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高度依赖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4.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其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校本行动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民教育》《新课程伴你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与案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同时还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并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1-2篇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伊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订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生活—数学—生活”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来交流经验并指导教学工作。

5.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2转变了学习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2)教师方面

1磨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一年多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3有一位教师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省骨干老师,两位教师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市骨干老师。

(3)我校成为灌云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基地

(4)获奖方面

主持人张正中有4篇相关论文发表,课题组中有12人次在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案例、论文评比中获奖。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回归儿童生活”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能力。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活动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活动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对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是对课程的管理还不够到位,三是对课程的评价还不够完善,四是对课程的实施还不够准确。

2.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2).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关系问题。

(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各种活动的关系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回归儿童生活资源开发”的活动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开展活动。

3.教师和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5: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各班:

2014年寒假将至,为了使同学们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寒假,着力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积累直接经验,将学校环境与社会、家庭环境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为学校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奠定基础。学校决定组织七、八、九年级学生开展寒假综合实践活动。下学期开学第一、二周各班选取五份优秀作品(并提供活动过程照片和成果)参加“高寨子中学寒假综合实践活动优秀作品评选”活动,获奖作品将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陈列室或专题板报展示,并颁发荣誉证书,同时评出优秀班级。请各班主任根据本年级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动员学生自主选题开展活动,认真组织,科学指导,扎实开展活动。

各年纪安排

七年级(手抄报)对家乡的变化的调查,以及家乡变化对你的影响。(山川、河流、房屋、人口、经济收入、村民文化水平)

八年级(手抄报或调查报告)关于春节、元宵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关于春联、节日美食的调查研究;

九年级(调查报告)关于中学生压岁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研究;

特此通知。

高寨子中学

篇6: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小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势在必行,本学期,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建章立制,加强学习,多种举措保实施

为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领导

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全面组织开展研究。

2、健全制度

学校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研究案例撰写制度》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3、重视培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校专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老师们培训,学习相关理论,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和辅助性的学习习惯。

二、确定研究主题,确保研究实效

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决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是什么。

②探讨小学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良习惯,以及形成不良习惯的内因与外因有哪些。

③探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这些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

④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探讨如何在课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潜移默化育良习

(一)环境文化重熏陶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的做法: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教学楼外墙都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利用学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定期展示《弟子规》、《小学生守则》、《良好习惯三字歌》等,让其成为孩子引路的向导;教学楼道内有 “请讲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二是各班利用晨会、班会讲习惯养成;三是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实情设立“好习惯养成量化评分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

(二)活动开展促研究

1、各班开展“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培养”的主题班会;

2、每学期办一期“良好习惯我养成”的黑板报,手抄报等;

3、在本学期中,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借助“课内比教学”之东风,我校在听评课中设立了专门的“评分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各评委在听课过程中不仅关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等诸多方面,更重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检查教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实效。

4、学期末,各科教师撰写关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做法、论文,并组织交流活动;班主任撰写本班在“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培养的实效以及下期工作重点、目标等。

四、家校联手促养成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等,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篇7:综合实践活动报告(学生)

我叫史子梦,是确山县双河镇初级中学八四班学生,有幸参加英语老师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活动的名称为英语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活动小组主要成员是史子梦,杜慧敏,秦婷婷,田宝,张胜和艾志伟六位同学,指导老师岑慧。

2012年入学后,岑慧老师组织我们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次课题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一、诗歌诵读。我校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了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二、“如果我办校刊”实践活动。借此锻炼我们的文字编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三、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激发我们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兴趣。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网上读写与交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或国内外大事等共同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五、“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我们对自然万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六、好读书,读好书推介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当今的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文化文明不断渗透和更新,就连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感受的窗外世界的多姿多彩。此外,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成长,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深刻的内涵,除了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成长、心智的成熟,还在于其社会化的实现,而社会化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广大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活动课时间纷纷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得到深切的体验,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能力,培养敢想、敢干、又能想会干的创造型人材,努力形成学生关爱人生,关爱社会,关爱大自然的内在的人格和品质,形成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综合学习、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研究学习是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选好课题,无疑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的,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则在于在选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综合能力。研究性课题的选题,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还是由指导教师选定研究方向,都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的整个过程,其间需要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反思提问等环节的工作。这是一个从发散到归纳的过程,做好这一起始阶段的指导工作,对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至关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发散,指的是从不同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指导提出问题即指导发散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动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前二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后者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我们研究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题活动立项。

二、设计研究方案和撰写实施计划。

三、写开题报告

四、召开开题班会,启动课题活动研究。

五、按方案和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六、活动中认真做好情况记录和资料收集(包括研究记录、图片资料、案例、课例、、调查表、实验报告、工作总结、心得体会、论文、相关资料的收集)。

七、做好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八、研究任务完成,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活动总结报告。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们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爱上了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兴趣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各种学习方法,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双河镇初级中学七五班 余泽滟

篇8: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

展示活动在青山区教育局贺皖龙.副局长热情洋溢的致辞中拉开序幕。青山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罗敏首先作了题为《探究体验, 释放综合实践活动情结》的主题报告, 介绍了该区的在领导的支持下、在专家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努力探索下综合实践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由点及面, 喜获丰硕成果的经验。接下来是各实验学校介绍经验:红钢城小学魏玉妮老师以《红蕴童年钢城致远》为题介绍了该校开发综合实践系列校本课程的经验;钢花小学刘潇副校长以《国球润童心特色促发展》为题介绍了该校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抓手, 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国球文化特色, 取得了不俗办学业绩的经验;吉林街小学冯青副校长以《玩在吉小乐在其中》为题介绍了该校满足孩子玩的兴趣, 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国门;青山小学魏嘉副校长以《阳光下的精彩》为题, 介绍了该校弘扬“快乐独轮车”文化传统, 积极打造以独轮车为亮点, 以“小小科学家”、“七彩生活馆”、“走近石化”为辐射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新沟桥小学王云芳主任以《借OM创新竞技之力展综合实践别样风采》为题介绍了该校以头脑奥赛选拔为引擎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情, 从而拉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经验。

最激动人心的是孩子们的现场展示, 青山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可谓一校一特色, 展示活动异彩纷呈:青山小学的每个孩子都会骑独轮车, 表演的孩子们还加上炫伞、丢帽、转球、舞旗、顶竿、飞盘等戏法, 博得了嘉宾们一阵一阵的掌声;钢花小学的IPAD乐队演奏了一串经典乐曲;钢城一小表演了航模;钢城九小表演了魅力排球;钢城十小表演了足球;钢都小学表演了篮球;武东小学展示了玩偶纸花;新沟桥小学展示了纸浆画陶泥:红钢城小学展示了雕艺;钢城十九小展示了百变丝巾秀;钢城十一小展示了泡沫仿真制作;钢城二小展示了魔方挑战;桥头小学展示了十字刺绣;青翠苑小学展示了塑料瓶DIY;钢城十二小展示了巧手编制工艺品;吉林街小学展示了DIY饼干;钢城十七小展示了水果沙拉。这些活动综合了孩子们平时的实践, 彰显了学校特色, 体现了青山区小学师生的力量与智慧、实践与创新。

展示活动结束, 红钢城小学的魏玉妮老师带着她的学生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动画探秘。孩子们通过动手玩双面绘画的小扇子发现了动画的秘密, 进而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动画, 结果画面真的动起来了, 而且越来越流畅, 这让孩子们充满了成就感, 越玩越有味。下课铃声响了, 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徐宜汉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认为, 此次展示活动较好地诠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真意义, 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各实验校不仅认真实践着综合课程, 而且综合着学校的、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生展示异彩纷呈, 成长了学生, 锻炼了教师队伍, 发展了学校特色, 可谓一举多得, 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上一篇:车床设备工作原理下一篇:学校部门周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