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2024-05-12

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共9篇)

篇1: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思维训练一:观察力、注意力训练

观察训练是以“左脑有意识和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

1、静视。寻找一样东西,比如台灯、一张椅子或一棵花草,观察1-2分钟。然后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勾勒出该物体的形象,应尽可能地加以详细描述,最好用文字将其特征描述出来。然后重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加以补充。刚开始可以选择简单的物体,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上。

2、行视(边走边看)。以平缓的速度穿过你的房间、教室、办公室......走的过程中要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走完之后然后回想,把你所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

3、闪视。就是在眨眼的功夫,看马路上疾驶的汽车牌号,然后回想其字母、号码;看一张陌生的面孔,然后回想其特征;看广告牌,然后回想其画面和文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视觉的灵敏度,还可以使你从内到外更加聪慧。

4、感知。比如自己取一张a4纸,用彩色笔(同色的也行)在纸上无序的画上各种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等)或者数字。可以多画几张,简单的、复杂的都包括。画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了,快速的看一眼(1秒)a4纸,然后回答出各图形的数量、甚至位置。不清楚的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整体感知”训练环节。这个训练可以强化你快速识别信息和瞬间记忆的能力。

返回目录>>>

●思维训练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体现了大脑的内部结构和程序(思维导图是它的外在表现),运用发散性思维将关键词和关键图像进行瞬时连接,这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1、词汇练习。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在白纸上写下一个主题词,比如“幸福”(刚开始尽量用容易联想、发散的一些词语),并将它圈起来。然后以它为中心,画10个分支,在每个分支上写下你一想到幸福这个概念就会联想到的词。

2、图像练习。准备一大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与前面讲的词汇练习一样,不同的是,放在中央的是一副图画,围绕着这个中心图画的10个分支中,每一道分支线上都画着一些“联想”的画。(即便你画得很差也没关系,能画出就是好的。)

3、多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练习(这一练习还有助于锻炼创新思维)。比如,做题的时候一题多解;面对一个问题时,多角度的思考和处理;面对一个物品,多方面的运用。

返回目录>>>

●思维训练三:无声思维训练

什么是无声思维?我举个例子:你现在想表达或描述一个想法,在表达前,你大脑中其实已经有了对于这个想法的一个“影像”,这就是无声思维。

无声思维具有:思维速度快、思维局部和整体兼顾、思维流畅、具备创造性思维等特点。比如,灵光一闪。

1、无声看图训练。比如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是这样训练的:给你一张图片,在几秒内观察这张图片,同时快速思考和想象1-6个问题。

2、无声思考训练。同样的,给你几个乍一看毫不相关的字或词,然后在几秒钟内快速的把这几个词组成一句话(事实上是在脑海内构建一幅画)。比如给你:吞吞吐吐、冰封雪盖、君子兰、蜗牛这四组词语,然后你需要展开想象,把它们融合到一个想象的画面中。比如这样想象:在冰封雪盖的茫茫山野中,一只瑟瑟抖抖的瘦蜗牛站在一株君子兰面前,对吞吞吐吐的说,君子兰,我要吃了你。

返回目录>>>

●思维训练四:想象和联想训练

联想和想象的练习,可以为我们的全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检索;使枯燥的事物变得有趣;提高创造力。

1、联想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某人、某种事物、某一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事物或概念。

一般,联想的方法(规律)包括:①相似或相关联想,比如看到鸟想到飞机;②对比联想,比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沙漠想到绿洲;③因果联想,比如看到蚕蛹就想到飞蛾,早起起来看到地面潮湿想到夜间可能下过雨;④接近联想,比如看到春联想到春节,看到教室想到学生、老师等。

2、想象则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加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培养想象力,首先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存经验;其次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再次,应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成果。还有,你如果想要把想象力发挥的话,那么你就像个孩子一样去观察这个世界。

总结:锻炼全脑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培养我们善于观察的能力,观察是我们认知的开始,只有善于观察,思维才能得到释放。其次,要锻炼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思维才不会被局限。其三,要锻炼无声思维,不断提升思维的敏捷度。其四,要锻炼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思维之花得到很好的绽放。

返回目录>>>

篇2: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2、 找出规律。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 养成质疑好习惯。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孩子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父母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 说话准确。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孩子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父母们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孩子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孩子倾听的好方法。

6、写日记。鼓励孩子坚持写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 提前思考。鼓励孩子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 学习。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篇3: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创造性思维是不同思维相互结合的表现, 其既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 也有赖于创造思维的参与。其是通过独特方式与新颖思路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新型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成果体现出价值性、独特性、新颖性特点。所以, 创造思维是可以造成、激发创造思维不同形式的总称。相关研究显示, 创造性思维存在于人类生长的各个阶段, 运用教育方式启发与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钢琴教育能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 也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钢琴教育技巧训练推动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理

钢琴教育可以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对人的大脑造成刺激,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 其演奏过程就是创造过程, 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创造思维。钢琴演奏不能盲目、机械地练习乐谱术语, 由于只片面地传达乐谱是难以触及到作曲家创造音乐时情感与灵魂的世界, 所以, 钢琴演奏的价值是充分体现音乐的情怀与精神, 演奏者要运用情感与思维去发展乐谱间隐藏的内容, 复活音符进而让音乐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钢琴演奏是从感知音乐到再现音乐的过程, 需要演奏者既拥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也有体现作曲家心灵体会的演奏技巧。据神经心理学的一份研究显示, 神经中枢能借助调整神经冲动频率对肌肉收缩频率进行改变, 长时间、快速、反复地训练增强大脑皮质的功能, 进而提高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 增强肌肉运动效率, 实现手、脑统一、协调的目的。所以,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让学生在技能、指法的基础上, 体会与想象作曲家的精神世界, 并将其融入弹琴动作中, 在长时间的练习中, 让动作与想象相对应。

钢琴教育技巧训练

1. 音乐织体训练

对于学生来说, 在学习过《车尔尼599》后, 开始学习二部创意曲, 一些学生出现复调理解困难和钢琴技巧进步的矛盾, 所以部分教学选择巴赫曲目或者《车尔尼849》, 部分教师想选择浪漫或古典晚期的音乐作品, 但通常难以找到符合度较高的教材。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选择卡巴列夫斯基钢琴曲进行过渡。其音乐没有功能和声, 经常出现大小调混合穿插的情况, 此情况不会让学生产生调性混淆, 而且比较容易上手。在音乐织体训练方面, 其钢琴曲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和声。其和声训练主要包括平等和弦与平行音程、同主音大调与小调的位置、远关系调位置、同三音和弦所在位置、横向半音线条、重叠和弦等, 分别用《舞曲》《小丑》《齐步走》《D大调变奏曲》《第二首前变奏曲》等曲目来练习。

2. 节奏训练

卡巴列夫斯基钢琴曲的节奏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其钢琴小品中很多是三拍节奏, 一方面让乐曲具有较强韵律感, 让学生演奏时的情绪较欢快;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对节奏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 初学者掌握三拍节奏有一定难度。如学习《汤普森》第一册时, 很多学生将三拍弹成四拍, 而卡巴列夫斯基音乐作用则能强化三拍训练。同时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切分音, 体现出强烈的脉动感, 为学生训练与巩固节奏感打下基础。卡巴列夫斯基钢琴曲中, 其动机材料较为短小, 逐渐将小的音乐动机叠加起来, 进而构建立音乐作品, 此特征是德国音乐的主要流向。

3.踏板训练

踏板踩法随着音乐体裁、作曲家、时代的不同而出现变化。如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用在情绪要求和音乐织体上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他们对踏板踩法提出不同要求。在钢琴教学时, 教师可以用踏板对音乐作品的和弦连接进行处理, 以提高作品的连绵延续感;或者让学生将踏板使用在上行音阶序列中, 以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可能选择三拍轻柔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流动性, 也可以借助踏板增加连续和音的模糊感。教师要选择舒缓、柔美的钢琴曲, 让学生练习踏板, 在练习中让手脚的配合度更好。

钢琴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 在培养人听觉能力过程中, 帮助人构建起创造性思维。钢琴体现出“多声思维”的艺术特点, 教师要借助此特点, 在教学中培养与强化学生聆听声音的能力, 鼓励与引导学生想象声音、追求声音。例如练习《平湖秋月》这首由中国民乐改编的钢琴曲时, 在弹奏前奏分解和弦时要让声音较为流畅连贯, 此段落中有32分音符, 其声音缠绵柔和, 就像清风吹过水面, 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在弹奏该曲时, 既要在手指触觉方面拥有良好的体验, 也要学会用耳朵认真聆听, 否则难以演奏出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自己的演奏, 增强学生听觉能力, 既对他们学习钢琴演奏有关键性作用, 也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引导与鼓励学生借助听觉来控制、提高自己的演奏能力, 并凭借听觉来分析钢琴曲的艺术语言, 此过程也在创造艺术美。所以, 教师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才能让学生更敏锐地发现美, 进而推动他们发展与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加工头脑中的表象, 并建立起新形象的过程。科学家认为与知识相比, 想象力更重要, 由于想象力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想象力是知识发展的源泉, 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促进因素。演奏钢琴乐曲时, 想象是渗透到乐曲每个环节的重要思维因素。例如练习德彪西的《月光》时, 弹奏者要想象在万籁俱寂的晚上, 月光柔和、威风清爽, 所以演奏时要让音乐若隐若现、朦朦胧胧, 好象进入悠远的梦幻世界。练习演奏《二泉映月》时, 要对这首改编自二胡曲的钢琴演奏曲进行深入了解, 演奏时要体现二胡的柔和连绵, 曲调中彰显柔、幽、愤懑、凄怨的情感。如果弹奏此曲时缺乏想象, 只机械地演奏乐谱音符, 就难以演奏出曲子中的寓意, 则难以吸引听众。演奏时只有加入想象力与情感, 才能更好地将音乐内涵表达出来, 并得到听众的喜欢与共鸣。

3. 由情节性音乐激发学生想象

每一种创造想象都隐藏着情感因素。情感不但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也是其重要环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学生借助听觉分辨音的音色、速度、强弱、长短、高低, 在心中出现不一样的心理感觉, 就是出现了“情”的想象感受。例如练习肖邦的《夜曲》时, 要按照作品时代背景和风格进行想象。

4.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借助新程序、新方案, 建立新思维的活动。作品与思维教育具有独创性与新颖性的特点。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拥有探索、研究反射的心理, 挖掘他们潜在的创作欲望。激励创造式教学模式能激发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是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方式。

结束语

现在是信息经济时代, 不断发展的科技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 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传播学生基本知识与和技巧的前提下, 要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创造意识, 引导学生用发散性与创新性思维模式, 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为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更好的条件。

摘要:钢琴是特殊技能教学, 可以科学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听力、记忆力、节奏感与表现力。钢琴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 其拥有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框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和指法, 也要重视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 全面激发学生对钢琴演奏的热情与悟性。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了解其原理, 训练钢琴演奏技巧, 积极探索钢琴教育培养与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路径, 以提高学生演奏能力, 发展钢琴教育事业。

关键词:钢琴教育,技巧训练,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熊旭:《钢琴教学中古典作品的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音乐时空》2016年第4期, 第118-119页。

[2]魏晓红:《钢琴演奏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9期, 第208-209页。

[3]李娟:《钢琴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大众文艺》2015年第9期, 第225页。

[4]林俊:《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海》2014年第8期, 第158-160页。

篇4: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途径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71-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文笔者将围绕思维训练展开探究,具体分析见下几点: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来求知心理去探讨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好铺垫。问题的设置也为学生思维的构建过程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在思维活动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为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越是精心且富有创意的问题,学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所花费的时间也会越短,对知识点的掌握速度也就越快。例如,在讲解“最小公倍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为什么至少要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而且还要包含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呢?”这节知识点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在教学时,提出这一精准恰当的问题,很多学生也会出于好奇心积极思考,孩子们为了尽快寻找到正确的答案,思维也会变得积极起来,在大家的思考中一起学习本节知识,师生形成合力,为高效率课堂的建立做好准备。

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再借助有效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形结合方法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比如,鼓励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共同发展。数形结合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还能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结合教学模型展开教学,将真实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梯形展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结合真实的教学模具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知晓边与边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利于学生将图形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而且还为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多引导小学生做数形结合的数学分析,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具体的训练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巧设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当学生理解新知识时,就整个过程而言,并不是知识学习的完结,这时候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思维做好准备。

在计算教学中,就可以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法则的算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采取新颖的解题方法。对此,我也是经常启发学生选择一些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有些计算题目如果直接按法则去计算的话,比较繁琐、困难,但是,只要认真观察,一旦发现其中的奥秘,就可以进行部分改组,将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既保证计算的简单化,又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还能发展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口算99+999=?让学生快速口算的话,是很难快速口算出其结果的,如果将99改为100-1就能够直接算出得数了,即99+999=(100-1)+(1000-1)=1098。既方便,又简单,而且还高效、准确率高。

此外,一题多解也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智力活动中,使自身的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可以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以及一题多解的练习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慢慢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他们的思维创造性。

四、引导学生运用于生活实际,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被形象地称为“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更好地运用数学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进而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回到生活当中去学习,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练习或者活动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的概念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这也是发展、锻炼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当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才会真正巩固所学的概念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运用技能。在概念教学中,教者也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在掌握教材逻辑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小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思维训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动机激发出来,以此来锻炼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结合教学实际,多采用一些合理灵活的思维培训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与认知结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晓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S].数学教学参考,陕师大出版社,2012.4.

[2]苏建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9期.

[3]任长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M/CD].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5):125-126 .

[4]李艳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5]项光亨.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0)。

篇5:口才技巧与思维训练法

学好口才关键是要敢讲,多讲。不要追求完美,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挑战自己。

一、训练口才,你会做到:

普通话好,发音准确,有磁性;运用表情、手势等形体语言恰当到位;思维缜密,见解独特,讲话富有逻辑性;临场应变能力及自信心强,能克服当众讲话或演讲的紧张情绪。

二、积极心态训练——吸引力法则

(一)、自我暗示:每天在镜前,展示微笑与手势,大声说出你的信念:

1、我喜欢我自己;我喜欢我的声音;我要讲话;我喜欢讲话;我讲的很好。

2、只要讲话就用肢体表达;只要讲话就用眼神表达;只要讲话就使用面部表情。

3、只要有微笑的机会,就微笑;只要有鼓励和赞扬别人的机会,就要鼓励和赞扬。

4、只要有上台讲话的机会我就冲上去;只要有开口说话的机会我就要开口。

5、我天生就擅长演说,只要我开始讲,人们就会对我痴迷,就会喜欢我。

(二)、想象训练:每天至少五次,随时随地想象自己在各种场合(主持会议、部署工作、宣读文件、嘉宾讲话、即席发言及各类座谈、演讲等)成功讲话(从容淡定大气)的样子。

三、临场心态训练——首先弄清心态不好的原因

1,想象听众都欠你的钱,或者是你的下属,以后都有求于你啊——卡耐基。2,想象听众啥都不知道,需要你来点拨,需要你的帮助,告诉他们吧——曲啸。3,其实你满腹经纶,思路清晰,见解独特;准备的也非常充分,随时可以出口成章。4,紧张是最正常的反应,你只需学会调整;你讲话时没人吱声,大家都在仔细地听。5,没必要羞怯与畏缩:动作要潇洒而从容,目光要深邃而坚定,语气要厚重而舒缓。6,洒脱一点,“没什么可怕,豁出去了”,训练自己沉得住气,不亢不卑,舍我其谁。7,没必要担心或疑虑别人会耻笑你,不必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不要低估你的能力。

四、常态化训练科目

(一)、每天多次,每次至少五分钟,随时随地进行练气与练声训练。

(二)、每天读笑话、讲笑话,随机放声大笑,愉悦心情,放松情绪,保持乐观。

(三)、每天要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训练接受众人的视线、目光,培养自信和观察力。

(四)、每天严格自律,坚持普通话及口才技巧与思维训练,朗读绕口令或领袖演讲稿。

(五)、背诵演讲稿或自说自话时,要对着镜子或录像,训练眼神、表情、肢体语言。

(六)、培养六个习惯性动作——久之,言谈会更自信,口才会更出众!

1、打开目光:练就自信的目光——从容淡定

2、打开声音:放开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2

3、打开手势:放开肢体动作,树立自信的形象——风度翩翩

4、打开表情:时刻保持微笑——气质潇洒

5、打开思路:一切说话都是有思路准备的——胸有成竹

6、打开心门:一切的一切都是要放开你的心——大气度

(七)、抓住一切机会讲话,放下顾虑,物我两忘,仅需掌握一些临场技巧: A、讲话前,深吸一口气,平静心情,面带微笑,眼神交流一遍后,开始讲话。B、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声音大一点,速度慢一点,说短句,语句中间不打岔。C、紧张卡壳时,你就停下来调整,有意识地深吸一口气,然后随着吐气缓缓讲出来。D、如表现不好,安慰自己:没关系,继续慢慢地讲。用感觉和行动上的自信战胜恐惧。E、如果紧张,可以进行放松练习:深呼吸,或尽力握紧拳头,又迅速放松,连续10次。

口才技巧与思维训练十种方法

练声、速读、背诵、复述、模仿、描述、角色扮演、讲故事、自说自话、写背讲等十法,练时可找人旁听,借以锻炼胆量,克服紧张心理;或将过程摄录,找出不足,加以分析、改进。

一、练声法(见练气、练声篇)

二、速读法——训练吐字清晰,发音准确

方法:朗读演讲或散文。开始稍慢,逐次加快,最后达到你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不要停顿,发音要准确、完整、干净;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要把每个字、每个音都完整的发出来,不要含混不清,要快而不乱,否则速度加快或实际讲话时,就听不清你在说些什么。可随机找张报纸,任选一段,一气朗读下去。上半句看稿,下半句离稿看前面(假想面前有听众),久之,记忆力、快速理解力和即兴构思能力会大幅提高。

三、背诵法——培养记忆和口头表达能力

方法:先对讲话稿等材料进行分析、理解,感受作者的思想,激发自己的感情。然后找出重音,划分段落、停顿等。最后分步背诵:1,先背熟;2,大声朗读,发音正确,稍有感情;3,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音、语调背诵。

要求,背时要全,不漏不错;诵时声情并茂,吐字发音要准,表达思想及感情要真。

四、复述法——训练记忆力、反应能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方法:选一段长短合适、有情节、叙述性强的演讲等,听一遍复述一遍,到能完整复述。

要求:开始能复述基本情节,可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第二次能部分复述人物语言和描写语言;第三次能原汁原味准确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描写语言。

五、模仿法:

1、模仿专人。选择适合你的领袖、精英及身边优秀人士。

2、即时模仿。看电视电影时模仿播音员、演员。模仿时注意其声音、语调、神态、动作。

要求:

1、模仿的像,从其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要准确、生动、形象; 3

2、在模仿中有创新,力争超过对方;

3、选择有利于自己多方面提高进步的对象进行。

六、描述法——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和讲话的条理性

方法:先对景、事、物、人等用眼睛观察、用心体验,再用丰富的语言描述。

要求,1、抓住特点,语言要清晰、有文采,尽量生动、形象。

2、讲顺序,不能乱,描述的东西,听了就知道是什么。

3、允许联想与想象,使描述更充实、生动。

七、角色扮演法——掌握不同人物的个性,学习其语言、动作、表情

方法: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或戏剧,重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等特点。

要求:像演员演戏一样,扮演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学其语言、动作等。要求声音逼真,感情到位,表情、动作自然,惟妙惟肖地把人物性格表现出来。

八、讲故事法(讲笑话、清口、单口相声同理)——训练多种口语表达能力

方法:①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人物间关系。②掌握故事口语性强、个性化强等语言特点及情节和主题。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要求:①发音准确、清楚。②用自己的语言讲;③注意你的表情、动作与讲的内容一致。

九、自说自话训练法——训练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

读一段材料,试着复述出来;听一段话,学着说一遍;想妥一个意思,试着讲一次;写一篇讲稿,先练习说一说„„如此,都是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自说自话”。

1、自备:读一篇可供讲述的文章;或听他人一段完整的讲话;或默想好一席有中心、有头尾的内容;或写好一份发言稿。在上述“读”、“听”、“想”、“写”四种“自备”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其次要把材料编成讲述提纲,条理清晰、醒目易记。

2、自讲:找一僻静之处,或田野山林,或斗室镜前,总之,要四周无人,便于练习。把自备的材料,讲一遍或数遍。可把山水草木、桌椅家具等模拟为听众。讲时做到:①假戏真做。“真”才能获得实战经验。②有声有色。伴有丰富而恰当的神态、表情。③手眼并用。脑、眼、嘴、手、头等多感官协同动作,既对讲的内容加深印象,又能熟记各种词汇、句式,并强化讲话时的语感,在实际讲话时就能熟练使用各种体态语言。

3、自查:练习时,可以录音、录像,讲完后细听、细看,严格审查。从中心是否突出、构思是否精巧、内容是否丰富、言辞是否有趣、语句是否流畅、声音是否洪亮、手势动作是否恰当等多方面一一检查,归纳记录,确保下次做的更好。

4、自结:定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3天小结,10天中结,60天进行书面大结。此法简单、易学、收效快。原先在公众场合说话紧张,语不成篇、言不达意的人,百日后,竟能有头有尾、有条有理、有情有趣地说上一席话。因此法表面是练嘴,实际是在练脑。

1、训练思维的清晰性:任何讲话,都要一字字、一句句,有步骤地说出来。想不清楚必然说得糊涂。此法训练你通过“说”,把问题的层次、重点,逐步想清楚,使思维变得清晰。4

2、训练思维的的灵敏性:把想到的内容用言语说出来,有一个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的功夫。既要熟练使用词汇、句式,又要有灵敏的思维,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迅速准确驾驭语言。

3、训练思维的适应性:说话,会有听众,听众还会有不同反应。很多的演讲者怯场,就是缺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适应能力,缺乏面对众人讲话的临场经验。本训练法,常把室内的各种摆设或自然界的景物等模拟想象为听众。经过多次练习,适应听众、临场不慌的能力就会逐步增强。久之,你在各种场合都能够镇定自若地思维,自然而然地讲话。

十、“写-背-讲”训练法(补充九法)——训练写作、记忆和表达能力

原理:

1、写的过程锻炼了思维,使之严密、清晰、灵敏。

2、背的过程,强化了规范的语言习惯。

3、讲的过程,更熟练地掌握大量词汇、句式、短语等。

1、写。A、落笔前想清楚:一是对什么人讲,讲什么话,怎么讲,要有针对性。二是说些什么观点,运用哪些材料,应精细整理。三是先说什么,次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需适当排列。四是清楚讲话的头尾,讲话的语音稍纵即逝,更要在开局与结尾处抓住听众。B、遣词造句多用口头语言,少用书面语;多用快短句,少用长句,力求讲稿简短明快,层次清晰。C、修改。内容单薄的要增添,选例重复、言语罗嗦的要删,文句不通、用词不当的要改,思路不清、主次不明的段落要换。

2、背。要背熟讲稿:A、理清层次。先列出全文提纲,以纲带目,逐层背诵。B、分成片断。把全文分成三四段,分段背,再合成整篇背出。C、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背诵。

3、讲。充满信心,甩掉讲稿,侃侃而谈。每次讲完,要认真回顾:讲稿写得好吗?背诵得熟练吗?讲得镇定自如吗?听众反映怎么样?

此法训练一段时间,口才有提高后,写讲稿时就可以只写头尾和提纲,进而只写提纲,再进一步,只想好腹稿,最后达到只要稍作思考,便能即席发言的程度。此时,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就OK了。

学习口才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很多人知道、明白、了解、懂得,但是仍然开不了口,无法去表达!——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一定是训练出来的!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枯燥,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就注定:你将一事无成。

篇6:发散思维的运用与训练方法

相反,也有一种过度发散的思维现象——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

由于事物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可分性,也具有联系上的普遍性,如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导向性,思维进入一种无限发散的状态,这时就会出现被知识淹没的感觉。思想一旦进入无限状态,就会精力耗散、身心疲惫、如坠五里雾中,这样不但得不到思考问题的结果,而且会出现思想痛苦,创造力也会消失殆尽。这种由于无限发散而导致的迷失,也是由于不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而造成的。

发散思维又称为扩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思路去想象,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发散思考的关键是“散”,这个散不是散乱,而是散开。散乱是没有秩序和逻辑的混乱,而散开则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机制和内在联系性。否则,思维漫无目的地发散会出现大量无关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思考活动的顺利进行,成为窒息思考活动的负担和累赘。

发散思维既可以描述已知的事实,也可以获取未知的信息——在已知和未知相辅相成、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不断拓展。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将发散思考与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技术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解决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的问题,也能克服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多而出现“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困窘,大大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使思考活动更具创造活力。

这种既能克服思路狭窄又能解决思路迷失的发散思维,其基本方法是:先要把握思考的某些“点”,然后由“点”向“线”延伸,进而扩展到“面”,最后形式“立体化”,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思考不但完整、全面、深入、系统,而且能促使思维向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思考力训练,以下结合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概括性地介绍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其中更具体的运用技巧,建议您参加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案例辅导,提高思维训练的效果。

(一)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第一章第一节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结构,不管它的结构是否具有无限可分性还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没有结构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构而存在……”以时空扫描为指导进行的发散思考,首先要抓住思考对象的结构,也就是事物的构成要素:

(1)将一个思考对象分析成多个构成要素,这是结构发散的第一步。

(2)假如我们将立足点和关注点分别作为思考直线中的两个点,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将该思考对象构成的各个要素分别作为立足点,将价值导向作为关注点,只要抓住立足点和关注点,就能够形成发散思考的多条直线,并进行广度延伸。

(3)针对立足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思考,可以形成发散思考的“思维平面”。

(4)多个平面的整合,形成发散思考的立体状态。

时空扫描的第一要义是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关键是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要诀是灵活掌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西方文化中的系统论思想对于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之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二)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都处于矛盾运动状态之中,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定形式,没有运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存在……”当有了结构发散的思考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进行事物矛盾性的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的“对立统一”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的“质量互变”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否定之否定”关系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4)把“利益相关者”作为立足点,以实践主体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统一性”的发散思考。

这种发散思维不但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为“答案隐藏在问题中,方法隐藏在目标中”,只不过有些隐藏得深奥一些,有些隐藏得浅显一些。通常,只要将问题描述清楚了,答案也就隐隐约约出现了。时空扫描的第二要义是矛盾分析,矛盾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其要诀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矛盾即变化,即运动,中国的《易经》对于理解“变”和“易”——对于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在事物过程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只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时间上的过程性,即使存在的时间短促到只有亿万分之一秒,它同样是存在的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时间而存在……”时间属性即事物的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即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化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思考对象描述成一个发展过程,将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阶段,以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立足点,结合价值导向进行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处于发生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处于高潮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4)把该事物处于转化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5)把该事物的原因作为立足点,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多种结果,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6)把该事物的结果作为立足点,一个结果可能来自多种原因,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时空扫描的第三要义是过程分析,过程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象化这个概念。过程并不是自我封闭系统。其要诀是灵活掌握“对象物在对象化过程中返回自身”。发散思维有可能会将原本看似简单的事物变得繁琐和复杂、丰富而具体,过多内容会导致思路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掌握一些使用技巧,例如思维导图、过程分解、结构分解、思维整合等等。

(四)建立在事物普遍联系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同时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联系性,尽管这些联系具有直接和间接、纵向和横向、隐性和显性的不同,但是,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联系而存在……”。世界在普遍联系状态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发散思维,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以在进行联系性发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强调两点:先形成系统性的发散思考,然后进行非系统性的发散思考。只要把握了这两种方法,再结合以上结构、矛盾、过程的发散思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系统性发散思考:把被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和切片放在系统中进行“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相互割裂的诸要素进行有机链接,从而在最佳协调机制下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非系统性的思考: 对事物进行非系统化的分析,对旧系统进行改造。它包括移植、缩减、颠倒、求异、逆向、反向、还原、对应、离散、分解、类比、相似、全息、增加、分割、破坏、退化、无序等各种方法,以求得出新的创意。相对于原系统而言,某一元素或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的整体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象或系统。非系统发散思考的精髓是反常规变异,反原态变异,使原状态有所量变,进而又能有所质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就能引起质变。

时空扫描的第四要义是联系性分析。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与发散思维有关。其要诀是:“制约在普遍联系中构成制衡,制衡在矛盾运动中形成循环。”当通过发散思考认识到事物的制衡圈,那么,思维广度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发散思考训练也就进入一种高级境界。时空扫描的第五要义是将时空扫描与存在根模式进行整合,也就是将事物的矛盾属性、结构属性、过程属性、联系属性进行整合,形成层次和层面、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进而构建思考对象的存在根模式。其要诀是“存在方式多位一体;认识方式一分为二;实践方式合二为三。”这种对发散思考的整合一方面可以让思维出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尴尬。

篇7: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杨培庆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遵循“三性”原则:

一、同步性

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切实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而语言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和听说读写同步进行。课文《泥土最珍贵》第二段,根据课后问题,要求学生弄清有儿句话,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全段,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二、四两句:第二句说了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对两个欧洲人怎样?第四句说了几层意思?送行的主人力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就是在进行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训练。最后启发学生在默读全段的基础上认识句与句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联系起来的。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可在读课文感知大意时,利用挂图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进境,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在精读课文逐段细究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内容:第一段,抓住二、三两句体会当时长安街两旁的人多,抓装都”体会到人们的心情,抓住一个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少先队员的表情、动作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然后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等待灵车)第二段,抓住四、五两句体会人们的悲痛,抓住六、七句与第八句对比,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然后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望着灵车);第三段,抓住一、二两句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抓住两个“希望”和两个“站着”体会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再指导学生综合段落大意(人们怀看真挚的感情追赶灵车)。最后,根据段落大意指导学生提炼,用词组的形式拟出小标题:第一段,等灵车,第二段,望灵车;第三段,追灵车。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篇章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启发他们进行变式练习,用词的形式拟小标题,第一段,等待;第二段,哭泣;第三段,追赶。按时间顺序拟小标题:第一段,灵车到来前;第二段,灵车到来时;第三段,灵车过去后。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和指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同步进行,其结果是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得益彰。

二、阶段性 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进行词问训练,并在训练基础上指导学生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这个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动作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稍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很差的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牷鄞驶恪学习表述。课文《坐井观天》中有“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这两个成语,只有帮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成语后才可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可凭借学中对“天”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无边无际”是形容天很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看插图2,回答“青蛙坐在哪里?”“它一抬头就看见什么?”并相机解释“看”可以当“观”讲,“观”就是看的意思。这样,“坐井观天”字面上的意思就基本上为学生所理解。再经“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激发学生进一步看图,学生对“坐井观天”的含义便能加深理解。如此凭借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直观手段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是一 种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中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段的训练。教学中可开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训练,学习分析自然段,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课文《科里亚的木匣》是一篇用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息的发展变化的短文,虽然文字浅显,形象生动,但要学生根据小标题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并非易事,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时空跨度大,既与“埋木匣”不搭边,又与“挖木匣”不挂钩,究竟归并到第一段还是第二段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这一个自然段几句话?(二句)写了哪几层意思?(写了三层意思:一是妈妈、奶奶带着科里亚到喀山去了,二是她们在喀山住了四年,三是科里亚长大了。)这三层意思与“埋木匣”靠得近些还是与“挖木匣”靠得近些?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分析、比较,就不难确定第三自然段的归宿了。在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时,先要以“这一段主要是写科里亚还是妈妈‘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启发学生比较和综合,再指导学生借助小标题归纳各段落大意。

高段阅读教学则以篇章教学为重点,应当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训练,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渡船》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短文,它记叙了一个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一件为人们所熟悉的事情,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互相关心的新型关系。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脉路清晰,结构严谨,细节逼真,语意含蓄。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可分四步进行训练:第一步,精心设计重点提问,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提示和启发学生理解文章脉络的提要:1.年轻的妈妈为什么“愁眉不展”,眼里还噙着“泪水”人们的心情怎样?2.渡船靠岸以后,人们又有哪些表现?要弄清第1问,学生须凭借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加以分析;要弄清第2问,须根据第四自然段加以综合;要弄清第3问,须根据最后两个自然段归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深究,就不难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顺应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辨异求同,体会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关心。第四自然段和第五、六、七自然段都是写渡船上的人们纷纷议论,如果引导学生把两处的“议论”对照起来就可清楚地看出它们的不同处和相同点:前者是针对孩子的病情展开的议论,后者是围绕请大夫给孩子看病这个问题展开的议论,但不管是那种议论,都表现了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热心关切。

第三步,适时疏导,适当点拨,从发掘语言因素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第十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这时候,人们才听到船夫人篙一篙下水的声音。渡船已过了河心。”开始,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小段的作用,可先抓装才听到”让学生弄清原先不是竹篙下水没有声音,而是人们纷纷议论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才听到”是因为人们沉默了,而为什么要写“沉默”呢?这就要疏导一下,指点学生回读前一个自然段,体会当时渡船上的人之所以沉默,一是无言以对,二是怕增加了年轻妈妈的担忧,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这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步,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提炼中心思想。文章着重描写了渡船上的人们的语言和动作,以突出渡船上的人对病孩的关切,颂扬人们互相关心的社会风尚。因此,可让学生对渡船上的人的语言、动作列表整理,再以“为什么要写这些?”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概括中心思想就可以水到渠成。实际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划划、圈圈、点点,既通过文字叙述进行抽象思维,又通过操作进行形象思维,其效果更佳。

三、实践性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读懂书到会读书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在进行思维训练,不宜脱离课文作理论上的讲述,而应该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切忌越俎代庖,操之过急。

如在词义教学中,就不要下定义,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或启发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概念。在词语归类时,则应在让学生明确归类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

篇8: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1、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的意义

就近年来的调查显示, 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下等水平, 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青年的体制水平, 造成这种现象的要影响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不足, 妨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因此, 高校在体育教学上有所缺失, 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进展。

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 充分发掘学生的体育潜能,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篮球体育教学中, 高校篮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身体和思维的双重发展, 在运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

2、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 在篮球教学中, 也产生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特别是在教学方式、训练模式上, 高校篮球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未能进行有效的创新。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妨碍了高校篮球教学的目标的完成。所以, 要扭转这种局面, 就要认真分析目前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和训练模式比较陈旧, 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和其他体育教学相比, 发展迅速,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和训练方法却没有做出根本上的改变, 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思路, 保持传统的教学内容。在高校的篮球教学和训练中, 传统的模式依旧盛行, 体育教师负责演练动作, 对学生进行姿势的训练, 学生效仿老师的动作, 并加以训练, 从而实现传球、控球等动作。在课堂中, 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重点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学生只是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 导致教学模式单一, 影响学生的训练水平, 学生在篮球训练中缺乏创新, 难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从而影响了高校篮球教学的进展。

2.2、忽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我国篮球教学中, 主要采用传统的老师演示、学生训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长久不变, 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也未能引进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 教学课堂的时间基本都应用在纠正动作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掌握, 但是就篮球运动来说, 很难进行突破性的创新, 也同样妨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篮球活动中, 学生难以从训练中得到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自身的水平也会停滞不前,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2.3、教学环境营造的环境较差, 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比较落后, 导致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因此, 篮球教学的课堂环境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 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篮球的兴趣, 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在对篮球教学进行讲解时, 往往更加重视符动作规范的说明, 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看法。学生在听课时, 只是一味听取教师的观点和讲解, 未能发挥主动性, 导致学生对篮球教学产生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因此,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 针对学生的需求心理开展篮球教学活动,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 学生在训练时, 教师更加注重动作的演练, 忽视了篮球运动的竞技性, 因此, 未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篮球教学氛围, 影响了篮球教学的发展。

3、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新方法的应用

在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中, 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落后,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篮球运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影响着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导致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因此, 影响了学生的篮球技术的提高。就现状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恰当, 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本文就这一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了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3.1、领会法

目前, 在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中,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领悟培养法主要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是重视篮球技术的要领。和传统的篮球运动教学方法不同, 高校篮球教学主要是通过诱导人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篮球运动的战术思维和特性, 重视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不再单纯追求篮球技术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在运用领会法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强化措施, 积极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还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的意识, 领会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篮球技术动作规范性和系统性的重视, 二是更加重视学生培养善于攻略的思维模式, 强化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把握, 因此, 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能力, 寻求思想上的突破, 进而逐渐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和能力。

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 领会法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同时, 它也有着自身的突出特点, 其中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领会法主要从篮球运动的整体性着手, 由整体渗透到具体操作能力的环节中, 经过细节上的学习, 最后应用与整体的训练中;第二, 强调战术意识, 并在各项环节中对战术意识进行渗透, 使学生把握篮球运动的整体;第三, 也要重视篮球运动的技术, 使学生把握技术要领, 提高命中的准确性;第四, 重视比赛, 以比赛的形式, 加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 更多地进行实战演练。

3.2、游戏法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 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 向学生传授篮球知识, 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在游戏中寓教于乐, 使学生的热情高涨, 积极参与到篮球学习和训练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缺乏趣味性, 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 现代篮球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放松他们的心情, 他们在游戏中扮演着一种理想的角色, 有利于在游戏中加强学习记忆, 使他们掌握篮球技巧。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 可以从一些小的环节着手, 将单个动作和技巧进行分解, 在游戏中使学生充分掌握, 比如, 在进行传球练习时, 学生可以围成一圈, 中间的一个人负责拦球, 外围的人开始传球, 若篮球被中间的人拦住, 则就要替换角色, 由其他的人再负责中间的角色, 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更好地利用了传球技术和拦球技术, 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篮球游戏教学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 教师要对技巧和技术进行重点讲解, 做好基础训练工作, 并按照技术困难程度安排游戏, 使学生通过游戏掌握基础的动作要领;第二,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尽快适应游戏的方式, 将其作为真正的比赛,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 在利用对抗性的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增强他们的热情, 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中运用游戏法, 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对篮球主动学习的兴趣,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转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同时, 在游戏的环节中, 增强了学生对篮球教学和训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水平。

3.3、意识训练法

意识训练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战术意识。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 通过意识训练法, 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局限与简单的示范, 而是更加注重概括、比较, 使学生对篮球技术要领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意识训练, 适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 还要加强队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戒骄戒躁, 调节学生的情绪, 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和训练。

4、结语

目前,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和制度在教育制度中处于劣势, 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存在着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篮球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未能进行有效的创新。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妨碍了高校篮球教学的目标的完成。因此, 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式, 可以通过领会法、游戏法、意识训练法等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并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体育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被各大高校所重视。目前, 发展体育运动,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 高校篮球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篮球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 必须要创新高校篮球教学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阐释了目前在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进行创新性教学的方法, 力求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训练,创新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万宏.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1.

[2]童午云.探析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J].湖南农机, 2013, 11.

[3]杨文明.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24.

篇9:幼儿的思维训练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种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见,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促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和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其能力主要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2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两大常见原因

2.1数学思想方法缺乏。

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而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一遇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题目,就傻眼了,不会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永远只是会解决旧问题,而不会解决新问题。

2.2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思维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往往遇到难题,不是等着老师讲解、就是请教家长和同学,就是不愿去独立思考,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

3数学思维训练的若干方法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五种方法人手。

方法1 情境引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要具备有效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在创设中不要过于牵强附会,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公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引入:“同学们,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后,佛祖要奖励他们,在奖励之前,佛祖再考悟空。题目是:已知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替悟空解决这个问题吗?”,很明显,这位教师的情景创设,与问题本身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是不妥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人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方法2 概念剖析法

在概念教学中,要体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它要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深入细致地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双曲线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椭圆概念的基础上,对双曲线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这两个定点问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作双曲线。”的理解时,可提出:

1.定义中“平面内”可以去掉吗?(不可以,若去掉就在空间上考虑了)

2.如果把定义中“绝对值”三字去掉,其轨迹又是怎样呢?(双曲线的一支)

3.定义中括号内的条件“小于”改成“等于”,这时点的轨迹是什么呢?(两条射线);若改成“大于”,这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无轨迹)

4.若定义中常数为0,则点的轨迹是什么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样,对概念多提几个问题,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概念,克服思维的表面化,又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化。

方法3 空间模型法

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6支长短相同的笔能摆成4个三角形吗?同学们试试看!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也摆不出来。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可予启发:如果这6支笔不一定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竖起几支试试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给出正四面体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这样的入门设计,能有效地打破已有的只在一个平面上思维的界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欲望。

方法4 过程渗透法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形成阶段,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扩展。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方法5 信心激励法

增强学生学习恒心,有助于数学思维持续、稳定发展。恒心表现为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在新的课程中提出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应用已知的条件、思考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独特见解,使数学思维训练得以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学生又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障碍,获取成果与方法。学生在反复地强化训练中,不断锻炼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思维训练提供精神支持。

上一篇:英语字母EFGHI教学教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反思《月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