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团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2024-08-24

26团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共6篇)

篇1:26团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26团中学教师读书制度

一、读书目的:

以贯彻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教师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教师发展为核心,通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校整体水平及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读书要求:

1、培养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成长和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要在继承优秀阅读经验的前提下,着眼于创新与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索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方法;结合校本培训工作,把读书的过程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将日常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学习,在研究中学习提高。

三、读书考核

1、每人每学年做读书笔记。

2、学校对教师参加读书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考查,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

四、读书计划

1、每周一个组,顺序分别是理科组,中语组,小语组,英语组,音体美组。

篇2: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研究型大学已然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如何规范管理、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已成为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照国家相关部委的规定进行管理,合理高效地使用高效科研经费,为项目顺利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

1.1 重立项、轻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评价机制中,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作为考核教师的一条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岗位、职称。且在考核中只认定主持的项目,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等,对于参与项目研究的人员重视不够,有的不予认可。这样的考评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人员重主持轻参与,项目研究的趋同性、重复性强,难以整合资源进行合作研究,形成核心竞争力,显然这和国家科学研究发展模式是不和谐的。

这样使得相当多的课题组和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工作重心放到如何多申请项目经费上,否则可能会落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也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科研人员缺乏财务知识,所编制的项目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实际所需成本,预算精确性较低、偏差较大。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编制预算的目的就是申报项目,大多是凭经验估算,很少去做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研究,在经费到位后也不会严格按预算执行,项目结题审计的时候再东挪西凑,草草收场。学校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对整个科研环节不甚了解,对所产生的费用没有统计核算,不能提供有力的依据支撑预算编制。同时也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也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对科研经费进行统计分析。实际上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仅仅是项目负责人说了算,项目依托单位未能形成良好的经费使用制约机制和措施。

部分高校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认为课题经费到账后只要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其余经费就应该由科题负责人自由支配。在日常报销中,只要票据合法、签字等手续完备,财会人员的审核尺度一般较宽松,对于是否为本项目开支没有任何监管,也缺乏相应审核机制,管理极不规范。

1.2 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支出结构不合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行业垄断的渐渐消失,科研项目来源的渠道也日益增多,经费总额也大幅增加。对于不同渠道的经费,管理也相应不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目前多数高校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分属科研和财务两个部门管理,科研处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科研及财务两部门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但科研管理部门的中心往往都是如何多争取项目、多出成果,也未跟踪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财务部门对项目申报、实施和后期管理等环节全过程缺乏了解,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联动,造成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未能起到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的作用。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个人努力争取来的,课题经费往往被课题负责人视为己有,任意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课题负责人成了课题组的“老板”,劳务费、鉴定费、交通费、资料费、设备购置费和会议费等等,都是“老板”说了算,因此也出现了很多违反科研规律的经费支出,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甚至出现了科研经费买米买油的现象。

1.3 结余资金管理不严格,资金利用率低下

高校普遍存在结题项目不结账的现象,结余资金处理不规范。按照规定,科研人员在项目完成后,应及时报送经费支出结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但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经费结余是不可避免的。一些科研人员往往同时开展了多个方向相近的研究,用彼项目的钱来做此项目的事儿是常有的事儿,且来回嵌套,故经费结余难以避免。高校科研实施依赖研究生,这都是需要以项目资金作为支撑的,故项目结束了,经费是不能结束的。现在申请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成本也越来越高,这都需要钱,如果项目结束了,经费也结账了,以后的项目就没有着落了,故经费结余是难以避免的。

如此,以致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有些科研项目不及时结题或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将剩余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以外的支出,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只注重科研成果验收,很少进行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此外,一些高校尚未制定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相关规定,未明确结余经费的用途,只要上面不查就得过且过了。

1.4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重复浪费严重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部分课题负责人合作研究,子课题,测试加工,外协的名目将进入到学校账户上的科研经费转移到校外,造成事实上的“洗钱”,有的则以不实的支出,如复印打印,大量虚报的耗材,差旅,住宿,甚至是一些私人的所谓办公用品,套取了大量现金。经费不入学校账户,但可以堂而皇之的使用学校的设备、水电、场地、人员等资源,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外流,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由于科研和设备管理部门没有联动机制,用于科研的设备重复购买率相当高,设备私有化严重,浪费巨大。部分课题负责人把用纵向经费购买的设备当成了私有财产,随意处置,不愿共享,往往就是项目结束了,一部分设备就开始闲置,直至报废。由于科研、财务、设备等部门相对独立,没有做到结项、决算、审计、清查,设备长期滞留在私人手中,客观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能力,从制度上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

2.1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完善各类科研经费的财务规章制度,细化经费预算制定。建立科研经费严密完整的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科研财务办公室,设立专人严把科研经费的核算关,财务处与科技处要密切配合,互相协调。

同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科技部门负责课题立项,制定计划;财务部门根据计划负责经费的收支;资产部门根据课题预算核查设备购买和使用情况。课题负责人则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透明和高效。

2.2 进一步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和结余经费的管理,努力推行全成本核算

高校作为课题依托单位,对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应向下实行课题负责制,对科研课题经费全面实行预算管理,财务人员应全程参与课题的预算编制。财务部门也应对全成本核算所涉及的节点进行统计分析,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要根据项目帮助课题组人员核算课题成本,合理制定项目总预算,努力配合课题组实行全成本核算。在实施阶段要依据项目预算,按照国家和学校科研项目管理规定认真予以执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也有利于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失控现象发生。

严格控制“外出”经费,所有外协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财务处应单独设立"外拨经费"科目来核算科研经费的转拨业务,提供审计依据。另外,学校应制定科研经费结余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说明科研课题结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处理意见,加强课题的余额管理。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项目合同规定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及时办理结题手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将结题项目的有关信息通知财务部门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同时通知设备部门做好设备清查工作。通过对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有效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流失现象。

2.3 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

要积极发挥高校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审计监察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深入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了解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合理完备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监督力度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进行项目审计,及时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纪问题。对于违反科研规律,弄虚作假以及截留挪用项目经费等违纪行为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对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绩效建立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制度。

总之,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抓好科研经费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科研经费总量是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但在经费高增长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评价机制不合理、预算管理不科学、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等,急需建立科学高效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检制度。

关键词: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沈菲,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2).

[2]屠伟凤.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J].航海教育研究,2006,(1):101-102.

[3]马俊涛.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J].科研管理,2006,(4).

篇3: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当现象分析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校本教科研制度的规范建立与有效运行,有效提高了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科研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有效加强了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

篇4:对学校教育科研制度有效性的思考

1. 对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定位不准

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科研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部分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之初将教育科研简单的理解为“做做课题”、“写写报告”等, 因此并未意识到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对学校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因此, 当面临年终科研考核或教育综合督导时, 学校就将教育科研制度作为“可以临时做出来”的材料之一, 东参考、西借鉴, 拼拼凑凑成了文, 不细看没什么, 细看一下漏洞百出。可见, 学校对教育科研制度的定位不准, 如果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只是一项“面子工程”, 那如何谈及作用的发挥?

2.对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内容认识不清

(1) 以偏概全。表现为将教育科研制度中的某一项内容, 如“课题管理制度”等同于教育科研制度, 在条款的制定中只有如何进行课题的申报、立项, 课题的中期检查和结题论证, 而忽略了教育科研制度中其他几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习研究制度”、“评价奖励制度”和“科研保障制度”对于整个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促进与保障。

(2) 条款不明。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条款或是大而概之, 让人难以明白该怎么做?或是内容缺漏, 让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如某校科研制度中提出“学校科研分工明确, 由专人具体负责、制定、落实研究计划”, 可是对于如何分工、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 使得这一条款形同虚设, 无法操作。

3.对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执行不力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制度本身让教师无法执行、无从执行;另一种是制度没有问题, 但由于没有做好落实工作, 使教师对于制度中的相关内容模糊不清。比如教师知道要进行课题的申报、立项后要开题、中期汇报和结题, 但这些过程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应该如何开展却不甚明了, 也因此导致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重结果轻过程、留于表面, 有的甚至结题报告与课题申请书写得大同小异, 教育科研的有效性无法得以体现。

那么, 学校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科研制度, 如何来保证它的实施, 从而发挥其有效性呢?笔者有如下的思考与建议:

思考一:要建立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科研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制度对形成规范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但不是所有的制度都能很好地发挥其预期的功效。那么, 学校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科研制度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立足学校实际, 以人为本制定制度

“没有人拒绝改变, 但几乎所有人都拒绝被改变”, 因此, 学校在制定教育科研制度时不要试图去规定什么、控制什么, 不要期望学校的科研工作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而是要深入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需求, 在满足教师成长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也就是说, 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 要考虑到它与旧习惯之间的距离, 如果新制度太过超越原有的习惯, 必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 学校教师原本没有教育科研学习的习惯, 学习氛围相对宽松, 此时如果制定的教育科研制度要求教师每周集中学习教育科研知识、写学习体会等, 并且学习情况要与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 新制度的严格规定, 必然会引起大范围的抵触。

因此, 教育科研制度的定位应是通过制度的激励和保障, 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全面掌握科研知识, 确保制度的科学与完善

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科研工作现状的全面了解、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的清晰理解以及对制度执行后预期效果的正确把握上。调研中发现, 有的学校在制度中提出要“抓好课题申报、实施、结题等组织管理工作”, 但当问及“如何组织”时却不知所以、一片茫然, 可见制度的制定者本身对于科研管理的流程与要求都不甚明了, 制定的制度自然是漏洞百出了。而不完善的制度, 只会给执行者带来很多的抵触情绪, 进而产生的过于频繁的修改——执行——修改, 使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 执行者也会感觉无所适从, 从而形成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

所以说: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在制定者离开组织后3到5年, 还能健康地运行, 后期的改变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少量地调整。因此, 制度制定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才有利于制度的执行。

还有就是制定的制度是否公平?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通过?制度条例是不是太复杂?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太多的烦杂事务?是不是太难, 让教师根本无法记清要做什么?类似种种, 都会影响到科研制度的执行, 都是制度在制定时候所要考虑到的问题。

思考二: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执行力

古人有言:“法善而不循法, 法也虚器也”。人类的法则、制度乃至习惯等, 是由人类自身所设定或形成的。人类的法则是可变的, 尤其是当认为不合适的时候。但在没有改变之前, 我们都必须执行。而不少学校的科研制度都已经被写在纸上, 印在书上了, 却因为得不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而失去其有效性, 命运似搁浅的小舟。如某学校科研制度中有一条:“定期开展好科研‘三会’ (周科研工作例会、科研会、专题研讨会) ”, 但在查阅资料时就缺乏“三会”的记录, 仅有的会议记录内容上与科研工作也存在较大的距离。同时, 在教师访谈时, 教师只能说到其中的“一会”或者“两会”, 讲到的会议内容也都是教研活动的内容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强。

要提高教育科研制度的执行力,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制度执行前的培训。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制度的内容以及执行的流程。让流程固化, 就等于把问题的解决方法固化, 操作时只需简单重复。比如, 区科研室在开学工作会议上就对课题开题论证以及结题相关细则进行解读, 十分明确地告诉学校科研负责人相关要求和工作流程, 学校只要根据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就可以了, 避免了今后在开题论证、结题过程中出现的反复问题。另外, 科研制度的培训最好由最上层的管理者 (如校长) 来宣布, 避免在执行过程中, 老师说不知道, 反复的收回执行或减轻执行都会对后期工作埋下阴影, 时间一长, 制度就如同废纸一张。

2. 领导带头执行。

当科研制度确立后, 领导人必须作好表率, 当出现违反制度的情况, 如课题未提前做好变更手续不能按时结题, 那同样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如扣除部分课题经费等。如果有了领导例外的原则, 就等于抵消或抹杀制度。

3. 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

IBM总裁郭士纳说过:“如果你强调什么, 你就检查什么, 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如果在执行时一再迁就, 制度也会逐渐弱化。因此, 制度中的检查、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 在学校科研工作责任到人的情况下, 可以自行组建学校专家组或是外请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评估, 加强对制度操作情况的考核。

当然, 也不能唯制度是从, 制度是原则, 原则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我们制定的教育科研制度既能够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思维方式, 形成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规范, 又允许教师根据实际灵活运用相关条例, 从而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与研究的创造性, 相信这样的制度必然是有效的。

2008“黄浦杯”长三角教育科研论坛暨黄浦杯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圆满落幕

9月17日, 上海市黄浦学校热闹非凡, 大门口上方张挂着大幅红色标语。来自长三角19个城市教育科研界的300多位老师出席了优秀课堂教学展示和第五届黄浦杯教育科研征文评奖和论坛活动。

上午,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同时展出了10节优秀课堂教学。这是经过长三角各地推荐、经过专家评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执教。他们是来自南京、杭州、金华、温州、徐州和上海的10位中青年教师在黄浦学校借班上课。虽然师生是陌生的, 但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们运用的是上海教材, 但教师们不仅把不熟悉的教材处理得很好, 而且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得很高昂。这充分反映了来自长三角各地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也充分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 获得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在下午的“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教学创新和学生发展征文颁奖会暨黄浦论坛上, 黄浦区副区长沈祖炜在致开幕词时, 肯定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界的真诚合作与互助, 经过五年时间, 目前黄浦杯长三角教育科研征文活动已经发展成一个地区性品牌。围绕“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的主题, 黄浦区教育局局长王伟鸣、江苏溧水县实验小学吴存明、浙江平湖市艺术小学夏爱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雷新勇、华东师大杨小微先后作了精彩的发言, 既有教学实际, 又上升为理论, 使来自长三角各地的老师感到深受启发。

篇5:26团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一、中职学校教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中职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规范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科研氛围不浓厚

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许多教师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对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不能自觉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使教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避重就轻,缺乏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有的教师虽然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研究成果往往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应用,不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丧失了课题立项的根本意义。

2. 管理制度不全面

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但中职学校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往往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一是制度的制订缺乏规范性、科学性,没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完全认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无法完全落实。二是缺乏激励和保障制度,不能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

3. 科研研究不严谨

一是科研课题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不够。由于获得科研数据、资料难度较大,耗费精力较多,所以有些科研课题的资料、数据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经不住推敲,管理部门审查也不够细致严格。二是科研课题计划性不强,有些课题一旦立项就被搁置一旁,直至汇报评审才仓促得出结论,完全忽视了科研课题的计划性、严谨性。

4. 科研成果缺乏实用性

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但中职学校的科研在立项的选择上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许多科研项目在学校发展中缺乏实用性,没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二、提高中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主要策略

1. 转变治学观念,坚持教研先行的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科研是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先进治学理念的竞争,任重而道远。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教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强校、教研先行的治学理念。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逐步提高。

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可通过“科研助其成功”和“不重视科研失败”的典型事例,帮助领导及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也可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获得雪中送炭的效果,逐步改变领导与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看法,使其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2. 加强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充实科研队伍

科研力量薄弱成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壮大科研队伍、增强科研能力属当务之急。一是加强中青年研究人员、科研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为其提供进修深造、参加学术讲座、学术研究等多种学习机会,增强学术能力;让其参与课题研究、撰写专业论文,增强科研能力;令其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调整、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增强教研能力。二是引进高学历人才,为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三是聘请职业教育界阅历丰富的职教专家担任技术顾问,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出谋划策。四是采用“专家引领、教师参与”的校本教研方式,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的校本教研观,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使科研队伍呈梯度发展,既有基础科研,又有高层次科研;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既有科研核心力量,又有科研队伍的群力,以加速中职学校的发展。

3. 运用激励理论,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科研人员的收入普遍较低,且低于同职称的任课教师和行政人员,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没有区分,隐性劳动没有得到回报,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五层次的需要基本分为两大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础,每一时期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年龄稍大、职称较高的教师,高层次需要相对占主导地位,他们在关心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多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渴望受人尊重、期待自我实现,对这类教师除了重视物质激励外,还须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对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教师,生存压力大,对工资、奖金、住房等物质方面的需要有着强烈的追求,对他们可采用以物质为主的激励方式。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取得报酬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率与他人或自己过去的报酬和投入的比率进行比较,当两者的比率相等时,就会觉得公平,保持原有的工作投入;当后者大于前者时,会感到不公平、紧张不安,就会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平衡。因此,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岗位职责、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实际贡献大小等情况,适当向科研人员倾斜,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4. 改善科研条件,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

科研工作的成败既取决于科研人员主体的能力,又受制于外部价值诱因和条件,评价的科学公允程度及学校整体教学、科研等基本条件等。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可愉悦身心,开启心智,产生灵感,提高工作效率。美国大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七年后可享受一年学术休假,从事科研或著书立说;英国凡有终身职位的教师每六年可获一年科研和著书假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虽不可照搬,但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学校应该且尽可能积极创造条件,如逐年增加图书资料购置经费,不断补充纸质及电子教育教学资源,增设科研经费,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弹性工作制度等,减少事务性工作,设立专门研究室,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

5.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增强教科研成果的指导应用性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中职学校的教科研亦应与企业紧密结合,深层合作,以增强科研成果的指导应用性。一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课时少时轮流到企业实践,不仅可提高技能水平,还可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单位用人要求及新的岗位标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将其融入教研教学之中,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员工零距离对接。二是要求专业带头人定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所需,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方面的问题,编写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增强教科研的指导性。三是选派承担应用性项目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实践调研,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历,保证科研项目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促使其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使科研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操作价值。四是鼓励科研项目负责人主动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去,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6. 制定教科研管理制度,规范教科研管理工作

良好的科研管理制度对规范科研管理工作,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制定教科研参与制度。如教师每学期在本系部做一次研究课;一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心得体会一篇;两年在正式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论文等,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科带头人每年要完成一项校级课题,三年要完成一项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等。二是制定科研项目的选题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须从校科研管理部门指定的选题指南中进行选题,或是申请科研课题,经校科研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开题研究。三是制定科研项目的考核及奖惩制度,对于校级科研项目,由学校科研领导小组从实用性、创造性、可行性、校本性、完成质量等方面对科研项目给予评价;对校外科研项目,评价结果依据组织单位的评选结果而定。

对于对教学改革、学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科研项目要给予重奖,承担者及参与者在评聘、晋级、评先、评优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而没有完成当年教科研任务的教师及学科带头人不能被评为学期或学年优秀教师,充分体现科研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原则,对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给予肯定,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度。

三、结语

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认同,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及科研人员无限的创造性,学习型、研究型校园将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刘俊峰,冯修猛.高等医学院教研管理工作的问题研究与质量改进[J].卫生软科学,2009(4):36—38.

[2]宋嵘嵘.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9(8).

[3]杨榆昭,王斌.对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篇6:26团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研究注重实际运用,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即以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文件为主,如英国的理事会管理制度、日本的《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等[1],学术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学者开展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相关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研究的焦点和成果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从高校科研管理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科研经费改革(如钟灿涛[2]、付晔&杨军[3]等),二是研究方法以对比分析为主,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出发,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建议(如詹宏毅&林静[4]等),三是以课题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制度框架为前提探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如李兵[5]、詹御涛[6]等)。纵观国内外现有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研究成果鲜有专门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出发剖析科研经费改革的制度困境,国外的科研体制与我国有所不同,不存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限制,因此也并无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虽然或多或少都触及到了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影响(如刘军民[7]、殷献民[8]等),但均未深入展开系统研究。

2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沿革和改革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不断调整科技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为此先后进行了五次科技战略调整。伴随着科技战略的调整,科技体制改革首当其冲,而作为科技体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不断调整。本文根据我国科技战略的调整及寇宗来[9]和李艳萍等[10]的研究,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如表1)。从我国科研管理制度发展改革历程来看,呈现三方面变化:一是地位不断上升。伴随着科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上升,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在科研体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高;二是规定不断松绑。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计划色彩浓郁到不断市场化,从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事无巨细到逐步放权至科研承担单位,逐步增加科研单位自主权;三是从重物到重人。随着人才作用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逐步重视人的作用,注重平衡科研人员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不断为科研创新活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科研体制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纵观我国科研经费改革历程,改革举措大多是从科研经费管理的本身问题出发,较少触及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隐形掣肘———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改革。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在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时,不仅要受到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限制,还要受到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编制管理部门制定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限制。在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尚未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国历次科研经费改革虽然都着力解决了部分体制机制问题,但一旦改革举措与事业单位现行管理制度出现矛盾时,这些改革措施最终难以落地。特别是由于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制度刚性,如果事业单位改革未能取得进展,其他方面的制度很难突破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限定。因此,本文将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从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对我国科研经费改革造成的影响出发,剖析当前科研经费改革存在的制度困境,从根源上找到制约我国科研经费改革措施落地的制度性因素。

3 我国科研经费改革的制度困境———基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视角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存在诸多方面的矛盾,通过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梳理,结合现有文献和大量科研机构实地调研情况,本文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矛盾。

(1)科研人员多样性与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矛盾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基本均属事业单位,依照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进行管理。2012年,我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科研事业单位在分类基础上依照编制管理进而决定科研经费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科研机构人员队伍多元性实际不相符合。一方面,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的相关规定,在科研事业单位中领取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即编内人员不得领取科研经费中相关人员费用。编内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无论付出劳动多少都不得领取人员费用,可能造成编内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定,削弱了科研经费对编内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科研业务的扩张性与事业单位编制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科技事业发展迅猛,科研业务不断增加,科研机构需要适当扩充研究人员队伍,但我国科研机构基本都属于事业单位,受到严格的事业单位编制控制。这导致同一个科研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存在编内编外两个群体。同时,由于财政经费支持只保证编内人员,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支持,公益二类可以增加市场配置资源。此外,尽管编外人员可以从科研经费中获取人员费用,但是必须执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因此,科研经费对编外人员的刺激作用同样有限。以广东省A科研事业单位为例,该机构人员结构复杂,既有编制内人员又有编制外人员,且随着业务日益增多,该机构编制外人员逐渐成为开展工作的主要力量。受限于广东省相关规定,该单位编内人员不允许从科研活动中获取其他非工资性收入,因此大部分编内人员在获得一定职称以后便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导致编外人员承担了近80%的工作量,尽管如此,编外人员也并不能因此而获取高于编内人员的收入,这使得编内编外科研人员都缺乏积极性。

(2)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与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矛盾

科研活动是探索性的,其进程和结果并不能完全预知,这决定了科研经费使用存在持续性和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科研机构必须具有根据科研活动的需要进行科研经费开支和管理的自主权。但目前,科研事业单位获得的科研经费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财政性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下拨到事业单位账户,而是由项目承担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提出支付需求,向收款方账户先行支付,然后再由国库单一账户向零余额账户支付清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为了解决以往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同时也加强了预算管理,防止用款单位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持续性与“国库集中支付”的短期性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短期性既体现在科研经费使用期限与科研周期不匹配,又体现在科研经费拨款时滞长。财政部门针对所有科研项目设置统一使用时间,这导致部分研究期限超出经费使用期限的科研项目后期科研活动缺乏经费保障,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由于财政预决算需要,所有科研经费零余额账户在年底均要冻结一段时间,一般要等到两会开完后一段时间才能解冻继续使用,导致这段时间科研经费无法开支。二是科研经费使用的不确定性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固定性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固定性要求必须严格依照审批通过的预算执行,一般不做调整,即使部分科目允许调整,审批手续冗长。以广东省为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年底由财政主管部门冻结,直至下一年人大审议通过预算方能使用相关的科研经费,事业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每年有3-4个月冻结期,一个三年的项目,意味着就近12个月的时间是无法开支项目经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3)科研经费中“人员费”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矛盾

科技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导力量,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是科研人员待遇的重要的体现,必须充分考虑并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这要求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要切实把握好“人员费”支出,但目前科研经费中关于人员费的改革存在着矛盾。由于科研活动中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大小均存在明显差异,从公平性和激发人员积极性的角度出发,需要对科研人员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科研经费改革也提出了“在人员费中可以在间接费用中提取部分费用用于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项目组人员”,但这项广受研发人员欢迎的改革政策在现实中却难以落地,其原因仍然是受制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我国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就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支持科研单位按照岗位和实际绩效设置劳动报酬。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绩效难以量化,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为了防止事业单位滥发奖金、绩效,往往给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设置了总额上限,事业单位的人均年绩效工资不得超过规定上限。如果该单位已经达到了该绩效工资上限,即使科研人员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单位也不敢在给予更多的科研报酬或绩效奖励。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往往是按照工龄、职称、岗位来设置,大量科研事业单位均存在部分科研人员获得高级职称后就不再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但这部分人员往往拿着较高的绩效工资和科研报酬,而年轻的科研骨干虽然在工作量和实际贡献上均远远超过部分高级职称人员,但收入却远远低于他们,这严重挫伤了年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妨碍了年轻科研骨干的培养,造成了科研活动效率的损失(如图3)。

(4)科研经费中“设备费”、“材料费”与事业单位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矛盾

设备、材料是开展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支撑,离开了设备和材料,科研活动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科研活动几乎无法开展。按照国家政府采购法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规定,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的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产品,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进行购买。科研活动中涉及到的部分办公设备、耗材、资产等采购必须按照该规定进行政府集中采购。但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给科研经费中“设备费”、“材料费”的使用造成了一定困难:一是设备和材料的及时性与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程序性的矛盾。政府采购需要经历追加预算、编制建议书、备案合同等手续、网上集中竞价等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审批以及操作的时间,通过政府采购的产品和服务时间跨度长。这与科研活动中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及时到位形成了矛盾,延缓了科研活动的进程,甚至可能导致科研活动的失败。二是通过集中竞价采购中标的产品往往和科研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政府采购通过网上集中竞价,最终中标者一般都为价优者,且产品为统一的样式和性能。但科研活动千差万别,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也有特殊要求,中标的产品在质量、规格、型号等方面未必符合科研实际需要(如图4)。

4 深化我国科研经费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科研经费改革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若要最大限度发挥科研经费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全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我国科研经费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科技产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是动态的过程,应做到一是明确科研机构定位。科研机构应综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合理定位,在突出机构特色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确定分类支持方式。针对不同类型机构采取不同的财政支持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益;三是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并重,在给予公益性科研机构足够经费保障的同时也要允许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科研创造积极性。

(2)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的大小与科研人员创新热情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之间是正向关系,为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推动科研成果产出,我国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加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如:美国的科研资金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政府科研机构主要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自我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德国《科学自由法》给予马普学会等受国家资助的非高校科研机构在财务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减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具体应做到:一是下放预算调整的权限。除特殊情况外,经费调整的权限应下放至项目承担单位,同时对经费比例不搞“一刀切”,允许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二是创新资助方法和经费使用模式,允许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自主使用经费,提升经费使用的灵活性;三是坚持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在大幅度提升经费使用自主权的同时也应相应的信用评价制度,约束相关专家及项目负责人规范使用科研经费;四是转变财政科研经费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让科研单位而非财政部门掌握经费使用自主权。

(3)允许事业编制人员领取项目“劳务费”

改变我国以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重物轻人”现象,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费支出弹性较强的特点,如: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至少3个月的薪水来自于课题经费,且在科研经费的占比可达50%左右,各项支出允许浮动15%的比例。瑞典支付博士生等科研人员的工资金额和管理费分别约占项目经费的50%和30%。德国项目经费中给包括博士生在内的临时聘用人员的开支高达80%[11],更加重视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尊重其劳动成果,并合理补偿科研活动中的人力资本。一是推行“全成本核算”方式,将人力资本支出纳入“全成本核算”当中,使其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体现其劳动价值;二是扩大人员费用支出范围。将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纳入“劳务费”支付范畴,实现项目组成员收入体现其贡献大小,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三是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努力实现科研经费管理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脱钩,制定绩效支出管理办法,提升政策实操性,确保政策落地。

(4)允许科研项目材料设备采取多种购买方式

一方面应对政府采购的程序和规定进行完善和优化,减少政府采购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缩短政府采购周期,提高设备材料购置效率,确保设备材料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应允许科研项目材料设备采取多种购买方式,增强科研事业单位购买设备材料的自主权,在规范研发设备、材料采购规范性的同时,允许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实际研发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采购。

(5)科研经费管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改变当前科技、财政、审计部门强调“过程管理”的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保证合规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强调科研经费投入与最终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如:美国科研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匹配的是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高居世界第一位。建立“目标管理”理念,对项目单位的考核、评价、管理应该重点关注是否完成了项目合同指标。财政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应该从对具体使用过程的管控中脱离出来,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对经费使用单位进行规范和威慑。审计部门应转变监督的方式,不能将科研经费管理的合规性及关注点集中于报销发票是否合规,应从科研项目的目标出发,综合考量,以此判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6)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尽管发达国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自主权非常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人员可以为所欲为。发达国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科研经费违规现象,将对科研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美国对大学经费使用设置了“系管理人员———学校的基金管理机构———相关拨款机构”的审计三道监督关卡。如果科研人员被发现存在科研经费贪污挪用等行为,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且将无法再承担政府相关科研项目;英国规定公立项目要接受媒体监督;在德国,经费越多的项目,所需说明越详细;韩国则鼓励举报科研经费腐败现象,奖金最高10亿韩元。因此,我国要建立以审计部门为主体,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且对申请科研经费过程中弄虚作假,违法挪用科研经费的相关单位及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增加罚款的数额,必要时提起刑事诉讼,使科研单位及个人在高压政策下自觉遵纪守法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合法、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7):88

[2]钟灿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术[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6):100-104

[3]付晔,杨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116-121

[4]詹宏毅,林静.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与借鉴[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03):132-142

[5]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07):5-11

[6]詹御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2):54-55

[7]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4(01):44-52

[8]殷献民,李志斌,彭志文.财政性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及政策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2012(06):60-65

[9]李燕萍,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介与走向——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10):1443-1444

[10]寇宗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77-92

上一篇:我的钢笔不见了作文下一篇:新郎宣言搞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