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2024-09-02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精选8篇)

篇1: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自任职以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我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和扶持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每项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务其完美。做到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书籍、资料及教学案例。多年来,我一直探索钻研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与方法,参与编写我校自行编印的校本课程,发表CN论文三篇,多篇教学研究论文获奖。我的工作深受同行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一、为人师表,追求卓越。

“一切向我看齐”是我的座右铭,它一直激励着我在道德情操、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业务成绩等方面,必须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在工作中我高度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扎实向上,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和工作责任感,时刻不忘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勤政廉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组织参加进修、培训、教研活动,真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学生。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重视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追求智育和情育、美育的和谐统一;善于创造情境,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历年来,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素质较高,成绩突出。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教研工作,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改进教法、钻研教材及新课程标准。

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和专业引领,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变得有思想、有个性,不在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通过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明显增加。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认真钻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把课堂看做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1、备好课是成功课堂的前提,在平时工作中,我非常重视这一环节。提倡以人为本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预设的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者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引导者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实际工作中,并不限于对他们进行知识性的辅导,我更重视对他们学习思想、学习态度的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我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从而使他们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2、加强与同事交流,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有疑必问。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博采众家之长,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通过我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我引领的课堂已成为学生乐学,展示的舞台。其次,改变了以老师为主宰的课堂,学生已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再次,我和学生建立起了合作型关系。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断丰富知识,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意识和富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兼具的高素质人才。

四、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精神,重视学生社团工作

任职以来,结合学科特点,我积极组织指导学生长期开展《墨轩书法社》社团活动,效果显著,2018年获得市优秀社团一等奖。

多年来,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老师应该做的本份工作,但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成长,不断的鼓励和鞭策我前进。我一定不负众望,将工作一如既往的做好,实实在在的,一丝不苟的,无愧良心。

篇2: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2012级 姓名:卢金龙 学号:20122115002)

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庆幸的是,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杜萍老师的《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杜老师用自己丰富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受益匪浅。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1、学习中的收获。

我们在学习中主要采取的是同学们讲课为主,杜老师补充、点评为辅的方式。这也是老师特有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让我们同学收获颇丰)。目的是让我们同学自己深入理解、贯通学科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和思路讲授课程内容,每个同学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讲课能力、教学能力。

2、我所参与的有关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及其体会。

我们组共有五名成员,由我担任我们组的讲课代表。讲授课程的内容是教学论的第四章:教学模式。还参与讲课内容PPT的修改和最后定稿。给我的感受是,如果要有机会,我们同学包括自己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多锻炼,多实践。包括课前还应该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对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非常清晰,这样才能在讲台上做到思路清晰,自己传达的和学生接受的才会更多。

3、对该课程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正如总结开头所说的一样,老师的这种把时间、实践和课堂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以后教学的运用。符合我们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要求,同时我认为也去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讲授的内容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老师每次的总结和点评更是画龙点睛,让我们对所讲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篇3: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一、各国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基本安全培训是各国为履行STCW公约而强制实施的专项培训项目之一, 个人求生课程是该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之一。由于各国在对国际公约解读时角度存在不同, 加之各国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导致该课程在设置上呈现着不同的特点, 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 培训时间设置, 长短不一

在表1中[1], 能够看出各国在个人求生技能培训时, 学时设置相差较大, 最少8学时, 最多24学时, 相差2~3倍之多。同时, 大多数国家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明确划分理论和实践课程多少, 只有我国有明确的界定, 而且我国教学学时超出IMO示范课程10.75个学时。从履约角度分析, 无形中给培训机构教育投入与教学安排带来了一定负担, 增大了学员个人时间与经济上的支出。

(二) 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各有特色

我国的基本安全培训习惯上将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分开, 个人求生课程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 因最终决定性评价结果侧重于理论考试, 各培训机构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理论教学上, 很少去注重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从承担理论、实践教学师资的要求和教学课时设置上也可以看出。然而, IMO示范课程和国外的培训并没有明显的将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分隔开, 更加注重对学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更加注重学员的实操训练。往往采用经培训单位评估考核合格后即给予学员成绩的做法。

(三) 课程概念界定, 存在差异

在我国个人求生考试大纲和IMO示范课程的内容进行比较时, 可以发现在部分概念和术语的界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例如:在我国课程大纲中列出了“海难的种类和性质”, 而在STCW公约和IMO示范课程中指明的却是紧急情况的类型。两者虽然内容上看起来差不多, 但各有侧重, 我国侧重在面临危险的结果, 后者侧重面临危险紧急情况的过程。

二、国内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更新滞后, 技能不能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应用于航海实践越来越多, 各项新公约、法规不断出台, 对船员适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致使现有的教材中许多知识已不再适用新的要求。然而, 由于海事局考核内容未及时更新, 各培训机构为保证合格率, 只能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地去讲授已不适用的知识。[2]同时, 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导致教师缺乏跟踪新公约与法规的热情, 使培训效果欠佳。

(二) 教学偏重理论, 忽视实操技能训练

目前, 受海事局考核指挥棒的影响, 各院校只注重理论传授, 忽视实操训练。甚至, 个别院校存在实训场地只是摆设, 根本不去开展实训环节的训练。另外, 即使开展实操训练, 各院校实施的实操训练方案也各不相同, 实训项目的学时及要求也存在各种差异, 导致学员仅能掌握死的知识, 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专项技能。

(三)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教师不能依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要么采用讲授法, 独霸课堂, 一讲到底;要么采用自学, 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喜悦, 不利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 实训场地不足, 理论实操存在脱节

由于办学经费投入的局限, 各院校考虑到专业的均衡发展, 在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投入时, 不会因专业特殊性而无限制地扩大经费的投入。同时, 由于求生技能训练需要的场地、设备与设施要求较高, 购置和维持费用投入量大, 导致许多培训机构教学设施和设备不完善或缺乏。因此, 学生实际上课实操动手时间不足, 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五) 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目前, 各院校均没有从事船员基本安全合格证培训的专任教师, 大多数教师都是临时拉来解决上课问题的, 加上所有教师均认为基本安全培训教学内容简单易懂, 缺少知识的储备与备课。同时, 由于多数培训机构的教师一线工作经历欠缺, 实践经验不足, 致使课程的培训效果达不到培训的要求, 学员也只是通过考核而已, 几乎没有掌握任何实用的技能。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增强教学资源的交互性与开放性

目前, 课程的教学除采用教师集中上课外, 还有部分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但是, 这些资源均是静态的, 只能单纯地向船员呈现学习内容, 无法建立学员与教师间和学员与学员间学习过程的联系, 无法跟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3]这种模式下, 教师是资源唯一的生产者, 学员只能被动消费资源, 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对于学习的要求。因此, 要组织建立符合当代学员特点的学习交互平台, 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促进学员间的讨论与交流, 实现教师与学员共创教育资源, 资源交互共享, 真正达到教育资源的开放性。

(二)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型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兼顾教师与学生能动性的课堂, 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方面, 要逐渐调整课程内容与项目次序, 规划理论与实操教学比例, 合理分布教学学时安排;另一方面, 也要利用互联网手段, 积极探索学员自主探索性学习模式。[4]同时,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善于激发学员的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要不断丰富教学补充资源, 增加知识点的信息量, 弥补航海教育难于开展现场实践教学的缺陷。

(三) 健全教学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

海事局应以提升学员技能为前提, 及时根据公约与法规的变化, 组织专家修订教学大纲, 并及时下发各培训机构。各培训机构应及时根据课程大纲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修订实操环节的设置, 科学设置各内容的教学时长与理实学时分配。同时, 细化教学实施细则, 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与考核手段, 形成环节设置科学化、授课程序规范化、过程记录规范化和考核手段标准化, 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教学质量, 建立标准化的考核体系, 形成一整套健全的教学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

(四) 建立结构优、技能高的双师队伍

各培训机构应积极出台激励政策, 鼓励航海类师资队伍参与自身培养计划, 积极创造条件, 为培养教学技能加强训练, 进行学历学位进修, 抓住企业一线实践和国内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同时,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精尖学术领军人才和技术技能工匠带头人, 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成由“学术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雁阵”队伍,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能扎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 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硬件实训条件

基本安全专项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船员安全素质, 防范伤亡事故, 减轻职业危害。因此, 强化实操教学的意义重大。要使每位学员都能实实在在掌握这些技能, 达到培训的目的, 各培训机构应完善实操项目培训相关设施, 加大设备、器材的投入, 并注重后续消耗品的及时补充, 以及相关教学设备、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另外, 各培训机构还应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造航海类教学实习船, 加强与各船员服务机构的合作, 为学员创造到企业中、到船舶上实训、实习的机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建立交互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已成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因此, 个人求生课程改革步伐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交互式的学生模式已十分必要。

摘要:个人求生是海上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技能, 因此, 个人求生课程是“涉海”专业专项技能培训课程之一。从中外课程设置对比入手, 分析了课程设置的特点, 通过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的问题梳理, 从增强教学资源的交互性与开放性,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型教学模式, 健全教学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 建立结构优、技能高的师资队伍和加大投入不断提升硬件实训条件等5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求生,对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宫玉广, 戚发勇.船员基本安全培训的中外比较[J].航海教育研究, 2014 (2) :20-23.

[2]杨峰.浅析航海类学生基本安全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风, 2012 (17) :217.

[3]丁振国.“慕课”在船员知识更新领域应用展望[J].航海教育研究, 2015 (3) :59-61.

篇4: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41-03

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个人素质包括教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一、教学素质

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是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规,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人格。思想先进、德才兼备,在思想、行为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思想素质突出地表现在热爱学生和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要把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对所教学科的热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所以热爱学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核心。

(二)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并根据自身需要组建与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师智能结构。现代教师的智能结构,“是一种以特定专业的任务为依据的,由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协调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及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有机结合的立体式、开放式结构,具体由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要素组成。”(李春秋、孔娜,2003)

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就是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支持性知识主要指为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支撑作用的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古今中外的科学思想论、广博的横向知识以及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向于教学行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识形态。”(毕田增、赵敬春,2003)具体地说,有用的教学常规,典型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案例,对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都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其重点是发展教师的思维力,尤其是反思性思维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十分重要。

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指教师能根据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在充分了解学生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体、实施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离不开管理,因此,在教育教学能力中,值得强调的就是教师的管理能力。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教师要有意识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具备了这样一种管理能力,就不会把学生仅仅当成被管理的对象,把他们管死,而是给学生自己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教育科研能力指研究学生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能力,把看似常规的教学行为“问题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创造性地、系统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人际交往能力即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及合作的能力。这里的“他人”首先指学生,其次指教师群体、家长、学校领导以及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

二、专业素质

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教师一道,为新课程改革贡献力量。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之一“全面的英语课程价值取向观”既包含了以前对英语的工具性认识,又添加了对英语的人文性认识。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主要从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体现英语工具性的专业素质

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为了达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体现在:

1.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发音准确,语调优美,用词恰当,语法正确,语言得体。

2.良好的语言学功底: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成功地教授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例如:采用歌曲《The Alphabet Song》和《The Happy Song》教授语音,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习得与教学法的研究能力: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帮助学生获取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在写作方面我作过如下的尝试:给每一位同学批改作文后,我选取3~5份特别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边读边讲解文章的优秀之处,并说读这些优秀文章是一种享受,希望同学们挑战自己,力争下次作文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同学们听后都很兴奋,效果很好。

4.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教师如果具备了此项能力,就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和外教主动交流,达到有效沟通。我曾经指导过几名口语较好的同学在每节口语课前或课后问外教一个问题,同学们觉得收获很大。

5.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我曾经实验过一个课堂口语训练项目,很受同学们欢迎。具体操作如下: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英语技能(英文演讲、英文歌曲、绕口令、小诗、笑话、故事等),之后台下每一位同学用英语问上台展示同学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问完问题之后,同学们对展示同学的表现用英语进行评价。

(二)体现英语人文性的专业素质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英语的人文性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中有了明确的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

nlc202309031412

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看来,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为了圆满完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英语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1.平时注意收集英文的励志格言、谚语及有教育意义的篇章并铭记于心,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每次测验后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成绩好的同学使用“He whodoes notadvance,recedes."(逆水行舟,不进则退。)“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谦受益,满招损。)对测验成绩不及格的同学使用“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对缺乏自信的同学教会他们大声说出"Confidence in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wad to success。”(自信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当两名同学发生矛盾时,对他们说“Ittakestwotomake a quarrel’(孤掌难鸣),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学会自我批评。

2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和英文励志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展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心智。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企鹅英语读物、典范英语读物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3.会唱英文歌曲,会说英文绕口令,表演英文短剧,讲英文小故事、笑活,了解英文电影,有强烈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搭建展现英语素质的平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成绩只是衡量学生英语素质的一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了日程,英语课堂中应该有学生展现英语素质的时间和空间。英语教师若具备以上专业能力,指导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学生的英语素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身心素质 如果说教学素质是英语教师素质的基础,专业素质是英语教师素质的特色,那么身心素质就是英语教师素质得以充分展现的保障。具体地说,身心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一个英语教师,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永远保持一个乐观进取的心态,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思维敏捷,得心应手,为英语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师素质应该是教学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体。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由此看来,第一件事情是教书,第二件事情是育人。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教书,电要育人。就英语教师而言,在课堂上既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英语知识,体现英语的工具性,也要重视人的培养,体现英语的人文性。我们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而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更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研究者和促进者。

篇5:沟通与演讲的个人课程总结

XXX

作为大一最后一个学期,我们11级所有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的懵懂少年。刚进入大学象牙塔的迷茫已经被现实消磨殆尽,那么,接下来我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怎样去规划自己的未来,种种问题都像奔涌的洪水瞬时袭来,令人喘不过气。是的,这些突如其来而又不得不来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去思考、去解决,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解决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规划问题。

如果只是在原地打转,缺乏导师的引导,我想这种关于人生定位的思考将会变成完全扭曲的形态。李雁老师曾经说过,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自我人生规划的能力。而这个人生规划就是自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环境、家庭等进行的目标制定,它将会对每个人的未来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人生规划的作用,并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而就在我们应当去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安排的“沟通与演讲”课程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刚开始就被老师的分组给吓住了,影视制作三个班,每个班三个人组成的小组,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管理会有多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都是各干各的、各想各的,有的人想要成为摄影师,有的人想要做一名大学老师,而有的人却没有想法,整天的不学无术,拖累别人。就算是想成为摄影师、老师的人也是摇摆不定,没有恒心继续努力。所以在分组的时候我很担心,担心自己和一些不积极主动的人分在一组。

“课前五分钟”的表演,确实对于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可是各小组表演的内容都一样,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我记得我们组的“课前五分钟”是由我一人上去表演的,给大家放的是一段视频。我知道小组成员一起上来才能展示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可是有时候我想表达的是另外一种精神,“让自己作为观众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我很想让我的组员们知道“当你的队员在为团队荣誉冲刺时,你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她努力的成果中,并不停的努力而热烈的鼓掌,你必须比其他观众更加投入到她的表演”。当然,最后的效果很满意,组员们都很投入,所以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表演,我的身后有八双眼睛,他们正盯着我,给我动力。

老师分配下来的任务也和一般的沟通与演讲课程不一样,确定主题、做策划书、做视频和演示文稿、汇总,最后是课程个人总结。记得我在采访的时候,遇见刚刚散会的老师们,其中一位老师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很感兴趣,便过来询问,当我告诉他们我们在做沟通与演讲的作业时,他惊讶了,他认为我们只有专业课的作业时做视频,没想到沟通与演讲作业也是做视频。原本以为采访会很花费时间和精力,没想到在谭小军老师的鼓励下,组员们都很有热情,一共花了三个小时不到就采访成功了。我们一共采访了17人,其中包括两位老师,一位大三学生,大二学生两人,大一的学生有十名,而成功只有六位。可见采访失败率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对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展示在演示文稿当中,希望能够给接下来的小组一些经验教训。后期视频制作、演示文稿和汇总就很容易了,因为有很好的被采访者提供关于采访主题的建议和经验。

由于联想到老师开始对项目作业审核很严格,所以我们在做演示文稿的时候特别认真,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力求完美。最后在上去展示的时候,我都很小心的注意避免犯其他组的错误。当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同学们的掌声很响亮,老师也都给了我们表扬。我相信我们组员都和我一样都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观众和老师的认可是对我们努力后的最大的回报。我们辛苦数周的目的达到了。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小状况,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项目

作业的内容和作为演讲者的我能够带引大家进入我们所以表达的主题当中。说实话,我都没想到我们会这么容易通过,我不明白这次展示好在哪里,只知道尽力做到最好就是我的目标。我们选择这个主题的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找准自己的人身定位,做好人生规划,明白自己在现阶段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应该用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的困难。当然,在进行这个活动之前,我自己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迷惑,不明白自己能干什么。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我们拥有最美好的时光,那么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时光当中做最美好的事情。

老师的讲课也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些与人沟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演讲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正处于半只脚踏入社会的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很是欠缺,所以这门课程很好的弥补了我们在这方面学习的缺憾。因为从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去与人沟通,也学会了如何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帮助别人疏导情绪。关于我的理解,就是与人沟通最大的主旨便是“尊重”,尊重与你谈话的人,并用不卑不亢、不骄不屈的语气和态度去面对。老师在这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正是老师的以身作则,在授课中十分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才让我们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并参与讨论之中,可知这门课程对同学们的吸引力很强大。

其它组关于他们主题展示也极具现实意义,就“食品安全”来说,他将社会现状和我们身边、我们校园里出现的食品隐患问题都一一列出,并提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建议。我想,这对我们今后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经验和方法。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组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从他们的演示文稿中可以知道,如今环境污染是越来越严重。关于保护环境这方面的办法和法律也层出不穷,但是都没有达到遏制环境污染的效果。他们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明确的回答,法律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书面文字,甚至有时候感觉到“法律”二字对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当中的百分之八十不会按照保护环境法中的条条款款去履行义务,依然乱扔、乱丢,肆无忌惮。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其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加强对学生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宣传。单是从这些主题演示中,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对我们组如何去做主题的展示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次活动之中得到的收获是巨大的,其中包括对组员工作的调配,对一个活动如何去做策划,以及被采访者以自身的求职经验告诉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求职等方面。在之前我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可是在这次活动之后,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对于我来说,这个目标不是可以用“高远”或者“粗浅”来形容,只能说“适合自己的目标,便是对自己最好的馈赠”。当然,目标制定好了,也得自己坚持、努力才行。

即将结束大一的生活,升向大二。对于我们一一级学生而言,还有两年时间升华自己、锻炼自己,两年过后,我们面对的将是整个社会。所以在这两年之内,我们必须要努力抓住每一秒能够让自己变优秀的机会,努力让自己有一个合格的形象去接受未来的挑战。我在演示文稿中特意提出的六句话,自认为对现阶段的我们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大学是亚社会,所以要让自己有大人形象”,尤其喜欢这句。因为它告诉我们在大学期间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生态度的培养。

我相信努力了便会有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许有时候你努力的结果比你想象中的还要令你兴奋。正如这次活动,大家都努力了,所以才会有这样令人惊讶的成果。此时,不得不相信“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句话。感谢组员们的努力,也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去经历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篇6: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学习总结

通过这学期对心理选修课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它也体现在了我们团队合作制作的ppt的那一幕中,我们都是第一次正式的接触这门课,对其充满着好奇,因此我积极的参与每一节课中,认真的完成了布置的各项作业,我觉得这点我应该得10分。

在心理课的活动课堂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喜悦,我们的心理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课堂中的小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我们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我们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识的结合。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老师还引导、鼓励我们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自己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现象,懂得了怎么去调节去把控自我,同时也使我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和学会怎么样去帮助开导他人。对自己是一种进步,于他人是一种是心灵的安慰。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正确的认知对人的重要性,许多负面情绪都是由于错误的认知造成的。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养成了好的行为和意志,而行为和意志觉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又导致了我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命运,我相信,通过改变认知,会容易把握自己的情绪。对青年的我们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通过学习,我走出了自卑的误区,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以适应未来就业不断变化的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我们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我们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我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与我现在学习的专业不对口、班级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状况不佳而引起的担忧等等。这些都是这门课给我的所得,因此这门课赢得10分不为过。

篇7: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个人总结小抄

答: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肌体的发育指有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肌体的生长和身高体重的增加;体质的增强指肌体生理功能的增强,如力量、速度、灵敏、耐力、韧性、健康状况的增强等。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2、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

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自身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3、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观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的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立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4、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5、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却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6、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演变。答:。①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②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⑥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7、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8、答:(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9、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按照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六项:(1)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2)教师应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3)教师应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4)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5)教师应当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6)教师应当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10、简述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答:(1)身份: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从我国颁布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出来。我国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学校、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包括三层含义:①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②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法律地位是由双方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11、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题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13、新的课程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

“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基础的夯实。(3)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它关注教学的全过程。(4)课程管理发生了变化。它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另外,还有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上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14、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早在古代,就有关于教学过程思想的萌芽。我国伟大的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后来,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古罗马昆体良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系统的教学过程理论是在近代出现的。夸美纽斯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先去运用他们的感觉,然后去运用记忆,再去运用理解,最后才去运用判断”。德国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后演变为五段教学法。美国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在什么地方;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即五步教学法。

15、简述课的类型与结构

答:(1)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课的类型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主要有将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自学课、讨论课、作业课等。(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16、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

遵守社会公告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7、中学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中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选择的、用以形成青少年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2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8、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语言说服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要求: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2)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主要形式有: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3)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包括: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常规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随时总结。(4)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5)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求: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励的形式:赞许、表扬、奖赏。惩罚的形式:否定、批 评、处罚。要求: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篇8: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凸现的主要问题

(一) 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缺陷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办法, 在具体应用中, 对各种所得, 分别以其不同来源, 分别扣费, 分别采用不同征收标准, 分别计征。对不同来源的所得, 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方法, 虽然具有简单、透明的特点, 但在公平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不利于个税调节作用的发挥。

1. 分类课征难以体现公平原则。

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因为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 (项目) 不同, 或来源于同类型的收入次数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 这就产生了横向不公平;不同收入的纳税人, 由于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扣除额、税率、优惠政策, 甚至同类型收入由于次数不同, 而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 从而产生纵向不公平;此外, 不同类型所得的计征时间规定不同, 分为月、年和次, 不能反映纳税人的整体纳税能力, 使课税带有随意性。

2. 分类课征造成巨大的避税空间。

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 可以使一些收入来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办法避税, 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 而所得来源少且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 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而且, 税务部门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认定每个应税项目, 还不时面临对收入项目定性不准或难以定性的困难, 由此引发税务争议, 既影响了征管效率, 又可能出现税收执法的不公平。

(二) 费用扣除标准的缺陷

1. 费用扣除范围过窄, 扣除标准统一且固定。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 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即纳税能力、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和赡养人口的多寡、婚姻健康状况、年龄大小、子女教育等因素, 而采用人人相同的一揽子扣除标准, 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 不能很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2. 费用扣除缺乏灵活性, 税收负担难以平衡。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定额扣除法”, 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 从而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同时, 这种费用扣除方法对不同纳税人采取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 没有考虑不同纳税人之间家庭结构的差别, 从而会造成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另外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基本上采用按月计征税款的办法, 年终不汇算清缴 (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及财政部规定的特殊行业除外) , 这种方法, 难以适应由于许多其它行业生产经营季节性带来的纳税人各月份之间收入不均衡的特点, 容易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平衡。

3. 费用扣除内外有别, 有失公平。

税法规定, 对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单位中工作的外籍人员与外聘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外籍专家, 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 按月附加减除3200元费用;对外籍人员从外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房补、洗衣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从对外籍居民规定的单独扣除费用的内容来看, 这些费用正是国外许多国家普遍允许扣除的纳税人为取得所得所付出的成本费用。但这些规定在我国只适用外籍居民纳税人, 并不涉及国内居民的纳税人, 外籍居民的这种超国民待遇, 违背了纳税公平原则

4. 分项、分次扣除费用, 税款易流失, 征管有难度。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扣除, 造成不同类别的收入存在不同的扣除标准与税收优惠, 不仅形成计征口径不一, 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 或者不同性质的收入之间转移税负, 给偷税提供了可乘之机, 增加了征管的难度。

(三) 税率设计的缺陷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 区分不同收入项目, 分别采用5%-4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 其中, 工薪所得的边际税率达到45%, 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后边际税率为40%, 个体工商户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边际税率为35%, 其它众多所得的税率为20%。本来同属劳务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 税收待遇却不一样;结合我国实际的薪金水平, 一直以来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于5%和10%两档税率, 20%以上的另六档税率形同虚设, 这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主体部分落在了一般工薪阶层身上, 没有体现出收入多者多缴税、收入少者少缴税的制度设计初衷。

(四) 征税范围的缺陷

我国于1993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11项所得为应税所得。随着经济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现行课税范围已经不能适应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的现实, 使得个人的资本所得、附加福利、实物分配和权益所得游离于个人所得税调节之外, 影响了税收的调节效果。

1. 资本所得。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市场发育逐渐成熟, 金融商品不断丰富, 个人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居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证券交易所得、资本利得、财产利得等收入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并没有将全部资本所得纳入征税范围。

2. 附加福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 全国职工工资以外收入大约相当于工资总额的15%, 如住房补贴、公费医疗、儿童入托、免费或优惠就餐及购物、人寿保险金、教育补贴、境内境外旅游等。目前, 我国从企业到行政事业单位, 几乎每个单位都或多或少地给职工发放工资以外的实物福利, 这些附加福利在实际征管中极少计入应税所得予以课税。

3. 权益收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按照个人账面

货币收入征收的, 没有考虑个人实际收入, 而不同人的实际收入却是有差别的。诸如有机会参会的或以考察为名出国的公费旅游等, 使得以货币工资收入为主要征税对象的个人所得税成为“欺负老实人的税种”, 极不公平。

(五) 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缺陷

1. 工薪阶层成为实际纳税主体。

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来自劳动所得, 尤其是工薪收入已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收入来源, 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实际纳税主体, 使个人所得税存在逆向调节, 未能体现再分配功能, 深深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根据广东省地税局公布的消息, 2004年广东省共征个人所得税239.6亿元, 其中约70%即168亿元, 来自工薪阶层;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 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 两者情况基本相同。

2. 税收流失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个人所得日趋多元化、隐蔽化、分散化, 征管工作难度加大。实物分配和权益所得未纳入征收范围, 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力度。个人所得税收人中, 巨额灰色、黑色收入 (偷税逃税、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等腐败和违法所得收入) 游离于个人所得税调节之外, 靠权力、地位取得的实物性分配或服务也没有纳入征税范围, 存在“权益逃避纳税, 劣币优于良币”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几点建议

(一) 税制模式的设计

个人所得税在课税模式的选择上有综合制、分类制和混合制三种。相比较而言, 分类税制是一种公平性较差的税制, 而综合制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但综合税制的建立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个人收入的完全货币化, 二是有效的个人收入汇总措施, 三是便利的个人收入核查手段。上述条件近期内在我国还难以实现, 因此目前实行全面综合税制是不现实的。考虑到我国的国情, 为了既增强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 又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近期内较佳的选择是分类综合课税制, 即混合制。具体设想是:对各类收入先按月或按次普遍实行代扣代缴, 到年终时再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稿酬等经常性所得实行综合申报, 多退少补;而对于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股息利息红利、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及其它所得则不并入综合所得中进行年度申报, 而是在取得时一次性扣缴。随着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税收征管力量和征管手段的加强, 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取消分类综合制, 实行全面综合制。

(二) 税率的设计

在分类综合制条件下, 对分类征税项目仍采用20%的比例税率为宜, 对于综合征税项目, 应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具体设想是:对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股息利息红利、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采用20%的比例税率;取消目前实行的工薪所得、经营所得及劳务所得所对应的三种累进税率, 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稿酬等进行综合申报的收入实行统一的年度超额累进税率;将现行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设计为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减少税率档次, 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在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稿酬所得进行按月按次预扣时, 可采用去年全年综合收入所适用的税率进行预扣;同时, 改变现行个人所得税对资本所得轻征税、劳动所得重征税的做法。

(三) 费用扣除标准及减免税范围的设计

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必须结合居民个人收入变动情况、家庭支出情况、地区物价水平以及个人所得税的发展战略来综合考虑。具体设想是:对单身者适用基本扣除标准, 对已婚者除基本扣除外再增加一项附加扣除费用;对基本扣除费用每年按物价指数进行浮动, 实行指数化;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基本扣除费用可授权由当地省、市、自治区一级人民政府按当地物价水平与全国平均物价水平的比值来确定;对于经营性费用支出可据实扣除。如经营收入中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利息支出等, 财产转让收入中的财产原值、交易费用等;对于福利性支出, 如医疗费用、教育支出等。由于目前这些支出大部分还由政府进行补贴, 因此在征税中暂不考虑扣除;在减免税的设计上, 应尽量缩小减免税范围, 减少减免税项目, 只针对一些特殊的、需要照顾的群体设置, 如军人、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等。

(四) 提高起征点

从国际经验看, 我国个人工薪所得税的扣除项目应包括:基本生计费、赡养费、交通费、医疗费用、教育费用人寿保险、各种社会保险基金缴款、住房公积金和购房支出、 (抵押贷款利息支出、礼品 (限额) 和捐赠支出, 这些都是现代个人生活的基本内容。设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要依此为基数, 进行科学计算得出扣除额。此外.扣除额的大小应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将生活费扣除实行指数化调整.以避免因物价变动而对个人生活费的影响。

(五) 强化征收管理措施

一个税制的成功与否, 不仅要看其税制设计的好坏, 还要看其是否有相应的有效的征管措施:一是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其着力点应是个人隐性收人显性化, 为此要实行全部收人工资化;实行银行存款实名制、实行现金交易信用化。二是建立双向纳税申报制度, 强化代扣代缴。支付应税收人单位在代扣代缴税款时应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人的收人和已纳 (扣) 税款, 而纳税人也要在年度终了时, 将自己本年度的各项收人据实申报;明确代扣单位的法律责任, 有奖有惩;加强检查、监督和管理工作。三是收人监控和数据处理电脑化。首先, 利用计算机建立纳税人档案, 将纳税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收人情况、纳税情况等资料输人数据库, 并以身份证号码做为纳税人唯一的税务编码;其次, 为代扣代缴单位设计具有严密审核功能的报税软件, 以减少代扣代缴单位和税务征收机关的工作量;最后, 利用计算机手段实现交叉稽核。

(六) 适时开征相关配套税种

主要是开征社会保障税和遗产与赠予税, 以弥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人分配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个税自行申报:特征、意义、难题与对策〔J〕.财政与税务, 2007 (7) .

〔2〕刘尚希.应亚珍.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与税制设计〔J〕.税务研究, 2003 (6) .

〔3〕梁俊娇.个人所得税功能分析及政策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2) .

上一篇:以游罗浮山为题的作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