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2024-08-21

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通用10篇)

篇1: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ESP教师教育的现状,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同时,结合语言教师学习理论和ESP教学理论体系(ESP的性质、教学原则和教师的角色等),提出了ESP教师培养模式设计总体理论架构,建立了ESP教师培养基础模式.

作 者:陈冰冰 Chen Bingbing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26(3)分类号:H319.1关键词:ESP教学 语言教师学习理论 ESP教师教育模式

篇2: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摘 要:中华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有着重要影响。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和了解有助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模式和音乐结构构成的转变,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特质、情感特征,并且可以用直觉感受和交流的具有宏观上相似的世界艺术文化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比如语言沟通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中华民族音乐将社会思潮、社会现状、人民勤劳劳动等文化以高超的音乐艺术方式展现给世界。中华民族音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也在随着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特殊性,包含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正是由于上述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的具体反映。[1]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形成的艺术系统的独特性是它保持自身个性,具有民族共同气质的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得到完整保存,而且能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结构的调整、促进音乐实践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第5期总第409期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3]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实施建议信红霞G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篇3: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 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 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 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 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 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 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 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 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 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 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 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 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 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 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 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 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 强化教师科研意识, 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 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 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 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 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 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 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 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 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 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 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 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 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 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 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 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 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 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 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 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 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总第409期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3]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实施建议信红霞G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篇4: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摘要】ESP教学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持,更需要借助优秀的ESP教师才能将其优越性彻底体现与发挥。我国目前的ESP教师,存在业务水平和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下大力气,探索出一种科学高效的ESP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ESP教学 ESP教师 高职院校 培养模式

一、前言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當今中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呼声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也必将是其中的主流。ESP教学,其优越性在于突破了传统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以往的EGP教学,因为忽视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英语知识的无差别讲授,结果造成教师的教学漫无目的,没有针对性,存在师生之间敷衍了事、学生最终学无实用的弊端。而ESP教学则重视专业与英语的二而为一,寻求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将来的就业前景所用的英语教学。高职院校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接轨,对各方面人才的英语运用水平,特别是英语资料阅读能力和对外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ESP教学的推行是一个不二选择。

二、高职院校ESP教学面临的制约因素

1.ESP教学自身方面。首先,ESP教学虽不能说是对以往诸多EGP教学模式的彻底推倒重建,但也不啻为一项重大革新之举。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否体现出其相较于旧事物的一种独特优越性与活力,以及能保持多久,是关系到其最终能走多远的关键问题。

其次,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如何,又是关系到其究竟能起到多大功效的重大问题。ESP教师内心里是否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关系到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动力和教学信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更是直接关系到ESP教学的推行是否顺利。在ESP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是否提高了,英语运用和表达能力是否增强了,英语教学对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帮助大不大,都是检验这一新兴教学模式的试金石。

最后,ESP教学在我国开展的时日尚短,国际上也没有太多适合中国教育国情与实际的经验可供参鉴,这也不可不谓是一个制约因素。

2.高职院校方面。ESP教学在我国的开展为时未久,因此,有些高职院校在推行这一新型的先进教学模式时,并未给予其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有:

(1)将教学工作的扶植重心定格在早已做大做强的专业上,因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偏向这些强势专业,刻意减少ESP教学课时,致使ESP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中心思想铺陈和展开,连带造成教师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也是前脚撵后脚。

(2)在科研资金、课题申请、专家外聘等方面,仍是将天平向自己的重点专业一方倾斜,未曾认识到越是新生事物越需要重点栽培。只有ESP教学在校方的大力关怀下切实发展壮大了,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给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困境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3)将ESP课程列入选修科目,这是更甚者。这种做法,首先是使ESP教学对学生的覆盖面大大减小了;其次,严重误导了学生甚至是教师对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导向,对ESP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态度产生了消极影响,更造成了学生的到课督促力和决心不足,出勤率普遍较低。

(4)对ESP教师的重要性和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这批院校的ESP教学处于刚刚引入的实验阶段,ESP教师的数目暂时还比较少,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无法跟重点专业的教师相提并论。由此学校的一些政策也向重点专业的教师一方倾斜,比如在有外出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时,优先给予重点专业的教师一方。

3.ESP教师方面

(1)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ESP教师来源成分复杂,但主要由两种类型的教师转化而来。一是学校原本的EGP教师充任ESP教师。这些教师有着专业的英语素养,也受过完整的英语教学培训,更有着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积累,这是其自身优势。但ESP教学中的英语教授是必须与学生的技术专业密切挂钩的,这些技术专业对EGP教师而言恰恰是学非所长。EGP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具体内容是什么,因而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很难做到“对症下药”,确保自己的教授内容能真正为学生的专业所用。另一种ESP教师则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自然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内容、专业要求谙熟于心,教授起英语来能保证有针对性。但其劣势也很显而易见:英语教学水平和素养达不到。专业课教师首先非英语专业出身,其自身虽已具备相当的英语运用能力,然而授人却稍嫌不足。而且技术专业的英语词汇又是特别冷门、尤难掌握的,这些专业课教师教授起来自然是力不从心。不但如此,英语的学科教学虽与其他学科具备某种一致性,但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其学科教学特点也同样非常明显。对不了解业内行情的人来说,教授起来难免恍惚懵懂之处。

(2)ESP教学讲求英语与专业的结合,每个专业所用到的英语知识都不同,这就需要ESP教师根据所授专业对英语的需求来编定相应的教材。现有的ESP教师,如上文所说,有一部分还不能完全适应ESP教学的“苛刻”要求,因而编制出的教材水平不一,对学生的学习当然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3)ESP教师由于数量稀缺,因而大多课程繁重;外加寻求自身的发展,必然要学习、科研、进修等,由此引发的职业惰性造成了他们对ESP教学理论等的学习-消化-践行这一过程一是时间紧蹙,二是激情不足。

(4)ESP教学,其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与以往的教学模式迥异。ESP教师能否逃脱转型前已经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也是制约其自身发展一个因素。

三、高职院校ESP教师的培养模式

1.加大现有ESP教师的培养。前面提到,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ESP教师主要由EG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转化而来,两者恰是一种互补关系。对EGP教师,可以让他们多去听学生的专业课,加深对所授专业内容、特点的把握,甚至还可以与学生一同去企业参观实习。专业课教师,则要加强对其英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可以将他们集中派去重点外国语高校培训、进修。最后,在ESP教材的编定上,使两者精诚合作,集思广益,各司其长,协力而行。

2.引进校外英语人才和ESP教学能手。校外英语人才主要指有着丰富英语从业经验的人员,可以是英语翻译、英文编辑、外聘的大学教授,还可以是公司企业中有过留学经历的技术骨干等。他们与ESP教学能手一道,属于英语从业人员中的精英人物,可以起到以先进带动后进的传帮带作用。

3.多开展ESP教学讲座、师生见面会、教学经验与心得交流会、公开课展示等活动,及时促成ESP教师的观念更新、思想沟通、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

4.以科学高效的奖励、监督机制促进ESP教师的自我培養。奖励机制可以是口头上、文字上,更应该是落实到实物奖励为主,对教学取得显著进步和突出成绩的ESP教师进行宣传表彰,并给予相应的奖金予以鼓励。不但如此,对一些教学尖兵还可以提供去国内甚至国外重点高校访学进修的待遇,这样也可以将别人先进的ESP教学方式方法带回本校。监督机制则是要定期抽检教师的自我学习成果,如“ESP教学”读书、学习笔记等;检查教师的讲义、听课记录,定期组织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学生的考试测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定期予以考核,等等。

四、结语

ESP教学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持,更需要借助优秀的ESP教师才能将其优越性彻底体现与发挥。我国目前的ESP教师,存在业务水平和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下大力气,探索出一种科学高效的ESP教师培养模式。只有这样,ESP教学才能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戚静.转型期ESP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以重庆地区某重点高校ESP教师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2.

[2]任荣政.ESP教师的标准.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3]蒋冰清.高校ESP教师培养新途径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4).

[4]廖凌志.高职院校ESP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

[5]余琳.高职院校ESP教师培养与发展机制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篇5: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2011-02-28 14:05 环卫科技网 作者:张永民 0条评论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的集居地,为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各地城市管理者们各出其谋,想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增多、设施老化、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管理的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管理者必须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理念、体制、模式与手段,对城市进行高效管理,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必要性

2003年4月,咸阳市被原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建设试点市。六年来,经过第一期、第二期数字城市项目建设的实施,我市数字化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实施城市建设十件实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区主干道路背街小巷进行升级改造,对市容市貌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整治和持续开发,增设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健身娱乐场所等一批城市公用场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内容不断增加,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不能满足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现行的城管体制机制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高,存在市、区、办事处、社区责任不清,城市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滞后,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等问题。城市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数字化管理新模式是城市管理创新活动,利用了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GIS)、卫星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虚拟现实技术(VR)、无线网络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压缩和加密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强化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必将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同时,自2004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推行网络化管理新模式以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扬州、成都、宝鸡等50多个大、中城市分为三批,列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并要求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在2010年底都必须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咸阳市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建设试点市,迅速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内容

1、实施范围

地域范围。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建设可在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分布进行实施。市级平台,秦都区、渭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第一期工程,可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各县列为第二期建设目标,可于2010年12月底建成投入运行。

对象范围。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以原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2007)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确定的七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和扩展部件类)和六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和扩展事件类)为主,并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新增加部件事件。

2、总体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包括: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一个监督指挥体系、一个自动评价机制,共三个方面。构筑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依托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方法,对单元网格派出监督员,利用信息采集器采集网格内的部件和事件信息,通过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问题处置、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监督评价七个环节,实现城市管理的协同与闭合,实现城市管理快速便捷。

一个监督、指挥体系。为了保证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加强统一管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要求建立一个监督指挥体系,同时对已有的城市管理机构资源进行整合。监督、指挥体系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和政务专网实现全天候无缝对接,信息互联共享。

市设立城市管理中心,分监督和指挥双轴运行,市级负责规范、标准的制定及协调指导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平台建设,直接管理各区监督员队伍,实现高位监督,不处置事件与部件。区级只设指挥轴,与市直有关机构分工处置事件与部件,自觉接受市监督中心的管理。在市、区事权划分上体现以下原则:一是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心下移;二是市、区机构分工必须合理,责权利明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传递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四是体现城市管理整体效能和长效管理。设立自动评价机制。监督考核体系既能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发生的事件、部件等问题,又能监督各运行环节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通过考核各专业部门、街道办事处的立案数、办结率、及时办结率、重复发案率,评价和促进各部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我们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内部考核指标,实现自动评价,将系统考核的结果纳入政府部门管理目标并定期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通报。二是实行外评价,在政府网站上实时公布各部门办结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和社会满意度评价,进行社会监督。

3、系统平台建设

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信息发布与公众监督子系统、移动督办子系统等;开发配备满足咸阳实际的监督管理数据无线采集网络。在逐步完善和优化国家所规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各项功能的同时,根据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和地下管线系统、环卫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城市防汛指挥系统、燃气应急预警系统等逐步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三、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特色

1、机构建设采用市区两级平台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

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可采取市、区两级平台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成立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立管理职能与监督职能分离的城市管理体制。市级建立监督中心,县处级事业单位,集中行使监督权和考核评价权;市、区两级分别成立指挥中心,行使指挥处置权。形成市级监督为一级监督,市、区指挥为两级指挥,市、区政府、办事处三级管理,市、区政府、办事处、社区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监督、评价、指挥、处置、职能分离,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管理。

2、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咸阳市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遵循“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城市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城市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社区转移,注重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心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合理划分市、区城市建设管理的职权和范围,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按事权的调整变化分配市、区两级财权,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使事权与财权相协调。

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咸阳市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软硬件设备、人员、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中注重系统整体性的同时,还要为将来扩展预留各级部门之间联网接口,为将来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整合资源,节约投资。(1)整合12319城市热线服务系统

系统建设将原有的12319城市热线服务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升级后统一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软件系统中,统一受理,并且添加监督员核实环节,将受理的市民来电信息转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七个环节中流转。流转处结后的案件再由专人进行案件回访。(2)整合大屏幕监控系统

咸阳市数字城市路灯节能监控指挥大厅控制室要安装DLP大屏幕、微机等操作控制设备。系统建设保留原有大屏幕监控系统,大大地节约投资。(3)整合路灯监控视频信号系统 市区要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和RTU分站,对建成区主干道和重点场所进行全时段监控。将现有视频监控信号与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城管问题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控管理,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对监控范围内的突发性事件录像取证,起到综合治理效果。(4)整合地理信息系统资源

整合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利用现有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线划数据(DLG)等,统一搭建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提供更完善、更高效的城市管理电子档案数据。(5)整合广域网

依托现有政府专用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建立连接市、区指挥体系和政府部门、专业部门的广域网络,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网络之间的连接,为监督、评价、指挥、处置提供快捷、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物理隔离与访问控制,体现安全性和保密性。(6)整合其他资源

整合咸阳市数字城市三维可视化系统、城市路网、管网、建筑垃圾运输车辆GPS智能监控调度系统,降低信息系统建设成本,节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切实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最大效益。(7)拓展应用系统,打造咸阳数字城管新特色 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要求,不断优化和提升咸阳数字城管应用功能,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技术规范标准确定的功能基础之上,拓展城市防汛指挥、水系信息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系统建设。

四、咸阳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品位,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十分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把它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来抓,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共同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多项技术、多个部门,内容广泛。因此,要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要与市电子政务平台、各部门已建立的电子平台、12345市长热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城管12319热线和公安、交通等视频系统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各区、各部门已建设的信息化系统要实现与数字城管系统的联接,凡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信息资源,应无偿共享。

3、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由于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庞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咸阳在推进数字化管理时应根据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选择一条适合本市实际的路子。建议采取统一规划,同步开展,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一期工程,首先开通12319服务热线,同时制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并再逐步扩大覆盖面和管理的深度、广度,管理地域范围扩展到各县(市),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4、明确分工,完善考评。明确责任分工,各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增强责任意识,遵守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流程和规范,自觉服从问题的派遣,不折不扣地完成问题的处理,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等现象的发生,在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考核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科学规范地对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实施考核和评价。

篇6: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中国模式

我想谈的观点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该作为中国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转型工程和改革创新工程,而不能成为现行模式下的“修补调整”工程,甚至是为了评估认证的“达标”工程。

近日,第四届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系统应用竞赛决赛在天津大学举行。大赛旨在助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新华社发

工程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头戏

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头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是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话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发自上世纪后期且尚在继续深入的科技革命正在将世界推向超越工业社会的新时代。伴随着近300年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高等工程教育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型而转型,并在转型中担当起自身的历史使命。转型的动力是发端于上世纪末期且正在深入发展的科技革命,转型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

在这个全球性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共同挑战,承担应尽责任,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同时,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又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工程教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程教育体系,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只能靠改革、靠创新,探索新时期工程教育的中国之路。

我想谈的观点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该作为中国工程教育与时俱进的转型工程和改革创新工程,而不能成为现行模式下的“修补调整”工程,甚至是为了评估认证的“达标”工程。

转变观念,大胆试验,明确改革思路

2009年,天津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求是学部”,将教学改革试验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改革统筹起来,已经开展了数理基础强化试验、大口径专业基础强化试验,即将开展的有校企合办专业试验、复合型培养试验、本硕分阶段统筹培养试验、实践强化试验,等等。同时,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学习组织方式的改革。近来在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全教会精神过程中,我们考虑可以将5个方面的转变作为改革重点。

第一,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而是对它的超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那么,大学应该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这实际上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认真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仅仅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主要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因此,要使今天的大学生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就必须超越传统专业教育的框架而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素质教育是既传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又面向社会与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战略主题。

未来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天津大学通过考察、走访、座谈、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形式(共向教师、学生及企业发放问卷500余份,分别召开院士与资深教育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生及企业代表等参加的各类座谈会数十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主要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3个维度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初步提出了对工程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框架下的高质量工程教育发展之路。

第二,变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为面向新型工业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所谓的现代高等教育,其实就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业分工几乎直接地“映射”到工程教育之中,如今的工程教育专业体系,其实就是工业分工的“教育版”。但是,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行业的面貌和行业间的区别,整个工业文明向着生态文明转型。新时期对于工程师的要求变了,工程教育的环境和任务也变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工业化阶段面向行业,特别是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形成且至今痕迹颇重的面向岗位的工程教育传统观念,突破狭隘的专业划分和专业隔绝,包括工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理学教育的隔绝。为此,必须认真思考新型工业化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必须认真思考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必须认真思考在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我们认为,要大力拓展专业口径并发展新的专业方向;要将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思想、要求和知识(包括能源、环境、安全、美等要素)嵌入专业教育之中;要将专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从已有的经验看,将数理基础教育从为专业教育服务转变为基本科学素质教育是可行的,将专业学习超越专业本身转变为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环节是值得探索的,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可取的;最为关键的是要构建以素质为本的评价体系。

第三,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

工程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实行产学结合,探索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去年制定的《天津大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规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总工程师或技术总监、各行业协会或组织的专家、系主任及资深教授组成,其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得少于50%,工科专业的企业或行业专家比例要适当增加。”这是“顶层”或培养方案制定层的“合作”。我们还从企业直接引进人才作为全职教师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企业的工作模式,2008年以来,“破格”聘用来自企业的专职教师14人,并聘请了更多的兼职教师,这是师资队伍层的“合作”。加强企业实践,特别是顶岗实习,这是培养环节层的“合作”。应该指出的是,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国外日益成熟的一种教育制度,很值得我们借鉴。而从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典教育模式看,我国完全应该超越其他国家,构建产学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

实现产学合作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凡此种种,都是改革极为需要而仅靠学校是做不了或做不好的。

第四,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大学生是成熟的学习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标志之一应是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我国长期以来占主流的“管灌”模式实际上是落后教育思想的体现,以为不教则学生不懂,于是愈教愈多,反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构建的,值得认真研究。这一变革是对传统观念的根本性冲击,需要通过试验探索道路。

第五,变教研分离为教研结合。

在研究型大学中,如何将教学和科研在实践中(不是口头上)结合于人才培养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涉及师生评价乃至大学评价的综合性课题。我们认为,一是要确定大学(包括研究型大学)以育人为本和教学、科研都要为育人服务的理念;二是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在研究活动中学习,将研究活动引入学习过程;三是在科研工作中要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以适应骨干人才培养需要,并积极探讨科研为育人服务的途径、办法。

赋予改革试验更加充分的空间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及其培养方案制定、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及扩大试点高校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立项建设等方面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以使改革试验获得比较充分的空间。同时,希望设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补偿改革试验的必要成本。

篇7: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社会信息化与文化传媒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带来了社会运作方式、观念形态、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 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标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朝多元化发展, 从而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

一方面, 传统的大众传媒为满足一般民众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不断地变换着花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而其大量的节目都是针对年轻人的, 其中必然包括大学生。这些单向性的影响一次、两次不足以影响大学生, 但是不断的、长期的重复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上网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传播突破了以前大众传媒的大众化、非目标化、单向性、区域性信息传播的障碍, 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性, 以及全球网上传播。网络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使传统的思想教育载体形式显得滞后、低效、难以适应。同时, 信息渠道多、覆盖面广使课堂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处在同一个“信息平台”, 因而降低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 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需要对载体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

在这门学科中, 过去我们主要重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强调了内容的正确性, 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虽然以往论著 (包括教材) 在“方法”与“途径”的意义上对载体问题有所涉及, 但大都未明确而独立地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载体研究较为薄弱, 已经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载体理论的研究, 对于落实和物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实现由主观、务虚和“软”的一面向客观、务实和“硬”的一面转变有重大意义。同时, 也会使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内容等的理解, 也会给我们的学科理论研究开拓新思路, 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并扩大其外延, 以充分挖掘并优化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 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载体的有效协调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来建设, 强调的是在内容的正确性基础上的工作的科学性, 这种工作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载体选择、设计和运用上的科学性。目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很大程度上就与此相关。如果我们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就会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个别谈话等方式, 依靠压力手段, 如考试、操行评定、纪律处分等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输, 这样只能是进耳而不进心, 服从而不信赖。国外的一些研究和实践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如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方法和拉思斯的价值澄清法、隐蔽性教育的实践, 等等。就隐蔽性教育而言, 就是教育者要使有意识的教育内容隐蔽在活动中, 让受教育者在参与中自己体会、感悟。在这种悄然、渐进的过程中, 推动学生的人格发展, 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时期, 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 使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方式取向都在发生变化。

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存状态更加开放, 具体表现在社会环境更加开放。经济全球化驱使世界各国经济从封闭走向相互依赖和融合, 由机械组合演化为有机整体。政治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加快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改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将铺垫新的思想基础:全球意识得到树立、竞争意识得到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得到提高;还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影响深远而广泛。在这种条件下, 过去那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的状态已被“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新时代主旋律所打破, 意识形态的斗争, 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碰撞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校环境更加开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发展方向大众化、办学方式多元化、办学模式市场化、办学手段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会将中国高校带入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宽广、更为繁杂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格局的环境中, 学校不再是用围墙封闭的校园环境, 而形成一种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体的学校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环境下, 各种学术流派、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将会在大学校园发生交互碰撞、振荡与重组, 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对象。

其二, 校园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色, 真正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和校园围墙的界限, 使知识的创新、传播、转化和应用的空间变得空前快捷和广泛。在网上, 人们汲取、制造、传播信息无拘无束, 没有国界、文化、信仰、意识形态的限制。它既可以使学生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 充分实现思想碰撞, 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也可能使学生受网络文化多样化影响导致思想混乱, 受西方文化强势地位和东西文化的冲突对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受信息“垃圾”的污染对思想行为产生误导。

网络的虚拟化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形成障碍, 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苦闷、焦虑、压抑, 甚至出现情绪低下、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等精神症状,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上网成瘾”、“消极孤僻”、网上交友过度、痴迷电脑游戏。信息网络的出现,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如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们大学教育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 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 把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针对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 团结协作能力较弱, 紧张的学业、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为脆弱的新形势的背景下, 要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确保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身于日益丰富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 结合社会构成急剧变革的大环境分析, 放到全球新科技革命的大格局里研究, 让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时代潮流, 尤其是利用网络这一有效信息化载体,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 抢占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用健康的网站吸引学生。

首先, 开辟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 开展“两课”网上教学, 推动校园文化网上行活动, 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 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网上思想教育系统。其次, 加大网络基础建设的投入, 积极推进校园网进公寓、进宿舍, 为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领域和空间。最后, 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式的校领导电子信箱, 开展在线交流;开展网上专项服务, 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校内舆论引导, 纠正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

同时要结合学生各自的社团特点,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社团成员考察学习, 结合形势政策开设理论沙龙、学习讲座等进行研究交流;也可通过组织论文评比、演讲辩论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促进活跃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 带来了社会运作方式、观念形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导致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标准、生活方式等朝多元化发展, 从而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实践证明, 我们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 把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针对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 团结协作能力较弱, 学校紧张的学业、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为脆弱的新形势的背景下,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时代潮流, 尤其是利用网络这一有效信息化载体,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 抢占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用健康的网站吸引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学俭, 李新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2) :78-80.

[2]李雅莉等.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5, 2 (25) :94-94.

[3]刘会平.高校德育教育途径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 2005, (2) :116.

[4]张宏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 :30-35.

篇8: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摘要】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市场对实用能力强的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随着学习英语的目的从日常交流能力逐渐向专业领域延伸,英语的教学模式也从通用英语教学逐渐向专业性较强的专门用途英语转变。然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

【关键词】专业技能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概念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领域相关的英语,是基于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求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例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科技英语等,旨在使学生能够达到在特定工作中使用英语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ESP)可以分解成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其二则是与之相适应的英语知识和能力。

二、ESP教学的现状

1.教师课堂讲授方法有待改进。在很多高校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注重词汇语法的讲解和部分材料的翻译对比。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仍然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不能形成整体的印象。与此同时,作为以实用为目的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应更加注重实用技巧性的内容的教学。

2.学生实践机会偏少。目前国内的很多ESP课堂,依然采用教师主讲的方式授课,而学生也仍然停留在“听课”的模式里。而这种教学模式,一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因而渐渐无法跟上教师思路,而导致厌学情绪;二则无法让学生体会真正的就业岗位中对专门用途英语的使用的惯用形式和现场体验。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对日后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无法起到积极作用。

3.由通用英语教学到ESP教学的过渡问题。通用英语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五项外语技能(听、说、读、写、译)为目的,教学内容也较为宽泛,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ESP教学专业性很强,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专业词汇和该专业惯用的一些词语搭配、缩写或语法等。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结束通用英语课程而开始ESP课程时,都需要一个模式和思维的转换。然而在很多高校,在通用英语教学课堂学习完了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后便马上开始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思维模式的转换,并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记忆很多相关的英语知识。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这种方式表现出很难适应的状态,并非常希望能有一种作为过渡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专业英语技能。

三、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面向特定专业的英语工作能力

1.改变讲授方法。在相关专业领域中,英语的使用除了通用英语中所涵盖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领域中特有的语言习惯和搭配用法等。在对这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整体教学,避免将专业领域中的习惯用法拆分成单个的词汇和孤立的语法现象。这样做一方面能将此惯用法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该语境和用法中再进行词汇和部分语法现象的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对材料的整体性多做分析,并介绍该语言环境下约定俗成的诸多特殊用法,也可以让学生对该专业领域中的英语有一个整体的概念,逐渐建立相关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就业岗位中更加熟练和流畅地运用此类相对特殊的用法。

2.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一直扮演着“听课者”的角色,一方面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学生也很难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到理想高度。所以,在日常的授课当中,教师即应该将课堂变成“会议室”,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工作场景的相关练习。这样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切身了解日后工作岗位上的一些情况,让学生对相关专业英语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类似于相关专业的商务邮件等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口语练习之余,也可以进行书写练习,对工作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均有所涉猎,来为将来能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打好基础。

3.注意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过渡教学。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进行了学生对专业领域双语教学的适应性的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的学生对由通用英语课程直接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有很大的不适应,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提高教师对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教学的重视,并切实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当下的ESP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找出各专业领域共通的内容(例如说明书的写法和用语、商务邮件、企业或产品宣传材料的书写规则和方式等)作为过渡教学的内容,在部分高校的实验性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广泛性,与通用英语教学类似,都是涵盖了很大范围的共通的英语能力,而将这部分能力掌握之后,再逐步提高到某专业领域的ESP教学,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适应能力上来看,均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由于专门用途英语主要是以学生需求,即以在某专业领域利用英语能力顺利开展工作为目标的教学,那么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必须采取面向专业的一些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目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篇9: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2000年, 教育部就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提出了目标解释, 指出英语课程要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特别是在日常工作和涉外活动中用英语交流的实用技能。因此, 我国当前的职教英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与本专业、本学校特色结合, 发展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强化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英语专业知识, 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校为本、各有所长的英语教学局面。然而, ESP教学目标的完成, 不是朝夕之功,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从学科建设而言, ESP英语教学是通用英语与学科专业英语的结合, 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应是教学目的的载体, 各阶段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语言文化等方面横向贯通, 更要在职业教育各个层次间建立纵向的连接, 形成一个在时间上连续、在难度上递进、互为因果、互相依托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而MOOC教学的特点就是建立并传播大规模、规范化、可复制的课程体系, 这使ESP教学可以借助MOOC教学理念的推广而更加规范化、更具时效性, 使以校为本的特色教学和社会普遍认可的能力需要相结合。

一、职教英语教师现状

目前, 我国各层次院校中的英语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学术英语、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 而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师都受教于学术英语培养模式, 即毕业于各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此为学术背景的教师可以完全胜任英语语言专业知识本身的教学, 如语言学、语音学、句法学、语用学等课程, 也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综合英语、语言技能应用、甚至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但涉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时, 英语教师则在广博的专业知识前望而却步, 而目前各层次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大多由专业课教师承担, 这不得不说是英语教师的尴尬。

究其原因, 我国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语言水平可以胜任英语知识的教学要求, 但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传授不仅涉及英语知识本身, 更包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而对学术英语出身的教师而言, 学科专业知识几乎空白, 也没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即便语言技能扎实, 也难为无米之炊。笔者认为, 最终解决这种尴尬局面的方法是大力培养职业教育ESP教师, 培养既有语言功底, 又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且了解MOOC教学模式的全新职教英语师资。

职业院校的ESP教学不能停滞, 学生也不能停课等待新型教师上岗, 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 挖掘潜力, 完成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目标。对此问题, MOOC教学模式带来了有建设意义的解决方案。首先, MOOC教学以大规模在线课程为学习主体, ESP课程在MOOC平台上的建设可以依托全国教学水平领先的高等职教院校进行课程设计, 并对初、中级职业院校的教学分工进行统筹规划, 制定ESP课程全国统一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标准。这有利于各级院校明确自身应发挥的作用, 有利于各级职教英语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英语知识教学和专业英语实用能力培养上谋求平衡共进, 避免教师盲目主观地进行课程设计, 避免各级职教院校英语课程的脱节和断层。其次, MOOC模式下的ESP课程学习, 可以解决英语教师懂英语而不懂专业的现实问题。在此模式下, 现有师资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语言知识问题, 而MOOC课程则对ESP学习中的专业知识传授进行补充, 以此发挥教师的英语学术优势, 而弥补其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不足的缺陷, 扬长避短。这在当前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普遍薄弱的情况下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

二、MOOC模式下的ESP教师课堂“新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学改革一直强调的理念, 但在目前各层次职业教育中, 非英语专业英语课普遍以合班形式授课, 课堂人数众多, 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和动机水平差异较大, 在这种“一对多”的课堂秩序中, “以学生为中心”受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课堂参与机会, 甚至受限于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 而学生也将听课转化为选择性吸收对自己有价值的讲解, 课堂沉默现象突出, 学生缺乏“课堂高峰体验”, 这学生难以融入学习, 也无法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将教学视为完成教学计划的机械性工作, 对选择“一言堂”的课堂灌输模式既“无奈”又“无解”。而MOOC教学模式正是对“学生为本”的全新认识, MOOC模式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和管理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什么、学多久、怎么学, 教师不再越俎代庖。

以ESP课程为例。学生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自主学习相关层次的专业英语知识, 不受本校师资和教学硬件环境限制,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英语, 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在MOOC模式中, 教师首先要走下讲台, 不再主导课堂, 而是与学生们一起去体验学习过程, 引导学习方向, 解答学生咨询, 回答学生疑惑, 旨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习惯。其次, 教师要变“教练”为“陪练”, 习得知识在于“学”与“习”的交替进行。如果MOOC平台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那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习得知识能力的差异, 不应急于完成教学, 还学习主动权于学生自己, 授之以“渔”。再次,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中国特色的MOOC教学并不能完全抛弃考试评价环节, 学生也不可能无休止、无压力地全程“自由”学习。而在新模式下, 教师可以在“陪练助学”中更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对学生学习策略应用、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诸多隐性指标给以更多的关注和评价, 教师可以从只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旧视角中走出来, 彻底告别“唯分数论”,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成为了解学生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的学习伙伴。

三、MOOC模式下的ESP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部分高校的职业化转型和职业教育院校的整体扩军, 英语课程体系应该重构, 而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应获得全新的思考。现实说明, 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背景的教师, 无法迅速实现英语课程从“学术型”、“人文型”向“工具型”语言能力培养的转变。从长计议, 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培养ESP教师队伍, 实现英语教师的专业精细化培养, 为英语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供必要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为此, 应当建立一个全新的“ESP教师”培养体系, 以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龙头培养ESP师资, 以各级职业教育院校为基地, 实时反馈师资需求状况, 并输送优秀教师进行再深造, 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的培养应以教学理念转变为依托, 而教学目标的重构也指导着教师培养的方向。MOOC教学的优势是让各级教育院校的学生有机会同步学习优秀教育资源, 开阔视野。而职教院校英语教师应配合ESP课程在职教体系内的整体规划而调整自身的课堂角色, 自觉主动丰富个人知识, 知其所能, 补其所短。教师要将自己转变为学生学习时的管理者、支持者和答疑者,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选择权, 但不可能全程“无师自通”。教师将有更多的机会去做有针对性的辅导, 体察学生学习时的心态, 解除疑虑, 纠正偏误, 同时将自己锻炼为某一学科领域内的英语专家, 而非只做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

在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难得历史机遇的今天, 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应深知MOOC教学模式对职教英语教学改革新目标的积极实践意义, 思考MOOC模式下全新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 使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在MOOC教育理念下获得全新的规划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306-308.

[2]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 2013 (1) 56-60.

[3]刘家嘉.“双证书”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3 (4) :71-74.

篇10: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ESP 英语教师发展 教师角色

1 引言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把英语教学建立在特定的专业知识上,把英语学习与相应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语言的教学融于特定的知识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对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对其应用来开展进行的。

当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专业用途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我国高校教育更加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而现有公共外语教师师资素质已经不能满足更加专业的外语教育需求。显然,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为了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素养,成功转型为专业的ESP教师。

2 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师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个高校为了应对社会对专业的英语人才的需要,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用途英语的培养(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这是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的英语课程。ESP教学不但涉及语言和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如商务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报刊英语等。这就对于ESP教师有着更高的素质要求。但ESP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师资短缺以及ESP教师专业素质跟不上是各个高校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呈现英语热的状况,造成今天高校外语教师资源过剩,外语教师发展受限,并且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而目前社会上对复合型专业的英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传统的英语教师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

通过对陕西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面对原有公共外语教师资源过剩而现有ESP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82%的高校直接让原有的公共外语教师充当ESP教师,或者让缺乏语言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直接充当ESP教师。这种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从本质上来看,ESP教师与其他的语言教师并无太大的差别。他们都需要先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然后才有不同的研究或者教学方向。教师在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一门外语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这不仅包括语言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掌握教育心理学等。语言教师一定要有基本技能以及教學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并且运用掌握外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ESP教师模式探究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转型ESP教师模式,我国基本处于以下几种模式:1)培训模式,包括出国培训和与专业教师合作培训;2)大学英语教师与该专业的专业教师联合研究授课模式;3)大学英语公外教师自我发展模式。

3.1 培训模式

1)出国培训。现在高等教育越来越国际化,国际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国培训显然适合于ESP教师这种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加强与国际ESP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是一条更为简捷的途径。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这对将来ESP教师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帮助。直接参与外国的ESP教育活动,感受外国ESP教师的教育机制,这种培养方式更有效地学习了国外ESP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使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很快地适应ESP教学工作。

2)高等院校培养。对于有能力的高校也可以自己承担对于ESP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课的函授培训,并发放特殊的专业学历。但要注意培训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各高校应制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出明确的ESP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针对不同批次的学员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的素材。当然这并不是说ESP课程特殊、没有实用性,其实情况恰恰相反。

3.2 与专业教师合作模式

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专业教师进行联合研究授课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ESP教师。ESP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ESP教学的质量,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对于培养ESP教师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整个ESP教学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课程结束后的评估,需要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全程进行合作,双方教师要共同分析学生需求、一起备课、选取教材、设计教学方式和活动,同时对学生的表现从英语和专业两个角度进行反馈。每节课的内容可由双方商定之后决定,每节课都有其相应的任务或者责任。任务的重点是放在语言上还是放在专业课上,也是双方商榷的内容。同时还要明确对方的教学方法和每堂课的进度来实现双方的有机配合。双方也可以进行教学互评,取长补短,各取所需。

3.3 自我发展模式

除了一定的培训或者合作模式,大学英语教师想要成为合格的ESP教师,自身也应该更加努力,可以从多个渠道完善自我,如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各种交流会等。在高校任职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听课等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促使学科之间渗透更为紧密,这也促进了高校对学科进行多样化和明细化的规划和建设。现在社会分工在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专门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当然对于培训的教师也就是ESP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尽管当前ESP教师师资短缺,但希望能通过以上这些不同模式对现有公外师资资源的培训和转型,来充盈日益成熟的ESP教师队伍,使高校的外语教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ESP教学能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丽. ESP教师角色定位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 2013(03)

[2] 蔡基刚.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调整[J]. 外语电化教学. 2013(01)

[3] 高战荣. 国外ESP教师教育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2(04)

上一篇:中国戏曲作文下一篇:见证孩子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