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案

2024-08-28

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案(共6篇)

篇1: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案

《世界文化之旅》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课

第一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本课重点),在这里不需要给学生关于文化的严格的定义,而是要学生通过搜集材料,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这些节日中传统的食品;再搜集能够反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指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列举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探讨这些人物代表了该国文化的哪个方面,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文化将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第二目,和谐的文化乐章,通过语言交流的故事引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通过一名意大利学生与中国同学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从而得出结论: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为下一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做准备。

二、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习俗,探讨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学生的课前准备越充分,对文化的了解就越深入,从而认识到文化并不深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蕴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酷”、“巧克力”等。学生对于外来语的接受比较快,这里可以请学生事先查阅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成龙,中国香港地区乃至亚洲、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影坛巨星,无论他出席国内还是国际上的一些较为隆重的公共场合,他总是身着唐装。当有人问及他为何总以唐装形象出现时,成龙说:“唐装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我想要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世界也因不同的文化而色彩斑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旅。

(二)讲授新课

1、丰富多彩的文化(板书)(1)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活动一:节日文化

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一些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的节日,大家说一说: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节日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意义?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传统食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2)外国传统节日文化(板书)

活动二:议一议、说一说外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略)

小结:同学们,从这两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因为很多的文化传统是独具一格的,所以它便具有了代表性,当人们一见到或听到时就会想到哪个国家和民族。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板书)活动三:说一说,评一评,请同学们将下面的国家或民族的事物与所代表的国家相联:

中国 篮球 美国 富士山 日本 足球 巴西 金字塔 埃及 长城 法国 艾菲尔铁塔

不仅如此,当你提起某个人名的时候,你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如安徒生,就会想到丹麦;如甘地,就会想到印度等。如果要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你认为哪些人应该上榜?(评选标准: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这个国家;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都代表着这个国家;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当选,文艺作品中的人不能当选。)

按照这一标准,你评选的结果是:

同学们:通过系列活动的探讨、评选,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同,它们都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而同时正是这些代表人物把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花园。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也光辉灿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必然要发生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和谐相处吗?结果会怎样呢?

2、和谐的文化乐章(板书)(1)文化有差异性(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页的插图故事: 看谁译得好:

①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英语。

“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

②把“无风不起浪”。译成英语——

“where there is fire , there is smoke ”(“有火的地方就有烟”)想一想:

①古诗和成语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差别。)②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

酷(cool)、巧克力(Chocl Late)、沙发(sofa)、咖啡(caffee)、英特网(Internet)、坦克(tank)等。

教师小结: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存在差异,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有人说全球化就是标准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文化多元化。如果全球化就是变成大家都讲一种语言,只允许一种文化存在,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世界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它就会像一个百花园变成了只有一种花卉存在,很单调乏味的、缺乏色彩感的花园。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的局面。

(2)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板书)幽默故事 步骤一:出示一则故事:不是东西。(概述:一个自称为中国通的外国教授给学生讲什么是东西,说只有无生命的才叫东西,所以我不是东西,你也不是东西)学生笑。

步骤二:提问:你认为这位外国教授是哪国人?为什么?学生纷纷猜测,并说出理由。教师参与。

步骤三:提问: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位外国教授,你可能会采取什么态度。学生一种是尊重,一种是排斥。

步骤四:教师归纳:面对文化差异,我们正确的是尊重,平等交流,互相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9页的插图故事,并想一想:

①得到别人的称赞,你认为哪一种回答更加得体?你更习惯于那种回答?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中国人含蓄、谦虚,意大利人直爽。)

②导致中外沟通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障碍会对彼此的交往产生什么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世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误解。)

③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如果有可能,谁该为此做出努力?该怎样做出努力?

(有,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教师总结: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不能一味的排斥或全盘照收。补充资料:欣赏世界各国风景图(大屏幕展示)。

(三)小结新课 同学们!面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民族、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坚持为我所用、博采众长的原则,全盘排斥和全盘收取都是错误的,而是要在批评中继承,加强沟通了解,尊重双方的文化价值,应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四、教学反思

在进行这节课的内容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如图片、画册、音像资料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提示。

课本上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反思我们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习惯于做出怎样的反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探讨。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教师还可对资料进行补充。

张小澜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

能力目标:逐步掌握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

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先欣赏这首歌曲,说出是哪个国家的,它的歌名?

(师生欣赏)

教师:这是一首风靡了全世界几十年的印度歌曲《吉米,来吧》,一提起印度,我们就会想到什么?想到阿娜多姿的印度舞蹈,想到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想到以纷繁诡谲著称于世的印度神话,想到印度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他们各自的语言、风俗等等,之所以一提到印度会想到这些,是因为什么?因为印度文化的„„

(板书:独特性)

从印度河文明到现代印度,印度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十分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只有印度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吗?咱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5000年的文明史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播放幻灯片)

事实上,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洋溢着各自动感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世界文化之旅,感受多姿多彩,璀璨迷人的世界文化。

(板书:世界文化之旅)

请大家翻开课本56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大家注意,课本首先讲到了世界文化的哪一个方面?

节日(板书:节日),为什么呢?

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透过节日,我们可以更充分认识到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渊源。

你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他们是怎么来的?注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

(第一组同学,幻灯展示)

教师:嗯,很好,给我们着重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节日习俗。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还说到了即使同样的节日,比如中秋节,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庆祝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将来无论你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咱们的传统节日,不能忘记养育咱们的亲人和祖国。

刚才我们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国家和民族有哪些特色节日吗?

(学生普遍回答)

(愚人节、慕尼黑啤酒节、巴西狂欢节、泰国宋干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啊)、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你们给父母送礼物了吗?祝他们节日快乐了吗?)、情人节(知道咱们中国的“七夕节”吗?冲击了咱们自己的情人节阿)、圣诞节。

(阅读书上57页,相关链接)

不同的文化除了通过节日表现出来,还有哪些表现呢?有请第二组同学:

(4段小视频)

欣赏视频的同时,思考:反映了哪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和什么有关?

1、埃及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板书:建筑、雕塑),(反映了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和神奇的建筑、雕塑艺术技能)

2、西班牙(板书:斗牛比赛)

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西班牙人认为斗牛既是艺术技能的展现,也是人与动物的较量,是勇敢和英雄气概的表现!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它虽刺激却很残忍。

3、印第安人 服饰 舞蹈 仪式

4、中国 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料理、法国料理和意大利料理并成为世界三大料理。

人物(看到梅兰芳,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国粹京剧)

戏剧

教师:非常生动形象,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板书: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三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互动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

谢谢第三组的同学让我们知道了文化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形式表现出来。

大家想想,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存在于我们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

请大家看向屏幕,阅读几个小故事

1、他这是什么吃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趣的事情?咱们中国人怎么吃饺子?饺子是中国特有的吗?不同地区吃饺子的由来、寓意、时间、什么馅、怎么做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水饺就更有讲究了,这个我们就不说了。这种饮食习惯的不同,充分体现了?

各国文化的差异。(板书:差异性)

2、(英汉互译)说明了什么?中国古诗词浩若繁星,读起来很有韵律和意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无法替代的。当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美,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同样散发着无尽的美。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呢?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用法语深情的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时候,他是多么不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呀!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我们也一样,我们觉得汉语好,是因为我们也爱着我们的祖国和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有优劣之分吗?(板书:语言)语言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各种语言是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丰富发展的。

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或者外来语吸收汉语的例子吗?语言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世界文化充满生机。

3、课本59页

如何跨越: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美,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同样散发着无尽的美。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呢?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用法语深情的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时候,他是多么不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呀!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我们也一样,我们觉得汉语好,是因为我们也爱着我们的祖国和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有优劣之分吗?(板书:语言)语言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各种语言是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丰富发展的。

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或者外来语吸收汉语的例子吗?语言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世界文化充满生机。

3、课本59页

如何跨越: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鉴真东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也灿烂辉煌,在“全球都市”的今天,各国文化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和谐相处吗?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请第四组同学介绍:(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视频)

从中反映出开放的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我注意到其中有一句话:“整个世界看到了开放的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包容。”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什么态度呢?(幻灯)

花儿因竞相开放而色彩缤纷,世界因相互交流而共同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搭起世界文化的桥梁,如何做一名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板书:国旗、文学、科技、艺术)

篇2: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注意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必要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观察、比较等方面,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教师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

【教学重点】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 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冰河世纪》图片:这几张图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简单讲述)

今 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部片子中的配角――“人类”,看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题)

(一)人类的出现

1、能说说,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

(展示)人类起源的资料: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于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揣测人类起源的!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展示图片)

这些都是神话故事,我们无从考证其真伪,关于人类的起源,单凭这些口碑相传的故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找证据。有这么一个人,在经过了多年的考察总结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结论……此人即为达尔文。(展示达尔文图像)

2、达尔文的这套学说,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他还将进化论用于人类发展的思考,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尽管达尔文的观点遭到了多方面 的谩骂和围攻,但是这个观点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

我们看看这个学说的观点是怎样的?大家阅读课文。(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出结论。)

在这个观点中,大家要注意两个重要的问题。

(展示)第一,人类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劳动,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二,人类形成的时间是距今约三四百万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为我们不断探索人类出现的这个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研究证据。

“露西”是一个西方 女性常用的名字,可是,在考古学上,她可是大名鼎鼎。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中间的小字部分。

(展示南方古猿的复原图)这就是我们的.“露西”,就是里提到了“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正是他们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完全形成人。

4、展示资料,学生对比:

(1)南方古猿同大猩猩的头骨比较,尽管有很多差别, 但是很相似 。

(2)人类同猿类的骨骼对比,人类的骨骼更加适合直立行走。

(3)脑,差别不大。

得出结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展示进化图)

6、(展示人种的图片,了解现代人种的差异)人种的差异是很显著的,但是这种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例如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类为了抵抗太阳的暴晒,皮肤的黑色素多,所以显现出黑色人种的特征,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类则为了抵抗严寒,他们的身材长的比较矮,鼻子相对扁平等等。这些体貌特征上的差别不是评价人类种族优劣的标准,因为他们都是平等的,简而言之,“不要以貌取人”。

二、氏族社会

1、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当时的人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的不错,是吃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那个时候人们能填饱肚子是一生的“追求”,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人们虽然会制作工具,但是那些工具太简陋了,我们在以前也学习过了,处于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石器、陶器还有木棒等等。)

使用这些简陋的工具能够获得的食物是有限的,当时的人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种情况下,你们说单个人能生存下来的机率有多少?(很困难、接近)

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必须生活在一起,组成集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采集、狩猎、捕鱼……,从而获得相对较多的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

2、这种集体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小集体称为氏族,(展示)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但人类的氏族又不同于类人猿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展示)

当时的人类社会是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同时,这种氏族制度也是有着众多变化的。根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的不同,我们又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3、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产生了私有财产。这些历史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生产力的发展。)

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4页,找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提问学生)

现在,我们对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大家讨论一下,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

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生:从猿进化来的!)

达尔文进化论这个观点并不是提出后就为人们接受,大家可以阅读教材第2页,看看达尔文的观点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学生朗读小字部分)

大家设想一下,是不是南方古猿在进化成为“完全形成的人”的时候,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三个基本阶段:①猿类:(人类的始祖)②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③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正在形成中的人:是猿到人的过渡形态,直立行走,但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会使用天然工具。完全形成大的人:会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

为了生存,人们会怎样做?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些人类的祖先“谋划一下”。(学生讨论)

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

学生讨论、归纳、总 结出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之间的异同点)

(展示)

共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不同点: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很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会走 向没落,最后伴随者原始社会的瓦解而消失了,被残暴的奴隶制所取代?原始社会是怎样瓦解的?为什么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却是历史的进步?

篇3: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 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 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 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 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 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 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 地理, 人文, 社会学, 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 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 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考试方向, 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 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 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 时间又紧, 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 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 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 细评, 讲练结合, 专题讨论, 个别辅导, 并采用集体备课。

1. 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 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 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 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 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 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 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 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 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 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 不会如无头苍蝇, 盲无目的。

3. 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 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 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 重在弥补知识缺漏,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 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 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 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 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 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 理清线索, 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 讲“和平”问题, 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 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 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 可在世界版图上, 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 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 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 要让学生明白, 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 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 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强记忆能力。例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 从而加强记忆。再次, 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 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 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 按内容分类记忆, 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 确定重难点, 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 查漏补缺复习之后,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 深刻理解, 突破难点, 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 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 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 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 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 (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 , 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 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 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 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 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 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 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 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 应该讲述, 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 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 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 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 要跳出热点的框架, 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形成知识网络, 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 辩证设计作业, 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 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 题型单一, 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 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 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生活的基础上, 布置相应的作业, 使历史与社会的作业重点、目的明确。因此, 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定位, 不仅是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更是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重在参与学习情景和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重在体验和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回顾、重温课堂上知识, 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观点的确立、材料的组织, 既加深课文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培养问题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构建多元化复习体系, 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以良好心态面对升学考试”。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都要清楚看到新一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命题的影响以及对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目的在于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业考试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框架,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复习的步骤, 才能使他们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理出正确的头绪, 从而为自己能顺利应试。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参考文献

[1].姚自超.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变”, 教学广场.2007.12.

[2].夏鹏飞.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时代教育, 2008.3。

篇4:浅谈九年级的历史教学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教学

一、前言

作为九年级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方法,进一步优化该项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二、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使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和人才的培养,初中教育更是首当其冲,面临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作为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考的指挥作用下,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内容更丰富,教育性更强,不仅能培养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互助水平。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可以顺利实现预期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灵活地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发处理教学知识、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和有效教学管理能力,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实现有效教学的持续生成。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每年的学生实际情况都不同,因此每年备课我都不敢怠慢,怕学生上课没有兴趣,死气沉沉;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因为学生上课情绪而影响上课激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历久常新,具有吸引力,特别是作为“副科”的历史复习课,学生本已不重视,加之是复习课,他们自认为早已掌握,上课听与不听都无关紧要,如何吸引学生兴趣,这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了。我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去年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好,我上课采用的方法是是先点拔一下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概括,教师总结、补充;最后用相应练习进行巩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也相当好。今年一开始时,我继续沿用这种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课堂气氛很沉闷。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原来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因为由于基础差,不知如何做。我根据这种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上课时,先让学生读书十分钟,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复习的知识有所了解;然后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在提问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各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提问,这样效果就出来了。因为提问,学生怕回答不出来,自然精神集中,因为问题设计的有趣,学生自然感兴趣,复习效果自然出来。这样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和掌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生的成就感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了。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领悟教材新理念,课堂教学切忌人云亦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强行灌输,新一轮教改开始后,好多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结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领悟又走向极端,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者不讲新知识,对教材内容不整合。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历史的讲授。因为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解读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事实上,历史教材系统性本身不是很强,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需要适当地展开,使历史教学鲜活起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是“一言堂”、“满堂灌”,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的。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情感浓厚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会出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

五、做题与思考并重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这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学玲,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版).2014(11):84-85.

[2] 朱燕,如何构建新课堂模式下的历史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4(63):112-113.

[3] 唐海燕,高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96-97.

篇5: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照片,指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他是谁呢?(生答:列宁)。对,这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就是他,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俄国十月革命。

讲授新课: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总结: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教师提问: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看课文第2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

生答:没有达到。

师问:那么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政策呢?

生答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展示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师问: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什么?

生答:列宁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师总结:显然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正是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那么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是谁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出示《俄国比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图。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课本。

时间:1917年11月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结果:取得了胜利。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及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那么此时的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试比较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主要有五点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可见这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让学生尝试列表,列出两种政权的不同点。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维埃政权

领导者不同

资产阶级

无产阶

采取的措施不同

反动、反人民

符合人民利益

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资产阶

广大工农群

思考1: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让学生思考回答。(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思考2: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故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出现时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遇到了挫折。一切帝国主义国家都极端仇视、害怕苏维埃政权。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缺粮缺钱、生活困苦等等)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那么此时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呢?那就是高度集中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让学生了解“战士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

从1918年到19,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让学生齐声朗诵课文最后一段。

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呢?(对,李大钊。)和学生一起回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可见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篇6: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2.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 性质革命任务 结果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能力: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难点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

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主要内容 :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要求】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重点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课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2、要使学生认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 难 命(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十月革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a.2月b.3月 c.10月 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

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篇三: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中华书局版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十<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月→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革< 难 命(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a.2月b.3月 c.10月 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d)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教学目标

篇四:《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1.实施的原因(板书)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主要内容(板书)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

篇五: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

败的关键。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

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

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手段:准备本课插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

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

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

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2.讲授新课: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

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

熟。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两个政

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

而废的严肃问题。4.《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 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

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

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经过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

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

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

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

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③对人类历史的影

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

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

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

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

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

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

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

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

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

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

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

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

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

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

训。

4.巩固练习 5.课后作业:

书后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

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

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

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

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

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

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

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

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

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3.讲授新课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 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

“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

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

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

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

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

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

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

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

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

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

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

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

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

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

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

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

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

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

上一篇:爱因斯坦作文150字下一篇:双十一促销标语霸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