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教学反思

2024-05-16

《在一起》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在一起》教学反思

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教学反思。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如: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是三年级下学期中的第一课。结合国庆节教授这首歌曲最合适,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和欣赏逐步形成爱妈妈、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教学反思《《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教学反思》。差不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亲的温暖和爱抚,因此一提母亲,母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歌中将“祖国”与“妈妈”并列,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孩子们懂得他们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认识。

篇2:《在一起》教学反思

现实中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学历高的教师教学效果一般,学历低的教师教学效果还很好。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学历高的教师思维快,学生思维慢,学生的思维没有跟上教师的思维,因而就没学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地位能否实现,要看引导者怎么引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速度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思维速度,要用学生的思维速度来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做:第一语句精炼,长短适度,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听得明白。避免学生把思考时间浪费在分析教师语言是什么意思上,也避免教师一遍没说明白,说第二遍来调整,学生会厌倦。第二注意语速适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管是陈述性语句还是提问式语句,在清晰、流利的基础上语速适中,保证学生一边能听得到一边思维能思考明白。怎么才能知道学生是否思考了、思考明白了呢?我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自己一边提问一边思考,把自己当学生,在思维上和学生一同起步、同时思考,我也经历问题的思考过程,用我自己思考明白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也思考明白;二是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及行为,你会看到学生的眼神从迷惑到逐步明了的过程,问题刚抛出时,学生的眉头会皱,问题清醒后眉头展开、眼睛明亮、表情轻松,从表情变化中你会知道学生的思维到哪一步了,这样你就能时时和学生思维在一起,学生思维能跟得上,对学习自然感兴趣、有信心,让学生的思维也体会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快乐与成就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要时而在前高瞻远瞩、时而与学生在一起同步体会,时而在后拖拖底,教师要在思维上陪伴于学生思维的前后,与学生思维在一起,让课堂教学实效、有效。

二、情绪和学生在一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不但学生要有兴趣,教师也要有兴趣,只有教师先有兴趣,才能带动学生更有兴趣。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教师要有一颗谦卑的心,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充满好奇、对课堂的生成充满好奇,用好奇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去探索、经历,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中的紧张与欣喜。教师与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在一起,教学氛围会更和谐、教学情感会更融洽,这样学生会更信任老师、爱老师,师生身心在一起,还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难题!

篇3:《在一起》教学反思

(一) 指导思想

本次课的教学突出“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从学生实际出发, 将趣味、娱乐、实用, 寓于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运用情境导入、自创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得以发展身体素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身心, 在学习中寻求成功, 在玩乐中培养合作意识。

(二) 教材分析

平衡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 平衡游戏是低年级体育教学内容中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 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可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是静态的平衡, 如:燕式平衡、两点平衡等;第二是动态的平衡, 如:踩梅花桩、过独木桥等。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都会用平衡木来进行练习,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一点, 本课教师让学生尝试用新器材“平衡板”替代平衡木进行练习, 既降低了高度, 减少了危险, 又可以让学生尝试新器材的一物多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第2课次。因此, 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为:

1.通过师生交流, 了解保持平衡的一些基本知识, 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及体育活动中。2.学习、探究静立、走动时身体保持平衡的动作要领, 并利用重心的移动调整身体的平衡,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及协调性。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机智勇敢、大胆创新的习惯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针对这些年龄特点, 本节课重在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在变换多样的练习方法中, 主动学习、自主合作、快乐体验,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身体平衡、重心稳定;教学难点是重心的调整和控制。

(五) 设计思路

本课最初的器材是教师利用废旧八宝粥桶, 五个粘在一起, 组成一个小梅花桩, 让学生在梅花桩上进行平衡练习, 但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自制的梅花桩容易倒, 易造成伤害事故。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全快乐地进行练习, 笔者就开始思索究竟能有怎样的一个器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安全实用且有推广性, 于是便在网上进行浏览, 无意间发现了平衡板这个器材, 觉得很新颖, 就买回来进行尝试, 没想到这个平衡板可踏、可坐、可摇、可随意拼接、摆放, 变化多样, 孩子们百玩不厌, 十分喜爱。为了增加安全性, 教师还在平衡板上特别贴上防滑贴, 真是既安全实用, 又物美价廉, 且极易推广。

主教材教学中, 教师将动作要领、重点难点融入自编儿歌中, 儿歌内容简单易懂, 琅琅上口。从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大公鸡”到中国经典动画人物“孙悟空”, 从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划小船”到“冲浪”, 再到结束部分的“爆米花”, 自编儿歌贯穿全课,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流程

1.队列练习。针对低年级学生方位感差, 原地三面转法易发生错误的现象, 教师设计了口诀找方位练习法, 即教师口令提示“举起你的左手向左转”, 学生原地踏步的同时回应“我就举起左手向左转”, 一边说口诀一边做动作, 这样既刺激学生快速反应, 又能让学生自主地准确找到方位, 提高了队列练习的有效性。

2.小游戏“大公鸡”。这是师生互动的一个环节, 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和大公鸡比赛金鸡独立的本领, 实则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复习已学过的单脚站立的动作方法, 为下一步平衡练习做准备。

3.热身操。时下“韩流”席卷全球, 教师考虑到现在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广泛而畅通, 选择了孩子们喜爱的韩国童谣《牛奶歌》伴奏做操, 学生踏着律动的音乐, 和教师一起时而踏板, 时而摇摆, 铿锵有力, 在达到热身目的的同时, 体现了器材的多功能性——可踏可坐。

4.平衡板自创练习。这一环节教师为满足学生对平衡板的好奇和喜爱, 引导学生自创练习方法。孩子们拿到平衡板后开发出了很多玩法。有的坐在板上划小船, 有的趴在板上模仿鱼儿游泳, 有的把板背在背上模仿乌龟爬行, 有的将板立起摆放, 练习单、双脚跳, 有的站在平衡板突起的小山峰上练习金鸡独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器材的多功能性。

5.复习静态平衡。“孙悟空, 本领大, 七十二变难不倒他。变公鸡, 喔喔啼, 变老鹰, 真神气, 变燕子, 满天飞。唐僧念起紧箍咒, 东海龙王显神通, 定海神针定、定、定”。教师和学生边背《孙悟空》的儿歌边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金鸡独立、鹰姿势、燕式平衡、罗汉式等静态平衡动作, 掌握重心在一条腿时保持身体平衡的动作要领。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孙悟空, 争相展示自己控制身体平衡的本领, 为下一步学习动态平衡做好了铺垫。

6.学习左右平衡。这一环节, 教师先设疑:“你能在左右摇晃的板上站稳吗?”。接着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再引导学生试着说出在左右摇晃的板上保持平衡的方法。最后, 教师结合自编儿歌《小小船》引出左右平衡的方法, 孩子们在儿歌的帮助下通过自学、自练、互相学习、互相展示、互相评价, 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

7.平衡的拓展练习。在掌握了左右平衡后, 教师便引导学生尝试“如何在前后摇晃的板上保持平衡”。结合“迎着浪向前冲, 踏着浪向后移”的小儿歌, 孩子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而且很快就自己总结出了动作要领。

8.合作练习及行进间平衡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注重了学生合作学习及大胆创新能力的培养。孩子们自由组合, 相互讨论, 设计出了蹬三轮、跷跷板、连环桥、踏石过河等多种练习方法, 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平衡板搭建造型各异的小桥, 并尝试平稳地通过小桥, 有了前面自主学习的经验, 孩子们很快就配合起来, 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成功体验后孩子们还和自己的同伴击掌庆祝, 相互拥抱。孩子们在练习中掌握了技能, 学会了沟通, 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学习。

9.游戏“爆米花”。这是一个在跑动中进行快速反应的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将平衡板摆成圆形的“米花机”, 边背儿歌边围着“米花机”跑动, 听到指令后快速抢到“爆米花” (平衡板) 。孩子们奔跑着, 欢笑着, 运动带来的乐趣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0.放松活动。伴随着美妙的《生命的礼物》乐曲的响起, 孩子们围坐在竖立的平衡板上翩翩起舞, 全身心放松。

二、课后反思

(一) 注重日常积累, 打磨过硬素质

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体育教学工作16年的体育教师而言, 能在全国十城市的盛会上作现场课, 是笔者多年来的梦想, 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最佳认可, 更是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次升华与蜕变。

观摩一节好的现场课, 就像是欣赏一场艺术演出, 体育教学艺术所反映出来的是教师语言的美、教师运动技术示范动作的美、教学场地的美、器材布置摆放的美等等, 这些美无不直观刺激着学生, 感染着学生, 调动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这些美绝非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来自教师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字一句的钻研, 一板一眼的训练, 正所谓“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注重日常教学方法及经验的积累, 有目标, 能自省, 求突破,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材都能驾驭自如。

(二)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回顾这节课, 从教材的选择上注重了易掌握性, 学生容易掌握就会建立自信, 积极参与;从器材的使用上体现了创新性, 学生永远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 兴趣使人专注, 兴趣能促进人的智能增长, 兴趣能使人养成习惯;在教法的运用上突出了趣味性, 以趣促练;在学法的指导上强调了自主、平等、创新、合作。整堂课学生沉浸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学习热情水涨船高, 真正发挥了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体现了高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真谛。

点评:

1.器材新颖, 一物多用, 易推广。加上防滑贴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器材的安全性, 体现了教师一切为了学生安全着想的良苦用心。此为本课的一大亮点。

2.队列练习紧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有实效, 注重了学生的良好体态及运动习惯的养成。

3.儿歌及情境创设生动活泼, 过渡自然, 做到了以趣促练, 强调了体育教学的快乐原则。

4.教师在宣布完课的内容后, 询问有没有身体不舒服需要见习的孩子, 这一点非常好, 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 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在体育课上至关重要。

5.哨声的运用准确的表达了教师的思想及意图, 成为吸引学生情感的“磁石”。

6.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7.教师自然、真挚、热情、大方的行为举止, 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 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优美的体态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 亲密的师生关系, 融洽、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显著提高, 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篇4:《在一起》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成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特别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可见,“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是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辨析和理解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

1.加强对概念、定理条件、结论的反思,挖掘其本质

例1:在均值定理“当a>0,b>0时,■≤■”教学中的反思。

反思1:除当a>0,b>0时,均值定理成立外,还有没有其它a、b使定理成立?

反思2:当a>0,b>0时,能否得到其它变形后的结论?

反思3:均值定理能够解决哪几类问题?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例2:在“奇函数的概念”教学中的反思。

反思1:由f(-x)=-f(x),可知其定义域有何特点?

反思2:若定义域包含0,可否求f(0)?

2.加强对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反思,对概念进行升华

在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教学中的反思。

反思1:周期函数的周期是否唯一?

反思2:周期函数是否一定有最小正周期?(如f(x)=2,x∈R)

反思3:由周期函数的定义,可知其定义域有何特点?

通过对概念教学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概念须把握的几个方向,最终让学生在重视概念学习中学好概念。

二、加强对例题、习题教学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过程的教学反思,确定目标意识

所谓目标意识就是对目标重要性的认识,解题活动中应把解题着眼点放在分析解题目标上。以目标为指导,寻找解题思路,挖掘深层次的条件,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优化思维品质。解题过程的反思,是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通过教学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

例:若函数y=■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反思1:将问题化归为mx2+4mx+3≠0对任意x∈R恒成立来求m的范围。对于这种二项型含参问题,能否直接利用Δ=(4m)2-4m·3<0得到0

反思2:将问题转化为mx2+4mx+3=0的解集为空集。当m=0时,mx2+4mx+3=0无解。当m≠0时,Δ=(4m)2-4m·3<0,得到0

2.加强对解题后的教学反思,提高思维品质

罗增儒教授把解题后缺乏反思、评价的现象称为“进宝山而空手返”。通过反思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进一步探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元认知水平,完善知识体系。

例:已知0≤a-b≤2,2≤a+b≤4,求6a-2b的范围。

不少学生采用下面的方法求解:

解:由于0≤a-b≤2,2≤a+b≤4,则1≤a≤3,0≤b≤2,得6≤6a-2b≤14。

上面的解法看上去似乎每一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实际上答案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反思1:看不等式6≤6a-2b,什么时候等号成立呢?由上述解题过程可知,当a=3,b=0时,才取等号,而此时0≤a-b≤2不能成立。同理,6a-2b≤14,等号也无法取到。

反思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这一性质是单向的,用它来做变形,是非同解变形。以上解法为了求得a、b范围,多次应用了这一性质,必然使所求范围扩大了,从而揭示问题的隐蔽性。

反思3:什么时候可以多次应用同向不等式相加这一性质呢?

本题可以采用特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等。

另外,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归纳解题规律;在原题上进行编题,探索新命题;通过多题同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反思,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加强对教学后的反思,在感受、感悟中提升自己

反思1: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

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实效。

反思2:这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

教师主要可以从学生的状态入手进行反思: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学生思维是肤浅的,还是深入的?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这些都可供教师反思。

反思3:有没有比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是对自我的再提升。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们应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教学反思的其它方法

教学反思的其它方法还有:观看教学录像、学习理论文献、名师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撰写教学后记或反思日记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以后的教学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攀着反思这一梯子,快速摘到专业成长的硕果吧。最后,让我们记住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让我们在反思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楼欣荣,赵迎春.反思探究 补漏拓展[J].中学数学,2012(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和朋友在一起 教学反思

高兴中学 尹良英

学生升入初一后,朋友圈发生显著变化,小学时的好朋友因为升学暂时分开,身边的新同学刚刚认识,还不是很熟悉,朋友圈的变化在学生的心灵掀起波澜,学生对新环境下的建立友谊充满渴望。

好的开头能迅速活跃课堂,在第一时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紧教学主题,启发学生,让学生愿意去想愿意去讲;别出心裁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无暇分心,紧跟老师思路,畅游知识海洋,简单感悟生活,学会做人。在《和朋友在一起》这节课上,开始通过听《朋友》这首歌,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务必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多样,应根据不一样资料,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一样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因此,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我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透过多媒体能够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道德与法制课的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资料,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可信度。

一节课无论设计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课堂中有所感悟,那么,这就不能够说是一节好课,甚至不能够说它是一节合格的课。我深深认识到,学生是否有感悟,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因而,我们教师必须要随机应变,不能让既成的教案束缚了我们的灵活性。

篇6:《合在一起成新字》教学反思

《合在一起成新字》这课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要读儿歌首先要认识生字,接着让他们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不懂的圈出来,再拆一拆:请同学们拆拆看,这些字都由哪些字组成?借助游戏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该课的生字。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最后,有意识记:让学生再跟着我把儿歌读几遍,边读边注意圈出来的生字,使生字在多次反复中被认记。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像”文字。在儿童识字的初级阶段,我觉得这种音、形、义综合感知的办法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好办法,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识字兴趣,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巧妙地把汉字学习和口语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意无意运用这种方法,圈圈连连,认识一些字。

篇7:《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重新设计教学流程,运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自己的创编和老师的指导,结果整个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教学场景。

(1)首先,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生学习儿歌,通过儿歌认识反复记号。并引导他们进行有趣的节奏练习。在情趣体验中掌握歌曲中重要的节奏特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前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2)其次,我又加了“教学生学动作”这么一个环节。在学生创编舞蹈动作之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首歌曲又是少数民族歌曲,学生在创编动作会很困难。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了解不少的少数民族,并教他们学习了几个舞蹈动作,以便在最后环节创编动作时,给学生减少难度。从而也引导学生拓宽了好朋友的概念。

(3)最后,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童趣,在以上学习动作的基础上,根据歌词让学生即兴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这一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活动空间,也是我在这堂课中感到最成功的一点。

篇8:《在一起》教学反思

本案例记录了我在组织中班下学期社会活动“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从最初的活动设计,到两次修改活动设计、三次试教以及最后观看活动录像,其间进行四次自我反思的全过程,以期总结自我反思的要点、策略和方法。

一、自我反思的历程

(一)活动设计初稿:和好朋友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尝试体验、理解他人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别人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贝贝伤心了》。

活动过程

1.故事《贝贝伤心了》。

2.讨论 :好朋友伤心时 ,你可以怎么做 ; 好朋友生气了,你可以怎么办。

3.幼儿分组表演关心和帮助朋友的语言和行为。

4.总结和提升。

自我反思一

我对活动设计的思考是:班上幼儿对“好朋友”有初步体验,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以此我确立了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感知“好朋友”的含义。但是, 中班幼儿对好朋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相互交换玩具、合作游戏这一层面上,缺乏相关的情绪情感体验。为此,我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又翻阅了相关心理学的著作,了解到中班幼儿能初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体验, 而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共通性。所以,我希望通过幼儿对自身情绪体验的感知,向他人身上延伸,从而初步学习如何理解、关心、帮助他人。

撰写出活动方案后, 我先在想象中实施了活动设计,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活动是根据故事就事论事,方式刻板、生硬,既缺乏吸引幼儿兴趣的亮点,又未能体现我班幼儿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后,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我没有考虑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他们很难直接用语言去表述或讨论友谊这类情感话题。

那么,如何改进活动设计呢?通过翻阅心理学著作,我得到一个启示,中班幼儿较难用语言表达他人的内心情感,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以“高兴、生气、伤心”三个夸张的表情面具替换故事,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的表情表达了人不同的心情, 通过表情可以了解人的心情。活动前,我还在教室环境中设置了“情绪娃娃拼贴图”,让幼儿在平时的玩玩、贴贴中了解常见表情与相关心情的关系,为活动积累经验。

分析: 通常, 自我反思是在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之后, 但我的第一次反思是在实施活动之前, 我称之为“意识性反思”, 即对活动的设计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此时的反思步骤为:第一步,首先通过对问题“活动要走向何处”的质疑,明确了活动的方向;其次,通过对问题“这次活动要促进幼儿哪些具体能力的发展或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质疑,明确了活动的具体目标。第二步,不急于实施,而是反复地审视活动的设计初稿。根据以往经验, 我预测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防范策略,撰写活动设计的二稿。

(二)活动设计二稿

在活动环节1中用依次出现笑、哭、生气三张表情脸谱替换故事《贝贝伤心了》,幼儿讲述脸谱的表情、猜测原因。其他内容同设计初稿。

自我反思二

三个表情面具的导入在活动中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并支持他们积极地参与后续关于情绪的讨论与体验。

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谈论“朋友伤心时怎么办”时,没有任何辅助材料,只是依赖师幼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形式单调乏味。此时,幼儿由三个表情面具激发的高涨情绪直落峰谷。怎么办?我思考是否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幼儿一些具体的支持,如用图片呈现“安慰、擦眼泪、一起玩”等表现关心和帮助朋友的言行和方法,为讨论的深入提供具体媒介。

分析:这是对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我称之为“思索性反思”,即面对教学活动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具象的方法图作为幼儿讨论的媒介。

(三)活动设计三稿

在环节2中讨论“好朋友伤心(生气)时,你怎样帮助他”时,教师跟随幼儿的讨论即时出示方法图,如安慰、陪玩、擦眼泪等。其他内容同设计二稿。

自我反思三

“帮助朋友”方法的图片达到了预期目的 ,不仅有效地维持了幼儿谈论的积极性,还启迪了幼儿的思维,提出了“陪他说悄悄话、抱抱他、给他说笑话”等更多帮助朋友的方法。

但在这次试教活动中, 又发现了三个新问题。其一,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其二,在环节1幼儿借助三个表情面具认识了相应表情:高兴、伤心、生气,在环节2讨论“好朋友伤心时,你怎么办”时,幼儿常常走题谈论朋友高兴或生气时自己关心、帮助朋友的方法。我又一次查阅了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得知中班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说,引导幼儿认识了一种表情后,应该接着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学习关心具有这种表情朋友的行为和方法。因此,我将活动设计修改为高兴、生气和伤心三个表情单元。每个表情单元的教学层次为“这是什么表情—猜猜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朋友有了这种表情你应该怎么办”。然后再进入下一个表情单元;其三,在幼儿的情绪分享环节中,缺乏教师的参与、互动。教师对自己情绪的剖析,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还会帮助幼儿加深对他人情绪的认同和理解。

分析:我把对第二次试教活动的反思称为“修正性反思”,寓意是完善活动设计的细节。通过对第二次试教活动出现问题的质疑, 我发现了活动环节设计割裂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因而提出了调整策略:一个表情的学习内容组合为一个认知单元。

(四)活动设计四稿

活动目标

1.借助对自身情绪的体验 ,初步认识好朋友高兴、伤心和生气时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帮助好朋友的行为和方法。

活动过程

1. 出示面具“高兴”, 讨论高兴时的内心体验和高兴的原因,好朋友高兴时自己怎么办。

2. 出示面具“伤心”, 讨论伤心时的内心体验和伤心原因,好朋友伤心时自己怎么办。 (出示方法图“安慰、陪玩、擦眼泪”引导讨论的深入)

3.出示面具“生气”,讨论生气时的内心体验和生气的原因,好朋生气时自己怎么办。 (方法同讨论“伤心”)

自我反思四

这次教学反思是借助试教活动三的录像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为:(1)幼儿对自我情绪的认知比较到位,表述比较清晰,引起了同伴的共鸣, 印证了“幼儿对自己的情绪有能力用语言表达”。 (2)学习氛围比较为宽松、自由,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并且讨论得比较深入。 (3)“谈谈老师自己的事”使教师不仅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幼儿的学习伙伴,引起幼儿较大的情感共鸣, 对活动的推进有较好的效果。但活动中有些幼儿的反应,使我对表现帮助朋友的方法图产生了质疑:它可能限制了幼儿的开放性思维,造成幼儿想出的方法局限在方法图的范围内。用什么更为开放的方法替代这个方法图, 是我下一步要释疑的议题。

分析: 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我称之为“自评性反思”,是借助第三次试教活动的录像,仔细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对现有活动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发现下一步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自我反思的感悟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对教学活动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过程,在反复质疑和释疑中逐一筛选、淘汰不当的教育行为,调整、完善教育策略、方法,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活动设计及实践。

上一篇:物业管理项目经理培训下一篇:恋人早安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