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2024-09-01

初三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初三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初三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任教的班级一共是四个班,每个班有学生四十人,和初二相比,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观念有所稳定,这是优势;但同时和初二相比,科目也增多了,新增的化学相对比较难。这样,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势必对学习历史也造成不利影响。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

三.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法环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辅导,协调班级发展。

2、提高课堂利用率 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有限的,容不得忽视和浪费,必须抓紧,本学期这本教材共八个单元,23课,另外还有四节是活动课。历史课每周两节,一学期按十八周算,三十六节课,每节课讲完一课内容,仅剩九节课复习时间,所以这么看来,时间相当紧迫。因此,每堂课我必须完

成一课内容,如果,平时有特殊原因造成落课,必须想法找回来,这是课时的保证。另外,每节课的课堂时间一定要利用好,每节课是40分钟,其中5分钟用于复习前一课,还剩35分钟,讲课必须精讲,争取用25分钟讲完每节课书本内容,然后10分钟针对本课内容,适当找些练习题,使学生在每节课短暂的时间里,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充分利用故事导入,多媒体教学,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一列出,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比如:记忆力比较好的时间是在早上,反复记忆历史知识,对学习有进步的学生给以及时表扬,树立学习历史典型学生,建立学习历史的兴趣小组.,每班至少两名学生为兴趣小组成员, 单独辅导,让他们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形成特长,也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成绩。

3、抓好历史月考、期中和期末复习历史光靠平时的学习还不行,还离不开复习工作,因为学生的记忆力有遗忘规律,隔一段时间如果不及时复习,就忘得差不多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每月组织的月考,对遗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谓是及时复习,避免遗忘,除了学校组织的考试外,本学期我计划每单元都发一套单元测试题,共八个单元,另外,期中和期末测试题各两套,争取让学生多练习一些题型,避免考试前慌乱无章的局面出现,也避免考场上无从下手。

二、教学进度

周次 单元 课时 内容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第二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三课 西方文明之源

活动课 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1 至2 第一1111 单元

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五课 中古欧洲社会 第二3至第六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三单111111 4至5 第七课 东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元 第八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第九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第十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活动课 追访历史新闻6至第十一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四111111 7至8 第十二课 美国的诞生 单元 第十三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活动课 我看拿破仑

9至

10至中考复习与讲解 中考

第十四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十五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12至第五第十六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3至六单111111 第十七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元 14 第十八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十九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至第七

16至八单11111

元 17 第二十课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活动课 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 第二十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十二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第二十三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复习至

期末考试

篇2:初三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

2、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3、理解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

4、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难点是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课堂导入:

有一个谜语:在早晨有四条腿,到中午成两条腿,到傍晚又成为三条腿,这是什么?相传这个谜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物,他在路边用这个谜语刁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有谁知道这个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哪里?

自主学习:

一、金字塔的国度:

1、约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东北部 流域一个统一的 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最早的古文明之一。

2、古埃及的统治者俗称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 是权力的象征。最大的一个陵墓是 。

3、看课本第7页金字塔图文以及第8页 “修建金字塔”图文,你能想到的描述金字塔的词语有哪些?这两组图文对比,你对金字塔有何感想?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新月沃地指的是亚洲西部一个狭长肥沃地带,在沃地东部依两条河流形成农业区,叫 ,在 世纪, 王国的统治者 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 制国家。

2、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 ,有何影响? 。

3、阅读第9页楷体字及第10页俗语,想想,这部法典,是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的?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亚洲南部,由于 河的滋养,约 年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 制度,史称 。其影响是 , 。

3、通过课本10页楷体字,说出种姓制度的几个等级及其顺序。再结合11页表格,说说这几个等级的身份和职责。

4、12页“练一练”

合作探究:

1、11页“动脑筋”

2、12页“活动与探究”(同时结合8/9/10页的地图)。

精讲点拨:

1、金字塔是法老动用全国奴隶大兴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续生前的权威。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隶制阶级关系。

2、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也为之后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结合地图,新月沃地不能等同于历史上的两河流域,后者只是前者东面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一带。

达标检测:

1、古代非洲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的是: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伊利亚特的内容 B、一千零一夜 C、古 兰经 D、《汉谟拉比法典》

3 、乐山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西亚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选取的素材是: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论语

4、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导印度去旅游,他发现自己竟属于:

A、第一等级婆罗门 B、第二等级刹帝利 C、第三等级吠舍 D、第四等级首陀罗

5、今天的伊拉克仍然暴力不断。他所在的两河流域曾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现在该流域的文明古国是: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6、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7、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

8、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利益受到保护的见证是:

A、推行等级制度 B、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C、汉谟拉比法典 D、把佛教定为国教

9、古代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是:

A、狮身人面像 B、空中花园 C、木乃伊 D、 金字塔

10、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

A、 婆罗门 B、刹帝利 C、 首陀罗 D、 吠舍

11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篇3:初三历史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1. 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课本是会考命题的根本, 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 学生只有熟悉课文, 打好基础, 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 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离开了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 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 最基本的概念, 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原则, 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不是上新课, 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 还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

2. 专题复习,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信息, 但一时难以消化和吸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地归类总结。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 我们就要重新组合教材, 以历史线索为纲, 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并及时把同一类型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专题, 从而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如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 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联系起来的做法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

3. 少讲精练, 培养能力

进入第三阶段的复习后我们就要精编练习, 每周进行演练、培养, 然后根据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 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真正达到基础知识的深入内化, 从而既巩固基础知识, 又训练思维能力。之前的复习我们一直把握着复习的方向、方式、进程和内容, 学生只能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复习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内化知识,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 是一个学生主动消化和真正内化知识的过程, 这比我们从头到尾地强灌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梳理内化的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4. 讲清要点, 落实到位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面面俱到既不可能又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 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 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 尤其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要说清讲透, 落实到位, 不留疑点。如以初二《中国近现代史》 (上册) 为例, 就本册而言, 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召开的会议和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从2002年全国中考改革以来的历年中考试卷来看, 这些主干知识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 决胜中考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5. 通过比较,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较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 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关系到前苏联的最终命运。在此, 我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 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前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 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是前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 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然后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必然导致“此路不通”的结果。这个问题, 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前苏联解体的关系等。

6. 加强能力培养训练

篇4: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三;世界历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12-02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1、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2、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一:(略)

材料二:1914年,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

设问: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是那两个?②如果德国要加快发展步伐,还需要具备或者创造哪些条件?③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5: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学习要点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许多国家,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克、意大利等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8世纪前期,查里·马特实行改革,把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改为有条件的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2)9世纪后期,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

(1)经济上:的土地所有者。

(2)政治上: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时间: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曼彻斯特等。

(2)特点:产生于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

(3)斗争:向封建主争取自主权,方式有的是金钱赎买、有的是通过武力。其中的典型例子是琅城市民争取自主权的斗争。

(4)发展:市民阶级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廷,故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

(2)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3)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并被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

(4)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学习要点

一、希波战争

1.背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形成,开始对外军事扩张。

2.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经过

(1)公元前5世纪早期:战争开始,三次出征希腊。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取胜。

二、亚历山大东征

1.背景:亚历山大帝国起源于希腊北方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后,先征服希腊,组织东侵。

2.时间:公元前4世纪

3.过程:(1)第一阶段:征服小亚细亚,攻入埃及。

(2)第二阶段: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

4.结果: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

4.影响: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三.罗马扩张

1.背景: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强国。

2.时间:公元前3世纪开始

3.结果: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4.帝国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5.罗马扩张的影响

(1)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暴力;

(2)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习要点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创造者:印度人

2.传播者:阿拉伯人

3.发展经过:

①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②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

③12世纪初,这一简便计数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④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现在一的写法基本一致。此后,阿拉伯数字传遍了全世界。

二、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行纪》

1.马可·波罗其人

(1)国籍:意大利人

(2)经历: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担任朝廷官职,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游遍中国,考察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在中国生活了,从海路回国。

2.《马可·波罗行纪》

(1)作者:马可·波罗的狱友

(2)内容: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

(3)影响: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学法点拨

【透析1】明确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阿拉伯数字就是它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透析2】明确阿拉伯人在交流中的贡献。位于东西方之间的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人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透析4】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1)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2)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由此可见,元朝的强盛是推动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因素。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学习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1)创造者:埃及人

(2)特点:用图形表示事物

(3)影响:对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楔形文字

(1)创造者:两河流域人

(2)特点: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就像木楔一样。

(3)影响:被西亚古代各民族采用。

二、宗教

佛教

①背景:古代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②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③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④基本教义:佛教要求人们“忍耐顺从”以脱离苦难

⑤传播:

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

传播方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

①产生背景: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

②创立人:传说中的耶稣

③基本教义: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④影响: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

3.伊斯兰教

①背景:a.6、7世纪,半岛上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十分尖锐。b.阿拉伯贵族渴望建立统一的强大国家,人民也希望实现半岛统一。

②时间:7世纪初。

③地点:麦加。

④创始人:穆罕默德。

⑤教义: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

⑥经典:《古兰经》。

⑦作用:这种关于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促进民族统一。

学法点拨

【透析1】明确古老而神秘的文字有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甲骨文,也属于象形文字。例如初一时,大家已经很熟悉的“马”字,就是根据马匹奔跑的形态描摹下来的。

【透析2】了解字母文字的演变。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透析3】在书上标出佛教形成时的、时间及其传播的地理范围。

【透析4】在此要明确以下四点:根据“耶稣出生”的传说,把他诞生之年定为公元元年;—会形成于1世纪时的巴勒斯坦一带;其教义要求人们忍受苦难,与佛教相似;后来它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透析5】在书上标出伊斯兰教形成时的、时间、地点、主要教义和经典。

【透析6】要能认识伊斯兰教所起到的作用。622年,穆罕默德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率兵直逼麦加城下,麦加贵族承认他是政治和宗教领袖。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篇6:初三历史知识点上册

1、人类的形成

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

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⑷劳动创造了人;

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

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

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

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

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

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

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5、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标志:19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由于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26.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27.印巴冲突的根源:“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

28.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本质:领土争端。

29.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美国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1、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2、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3、“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4、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篇7:初三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1.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 )

A.象形文字、金字塔 B.甲骨文、青铜器

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D.耶稣、基督教

2.ISIS组织,翻译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是一个活跃在中东的极端恐怖主义组织,宣称自身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拥有权威地位,该组织信仰的神为 ( )

A.释迦牟尼 B.耶稣 C.穆罕默德 D.安拉

3.大化改 新使日本发生实质性变化是指 ( )

A .天皇掌握了实权 B.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

C.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 D.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

4.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

B.欧洲人最终完成了横渡大西洋、太平洋的环球航行

C.哥伦布在航行中并未到达印度

D.葡萄牙王室是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支持力量

5.“三权分立”即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机构共同存在、互相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当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制度。下列文件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是 (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美国1787年宪法

6.1789年7月14日,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

7.工业革命完成后,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巩固扩展,下列事件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 B.美国独立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D.俄国1861年改革

8.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纲领,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光荣的革命宣言。“它”是 (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9.被誉为“汽车之父”的发明家“卡尔•本茨”的国籍是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0.电影《乱世佳人》以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及其家人、朋友在战争乱世中生活的变故。这时美国出现的“乱世”是指 ( )

A.独立战争 B.工业革命 C.南北战争 D.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德国闪击波兰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2.下列事件中 与英德关系无直接关联的是 ( )

A.巴黎和会 B.慕尼黑会议 C.偷袭珍珠港 D.诺曼底登陆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 协约国集团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新秩序”指的是 ( )

A.维也纳体系 B.多极化 C.两极格局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4.罗斯福新政的中心 措施是 ( )

A.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C.对工业的调整 D.大力整顿银行

15.长春人民广场内有一座纪念碑,纪念碑顶部有一架飞机模型,为此纪念二战末期某国出兵中国东北时牺牲的飞行员。请问“某国”是指 ( )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5分)

17.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大型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教堂中也安葬着一些英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些见证历史巨变的大人物长眠于此。据此回答以下问题。(共16分)

(1)克伦威尔死后曾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后来一位复辟的君主下令将他的遗体锯开移除。请问这位君主是谁?克伦威尔因何事遭他如此痛恨?英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3分)

(2)牛顿逝世后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 堂,他获此殊荣,源于他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哪些贡献?(3分)

(3)达尔文逝世后也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写着:“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虽然并不完全。”请问“他把世界翻了一个个”是指达尔文提出了哪一理论?这一理论有何意义?(3分)

(4)丘吉尔逝世后也长眠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丘吉尔在二战中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为尽快打败法西斯奠定了条件,这是哪年的哪次会议?参会的各国首脑还有哪些?(4分)

(5)这些被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人物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3分)

18.二战题材的电影历来在世界影坛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受到历史爱好者、军事迷们的关注。根据以下几个二战题材的电影回答相关问题。(共11分)

(1)1971年的奥斯卡奖影片《虎!虎!虎!》是一部经典的二战影片 。虎、虎、虎是日本海军航空队在偷袭成功后发出的密语代码,意为“奇袭成功”。请问日本此次奇袭了哪个国家?这个国家有何直接反应?这次奇袭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4分)

(2)出品的电影《兵临城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苏联将领说:“本市承载着领袖的名字,它不仅是个城市,更是个象征,如果德军占领本市,全国就会瓦解”。请问该电影是以哪场战役为背景的?哪个国家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这一战役在二战中有何重要地位?(4分)

(3)1993年好莱坞电影《辛德勒名单》再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二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请问此时德国的元首是谁?他属于哪个政党?这一政党犯下了许多罪行,请你举出一例。(3分)

19.奥运会开幕式历来是历届奥运会的重头戏,它不光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也表现着历史的波澜壮阔。下面分别选自两届奥运会开幕式。据此回答相关问题(共12分)

(1)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手要跨越代表历届奥运会的横幅。当火炬手跨越到代表19第六届奥运会的横幅时却故意摔倒了,象征着那次 奥运会因战争而停办,请问这是哪一场战争?(1分)

(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有一个表演环节是“高高耸立的烟囱与大英帝国的光荣”。请问这表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

(3)的奥运会将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办。巴西地处美洲,如果开幕式中要表现一个关于美洲被发现的历史事件,你推测会是哪一事件?(1分)

篇8:初三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 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 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 形式呆板、僵化, 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 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 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 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 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 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 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 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 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 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 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 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 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 近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 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 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43页讲扁鹊时, 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 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 都精于医术, 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 中兄次之, 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 :“我长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 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 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 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 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 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 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 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 短小精悍,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 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中, 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 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 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 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 一个叫李延, 一个叫倪寻, 都得了头痛发热病, 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 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 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 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 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 你们症状相同, 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 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 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 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 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 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 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 不光指治病, 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 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 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 “矢”指箭, 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 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因”指根据, “材”指资质, “施”指施加, “教”指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 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 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 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 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起 (二) ”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 针对其“仁”的学说, 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 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 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 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 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 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 一年只有三季。”“哎, 您搞错了, 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 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 客人向弟子磕 三个头, 如果是三季, 弟子向客 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 从屋里走 出来, 弟子向前问道:“老师, 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 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 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 磕头!”弟子没法, 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 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 一年明明有四季, 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 蚂蚱春天生, 秋天就死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 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 磕三个头, 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 进行讨论、总结, 并根据其行为, 寻找其性格品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总结, 学生品味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对为什么“孔”文化能长久地占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上一篇:有趣的祭灶日作文500字下一篇:高一国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