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那些事儿作文

2024-05-30

学校那些事儿作文(精选6篇)

篇1:学校那些事儿作文

个别人正常点的班临近期末了,都是好好复习。都能做到三不,不作,不玩,不搞笑。而我们班却成功的把这三部都避免了。

我们班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下课嗨起来的嗨,放学疯起来疯。不过上课时特认真。我总觉得我们就像那老师口中的学霸。因为老师口中的学霸通常都是孩子中的孩子王,成绩中的第一名。成为了玩好学好两样都行的人。

同学们通常都会这么跟我说。“其实呢,人的成绩不完全是衡量一个人的办法。”你开始的时候,我纯粹是以为他们是为了逃避学习之后编出这么一个谎言来逗我。(我本以为他们是为了让我放松警惕,这样他们自己最后一冲考的比我高,排名自然就上去了。)后来听到妈妈也说了同样的话,我不禁开始思索这句话。后来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还要从一开始说起。大家想想,人一开始为什么要学知识?不就是为了懂更多的东西,这样才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吗?那么在大家再想想,如果一个人只会教科书里的东西,又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是不是值得思考。

我知道临近期末了,大家心里都很紧张,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笑话来缓解一下心情吧。

从前有一个人,参加高考了,刚准备进门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有些口渴,于是就去买了一瓶冰红茶。上午恰好是考语文,他写着,突然忘了谢谢惠顾的惠怎么写了。他心里想这下这瓶冰红茶可救了我了,结果一名开瓶盖一看,他就蒙了。上面写的居然是再来一瓶。

在这里我给所有学生期末考试加油!

篇2:学校那些事儿作文

当时我正在教室里“梦游仙境”呢,突然一声:“周,咋们去嗨皮”,这个声音立马把我从幻想里拉了回来。“嗨皮?”“我们去嗨皮干嘛?”,他说:“嗨皮就是嗨皮,午读后我们就不能再嗨皮了,你可别后悔哦”“那好吧!走你”。

一路上他披荆斩棘的冲在前面,我也只能尾随其后。朝着学校体育馆的方向走去,可学校规定午休期间只能在教室前的走廊活动,但我们总觉得在体育馆里才能放开的、尽情的玩。我们也只能偷偷的去,可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何时,冒出了一位老师,吓得我们直冒冷汗。我急忙跟同学说:“我们就当若无其事,互不相识,各走各的,怎么样?”“好的呀!”,我们俩便各自朝着两个方向走去,过了一会儿,我回头偷偷的瞄了一眼,老师走远了,我们俩继续悠哉悠哉地朝着体育馆走去,没走多久,体育馆便出现在我面前,这时我心里暗暗的想着:“ohmygod!体育馆我终于到了”,我们便开心的玩了起来,正玩得满头大汗时,远处传来“嗒~嗒~嗒!”的脚步声,我们立马躲在垫子底下,以为是哪位老师来了,可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空模校队的,我们这才放下心中的那块石头!这时我们也玩得差不多了,立马起身急忙走回教室。

篇3:学校那些事儿作文

记得那是在1981年的早春时节, 刚刚开学不久, 球类教研室的领导找我谈话, 说是由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由北京体育学院承办的一本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杂志, 正在筹办之中。因为缺少编辑人员, 组织上准备调我去, 问我有什么意见没有。这突如其来的谈话, 弄得我不知所措。因为我热爱教师的工作, 热爱我的学生, 打心底里不愿意去。可是我也知道“服从工作需要”的道理。于是我说:“如果是征求我个人的意见, 不去!如果是组织上的决定, 服从。”教研室领导觉得我说话实在, 也直截了当地说:“学院党委已经研究过了, 认为你比较合适, 决定调你去。如果你确实舍不得教师的工作, 调去后还可以兼上一点儿课。”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1981年3月23日是我到《学校体育》杂志报到的日子。之所以对这一天有如此深刻的记忆, 是因为从这一天起, 我就和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我曾为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杂志的进步、发展而欢欣鼓舞;我也曾为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杂志遇到的困难、挫折而伤心流泪;我曾为广大体育教师那种不畏艰辛、默默奉献的精神而挥毫泼墨;我也曾为某些中小学体育教师, 特别是民办体育教师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而著文呐喊!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杂志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已退休10余年, 但仍让我魂牵梦萦。这份情缘, 越结越深。

今年, 《中国学校体育》将走过第30个年头, 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在改革浪潮中诞生,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它反映了30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些成就, 记录了30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些主题和主要事件。

为学校体育鼓与呼

积极引导贯彻实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制度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也为了适应中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都渴望能有一份自己的刊物, 以反映他们的意志和希望, 使其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指示、要求, 也为其提供一个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切磋业务、进修提高的平台。因此, 在教育部与国家体委的关心与支持下, 在一批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体育》应运而生, 肩负起了历史赋予她的重任。

《学校体育》杂志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为学校体育工作鼓与呼。因此我们把这项工作定为杂志常抓不懈的工作, 并在创刊时就把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

我记得1981年《学校体育》创刊号就发表了教育部体育司调查组的《关于上海市崇明中学在录取新生时实行体育加试的调查报告》。这一报道对上海市崇明中学录取新生实行体育加试的做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一石激起千层浪, 该报道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紧跟着有关部门又召开了座谈会, 推广介绍他们的经验, 之后在三个省市进行试点, 后来扩大至八个。此后, 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推出一些试行办法, 这些杂志都进行了全程报道, 介绍了试点单位的经验与做法等。可以说, 《学校体育》为这项制度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 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招体育考试试行一段时间后, 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微词和质疑:认为中考体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反映;中招体育考试这么做, 只测试几项身体素质, 能代替体育课程吗?体育课学那么多东西, 只考这么几项, 因此在一些地方就导致了你考什么, 我们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 加重了学生负担等。不少地方和部门处于观望、等待、犹豫不决的状态。为了积极引导、深入推进这项工作, 杂志及时发表了题为《排除干扰把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的卷首 (1991年第1期) 。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制度试行后, 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歪风;加之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制度不够完善, 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人就抓住不放, 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大造舆论, 极力反对。而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却又偏听偏信, 贸然做出决定:暂停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当时, 不少省市都停止了中考体育, 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尽管这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 却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并导致学校体育工作一度滑坡。为此, 杂志针对当时出现的情况, 发表了题为《维护、巩固、完善升学考试体育制度, 防止学校体育工作滑坡》的卷首 (1996年第5期) 。

杂志一直跟踪报道试点单位的各种做法、经验与成绩, 为推行这一制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直至2006年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2007年中央7号文件的下达,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制度, 由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下来,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大力宣传《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1979年5月, 经国务院批准, 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 (简称“扬州会议”) 。会议交流了经验, 明确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地位和指导思想, 认真讨论了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四个《暂行规定》。这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迈出了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的重要一步。会后不久, 教育部与国家体委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草案) 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试行草案) 。

依据学校体育的两个《暂行规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 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制定政策法规,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1980年和1982年, 教育部对落实《暂行规定》进行了检查验收,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为今后的学校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两个《暂行规定》的基础上, 经国务院批准, 于1990年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委又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行政法规和管理文件。这些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 完善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体系和结构, 加强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建设, 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界重大的法规性文件, 在出台和调研阶段, 《学校体育》杂志就全程跟踪报道, 对贯彻和落实这两个文件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

在宣传这两个文件的过程中, 有两件事我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宣传, 一个是对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的宣传。如1982年冬, 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体育司汇报工作会上, 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体育司的领导让《学校体育》编辑部帮助将何部长的讲话记录整理成文, 编辑部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我看了何部长的讲话记录后, 很受教育和鼓舞。何部长站在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 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的体质健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学校卫生工作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条件保障五个方面, 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我觉得何部长的讲话非常深刻、非常辩证。其中有一个细节,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何部长针对当时学校体育工作及其评价过于偏重竞技体育的问题, 提出了“三为主”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以普及为主, 以经常锻炼为主;但紧接着他就说, “为主”不是“唯一”, 强调“三为主”, 并不排斥课余体育训练。于是, 我将何部长的讲话分为五个部分整理成文后, 取名为:《要采取有效措施, 扎扎实实搞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何部长签发后, 该文在1983年第1期《学校体育》上发表,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三为主”的精神, 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讲话的许多内容, 我觉得直到现在仍然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还有指导作用。

积极宣传“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 下达了一系列文件、主办了一系列现场会, 《中国学校体育》无一遗漏地做了全面的宣传报道, 总结推广了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 对全国各地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的精神在《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里就有所体现, 即保证学生每周两课、两操、两活动;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则明确规定:“各级学生都要保证平均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到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就更加明确地对大中小学做出了“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的统一规定。

关心基层体育教师, 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先后联合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 组织开展了“全国千名农村优秀体育教师”与“全国千名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与表彰活动。

为了表彰为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 我社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在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的领导、支持下, 于1990年发起“全国千名农村优秀体育教师”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地 (市) 、县 (市、区) 等各级教委与体委的直接组织、领导下,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92年, 杂志社又联合《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组织开展了“全国千名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 这项工作在当时的反响也很大。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还亲自参加了颁奖表彰活动。为什么要搞这类活动呢?主要是发现各地针对体育教师组织的评优活动很少, 除非有特别突出的贡献, 否则体育教师很可能一辈子都评不上地方的先进, 更别说全国的先进了。因此我们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评选表彰活动, 对广大体育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也引起了一些社会人士对体育教师这一行业的关注。而体育教师也感到:我的劳动、我的职业有人关心了。心里感到特别温暖, 干起工作来也特别卖力。

在反映基层体育教师的心声方面,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些地方的学校, 在教师评职、定级、调资、农转非、分配住房、发展党员、评选先进时, 存在鄙薄甚至歧视体育教师的现象。有些体育教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 流着泪写信给编辑部, 诉说他们所受到的种种歧视, 并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我们不求照顾, 只求公道。”这呐喊声真是撼人肺腑。杂志随即发表了《要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的卷首 (1992年第5期) 。相较之下, 民办体育教师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就更多了。于是杂志又发表了《要高度重视民办体育教师的工作》的卷首 (1993年第2期) , 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积极宣传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过去常说我国有80%的学校在农村, 80%的孩子在农村学校就读。近些年, 随着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学校和学生的数量不像过去那么多了, 但我们始终坚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面报导教育部树立的农村学校体育先进县的事迹和在山西临汾、广东遂溪、安徽凤阳、江苏江宁、甘肃临泽、四川岳池、辽宁宽甸等地召开的一系列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观摩研讨会, 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

杂志一直在为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呐喊。在上世纪90年代, 先后发表了《应该抓好这个大头——论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 (1991年第2期) , 《下决心抓落实——再论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 (1991年第4期) , 《调查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措施责任到人——三论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 (1995年第6期) , 《一定要真抓实干——四论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工作》 (1995年第4期) 四篇卷首。

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务必从教育战略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 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这一领域。”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 国家教委于1996年秋在辽宁宽甸召开“全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杂志结合这次会议的召开, 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工作重点的转移, 于1996年第6期发表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确方向, 重点抓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卷首。

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摇旗呐喊

2001年, 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怎样改革?理念是什么?体育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广大体育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 《中国学校体育》拿出大量版面进行全方位报道, 如, 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何正确贯彻落实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开设了海外体育课程标准简介专栏;增设了新课程标准解读系列讲座;开办了体育教改论坛专栏和体育教学门诊专栏;设立了一线话题专栏讨论教学改革;介绍全国各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动态与经验;开展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优先选登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优秀稿件;特邀专家为基层体育教师答疑解难等。

同时, 杂志兼顾了大学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做法、经验、问题与对策的报道。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30年,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 经历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 见证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坎坷与发展。如今, 党和政府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更加重视, 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也更加关心, 我相信, 《中国学校体育》必将在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祝愿《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明天更美好!

应该办一本什么样的刊物

1981年3月23日, 我去《学校体育》编辑部报到时, 怎么也没有想到, 这样重要的一份全国性刊物, 编辑部竟然设在办公楼顶层的一个走廊里。冬天, 北风呼啸, 冻得我们手脚发麻;夏天, 烈日直晒, 热得我们汗流浃背。工作条件之艰苦, 可以说是当时的全院之最。但编辑部的同志们似乎全然不顾, 大家都坚信:创业的艰辛是暂时的, 杂志的前途是光明的。

经过30年的努力, 我认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基本上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学校乃至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实现了创刊的目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明确办刊方向, 做好“三个服务”:一是做好为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服务;二是做好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服务;三是做好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 特别是基层体育教师服务。

在具体编辑工作中, 实现三个依靠:首先, 充分依靠学校体育各级行政管理部门, 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政策法规、中心工作等, 尽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宣传出去。这一依靠大大提高了杂志的权威性。其次, 充分依靠学校体育的学术团体和体育教研员, 这一依靠大大提高了杂志的学术水平。最后, 充分依靠学校体育的知名专家与一大批骨干体育教师, 这一依靠使杂志大大加强了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在宣传内容上, 做到“三个为主”:一是大中小学, 以中小学为主;二是理论与实践, 以实践为主;三是国内与国外, 以国内为主。我觉得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这本杂志现在之所以在中小学的影响较大, 在大学影响较小, 就是与杂志的定位有关, 这符合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大学一般比较关注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也比较适合大学教师的需要。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并不是一本纯学术期刊, 因此就不能办得太学术化。

在编辑作风上, 做到三个负责:一是对读者负责;二是对作者负责;三是对第一篇稿件负责。

此外, 还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 (30年来, 刊物不仅从来不收取版面费, 而且会付给作者一定的稿费, 这在科技期刊中是很罕见的) 。二是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 坚持贯彻“双百方针”。这一点与我们编辑有一定的关系, 如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些政策法规, 如果有人不是从关心爱护的态度出发, 老是在那里横挑鼻子竖挑眼, 老是在那里唱反调, 那就不行。但是, 任何政策法规都不是十全十美、无需改进的, 因此, 要允许而且要欢迎别人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利于学校体育的有关政策法规、方法措施更加完善。三是坚持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反映读者的声音, 为读者排忧解难。

长期的编辑工作, 也让我个人收获很多。毫不夸张地说, 编辑工作塑造了我的后半生。对《学校体育》的编辑工作, 一开始我真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 觉得自己是学体育的, 工作的性质没有脱离自己的专业;上大学时还当过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 负责全院黑板报的组稿、编辑和出版;毕业后, 搞过教学管理, 当过教师, 编过教材。现在让我当编辑, 正合适, 不就是改改稿嘛, 岂非“小菜一碟”?可是到了编辑部后, 才知道, “学校体育”对我来说, 其实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天地。

过去教术科的我, 基本上不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 不明白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 不清楚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有哪些, 不晓得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动向;甚至不知道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怎样工作的, 他们都在想什么、干什么, 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更不知道学校体育界都有哪些著名的专家、学者, 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是什么。可谓“两眼一抹黑”。

初当编辑时, 我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审稿, 拿到一篇稿子, 既不知道前人在这方面都有过什么研究成果, 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的基础知识, 更不了解基层体育教师的需要, 所以很难决定取舍。即便是加工修改, 也还有一套我根本不了解的编辑规矩。我为自己知识的贫乏和夜郎自大的心理感到羞愧。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老编审王占春先生是我的忘年之交。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当一名科技书刊的编辑, 光文字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熟悉编辑业务, 还要了解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 更要有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站在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最前沿, 才能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脉搏, 反映基层体育教师的需要, 驾驭杂志的编辑方向。”我想既然干上了编辑这一行, 就要按照王老先生的教导去做, 绝不能当一名“文字匠”, 应当走一条编辑与学者相结合的道路。为此, 我自动放弃了兼课的差使, 全身心地投入到杂志的编辑工作中。

一切再从头开始。我如饥似渴地重新学习教育理论、体育理论、编辑学和学校体育学等;请教学校体育的专家、学者和老编辑;到基层中小学去, 看体育教师上课, 组织指导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队训练;与教师们一起搞教研, 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就这样, 我一头扎了进去, 慢慢地发现这里别有洞天,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崭新天地。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自1981年创刊至今, 整整30年了。这3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30年。30年来,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留下了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足迹, 记录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业绩;同时也陪伴了我的成长, 陪伴了我后半生的人生历程。

这些是我个人专业成长的一些体会。之所以要讲这些, 是想让大家在与我一起分享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了解编辑工作和杂志工作的重要性和辛苦程度的同时, 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 增长自己的才干, 努力肩负起为学校体育、体育教师鼓与呼的历史重任。

我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验自2001年秋开始启动, 至今已整整10年。必须肯定10年的改革实验大方向是正确的,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 通过改革实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 对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与解读。教育行政部门对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十分重视,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所以课程标准修订稿至今还未正式公布。耗时长达10年时间, 不可谓不重视、不谨慎。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中, 基层体育教师存在的一些困惑, 理论界出现的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改革实验中产生的不同做法, 应当说是正常的、积极的, 是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 而且也是学术繁荣的一种表现。

目前, 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即将公布, 为了保证下一阶段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 为了保证新课程标准能够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一是, 要正确认识与对待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我觉得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产生的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虽说是正常的, 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 在解读与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中, 有些看法与观点, 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看问题不够全面、不够辩证, 甚至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下列一些问题上:

1.课程改革的依据问题, 或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 或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或强调学科发展的需要;

2.课程的多元目标与核心目标的关系问题;

3.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

4.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5.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规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问题;

6.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与培养体育能力的关系问题;

7.体育教学 (或体育学习) 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问题;

8.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

9.体育课程学习的制度性与趣味性的关系问题;

10.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关系问题;

11.教法改革中的多样性与实效性的关系问题;

12.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问题。

如此种种, 这些问题, 虽然有其矛盾对立的一面, 但它们又都是培养人的需要, 都将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上得到高度统一。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们不能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 变成相互排斥、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关系。我觉得这些大都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比较基本的问题, 也是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上, 学校体育界, 特别是学校体育理论界, 应当求大同存小异, 力求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否则, 基层体育教师就容易感到无所适从。

二是, 课程与教学改革应当结合中国学校体育国情, 使我们的改革更具有中国自身的特色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当然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与经验,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必须从我国的学校体育国情出发, 从实际出发, 否则就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中国的学校体育国情,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水平。

2.中国的党和政府关心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 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3.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忠于学校体育事业, 热爱本职工作, 具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

4.中国幅员辽阔, 地域与气候条件差别较大, 学校体育的发展极不平衡。总体来说, 投入不足, 场地器材设施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5.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兼职教师 (小学) 占有较大的比例, 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时还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6.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与体育素质参差不齐。

从总体上来说, 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 还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诚然, 政府有责任积极优化体育课程资源, 但毕竟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有较大差距, 许多问题并非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一些问题与困难。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的:“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所以, 体育课程改革不能不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情, 特别是体育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执行力。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那么再好的改革理念也难以落实。说到这里, 我想起了刘泽化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 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 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 自己的起点在哪里, 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 以及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向前迈进。”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好, 值得我们记取。

三是, 要加强对体育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订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毫无疑问,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这一问题, 大家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但何为体育教学质量, 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却存在不同的认识。看同一位教师的同一堂体育课, 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说课上得好, 生动活泼, 富有新意, 教学质量高;有的则说课上得不怎样, 华而不实, 学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很显然是评价标准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反映了不同的教学质量观, 而不同的教学质量观, 又反映了对课程教学的不同价值取向。

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元目标, 是由多元价值所决定的。新课程在这一问题上是有所发展的, 这无疑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但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研究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凯研究员, 在2007年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上作的《新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中指出: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目标。所谓核心目标, 就是该课程所特有的, 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而课程的非核心目标, 是与其他课程所共有的。河南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的赵超君老师在《关于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的思考》一文中也指出:“如果一门课程存在多元价值的话, 其中必有一种居于主要地位的价值, 即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课程基本特征的反映, 也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标志。”“课程的核心价值决定并支配着课程的核心目标。如果一门课程存在多元目标, 核心目标则是与课程性质和课程核心价值高度吻合的, 在诸多目标中居于主体和首要地位,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作为思维主线的目标。”

那么, 在体育课程多元目标体系中, 哪些是核心目标?哪些是非核心目标?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否则我们就很难研制出一个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 体育教学改革就将失去明确的方向, 一线教师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希望能在学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下,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和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能组织专家、学者, 根据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研制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四是, 要加强理论学习, 踏踏实实地把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但我觉得这次改革在理论上似乎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如, 这次课程改革说得最多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等等, 但对这些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体系、适用范围、优点与弊端、实践结果及发展演变等, 许多人还不太清楚, 或是一知半解, 或是人云亦云。

又如,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提法, 用得也很多。对这些理念或提法的来龙去脉也研究得不深不透。大家都认同必须“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但对“学生主体” (相对于成人、教师、科学家、公务员等) 的特质, 对“学习主体”自主性与制约性的关系等许多深层的问题, 并不一定十分清楚。如果弄不清楚, 或是一知半解, 我们就很难在体育教学中正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弄不好还会把学生误解为“上帝”, 由学生说了算, 学生在课堂上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再如,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继承与改革问题。自1903年在我国正式开设体育课,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 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有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继承?哪些东西值得继承?存在什么问题和弊端?如果我们不去认真总结研究, 势必造成该肯定的经验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肯定, 该否定的弊端也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否定。

如此等等, 我觉得应当静下心来, 加强学习和研究, 要注意克服浮躁心理, 踏踏实实地把我们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篇4:那些学校禁止的事儿

禁止使用免费电子邮箱

2000年,美国部分中学禁止学生使用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原因是波士頓一所中学的一名学生收到一封电子恐吓邮件后,学校保卫部门在调查时发现,由于此邮件的来源是免费邮件系统,即使是通过学校的电脑发送邮件,也没有办法查到发件人的确切身份。

此外,校方管理人员还发现,由于学生普遍使用互联网免费电子邮件服务而不是学校局域网络,导致学校网络的负荷猛增:也增加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为了方便管理,又可以让学生继续使用电子邮件,这些学校计划为学生提供局域网专用账号,并予以登记,只要征得家长同意,就可以申请邮箱使用。

禁止使用iPod

2009年,美国部分学校给学生发出禁令:禁止在校内使用iPod等音乐播放器,理由是防止学生把答案下载或录制在播放器里,在考试时偷偷收听。

这个禁令的起因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一所高中的管理人员发现,校内某些学生在网上搜索公式等资料下载到播放器上,为作弊做好准备。

不仅是加州,西雅图、华盛顿等地的一些学校也颁布类似禁令,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视iPod为洪水猛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大学从2006年就开始向学生提供iPod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而这所大学的作弊现象不升反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加强了对学生诚实品质的引导和培养。

禁止带手机进课堂

2007年,美国222所公立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起因是密尔沃基技校某位学生在学校与他人起了点纠纷,就发短信招来一名校外人员,引发了一场小型骚乱。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科学部)通函全国各教育委员会及学校,明令禁止国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理由是“日本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不听讲,一味热衷于低头发短信或抬头(用手机)拍照的现象”。

这条禁令看似合情合理,既能防止学生因为玩手机而不专心学习,又能防止学生通过手机招来外部麻烦。但家长对此的反对声却相当激烈。美国的家长们声称学生经常会遭遇人为或自然袭击,例如屡次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或飓风、海啸等,如果孩子不能在学校使用手机,一旦发生危险,家长和孩子将会失去联系。日本的家长也持相同的态度,认为学校如果非要限制手机的使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上学时学生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放学时交还等。

禁止用红笔批作业

2012年,英国有数百所学校禁止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原因是:有研究发现,老师用红色笔批改作业,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上,同时红色“具有挑衅性”,会对学生“造成威胁”,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禁用红笔可以防止学生感到不安,有益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这些学校的学生家庭作业本上多出现用绿色、蓝色、粉红色、黄色笔,甚至是铅笔标注的勾勾叉叉。

禁止私家车停在学校附近

2011年,一些英国学校规定:禁止私家车停在学校附近,一旦违反,车主将面临最高120英镑的罚款。原因是很多家长开私家车送孩子上学,造成局部交通拥堵。

很多“爱子情深”的家长反对这条禁令,称学生步行上下学不方便、不安全。针对这个情况,英国政府早在2007年就宣布出资400万英镑开展“校车计划”,规定中小学生(年龄为5-16周岁)中,年龄不足8岁,而家距离就读学校的超过2英里的,或年龄超过8岁,家距离学校超过3英里的,可以免费搭乘政府安排的校车。据英国交通运输公司福斯特集团统计,截至2010年,英国近90%的学生被安排搭乘校车上学,而各地清晨的交通拥堵现象也有所好转。

禁止学生着装暴露

2009年,法国南部埃松省一所公立中学发布禁令:禁止学生穿破洞裤和未及膝的裙子。原因是校园里经常看见女生穿超短裙,男生穿着“百慕大短裤”(一种长至膝上两三公分的短裤),显得不太庄重,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也有一些学校采取较为缓和的方式限制学生着装。在凡尔赛的一所公立中学里,如果发现女生穿着过于暴露,老师将会给她们提供一件朴素的外罩;如果有女生穿短裙,则会被学校要求换上单色连体服,以示惩戒。法国东北部兰斯城一所中学如果看见男生穿着低腰裤,学校则会给他提供一副背带。

禁止家长向老师送礼

2006年,澳大利亚很多学校发布禁令:“禁止家长给老师送礼”。比如澳大利亚圣安德鲁天主教学校规定:该校老师若收取“不合常情”的礼品必须上报。该校校长给出的理由是:“师生关系需要受到公开监督和公正评判,不应发生老师偏爱特定学生的事情。”

家长们希望通过给老师送礼,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照顾。但是随着“送礼”风潮的兴盛,送的东西越来越贵重,有的甚至是高级饰品、汽车音响、礼券和体育赛事门票等,远远超出了澳大利亚教育部门的规定:公立学校员工和各州教师不得收取价值超过50澳元(约合38美元)的礼物。于是学校干脆禁止老师收礼,杜绝“贿赂”行为,还学校一片净土。

禁止《哈利·波特》

2003年,J·K·罗琳的第五部小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市时,立即受到全球书迷的抢购,但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马拉纳沙基督教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禁止《哈利-波特》系列书籍进入学生图书馆。

该学校校长的理由主要有二:

一是认为巫术与魔法都是邪恶的行为,而《哈利·波特》则鼓吹学习巫术和魔法能成为优秀的巫师;二是认为本书丑化了不会魔法的普通人,贬低他们为“麻瓜”,这是对普通人的不尊重。

这位校长补充道,莎土比亚的名著《麦克白》和《哈姆雷特》虽然也描写邪恶巫术,但并未将其美化,所以我们的图书馆并不排斥,此外,对《哈利·波特》的禁令仅限于学校及校图书馆,如果学生在校外其他地方或家里读《哈利·波特》,学校并不干涉。

禁止通宵网游

nlc202309041326

韩国在2011年颁布了一条法案,要求国内网络游戏公司在午夜12点切断注册年龄在16岁以下的用户的服务,并于第二天早上6点恢复。以此防止中小学生因为通宵玩网游而影响白天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这条法案生效之前有一年的等候期,以便网络游戏公司为此进行准备。除此之外,政府还考虑要求网络游戏公司限制年轻用户的上网时间,规定一个星期或一天最多只能上几个小时网。新修改的《青少年保护法》也规定,19岁以下及高中以下学生禁止在晚上10点后出入网吧,从而杜绝青少年通宵上网的现象。政府通过法律来确保学生的健康和睡眠,实在是学生的福音。

禁止学生喝运动饮料

2010年,日本部分县市的学校禁止学生在学校饮用运动饮料,理由是运动饮料含糖分过多,且不同品牌有不同成分,饮用过多可能会影响健康;大阪市教育委员会承辦人也表示,饮用运动饮料和喝果汁一样,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购买的品牌及价格也不同,会让学生之间产生差距感,导致不良R-%。

虽然学校禁止,但政府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由于日本局部地区天气炎热,许多学生会因此中暑。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预防中暑的措施中,说适度补充盐分及矿泉水能帮助缓解中暑现象,并认定了能预防中暑的运动饮料品牌。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文部省也表示,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规定,能否饮用运动饮料由地方县市政府及学校自行决定,政府意见仅供参考。

禁止师生穿皮革衣服和鞋类

2010年,印度喜马偕尔邦政府决定,在所有学校实行禁令:禁止所有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穿皮革衣服和鞋类。该邦教育部部长夏尔玛给出的理由是:喜马偕尔邦是印度环境最优美的旅游胜地,应该在保护动物、维护自然环境方面走在前面。而皮革制品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粗暴索取,是对环境不友好的一种行为。

禁令发布后,教育部门也将这项规定通知了所有学生的家长。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学生在学校里都不准再穿皮鞋,学生的校服也一律改用非皮革材料制作。喜马偕尔邦除几所高校之外,还拥有15000多所中、小学,其中就读的学生大约有100万人,如果这么多人都不穿皮制品,那么将会有很多动物得到保护。

禁止搜查学生书包及其他私人物品

2007年,台湾“教育部”正式公布“教师辅导管教相关办法”,规定校方只有在有相当理由或合理怀疑时,才能在第三者陪同下,由学务处检查学生身体及私人物品。这意味着学校以前实行的在朝会或校门口翻学生书包,以及传统的全班书包检查等“校园安全检查”行为,再也不能任意实施了。

“教育部”认为此举是为了保护老师,不让他们因管教学生而触法。因为过去经常发生老师因没收学生所持有的违禁品,而在路上遭遇警察临时检查的案例。而草拟这项办法的教授认为此举是为了“让校园学生身体自主权及人格发展权得到合理保障”,只有在有相当理由或具体证据显示特定学生可能涉及犯罪或带了校园违禁物品时,才能由学务处进行在第三人陪同下搜书包行为。

禁止中小学卖零食

2010年,西班牙卫生部下令要求小学搬除贩卖零食和甜品的自动售货机,并禁止学校出售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同时给中学校园规定可出售的低脂肪、低糖和低盐分食物名单。目的是减少西班牙日益突出的儿童肥胖现象。目前西班牙有17%的小学和60%的中学设有这类自动售货机。卫生部长希门内斯说,禁令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他们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吃更加健康的食物而不是垃圾食品。

在这条禁令之前,2006年西班牙塞维利亚省卡莫纳市就要求孩子们远离诱人的香肠、面包和糕点,多吃蔬菜、豆类和水果;并要求家长调整家里饭菜的成分和质量,老师和医生共同监督孩子进行各种肥胖检查。

无独有偶,新西兰在2006年也启动一项禁令:禁止学校小卖部出售容易导致体重超标的食品和饮品,目的是抑制孩子们过度肥胖。

编辑王慧

篇5:学校里的那些事儿作文350字

我们班同学大部分都是很守规矩的,每次我去的时候,他们都在自学的看书,可是今天我去的时候不知怎么了,个个都抱着作业,像哭过一样。我找了一个同学问才得知,他们是中午作业都没写。

不过这件事也不怪他们,因为中午的作业太多了,忙着忙着恐怕也就忘了。而且当时老师说的时候已经是下课了,基本上没有几个同学在班里,他让在班里的同学和其他人说一下,可是玩着玩着,老师说的是也就当耳旁风了。

篇6:暑假那些事儿作文

“不行!你要么在家做作业,要么在家看书,反正除了星期天,你都别想玩电脑!”妈妈放出了狠话,就像一盆冷水浇了我一个透心凉!

“老妈呀,你可不可以……”

“不行!说什么也不行!”老妈毫不妥协。

不久,我的脑子里就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妈妈也就是说说,她经常不在家,我趁她不在家时偷偷地玩儿电脑不就OK了!”

这天,妈妈上班去了,我就偷偷地打开笔记本电脑,玩起了游戏。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就玩儿一个小时,然后写作业。”可是,那游戏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使我不能自拔,我从早上八点一直玩到了十点,作业还一个字都没写。

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楼道里传来一阵“嗒嗒嗒”的高跟鞋踏楼梯的声音。我立刻拔了电源,坐在桌子前装模作样地写起作业来。写了两三分钟,那高跟鞋的声音就听不见了。哦,可能是邻居吧!于是,我重新启动电脑,继续玩游戏,那真叫一个爽啊!

又玩了大约半个小时,楼道里再次响起了“嗒嗒嗒”的脚步声,我想:“又是邻居哪位阿姨下班了吧?”这么想着,我并没有关电脑。可是,这一次不对劲儿!因为我已经听到了钥匙插进锁孔里开门的声音,我这时才知道自己失算了。我急忙把插头一拔,把笔记本一合,飞一般地坐到桌子前,继续装模作样地写作业,心脏却像个小鼓一样“咚咚咚”地跳个不停。

妈妈进了屋,走到我的房间,先摸了摸笔记本的显示屏,然后又看到我在写作业,就一边往客厅走一边说:“嗯,今天表现不错,知道自己写作业了!真的没玩电脑!妈妈要好好表扬你,给你做个鱼香肉丝怎么样?”

“妈妈万岁!”我急忙高呼,一颗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伸手摸摸电脑的电池,妈呀!好烫啊!幸亏妈妈没有摸电池!要不然……我的汗当时就下来了!

上一篇:煤矿停产报告下一篇:回龙镇中学“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自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