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课件

2024-08-27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课件(通用6篇)

篇1:《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课件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2、极化效应

3、城市规划实施

4、区域规划

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土地价格

8、城市交通

9、城市规划编制

10、城镇体系

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12、城乡发展

13、修建性详细规划

14、城市环境保护

15、城市绿化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A 西谛的工业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 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 物质空间决定论 C 综合多功能 D 大众参与

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 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 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 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

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类用水 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B 潜水和承压水 C 潜水和地表水

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

7、(),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A 承载性

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 地租 D 地价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A 城市主干道 B 城市次干道 C 各级道路 D 各级支路

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 B 相同于 C 高于

D 没有关系

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A 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 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C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D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值道理念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以及()。

A 气体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B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C 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D 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12、假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其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 B 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C 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 盛行风向的两侧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有()。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B 城市交通工具 C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D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14、大城市网干道密度干网(km/km2)建议一般选用:()。A 3%~5% B 2.5%~4% C 2.4%~3% D 2.2%~2.6%

15、下列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是()。A 古都型 B 传统文化型 C 风景名胜型 D 特殊职能型

16、()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A 人口多少和隶属关系 B 经济水平和面积大小 C 经济水平和隶属关系 D 人口多少和面积大小

17、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不包括()。A 人口老龄化 B 家庭核心化 C 生活闲暇化 D 工作稳定化

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A 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 风景良好的地区

C 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 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19、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进程作用表现在()。A 农村的引力和城市的推力 B 农村的衰败和农村的衰败 C 农村的兴起和城市的衰败 D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20、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A 现场踏勘或观察 B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C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 文献资料的运用

21、城市道路分类中,按道路功能的分类可分为()。A 快速路和干路 B 干路和次干路

C 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D 交通性道路和娱乐性道路

22、下列不是田园城市特征的选项是()。A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B 公园在最外围

。)C 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D 沿公园建公共建筑

23、航空港与城市间的距离应该在()范围内。A 10km

B 20km

C 30 km

D 40 km

24、广场的规划主要是研究()。A 确定广场的位置,用地规模和形状 B 确定广场面积大小和形状。C 确定广场类型。

D 确定广场建筑物性质

25、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是()。A 500M

B 1000M

C 1200M

D 800M

26、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A 防火、防震灾、防空 B 防火、防水、防泥石流 C 防震灾、防空、防自然灾害 D 防火、防震灾、防水

27、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A 经济

B 速度

C 规范

D 秩序

28、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B 城市规划 C 历史沿革

D 城市居民的认知

29、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 B 5 C 6 D 7 30、下列不属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是()。A 历史文化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B 城市特有的传统文物、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C 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况 D 城市现存地上地下受保护动、植物

三、多项选择题。)层住宅无论从建)

1、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A 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 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 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A 相互依存

B 相互对立

C 相互促进

D 相互制约

3、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A 整体性

B 依赖性

C 开放性

D 层次性

4、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大都

D 宋东京

5、《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A 整体性

B 系统性

C 过程性

D 动态性

6、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A 功能理论

B 决策理论

C 计划理论

D 规范理论

7、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A 主要的金融中心 B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 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8、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A 恩温卫星城理论

B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 霍伊特扇形理论 9、21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 可持续发展 B 知识经济

C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 互联网

10、下列属于知识经济特点的是()。A 科技创新

B 信息技术

C 资金流动

D 人力素质

11、当代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在哪些方面()。A 都市村庄 B 生态住区 C 大学城 D 产业园区

12、目前阶段,我国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A 法规体系

B 编制体系

C 行政体系

D 总体规划体系13、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城市住区三大目标是指(A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作用

B 保证生活基本质量

C 创造有机多功能综合体

D 与自然协调

E 功能的分区与联系

14、城市规划的作用是()。

A 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B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C 重要的政府职能 D 监督职能

15、城市规划调查所包括的内容有()。A 社会环境的调查

B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C 城市特色的调查

D 城市性质的调查

16、对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的方面()。A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B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的需要 C 城市用地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

17、制定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B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C 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D 促进城市现代化。)

18、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原则有()。A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B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C 城乡一体,统一规则

D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19、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问题包括()。A 城市用地布局艺术

B 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C 城市轴线艺术

D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20、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有城市都必须提供的图纸是()。A 城市现状图

B 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

C近期建设规划图

D 城市总体规划图

21、分区规划文本的内容包括()。A 分区土地利用原则及不同使用性质地段的划分 B 工程管网及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要求 C 分区规划的性质

D 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保护管理要求

22、城市分区规划中应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A 红线位置

B 断面

C 控制点坐标

D 坡度

2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包括()。A城市规划区范围

B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C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D城市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程度

24、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B 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C 市区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D 分区内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2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内容包括()。A 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B 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C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D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6、城市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除外)的特征有()。A 运量大

B 分散化经营

C 节省道路空间D 污染小

2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常见的工程管线由()。A 给水管道

B 排水沟管

C 电信线路

D 道路贯通

28、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B 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和目标

C 规划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

D 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29、保护规划内容包括()。A 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 B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C 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

D 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

30、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主要表现为()。

A 出让城市土地所有权,从而既实现符合规划的物业开发,又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B 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C 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

D 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简答题

1、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哪些阶段?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3、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5、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8、什么是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其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9、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有哪些?

10、城市分区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12、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是什么?

13、管线共沟敷设原则是什么?

14、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是什么?

15、什么是行政区划,其基本要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论述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2、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3、论述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4、论述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3、城市规划实施: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4、区域规划: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法规体系有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纵向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横向分为基本法和配套法两个方面。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7、土地价格: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8、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

9、城市规划编制:目的是为了实施,即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10、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

12、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13、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4、城市环境保护: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15、城市绿化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B)。A 西谛的工业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 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B)。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 物质空间决定论

C 综合多功能 D 大众参与

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C)。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B)。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 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 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 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

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D)。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B)类用水 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B 潜水和承压水 C 潜水和地表水

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

7、(A),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A 承载性

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 地租 D 地价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D)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A 城市主干道 B 城市次干道 C 各级道路 D 各级支路

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C)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 B 相同于 C 高于

D 没有关系

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C)。

A 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 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C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D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值道理念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 综合整治规划以及(B)。

A 气体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B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C 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D 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12、假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其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C)。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 B 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C 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 盛行风向的两侧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有(B)。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B 城市交通工具 C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D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14、大城市网干道密度干网(km/km2)建议一般选用:(A)。A 3%~5% B 2.5%~4% C 2.4%~3% D 2.2%~2.6%

15、下列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是(B)。A 古都型 B 传统文化型 C 风景名胜型 D 特殊职能型

16、(D)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A 人口多少和隶属关系 B 经济水平和面积大小 C 经济水平和隶属关系 D 人口多少和面积大小

17、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不包括(D)。A 人口老龄化 B 家庭核心化 C 生活闲暇化 D 工作稳定化

1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C)。A 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 风景良好的地区

C 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 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19、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进程作用表现在(D)。A 农村的引力和城市的推力 B 农村的衰败和农村的衰败 C 农村的兴起和城市的衰败 D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20、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C)。A 现场踏勘或观察 B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C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D 文献资料的运用

21、城市道路分类中,按道路功能的分类可分为(C)。A 快速路和干路 B 干路和次干路

C 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D 交通性道路和娱乐性道路

22、下列不是田园城市特征的选项是(B)。A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B 公园在最外围

C 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D 沿公园建公共建筑

23、航空港与城市间的距离应该在(C)范围内。A 10km

B 20km

C 30 km

D 40 km

24、广场的规划主要是研究(A)。A 确定广场的位置,用地规模和形状 B 确定广场面积大小和形状。C 确定广场类型。

D 确定广场建筑物性质

25、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是(B)。A 500M

B 1000M

C 1200M

D 800M

26、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A)。A 防火、防震灾、防空 B 防火、防水、防泥石流 C 防震灾、防空、防自然灾害 D 防火、防震灾、防水

27、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B)。A 经济

B 速度

C 规范

D 秩序

28、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A)。

B 城市规划 C 历史沿革

D 城市居民的认知

29、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C)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 B 5 C 6 D 7 30、下列不属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是(D)。A 历史文化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B 城市特有的传统文物、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C 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情况 D 城市现存地上地下受保护动、植物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A 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 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 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答案:CDE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A 相互依存

B 相互对立

C 相互促进

D 相互制约 答案:ACD

3、城镇体系有哪些特点()。A 整体性

B 依赖性

C 开放性

D 层次性

答案:ACD

4、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大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5、《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A 整体性

B 系统性

C 过程性D 动态性 答案:CD

6、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包括()。A 功能理论

B 决策理论

C 计划理论

D 规范理论

答案:ABD

7、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有()指标。A 主要的金融中心 B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 区域性机构的集中地

D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E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答案:ABDE

8、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与代表人物是()。A 恩温卫星城理论

B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C 哈里斯、乌尔曼多核心理论 D 霍伊特扇形理论

答案:BCD 9、21世纪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 可持续发展

B 知识经济

C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D 互联网

答案:ABC

10、下列属于知识经济特点的是()。A 科技创新

B 信息技术

C 资金流动

D 人力素质

答案:ABD

11、当代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在哪些方面()。A 都市村庄 B 生态住区 C 大学城 D 产业园区 答案:AD

12、目前阶段,我国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A 法规体系

B 编制体系

C 行政体系 D 总体规划体系 答案:ABC 13、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的城市住区三大目标是指()。A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作用

B 保证生活基本质量

C 创造有机多功能综合体

D 与自然协调

E 功能的分区与联系 答案:ABD

14、城市规划的作用是()。

A 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B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C 重要的政府职能 D 监督职能 答案:ABC

15、城市规划调查所包括的内容有()。A 社会环境的调查

B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C 城市特色的调查

D 城市性质的调查 答案:AB

16、对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的方面(A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B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的需要 C 城市用地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 答案: ABCD

17、制定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B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C 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D 促进城市现代化

答案:ABC

18、城市总体布局遵循原则有()。A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B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C 城乡一体,统一规则

D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答案:ABD

19、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问题包括()。A 城市用地布局艺术

B 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C 城市轴线艺术

D 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答案:ABCD。)20、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有城市都必须提供的图纸是()。A 城市现状图

B 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

C近期建设规划图

D 城市总体规划图 答案:ACD

21、分区规划文本的内容包括()。A 分区土地利用原则及不同使用性质地段的划分 B 工程管网及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要求 C 分区规划的性质

D 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保护管理要求 答案:ABD

22、城市分区规划中应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A 红线位置

B 断面

C 控制点坐标

D 坡度

答案:ABC

2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包括()。A城市规划区范围

B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C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D城市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程度 答案:ABC

24、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B 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C 市区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D 分区内公共中心的位置与规模

答案:AB

2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内容包括()。A 各地块划分及规划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B 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C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D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答案:ABC

26、城市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除外)的特征有()。A 运量大

B 分散化经营

C 节省道路空间

D 污染小

答案:ACD

2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常见的工程管线由()。A 给水管道B 排水沟管

C 电信线路

D 道路贯通 答案:ABC

28、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B 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和目标

C 规划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

D 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答案:ABCD

29、保护规划内容包括()。A 保护区及外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界线 B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C 环境风貌的保护整治方式

D 用地功能和建筑物使用的调整 答案:ABCD 30、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主要表现为()。

A 出让城市土地所有权,从而既实现符合规划的物业开发,又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B 政府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 C 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的收费

D 出让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BCD

四、简答题

1、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哪些阶段?

答: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2)“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的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展;(3)“相对分散”时期:进入后工业初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人口的逆城市化现象显著增加。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3、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3)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有:

(1)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

(2)确定各地建筑容量、高度控制及建筑形态、交通、配套设施及其他控制要求。(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

(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5、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1)历史街区是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应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迹,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3)历史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6、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答:(1)行政合法原则(2)行政合理原则(3)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权统一、行政法制统一、行政行为统一(5)行政公开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答:(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2)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3)从本质上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8、什么是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其作用和本质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作用:寻找针对具体问题的对策,是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基础;为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是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合理。

本质:多学科的,要综合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等专业)。把不同学科的有用之处组织在一起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9、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有哪些?

答: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图纸。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其中,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主要图纸应包括: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0~1:100000,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0000~1:10000。

10、城市分区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城市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选择)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区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1)现状调查和资料准备

(2)提出城市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3)研究交通规划初步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12、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是什么? 答: 城市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城市给水工程系统构成: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2)城市供电工程系统构成:电源、电力网

(3)城市通信工程系统的构成:包括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系统。

(4)城市防灾工程系统的构成:包括消防、防洪、抗震、防空、救灾生命线系统。

13、管线共沟敷设原则是什么? 答:管线共沟敷设原则

(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应位于其上面;(3)腐蚀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4)火灾危害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

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

(5)凡有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14、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

(1)舒适性原则;(2)城市审美原则;(3)生态环境原则;(4)因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15、什么是行政区划,其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行政区划:是国家的结构体制安排,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和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关的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1)一定规模人口和面积的地域空间。(2)设有相应行政机构的行政中心。(3)明确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等级。(4)与行政建制相对应的行政区名称。

五、论述题

1、论述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答:(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不同。

(2)区域规划市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市“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地域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区域规划要把分布于区域中的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并制定出布点方案,以便在城市规划中具体落实;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的原方案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2、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1)区域环境的调查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详细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与所规划地区发生作用的城市内的周边地区。

(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

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

(3)自然环境的调查: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因素、自然生态因素(4)社会环境的调查:人口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5)经济环境的调查: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涉及区域的、城市的整体经济状况。

详细规划阶段:侧重于地区性的或项目的经济状况。

(6)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

给水、排水、供热、供电、燃气、环卫、通讯设施和管网的基本情况,以及水源、能源供应状况和发展前景。

(7)城市土地适用的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情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3、论述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答:(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① 前言: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②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③ 城市规划区范围;

④ 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⑤ 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⑥ 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⑦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 ; ⑧城市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 ⑨各项专业规划; ⑩近期建设规划; ⑩实施规划的措施。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① 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比例1:50000~1:200000;

② 城市现状图,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

③ 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制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比例同现状图; ④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比例同现状图; ⑤ 城市总体规划图,比例同现状图;

⑥ 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⑦近期建设规划图; ⑧ 各项专业规划图。

(3)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研究报告及资料汇编——即附件部分。

4、论述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答:(1)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3)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4)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与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思想的城市景观结构;

(5)划定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如城市背景、制高点、门户、景观轴线及重点视廊视域、特征地带等,并提出相关安排;

(6)划定需要保留、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的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整体安排客流集散中心、闹市、广场、步行街、名胜古迹、亲水地带和开敞绿地的结构布局;

(7)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8)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9)编制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篇2:《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课件

美术的定界、美术的涵义、美术的特征、美术的本质。美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时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

它们只能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现,因此称作时间艺术,西方也成为缪斯艺术。空间艺术:包括在空间呈现的绘画、版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它们被称作空间艺术。因其直观性,也被称作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的特点: ①造型艺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中,可以凭视觉、触觉感知、无需借助音响或语言一类非物质媒介以展示。

②造型艺术的构成要素为光、色、线、形、空间、体量等表现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形态。③处于禁止状态,不作运动。美术的涵义:

①美术作为一种活动、行为

②美术作为作品

③美术作为观念 美术的特征: ①物质性。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性的媒材创制并存在的,这些媒材是可观、可触摸的物质材料。②可读性。③文化性。④独创性。

美术的文化性集中表现为以下的三个方面: ①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文化内涵 ②美术作品是对此前文化的继承

③美术作品必须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被解读

美术的独创性是指美术作品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它应该比较充分地体现作者诸多的主观因素,因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美术的本质:人同现实的审美关系。决定了美术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决定了美术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美术(艺术)发生的方法和途径:

1、文献学方法

2、考古学方法

3、文化人类学方法

4、认识发生学方法

5、动物学方法

6、没学方法

美术发生的必要条件:1创作主体的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创造能力。2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美术形成的要素(性质、特征):

1、原创性

2、创造主体对象化 自意识:是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外部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并关联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艺术究竟有没有开端,人类有没有第一件艺术品?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诞生于何时? ① 考古发掘不能确证艺术的开端; ② 人类第一件工具即人类第一件艺术品

美术分类:

1、从作品的内容划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静物画、雕塑中的肖

像、半身像、群像乃至宗教美术、人体美术

2、从使用的材料的技法划分:水墨画、油画、蛋清画、湿壁画、水彩画、水粉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大理石雕刻、铜雕、木雕、陶艺

3、按表现形式划分:写意画、工笔画、笔画、镶嵌画、细密画、装饰画、漫画、连环画、圆雕、浮雕等 采用从创作动机与功能上划分:

1、纯美术:主要或完全以审美为创作目的,并且主要或完全用作审美的美术。

2、实用美术:同时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美术为实用美术。

3、附饰美术:为了美化他物并依附他物而存在的美术 什么是附饰美术?

一方面是对实用美术相应门类的服饰和变化,另一方面又是以绘画、雕塑以及书法、班花等纯美术为创作基础。

15世纪初,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开始用亚麻油与核桃油取代原来的蛋清作为调色剂,新的调色剂和适宜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和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使颜料的附着力加强,干透后不易脱落和褪色。

中国文人画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审美趣味的体现。美术作品要具有独特性,首先,作品应该是原创的,而不是模仿和抄袭的。

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隶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美术的本质从人类精神需求的角度决定了美术存在的价值。

人同现实的神没关系决定了美术的发生、发展,决定了美术的基本特征和价值,从而决定了美术的根本属性而为美术的本质。文化人类学方法,即通过对不开化民族的考察,了解他们特有的生化方式、思维方式、信仰、禁忌、习俗等,借以推断远古人类的生存状况,间接地探索艺术发生的过程。

对于从初生儿到成人的智能、思维发展过程的考察结果,也可以用于艺术发生学的研究。美术发生的过程,可以视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标志:自意识的形成。“自意识”从根本上该表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美术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特殊方式才有可能并必然地出现。

在自意识为关键环节的意义上,歌舞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发生应该是同步的。“自意识”与最早的美术相互依存。

“自意识”对艺术发生的意义,表现为创造主题对自身对象化的“作品”所表现的肯定态度和需求的满足。

“自意识”是后来所有的各种意识雏形的混沌体。“自意识”是艺术发生的关键环节。

在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发现了约4万年前的穿孔骨饰品,它被认为是中国美术的源头。我国最早的纯美术: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等卷轴画,出现在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

西方最早的纯美术:首推古希腊的人体雕塑。纯美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审美意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

实用美术包括: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工业设计和建筑。工艺美术界定为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

附饰美术有壁画、装饰艺术、商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美术分为:纯美术、附饰美术、实用美术。

纯 美 术:

书法、绘画、版画、雕塑

附饰美术:

壁画、装饰艺术、商业设计、环境艺术 实用美术:

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工业设计、建筑艺术 具象与抽象分别是美术表现的正负两级。

具象:用写实的手法再现所表现的对象,结果便得到了近似于对象的图形。抽象:没有具体形象的表现形式。

具象绘画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摄影式具象,一种是浮雕式具象。抽象绘画:一种是表现主义抽象,一种是构成主义抽象。抽象表现形式的特征和价值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直观效果的强烈性

2、象征意义的符号性

3、趋向音乐

4、是各门类美术的通用表现形式

第三节

中国美术的主要历史形态:

1、原始美术

2、陵墓美术

3、宗教美术

4、宫廷美术

5、文人美术

6、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特征:

1、民间美术更接近于物质生活用品的大众文化,更接近原始美术,保持较多的生活原型,从而具有原发性特质。

2、民间美术具有更强的功利性意义。

3、民间美术与民间的农耕习俗、节令习俗和人生习俗相融合,前者简直就是后者的物化形式。

4、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工艺性特征。西方美术的主要历史形态:

1、古希腊及罗马美术

2、中世纪美术

3、文艺复兴美术4、18.19世纪绘画

5、工业设计运动

6、现代主义艺术

第四章 美术的生成

美术创作的主体是美术家,创作的结果是美术作品。

什么是美术家?

高尚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荣辱感。

想要取得美术创作能力,必须具备:审美感悟、艺术想象力、阅历与修养、表现技巧、天赋与后学。

美术创作过程:

1、产生母题和酝酿构思阶段

2、为了实现构思进行刻画表现阶段

3、调整修改,强化完善并完成阶段。美术创作心里活动的特点?

1、美术创作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形象,同时也离不开思维。

2、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3、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渗透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作品原始要素、作品形式要素、作品意蕴要素 作品原始要素:素材、题材、媒材 作品形式要素:造型、形式感、材质感 作品蕴意要素:意义、意味、意趣

风格:是指美术作品呈现的总体特征和风貌,亦即该作者的艺术独创性。格调:即品格基调,是从审美角度评价美术作品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意指作品的雅俗倾向。风格的形成:

1、民族,对于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地域是影响美术作品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3、时代是影响风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风格的类型:

1、简约与繁丰

2、严谨与疏放

3、平朴与瑰异

4、静止与运动

格调:是艺术作品的美学品格和思想基调,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美术作品的格调主要是以雅和俗的倾向来判定。

第五章 美术的接受

受众与作品的关系:

1、欣赏主体的条件

2、欣赏对象的双重性

3、欣赏的深化和延续 美术欣赏的过程:

1、了解意义

2、品赏意味

3、参与创造

4、通观细察

美术欣赏的意义:

1、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

2、欣赏是美术作品实现社会功能的必须途径

3、欣赏推动美术创作的发展

4、欣赏是美术批评的基础 美术欣赏和美术批评的区别:

1、美术欣赏偏重于审美感受,偏重于感性。它的直接目的和过程是获得审美的愉悦;美术批评则侧重于抽象的思维推演,重于理性,它的目的在于以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把握作品或作者。

2、欣赏的主体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可凭个人的偏爱选择对某件或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在他对作品的态度上可以表现出个人主观意愿的倾向;批评则须保持冷静的客观态度,尽可能排除个人好恶和习见,以一定的批评标准和尺度,作出比较客观的审美判断。

3、美术欣赏只是以作品为欣赏对象,多是就作品欣赏作品;批评则不限于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中心,往往牵涉到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当下的美术思潮、创作倾向等美术现象。美术批评的性质:科学性、主观性、教化性。美术批评的标准:美学和历史的统一。

美术批评的范式:

1、视觉形式分析

2、作品意义分析

3、表现性分析

4、接受美学分析

5、社会学分析

6、嬗变分析

7、比较分析

8、文化学阐释

第六章 美术的传播

美术的一般传播,指美术的非商业性的传播,不体现亦不实现其经济价值。美术的一般传播分作: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综合传播。直接传播,指美术作品本身直接为大众接受的过程和方式。直接传播有:开放性展示、现场创作、展览。展览是最普及和主要的一种直接传播方式。

间接传播:通过一定的媒质中介把美术作品的复制图形传送给受众。间接传播的媒质中介:纸制品印刷、影视录像、因特网等。综合传播:以学术活动为中心,同时结合展览和媒体传播。综合传播(案例)活动特点:

1、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有隆重的礼仪和相关的系列活动

2、媒体跟踪报导展览盛况,访谈及相关活动及时在媒体上得到反映。

美术市场:把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经过市场营销流传、扩散,实现经济价值。美术品经营中介: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画廊主要采取代理、代销、买断三种方式经营。

艺术博览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定期的美术交易市场。

艺术博览会的特点:

1、规模大、声势大、参加人数多。2展品数量大,门类式样繁多。

3、博览会期间,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

4、展览和销售并举。美术收藏:人们对于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古今美术作品的收集、储藏、整理、保管、利用等活动。

美术收藏主体:收藏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机构、国家收藏机构。

什么是收藏家:

1、有较长的收藏经历,在收藏界或一定范围内被认可,有影响、有名望。

2、拥有一定数量的收藏品或者珍贵的收藏品。

3、具有一定的鉴定、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美术史和收藏知识,在某些方面有过深入研究,并有自己独到见解。

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的收藏都称为私藏。

公藏包括集体收藏和国家收藏。

集体收藏的主体主要是收藏机构、收藏组织。属于国家收藏和集体收藏的博物馆、美术馆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型。

2、分类型。

3、纪念型。

4、遗址型。美术收藏者所收藏的美术作品,称作美术藏品。

美术收藏活动:美术藏品的收集、鉴定、命名和分类、整理、保管等。

美术藏品的收集方式:

1、购买

2、馈赠

3、发掘

4、继承

5、交换

6、自己创造 美术藏品的鉴定:对作品时代、内容、名称、真伪、错讹的考辩、识别和判定。美术收藏的意义:

1、美术收藏是一种历时性的传播方式。

2、美术收藏是人类美术作品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3、美术收藏能是收藏者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玩物明志、提高修养。

4、美术收藏也是一种经济积累、保值和增值的手段。推动美术传播的主要因素:

1、美术教育

2、美术传播辅助阶层

第七章

美术的演变

美术因何不断地发展演变?推动美术发展演变的动力是什么?

1、个体的独创性是美术演变的直接动力

2、社会需求与时代审美思想是美术演变的间接动力

3、意识形态是美术演变的制约力

4、社会生产力是美术演变的决定动力

美术演变的方式:

1、继承与出新

2、求异与融合3、衍生与演替

4、亦变亦恒

美术史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其研究的对象和史料。美术史研究的对象——美术作品

史料包括:

1、历史学及历史文献典籍

2、前人有关美术史、美术理论及美术品评的著述

3、相关学科的专史专论

4、美学、哲学以及美学史、哲学史、艺术通史等 美术史晚于美术的发生。

最早的美术史文献

1、是公元1世纪由古希腊人普林尼所著《博物志》; 2、2世纪成书的《希腊周游记》,作者 鲍萨尼阿斯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 瓦萨里 著 《艺苑名人传》,1550年完成,自奇马布埃 以后的画家、建筑师及雕刻家,开创了 列传体 美术史。

瓦萨里 被称为 美术史之父。

18世纪中叶,德国人 文克尔曼 写成《古代美术,开始以样式变迁为线索讲述美术史,并提出美术发展的原因。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标志着从 记述性美术史 向 阐释性美术史 的转变。

中国最早的美术史著作:公元4世纪 东晋 顾恺之《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1929年,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从中国绘画本体入手,作为中国美术史进入阐释性研究阶段的标志。

历史还原,指将研究对象复归历史原貌,以便进一步认识对象在演变中的规律。历史还原包括两层意思:

1、使研究的对象还原为历史中的美术

2、使研究的目的深化为美术的历史。

后期现代主义艺术是前期现代主义艺术的逻辑发展和极端化的结果。

第八章

美术的中西差异

美术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由特定的观念、题材、表现技巧及美学特征等方面组成的美术的有机整体。

中国美术从总体上是趋向书法,西方美术从总体上趋向雕塑。中国美术比较偏重于人文性,西方美术偏重于技艺性。中西美术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中倾向客体和倾向主体的程度,以及美术演变中渐变和剧变的不同,还表现为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所持的不同态度。中西美术观念、审美特征的差异自然导致两者在艺术表现中的差异。

1、中西美术的艺术表现的观念和作品的艺术效果不尽相同;

篇3:《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课件

今天,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泛。下面, 以高校文学概论课上PPT课件的运用做一简单分析。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他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 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文学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是: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整体特点是:理论性强。显而易见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论, 掌握理论, 学会运用理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文学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 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 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史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 能够让主讲老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的前提下, 有条理的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 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 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 至今也是必需的。

但是, 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讲述抽象理论,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认为, 让PPT课件走入课堂, 参与教学,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营造气氛,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

做为一门课程的教学, 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 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 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语, 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 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文学形象》一节, 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个幻灯片, 第一幅, 宝黛共读西厢图, 第二幅, 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诗配图) , 第三幅, 诗歌苏轼的《琴诗》 (诗配图) , 进而导出课题《文学形象》。在选取导入材料时, 一方面, 选图尽量做到人物生动形象, 色彩鲜明, 用图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 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 树立新的文学观念,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 将文学形象简单理解为人物形象, 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所以, 在第一个课, 首先让学生树立文学形象的观念, 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典型性格的人物、情景相生的景物、蕴含哲理的意象。同时, 也对应了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 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前后呼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授《文学意象》一节时, 授课一开始, 第一张图呈现出红枣、花生、桂圆等实物, 同时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但是, 它们却又经常出现在婚礼上, 为什么呢?这些食物又象征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紧接着第二张图用动画, 展示出几个古代象形文字和标识。这时再引出了课题《文学意象》。聚精会神地观察欣赏, 再加以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对实物及古文字标识产生联想――我国传统的喜庆婚礼, 各种实物代表的涵义, 各古文字标识所寓意的各种祝福, 如“万事如意”, “百年合好”, “永结同心”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 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的概念, 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兴趣盎然, 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创设作品情境。

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 所以以往在教学过程中, 当讲到一个理论, 需要以作品加以辅佐证明时,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 学生对作品知之甚少, 而运用PPT课件, 可以将作品中的重要片断投影在大屏幕上, 学生有了作品依据, 就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当中, 对理论的理解就轻松很多, 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创设了作品情境。比如, 当讲到文学创作心理说中“深层心理说”这一问题时, 对于弗罗伊德的无意识说, 要阐释作家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作家一生创作的影响时, 比如以余华为例, 需讲述他的相关创作经历概况, 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 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许多, 几幅出版的著作图片的叠放, 不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也增强了形象性, 学生对作家的主要创作一目了然, 再讲相关的理论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 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

在传统的文学概论课上, 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 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 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文学意象》一节时, 谈及文学意象“象征性”的特点时, 比如以“蝴蝶”为例, 谈其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蕴时, 运用PPT课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音乐, 因为课堂时间关系, 只用40秒, 由两首歌各剪辑20秒之后, 用编辑软件粘贴而成, 这两首歌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 在音乐播出30秒时, PPT课件画面用动画形式, 飞出两只蝴蝶, 同时用打字机形式, 播出标题“蝴蝶的意象:两只蝴蝶千载飞”, 这时, 学生已完全进入到对古今千年来“蝴蝶”之象征意蕴的探寻之路上了,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参与互动, 最后归结出“蝴蝶”的象征意蕴:第一, “爱之蝶”;第二, “梦之蝶”;第三, “自由之蝶”。同时, 也能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 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去思考“蝴蝶”更多的象征意蕴。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唯生命之树常青。”所以, 有人就借此话说, 文学概论课是灰色的。而PPT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 以图片导入课题, 以图片展示作家肖像、作家的代表作品封面, 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 动画, 彩色字体等, 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 将音乐, 视频文件做进课件, 进入课堂。这样, 从形式上, 拥有了色彩,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 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掌握理论。因为, 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科学界得到了体认, 由于色彩的作用, 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 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大自然则更加美丽壮观。所以, 将色彩带入课堂, 能够点亮课堂之光, 带来文学概论课的一个新时代。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

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 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称为“第七艺术女神”, 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 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理念, 将文学概论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时, 如需要以作品为例加以分析时, 在作品原文讲完之后, 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断视频, 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与作品。比如, 在阐释作品语言本色化特点时, 以刘恒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语言为例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与作品之后, 再选播电视剧中一经典片断, 影像声音的刺激, 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 更加难忘。

但是, 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 由于设备限制, 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 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 整节课常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 导致一节课下来, 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 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 极少与教师有目光的沟通。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教师讲解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 但像PPT引入课堂教学后若演化成“屏幕灌”也同样值得警惕。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 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就是放电影式的, 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 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 或是课件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外, 没有获得多少知识。

篇4:《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课件

今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泛。下面,以高校文学概论课上PPT课件的运用做一简单分析。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他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文学观;最终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对各类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文学接受、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学分析、文学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文学概论课的整体内容是: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整体特点是:理论性强。显而易见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学会运用理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文学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史料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主讲老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的前提下,有条理的指导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效的,至今也是必需的。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弊端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讲述抽象理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让PPT课件走入课堂,参与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做为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得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必须有一个好的导入语,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文学形象》一节,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个幻灯片,第一幅,宝黛共读西厢图,第二幅,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配图),第三幅,诗歌苏轼的《琴诗》(诗配图),进而导出课题《文学形象》。在选取导入材料时,一方面,选图尽量做到人物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用图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形象的概念,树立新的文学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将文学形象简单理解为人物形象,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所以,在第一个课,首先让学生树立文学形象的观念,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典型性格的人物、情景相生的景物、蕴含哲理的意象。同时,也对应了文学形象的三个理想形态:典型、意境、意象,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

2、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文学意象》一节时,授课一开始,第一张图呈现出红枣、花生、桂圆等实物,同时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但是,它们却又经常出现在婚礼上,为什么呢?这些食物又象征了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紧接着第二张图用动画,展示出几个古代象形文字和标识。这时再引出了课题《文学意象》。聚精会神地观察欣赏,再加以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实物及古文字标识产生联想――我国传统的喜庆婚礼,各种实物代表的涵义,各古文字标识所寓意的各种祝福,如“万事如意”,“百年合好”,“永结同心”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的概念,又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兴趣盎然,提高了学习效果。

3、创设作品情境。因为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所以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一个理论,需要以作品加以辅佐证明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作品知之甚少,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作品中的重要片断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有了作品依据,就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讨论当中,对理论的理解就轻松很多,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了作品情境。比如,当讲到文学创作心理说中“深层心理说”这一问题时,对于弗罗伊德的无意识说,要阐释作家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作家一生创作的影响时,比如以余华为例,需讲述他的相关创作经历概况,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许多,几幅出版的著作图片的叠放,不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形象性,学生对作家的主要创作一目了然,再讲相关的理论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在传统的文学概论课上,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文学意象》一节时,谈及文学意象“象征性”的特点时,比如以“蝴蝶”为例,谈其在古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蕴时,运用PPT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音乐,因为课堂时间关系,只用40秒,由两首歌各剪辑20秒之后,用编辑软件粘贴而成,这两首歌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在音乐播出30秒时,PPT课件画面用动画形式,飞出两只蝴蝶,同时用打字机形式,播出标题“蝴蝶的意象:两只蝴蝶千载飞”,这时,学生已完全进入到对古今千年来“蝴蝶”之象征意蕴的探寻之路上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互动,最后归结出“蝴蝶”的象征意蕴:第一,“爱之蝶”;第二,“梦之蝶”;第三,“自由之蝶”。同时,也能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去思考“蝴蝶”更多的象征意蕴。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所以,有人就借此话说,文学概论课是灰色的。而PPT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以图片导入课题,以图片展示作家肖像、作家的代表作品封面,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动画,彩色字体等,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将音乐,视频文件做进课件,进入课堂。这样,从形式上,拥有了色彩,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因为,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科学界得到了体认,由于色彩的作用,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人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大自然则更加美丽壮观。所以,将色彩带入课堂,能够点亮课堂之光,带来文学概论课的一个新时代。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称为“第七艺术女神”,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理念,将文学概论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时,如需要以作品为例加以分析时,在作品原文讲完之后,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断视频,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与作品。比如,在阐释作品语言本色化特点时,以刘恒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语言为例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与作品之后,再选播电视剧中一经典片断,影像声音的刺激,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但是,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于设备限制,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常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看到的是屏幕,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极少与教师有目光的沟通。传统课堂中单纯的教师讲解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但像PPT引入课堂教学后若演化成“屏幕灌”也同样值得警惕。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就是放电影式的,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或是课件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外,没有获得多少知识。

PPT课件在文学概论课上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影”等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避免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避免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通过恰当合理的运用,促进教学改革。

篇5:船舶概论课件总结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砂、锰、磷土、磷矿、硫磺、铂砂、铬砂、锡砂、金刚石、砂、砾、贝壳等。

海上油气资源及开发现状

本国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要

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加速开发海洋石油最紧迫的原因。海洋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

这些海洋结构物包括固定式平台、移动式钻井平台、海底管线、油气浮式生产系统、精确定位的深水半潜式平台及顺应式深海平台。海水淡化、制盐、提取铀、提取重氢等 我们铀与重氢是原子能的重要原料

海洋风力发电有两大优点,一是海洋风速比陆地风速快且持续时间长;二是海洋风力电厂不会像陆地风力电厂那样干扰附近居民的生活。其安装也比较方便

海洋能通常是指海洋中所特有的依附于海水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即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流能和盐差能。有的学者也把海上风能和海洋中的生物质能也列为海洋能,但它们都不是海洋中所特有的,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海洋能之外。海洋能的分类:

按照能量储存形式分类:机械能、热能、物理化学能。机械能包括:潮汐能、海流能、潮流能、波浪能; 热能包括:温差能 物理化学能包括:盐差能

除潮汐能和潮流能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产生的以外,其它均产生于太阳辐射。

在月亮和太阳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地球表面海水周期性的涨落潮运动,一般统称潮汐。

这种运动包含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海水的垂直升降,也称为潮汐;一种是海水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

海水的涨落潮运动所携带的能量也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势能,即潮汐能;后者为动能,即潮流能。涨潮时,随着海水逐渐向岸边流动,岸边水位逐渐升高,动能变为势能;落潮时,随着海水逐渐离岸而去,岸边水位逐渐下降,势能变为动能。

潮汐能的能量与潮水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说与流速的立方成正比。

波浪是海洋表层海水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波动,波浪中所储存的能量,称为波浪能。其能量与波高的平方和波动水面的面积成正比。

波浪能是全世界被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海洋能。波浪能研究被称作为发明家的乐园。

海流是海洋中由于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密度和压力梯度,或海面上风的作用等原因产生的海水定向流动。海流中所储存的动能,称为海流能。其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

温差是在低纬度海洋中,由于海洋表层和海洋深层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同,以及大洋环流的径向热量输送,而形成表层水温高,深层水温低的现象。以表深层海水温度差的形式所存储的热能,称为温差能。

其能量与具有足够温差(通常要求不小于18℃)海区的暖水量和温差成正比。

1981年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确认:“海洋热能转换是所有海洋能转换系统中最重要的”。在海洋的沿岸河口地区,由流入海洋的江河淡水与海水之间的盐度差(溶液浓度差)所储存的物理化学能,称为盐差能,亦称浓差能。

最引人关注的盐差能是淡水通过半透膜向海水渗透时以渗透压形态表现的势能。其能量与渗透压和淡水量(渗透水量)成正比

研究技术难度很大,费用也很高,近期难以解决。

潮汐能:巨型化、综合利用。

当前国外潮汐能开发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向巨型化发展,波浪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共同开发。与沿岸建筑物相结合。

波能开发的新动向是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共同开发,并开展综合利用。如波浪发电装置上加装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装置。波能利用的另一个发展动向是与沿岸建筑物相结合,一方面降低波浪发电站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波浪发电装置的吸能作用,也减轻了波浪对海工建筑物的作用力,从而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温差能:重视电站的综合利用。

由于温差电站要使用大量的深层海水,在发电的同时可以利用深层冷水养殖鱼类、贝类、和藻类,灌溉种植水果蔬菜,用于建筑物空调;还可利用温差电站发出的电力淡化海水,制造氢、氮、氨和甲烷,从海水中提取贵重金属,如铀、镁、锂和黄金等 潮流能:在小容量示范装置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向大型化发展。

潜水员自行佩戴的供气筒及呼吸器。有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循环三种型式。

海洋资源开发

有关海洋中和海底下的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碳氢化合物,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主;固体矿物(包括砂石),从海滩、海底或海底下开采,或从海水中提炼;生物资源,鱼类与其他海生物;能源,包括潮汐、海流、波浪、温差、盐差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水,海水淡化、海洋化学元素提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

运输

货物、人、材料、能源、信息等在海面上、海洋中或海底下的运输、输送或传递。主要有下列形式;船舶和各种水上、水面和水中的交通工具,包括驳船、半潜驳或半潜艇、潜艇、气垫船、水翼艇。电缆与光导纤维的电力输送和通信;管道,输送石油与天然气、泥浆和化学品。海洋结构物的用途还有微波通讯

勘探与测量

有关海洋资料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显示,包括水文、潮汐和海洋学有关资料;科学勘探,探索海洋与海底资源、构成物、现象与特性。

海洋环境保护

防止海洋与其边缘地区的环境恶化和有关人造装置的破坏、变坏或损失的措施

海岸带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浅海区域与滩涂、港湾等区域。其开发有如下特点: a.资源种类多,开发密度大。b.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任务繁重。

在海洋中按分布区域,可分为三个区带: 海岸带

2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或离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区 深海洋区 海岸带的开发

增进、利用与发展海岸和沿海水域的活动。

港口与海港和航道建设;工厂、码头和仓库等设施建设,包括生产或运转用的浮动式或固定式的设施;水上游览与居住,包括游艇码头、水上娱乐场所、人工岛等;围海造田。

海洋工程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它的未来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保护环境、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海洋工程亦称海洋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为海洋科学调查和海洋开发提供一切手段与装备的新兴学科。《海洋工程导论》

海洋工程可以定义为利用工程原理来分析、设计、发展和管理一些在水中环境,如海洋、湖泊、港湾和河流中运行的系统。《海洋工程基础》

海洋工程主要内容 资源开发技术

主要包括:深海矿物采掘技术,包括勘察、开采、储运等;海底石油钻采技术,包括钻探、开采、储运等;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淡化、提炼等;渔捞技术,包括近海、远洋等;海洋养殖技术,包括动物、植物等;海洋能源利用技术,包括潮汐、波力、温差、盐度差等。装备设施技术

主要包括:海洋探测装备技术,包括海洋科学的了解,探测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各种海况下的求助设备;潜水技术,包括直接(承压)、常压、遥控作业等。海洋土木建筑技术,包括港口、平台,沿海、近海、海岸、海底建筑等;海洋工程船舶技术,包括水面、半潜、潜水等。

海洋工程的相关学科

海岸工程、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海军工程及近海工程。海岸工程一般应用工程原理于在海岸运行的系统; 轮机工程应用于船舶动力与机械系统; 船舶工程指的是船体和推进系统的设计;

近海工程应用工程原理于比海岸更深水域的近海工程系统; 海军工程应用工程原理于海军系统或舰船。海洋开发系统方面

海底资源开发系统

海底资源开发系统包括对海底的各种矿物进行调查、开采、运送、冶炼等多种作业。

海洋土木建筑系统

海底石油开采系统

海底石油开采系统从浅海向深海发展,由勘探到出油的过程。勘探-试钻-油田估产-采油工程建设-采油-运输-储油-炼油

海底矿物资源开发系统

潜水器的海底调查系统

根据海与洋的连接情况与一些地理标志的识别,海可以分为内海、外海、边缘海、岛间海等类型。

大陆架:在海面下200米深度内的广大沿岸浅海区域,在曲线上表现为大陆双曲线的延续部分,而在地壳结构上是用于大陆地壳的一部分,是大陆架。大陆坡:深度在200米至4000米左右的一段,曲线陡峭,是大陆坡

大陆裙:在大陆坡脚下呈倾斜渐缓的线段是大陆裙。这一线段,在有些海区里并不存在。大洋盆地;深度在6000米呈平坦的线段是大洋盆地。深海海沟:6000米以下称为深海沟 大洋盆地与深海沟都属于洋底。

陆高海深曲线和地壳高程频率曲线 右侧曲线为地壳高程频率曲线,其上有两个峰: 一是出现在海平面以上,高度为0至200米的区间; 另一出现在海平面以下,深度为4000至5000米的区间

都表示两个高度在地壳上占有最大的面积百分比,亦即在陆高海深曲线上表示陆地与洋底的两个较为平坦的区域。

图中I是表示结构简单的,加大西洋型;2是表示结构复杂的,如太平洋型。在图1中,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裙三部分组成大陆台阶,其外面就是大洋底。

在图2中,比这类结构复杂的过渡带,除了大陆台阶外,还带有一系列的边缘海盆,海盆外缘

被围以弧形列岛的岛孤,以及岛弧脚下的深海沟等,其外面才是大洋底。在这一类过渡带中火山与地层活动相当活跃。过渡带的许多盆地都是油气储藏的有利地区。

海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海水的温度一般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表层附近的温度减少比深层快。

典型表层的温度,其同温状态的厚度可达数十米,一般称该层为混合层。海面风能使该层海水泥合,接近同温状态。

其下为温度骤变区,称为温跃层。该层的温度随季节而异。夏季随表层水温而变暖,冬季则变冷。在温跃层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较缓慢,接近等温状态。

在大洋中较深处的海水温度多数低于2.3℃。

海洋表层温度的升高是由太阳的辐射、大气的热传导、水蒸气的凝结造成的。而冷却是由海洋表层向大气的回辐射、海洋向大气的热传导、蒸发造成的。盐度

海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量称为海水的盐度。

盐度的大小等于每千克海水中所含全部固体的克数。

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g,通常写作35‰。

近年来对盐度的测量,多数已改用测量海水的电导率与温度。电导率的最大精确度约为±0.0001%,温度的精确度可达±o.oo03%。海水的盐度大多在3.30一3.70%之间。

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与降水量之差。其他因素有结冰(由于海水结冰留下盐分,使盐度增加),大陆河流注入、海冰融化等。

密度

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压力、温度和盐度,随盐度与压力(或水泥)的增加、温度的下降而增大。因此密度大的水总是较冷的、较深的和盐度较大的水。

若仅考虑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的变化,则所有大洋中的海水密度都在1.020-1.030(克/厘米3)之间变化。

由于重力与浮力的作用,密度较大的水有下沉,而密度较小的水有上升到海面的趋势。

风的特征主要是风向与风速。

国际上通用的浦福风级表将风速分为13个风级。风速可达100一200米/秒的龙卷风等,由于不是经常发生的,影响范围也小,没有列入表中。风载荷按照ABS规范计算。风力压强计算式如下:

风力计算注意问题

由圆柱组成的结构(钻井机架、吊臂、桁架式桩腿等),所有圆柱的投影必须计入。(即,不考虑遮蔽效应)

船舶拖航工况(迁航工况)由于船体倾斜而暴露出的面积(例如甲板以下船体部分)需要计入受风面积中。计算时采用对应的形状系数。

群集式的甲板室可以用总投影面积替代各个部分投影面积之和,此时的形状系数取1.1。

桁架式结构(钻井机架、吊臂、桁架式桩腿等),可以采用前后两侧满实投影面积的30%,或前侧满实投影面积的60%代替原由各圆柱构件叠加起来的总面积。

平面结构按照上市计算得到的风压为垂直平面的压力,在求沿风向的风压力时需要进行分解。

风力计算时,吊臂选取最危险的情况。即以最大面积迎风,面积中心在可能的情况下取最高点。

可以考虑遮蔽效应。

波浪是由各种作用力(如风、风暴、地震、太阳、月球等的作用力)引起的波动现象。

其复原力是表面张力、重力和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图中是的浪能量按周期的分布与引起波浪的主要力。

在波浪成长的开始阶段,波高与波长同时增大,后来仅波长增大。波浪的大小取绝于平均风速、风区或风程(风吹过水面的距离)和风时(风吹过的持续时间)。

形成后的波浪,有可能被顶风、涡动、破碎等原因消耗其能量而逐渐消失。波浪的能量产生与消托的作用过程可以同时存在。

当一定风速下,风作用的时间(即风时)和风吹过的海区(即风区)都足够长时,波浪要素达到极限状态。这种达到某—能量平衡时的波浪,称为充分成长波。因风区长度受限制,处于既不增大也不减小状态的风浪称为定常风浪。

由瞬时扰动产生的波浪。如砖块抛入平静水面时产生的波浪。

由某持续作用力产生的波浪。其频率等于强制力的频率。

在两种流体的分界面处产生的波浪。

例如水面产生的波浪。由于表面波中使水质点复原至平衡位置的作用力主要为重力,表面张力与粘性力均属次要,所以又称为重力波。

又称界面波,是海洋中两层密度不同的外界面上产生的波浪。

淡水与海水的分界面上容易产生内波,内波对深海中石油钻探船用超声波确定船位的动力定位工作会带来危害;团为有内波存在时,超声波会发生折射。

又称立波,以一定速度向外传播的波浪

这种波相对于媒质水平地移动,波的剖面形状不坐,仅是波形前进,不是流体前进,浮于波面的物体不随波浪前进,仅在波浪经过物体时产生摇荡运动而已。

两个间样波幅、波长、频率的前进波彼此反向前进,即形成一个波形停止状态的波浪,其波幅随时间而变化。对于给定时间的驻波,成为静止水波。

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出现的波动。两层流体的接触面,例如水的自由表面,存在表面张力,其方向与流体的接触面或自由表面相切。

当这些面的曲率较大(如波长很小的波面),表面张力的垂直分量将影响垂向力的平衡,使接触面两侧的压力不等,表面张力对被动严生显著作用。表面张力波会增加海面的微粗糙度,它与海面的特征分布有关。

波剖面全部分市在静止水面以上(或以下),波长为无限长的波浪

当水很浅时,水质点的垂向运动受水底的限制,其运动机迹保持与水平状态相近,波形为—个完全在水面上移动的波峰,波速仅与水深有关,而与波长无关。

波长小于两倍水深时,水质点沿轨园运动的表面波。

波长大于两倍水深时,水质点沿近于椭圆轨迹运动的一种前进波。

浅水波因受水深的影响,水底的波速受底部摩擦的影响,较水面的波速小,容易产生波陡较大的波浪,最后形成破碎波。这种波常见于海滩处,对小船易造成海损事故

同向传播的一系列波浪所组成的二维不规则波。常见于近海。台风将临时,—排排波峰线很长的涌由远处传来,形状整齐。长峰波有规则波与不规则波两种,海面所见都属二维不规则波。

又称摆线波,形如摆线的一种有限振幅波动,近似于规则的重力波的波形。其特征为波峰陡,波谷平坦,水质点运动为一圆周,但质点振动中心高于其静止位置。

由正弦或余弦分量组成的波形。它在物理上并不是真实的波,主要为了在数学上易于处理而考虑的。

水面运动相对于时间与位置作周期性变化的波浪。

波形如摆线的一种有限振幅波动,与正弦波相比,波峰较陡,波谷较平坦。其波形不是简谐曲线,且对于横轴是不对称的,通过质点振动中心的平面高于对应的静止水面。波速与波幅大小有关,波幅与波长之比愈大,波速愈大。质点的轨迹接近于圆,但不封闭,每经一周期后沿波浪传播方向有一小段水平的静位移,沿此方向产生一定的水流。质点沿其轨迹运动时,压力是变化的,除自由表面与水底外,其他波面都不是等压面。波幅与波长之比超过一定限度后,波面破碎。波动的能量与位能不相等,动能于垂向与水面方向的分配不相等,能量的传播速度也与小微幅波动的情况不同。

波浪传到浅水区域后,在传播过程中,波剖面不断变形。

如水底的坡度较大,波峰的前侧逐渐变陡,后侧逐渐平缓,直至波峰向前翻卷而破碎,这时的波浪称破碎波。

简称涌,波浪生成后当风停止作用或传播到风作用区域以外的波浪,将是二维的规则波 因风停止作用后,短波先消失,长波有大的动能储备和传播速度,它消失很慢,逐渐形成谐和前进的圆柱形涌浪。

这时海面上往往既有风浪又有涌浪,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混合浪。在海面上可遇到由于风向突变或不同方向的风浪(或涌浪)叠加而成锥形的波浪,因其外形似金字塔,又称金字塔浪。

设计海洋工程时,一般要考虑两种状态:

生存条件

指保证海洋工程安全的最苛刻的外力条件,一般是根据长期的波浪统计资料,取50年或100年,甚至更长的年数仅遇到一次的最危险海况。

工作条件

是按人员与设备允许的工作环境来确定的海况条件。主要研究出现概率多的波浪。设计波法

首先是求得50一100年间的最大波高与相应的波浪周期,然后再用波高与波浪周期相同的规则波代替。此规则波作为设计波,再依据一种恰当的波浪的理论来描述波浪相应特征,如波浪剖面、水质点的轨迹速度与加速度等,并利用一般流体力学的方法推算波浪力。设计谱法

通过长期波浪统计资料求得最大波(即有效波),再求取具有有效波高与波浪周期的波谱。以此波谱作为设计谱,有谱面积估算出响应的最大数学期望值。此方法类似估算船舶在不规则海浪中响应的短期预报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设计谱法可以得到在不规则波中的响应。目前在海洋的设计工程中已逐渐采用。

非线性时域历程模拟

此方法首先取相当于极限条件下的有效波高与波浪周期的谱作为设计谱 再在时域内进行响应的模拟计算 最后求出响应最大值

当只考虑海流作用时,作用在平台水下部分构件的海流载荷可按下式计算:

应注意海流与波浪的相互作用。当采用莫里逊(Morison)公式计算波浪载荷时,应将波浪水质点速度与海流速度矢量相加。

当采用绕射理论计算波浪载荷时,海流载荷应按上式计算,并和波浪载荷矢量相加。

潮汐与海洋工程设计的关系

海洋工程设计时要按高潮水位估算

航道水深与锚泊地则要考虑低潮水位

高潮与低潮的水位是海水腐蚀最严重的区段

潮差的变化规律、潮位的变化过程、涨落潮的时间等,与海洋工程密切有关。分全日潮、半日潮、混合潮 海啸危害

海啸发生时,从其发源地可传播至近千海里的地方,海面出现长周期的巨大涌浪。遇到海岸或浅滩,可形成几米至几十米高的巨浪。

据历史记载,世界上已有300余次大海啸,在太平洋中出现的约占80%。

日本曾因大海啸,造成几十万人死亡。

印度尼西亚因为火山爆发引起海啸,出现波高35米,波长524公里的海啸波,其波速传播之快,在32小时内竟通过地球周长一半的距离。

海啸分类

地震海啸

由地震或火山爆发形成的风暴海啸(气象海啸)

由低气压形成的 风暴潮危害

风暴潮是一种剧烈的气象潮,是因大风暴及其伴随的气压剧烈变化而导致海面水位异常升高或异常下降的现象。

风暴潮像一个巨大的长波,沿海岸传播,当波峰与当地高潮会和并使水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时,就会产生严重的水灾。

而当波谷与当地低潮会和后,就会导致航行船舶发生搁浅。风暴潮分类

由热带风暴引起的风暴

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经常发生,有急剧的水位变化。

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

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其特点是水位变化持续,但并不急剧,最大高度在1米左右。

冷风暴潮

是我国渤海与黄河北部,由于寒潮与冷空气激发的一种特有的风暴潮,其特点为水位变化持续,但不急剧。

海冰作用力的主要形式

巨大的冰层包围建筑,在潮流与风的作用下,大面积冰层呈整体移动,使建筑物受挤压,如建筑物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将冰层切割使之移动,这时建筑物会出现振动。

如有自由漂流的流冰,将对建筑物冲击而产生冲击力。

整体冰层因受温度变化引起膨胀,产生挤压建筑物的膨胀力。

与冰层冻结在一起的建筑物,因水位升降,冰层对建筑物产生垂向作用力。当水位下落时产生向下的重量力,水位上涨时产生向上的上拔力。

流动的冰块对建筑物产生的摩擦力。

地震分类

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火山地震(强度小,涉及面不大)

环太平洋地震带、横贯亚欧大陆的阿尔卑斯地震带 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能量是环太平洋带释放的。

人工地震 如地下核爆炸。

利用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的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到有关地层厚度、界面的几何形态、岩层产状和密度等一系列有用的资料;再结合重力、磁力等观测结果,可用来推论地壳构造与分析矿产资源分布。海洋生物危害

海洋生物的发展导致覆盖基础结构,妨碍正常的目测检验和施工操作;

由于海洋生物的密度比海水高,积污有机体会增加海洋结构的自重;

海洋生物会使海洋结构物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导致较大的水动阻力;

海洋生物会加速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腐蚀过程。

下面再看一下采油平台的发展。

生产平台通常又叫采油平台,是专门从事海上油、气等生产性的开采、处理、贮藏、监控、测量等作业的平台。有的是单个平台,也可由几个不同用途的平台由引桥相连,组成石油生产基地。按建筑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平台和钢质平台;按结构型式可分为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固定式平台又可分为桩基式与重力式两种;移动式平台又可分为自升式与张力腿式、牵索塔式等。

海洋平台是在海洋上进行作业的场所。海洋石油钻探与生产所需的平台,主要分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两大类。在钻井平台上设钻井设备,在生产平台上设采油设备。平台与海底井口有立管相通。

海洋钻井的目的是了解海底地质构造及矿物储藏情况,这项工作通常是由钻井平台来完成的。

“实施海上钻井的主要装备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动力定位钻井船等三种”,实际上在一开始唐教授写了四种,还有一种就是“坐底式钻井平台”。第一座坐底式可移动平台1949年应用在墨西哥湾。

这种平台适用于河流和海湾等30m以下的浅水域。坐底式平台有两个船体,上船体又叫工作甲板,安置生活舱室和设备,通过尾部开口借助悬臂结构钻井;下部是沉垫,其主要功能是压载以及海底支撑作用,用作钻井的基础。

钻井船是浮船式钻井平台,它通常是在机动船或驳船上布置钻井设备。平台是靠锚泊或动力定位系统定位。按其推进能力,分为自航式、非自航式;按船型分,有端部钻井、舷侧钻井、船中钻井和双体船钻井;按定位分,有一般锚泊式、中央转盘锚泊式和动力定位式。

浮船钻井的特点是比较灵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钻探,比较经济。但它的缺点是受风浪海况影响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给钻井带来困难。

用浮船钻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波浪、潮汐至少给船带来三种运动,即漂移、摇晃、上下升沉,所以更需采用垂荡补偿器来缓和垂荡运动。

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是大部分浮体沉没于水中的一种小水线面的移动式钻井平台,它从坐底式钻井平台演变而来,由平台本体、立柱和下体或浮箱组成。目前,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有三种定位方式:锚索辐射系泊方式、推进器动力系统、锚索系泊加动力定位。

浮式生产系统(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system,简称FPSO)概念于1947年提出。1966年海上第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轮(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Unit,FPSU)在墨西哥湾投入使用,它和单点系泊的装置、3座固定平台组成一套浮式生产系统。FPSO是由上部模块、船体和系泊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浮式储油轮在海上定位方式包括:软刚臂单点系泊(图1.10)、铰接塔单点系泊(图1.11)、转塔式系泊(图1.12)等。

转塔式系泊系统主要包括内转塔和外转塔两种形式,张力腿平台优缺点

优点:

• • 缺点: 采用干井口和刚性立管,采油树和防喷口可以安装在甲板上,操作起来犹如固定式平台,维护费用也低;

平台主体与上部模块可以在码头边进行一体化建造,以降低海上安装费用。• • • 优点:

• • • 缺点:

• 对上部结构重量变化敏感,有效载荷的调节能力差; 对高频载荷敏感,张力筋腱容易疲劳;

因造价原因,水深适用范围受到限制,不宜太深。

单柱式平台

可以采用干井口; 易于采用刚性立管;

对载荷变化承受能力大,有利于后期侧置钻井。

需要大型海上吊装船,在平台现场海域安装上部模块,安装成本高。

管线系统发展成两大主要形式:

• • 海底管道; 垂直立管

海洋工程结构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从浅水逐渐向深水发展,从最初不足10m水深发展到2000m以上更深的海域作业;二是从固定式结构向顺应式结构发展。

1.什么是海洋结构物动力学?

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是研究海洋结构物的环境载荷、动力响应特性及其在动力载荷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理论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开发、建造与安装,提供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2.海洋结构物有哪些方面的用途?

油气勘探、微波通信、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等。3.海洋工程结构物所承受的环境载荷包括哪几种? 风、浪、流、冰、地震。

4.振动系统的动力响应特性(固有振动特性)包括哪两方面? 固有频率、固有振动形式。

5.什么是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动形式(固有振形)?

在不考虑阻尼,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给系统一个初始的位移或速度,这样求解出的系统振动频率即为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系统的振动形式即为固有振形。

6.分别按照振动系统结构自身的特点、载荷类型、和动力自由度将动力响应问题进行分类? ①按照结构自身的特点分为:线性系统振动问题和非线性系统振动问题; ②按照载荷类型分为:确定性载荷振动问题和非确定性载荷振动问题; ③按照动力自由度分为:单自由度系统振动问题和多自由度系统振动问题。7.什么是结构的动力自由度?

系统振动时,确定任一时刻全部质量位移所需要的独立的几何参变量的数目,称为动力自由度。8.系统的非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工程结构材料的非线性,即其应力-应变关系不满足胡克定律; ②系统构造的非线性,体现在变形与外力的非线性。③恢复力和阻尼分别是结构振动位移和速度的非线性函数。9.什么是确定性载荷?

载荷的变化规律是完全确定的,无论是周期还是非周期,它们都可用确定性的函数来表达。如:简谐载荷,周期载荷,冲击载荷和持续长时间的非周期载荷。10.什么是非确定性载荷? 非确定性载荷又称为随机载荷,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预先不可确定的,而是一种随机过程。如地震、风、波浪等。随机过程随不可以表示为时间的确定性函数,但是它们受统计规律的制约,需要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随机载荷下的结构振动问题。1.用于石油勘探的平台按功能分为哪几类? 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采油平台)。

2.用于石油勘探的平台按结构形式分为哪几类? 固定式平台、顺应式平台、浮动式平台。3.目前深海系泊缆索的三种类型?

①锚链悬链线张紧式系泊,一般水深不大于1000米; ②链-钢缆-链系泊,水深大于1000m; ③链-尼龙缆-链全张紧系泊。4.海洋工程发展的两个基本特点? ①由浅水逐渐向深水发展;

②从固定式结构向顺应式结构发展。

1.固定式平台的主要振动形式? 弯曲振动

2.铰接塔平台的动力学问题?

塔柱摇摆运动的浮力力矩和流体动力是非线性的,由此导致塔柱高海情下运动幅值的跳跃和失稳,进而导致平台生产功能丧失。此外,对于大长细比塔柱结构,需要考虑弹性变形研究塔柱的运动和塔柱强度问题。3.张力腿平台的受力和运动特点?

受力特点:浮力远大于平台自重,剩余浮力与张力腿的预张力平衡,张力腿时刻处于受张拉的绷紧状态。

运动特点:平面外的运动(横摇、纵摇、垂荡)较小,呈现刚性;平面内的运动(横荡、纵荡和首摇)较大,呈现柔性。所以张力腿平台为半顺应半刚性结构。4.Spar平台的纵摇/横摇刚度由什么确定? 重心和稳心的距离GM。5.Spar平台的主要动力学问题?

垂荡-纵摇耦合运动;涡激振动;螺旋侧板和垂荡板的水动力特性研究;平台系索张力分析。6.深水平台的普遍动力学问题? ①一阶波频响应; ②二阶差频及和频响应; ③柔性构件的动力特性。7.半潜式平台的主要动力学问题? 垂荡运动。

8.简述管道的锁定共振现象?

篇6: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 [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

早期的国家

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

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

分配资源

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

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

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

霍布斯

格劳秀斯

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

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 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

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 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

●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

(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间接性

●功能性

(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

第二讲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概述

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 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 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    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一、权力的概念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 ●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

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

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 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

三、国际权力结构 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

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 2.什么是“权力分配” 所谓 “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 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

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 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

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

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

●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

●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

第三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

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 2,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

●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

●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 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

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

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 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 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

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 6,国际合作的基础

●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

●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

谈判或讨价还价

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 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作用与限度

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

●便利与限制

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

●与无政府状态有关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

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

●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 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

●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

●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 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

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

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 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

 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第四讲

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

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

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

◆“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安全关系的概念

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

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

1,古典现实主义

◆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

◆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

◆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

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

◆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

◆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

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

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

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

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

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

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

第三节安全战略

一、战略与安全战略

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

◆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

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

◆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

◆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

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

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 2,国家利益的概念

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和欲求(want)。3,国家利益的产生

◆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

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

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 1,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 2,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p.220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

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

(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

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 1,实力政治

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

◆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2,合作安全

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

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

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 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 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

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

第一节

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

◆ 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

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

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

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

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

◆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

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

◆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

◆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

3.战争的基本特征

◆使用暴力

◆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 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

◆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

◆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

◆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节战争的起因

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

◆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

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

◆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 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

◆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

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

◆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

◆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

◆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权力均衡被打破

◆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

◆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

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

●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

●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安全

1.集体安全的概念

●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集体安全的性质

●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

●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

●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

三、第三方介入

1.第三方介入的概念

●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2.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

●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

●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

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

一、联合国概况

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 ◆最具普遍性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

◆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 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

★ 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 ★ 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

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 1.和平手段

◆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

◆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 2.强制行动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

◆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 ◆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 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

◆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

◆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

◆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

◆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 大国支持

◆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

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 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

◆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

◆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

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

◆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种情况:

消极;

积极。4.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主观因素的概念与内容:人的故意行为。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居民的信心、官方的腐败情况

◆主、客观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1)相对性;

(2)在某些情况下,主观因素起 决定性作用

二、经济安全的界定

◆界定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考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1)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2)国家内部社会安定,这种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3)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第二讲经济发展与安全

经济竞争已经构成国际关系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是国家最重要的一项职责。

 经济利益是国家处理战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 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各种国家因素的影响。

一、南北鸿沟

◆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失败的原因:

(1)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2)国内战乱;

(3)冲突的国际环境;

(4)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二、解决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基本出路 ◆实现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各种专门性机构的作用

◆确立适宜的发展模式,实现合理、可持续的发展 ◆切实解决贫困化问题

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频繁发生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努力必然导致经济战的发生 ◆经济战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的含义、表现形式、基本模式

◆从国际安全的角度看,经济战是国家间采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 ◆经济战的主要手段:封锁、抵制、禁运、制裁、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 ◆经济战的基本模式: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优势国家对少数(甚至个别)国家、劣势国家;个别情况下也有少数国家甚至一国对多数国家,这需要前者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实力。

三、国家进行经济战的目的

◆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对贸易不平衡、不公正的反制

◆出于政治等非经济目的:为了制止侵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人权、恢复民主等

四、经济战的性质

◆实施经济战一般是大国或大国集团的特权,因此它往往与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 第四节危机与安全

一、危机的一般界定

◆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爆炸性危险的状态

二、与经济安全有关的当代危机的特点

复杂性、互动性

连带性

广泛性

二、金融危机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破坏性日益增大,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 ◆金融危机的特点:

(1)爆发的突然性;(2)极大的破坏性;(3)极强的“传染性”;(4)反复性。

金融危机与经济安全的关系:金融居于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金融危机易引发连锁性反应和全局性问题,从而殃及整个经济生活;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 ◆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第7 讲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 1 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一、“对外政策”与“对外政策行为”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对外政策

◆主权国家的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其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是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2.什么是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为实施对外政策而采取的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3.对外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它决定国家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决定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4.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国家安全政策(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为核心 ◆国家经济政策:以谋求国家的对外经济利益为目标

◆外交政策:以造就最适宜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为目标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1.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 ◆地理因素:邻国的多寡、与邻国的关系、边界问题。地理因素直接决定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局面。

◆国际互动因素: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程度、性质、影响。

◆国际体系因素: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国际格局状况以及在国际格局中地位。2.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内部因素

◆人口:规模、结构、质量

◆民族构成:数量、民族关系

◆经济现状:规模、质量、发展潜力、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军事能力:军队的数量、质量、军费开支状况

◆国内政治:政治体制、政党政治、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执政能力

第三节外交

外交谈判

1.外交谈判的概念、特点与实质

◆所谓外交谈判,就是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调整彼此的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分歧或争端得以解决的手段和方式。

◆外交谈判的特点:(1)总是旨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达成协议;(2)需要为达成什么样的协议经过“讨价还价”和“有取有予”的过程;(3)达成的协议必须具有约束力,并以某种书面协议文件予以确认;(4)谈判代表必须具有全权的资格。

2.外交谈判的战略与策略

◆三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1)对抗。即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2)和解。即屈服或投降;

(3)共赢。以共同得利的方式解决问题。3.外交谈判的阶段

◆界定要谈判的问题

◆承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提出谈判框架

◆进行谈判,讨价还价,产生结果

◆贯彻谈判结果

4.影响外交谈判结果的因素

◆双方目标的相容程度

◆双方对目标的坚持程度

第9 讲

恐 怖 主 义

第 1 节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

恐怖主义概念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

◆”恐怖活动“与”恐怖主义活动“是有区别的。只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才被称为恐怖主义活动。

◆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社会恐怖性、政治性与系统性 恐怖主义的三大要素 ◆手段。实际使用或威胁使用非常规暴力。◆动机。具有政治动机。

◆目标。其伤害对象与其主要目标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第 2 节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

三、当今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基本态度

——公开支持恐怖主义暴力形式的人已越来越少。恐怖主义滥杀无辜的残忍性、毁灭性与反人类性,特别是“911”事件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使得世界各国形成了谴责与反对恐怖主义的一致态度。在今天,已没有国家再从积极的意义上肯定恐怖主义了

四、考察恐怖主义的两种视角

——历史主义的视角。表现形式、目的和历史作用 ——国际法的视角。《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分界点

第 3 节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与根源

二、恐怖主义行为的特点 ◆隐蔽性和突发性。人们通常不知道恐怖分子在哪里,可能在哪里采取行动和采取什么行动,其行动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即使恐怖分子在行动之前公开发出恐吓,其行为仍然是隐蔽的。◆任意性。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时候,恐怖主义分子的伤害对象是任意的。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有选择的。

◆社会恐怖性。恐怖行为造成社会成员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政治原因。恐怖主义者对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是:(1)少数民族对主导民族不满;(2)小国对大国不满。

◆社会原因。恐怖主义者通常对社会现状或自身的生活成就抱有强烈的不满乃至绝望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是社会危机的产物。

◆宗教原因。恐怖主义者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对异端的教义极端不满。

第10讲

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

政治层面的民族主义。

•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

• 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

(1)民族成员首先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3)这国家只有一个民族组成第2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

一,当代民族主义

当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一)表现

1.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前苏联、东欧

2.部族、民族冲突

——非洲

3.种族主义(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西方国家

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主义。★

(二)产生原因 1.国际格局的变化

2.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等 3.外部势力的干预 4.民族间历史积怨 5.全球化的发展

6.民族冲突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第3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民族主义引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自决的问题,民族主义无法真正解决民族问题。1.民族主义谋求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也就意味着切断原来参与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联系,这一般很难说是有利于该民族的。

2.民族主义的精神思想和实际行为都是围绕民族利益产生的,由于它强调要把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放在第一位,很容易激起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的利己情绪,置其他民族的利益于不顾,这不但不会解决原有的民族矛盾,反而会适得其反。

3.民族主义是一种向后看的原则,它唤醒人们的民族历史意识,其结果往往会揭开历史的伤疤,激起人们的民族情绪。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

• 组成现存国家的各民族应尽量采取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态度。也就是说,对民族历史的回顾只能适可而止,否则人们只能找到差异性而看不到共同性,而过分强调民族差异往往是引发民族冲突乃至民族分离、民族分裂的重要原因。

• 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和解问题。军事力量无法使相关民族的政治家和人民从思想上接受昨天的敌人可能是明天的伙伴这是现实。

上一篇:英语外出学习听课反思下一篇:中学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实施方案